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拇外翻畸形是否可以采用微创手术,答案是肯定的,当然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完善的器械准备和相应的配套耗材术后的外观如下右脚左脚两个小切口,各缝一针,不用拆线术后x片如下左脚右脚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下,各地纷纷进入居家隔离模式,连出门买菜都小心翼翼,“谈医院色变”就更不必说了。然而,“崴脚”这个常见的骨科问题可不会因为疫情就放过我们了。踝关节损伤是骨科门诊、急诊中最常见损伤。据估计,国内每天约有2万多人发生踝关节扭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崴脚”。如果严重的扭伤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韧带撕裂、踝关节炎、内外翻畸形等不良后果,因此不容轻视。那么,是不是只要崴脚了就需要立刻前往医院就诊呢?并不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踝扭伤只是单纯的韧带损伤,合并骨折的损伤只占少数。也就是说,如果您扭伤后第一时间去医院拍片子,也有很大可能发现没有骨折,反而费时又费力。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国际通用的踝关节扭伤快速诊断规则(Ottawa ankle rules,OAR)。学会这个检查方法,我们就可以在崴脚以后先自己进行初步的诊断,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去医院了。Ottawa诊断规则扭伤后踝关节区域疼痛,且伴有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应拍摄踝关节X线片:(1)外踝尖至腓骨远端6cm的后外侧面(标红的A区域)有骨压痛(2)内踝尖至胫骨远端6cm的后内侧面(B)有骨压痛(3)扭伤后不能自行站立行走4步及以上者扭伤后足部疼痛,且伴有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应拍摄足部X线片:(1)外侧第五跖骨基底部(C)有骨压痛(2)内侧足舟骨(D)有骨压痛(3)扭伤后不能自行站立行走4步及以上者这样的描述专业性太强,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通俗地讲解,崴脚后如何按照诊断规则中的内容自查。总结下来就是两句口诀:“一看压着疼不疼,二看能走不能走”。第一步:压着疼不疼?崴脚后足踝部会出现疼痛,在此基础上要看用手压上去疼不疼。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压哪儿。共有四个检查部位:1.外踝尖后外侧以上外踝尖在哪很容易找到——足外侧面最凸起的骨结构便是了。摸到以后,它的后外侧往上约6cm的区域,就是第一个检查压痛的部位。2.内踝尖后内侧以上同样的,我们在足内侧面摸到的最凸起的骨结构就是内踝尖。内踝尖的后内侧往上约6cm的区域,就是第二个检查压痛的部位。如果1、2中有一处发现压痛,就应当及时就诊,并拍踝关节X线片。3、足背最外侧缘中间从小脚趾向后,足背的最外侧缘靠近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诊断规则中所说的“第五跖骨基底部”按压处。4、内踝前下方隆起处找到内踝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在内踝前下方,可摸到足背上有一处稍高的隆起,这就是最后一个检查压痛的部位,足舟骨。为了更方便大家找到它的位置,附上骨骼解剖图如下,红色标出的即为足舟骨。如果3、4中有一处发现压痛,就应当及时就诊,并拍足部X线片。第二步:能走不能走?假设崴脚以后检查以上四个区域都没有压痛,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观察能不能自行双脚战立、能不能行走。如果无法独立行走4步以上,也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在生活中不慎出现崴脚,希望大家不要焦急往医院跑,可以先按照今天教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自查,如果发现问题再尽快就诊。当然,上述介绍只是一个粗略的判断方法,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如果疼痛持续加重,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的。下一期文章将介绍踝关节受伤后如何做功能康复。最后,祝愿大家健康、平安。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技术是以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技术为基础,通过安装外固定架进行调节,激活人体组织再生,重建下肢血管与微循环系统。北京市隆福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糖尿病足中心大量的临床案例显示,为中、重度糖尿足患者采用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方案效果颇佳,而且具有保肢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 截至2019年,我院在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中、重度糖尿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足临床案例已经超过10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糖尿病足中心执行主任徐海林主任医师和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丁小方副主任医师带领的研究团队,自2016年起开始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取得突破性成效,经过长期改良升级,目前这套新型治疗方案的保肢率达到了98%,复发率极低,为全国各地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手术过程平均耗时约30分钟,切口仅需要2.5厘米,整个疗程约3至4周,患者需要住院15天左右,并且手术所使用的胫骨横向骨搬移辅助装置由徐海林教授、丁小方副主任医师持有技术专利。 图示:手术切口仅仅有2.5mm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俄罗斯医学专家Ilizarov提出的“张力-应力”法则,即让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在持续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下都能得到再生。 糖尿病足之所以会坏死,是因为糖尿病人的高血糖会把血管壁破坏,阻碍血液流通,尤其是肢体末端,肢体末端供血不足,导致创面难以自愈,病发部位会进入感染、坏死、又感染、又坏死的恶性循环。这个技术的原理就是在持续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下,让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都能得到再生。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是在小腿胫骨上,微创打开一个骨窗,安装外固定架,通过调节外固定架,激活人体组织再生,重建下肢血管与微循环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让足部组织溃烂、坏死得到控制,恢复健康,免于截肢。 病例: 王大妈在2018年11月发现脚伤不愈,逐渐演变成大面积溃烂流脓流血,关节肌腱外露,整只脚已经穿透,伴有腐化恶臭,曾于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就诊,均建议其截肢。找到丁小方医师时,王大妈的体重已经下降到35公斤左右。徐海林教授和丁小方医师为其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方案,结合内分泌等多学科协作系统治疗,最终将王大妈的糖尿病足治愈。到2019年初,王大妈足部已经全部长出新肉,创面基本愈合,可以自行缓慢行走,体重增加到60多公斤。术前足部外观术后48天成功保住濒临截肢的糖足
一般人一只脚有26块骨头10%的人一只脚多了块副舟骨副舟骨大多出现在平足中,引起脚痛正常的一只脚有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共计26块,但部分人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部分骨骼的骨化中心未能融合,导致原来的骨头上多长了一块,被称为副骨。其中约有10%的人多长了一块副舟骨,在哪呢,见下图:图A为有副舟骨足的正位X线片,红色圆圈中的骨骼即是副舟骨,图B为正常足的正位X线片,圆圈中则无该骨头;图C为外观上副舟骨的位置,似乎鼓起了一个包,图D正常足外观。副舟骨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位于舟骨的内后侧,既可以和胫骨形成骨性连接,又能以软组织纤维和舟骨相连。副舟骨在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I型又称为籽骨型,副舟骨为小的骨块,圆形或椭圆形,与舟骨不相连,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疼痛;II型被称为假关节型,呈三角形或心形,与舟骨以纤维软骨相连,被称为“两分舟骨”,可引发疼痛;III型也被称作舟骨角型,副舟骨则与舟骨形成骨性的桥梁,也不容易引起疼痛。正常情况下,维持足弓最重要的胫后肌腱大部分附着在舟骨上,但是当副舟骨存在时,胫后肌腱便舍舟骨而去,转而附着在副舟骨上,导致胫后肌腱相对延长,维持足弓的力量减弱,致使足弓发生塌陷,形成平足。下图红色剪头所示为正常胫后肌腱止点情况:虽然有副舟骨的人很多都有平足,但是不一定疼痛。副舟骨引起的疼痛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副舟骨引起平足,又会继发胫后肌腱的过度牵拉,肌腱疲劳导致胫后肌腱炎,引发疼痛;2.足部扭伤时,副舟骨与舟骨的稳定的纤维连接受到破坏而出现不稳定,下地负重时,胫后肌腱牵拉副舟骨时,受伤的纤维连结也收到牵拉而引起疼痛。第2种情况最常见,所以很多人足踝扭伤以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很快恢复了,但是足内侧长期疼痛,往往就是这个原因。副舟骨的治疗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无症状:无需治疗。2)疼痛保守治疗: 最有用的方式就是订制足垫,在足弓处提供坚强的支撑,当负重的时候胫后肌腱的牵拉就会大大减轻,疼痛也会明显改善,我们建议至少连续佩戴足垫一到三个月,这个期间内要减少负重,期望纤维连结能愈合,直到负重时的疼痛完全消失。佩戴足垫的基础上在痛点处外用非甾体类药物乳胶剂或膏药;如果不佩戴足垫,单纯外用药物往往效果较差。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病发症,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之一。它以病程长、治愈难、费用高、致残率高为特点。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肢体末梢缺血坏死,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深部组织坏死。据统计,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超过10%,其中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烂,40%-50%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面临截肢的风险!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足患者,目前主要手段为主要动脉的血管介入再通或人工血管转流改善血运,但对于外周终末循环的改善几乎没有明显作用,单纯的伤口换药清创处理对于阻止疾病进程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有没有更好的促进足部微循环重建的方法呢?下面就向各位介绍一种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治疗机理:通过胫骨横向骨搬移能使下肢迅速形成新的微血管系统。理论依据:Ilizarov生物学理论——张应力法则生物组织缓慢牵拉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血管的活跃生长。治疗方案:小腿部通过横向牵拉胫骨骨块可以从胫骨骨髓腔内重新生成一套微血管系统不末端微细血管融合,从而重新恢复下肢血液循环,使因血管闭塞造成的组织坏死趋于缓解直至痊愈。张力--应力法则在持续、缓慢、稳定的牵张力作用下,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都能得到再生。这是骨搬移、骨不连、骨髓炎、肢体矫形的理论基础。Ilizarov技术不仅仅是外固定和缓慢牵张,更是组织的再生。Ilizarov生物学伊利扎洛夫“慢性牵拉生物学原理”被誉为是20世纪外科领域最伟大的发现,即“任何组织在慢性张应力牵拉作用下,均表现为极强的再生能力”。胫骨横向骨搬移简便,易操作;创面小;病情改良快;减少截肢;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费用低;病情不易复发。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无论神经性(通过微血管再生可改善神经营养状况)、缺血性或混合性糖尿病足还是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或混合型坏疽糖尿病足均适用;亦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该技术我们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领人振奋的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了糖足患者的保肢率,是挽救糖尿病足患者肢体的简单有效的武器。
踝扭伤俗称崴脚,是骨科急诊室里最常见的外伤,重则踝关节骨折,轻则韧带损伤,很多朋友扭伤后照X片一看没骨折就觉得没事了,殊不知,严重韧带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后果也是灾难性的,轻则遗留慢性疼痛,重则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远期需要做踝关节融合或者关节置换手术。当然,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患者踝扭伤后医生很重视,按骨折处理,给打了石膏,让一两个月不下地,其实目前对于踝关节韧带损伤,国际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保护下尽早负重,配合规范的功能康复。踝关节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围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专业的康复师会让患者做很多的康复训练,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怎么能用简单的方法也能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呢,下面教大家几招。辅助工具十分简单,只需要一卷弹力绷带或弹力带。当然,踝扭伤每个阶段锻炼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把踝扭伤分为三个阶段,①一周之内,②一周到一月,③一月到六月,每个阶段侧重点是不一样的。①第一阶段,一周之内,患者外踝处疼痛,肿胀,不敢下地行走。急性期的治疗原则用五个英文字母可以概括,PRICE治疗。P,protection保护,弹力绷带保持踝关节于轻度外翻位,有条件的可以用带气囊护踝支具固定。R,rest休息,尽量少下地,一直到疼痛能忍受方可逐渐增加下地时间。I,ice冰敷,冰块裹塑料袋敷于患处,每次20分钟,可以反复多次,直到入睡前,但要避免冻伤,维持局部温度10-15度即可,有条件可以用专用的冰袋。根据消肿情况,可以维持3-5天。C,compression加压,弹力绷带或气囊支具加压固定,对减少和消除肿胀很有好处。E,elevate抬高,患肢抬高,伤后3-5天尽量保持患肢抬高,坐位时与臀部同高,卧位时高于心脏即可,如老年人下肢供血有问题,则卧位保持与心脏同高即可。②第二阶段,1周-1月,这时候,肿胀会消退不少,如果戴护踝下地疼痛不明显的话,可以下地了,这时候可以开始做功能康复锻炼。一、关节活动度训练1、勾脚训练弹力绷带用力拉住前足,让踝关节尽量背伸超过90度,达到极限后维持10秒,每天100次。注:箭头方向即为用力方向2、踏椅训练正常侧脚站立在地面上,患侧脚放在床面上,使患侧的膝关节屈曲约90°,身体缓慢的前倾增加膝和踝的屈曲角度,直到患病腿的足跟有绷紧的感觉。此动作,需要患者能站立时才可以做,不要做的过早,以不产生疼痛为准。注:箭头方向即为用力方向,菱形标注肢体为患肢。二、腓骨肌肌力训练1、勾脚训练:坐位,腿伸直,脚尖上勾,略向外翻,达到极限后维持10秒,然后缓慢放松5秒,每日100次。2.抗阻力外展训练:坐位,把弹力带套在双脚上,受伤的脚向外上方拉弹力带达到极限,缓慢放松。注:箭头方向即为用力方向,菱形标注肢体为患肢。三、本体平衡觉训练:一般脚踝扭伤后,脚的本体平衡能力也会降低,这很容易造成踝关节的二次扭伤。当脚能够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平衡感训练。初级动作:受伤的脚单腿站立,保持平衡10-30秒,缓慢放下,每天15组,每组15次。高级动作:下面是不同难度的动作,每当一个动作可以坚持60秒时,就可以开始下个动作的练习;动作1、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向两侧平举,双眼睁开;动作2、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交叉抱胸,双眼睁开;动作3、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向两侧平举,双眼闭上;动作4、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交叉抱胸,双眼闭上;动作5、同动作1,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6、同动作2,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7、同动作3,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8、同动作4,但受伤的腿下蹲45°;③一月到六月,轻中度韧带损伤到了第三阶段,经过规范的康复训练,一般都会明显恢复,走平路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疼痛了,可以继续第二阶段的康复措施,三个月后可以开始练习慢跑。重度韧带损伤这时候还会有不适感,继续护踝保护,继续第二阶段康复措施,观察半年左右,如果症状完全消失,可以开始慢跑,如果仍遗留走长路后(30分钟)踝关节外侧疼痛不适,考虑恢复不良,据大宗病例统计,重度韧带损伤的患者有40%经过规范的康复训练后仍然不能完全恢复。需要咨询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有可能要用微创的手术方法进行韧带修复,以恢复正常的功能。
一、伤口:每3天换药,术后14天拆线,拆线后1周后可以沾水,冲洗后蘸干水分,拆线后1月方能泡脚和搓洗。二、常规功能康复:1.足趾活动:每天足趾主动屈伸训练,100次左右。2.直腿抬高训练:平躺床上,患腿膝关节伸直,直腿抬高30度,绷住10秒,缓慢放下,每天100次。3.支具固定。一月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踝关节处于背伸90度位,睡觉时必须佩戴。三、踝关节康复训练,1、增加踝关节背伸角度训练(术后3天开始):摘下支具,弹力绷带用力拉住前足,让踝关节尽量背伸超过90度,达到极限后维持10秒,每天100次。要缓慢加力,切忌突然猛烈用力。 注:箭头方向即为用力方向2、勾脚训练(术后3天开始):摘下支具,坐位,腿伸直,脚尖上勾,略外翻位,达到极限后维持10秒,然后缓慢放松至中立位,每日100次。3.抗阻力外展训练(术后1月开始):坐位,把弹力带套在双脚上,受伤的脚向外上方拉弹力带达到极限,缓慢放松。注:箭头方向即为用力方向,菱形标注肢体为患肢。4.本体平衡觉训练(术后1月开始):初级动作:受伤的脚单腿站立,保持平衡10-30秒,缓慢放下,每天15组,每组15次。高级动作:下面是不同难度的动作,每当一个动作可以坚持60秒时,就可以开始下个动作的练习;动作1、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向两侧平举,双眼睁开;动作2、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交叉抱胸,双眼睁开;动作3、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向两侧平举,双眼闭上;动作4、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受伤腿伸直站立,双手交叉抱胸,双眼闭上;动作5、同动作1,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6、同动作2,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7、同动作3,但受伤的腿下蹲45°;动作8、同动作4,但受伤的腿下蹲4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开始流行晒步数。每天走满一万步,变得跟每天过满24小时同等重要。作为一名足踝外科医生,我一边看着你们晒步数,一边在心里默默算着一笔账:每天一万步差不多消耗240~300大卡的热量,是什么概念呢?每走10000步相当于消耗2.6碗米饭=4个苹果=2700克小白菜=3.8个鸡蛋=94克(两块 )蛋糕……等等等等,算岔啦!足踝医生的算法其实是这样的:一万支箭什么概念,差不多了诸葛孔明满满一草船!难以想象这一万支箭不是由木头削成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你的整个身体。没错!包含了你的鞋子、袜子、衣服、帽子、眼镜、手表、手环、戒指……所有毛重的身体。就是说你的身体每天被当作箭一样被发射了一万遍,这个任务一般需要一门人间大炮来完成,而你,是如何做到的呢?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你脚底的一张弓(足弓)和一根弦(足底筋膜)。足弓的功能就像弓(就是射箭的弓),足底筋膜就像弓的弦。“弓弦”的张力保持拱的形状。但每次你走一步,随着你下肢肌肉的牵拉,“弓弦”不断收紧和伸展,把你的身体像箭一样射出去。可当拉伸太硬和太频繁,这根“弦”被激怒了,然后它就会像“弹棉花”一样,“咯嘣”一下弹在你的脚上!这时就发生了困扰大家的跖筋膜炎,俗称足底筋膜炎。咳咳,继续说得专业一点:足弓的组成,可分成骨性结构的排列与软组织的悬吊支撑,足踝处有许多小骨头,彼此之间有韧带去维持其稳定度,形成一个如拱桥般内高外低的弓体,而足底筋膜是脚跟(跟骨)与前足(趾骨)之间的强韧肌束,就像弓箭上的弦一样,具有维持足弓形状与结构的功能,当足弓过高或低时,容易造成足底筋膜张力与压力不平均,行走时的反复拉扯便容易产生发炎反应,适当的休息可得到缓解。夜间因睡眠时发炎物质持续累积,所以在晨间醒来下地的最初几步会在脚跟底部感到异常疼痛,待肌肉活动开来才会逐渐缓解,一旦又过度使用就会再次感到不适。2013年的一项研究,对多名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发现:足底出现退行性改变的部位很分散,不仅仅局限在足跟周围,但以足跟周围最多。有4%的患者全足底疼痛。再对照下面这张足底负重分布区域图,你会明白什么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嗯,感觉怪怪的,换一句:“高处不胜寒,低处不堪重”。(1)扁平足导致足部过度内翻;(2)高足弓;(3)足部负载过重,例如:怀孕或肥胖;(4)跟腱紧缩过短;(5)年龄增长,足跟部衬垫的萎缩变薄;(6)穿不适当的鞋子,如硬式鞋底的鞋子或鞋垫足弓支撑不良。另外,身边的跑步爱好者或者广场舞阿姨,如果运动不当,也是易发人群哦,赶紧把方也医生的文章转给他们看吧!本文转自方也医生微信公众号
足跟痛是最常见的足踝部疾病,教大家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的小动作,只要你找到一面墙就可以完成这组动作。话不多说,先看看怎么做吧:【什么时候做?】这个动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一面墙,你都可以做【怎么做?】人面向墙站立,不舒服的那条腿尽量往后伸,双手扶墙,前面那条腿稍稍弯曲,身体前倾【做到什么程度?】当你感到小腿后方有紧张感(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紧张感的话,试着身体再往前倾,直到感受到小腿后方的紧张感)【做多久?】保持这个姿势20-30秒,然后放松,每次可以做3组,一天至少2次【做的时候注意什么?】在做这组足踝瑜伽的时候,要注意扶墙的手要与肩持平,后腿的脚后跟不要离地,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哦本文转自方也医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