身材矮小矮身材(short stature)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 SD),其中部分属正常生理变异。身材矮小不仅影响到国民健康素质,还直接影响个人升学、招工、参军及婚姻;一些身材矮小者,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加上社会上的种种偏见和歧视,身心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身高发育的恶性循环。如何促进身材矮小者长高,不但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矮小患儿应当早期作出正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及合理建议,解除其忧虑,促进健康成长。一、发病机制生长是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生物特征。正常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沿着遗传所确定的自身轨道进行,即按照一条正常的生长曲线生长。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受遗传、环境及营养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不良因素都可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偏离正常轨道,最终可导致身材矮小。二、病因各年龄段儿童生长障碍的病因略有不同,现分述如下。(一)新生儿期生长障碍常由于胎儿期各种因素造成,包括:1.足月小样儿(SGA)最为多见。出生体重低,与胎龄不相称,比同龄小儿的平均体重低两个标准差;或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出生后可无生理性体重下降,生长曲线始终落后于正常儿,青春期往往延迟。2.染色体畸变可因由遗传或宫内不良因素影响了生殖细胞而引起。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多发畸形或智力低下。宫内不良因素包括病毒感染、放射线辐射、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父、母年老等因素。3.骨骼畸形先天性佝偻病、软骨营养不良、成骨不全及其他家族性遗传性或原因不明者。(二)婴儿期生长障碍1.同新生儿期各种疾病。2.先天性心脏病。3.营养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佝偻病。4.慢性消化道疾病。5.慢性感染,如结核病、尿路感染等。6.早老症。7.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8.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胱氨酸病、酪氨酸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三)幼儿及儿童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生长障碍1.多与新生儿期、婴儿期生长障碍的病因相同,当时未被发觉或病因未能被纠正。2.慢性疾病影响生长。(1)慢性肝病长期胆汁性肝硬化、寄生虫病等。(2)慢性肾脏病如长期蛋白尿,脓尿引起营养不良。3.先天代谢性疾病代谢缺陷病常在此年龄期出现症状,主要为一些累及肝、肾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患,如糖原代谢病、胱氨酸病、肾小管酸中毒、肝豆状核变性,黏多糖代谢病,糖原累积症,各种类脂质沉积病、各种氨基酸尿症,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等。4.各种垂体性侏儒症。(四)青春前期生长障碍。1.与幼儿及儿童期的生长障碍原因相同,当时未被纠正者或未认识者。2.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此期生长障碍更为明显,除前述各种疾病外,尚有下列疾病:(1)劳-蒙-毕综合征。(2)贝-韦综合征,又称为肥胖呼吸障碍综合征。3.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4.后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糖尿病长期未能控制。6.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五)青春期生长障碍青春期应伴有第二次生长的飞跃,与性腺发育有关。此期生长发育障碍除相同于以前各期的各种因素外,尚有因性发育障碍而引起的矮小表现。1.某些染色体异常疾病在此期始出现临床表现,如女性的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2.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如单纯性侏儒(生长激素缺乏);混合性垂体性侏儒(伴垂体促性激素缺如,亦可散发),家族性矮小伴性发育延迟。3.内分泌障碍真性性早熟(男,女),由于骨骼过早闭合以致身材矮小。4.原因不明者如Noonan综合征。三、诊断所有小儿均应定期作体格测量,凡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两个标准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者应进行动态纵向监测。通过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检验资料,逐步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得出确切诊断。(一)病史1.家族史很多遗传性疾病伴有生长障碍。故应了解上一代的血缘关系和直系亲属的体型特点及有无遗传病。2.母亲妊娠孕期前3个月内曾否患过TORCH感染(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以及其他感染)。母亲有无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孕期有无妊娠中毒症,孕期营养状况。有无服用各种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素及胰岛素等历史,或接触其他致畸因素。3.围产期情况胎盘情况、双胎、多胎,异常分娩史。新生儿期窒息史,围产期重型黄疸、感染、颅内出血史。4.个人及生长发育史出身体重及身长、是否早产,喂养情况。出牙、囟门闭合、开始走路的时间,身长、体重增长速度,何时开始身长增长变慢。神经精神发育情况。5.既往疾病史有无慢性胃肠道、心、肝、肾脏等疾病史。有无长期发热、结核病等历史。(二)体格检查1.体型身体各部比例,如下部量与上部量的比例。2.面容检查前额及眼眶在面部所占比例较大,眼距宽窄、眼裂大小、鼻梁平坦否等。3.智能情况怀疑有智能落后需作智力测试。4.体格测量(1)当前身高和体重的测定值和百分位数。(2)身高年增长速率(至少观察3个月以上)。(3)根据其父母身高测算的靶身高。(4)BMI值。(5)性发育分期。(6)牙齿萌出时间、数目、排列。(三)实验室检查1.常规化验如血常规、尿、粪常规检查。2.血清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检测,疑诊肾小管酸中毒者宜作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为排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应常规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3.骨龄判定骨骼的发育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是评估生物体发育情况的良好指标。骨龄即是各年龄时的骨成熟度,是对左手腕、掌、指骨正位X线片观察其各个骨化中心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测定的。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G-P法和TW3法。正常情况下,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在±1岁之间,落后或超前过多即为异常。4.特殊检查(1)特殊检查的指征:①身高低于正常参考值2个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②骨龄低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③身高增长率在第25百分位数(按骨龄计)以下,即:<2岁儿童<7cm/年;4、5岁至青春期儿童<5cm/年,青春期儿童<6cm/年;④临床有内分泌紊乱症状或畸形综合征表现;⑤其他原因需进行垂体功能检查者。(2)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轴(GH-IGF-I)功能测定:①以往曾应用的运动、睡眠等生理性筛查试验目前已很少应用,多数都直接采用药物刺激试验,兴奋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其过程均为下丘脑介导,而非直接作用于垂体。所用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兴奋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药物,如可乐定、多巴胺、阿片类。第二类:精氨酸、胰岛素、溴吡斯的明、γ氨酪酸、去甲肾上腺素。GH峰值在药物刺激试验过程中<5μg/L即为生长激素完全性缺乏(GHD);介于5~10μg/L之间为部分缺乏(pGHD);>10μg/L则属正常。由于任何一种刺激试验都有15%的假阳性率(指GH分泌低下),因此,必须在两项刺激试验结果都不正常时,方能确诊GHD。目前多数主张选择作用方式不同的两种药物试验:一种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的药物(胰岛素、精氨酸、溴吡斯的明)与一种兴奋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药物组合;可以分2天进行,也可一次同时给予(联合刺激)。胰岛素试验不仅可靠,而且可以同时测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按0.075U/kg剂量进行胰岛素试验时甚少发生有症状的低血糖,但仍需密切观察,对少数出现低血糖症状者即刻静注25%~50%葡萄糖,仍可继续按时取血样检测GH。由于下丘脑病变所致的GHD患儿的垂体功能是正常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可以促使垂体正常分泌GH,因此,GHRH试验一般不用于诊断,而常用于区别病变部位位于下丘脑抑或垂体。可乐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疲乏、嗜睡等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溴吡斯的明可能引起腹痛,一般多可耐受,严重者可予以阿托品肌注,但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测定。两者的血清浓度随年龄增长和发育进程而增高,且与营养等因素相关,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比数据。(3)IGF-I生成试验:对疑为GH抵抗(Laron综合征)的患儿。可用本试验检测GH受体功能。①方法一:按0.075~0.15U/(kg·d)每晚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1周,于注射前、注射后第5和8天各采血样一次,测定IGF-I;②方法二:按0.3U/(kg·d)每晚皮下注射rhGH,共4天,于注射前和末次注射后各采血样1次,测定IGF-I。正常者的血清IGF-I在注射后会较其基值增高3倍以上,或达到与其年龄相当的正常值。(4)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检测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视需要对患儿的其他激素选择进行检测。(5)下丘脑、垂体的影像学检查:矮身材儿童均应进行颅部的MRI检查,以排除先天发育异常或肿瘤的可能性。(6)核型分析:对疑有染色体畸变的患儿都应进行核型分析。四、鉴别诊断(一)一般鉴别1.区别生长障碍为先天性及后天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慢性疾病所致者,多有喂养不当、护理不佳及有关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出生时身长多正常。经适当治疗,身长多能赶上同龄儿。2.区别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先天性非遗传因素多与母亲孕期各种不良因素如孕早期感染、用药、接触致畸原、营养缺乏及不良情绪等有关。此类患儿多于出生时或生后不久被发现,有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为遗传性疾病所致,可根据家系中有类似患者,常伴有某种遗传病的特殊表现,可通过特殊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及酶测定)确诊。3.确定是否为社会精神因素所致的身材矮小根据英国的一组资料,身材矮小儿仅15%系由于器质性疾病,以85%均系正常矮小儿;另一组资料提出仅30%身材矮小为器质性因素(以生长激素缺乏最常见),其他均为功能性障碍。以上两组资料均提出在非器质性矮小儿中,约1/3系情感剥夺性侏儒症。此类患儿可因父母之间,父子之间和(或)母子之间关系不正常,小儿情绪受到压抑,从而影响了生长发育。(二)常见身材矮小的疾病1.家族性矮小体型此种情况与家族的体格类型有关。患者身长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但其生长率、骨和牙齿的发育及性成熟均正常。2.体质性生长发育延缓或青春期延迟常有家族性,多见于男性。临床特点为出生体重及身长正常,骨骼生长与性发育比正常延缓,但智力正常,且无内分泌或全身慢性疾病的证据。至青春期骨骼即迅速生长,性成熟而达正常人标准,即可确定诊断。早期常不易与原基性侏儒症或垂体性侏儒症相区别,鉴别的根据为原基性侏儒症最终成人身高低于正常;垂体性侏儒症除骨骼及性腺发育不全外,尚有垂体其他功能障碍。3.“原基性”矮小体型“原基”有原始、原发之意,表示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清楚,有以下类型:(1)宫内发育迟缓(IUGR):由于胎盘功能减退或由于宫内感染致使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在同胎龄儿的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相当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以下。此种小儿以足月者占多数,但亦可发生于早产儿或过期产儿,所以称为小于胎龄儿更为恰当,此种小儿身长、体重发育始终低于正常儿。(2)原基性侏儒症:本病患儿出生时体格较小,生后生长缓慢、但骨龄大致正常,骨骼比例适当,外貌及智力发育与年龄相等。青春期发育正常,且有生殖能力。甲状腺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3)原基性侏儒症伴其他畸形:患者除表现有原基性侏儒症的症状外,少数患者可伴其他畸形,如小头畸形、两眼距宽,耳及颈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智力发育障碍,类早老症等。(4)原基性矮小伴早老症:此症甚少见,患者出生时正常,但早期停止生长发育,显著矮小,而骨骼比例及骨龄正常。另一特者征为早老现象,青年时代即开始衰老,且迅速发展至貌如老人,故有“小老头”之称。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有关。4.内分泌疾患(1)甲状腺功能减退性侏儒症:此症可能为散发性或地方性,先天性或获得性。在小儿常为先天性、散发性。其发病原因有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先天性甲状腺素合成缺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F)不足(下丘脑病变),促甲状腺激素(TSH)不足(垂体病变)或妊娠妇女服甲状腺药物。地方性者见于饮食缺碘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采用食盐碘化后,发病率已显著降低。婴儿期发病者称克汀病,年长儿发病为黏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直接影响脑组织及骨骼发育。如未及时治疗,常造成智能落后及侏儒症,出生后3个月以内治疗者小儿生长发育可完全正常。本病诊断要点是:1)疾病诊断:新生儿期出现现呼噜呼吸声,黄疸持续不退,喂养困难,便秘及反应迟缓等应疑为此病。上、下部量比例保持婴儿型,特殊面容如眼睑肿、眼裂小、鼻梁塌、鼻翼大、鼻孔朝前,舌大伸出口外、唇厚、腹大。脐疝、张力低下等。本病应该早期诊断以便早期治疗。怀疑者宜早作血清蛋白结合碘,新生儿正常值315~1103nmol/L(4~14μg/dl)。X线摄片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不见骨骺中心。见有骨骺生长不良现象有助于早期诊断。作T4测定生后头两周内低于9.8μg/dl,或在第2周低于8.2μg/dl。2)病因诊断:为鉴别病变是原发于甲状腺或继发于下丘脑或垂体,可测TSH。甲状腺本身病变,出生三日后测TSH超过20U/ml。若病变在下丘脑或垂体时则TSH降低。3)鉴别甲状腺发育不良与甲状腺素合成障碍:甲状腺发育不良者甲状腺不能摸及。用131I扫描可探查到残存的或异位的甲状腺。甲状腺素合成缺陷者常有甲状腺肿,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需对合成酶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可作131I摄取试验,高氯酸盐释放试验及去卤素酶作用试验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发病率并不低,约为1/6000~1/10 000,故在新生儿生后3~5天期测TSH及T4进行筛查。(2)垂体性侏儒症:采用严格的诊断指标,各种不同程度的生长激素缺乏中半数为原发性(极少数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继发性者较少,多因垂体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包括肿瘤(颅咽管瘤、视交叉或下丘脑的胶质瘤垂体黄色瘤等)、感染(脑炎、脑膜炎、结核病)血管病变,外伤及X线损伤等所致患者常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以致发育迟缓。其中多数病例有垂体促性激素分泌不足,部分病例也有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以致有关内分泌功能障碍。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伴多种激素缺乏多见于男孩,单纯生长激素缺乏男、女均可见。初生体重正常,最初1岁、2岁生长发育也正常,自3岁、4岁开始,体格发育较同龄小儿缓慢,年龄越大,落后越明显,但智力发育多数正常。由于肿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病例,发育障碍开始年龄与骨龄一致,一般发病年龄较原发病例大。如脑肿瘤,可见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的症状及体征,如头痛、呕吐、视野缺损或缩小,视神经萎缩或水肿。由于神经垂体或下丘脑受损者可有多饮、多尿,X线颅骨照片显示蝶鞍扩大及破坏,MRI可显示病变部位。患儿外观比实际年龄小,身体各部比例对称,骨骼发育明显迟缓,骨骺融合时期常延迟,骨龄落后,下颌骨较小。出牙晚、颈短而细、胸较窄。手足也较小。大多数患儿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也缺乏或低下,往往成年后仍保持儿童面貌,发声尖锐如童音。至青春期测尿内促性激素含量极少,则可与其他性腺发育不全的疾病相鉴别,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促性激素排出量经常增高,在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中亦大多数增高。某些患儿可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蛋白结合碘低下及胆固醇增高等血清生化异常,但临床上多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部分患者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现低血糖发作,甚至发生晕厥,尿内17羟类固醇与17酮类固醇排出量都减低。(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 syndrome):是由于女性缺乏一条X染色体导致身材矮小、卵巢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引起原发性闭经、颈蹼、肘外翻等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确诊依靠X染色质检查。本病发病率为1/2500。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幼稚外阴、原发性闭经、不孕、乳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身材矮小、有颈蹼、肘外翻,部分病有内脏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病、结肠闭锁、色盲等。发育期患儿尿中促性腺激素排量增高,尿17酮类固醇轻度降低。常见染色体核型包括:①X染色体单体型:45,XO,临床最为常见,具有本病典型临床表现;②嵌合型:主要为45,XO/46,XX;也可见45,X/47,XYY等核型;③X染色体结构畸变型:包括一条X染色体长臂和(或)短臂缺失,或存在X等位染色体,如46,XiXq或46,XiXp,或伴有Y染色体异常,如46,Xi(Yq)等。5.骨骼系统疾患佝偻病(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多为轻、中度患者,少部分重症患者可有多数性骨骼畸形及侏儒症。根据发病年龄,喂养史、发育史,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及25(OH)D3水平检查及X线片不难确诊。(2)肾性佝偻病a.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性佝偻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积水、多囊肾等均导致肾功能减退,不能合成l,25-二羟骨化醇,影响肠道钙吸收和骨骼释放(低钙血症),以及磷大量储积,引起肾性佝偻病。患儿身材矮小。应用1,25二羟D3(骨化三醇0.25μg/d)治疗有效。b.家族性遗传性低血磷性抗D佝偻病:为肾小管磷重吸收原发缺陷,多为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常有家族史而无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症状多于1岁后出现,而且2~3岁以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低血磷型患者血钙正常,血磷低,尿磷增高,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效。治疗需终身口服中性磷合剂并给大剂量维生素D,或1,25(OH)2D3,每日0.5μg。本病与低钙血症性抗D佝偻病的区别是后者血磷正常而血钙减低,晚期常发生手足搐搦症,且本型较低血磷型少见。c.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又称为遗传性假性维生素D缺乏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父母亲近亲婚配较多见。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相似,常在2岁以前开始出现肌无力、衰弱、生长迟缓、腕和踝关节变厚、头骨前额宽而凸,肋骨有佝偻病样串珠,骨变形弯曲、易发生骨折、人工手足搐搦征和面神经征阳性,可有智力发育不全。患者血钙常低于2mmol/L(8mg/dl),可出现手足搐搦和惊厥,血磷一般正常或稍有增减。由于低钙血症,血浆中甲状旁腺激素增多。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减少,患儿出现氨基酸尿,尿cAMP(腺苷酸环化酶)排出增多。可有高氯血症和轻度酸中毒。X线所见与维生素D缺乏相似。口服钙剂联合维生素D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将本病分为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1,25(OH)2D3合成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Ⅰ型给予1,25(OH)2D3治疗可获痊愈。Ⅱ型采用大剂量l.25(OH)2D3和钙剂治疗使部分佝偻病表现缓解。d.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碳酸酐酶形成障碍,氯离子分泌不足,以及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本病多在婴儿期出现症状,未经适当治疗的儿童常出现严重活动性佝偻病表现,维生素D疗效不明显,畸形明显,身材矮小。还有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常有低钙血症、磷、钾,常伴低钾血症状,血氯增高。e.多发性肾近曲小管功能不全(范可尼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正常由肾小管回收的物质和葡萄糖、氨基酸及碳酸氢钠和阳离子氢、钙及钾从尿中大量排出而发生酸中毒、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进而引起重型佝偻病或骨质疏松,同时伴有体内胱氨酸大量存留,称为胱氨酸累积症。(3)先天性成骨不全: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易骨折、蓝巩膜和耳聋为三大临床特征,可分为三型:①胎儿型最为严重,多于宫内死亡或生后不久死亡。颅骨骨化不全,产前或生后即有多发性骨折。②婴儿型比较常见,出生后即可有骨折,4~5岁后骨折频繁,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常见蓝色巩膜。③少年型程度最轻,出生时无骨折,但儿童期易于骨折,X线检查可见长骨细长,骨折愈合后骨呈弯曲畸形。(4)软骨发育不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是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形成障碍,影响骨的长度,但骨膜下成骨不受影响,宽度仍可增加,则形成四肢短,躯干相对长的不匀称矮小畸形。患儿出生时即可有体态异常,如四肢短粗,躯干较长,垂手不过髋关节,手指粗短、各指平齐。头围较大、前额突出、马鞍形鼻梁、下颏前突。腰椎明显前凸,臀部后凸。下肢常向内弯曲。X线可见骨短,弯曲度增加,两端膨大。大多数患儿死于胎儿或新生儿期,少数存活至成人。(5)慢性全身性疾病所致矮小: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影响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疾病可损伤下丘-垂体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或因血中生长激素介质含量减低,从而引起侏儒症。其中常见者为结核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慢性疟疾、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部感染、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肾病及脑炎、脑膜炎后遗症及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等,皆可引起生长落后或青春发育延迟。诊断主要依靠原发病的特征。7.先天性代谢性疾病(1)糖原累积症(GSD):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不同酶的缺陷及主要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肝型(8种亚型:0、Ⅰ、Ⅲ、Ⅳ、Ⅸ、Ⅻ);肌肉型(4种亚型:Ⅴ、Ⅶ、Ⅷ、Ⅹ);心型(即Ⅱ型)。其中以Ⅰ型糖原累积症(Von Gierke病)最常见。本病是由于肝、肾等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分解障碍导致糖原累积在各种组织中,肝、肾脏显著肿大,肝脏甚至可大至左腹上部,表面光滑,无压痛、不伴黄疸。一般婴儿期无明显症状,随年龄渐长,低血糖症状逐渐显现。严重病例在新生儿期即发生脱水、酸中毒。有时可有脾大,但程度较轻。其次是全身发育迟缓,形成侏儒状,但面容丰满。智力发育不受影响。肌肉无力,走路困难,易于疲倦。本病一般在1岁内起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977~1981年五年间共收治本型患者12例。有一家兄、妹发病的情况,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心型及肌肉型较少见。(2)黏多糖病:此病为黏多糖先天代谢性障碍,呈常染色体遗传,属溶酶体贮积病范畴。分为12种亚型。Ⅰ型(承留病)及Ⅳ型(摩固病)较常见。Ⅰ型患者出生后早期体格发育正常,6个月~2岁开始出现侏儒状态,智力与语言发育均明显落后,面部表情呆钝,皮肤略厚,似黏液水肿。汗毛特多,头发粗而多,眼裂略小,鼻根部平坦,鼻孔高悬于厚唇之上,口常张开,舌厚大,常伸于口外。耳位低,听力障碍,颈短。半数病例肝大。全身骨骼多种畸形。诊断依据典型X线骨骼变化外,尚可在周围血、骨髓的白细胞及尿内查见黏多糖酸证实。可通过检测缺陷酶确诊(Ⅰ型检测α-L-艾杜糖苷酸酶;Ⅱ检测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Ⅳ检测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及β-半乳糖苷酶)。8.情绪因素引起的矮小(或精神社会矮小体型)在美国及英国有相当一部分小儿,由于精神上的剥夺伴随运动功能及性格发育的紊乱,可以导致矮小。某些患者确有营养不良的因素,但另一部分患者营养不足并不是本病的主要因素,此类患者尽管个头小,但食欲异常旺盛,而骨骼发育却显著落后,有时还伴有多饮、多尿,部分患儿出生体重正常。生长变慢以前,发育正常。在婴儿期,常有喂养困难,睡眠不安,家庭中常可找到情绪紊乱的因素。在睡眠状态下,通过药物刺激,血浆生长激素水平降。把患儿放于寄养家庭或改变自己家中的精神及情绪环境。小儿体格及行为发育可见明显增进,而食欲及摄入量反可见减少。其他如2l-三体征、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核黄疸、脊柱结核等均可导致侏儒症。9.综合征(1)Laron综合征是由于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基因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aron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生后严重生长落后伴特殊面容,血生化特点为生长激素升高(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降低。(2)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是一种罕见的肥胖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25 000,PWS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是15q11-q13位点父源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表达缺失。临床以多食、肥胖、身材矮小、发育迟缓、出生后低张力、性腺功能低下以及生长激素缺乏为特征。临床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胎儿期及新生儿期以胎动少,婴儿肌张力低下,哭声弱,喂养困难为主要表现;婴幼儿期患儿生长发育不良,运动语言发育差;儿童期因多食导致肥胖,呈矮胖外观,认知功能损害参差不齐;青春期以肥胖、性腺发育不良,学习困难为特征。(3)Silver Russell综合征:又称为不对称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asymmetry short statue variations in sexual development syndrome),临床表现多样,以小于胎龄儿和(或)生后持续矮小、颅面畸形、肢体不对称伴四肢细、先天性小指侧弯为特征,严重低BMI,身高落后程度较骨龄落后程度更明显。部分患儿可检测到染色体11p15印记缺陷,可尝试使用生长激素改善身高。五、身材矮小的治疗(一)矮身材儿童的治疗措施取决于病因精神心理性、肾小管酸中毒等患儿在相关因素消除后,其身高增长率即见增高,日常营养和睡眠的保障与正常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美国FDA认证的治疗儿童矮小唯一有效药物,矮小儿童都可以使用(包括了生长激素缺乏和不缺乏者),目的在于:①儿童期:加快生长速率,改善身高。②青少年期:保证身高的获得。③最终成人身高正常化、减少矮身材相关的负面行为。随着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临床应用经验的大量累积。目前FDA批准的rhGH适应证包括:1985年生长激素缺乏(GHD)1993年慢性肾衰竭1996~1997年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2000年Prader-Willi综合征2001年小于胎龄儿2003年特发性矮身材,即:①原因不清但非GH缺乏者;②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儿正常参比值2.25SDS(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以上;③预期成人期终身高在-2SDS以下。1.剂型国内可供选择的有rhGH粉剂和水剂两种,后者的增长效应稍好。2.剂量生长激素的剂量范围较大,应根据需要和观察到的疗效进行个体化调整。目前国内常用剂量为0.1~0.15u/(kg·d)(每周0.23~0.35mg/kg);对青春发育期患儿、Turner综合征患儿、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身材和某些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应用剂量为0.15~0.20u/(kg·d)(每周0.35~0.46mg/kg)(注:WHO标准生长激素1mg=3.0u)。3.用法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常用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大腿中部1/2的外、前侧面,每次注射应更换注射点,避免短期内重复注射导致皮下组织变性。4.疗程生长激素治疗矮身材的疗程视需要而定,通常不宜短于1~2年,过短时,患儿的获益对其终身高的作用不大。5.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不良反应偶见注射部位疼痛、发麻、红肿等,多能耐受。少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疗效,应定期检查T3、T4、TSH。偶见血糖增高,偶见关节疼痛及其他钠、水潴留症状,降低GH剂量可缓解或消除,对于颅内肿瘤或有颅内伤史患者,使用GH时,必须注意定期复查。(三)中药治疗祖国医学对身材矮小的治疗有其特点。主要采取辩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在照顾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或治其标,或治其本,或标本同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身高的增长。(四)其他治疗1.人生长介素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1)人生长介素:生长激素对骨骼的作用是通过生长介素完成的。在治疗侏儒症时生长介素更为直接,不但对生长激素水平升高、生长介素减低的Laron型侏儒症有效,对生长激素不能促进生长介素合成的患者也可能奏效,是目前治疗垂体性侏儒症的一个有希望的药物。(2)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为下丘脑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作用。目前,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的结构已搞清楚,并能人工合成。许多特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有反应,说明病变不在垂体本身,而在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不但在垂体功能检测上起作用,因它能直接刺激生长激素的释放,故在治疗上也有重要作用。2.垂体多种激素缺乏治疗应补充相应的激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给予甲状腺激素;如促性腺激素缺乏,至青春期开始(男16岁,女14岁)可加用性激素。3.其他药物①疗程中应注意钙、微量元素等的补充,以供骨生长所需。②蛋白同化激素:常与生长激素并用治疗Turner综合征,国内大多使用司坦唑醇(stanozolol,康力龙),常用剂量为0.025~0.05 mg/(kg·d),需注意骨龄增长情况。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性腺轴抑制剂(GnRHa)、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等亦曾被用于治疗矮身材,国内目前尚无足够资料分析,故不建议常规应用。六、身材矮小的随访所有确诊矮身材的患儿都应进行长期随访。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者每3个月应随访1次:测量身高(最好测算ΔSDS),评估生长速率,与治疗前比较。若治疗有效,第一年身高至少增加0.25 SDS。此外,还要进行IGF-Ⅰ、IGFBP-3、T4、TSH、血糖和胰岛素等检测,以便及时调整GH剂量和补充甲状腺素。每年检查骨龄1次。疗程中应观察性发育情况,按需处理。疑有颅内病变者应注意定期重复颅部MRI扫描。图文改编自:《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
谈到儿童矮小,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晚长”或“营养不良”,或是否是缺钙、缺锌、缺乏维生素等?但很少有人想到是否会缺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专门“管”生长的,生长激素缺乏,肯定影响长高。近几十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营养状况和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儿童,发育年龄普遍比上一代人早,虽然发育时间上还是有早晚之分,但“上大学还长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因为吃不饱而造成营养不良就更少见了。其实,轻度有营养不良,对身高影响并不明显,轻度营养不良,首先是变瘦,长期较严重的营养不良,才会影响长高。引起矮小的原因很多,要治疗必须查清病因,做出正确诊断,然后再考虑如何治疗。矮小儿童,首先拍骨龄片,以了解骨龄的大小和生长潜力,是“早长”还是“晚长”,详细评估骨龄可以做成年身高预测,知道不治疗到底能长多高,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治疗或确定更合理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治疗者,需要检查患儿自身的生长激素分泌情况。一、正常人生长激素的分泌方式与自身调节生长激素(GH)分泌:特点:脉冲式分泌,与年龄相关,青春发育中期分泌脉冲幅度最大,分泌量最多。频率:每3小时一次分泌峰,全天约8个脉冲;高峰:睡后一小时分泌达高峰,分泌量是一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分泌部位: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自身调节:受下丘脑分泌的两个神经激素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调控GHRH和SRIH的分泌。二.做激发试验的原因1.生长激素在体内呈峰值分泌,平时值很低(0~5ng/ml都是正常),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出现3~5个较高的分泌峰(夜间采血孩子可能会醒,且时间长采血次数需更多,因而不采用)。2.随机采血无法检测到峰值水平,它不像甲状腺激素,平时在血液中浓度是基本恒定的激素,随时采血就可以检查。3.只查平时值无法反应生长激素是否正常。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方法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GH-IGF-1)功能测定,以往曾应用的运动、睡眠等生理性筛查试验,由于准确度低,目前已很少应用,多数都直接采用药物刺激试验(见表2)1.于清晨不运动及空腹进行。.激发实验前一晚22点后开始禁食,可以适量喝水,但能喝饮料,于第二天清晨8点前空腹进行化验,全过程不能吃东西,可少喝水,最好孩子进入睡眠状态。2.按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疗规范,必须是分别做两种药物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避免一种药物做激发试验有15%的假阳性);3.激发试验药物:药物(胰岛素、可乐定、精氨酸、左旋多巴、吡定斯的明、GHRH等药物中选两种)。4.激发试验给药途径:口服和静脉,分别采用口服和静脉两种用药方式,可减少因消化吸收原因影响口服药迅速起作用的可能。卫生部《矮小症临床路径》中要求,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5.药物选择: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促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分泌,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另一类是通过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的释放,反过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部分人群可能对一种激发方式的敏感性不够,而另一种激发方式可能正常。我院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所用药物为不同时间内,分别口服可乐定和静脉滴注精氨酸。可乐定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需定时测量血压,精氨酸是一种可以在人体内自然产生的必需氨基酸,但需快速静脉滴注。6.激发试验采血时间及次数:①给药前采血1ml一次测定基础生长激素值,标记为可乐定0分钟②口服可乐定后每半小时采血1ml一次,分别标记为可乐定30、60、90分钟;③可乐定90分钟采血结束后冲管,直接静脉输精氨酸溶液,保证半小时之内输液结束。第一滴精氨酸滴入体内记时间,半小时后采血1ml分别标记为精氨酸30、60、90、120分钟。标准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需要在不同时间内,用两种药物(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分别做2次激发试验,总共需要采8-9个时间点的血,去测生长激素水平。只用一种药物激发,或是只选择两种口服药(存在消化道吸收快慢影响),或两种药物是同一种作用机理的激发试验,都是不规范的,可能性不高。7.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结果判断:整个激发试验过程中,只要有一次任一次生长激素(GH)峰值≥10ng/ml为正常;5ng/ml<GH峰值<10ng/ml为部分缺乏;GH峰值<5ng/ml为完全缺乏(不代表体内完全没有生长激素,主要是为了与部分性区别)。四.激发试验过程出可能出现的问题1.孩子做激发试验为什么出现头晕现象?答:因为可乐定也是一种降压药,需定时测血压,还有一定的嗜睡作用。但可乐定代谢也较快,我们先做可乐定试验,后做精氨酸试验,全部结束时,血压会有所回升,但还难以达到正常。中途上卫生间时需要有家长陪同。试验结束时,起床稍慢一点,如果头晕,稍躺一会儿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采血过多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伤害?答:我们采血总量不超过15ml,人体的脾脏就是用来破坏成熟红细胞,每天破坏30ml左右,我们抽了血之后,脾脏就会代偿性的少破坏一些,对孩子不会造成损伤。五.为什么有些孩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还是长不高?还需要用生长激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为使用药物后(非生理状态下)的测试结果,不能反应所有人的正常分泌状态;②生长激素分泌还受神经内分泌因素和青春发育状态的影响,不能保证每次激发试验的结果都完全相同;③生长激素分泌峰值正常,不代表一天分泌峰的数量也正常,也不代表生长激素分泌总量也正常。④不同人分泌的生长激素还存在活性方面差异,分泌量正常,如果活性不够,也会影响生长;⑤生长激素只是整个GH-IGF-1轴的一个部分,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不代表整个生长激素轴都正常,如果生长激素受体的敏感性不够,转化为IGF-1障碍,细胞内信号传递有问题,都可能影响正常生长;⑥其他病因可能。如果自身生长激素活性低,或受体敏感性下降,还是有可能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其他还有一些原因,如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减低,虽然抑制性发育或使用甲状腺素后,有可能正常生长,但如果此类疾病治疗较晚,已经与相应骨龄的平均身高落下的差距,还是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才有可能追回。美国FDA于2003年正式批准,生长激素可用于治疗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症患者,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关键还要看预测成年身高。六、骨龄提前者真的不需要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能就用生长激素吗?也有一些儿童因早发育、肥胖或其他原因造成骨龄明显提前,预测成年身高过低者,可能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目前有些医生认为:”骨龄提前者,生长激素肯定不缺乏,不用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判断生长激素缺乏与否的依据不是骨龄大小,而是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结果。虽然生长激素缺乏者骨龄常常落后,但生长激素不直接促进骨龄增长,促进骨龄增长的主要是雌激素(男孩也一样),只是在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不足时,雌激素促进骨龄的作用受到影响。生长激素缺乏者,一样可能因为早熟,肥胖、甲亢或其他病因造成骨龄提前。对患儿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即使使用生长激素,也很难掌握好正确的剂量。同样的药物,还有不同的用法、用量、剂量调整和安全性监测的问题。由于这方面治疗,都是长期过程,要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太长不看版:女孩月经初潮或男孩初遗后身高还会再长,但已是强弩之末。身高促进的关键在于青春期前良好的身高积累和及早识别青春期。对于身高有期望的家长,在孩子发育之前,建议每半年带至儿科内分泌科身高促进门诊监测生长发育。一旦发现青春期征象,则每3个月动态监测,直至骨骺闭合身高不会再长为止。具体请看下文分解:长高的关键不在青春期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儿期,即刚生下来头1年内,平均身高增加25-26cm。第二个是青春期,女孩身高约增长25-27cm,男孩身高约增长28cm。但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在青春期都能发挥这么好的水平。成年终身高=①出生身长+②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值+③青春期身高的增长值。由于青春期再怎么发挥得好,增长值都是有限的,所以长高的关键不在青春期,而在于青春期开始之前身高的积累好不好。身高增长有无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之前,身高增长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论男女,生后3岁至青春期前,身高的增长速度都是5~7cm/年,姑且称为普通增速。那,为什么男孩最终比女孩高呢?是因为男孩一般性发育比女孩晚2年,在青春期前比女孩多按照5~7cm/年的普通增速长了2年的身高。如果有小朋友青春期发育比平均年龄早,过早地结束了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期,造成成年终身高偏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性早熟的原因。女孩月经来潮了/男孩遗精了还能再长高么?这是很多家长朋友在门诊经常问的问题。一般月经来潮了/遗精了身高还会再增长4~8cm,具体值因人而异。青春期刚开始时是身高突增最快的时期。若等到女孩子已经月经来潮、男孩子已经遗精或变声了,提示身高增长已经过了最快的时期,而进入减速期,此时就诊身高促进的效果有是有,但是已经打折扣了。归纳为,身高促进存在时效性,不同的时期就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越早重视效果越好:青春期发育之前效果>青春期初期>月经初潮或男孩初遗。只要骨骺还没有闭合,就还有身高促进的空间,就诊都不算晚。而如果月经或遗精已经来了1~2年了,往往骨骺线已经闭合,失去了身高促进的空间。由此可见身高促进的关键①广积粮,高起点在青春期之前,身高增长不满意就要及时到儿科内分泌科青春期身高促进门诊,促进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才能在青春期身高冲刺时有高的起点。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身高有期望的家长,在孩子发育之前即使身高正常,也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体检监测生长发育,而不是等到青春期发育才开始重视。②早识别,促潜能越早识别青春期,越早就诊,促进青春期身高增长潜能的完全发挥,才能改善终身高。何时青春期发育才算正常呢?一般女孩约9-10岁,男孩约11-12岁开始青春期发育。如果女孩子在8岁之前出现任何青春期发育的征象(如乳核增大、阴毛出现、腋毛出现),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任何青春期发育的征象(如睾丸增大、阴茎增粗、阴毛出现、喉结出现)为性早熟。女孩在9岁之前、男孩在10岁出现青春期发育征象为青春期过早。如果青春期发育过早影响到以后身高增长的潜能,临床干预的原则是参照性早熟。如何早期识别青春期?女孩往往青春期发育最初始的征象为乳核肿大,比较瘦的女孩子可外观上看到典型的芽孢样隆起,触之有边界清楚的硬核,有的小朋友会自述疼痛,或有触痛。男孩青春期发育比较隐匿。一般男孩子阴囊中的睾丸在青春期前为静止状态,即不会每年增大一点,而是每年都维持一样的大小。不同男孩子的睾丸大小会稍有差异,但都不会超过1粒花生米的大小。到了青春期,男孩子的睾丸会突然增大,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睾丸突然增大,比1粒花生米还大了,即提示男孩已进入青春期。若上述青春期的征象都不明显,家长发现小朋友最近胃口明显比以前增加了、身高长得比以前快了,也提示小朋友可能已进入青春期,建议带至『儿科内分泌科青春期身高促进门诊』交由专业医师来帮您判断。温馨提示: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意识明显增强,建议家长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不要害羞,有问题及时告诉爸爸妈妈。作为父母,也可以制造适当的机会,仔细观察,尽早发现孩子的生理发育有无异常。发现青春期怎么办?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青春期发育的征象,不管是提早发育的青春期,还是正常年龄发育的青春期,都建议预约门诊,及时带小朋友至『儿科内分泌科青春期身高促进门诊』就诊,做好身高最后的冲刺。每3个月动态监测,直至骨骺闭合身高不会再继续增长为止。
生长激素是促进我们生长最重要的一种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刺激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经肝脏通过血液循环作用到全身的骨骼上,当骨头两端的骺软骨接收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时开始分裂出软骨细胞,这些软骨细胞不断地钙化沉积下来形成了骨头的生长。 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睡眠少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正常的生长素是在夜间熟睡的时候开始分泌的,如果睡眠的时间不够长,生长激素分泌的时间则减少,会影响身高。儿童应该保证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晚上吃得少有利于长个】生长激素在晚上分泌,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一种方法就是晚上少吃。因为生长激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血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血糖过高,生长激素的分泌是受到抵制的。在临床上检查生长激素是否够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胰岛素低血糖实验。【早餐午餐吃饱利于长个】早餐和午餐孩子一定要吃饱吃好,而且尽量多一些蛋白质,因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情绪】压抑的情绪会减少生长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个。 垂体与生长激素 脑垂体最易发生生长激素瘤:如果垂体中有肿瘤,垂体的体积就会明显增大,分泌的生长激素也会增多,在骨头没有关闭之前会不断地生长,长出的个子会异常的高。如果怀疑自己垂体有肿瘤需要做核磁来判读,一方面可以看垂体的发育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垂体附近是否有肿瘤。如果垂体附近长了肿瘤可能导致两个极端,一个是个子出奇的高,另一个是垂体被压迫出现矮小症。儿童每年长高多少算正常 儿童正常每年生长5~6个cm(青春期前),低于5cm或高于6cm时需要注意。
近年来,性早熟的孩子越来越多。小学3-4年级女孩乳房发育或来月经,男孩长小胡子、变声音的情况很常见,甚至有幼儿园的孩子来月经的。有家长说:性早熟使孩子过早地结束童年,还是一个孩子就要面对处理成人的事。多数家长在孩子发育前不关注孩子的发育,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总觉得孩子小,发育与他们无关,压根就没有想到孩子会发育。直到某一天,给孩子洗澡时发现女儿乳房长大了,或是儿子声音变了,大吃一惊,心里很紧张,甚至很恐惧,这才急急忙忙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好的方法控制治疗性早熟,但毕竟要用药物治疗,需要费用,家长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预防性早熟应当是第一位的事。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孩子的性早熟是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也就是说没有特定的疾病,只是第二性征提前发育,即成人的正常性发育提前。近年来对发育提前的现象有很多观察与研究,这些资料表明,营养与性早熟有密切关系。动物性食物吃得过多,也就是说荤食过多,可以促使性早熟。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多,蛋白质进入动物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氨基酸过多,可以启动发育。用富含氨基酸的饲料喂养动物,动物长得快,成熟得早,人类也是如此。另一方面,现在人们吃的动物多数是人工饲养,为了促使动物快速生长,饲料中往往添加激素,人类过多吃这些动物性食物,会摄入过量的激素,促使发育提前。微量元素锌可以增进食欲,同时也有促进发育的作用。一些营养性滋补品如:鸡胚、花粉、动物初乳、蜂王浆等,性腺激素、促性腺素激素含量比较高,如长期服用,可促使发育提前。近二十年来,我接诊了大量性早熟的孩子,他们绝大多数喜吃荤食。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总想让孩子营养好一些,在他们的理念中,鸡、鱼、肉、蛋、奶、虾、蟹、鳖、黄鳝、鸡汤、鱼汤、骨头汤等荤食营养好,于是从小让孩子多吃荤食,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吃荤食的嗜好,他们无荤不餐,一斤虾或是一碗红烧排骨,一顿轻轻松松就吃掉了;渴了不喝水,奶当茶;不吃蔬菜,家长硬塞孩子吃,也只是吃一点点意思意思……。不少家长听邻居、朋友、同事说某种食品营养好,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都要买给孩子吃,随意补锌或吃滋补品的情况很普遍。家长看到孩子长得快,长得胖,心里很开心,殊不知第二性征发育在悄悄地进行着。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丰富足够的营养,但应当合理,营养够了就可以了,荤食过多或偏食对健康都不利。荤素搭配,多样化平衡营养才是真正的营养好!有关多样化平衡营养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
这里讨论的性早熟治疗是指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的治疗。目前对性早熟的治疗有中药和西药两类。中医的理论是,早熟属于阳气过盛,用滋阴降火的中药,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目前常用的药有知柏地黄丸和大补阴丸。在性早熟的早期,乳房、睾丸刚刚开始长大,骨龄超前不明显,服用知柏地黄丸和大补阴丸,可以控制女孩的乳房发育、男孩遗精,稳定情绪,推迟发育。如果能坚持有规律地服药,同时适当控制饮食,荤菜不要太多,科学合理营养,荤素搭配,不要乱吃补品,效果还是很好的。在我治疗的性早熟的孩子中,有的就只用中药,没有打针,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中药费用低,服用方便。但要天天吃药,有的孩子坚持不下来,吃吃停停;有的孩子不能控制饮食,荤菜吃得过多,也影响效果。最主要的是,中药治疗要在发育的早期,多数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发育,往往是孩子发育很明显了才带孩子来看,这个时候用中药效果不好。中药对骨龄的控制不是很好,如果孩子的骨龄超前比较明显,需要用西药治疗。西药是针剂,目前有两种:亮丙瑞林、曲普瑞林,通常一个月打一针,控制发育的效果很好。即使已经来月经,也可以暂时不来月经,停药后,过一段时间再恢复月经。正常第二性征发育是从脑部的下丘脑开始的,当下丘脑产生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时,青春发育开始启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脑垂体,脑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即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作用于卵巢、睾丸,使卵巢、睾丸产生雌激素、雄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使人体开始第二性征发育。针剂的结构与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像似,但没有它的功能,却可以竞争脑垂体,使脑垂体暂时不产生大量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回到童年水平,发育也暂时停止。在治疗期间,生长速度回到发育前,身高一年长5-6厘米,骨龄增长一年不超过一岁,这样就延长了生长时期,赢得了长个子的时间,因此,改善成年身高。身高的增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女孩的骨龄已14-15岁,男孩的骨龄已15-16岁,身高的增长空间不是很大了,这个时候再希望通过治疗来改善身高,效果不好。如果想改善身高,需要早期开始治疗,治疗的时间也要足够长。性早熟和性发育偏早的治疗属于选择性治疗范畴,需要医生和家长充分交流和讨论,根据孩子发育开始的年龄、身高、生长潜力、第二性征发育的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治疗方法。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个子高一些,近年来,生长激素用得越来越普遍。生长激素原本用来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通常治疗效果很好。性早熟的孩子一般不是生长激素缺乏,为了改善身高,也有加用生长激素的。一般情况下,性早熟的孩子不需要加生长激素,但对于那些基础身高偏矮、治疗偏晚的孩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试用同时打生长激素。有一部分孩子同时用生长激素,生长速度加快,增加了成年身高,也有的效果不好,可以一边治疗,一边观察,综合分析。充足的运动和睡眠、合理营养是预防早熟、促使身高增长的基础,因此在治疗。
快速进展型: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乳房 > B2期子宫、卵巢明显增大血清E2 > 20 μg/LGnRH兴奋试验 LH峰值>10 IU/L,LH/FSH >1骨龄提前2年或更多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发育的时相明显偏短,大多在乳房发育后1.5年甚至更短即出现月经初潮。如果未经及时恰当的治疗,随着病程的进展,患儿的骨骼成熟加速、骨骺提前融合的趋势更形加剧,约有半数患儿最终身高不足150cm。缓慢变化型: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乳房为B2期卵巢较同龄儿稍增大,子宫无明显增大或稍有增大血清E2 < 20μg/LGnRH兴奋试验 LH峰值<10 IU/L,LH/FSH <1骨龄提前 < 2年患儿病情发展较慢,骨骼生长加速、成熟提前的趋势较缓和,对最终身高的不良影响相对较轻。生长相对迟缓型:生殖器官及性征的发育提前,但骨骼的生长、成熟相对滞后,身高比同龄儿较矮,身高增长速率较慢,未体现出进入青春期应有的身高快速增长,骨龄提前不明显甚至落后于实际年龄,骨宽度、骨矿含量及骨密度较低垂体-生长轴与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不同步,垂体-性腺轴的功能较活跃,但垂体-生长轴的功能显著滞后,骨骼的生长环节中存在障碍。如果未经恰当治疗,最终身高往往明显较矮。
导读在我们常识里,孩子的身高主要取决于爸妈的身高,身高是先天注定的,但实际上,身材矮小是一种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因此矮小需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矮小影响孩子心理、精神状态,影响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婚姻等,所以矮小需要治疗,因此身高预测对生长发育意义重大。Q:身高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吗?A:是有科学依据的,目前公认比较精准的预测公式是: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4cm 女孩身高=[(父亲身高-13)+母亲身高]/2±4cm 根据预测的结果得出的数据,即是你在理想的生长环境下,先天赋予可以生长的高度,但在人体实际的生长过程中,会受营养、运动、睡眠、情绪、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致使生长潜力未能全部发挥出来,未能达到理想的身高。身高预测意义大,有助了解身体发育状况。身高预测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发育是否正常,是否需要尽早进行临床干预,有助于了解孩子将来的身高能达到多少,孩子成年后的身高是否满意,是否需要进行后天干预,并且成年身高预测对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Q:我身高152cm,我老公身高164cm,我儿子的身高预计可以长多高呢?根据父母身高推断孩子身高的准确性高吗?A:预测遗传身高160cm到168 cm之间,但是遗传身高只占60%-70%,后天因素占30%-40%,因此后天营养、运动、睡眠、环境、精神状态等很重要,如发挥到极致,孩子身高也可以达到正常成人水平,或者更高。●●●Q:我身高是156cm,我老公180cm,请问预测孩子身高是多少?现在能吃什么药物促进孩子长个?A:男孩?女孩?目前公认比较精准的预测公式是: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4cm 女孩身高=[(父亲身高-13)+母亲身高]/2±4cm您计算一下,如果觉得矮小,可以到医院请医生看一下。●●●Q:怎么样可以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是正常吗?孩子每年的身高增长规律是怎样的?A:正常4岁到10岁之间的孩子每年增长5-7cm,如果低于5-7cm,容易比同龄孩子矮小。●●●Q:我姑娘5周岁,身高104cm,在班里最矮,怎么办?A:根据身高标准表判断,属于矮小,需要到医院做全面检查,判定矮小病因。●●●Q:13岁女孩,身高141,11半来的月经,预测未来身高有多高?还有长高的空间吗?A:生长空间很小,需要查骨龄进行判定,如果骨龄没闭合。可用生长激素治疗,月经一年半,身高生长基本停止。●●●Q:骨龄和实际年龄相差在什么范围之内是正常的?骨龄大于或小于实际年纪代表什么?A:骨龄与年龄±1属于正常范围内,骨龄大年龄很多,证明生长空间小,可能早熟,骨龄小于年龄很多,可能生长发育落后。●●●Q:我儿子现在10岁130,之前一口肉都不吃,挑食厉害,请问饮食对长个严重吗?A:饮食对身高增长很重要,尤其是3岁之前;3岁之后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补充营养,正常合理膳食。如有需要,可以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门诊咨询,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全天,赵学良教授。●●●Q:我孩子女孩,十月份即满13岁了,骨龄偏小点,预测身高155cm,7月月经初潮来了,身高150cm,终身高能达到多少呢?A:如果是7月份来月经,还有半年的身高增长空间,一般女孩来月经之后身高增长2-4cm,看骨龄生长空间,必要时可用生长激素。●●●Q:我儿子现在14周岁,打生长激素7.5单位16个月,身高共增长13厘米,感觉别的孩子用药三个月能长4厘米,不知我是不是用量小,用药剂量和生长速度是否相关?用量大会不会风险也相应增加呢?现复查各项指标都正常,骨龄14-15岁。是否有必要调整剂量?A:用药剂量属于正常,效果因人而异,个体差异不同,效果不同,16个月长13cm,效果可以的。可以继续用药,根据体重增长情况和骨龄情况,剂量可以适当调整。●●●Q:孩子爷爷有胃癌,孩子可以打生长激素吗?会增加肿瘤的风险吗?A:相关文献报道,生长激素没有增加肿瘤的风险,可以应用生长激素。●●●Q:女儿用水剂半年长了四五厘米,眼部有点肿,我有些担心,还可以继续打吗?A:眼部水肿与药品没关系,可以继续用药。●●●Q:我们用了生长激素一个月后,化验数据变化比较大,游离甲状腺素增高超出正常值了,怎么办?A:游离甲状腺素增高和用药没关系,可以继续用药,如果是降低,考虑与用药有关,定期复诊。●●●Q:我女儿7岁半身高115cm,今年暑假在省立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特发性矮小,现在在打生长激素,就是小朋友太怕打针了,每天都惧怕,我想这三个月打好就停了,不知道三个月打了有效吗?A:三个月有效,但是效果不明显,可以应用水剂,专门的电子注射笔,打针没有疼痛感,水剂可以长期应用。
“孩子现在还小,等过段时间,到了青春期肯定能够长高”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身高不够高时的想法,再加上长辈们以为“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孩子现在矮,青春期也会开始的晚,等到了青春期一定能超过别人,有一个理想的身高”!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青春期一定能让孩子长高、超过别人、长到理想身高吗?01青春期并不是长高的最佳时期科学统计数据表明:孩子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可长25cm,第二年约长10-11cm,3岁到青春期之间,每年长高不少于5-8cm,而青春期期间,每年平均长高不少于6-8cm。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长高空间占全部长高空间的80%-85%。整个青春期期间所获得的身高在不同个体间差异一般不会太大,男孩约长高28cm,女孩可长高25cm左右,只占全部长高空间的15%-20%。青春期是孩子最后一个长身高的时期,身高可追赶的时间已经很紧迫。若青春期开始时的基础身高不理想,就应及时到专业的生长发育机构,评价孩子生长潜力,采取个体化的身高管理方案,抓紧最后的追赶时间,切勿错过最后长高时期。在国外59%的家庭均选择在青春期前就开始干预身高,以帮助孩子长到理想身高。02青春期开始时间在提前20年前,“早恋”发生在高中;10年前,“早恋”发生在初中;如今,“早恋”已经进入小学!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环境的变化以及过早接触成人信息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孩子青春期发育开始时间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提前!儿童青春期发育时间从原先的11至12岁开始发育,已经提前到男孩10.5岁、女孩9.2岁。很多家长及长辈还是对照自己那代人的青春期发育进程来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认为孩子年龄小、还没开始发育,最终耽误了孩子长高的最后时期。03青春期开始发育标志家长要认清青春期开始发育的标志是女孩乳房隆起、男孩睾丸增大,并不是家长以为的女孩来月经、男孩变声长胡子。若出现变声或月经是人体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末期。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板)已经临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身高至多再长5-8cm,有些孩子甚至只能增长1~2cm。尤其是女孩只要月经初潮时身高低于150cm,长高的空间就只剩5-7.5了,可能永远也长不到1米6;男孩变声时身高不足1米6,可能永远长不到1米7。如果出现变声或月经的孩子本身不高,家长还认为有足够的时间长个子,没有及时的进行身高干预,等到认识到有问题了,实际上已经错过了身高最后的干预机会!04快速进展型青春期让家长防不胜防有部分儿童虽然在界定的年龄后才开始出现青春期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迅速,从一个发育分期进展到下一分期的时间较短。正常情况下,青春期性发育从开始到结束,女孩持续4.7年左右、男孩持续5年左右,期间每年完成一次性发育特征的更代。快速进展型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也是在9岁多与同龄孩子一样开始发育,并不早,但进展快,女孩可能从乳房发育到初潮也就历时1年左右,而正常孩子需要3年左右。快速进展型青春期的孩子由于骨骼成熟、骨龄进展迅速,骨骺很快闭合,生长期缩短,导致成人期矮身材。一般青春期女孩一年能长6-8cm,发育进程快一年身高平均减少7cm。孩子身高的增长是有时限的,临床医学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骨骺在14、15岁的时候就会闭合,一旦骨骺闭合,无论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再长高。当家长发现孩子身高不理想时,应及时帮孩子制定针对性身高管理计划,帮助孩子实现长高的愿望,万不可等到青春期身高增长空间已经很少时才想让孩子长高!
生长激素是促进我们生长最重要的一种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刺激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经肝脏通过血液循环作用到全身的骨骼上,当骨头两端的骺软骨接收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时开始分裂出软骨细胞,这些软骨细胞不断地钙化沉积下来形成了骨头的生长。 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睡眠少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正常的生长素是在夜间熟睡的时候开始分泌的,如果睡眠的时间不够长,生长激素分泌的时间则减少,会影响身高。儿童应该保证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晚上吃得少有利于长个】生长激素在晚上分泌,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一种方法就是晚上少吃。因为生长激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血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血糖过高,生长激素的分泌是受到抵制的。在临床上检查生长激素是否够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胰岛素低血糖实验。【早餐午餐吃饱利于长个】早餐和午餐孩子一定要吃饱吃好,而且尽量多一些蛋白质,因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情绪】压抑的情绪会减少生长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个。 垂体与生长激素 脑垂体最易发生生长激素瘤:如果垂体中有肿瘤,垂体的体积就会明显增大,分泌的生长激素也会增多,在骨头没有关闭之前会不断地生长,长出的个子会异常的高。如果怀疑自己垂体有肿瘤需要做核磁来判读,一方面可以看垂体的发育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垂体附近是否有肿瘤。如果垂体附近长了肿瘤可能导致两个极端,一个是个子出奇的高,另一个是垂体被压迫出现矮小症。 儿童每年长高多少算正常 儿童正常每年生长5~6个cm(青春期前),低于5cm或高于6cm时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