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妈妈问:宝宝出生不久,每天晚上都会哭闹不止,怎么都哄不好,常常表现的很痛苦,脸色涨红,有时还放屁,安抚不了。一般折腾2个小时后,孩子哭累了就入睡了。其它时间孩子表现的很好。很多妈妈不解宝宝为什么无故啼哭,其实这是典型的新生儿肠绞痛症状。有多达26%的婴儿被诊断为婴儿绞痛,这也成为新生儿父母拜访儿科医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尽管对于婴儿绞痛病因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是结果仍然是个迷。什么是肠绞痛?肠绞痛,又称肠痉挛。临床上我们将肠绞痛定义为在生长发育和查体都正常宝宝中,无缘由的哭闹每天大于3小时,每周哭闹多于3天,持续3周及以上(333原则)。肠绞痛多发生在晚上,孩子哭闹不止,不得安慰。最常见在孩子出生后2~4周的时候,一般生后6周达到高峰,可以哭闹达到3小时,到3~4个月发作时间有所缩短、逐渐缓解。肠绞痛哭闹的特点肠绞痛宝宝的一些哭闹特征表现有:1.阵发性发作。宝宝总是一阵一阵的突然间发作烦躁,激惹,大哭;2.与正常哭闹相比声音更响亮,音调更高,音调起伏更大,更可能出现哭不出声;3.肢体张力高,哭的很使劲。出现握拳,面部涨红,腹部肌肉紧张,背拱起,四肢蜷缩等表现;4.很难哄。这一点也是妈妈们最害怕的,无论妈妈们怎么安抚,用过各种方法去哄孩子,都没有用。往往等宝宝排完大便或者放屁后情况似乎会好点。引起肠绞痛的原因:肠绞痛不是一种疾病,宝宝生长发育不会受影响,医生查体也不会有异常。认识这点很重要,尽可能的消除妈妈的焦虑恐惧心理。1.前奶吃多所致有些宝宝吃的太快,妈妈交替乳房过于频繁,导致宝宝只吃到了过多的前奶。前奶富含大量的乳糖,摄入乳糖量超过了宝宝肠道消化能力,多于消化不掉的乳糖在肚子里发酵,产生气体,所以导致胀气发生。2.吃奶过程中吃入空气所致奶阵来时宝宝大口吞咽吸入空气,或者衔乳不紧吸入空气,造成腹胀。不正确的喂养方式也会造成宝宝肠绞痛。3.异种蛋白所致乳汁中外援异蛋白也会造成肠绞痛,一些有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中,肠绞痛发生率更高,所以妈妈自己吃奶制品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映情况。4.肠道菌群的改变宝宝这个阶段肠道菌群会逐渐成熟稳定,这个过程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肠绞痛原因之一。有研究用益生菌治疗肠绞痛有一定缓解效果。5.肠胃发育不成熟4个月之前的婴儿肠壁神经发育不成熟,肠道蠕动不规则,容易蠕动过快或者纠结在一起,导致痉挛疼痛。6.过度喂养尤其是瓶味的婴儿,无论是瓶味奶粉还是母乳,很多都是过度喂养。甚至月子里的婴儿被喂到120ml以上的比比皆是,宝宝撑得不消化肚子疼,还要继续灌,实在可怜。新手父母尤其要牢记婴儿的胃容量。肠绞痛的缓解方法肠绞痛的宝宝非常难哄,可能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和耐心去哄宝宝,仍然有可能没有很好的效果。不是因为你不会照看小孩,更不是宝宝故意排斥你,而是这个阶段宝宝肠道发育的一个常见过程,认识这点非常重要。1.竖抱,常见的拍嗝方法一手托住宝宝的头,另一手支撑宝宝的屁股,将宝宝竖着抱起来,调整好位置,让宝宝的脸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为拱起,呈半圆弧,用空掌的方式轻拍宝宝背部,从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动原理,慢慢地将宝宝体内的空气拍出来。2.飞机抱或者让宝宝趴在腿上将宝宝面朝下放在你前臂上或者腿上,轻轻摇晃。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通常面朝下,平时妈妈在活动时,子宫里的宝宝也会感受到轻轻的晃动,和这个动作的感觉比较相似。注意宝宝刚吃饱不要飞机抱,动作尽量稳一些。3.适当的摇晃可以将宝宝放到婴儿车或者摇篮里,轻轻摇晃。不断换换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可以到窗户旁,或者阳台上,甚至户外转一圈,给宝宝小小的视觉刺激。4.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揉宝宝的小肚子,有助于肠道活动和排除肠道内的气体。5.吮吸吮吸母乳是最容易让宝宝平静的方法之一,同时也能除外宝宝因为饥饿原因引起的哭闹,往往有时你给少量的奶,可能就能缓解了,但要注意喂养方法。肠绞痛有哪些辅助治疗1.促排气药:西甲硅油,这种药一般在药店都可以买到,西甲硅油主要作用是帮助宝宝放屁,排出肚子里的气体,这个药物对于儿童使用是安全的。但是对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宝宝,正口服这甲状腺素片的宝宝不建议使用,因为西甲硅油有可能干扰甲状腺素的吸收。2.益生菌:大量权威临床实验研究显示给宝宝服用益生菌,会对肠绞痛宝宝有一定的益处。临床研究发现一种叫罗伊氏乳酸杆菌DSM 17938(Lactobacillus reuteri)的益生菌能够显著减少宝宝肠绞痛症状。而且有对比研究试验证明罗伊氏乳杆菌对于有效降低由于肠绞痛而引起的哭闹时间,效果要好于西甲硅油,尤其是母乳宝宝。IPDMA证实了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于减少肠绞痛婴儿的哭闹时间效果显著,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IPDMA是什么呢?它是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的首字母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单病例荟萃分析”,单病例荟萃分析是循证医学里面档次最高的一种分析方法。
一、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善,其心理状态的表达就不如成年人明确。因此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儿童,其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甚至于“翻江倒海”。下面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些警示符号:1、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2、经常恐惧、焦虑不安、烦躁、担心、恐惧。3、情绪不稳,冲动。4、容易生气、产生敌意或爱发脾气。5、无兴趣或总不愉快。6、生活懒散、不愿上学。7、注意力不集中。8、睡不着或睡不好。9、学习成绩下降。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临床表现有其特点:1、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成年人抑郁症常见的表现如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卑和自责罪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相反,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却十分常见。2、部分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愤怒和沮丧等;有些则在表达认知症状时,如绝望和自卑还存在困难。3、不同的年龄段各有特点:研究发现3~5岁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9~12岁儿童更多出现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三、抑郁症典型表现的“三无、三低、三自”“三无”1.无助就像自己就像掉在大海中间,或者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里,不仅出不来,连别人也救不了自己,有深深地无助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宇宙最倒霉的人。2.无望喜欢天天躺在床上,觉得自己的一切都糟透了,自己名校毕业糟透了,工作稳定糟透了,连北京有5套房也糟透了,看不到光明和希望。3.没有自尊和自信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能,什么都不是。甚至嫌弃自己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三低”1.情绪低落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都没了,这是情绪低落。比如,原来是个吃货,现在看到小龙虾就想吐。2.思维减低抑郁症的人,好像整个人从“根”上坏了,什么也记不得,没有思考能力,“连想都不会想”,脑子里空空洞洞的。3.行动减少行动力低,表现是“懒”,这种懒超乎寻常,是什么也不想干,连起床,刷牙的小事儿都做不了。“三自”1.自罪自罪严重的人,回顾过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罪孽深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2.自责为什么会自责呢?因为虽然患抑郁症的人从心里很感激家人和朋友的好意,但是看到自己没有一点好转,便很容易觉得惭愧和内疚。3.自杀抑郁症的病人往往有想死的念头,甚至有过自杀的计划或尝试过。据报道,崔永元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如何缓解抑郁情绪寻找原因。竭尽全力找出导致你抑郁的所有原因,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尽早纠正抑郁情绪对自己的认识与情感造成的曲解。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想一件事,首先要给自己信心,有信心便有动力,进而也就可以变消极为积极了。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化压力为动力,将自卑消解转化成自信,从心灵深处迸发出能动性和内驱力。适当宣泄压力。当你把忧伤、苦恼、委屈等消极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时,心理负担便会大大减轻。坦诚的倾诉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它能使人感到轻松,同时也可以从亲友的安慰、理解和帮助中得到温暖。换一个角度看待事情。当人的思想出现问题时,感觉也会是荒谬的,只要能理智地面对现实,消极情绪就会大为减轻。面对不如意的事,要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乐观面对现实,保持豁达的胸怀。运动让人更快乐。当我们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内啡肽,它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故被称为“快乐激素”。运动还可以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也是可以让我们快乐的脑内化学物质。因此,我们运动过后会感觉心情好一些,人们在运动后也会产生一种具有掌控力的感觉。
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的主动语言? 在开口说话这件事情上,儿子阿力倒是没让我们费心,他一岁多就咿咿呀呀地开始叫爸爸。只是有一样,只要是男的就是他口中的“爸爸”,门口保安和自己的姥爷都是爸爸。经常弄得我们在外人面前十分尴尬。后来,我们也不敢让他出门喊人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再出现谁都是爸爸的情形,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不怎么主动说话了。唉! 很多自闭症儿童父母困惑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主动表达能力,也就是如何让孩子主动开口说话。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会说话,更别说主动表达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想要东西时,就只把我拉过去给他拿,而不会说出要求来。”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有语言能力,但要是没有人问他,他就不主动提出任何要求”…… 主动语言十分重要,因为这是社交的基础。主动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比如大家可能都有这个经历,当我们初次和人见面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刚才那人的发言有点意思”,“孩子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哪里买的”等。这些“话头儿”都是我们发起的主动语言,当对方接着我们的话继续往下进行时,双方就有了对话,进而进入了社交环节。 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而社交的核心就是人际沟通交流,包括语言、非语言等表达方式。 所以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没有主动语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交。美国近年的科学追踪表明,能够发起谈话的自闭症儿童往往是从长期来看康复得比较好的。(Koegel, 2014) 如何强化主动性语言的出现 我们说,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模仿。 很多自闭儿都经过或长或短的仿说阶段,这其实是为孩子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打基础的时候,也是孩子口语学习的最初级步骤。阿力的仿说持续了一年多,当时我内心很崩溃,感觉看不到希望,我时常想难道我儿子就一辈子只会当个学说的鹦鹉吗?哪知道后来不知哪根筋动,他突然开窍了,不仅主动语言很多,会了多回合对话,甚至还会和姐姐吵架、争宠,甚至可以和大人开玩笑,简直让我大吃一惊。 回顾我教阿力语言的过程,我认识到,利用孩子的仿说能力来训练主动表达是很好的一种辅助方式。孩子持续仿说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能力没有跟上,也就是没明白你的话的意思,当TA能力上来的时候,仿说的情形自然就减少了。所以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建议大家不要悲观对待仿说 ★其次,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才有可能出现主动语言。 前两天,我在群里看到一位妈妈问:我儿子会说7、8个词了,就是不会主动发问怎么办?我这里给这位妈妈一个数据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美国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儿童需要真正掌握大约50个左右词语才能把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子。会说陈述句子以后,才会慢慢地会说问句。孩子有了主动应答能力后,才能进而教孩子主动提出需求,这中间不能跳步。 ★再次,我们父母还要创造孩子提问的机会与动机。 教会孩子提问是最好的训练孩子主动语言的方式。我记得喜禾爸爸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每天他儿子一放学,一堆父母就拉着孩子走在机构和路上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以此想促进孩子发问。这是个生活中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在此方法上拓展。 我把在英文资料上看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比如把孩子喜欢的汽车玩具放进盒子里,然后打开盒盖,问孩子“这是什么?”然后辅助TA说“汽车”,并把汽车递给孩子。 逐渐让孩子把“这是什么”和汽车联系起来。然后,再在盒子里加入一样“中性物”,不一定是孩子喜欢吃的或是玩的,可以对TA来说无所谓的东西,比如纸巾。然后家长问孩子“这是什么”然后辅助说“纸巾”再递给孩子。如此反复训练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碰到不知道名称的东西可以问“这是什么”,从而促进TA主动发问的动机。 我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她的口头禅之一就是“这是什么呢?”。当我们回答她的问题以后,她就记住了那件东西的名称,日后就会用了。所以,教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时在本质上和教NT孩子说话、学认东西是没有区别的。 把握住孩子需求的动机来教授语言是一个教学捷径。我们不仅可以教孩子提问,还可以教孩子提出需求。比如孩子要喝水,就交TA说“渴了”;孩子要抱,就教TA说“累了”。在游乐场的时候,教TA问别的小朋友“玩滑梯吗?”等。 说到底,不论我们的孩子目前的语言能力如何,想提高孩子的主动语言,父母就得多和孩子说话。要想孩子提高快,父母就不能懒,嘴得勤说、勤教。语言教学上是不能依靠机构的。似乎咱们平常也看到这样的情况:爸妈越能说,孩子越爱说。不言而喻,这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边玩一边说,或是多给孩子进行看图说话——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词汇量的积累,更是让孩子明白了语言的逻辑关系。当孩子的语感提高了,自然会有主动说话的能力和意愿。
炎热的夏天,宝宝出汗比较多也容易渴,如果感到口渴,表示身体已经处于慢性缺水的状态,此时补水事倍功半,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千万不要等到孩子口渴了才喂水,但是补充水分不等于直接喝水啊!宝宝喝水美国儿科学会这样说《美国儿科学会实用喂养指南》:针对不同月龄宝宝如何喝水的建议如下:不到6个月大的宝宝实际上并不需要喝水,因为母乳和配方奶中已经得到所需要的水分;6个月以上宝宝,在6个月大时让宝宝喝水的绝佳时机,但要注意1岁大之前孩子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多水,如果要让宝宝喝水,可以每天喝4-6盎司水,当孩子吃辅食时,食物中也会有水。例如:生菜含水量95%,西瓜含水量92%,西蓝花含水91%,胡萝卜含水量87%,酸奶含水量85%,苹果含水量84%。我们建议宝宝喝水量1.六个月内宝宝无论是纯母乳、纯配方奶,还是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喂养,一般都不需要额外喝水。喝母乳的宝宝母乳中90%以上都是水啊,这是宝宝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温度在22~41摄氏度,相对湿度在9%~96%时,宝宝都可以通过母乳来满足对水分的需求。喝配方奶的宝宝如果按规定的比例冲调的配方奶,其中的水分跟母乳是差不多的,可以满足宝宝对水分的需求。2.六个月以上宝宝,我国《居民饮水参考摄入量标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出了一个饮水量的参考范围:半岁~1岁:0.9升/天1~4岁:1.3升/天4~7岁:1.7升/天7~11岁:1.8升/天这里的量是指一天内所有饮食的水分总和。在计算单纯喂水量时,记得减掉饮食中其他食物的含水量。判断宝宝是否缺水1.看宝宝的尿色,除了晨尿以外,正常情况下,如果宝宝尿色透明或微黄,就说明宝宝不缺水;如果宝宝尿色发黄,则说明宝宝需要及时补充水分。2.在宝宝出汗较多、运动量较大、口唇干皮等时候,宝宝需要补水了。3.宝宝生病的时候,如发热、腹泻等情况,应及时给宝宝喝水,防止脱水的情况。宝宝喝水注意事项1、不要给奶宝宝喝水。对喝奶的宝宝来说,他的主食是液体,而胃的容量有限,如果再给喝水,就会影响下一顿的吃奶量。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2、不要在睡前喝水。宝宝夜里容易因为排尿而惊醒,或是因为家长频繁换纸尿裤而影响睡眠,得不偿失。3、不要给宝宝喝有味道的水,例如饮料、用水果和蔬菜煮的水等。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会在煮沸过程中被破坏,营养价值大大降低,而且这类水还会影响宝宝的味觉,一旦接受了这种味道,宝宝就更难接受白开水。白开水安全便宜又有益健康,是除了母乳之外宝宝的最佳饮品。让宝宝爱上喝水的小妙招1.妈妈可以一边和宝宝做游戏,一边提高宝宝对喝水的兴致,譬如玩「碰杯」游戏,和玩具娃娃一起轮流喝等。2.家长平时可以多准备几个造型可爱、颜色鲜艳的吸管杯轮换着让宝宝用来喝水,就像过家家一样让杯子们轮流上岗为宝宝服务,提高宝宝喝水的乐趣。3.有的宝宝喜欢自己动手,就让宝宝自己拿小水壶倒水来喝,给自己和家人倒,此时,爸爸妈妈要适当地给予宝宝鼓励和表扬,在这样激励下,通常宝宝就会自己喜欢喝水了。喝水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与宝宝的健康息息相关。天气、湿度和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宝宝对水分的需求量,爸妈要学会观察宝宝,及时正确给宝宝补水。想要让自家宝贝饮水健康,身体棒棒,家长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喝水方法。
在孩子3岁到6岁,发展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爱说话,内向,害怕和人接触,问我 “陈医生,孩子有点胆小怕事怎么办呢?”。那陈医生要告诉你其实也许孩子只是内向,是先天形成的气质(气质测评),但孩子却十分懂事听话,就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乐观和悲观才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改变,多尝试和他交流,即使内向,但内心快乐,他的心理也是健康的,不要因此而瞧不起他,因为孩子的自尊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胆小怕事 听起来里面包含的情绪有担心、害怕、恐惧等情绪。恐惧心理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恐惧的东西,比如在婴儿的时候,可能因为一声关门声而吓哭,慢慢的害怕父母吵架或者分离,怕黑、怕狗、怕蛇、怕火、怕电闪雷鸣、洪水、地震,人类都是这样逐渐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现象的理解,学会面对恐惧的,但是比如同龄孩子对某件事都不怕了,但自家的孩子还是怕,家长要如何面对呢?方法/步骤1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上述中所说的,这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不必担心,随着时间,这种现象也会慢慢出现变化,不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过早或者小题大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本来可能不会出现胆小,慢慢的被认为胆小也就胆小了。2其次,社交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在人群中独处,同龄的孩子早就不怕生了,那必要的时候,就要做他的伙伴,带着他多参加同龄孩子所少参加的社交活动,任何可能的社交活动,让他多些见识,所为见多识广,害羞的心理也就会逐渐消退。3再次,不要喝令他,或者要求他怎么做,当然如果他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如果在他对此已经产生逆反心理了,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循序善诱,告诉他的某些做法是不对的,但不要急于一时,不要给他造成紧张,太多的厌恶和太多的呵护都会让他以为自己在大人眼中就是这样的不成器,心理负担会越来越重。家长:陈大夫,什么样的性格内向或胆小怕事什么时候需要改变呢?陈大夫回答:家长们有的也是第一次做家长,所以有很多需要学习。比如我们首先要学会知道恐惧是人正常的表现,包括当你看到孩子胆小害怕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在害怕呢?积极正确的面对恐惧,拥有成熟正确的“恐惧”观是非常重要的。1、接纳孩子的内向,但仍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与孩子玩耍,可以更加主动的探索世界,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大于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找我通过绘画心理咨询看孩子的性格是否真的是内向,还是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安全感不足2、如果您发现孩子的害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那就尽量早一点寻求医生配合治疗。在我们身边,不少家长朋友都有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胆小、怕事,而且在这其中,男孩子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胆小,怯场,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今天,就让我们分析一下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来找找改善的诀窍!造成胆小的原因一般的有以下几种:01家长保护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应,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对小儿限制过多,如小儿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小儿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小儿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其实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02心理阴影不少的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都会说以下类似的话语: 比如“你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不许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了去”等等,这种“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外界环境危机重重,首先就产生了防备心理或者逃避心理。 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也会造成孩子胆小。03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也会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如何让孩子更加“放的开”呢?01别轻易给孩子下结论——“他缺少自信”千万不要总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他,这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信是需要培养的。当孩子进步时,大人要及时对他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并鼓励他克服困难。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关键。02发现孩子拘胆小,不要犹豫,尽快引导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胆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长大了,就自然好了,因此不进行教育干预,这样的家长缺乏敏感性。其实,如果不对孩子的胆小性格加以教育,发展下去,胆小的性格就会演变成回避型人格。这种人格,因害怕与外界打交道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狭小圈子,而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长此以往,这种人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能力发展滞缓、性格内向、回避,是心理没有健康发展的标志。所以,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要加以警惕,进行及时的教育。03放手磨炼孩子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宝宝,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04放大孩子的“闪光点”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这算什么,谁谁比你本事大多了”,“谁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大奖,你连讲台都不敢上”。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胆怯。因此,家长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05树立正面的榜样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06通过正确的训练,让孩子变得胆大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
抽动障碍首先由J.M.G.hard(1825)和Georges Gillesde la Tourette(1885)描述。起病于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或多部位肌肉群的抽动,具有突发性、无先兆、不随意、无节律的特点。临床上有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和感觉性抽动,以前两种为多。一、走出误区,重新认识抽动障碍6O年代以前一直视为原因不明、罕见、可自愈性疾病。我国曾有“多动秽语综合征、习惯性痉挛”等描述。然而,近3O余年来。抽动障碍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特别是9O年代以来。普遍认为抽动障碍非常多见。是一种由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但我国医学界对此病认识仍很混乱。把这些儿童的表现当成“坏毛病”、“沙眼”、“结膜炎”、“咽炎”等现象极为普遍;即使能识别者也常因持有“可自愈性”的观点而延误治疗。据调查,治疗延误或诊疗混乱者占75%,诊断延误时间平均为3年。不但延误了治疗。还给儿童心身带来严重伤害。所以。更新观念是当务之急。1.抽动障碍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实际上非常多见。其患病率达0.05%~3%。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科门诊统计。1997年共有抽动障碍患儿556人次就诊。其中初诊101人,占全年儿科门诊总数25.5%,较1O年前8.4%增加3倍。已成为儿童精神科和儿科的一种较常见病。2.自愈倾向减低多年来,许多医生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可自愈性疾病,不必采用特殊治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病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导致为终身疾患。一项由22个国家参加的3500名抽动秽语综合征(Ts)病人的综合研究中。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19.4%病人16岁以后仍然症状明显。没有自愈性的报道。据分析,自愈性的概念主要是以偏盖全所致。许多人将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与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混为一谈,所以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掌握最新诊断和分类标准至关重要。二、心理治疗是抽动障碍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开始时主要是支持指导及对患儿家庭、学校等有关人员的教育,药物治疗绝不可代替这些工作。其中对于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抽动障碍患儿,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即可,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进行心理疏导。三、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还应注意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使其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含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四、干预措施1.对家庭的干预 许多TD对家庭成员的困扰远比疾病对患儿自身造成的损害严重。受个别媒体不当宣传的影响,部分家长将TD视为不治之症,以致患儿玩耍、学习时本身并无不适,但家长却过度关注:“他眨下眼睛,我的心抽一下”,由此患儿以为自己得了重病,无形中把自己视为“病人”而变得任性、易激惹、难于管理。因此,家庭干预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家长对TD特征和预后的认识,正确对待患儿,既不视其为故意捣蛋、出洋相而加以训斥、批评、惩罚,也不以“患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家长应充分认识抽动症状的自然病程、波动性及可能出现的戏剧性变化,采用行为弱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应避免“巧合性”的治疗效果,如抽动症状的自然消失恰巧发生在某种“特效”治疗时,由此误认为该治疗方案有效;而症状的自然恶化可能会造成治疗药物不必要加量,从而引起药物副反应风险。生活方式调节,密切观察和耐心等待抽动症状消失,通常是首选的正确手段。对家长本身的焦虑、紧张等心理变化也应予以干预。2.学校干预 应向学校老师及同学宣传TD基本知识,倡导像关心躯体疾病儿童一样关心、包容TD患儿对因症状或药物副反应影响学习的TD患儿,应予减轻学业负担,制定因人而异的课程计划,鼓励患儿参加正常学校学习和课外活动,帮助其改善伙伴关系;提高自尊心,像正常学生一样学习、生活。五、TD的预防1.减少外界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 TD病因不明,目前研究认为,TD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减少母孕期和出生时不利因素,做到优生优育,减少出生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以预防疾病发生。感染和免疫学说认为,继发于链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过程是导致Tourette综合征(TS)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应积极提高婴幼儿和儿童期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另外,应减少抽动症状发生的诱发因素,一些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可诱发抽动或使原有抽动症状加重,提示这些可能是TD发生的风险因素。但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诱发抽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1)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2)家庭不和睦,特别是父母吵架以及打麻将牌等赌博不顺时向患儿谩骂发泄,有些患儿告诉我:“每当爸妈吵架我心里就哆嗦,接着就犯病”;(3)最突出的则是学习压力和各种心理压力。可见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TS的重要意义。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当前不少医生只知道看孩子的病,不重视家长、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态度,这将导致孩子的病情进入恶性循环。连续抽动时心率可增快,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此时家长越加关注或制止,则抽动发作越频繁越剧烈,反之越不刻意理睬,抽动发作越易缓解。2.积极治疗抽动症状 要认识到TD是可治疗的,经过治疗后的TD患儿可正常生活和学习。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TD常伴发情绪焦虑抑郁、强迫行为、对立违抗、冲动攻击行为等,父母面对患儿这些伴发问题应采用行为管理的办法来处理,并须积极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不要一味认为患儿不听话,企图使用单纯教育或粗暴教育方式令其改掉伴发的“坏毛病”。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父母对抽动不恐惧、不过度担心、不手足无措,患儿也能从父母身上得到战胜疾病的信心。应使家长认识到目前对于T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即通过药物、行为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抽动症状进行控制和引导。而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对于TD的疗效肯定。部分家长担心药物会影响患儿“大脑发育”,药物副反应会影响学习,从而自行终止药物治疗,使疾病反复发作而影响预后。因此,须进行药物治疗相关信息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对药物治疗的偏见,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家长认识到部分TD如TS需要药物治疗,作为慢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及规范化治疗,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3.改善家庭环境和促进心理应对能力 社会心理因素在T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遇到各种心理事件或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因素均可诱发抽动症状。而且各种类型TD在应激或焦虑情况下均可能加重,如家庭气氛压抑、刻板,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对儿童管教过于严厉和刻薄,采用打骂、体罚等管教方式;热衷于搞与儿童年龄和资质天赋不相称的高强度、高要求“智力开发”或能力训练等。学校对学生要求过严、学业负担重等亦会使患儿感到生活在紧张与恐惧环境中,情绪不得放松,没有获得所需温暖,心理承受能力降低。(1)加强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改善TD患儿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生活家庭环境,降低TD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TD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对患儿高惩罚、过于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等教养方式均可能促进TD发生。对TD患儿家庭环境因素研究发现,TD患儿家庭反映良好家庭结构因素如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反映不良家庭结构因素如矛盾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共患ADHD和非共患ADHD的TD家庭均存在家庭功能缺陷。对已明确诊断为TD的患儿,父母应接受其存在疾病这一事实,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正确认识疾病性质、积极配合医生,帮助患儿减轻症状。部分家长存在错误认识及作法,如常对患儿表现行为不理解,认为其故意与家长作对,对抽动症状及伴发多动冲动或强迫症状采取惩罚、责骂和威胁的处理方法。研究发现,73.9%的TD患儿父母曾采取责备惩罚方式干预患儿不自主抽动行为。因此,应加强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症状加重 心理压力或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往往导致诱发抽动症状出现或使原有症状加重。研究认为,患儿如果长时间学习任务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或长时间接触电视、沉酒于电脑游戏等低频辐射电器及观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均可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或症状加重。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劳逸结合,鼓励和引导其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注意力,同时应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患儿因出现抽动症状而常被同学嘲笑,表现出在同学面前自卑、自信心不足,这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支持。应向学校老师讲解与抽动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认识到TD是一种需其配合治疗的神经精神疾病,而不是一种故意捣乱的行为。同时,还应让老师了解,TD症状在心理压力下会加重或复现,须适时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不良清绪、鼓励患儿建立学习的信心、帮助患儿逐渐改善症状。同时,还应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避免取笑或歧视患儿,为患儿身心均营造一种被接纳的环境。 (3)提高患儿应对应激的能力 来自儿童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内向不稳定个性,常表现为孤僻、被动、要求完美却缺乏信心、过分敏感、情绪控制差等个性特征。若此类个性特征的患儿遇到社会不良心理因素超出神经系统耐受能力时,心理应激易出现TD等。因此,应加强患儿个性塑造,父母、老师与患儿多沟通交流,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其应对应激的能力。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症状加重或复发(1)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抽动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大多数患儿成年后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对家庭生活无影响。但也有一部分患儿症状迁延,或因TD伴发其他心理障碍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因此,应鼓励患儿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应患病后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争取症状早日缓解或部分缓解。(2)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因运动性抽动和或不自主发声症状均会影响患儿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成绩因此不佳;同时,症状表现遭受同学嘲笑、讥讽会使患儿产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继而影响其学习动力。有研究发现,TD患儿智力基本正常或达到正常水平,其智力与年龄长幼、病程长短关系不大。因此,TD患儿的学习问题是继发问题,而非因疾病导致智力水平低下影响学习能力所致因此,应教育患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保持充分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不是选择放弃。(3)加强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TD患儿往往因为抽动症状而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因此,患儿在接受治疗同时,应自觉培养班级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融入班级、加强交往,多参与同学集体活动或游戏,在游戏与玩耍中提高自己社交能力、改善同学关系。六、TD的预后TD预后相对乐观,大部分TD患儿到了成年期后可正常生活,也可胜任所从事的任何工作。来自于临床和人口学研究表明,80%起病于10岁前的TD患儿在青春期症状会明显减少或减轻;至18岁时,50%的TD患儿抽动可停止,延续至成年的TD严重性可明显减轻;尽管可能残留轻微抽动症状,但18岁后人群抽动强度和频度多数会降至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程度。当然,也有部分难治性病例,尤其是伴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的TD患儿,治疗仍存在不少困难,如约20%TD患儿抽动强度不会减弱,仍存在中等程度总体功能损害,甚至部分患儿成年期症状加重进而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学者总结TD患儿成年期的3种结局:1/3患儿抽动症状缓解;1/3患儿抽动症状减轻;1/3患儿抽动症状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抽动障碍大多数可缓解,少数症状迁延,但积极治疗,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慢性过程。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总之,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增强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发现问题不要简单归结为“坏毛病”。要正确诊断,及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儿童抽动障碍非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儿童抽动障碍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障碍患儿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非常重要手段。轻症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多数通过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获得满意效果。通过采取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方式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二、教育干预在对儿童抽动障碍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的实施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参与。1、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刺激食物等。2、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带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3、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等技能。
宝宝难免有哭闹不休的时候,当宝宝哭声越来越大时,有些父母会因这糟糕的气氛而情绪失控,可也有些父母会被宝宝的眼泪控制住,马上投降。当宝宝用哭闹表达需求时,父母究竟该不该被宝宝的眼泪控制住呢?例子1:涛涛2岁了,聪明好动可也脾气倔强,如果我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闹不休。因为他从小体质较差,怕他哭闹上火,我总会不自觉地在他的眼泪中妥协。时间长了,眼泪就成了他的杀手锏。难道真是会哭的宝宝有糖吃?面对涛涛的眼泪,我应该如何防御?思来想去,我决定从现在起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以便和涛涛建立起真正健康正常的亲子关系。例子2:瓜妈最近很头痛:两岁的瓜崽再不像以前那样听话,而是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大哭大闹,怎么都止不住,非要弄得大家都不理睬他,让他自个哭个够。虽然瓜妈看着也心疼,可实在没办法,怎么哄怎么安慰都没用。有一次,瓜崽又开始大哭大闹,瓜妈就一下没忍住大吼了瓜崽一顿,竟然奇迹般的起效果了。尝到“甜头”的瓜妈,但凡瓜崽开始闹腾都会用这招,屡试不爽。不过,用的次数多了,瓜妈也会“心虚”,万一吼出毛病了怎么办?了解孩子哭闹的心理原因:理解了孩子,家长就会接受进而引导!其实,大哭大闹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因为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不是用表现美好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欲望的满足,而是用表现得不美好而得到欲望的满足。哭,是孩子表达需要的一种方式,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孩子爱哭闹?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实,大哭大闹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因为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不是用表现美好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欲望的满足,而是用表现得不美好而得到欲望的满足。我们知道,很小的孩子饿了、困了,都喜欢用哭来表达。假如孩子饿了,对父母笑,父母会给奶吃吗?显然不会。所以,孩子一定是表现出痛苦、反映出自己的不舒服来得到大人的关注,得到自己欲望的满足。哭,是孩子表达需要的一种方式,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因为,他们“知道”,对人笑不会有奶吃、不会有衣服换,哭反而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孩子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模型:我只要表达出自己的不美好,我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继续表达自己的“不美好”,继续的哭闹,就像案例中的瓜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释放信号”。有许多父母喜欢将孩子的这种哭闹当做是“不乖”、“不听话”的表现,显然,这些父母并不“懂”孩子。哭闹是孩子有需要,可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表达。一直哭闹是因为他的需要一直都没有得到满足,他觉得很不开心、很愤怒,便一直用这种方式向父母索取。如何应对2岁孩子的哭闹?2岁的孩子突然“不听话”。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慢慢的会走会说,虽然还不成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感,开始有了一些想法,并试图去做,因而会有比之前更多的需求去满足。(恭喜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又进一步长大了,这不是你们所盼望的吗?1到2岁被称为小青春期,所以想想你青春期的时候你到底是有多么想自己做主啊)此时,父母应该多去关注和了解孩子,到底孩子是为什么哭闹,是想要买玩具?想出去外面玩?还是其他原因?你要不停的去尝试,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让孩子不哭不闹,当然,决不能用恐吓、惩罚、威胁等不健康的方式!没有无缘无故的哭闹!而是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长需要明白这点。孩子的表现绝对是有原因的,到底这是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不同的孩子不一样,这需要家长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发现。孩子“不乖”别“吓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诸多“不乖”、“不听话”的表现,有些家长最直接的应对法就是“吓唬”,比如案例2中瓜妈的做法。分析,这是在用恐惧来压制孩子的需要。我们假设,孩子本来是肚子饿了想喝奶,在没喝到奶之前肯定会哭闹,若你不仅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还对他发脾气,这样可能孩子肚子饿了想喝奶的需要被暂时性的压抑下去了,你也“侥幸”的发现孩子竟然不哭闹了,变乖了,事实上?孩子还饿着肚子,而你不知道。你能说这对孩子好吗?另外,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吓唬”的方式至少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是他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人,最亲的人会“攻击”自己,这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在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类似的吓唬还有很多,常见的还有言语上的吓唬,比如说“你是捡来的”,“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丢掉你”、“你要xxx不然就不让你xxx”……往往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害怕,没有安全感,便暂时表现出一种表面的服从。可能,你发现孩子变乖了,长此以往,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伤害。“很多成年后和妈妈出现矛盾和问题的人,归根溯源,都是妈妈小时候吓唬过孩子,所谓‘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小时候的感受会影响一生。”多给孩子“有度”的支持其实,这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是听父母话的孩子,一种是听自己话的孩子,并没有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只是孩子的内心需要增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完全听父母的话,人们还给这种现象定义为“叛逆”。“所谓叛逆,就是孩子更着重自我,更愿意听自己的话,内心产生了更多的需要,他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需要的阶段。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就会觉得孩子的哭闹是很正常合理的事情了。”一说到“叛逆”,我们往往会“贴标签”的认为是不好的,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某种意义上的叛逆是必须的。“他听自己的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愿意根据外界的指令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所谓的叛逆期,更恰当的说法,其实应该说是孩子的自主期。”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兴趣点非常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想法并想要去探索。假如现在已经晚上七点多了,孩子非常想出去玩,你觉得太晚了不让他出去,可这时候的孩子意识里并没有早和晚的概念,他便会“抗议”,而你就会觉得他叛逆了,其实不是,这只是孩子自主性的一种表现而已。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支持,当然,这个支持是有限度、有引导性的。和以前的孩子相比,现在孩子的生长环境更加优越,比如玩游戏、上网等可玩可接触的事物也更为丰富,因而孩子的欲望、心智都比以前的孩子更强烈,所以,家长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给孩子更多的探索机会,而不是一味的遏制、控制,当然,在支持孩子的时候也要有“度”,尽量往良性方面发展。
门诊上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腿疼,尤其是膝盖痛,以下午和晚上为多见那陈大夫就把生长痛的相关知识分享到此,供各位家长阅读参考,减少担心!虽然是简单的生长痛,大夫在门诊上需要用到自己的经验来排除其他疾病,最后做出是否是生长痛的诊断。无形的价值和财富!所以请大家就诊时,告诉大夫 孩子疼痛的相关情况:描述疼痛的持续的时间,频率(几天发作一次),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是否影响白天运动!是否有外伤史等~是否伴有发热等症状!1、为什么孩子会有“生长痛” “生长痛”是指儿童的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疼痛,这些部位没有任何外伤史,活动也正常,局部组织无红肿、压痛。检查之后,孩子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即可以被认为是“生长痛”。 生长痛的原因目前在教科书上还没有确切的介绍,但医学界普遍认为,生长痛的发生是由于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骨骼的生长速度较快、而肌肉和韧带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快慢不均导致肌肉和韧带被牵扯而引起疼痛。而不像很多父母认为是缺钙的缘故。 2、哪个年龄的孩子最易出现“生长痛” 在临床实践中,3~6岁及8~12岁的孩子发生生长痛的情况较多见,其中尤以3~6岁居多。但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生长痛。 3、哪个身体部位容易出现“生长痛” “生长痛”的常见部位由于生长痛的特殊原因,使得疼痛部位不固定,凡是属于下肢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疼痛现象。而小腿肚、大腿、膝盖窝3个部位,是最容易出现生长痛的位置。 4、哪个季节最容易出现“生长痛” 虽然春天是公认的长个子的季节,但生长痛却与季节性无关。生长痛在一年四季内均可出现,并且没有出现某个季节发病特别普遍的情况。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春夏两季容易出现生长痛,可能与这个季节的温度适宜孩子外出活动有关,如果孩子在冬季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运动强度,生长痛同样容易发生。5、通常一天中什么时间突然发作? 与其他腿部疼痛症状不同,生长痛多出现在晚上甚至午夜时分,在孩子休息时疼痛才变得明显,而在活动中往往感觉不到疼痛。而且很有可能出现晚上疼痛,而早上醒来却一点也不疼的情况。 6、生长痛的孩子往往还伴随有哪些表现? 国外有研究表明,出现生长痛的孩子,在询问他们的病情时,有38%的孩子会抱怨自己肚子疼,21%的孩子同时出现头疼,还有21%的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这些状况虽然不属于生长痛的范畴,但是经常伴随着生长痛出现,在生长痛消失之后,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7、如何缓解宝宝“生长痛” 确定宝宝是“生长痛”之后,除非是疼到不能忍受时,医师才会开一些止痛药,大部分情况,生长痛是不需要特别治疗的。但有一些缓解疼痛的方法,父母不妨了解一下: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让宝宝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爸爸妈妈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来吸引宝宝。对待病宝宝要比平时更加的温柔体贴,因为家长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镇痛良方,有时甚至比药物还有效。 2.局部热敷、按摩 爸爸妈妈可用热毛巾对宝宝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这样能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觉。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让宝宝在温柔的抚摸下入睡。 3. 减少剧烈运动 生长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宝宝的活动,但如果疼痛比较厉害时,应该注意让宝宝多多休息,让肌肉放松,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4.补充营养素 应该让宝宝多摄取可以促进软骨组织生长的营养素,如牛奶、骨头、核桃、鸡蛋,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而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V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 8、和“生长痛”比较相似的病有哪些 生长痛的发生,多半是断断续续的,如果宝宝的疼痛是持续性的,就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以下几种疾病就最容易被误认为“生长痛”。 ·骨折 由于孩子的活动量大,骨骼的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造成骨折。而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误诊的项目。 ·恶性骨瘤 恶性骨瘤亦称为骨癌,其发生原因,可能和遗传、放射线照射、骨骼过度生长、慢性炎症刺激、特殊病毒感染及骨内血液回流不畅等因素有关。 ·儿童白血病 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以白血病居于首位,它之所以被误判为生长痛,是因为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膝盖的下方最为明显,也常被误判为关节炎。 ·青少年关节炎 青少年关节炎容易被误判为生长痛,是因为触压关节时患者会感到疼痛;虽然肌肉疼痛才是生长痛的典型症状,但年幼的孩子分辨不出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的差别。 9、怎么判断孩子是生长痛还是别的问题? 生长痛是不好判断。事实上,某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生长痛,所以,如果你的宝宝有原因不明的疼痛,一定要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会给孩子做多项检查,以便确定疼痛是不是由其他问题引起的。比方说,腿部疼痛,可能会是得了不宁腿综合征(简称RLS),手脚的疼痛有时是某些严重问题的征兆,比如感染、骨折、肿瘤、白血病、少年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关节问题等。 有些症状能帮助医生诊断。生长痛通常只持续大约10~15分钟,并可能发生在身体的对称部位,不过,不一定是同时发生。这种疼痛通常感觉是在肌肉深层,而不是关节处。生长痛不会引起发烧、寒战、发红、肿胀、一瘸一拐或关节痛等。 以下症状可能预示着孩子有更为严重的问题: · 宝宝是某一个特定的部位疼,而且非常厉害,以至于晚上疼醒。医生可能会给他拍一个片子,确定是否是骨头感染或肿瘤。 · 宝宝除了腿疼,还发烧,但发烧的原因不明,没有出现像流感那样的症状。医生会让他验血,检查是否有感染。 · 宝宝关节痛、活动困难,或者关节发红肿胀。医生会检查那个关节出了什么问题。 · 宝宝的一侧屁股、大腿或膝盖很疼,或者把身体重量放在一边腿上有困难,或走路一瘸一拐的。医生可能会让宝宝拍X光片,以便确定他的骨头没有问题。 · 白天的时候,宝宝会持续疼痛几个小时。这种情况,一定要带他去看医生。 10、没生长痛的孩子长不高吗? 生长痛是种自然的生长现象,因为孩子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腱、肌肉的生长相对慢一些,因而会产生牵拉疼痛。这跟长多高没有太大关系。有些没有过生长痛的人同样长得很高,同样,有生长痛的人,不一定就长得很高。 11、孩子出现生长痛是不是缺钙? 儿童在生长时期很可能会缺钙,你可以给孩子适当补钙。但就生长痛来说,补钙与生长痛无关,钙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现生长痛,补钙对生长痛的缓解也没多大帮助。 12、生长痛可以吃止痛片缓解疼痛吗? 生长痛是正常现象,实际不需要采取措施。你也可以给孩子吃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能起到营养神经,缓解神经牵拉疼痛的作用,但作用不大。给孩子吃止痛片就没必要了,是药三分毒,药不要随便乱用,况且,这种疼痛远没到需要吃药的地步。 13、当孩子有生长痛时,是不要他多休息? 不需要限制孩子的活动,但如果疼痛比较厉害时,应该注意让他多休息,放松肌肉,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我的儿子患有多动症 2018-01-21 苏珊 丁香园 四年前的一个夏天,北京的天气少见得阴沉。 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走出来,我坐在马路边哭着给朋友打电话,告诉她:「我儿子确诊多动症了。」 放下电话后,我在马路边坐了很久,发呆。儿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他,也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劲,格外安静。那年,他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开始拼命地回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我忽视的异样,他确实有过几次不对劲:在他十个月体检时,面对盘子里摆的各种色彩鲜艳的小物件,他用小手去抓,手指总是抓不住,社区医院的体检医生看了看,并没说什么;在他三岁的幼儿园时期,有几次家长观看小朋友们表演节目,别的小朋友积极地跟随老师唱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要流眼泪;幼儿园老师留下我说,觉得他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让我多注意一下;在体育运动上,他一直学不会拍球,跳绳…… 坐在那里短短十几分钟,越来越多他不算正常的线索涌进了我的脑海,但我之前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他是多动症,因为他在行为上并没有特别多的反常状态。 「草把路杀死了」 现在想来,「多动症」这种随意的叫法容易让人误解。正确的叫法是是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注意缺陷是这种疾病的核心,而多动只是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之一。有的孩子多动表现的很明显,而另一些孩子行动上没有异常,但同样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这部分行为上「不多动」的孩子往往会被忽略有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我当时也没有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迟缓。儿子说话比较晚,三岁多才能说话,家人把这归因于男孩子就是说话晚,或者是家里带他的人有多种方言,他不知学哪个好。 而我,只惊喜于他学会说话之后,运用语言得精准,我还记得他三岁说的第一个长句子时的情景,他走在杂草中,忽然回头说了一句:草把路都杀死了。 后来我常常记录他的语出惊人,却没有想到他运用语言之所以让人惊喜,是因为他的思维特点,但他掌握语言这种工具所费的时间过长,确实是有问题的。 我最终意识到他可能注意力有问题,是在他上学后。老师反映他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自己写写画画。 我试着教他拼音,发现他怎么也学不会,而且 b 和 d,p 和 q,总是混淆。我开始发火,他很害怕,但还是学不会。我开始上网搜,找儿童神经领域的医生,家长们说最好的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一位医生——态度好,和蔼。 我知道北医六院和安定医院可能在精神科方面更专业,但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把他往专业的精神医院送的,还是先去了北京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的医生确实非常和蔼,问了儿子好多问题,他回答问题时开始天马行空。医生让我带他到一个地下室,做专门的注意力测试。他走进了那扇门,一个小时后,测试作了一半,里面的医务人员探出头来,摇着头对我说:「你孩子学习肯定不行,集中不了(注意力)啊。」 她应该是北京本地人,热情又实诚。我带着测试结果找主治医师,她让我别着急,又让儿子拿起笔来随便画画,那时,他迷上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所以抬笔就画了植物和僵尸。医生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他的画,说,他内心非常孤独,因为他的画里没有太阳和花朵。 她没有详细谈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只是让我多观察,但我心里已经知道这件事情无法再拖延,必须正视。 在马路上坐了大约三十分钟,儿子有点害怕了,抱着我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走呀。」我们出来的那个院门不是正门,在一条破旧的小巷里。加上阴天的缘故,一切景物都是灰色的。紧张状态的儿子,安静的让人难过。我也抱着他,说马上就走。那一刻,我心里非常坚定:「一定要治好他。」 家里人知道我带他进医院检查多动症后,纷纷抗议,他们的论点还是「男孩子都是这样」,「就是调皮」,「长大了就好了」。 我告诉他们,调皮的正常小孩,不可能连拼音字母都学不会的。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判断,不以为然。 我理解他们,他们都爱孩子,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会回避并且为他的异常找借口。但回避这个问题,它依然存在,不会消失,还很可能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后来,我带他去了以精神科擅长的北医六院,又给他做了一次非常详细的测试。从早上九点,一直做到下午两点,儿子和其它等待 ADHD 测试的孩子一起,在项目间隙,兴冲冲地跑来跑去。 不识愁滋味的他们和忧心忡忡的家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忘不了儿童精神诊断区的氛围,如果一个孩子被诊断有了问题,将是整个家庭的悲剧。 我还记得,有一个孩子被确诊孤独症。这种病症尚无特效药可以治疗,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正常的生活。孩子的妈妈拿着诊断书呆呆地站着,爸爸吼叫:「呆着有什么用。」吼完,他也呆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个人就这样在楼梯口站了很久。 孩子世界的等级制度 测试的结果和儿童医院一样——ADHD,儿子的主治医生是国内儿童精神疾病的最好的专家之一,她看着孩子的病历,也是说让我先观察,说他年龄太小,不着急吃药。 北医六院开展了一个免费的家长培训课程,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 ADHD,学习正确地管理孩子 ADHD 行为的方法。负责召集家长培训的医生非常热心,每周六下午打电话邀请每一个家长参加培训,而这个集会最终成为了家长的诉苦大会。 每次回来我的心情都特别压抑。一回家,看着窜来窜去,不好好写作业的儿子,更加火冒三丈。训练中学到的方法,要耐心,要进入他的思维去了解他啊,全都抛到脑后了。 那段时间,他的状态,并无太大改进。而且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孩子的班主任,是一个刚师范毕业的姑娘,对他的状态非常关心,常常找我讨论他的情况。每次,看到手机上又是儿子学校的电话,我心里都非常的紧张。每次去学校,老师会拿他的试卷给我看,分数都「保持」在个位数。 儿子对此浑然不觉,有朋友问他,期末考试考的怎样啊?他笑嘻嘻地反问:「你猜!」见对方沉默不知如何应对时,他非常贴心地说:「给你个提示,是个位数!」让人哭笑不得。 很快,儿子升了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北京市教委对班级教学的考核越来越严,对不及格的比率严格控制。儿子的成绩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老师再宽容,也无法扛住上级检查的压力,难免对不听话的小孩发脾气。 儿子的课桌被负责任的老师调到了第一排,但他还是管不住自己,有一次,愤怒的老师直接把他的书包扔到了窗外。 老师找我谈话时,也非常难过和内疚,她告诉我:「这孩子无论批评他多厉害,每次他看到我,还是很开心地叫我。」但教委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是把学生成绩放在第一位的,成绩不过关,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很快,孩子会到六年级,会面临的是非常残酷的「小升初」的竞争,他的成绩如果赶不上,只能上非常差的初中,随后是差的高中,很可能考不上大学。老师和学生只是巨大的升学压力中的个体,在这个运转迅速的庞大教育体制里,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温暖和爱,很快会被异化。 儿子回家偶尔会告诉我,哪个老师不喜欢他,开始讨厌他了。我告诉他要反思自己:「你的成绩不好,不守纪律,没有人会喜欢你的。」看着他垂下的脑袋,小声但微弱的抗议道:「可是我人好。」 我无言以对。 社会规则是残酷的,在哪里生活,就要遵循哪里的游戏规则。儿子依旧努力让老师喜欢他,他偶尔发现有一次擦黑板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的他,就拼命地去擦黑板,争取被表扬的机会。有一次他回家,情绪低落,我问他怎么了,他抬起头,眼里含着泪说:「老师不让我擦黑板了。」 小孩子们的世界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谁学习好,谁学习不好,受到的对待难免有差别。一个总是被老师批评的孩子,在同学面前很难有尊严。他的一年级生日聚会,许多同学来家里参加,他非常开心。等到二年级,被邀请的同学们有的就不愿意来了。 随着儿子越来越懂事,他的自尊心也开始萌芽,他依旧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要强的性格,加上总是上不去的成绩,和长期被老师、家长批评的状态,他有时开始说谎,变的不自信和怯懦。我在理性上定义为这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不与之匹配能力之间的冲突,但感性上,却控制不了自己去批评他,去要求他。 后悔是没用的 在此期间,我看了许多有关 ADHD 的文章了解这种病的成因,结论大都是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有学者提出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 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 ADHD 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在 ADHD 家长培训班里,大多数家长拒绝让孩子吃药,因为担心副作用,担心一旦吃药了就要终身服药。大家的认知出奇地一致,如果是发烧,感冒等物理性疾病,吃药是很自然的选择;但如果是精神类的问题,往往抗拒药物。 但我认为,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导致他集中不了注意力,那么只能用医学的方式解决。这就像抑郁症一样。 在他升三年级的那个夏天,我去了安定医院询问用药的可行性,安定医院的专家告诉我,ADHD 患者的治疗大多是用药控制,而且吃了药是马上有效的。但治疗 ADHD 的一线药物利他林,有一个副作用是抑制孩子食欲,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儿子那时的体重只有 50 多磅,非常轻,医生不建议马上用药,等他到十岁,看看体重增长的情况,再决定是否用药。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后悔没有及早带儿子去确诊 ADHD,他说多动症的最佳治疗期是 2 岁到 6 岁,那时不需要药物治疗,心理和感统训练就会有效果。 后悔是没有用的,很多事情不能重新来一次,我们能做的只能往前看。 在美国治疗 ADHD 在他上三年级的那个冬天,我有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顺便了解了一下美国的 ADHD 的治疗情况,我吃惊的发现,美国 4 到 17 岁的儿童,被诊断为 ADHD 的占 11%,其中 43% 的儿童使用药物治疗,还有相当比例的儿童药物和行为治疗结合进行。 在那里,ADHD 并不是一个疑难杂症,有的医生甚至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性格状态。他们认为患有 ADHD 的小孩,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非常专注,许多天才都是 ADHD 患者。 我虽然因此感到轻松,但不会拿「天才」一事自我安慰,能成为天才的只是极少数,而因为 ADHD 蒙受损失的人却是大多数,至少这种缺陷,不能让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发挥自己所有的才能。 幸运的是,单亲妈妈的我遇到了现在的先生,他鼓励我带孩子来美国治疗,并接他过来一起生活,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我儿子的成长和治疗是有帮助的。我深深感动于他在有关我的所有事情上体现出的善良、宽厚和责任感。 2016 年冬天,我 9 岁的儿子来到了洛杉矶。在洛杉矶机场接他的时候,正遇见人们进行反川普驱赶非法移民的游行,儿子非常好奇地围观。我看着他小小的背影,不知一句英文也不会说的他能不能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 先生把家搬到了一所小学的旁边,儿子顺利进入那所小学,那个小学的评分是九分,算是非常不错的学校。负责接待新生的老师告诉我,他不用降级,可以直接读三年级。我担心他的英语不够好,老师非常有信心地告诉我,没关系的,他很快就会学好英语的。 美国小学的教育环境非常宽松,分数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教育标准。学生们早上 8 点 20 到校,下午 3 点就放学,孩子们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进行体育活动。学校的操场,铺满了整齐的绿草,占整个学校 4 分之 3 的面积,每次经过学校,都能看到小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儿子虽然不会说英语,但很快就在体育活动中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诊所,是整个加州地区治疗精神疾病最权威的诊所之一。 儿子来美一月后,我帮他预约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ADHD 诊所的医生,儿子的医保不覆盖这家诊所的费用,第一次检查的费用是自费的,高达 800 美元。接待我们的一生用英文和我聊了一个小时儿子的情况,在对他进行测试时,发现他无法用英文沟通,她马上给我们推荐了离我们的住所比较近的华人医生。 她告诉我,ADHD 在美国非常普遍,一般的儿科精神科诊所就可以治疗,没有必要到这里的诊所。我们走的时候,她让工作人员把所有的费用都退给了我。 她推荐的医生姓黄,是台湾人。他只有周末出诊,其余的时间,在加州儿童监狱做心理医生。 第一次确诊的时间大约一小时,他给了儿子一支笔让他画画。儿子只用了五分钟就画了整个画纸,画的线条极其幼稚,弯弯曲曲。随后,他把医生给他玩的弹珠滚的满地都是。黄医生非常耐心地了解了他的情况,测试了他的身高和体重,决定让他先服用一个月最小剂量的利他林——这是美国诊所治疗 ADHD 使用的最多的药物,如果合适的话,再慢慢加药。 我记得他第一次服用药的那个下午,给他用药之后,我去超市。我出发的时候,他正拿一本写给儿童的历史书在看,三个小时后,我回来,发现他还在看。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马上就流了出来。随后,我又有些担心,认为历史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也许不用药,他也能专注那么久。 随后的一个月,我拿数学题来测试,在一个小时内,他做了一百道非常简单的加减乘除题目,即使题目非常简单,做这么大的量,也需要注意力非常集中。然后是他最不感兴趣的英语,以前背一个单词,他都要磨蹭半个多小时,但服药后现在背单词的速度是一分钟一个。 看到治疗效果,我百感交集,那个不自信的小孩,开始变的越来越自信。 我去接儿子放学时,发现这个小学有「special education」(特殊教育),一些脑瘫儿童被老师用轮椅推着抵达校门。我想了解是否 ADHD 儿童也需要特殊教育?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的班主任霍特小姐,非常开心的告诉我,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数学很棒,很擅长交朋友。 我谈到他的 ADHD 问题,问他需要特殊教育吗?霍特小姐告诉我,ADHD 在美国小学非常普遍,完全不需要特殊教育。那次家长会,是我在儿子上学后,开过的最开心的家长会。 但他在服药后,食量却产生了明显的降低。集中注意力不是问题了之后,吃饭成了最严重的问题,我换着法子给他做糖醋排骨,小笼包,红烧肉……这些之前他听到就要流口水的菜,他却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使血压增高,儿子的血压增高的也很快,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医生说这种药可能不适合他。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又换了另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有二十几年治疗 ADHD 的经验,他一开始就反对用利他林这种一线药物进行治疗。他的观点是认为利他林的副作用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影响。他建议用盐酸胍法辛进行治疗,这种药是一种肾上腺激素抑制剂,2009 年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成为治疗儿童及青少年 ADHD 的又一非中枢兴奋药。 儿子试用这种药之后,食欲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注意力不如服用利他林时改善明显。他的治疗还在进行当中,医生告诉我,胍法辛这种药会随着他年龄增长,疗效变弱,那时还会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走出防御状态 两位医生都谈到,用药之后,注意力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而且许多孩子在他们高中时就可以自然痊愈。我问医生,如果不治疗,等到高中他自然痊愈呢?医生告诉我,那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家长时刻关注,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 我确实发现,在儿子之前的经历中,因为多动症总是招致他人批评的他,在社交中心理上会出现一种防御状态,在和他人有一点冲突时,容易觉得别人针对他。有一次,他在学校哭了,因为觉得别的同学欺负他,反复问我是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人,他们才会故意对他不好。 我直觉上觉得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小学有不同种族的人,孩子们都习惯了同学们是不同的种族。我约霍特小姐聊了一下,霍特小姐说他们只是普通的玩耍,然后打闹过程中会碰疼,这是很正常的。 他的这种心理状态,医生认为虽然不是 ADHD 的直接症状表现,但 ADHD 儿童会出现这种反应,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他们受到外界和家庭的指责比较多,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防御状态。这是药物难以解决的。他马上推荐了一个心理辅导师给我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结合,是美国 ADHD 治疗的常规途径。 那一刻,我真的非常庆幸在儿子还算小的年纪,接受了 ADHD 的治疗。如果他继续在中国,不治疗,他很可能从小到大都被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会被认为笨或者不努力,被同龄人排斥,没有信心,心理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我不敢深想。 儿子现在来美国已经一年多了,他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学校和老师对孩子是鼓励式教育,老师几乎天天称赞他们。分数不是重要的指标。 有一次,老师跟我讨论儿子的问题,是因为发现他笑一个脱衣服脱不下来的小男孩,小男孩因此哭了。老师告诉我,应该教育他,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帮助,而不是嘲笑。随后,她又加了一句,不要责怪他,只需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是个好孩子。 有时,和他走在街上,听到有他熟悉的同学兴奋地叫他的英文名字,他也兴奋地跑过去打招呼。以前对他来说千难万难的做作业状态,他竟然很轻松地就完成,而且为了考一百分,也会反复地复习。 当他发现他的努力可以达到他想要的结果时,他开始用努力的、正面的方式追求完美。当没有学业和分数的压力时,他性格深处的一些柔软的,积极的部分开始慢慢生长。我发现他性格中善良、敏感在一个充满友善的环境中会让他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而不是越来越脆弱扭曲。 当大环境不再追求分数,不再追求高升学率时,我的心态也逐渐放松,愿意慢慢地和他沟通,给他讲作业时也比以前有耐心了许多。他说:「妈妈,你以前脾气特别大,你一发火我脑子里就一片空白。现在,感觉好多了。」 这一年,也是我和他相处最密切的一段时期。之前的我,总是认为人生的自我实现只有工作,现在认为做一个负责任的妈妈、妻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我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的角度都会有改变,让我更柔和,更有层次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我很享受用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和他一起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的过程。而美国小学宽松的教育环境,医学界对 ADHD 系统化的治疗,以及整个社会对儿童的爱护,都帮助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地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责任编辑:徐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