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属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炎、肺气肿、哮喘则是临床常见的肺部良性疾病,那么这些疾病是否会发展成肺癌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肺部疾病是不会直接转变成肺癌的。然而,一些肺部疾病确实有可能增加肺癌患病的风险。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是平常所说的COPD)、肺炎、肺结核、哮喘、尘肺等都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在此类患者中,肺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以上。那么为什么这些疾病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呢。首先,这些疾病与肺癌存在共同的病因;例如,吸烟既会增加慢阻肺等良性肺病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率。其次,这些疾病的肺部慢性炎症等因素可能会促进肺癌发生。总之,一些良性肺部疾病有可能会增加肺癌风险,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应当避免吸烟和吸入粉尘,适当锻炼,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患病后应积极治疗,减少肺部的慢性炎症。咳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抽烟、炒菜、感冒以及刺激性气味等都可能导致咳嗽。咳嗽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防卫性动作,当有不属于身体的外来物质或者身体产生的异常物质出现在我们的呼吸道时,就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从而起到清洁呼吸道、清除异物的作用。咳嗽与肺癌并没有必然相关性。得了肺癌不一定会出现咳嗽,咳嗽也不表明得了肺癌。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肺癌引起咳嗽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或分泌物刺激支气管黏膜所引起的。虽然大部分咳嗽与肺癌无关,但如果在没有任何诱发因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反复发作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咳嗽,还是应该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肺癌可能;在长期慢性咳嗽的状态突然发生变化时,使用镇咳药2~3周后咳嗽没有缓解时,以及出现原因不明的咯血和痰中带血丝时,同样需要加以警惕,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
在近日召开的第21届世界肺癌大会上,一项重要的II期临床试验公布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靶向药物sotorasib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80.6%。
免疫治疗是帮助自体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一种疗法。免疫系统本该识别异常的癌细胞,但由于癌细胞通过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像正常细胞,因此癌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就像一个身上覆盖着伪装的敌人,他通过伪装的掩饰使别人很难发现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去除掉这个敌人身上的伪装,那么就能更有可能发现并消灭敌人。肺癌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特异性的去除癌细胞的伪装,将癌细胞暴露在我们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中;免疫治疗有时也会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强更聪明的战斗。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发展迅猛,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证实,被认为是肺癌最有希望的疗法之一。与化疗等传统疗法相比,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相对较低,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此外,免疫系统对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即便少量癌细胞,免疫系统也可以发现并将其清除。免疫系统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它会记住曾经接触过的异常细胞,当再次遇到这些异常的癌细胞时,免疫细胞就会激活并将癌细胞清除,这种“记忆力”能够使免疫治疗更持久的控制肿瘤。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是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的,这种机制是通过“免疫检查点”来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汽车,免疫检查点就像刹车,刹车启动的时候免疫系统这辆汽车就会停止前进。癌细胞会通过阴谋诡计启动这些“刹车”,使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则是放松免疫系统的“刹车”,使免疫系统能够重新启动并对癌细胞发动攻击。由于肺癌免疫治疗的药物是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来发挥作用的,因此这些药物也被称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是肺癌免疫治疗中最重要的“刹车”系统。目前所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就是以PD-1或者PD-L1为目标,使它们二者不接触,从而关闭这个“刹车”,这些药物被称作“PD-1/PD-L1抑制剂”。目前国内常用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包括进口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以及国产的信迪利单抗等。在一些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能够长时间起效。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当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的时候,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测定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体不稳定(MSI)来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肺癌免疫治疗是一种非常新的疗法,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最终仍需要具体应用后才能完全明确。除了单独应用肺癌免疫治疗之外,目前还有免疫治疗与化疗同时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些联合疗法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有望在未来发展更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虽然比传统疗法更安全,但也存在多种副作用。免疫系统启动以后,虽然主要对癌细胞发动攻击,但这种攻击的准确性并不是非常精确,有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发动错误攻击,引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大部分是轻、中度的,但有时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免疫治疗并非万能,与其他治疗一样也会发生耐药。根据耐药特点,免疫治疗耐药可以分为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接受免疫治疗就无效。即便是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也会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原发耐药,也就是首次使用即无效;二线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原发性耐药的概率则更高。获得性耐药,是指肿瘤患者一开始应用免疫治疗有效,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无效,出现病情进展。适应性耐药则是指癌细胞发生了一些适应性变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打击。对于原发性耐药,最好的方法是联合治疗,如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或两种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但需要警惕的是,联合治疗时毒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获得性耐药发生后,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组织活检,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免疫治疗耐药给予个体化处理。
有些肺癌患者和家属认为老母鸡之类富有营养的食品是所谓“发物”,病人吃了会促进肿瘤发展,或促进肿瘤复发。这些猜想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至今尚未发现癌症与“发物”有必然的联系。相反,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癌细胞异常迅速增殖,以及肿瘤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患者营养消耗增加,所以肿瘤患者要补充营养。对于海鲜亦是如此,肺癌病人是可以食用海鲜的,如果患者没有患有一些过敏性疾病或皮肤病,那么并不需要禁忌海鲜这类食物。海鲜类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味道鲜美,肉质肥嫩,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食欲,可以说是肺癌病人理想的进补佳肴。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专门推出首部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国家行业标准,明确指出,推荐肿瘤患者在治疗期及早期康复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海产品类,鸡肉、鸭肉、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以及蛋类、奶类、豆制品类,并且建议食用量超过正常人,以逆转或补充患者因肿瘤所致的机体蛋白质分解。坚果等食物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那么有没有食物能降低肺癌的发病或死亡风险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对饮食与肺癌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评估后发现,由于有吸烟这一因素的干扰,并未明确具体哪种食物能降低肺癌的发病或死亡风险。世界癌症基金会对蔬菜水果与肺癌风险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超过每天400克(也就是8两)时,肺癌风险会下降27%。但对亚组人群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蔬菜和水果降低肺癌风险的益处只在吸烟人群中出现,并且并不是吃得越多风险降低越多,对于已经戒烟或从不吸烟的人群,蔬菜和水果并没有显著降低肺癌发生风险。那么对于吸烟者,哪些水果和蔬菜能帮助他们降低肺癌风险呢?花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油麦菜、菠菜等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以及大蒜、洋葱等都有助于降低吸烟者的肺癌风险。需要强调的是,多吃蔬菜水果虽然可降低吸烟者的肺癌风险,但戒烟更能降低肺癌风险,所以吸烟者还是以戒烟为首选。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约80万人,这相当于每周有1万5千多人被新诊断为肺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警醒的数据。让人庆幸的是,过去十余年间肺癌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靶向治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靶向治疗以癌细胞的突变基因为“靶子”,通过靶向药对这些突变基因展开攻击,从而特异性的杀灭癌细胞。打个比方,靶向药就如同“生物导弹”,在突变基因这个“GPS”的精确引导之下,对癌细胞实施“斩首行动”而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并不是一种靶向药包打天下,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突变基因对应着不同的靶向药。目前针对肺癌不同突变基因的上市靶向药已多达十余种。距国内首个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上市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靶向药已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药物,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靶向药应用之前,医生都会建议做基因突变检测;基因检测价格不菲,而且通常都需要组织标本。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能不能不做基因突变检测就直接吃靶向药,就是所谓的“盲吃”?答案是这种做法并不靠谱。肺癌靶向药之所以效果好,原因就在于它有明确的基因突变靶点。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就无法得知患者是否具有这个靶子。在此情况下“盲吃”靶向药,就如同把精确制导炸弹没有目标的到处乱扔,可想而知不会消灭多少敌人。此外,肺癌具有EGFR、ALK、ROS1等多种基因突变,每种突变都有特定的靶向药。因此,即便是患者存在基因突变,由于“盲吃”时无法知道哪种靶向药最为适合,仍有可能“背道而驰”用错药物。例如,ALK基因突变被称作“钻石突变”,原因在于很多患者在靶向药治疗下生存时间超过5年。但是,如果ALK基因突变患者“盲吃”了吉非替尼等EGFR靶向药,那结果无疑是南辕北辙、人财两空。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因为无法提供活检组织标本,原因或是畏惧支气管镜或肺穿刺等微创性检查,或是身体条件较差无法耐受这些检查。如果是前者,那这种畏惧心理大可不必,这些微创检查发生风险的机率很低,绝大部分患者能顺利完成,而且获取的活检组织标本对疾病的确诊和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是后者,那么新型的“液体活检”技术也可以对血液、胸水等进行基因检测,起到替代补充作用。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觉得基因检测费用太贵,不如省下钱来直接买药。基因检测价格确实不菲,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那么这笔费用究竟值不值呢?首先,没有基因检测结果“盲吃”靶向药,医保是无法报销的。其次,“盲吃”靶向药造成的治疗时机延误和副作用影响无法用金钱衡量。第三,“盲吃”靶向药即便有效,后续耐药后的治疗调整,如没有基因检测指导仍会是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药是担心基因检测耗时过长,耽误病情。基因检测的周期通常为一周左右,并且随着技术进步所需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即使再加上前期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以及病理检查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几周,这种短暂间隔不会影响到靶向药的后续疗效。靶向药是治疗肺癌的“大杀器”,但这种利器也需要合理应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遵照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基因检测,杜绝不科学的“盲吃”,才能为靶向药装上“火眼金睛”直捣黄龙,最大限度的帮助肺癌患者恢复健康。
什么是肺结节?我们可以把肺结节看做是肺上的“小点”,在CT上肺结节也表现为一个“白点”。下面三张图就是临床上不同种类的肺结节。第一张就是平常经常听到的“磨玻璃结节”,大家可以看到它确实跟磨玻璃很相似。第三张图则是平常所说的“实性结节”,表现为实心的结节。第二张则是混合性结节,介于两者之间。绝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结节,可能由瘢痕组织、已愈合的感染、空气中的一些刺激性物质所引起。有时候这些感染本人并没有感染,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在以前感染过肺结核的人中肺结节更为常见。我国有很大一分部人曾经隐性感染过肺结核,因此上述情况就更为常见。肺结节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在进行低剂量CT检查的患者中,最高可有高达半数的患者发现存在肺结节。美国每年有160万人被诊断为肺结节。我国人口基数更大,肺CT的检查率也更高,因此发现肺结节的人数应该远高于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肺结节直径一般在3公分以下, 1公分以下的结节一般认为是肺小结节。是否要担心忧虑肺结节?虽然有很少一部分肺结节最终被确认为肺癌,但通常情况下小结节是肺癌的可能性非常低。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肺小结节是否是肺癌能:1. 从CT表现看,肺癌的肺小结节存在一定的特征;2. 看结节是否随时间推移生长或密度发生变化。肺小结节是早期肺癌的可能性大吗?绝大部分肺小结节并不是早期肺癌,只有不到5%的肺小结节最后被证实是肺癌。相对而言,老年人、曾经吸烟或仍在吸烟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以及肺结节较大的人,肺结节是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即便在上述风险较高的人中,大部分肺小结节也不是肺癌。肺小结节有什么症状吗?一般情况下,肺小结节不会引发你能感觉到的任何症状,原因在于肺小结节非常小,不会导致疼痛或者是呼吸问题。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肺是没有痛觉神经的,因此很小的肺结节不会导致症状出现。如果发现肺小结节后感到症状非常明显,一般都是精神紧张导致的心理作用。发现肺结节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医生很可能会建议你定期复查费CT,观察肺小结节是否发生变化,也就是临床上所谓“动态观察”。因为肺结节的变化极为缓慢,所以不需要在短时间内复查,通常复查时间会间隔数月或半年、一年。大部分非癌症性的肺结节并不会长大,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没有长大或者没有变化,那么就可以继续观察。如果观察2年后肺结节仍没有长大,那么肺癌的可能性就变得极低。如果复查肺CT发现结节长大,那么就需要更加积极的处理,明确是否是肺癌。这种情况往往会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例如PET-CT、活检等。但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大部分肺结节病人并不需要活检或手术。如果我以前做过胸片或CT该怎么办?一定要将既往的胸片或CT带给医生看,医生能够通过与之前的肺CT比较,明确肺结节是否长大或出现变化,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什么是活检,我需要活检吗?顾名思义,活检就是从肺上取出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肺结节非常小,例如只有几个毫米,通常不会建议进行活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安全的实施活检,引发呼吸困难、出血或感染的风险很高,而且往往很难得到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活检通常在小结节大于8毫米的时候进行。对肺结节不进行干预,只是等下一次CT复查安全吗?大部分肺癌生长相当缓慢,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才会长大。因此,即便肺结节是肺癌,也非常有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仍是较小的病变。此外,即便肺结节是肺癌并且有所长大,通过手术仍有非常大的机率实现治愈。目前认为,等待几个月复查费CT非常安全,即便肺结节确诊为肺癌,等候复查的时间也不会后续治疗或者是治愈机率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具体的肺CT复查时间以及需要复查的次数医生会告知。反复进行肺CT检查安全吗?CT是通过放射线来观察肺部。尽管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但仅有几次的肺CT检查辐射非常低,因此不会有引发癌症的风险,大家可以放心的进行肺CT的筛查和随访。除了肺CT外还有其他检查肺结节的方法吗?你可能听说过PET-CT等。PET-CT检查时会注射一定药物,肿瘤细胞对这些药物的吸收更强,因此就能通过扫描发现。PET-CT在诊断肺癌方面更加敏感、更加准确,但令人遗憾的是,PET-CT对肺小结节的用处相对有限。对于1公分以下的肺小结节,PET-CT可能无法准确“看到”,因此是否进行PET-CT检查要慎重对待。但是,对于1公分以上的肺结节,PET-CT的作用相当大,并有可能初步判断肺结节是否为肺癌。假如肺结节是肺癌该怎么办?即便肺小结节被证实为肺癌,也非常有可能是早期肺癌。早期肺癌的死亡风险远低于远期肺癌,非常有可能通过手术等方法实现治愈。
首先,支气管镜检查是细长的支气管镜经患者的口腔咽喉部或鼻腔插入患者的气管以及支气管以及更远端通过视频系统观察气管,支气管以及肺脏内部的病变情况。从而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各种诊断和治疗性操作,它能够直接对气管支气管病变进行刷检和活检,以获取细胞学、微生物学及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的诊断。现在,借助先进的气管内超声或磁导航技术,可以对肺内和纵膈病变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避免了手术的可能性。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异物 不明原因咳嗽,痰中带血 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声音嘶哑 肺CT异常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部感染病因学诊断 气管食管癌、气管狭窄 引导气管插管、检查气管插管位置 支气管镜检查后需要注意什么呢?观察麻醉后反应,如不安,皮肤苍白,发绀,呼吸脉搏加快 检查结束后须有家属陪伴,静卧或者静坐半小时,无不适后方可自行活动 检查结束后用清水漱口,2小时后才可喝水,无咳呛后方可进食 检查后可有少量痰中带血,须服用止咳止血药1周,如果出现大量咳血请及时就诊
在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就诊时,请务必提前创建好门诊号,有门诊号才可以在301医院进行就诊,比如挂号、检查、开药、住院等,下面我将具体流程整理下来,方便大家进行参考了解。 1、 在手机微信端搜索“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微信公众号并关注 2、 进入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个人中心-我的账户” 3.添加就诊人 4、 按照要求依次填写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属姓名、家属电话 5、 创建成功后,在姓名下方就可以看到患者的门诊号了(红线部分)
肺癌治疗有时会引发相关副作用,白细胞减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血液中的白细胞低于低于四千就可称为白细胞减少;如果低于两千则为严重的白细胞减少。 肺癌本身并不会造成白细胞减少。化疗和放疗是导致肺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放化疗在杀灭肺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误伤到正常细胞。白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当放化疗损伤到这些细胞的时候,就会继发白细胞等减少。 除了放化疗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白细胞消耗过多或产生不足,进而引发白细胞减少。其中可能的因素的包括叶酸、B12等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某些抗生素及精神类药物的应用,脓毒症、肝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白细胞减少通常不会直接引发症状,但白细胞减少有时会导致感染发生。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体内白细胞不足以抗击致病原的时候,感染就会出现,甚至造成致命性后果。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咳嗽、咳痰、疲乏、腹痛、尿痛、皮肤红肿等。接受肺癌治疗的患者出现感染征象时要立即就医,按照医生建议及时应用适当的抗生素。 轻度白细胞减少并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当白细胞显著减少或出现感染征象的时候,就需要应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平常所说的“升白针”专业名称叫做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它能够将骨髓中的白细胞动员到血液中,从而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迅速增加。一些口服药物和中药也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但起效较慢,效果较弱,所以通常用于辅助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白细胞减少的肺癌患者,有一些小窍门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其中包括经常洗手或应用手部消毒剂,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感到不适的时候居家休息,避免接触有感冒症状的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