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医院,连个肺炎都治不了?”,这是一位80多岁的奶奶,因肺炎住院三天后仍然有发热,家属发出的质疑。殊不知,肺炎是听起来简单,但其诊断、治疗并不简单的疾病。肺炎可以由多种微生物感染产生,如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病毒、真菌 等。每一位患者到底感染的哪种微生物,需要靠化验痰、血去查找,但有些患者没有痰或根本不会咳痰(老年危重患者可以吸痰),或者虽然留取了痰标本但是不合格;而血培养因为需血量较多,患者不一定能配合完成,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病原菌的检出。老年患者有时是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而且即使检测出了阳性结果,也要判断它是致病菌,还是定植状态目前没有致病的微生物。所以判断致病微生物有时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反复发热的患者,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培养结果滞后,初始治疗基本上是经验治疗,大部分肺炎都能凭经验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反复发热的或混合感染的患者来说,往往需要不断的判断致病菌,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效果不好又需重新审视病情、判断致病菌,再更换抗生素治疗的过程。 在抗生素应用以前,细菌性肺炎对儿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胁极大,抗生素的出现及发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尽管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和有效的疫苗,肺炎总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据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2012年我国肺炎的死亡率平均为17.46/10万,1岁以下的人群的死亡率为32.07/10万,25-39岁人群的死亡率为<1/10万,65-69岁人群的死亡率为23.55/10万,>85岁人群的死亡率高达864.17/10万。如果存在以下危险因素会增加肺炎的严重程度和死亡危险:年龄>65岁;存在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一年内住过院、疑有误吸、神志异常、脾切除术后状态、长期嗜酒或营养不良等。所以肺炎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患者65岁以上,且存在以上的危险因素,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大医院也有治不了的肺炎。但我们医护人员对每位肺炎患者,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病的患者都积极诊治,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数字降到最低。
中老年患者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好多患者在对疾病认识及服药过程中有很多误区, 现详述如下:1、我没有多饮、多食、多尿怎么会有糖尿病。中老年患者因常有多种疾病存在,症状常常不典型,经常因为发热、呕吐、排尿困难等症状就诊而诊断糖尿病。临床上常见到有些老年患者很注意保健,但不注意筛查糖尿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也不注意筛查,到严重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了才就诊。所以老年患者每年体检时注意筛查糖尿病很有必要。2、只服药不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在饮食、疾病等多因素影响下经常有一定波动,甚至波动比较大,所以服药期间监测血糖非常必要。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后就一直执行下去,是否有效,效果怎样,疏于评价,以为血糖控制很好,实际到医院一查糖化血红蛋白电泳很高,反映3-4个月血糖控制欠佳。所以老年患者应该在调整治疗方案时、服药一段时间时、疾病变化时连续测几天血糖了解治疗效果。3、谈胰岛素色变。患者口服降糖药效果差时,大夫往往根据病情建议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但有些老年患者一听应用胰岛素就摇头,怕一旦用上就不能停,实际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功能下降,甚至衰竭,应用胰岛素不仅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尤其长效胰岛素小量、持续释放,还能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安全性高。4、别人吃什么药好,我吃什么药。同样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因同病相怜,经常相互交流经验,有些患者看别人吃什么药好,自己就选择同样药物,这是非常错误的。老年患者常常患有多种疾病,而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降糖药物。如比较肥胖的,适宜选择二甲双胍,而有感染、酸中毒的就不宜选择此类药物。胰岛功能低下适宜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但胰岛素抵抗的就不适宜应用胰岛素。有腹胀明显的、甚至肠麻痹的不宜口服拜糖苹等糖苷酶抑制剂,因其会加重上述症状。所以老年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本文系吴月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