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有时让人防不胜防,不知哪天就找上门,但也不要因此悲观自弃,该预防的去预防,该筛查的去筛查,该治疗的去治疗,不要总抱着侥幸心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降低患癌风险,尽最大可能去筛查早期发现癌症,不幸得了癌症,尽最大努力去治疗,争取最好的结果。一、什么是癌症?癌症是什么?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又似乎知道那么一丁点,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真要认真问起来,压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癌症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不然也不会一谈癌就色变。人们对某样东西产生极度恐惧,要么是对其太了解,知道它的可怕之处,要么是根本不了解它,对其缺乏基本认识,人们总是敬仰或害怕未知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因为缺乏了解,所以反倒不害怕,所谓无知者无畏。谈癌色变正是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确实有让人害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对癌症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人们往往只知道癌症的可怕之处,却并不知道癌症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谈癌不色变,从认识“什么是癌症”开始。到底什么是“癌症”呢?癌症其实是一种民间的通俗叫法,实际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英文名为cancer(癌症)。cancer这个词的本义是“螃蟹”,我们都知道螃蟹的模样:有很多脚爪子,而且向周围横行伸出,活动时看起来横行霸道极具侵犯性的样子,用来意指“癌症”再恰当不过。“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那“肿瘤”又是指什么呢?肿瘤就是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物(就是新长出来的东西),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人体内新长出来的不正常之物,就像是在不良环境刺激下长出来的异类分子。人们往往把身上长了包块说成是长了肿瘤,多数情况下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肿瘤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包块的形式,但又不完全对,因为肿瘤有时并不一定形成可见的包块,比如白血病(俗称血癌),而且包块也并不一定就是肿瘤,比如某些炎症也可能形成炎性包块,外伤可能形成血肿,这些都是包块,但它们当然不是肿瘤。此外,还有一个大家接触比较多的名词就是所谓“占位性病变”,一般在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报告中会看到“XX占位性病变”字样。“占位性病变”是一个比肿瘤涵盖内容更广的概念,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额外多出来的一个东西,占据了身体原本某个部位,也就是它占了别人的位置,它本不该在这个地方,这个东西可以是肿瘤(良性或是恶性都可能),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最后经诊断证实确实是肿瘤,但也可能并不是肿瘤,比如炎症导致的炎性包块、脓肿,出血后形成的血肿,都可以算是“占位性病变”。可见,“占位性病变”只是一个描述性词汇,它最终到底是什么东西,必须要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本质上它不是一个疾病的诊断,你不能说某个人得了“占位病”。肿瘤按照它的性质可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良性当然也就是比较好的,至少是不坏的,它的生长速度通常比较缓慢,一般向外膨胀性生长,通常不会侵蚀和破坏邻近组织器官,也不会向远处发生扩散转移,因此它的危害相对较小,不带来严重后果。但要注意的是,说良性肿瘤危害性比较小,是指良性肿瘤本身的行为是良性的,不具有侵袭性,但如果它长得很大,也可能会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从而影响到这个被压迫的组织器官,由此也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特别是如果它长在身体的要害部位,比如,如果脑袋里长了良性肿瘤,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为脑袋空间有限,尽管良性肿瘤本身没有多少有害性,但它可能会压迫重要的中枢神经,而我们都知道,脑袋里的神经中枢是总管全身的司令部,受到压迫可能会出大事,假如压迫到掌管呼吸心跳的生命中枢,可能危及生命。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少数良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恶变为恶性肿瘤,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句话,良性肿瘤是本质上不是坏人,但偶尔可能会做点坏事,或者可能以后变成坏人。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癌症,很显然它是一种恶性疾病,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这不是好东西,之所以说它不是好东西,是因为它的生长速度通常比较快,并且具有侵袭性及向远处扩散和转移的特性,也就是说,它很不老实,不会只待在原地,你如果不管它,它就会向深处、往周围侵犯,直至将它的“种子”转移到远处,在那里生根发芽,也就是所谓的癌症扩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导致病人死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才普遍谈癌色变,对癌症心存恐惧。良性肿瘤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重点说一下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恶性肿瘤可以进一步从来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我们称它为癌,比如通常所说的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大多数我们所说的所谓癌症(恶性肿瘤)指的是这类上皮组织来源的癌;另一类比较少见的是从间胚叶或结缔组织(肌肉、血管骨骼、结缔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我们称它为肉瘤,比如骨肉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等。这些癌和肉瘤字眼,很多人经常听说过或者在诊断报告中看到过,但往往不知道怎么回事,听着也是一头雾水,可见了解一些关于癌症的基本概念非常有必要,会有助于你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和医生沟通病情、参与商讨诊治方案,同时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医生说到的知识,这其实是民众应该要具备的基本医学素养。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癌是指从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而癌症又是泛指所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包括癌和肉瘤,到底谁是谁啊?唉,真难理解!本来有点清晰起来的思路似乎又变得模糊了。别急!学东西不能急,要细细体会,要心静,只要静下心来,一点都不会乱,之所以有点乱,可能只是中文翻译惹的祸。英文Cancer和Carcinoma翻译成中文都是“癌”,前者其实是广义上的癌(Cancer),最好加一个“症”字,也就是翻译成“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后者是狭义的癌(Carcinoma),最好不要加“症”字,仅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是具体指某种癌,比如肺癌、乳腺癌等,不要加“症”字,比如不要把肺癌说成肺癌症,这样就不会混淆。肺癌是专指来源支气管肺上皮的癌症,肺癌症是指所有发生在肺部的癌症(恶性肿瘤),发生在肺部的癌症并不一定就是肺癌(肺癌专指来源支气管肺上皮的癌症),也可能是肺的肉瘤,肺的淋巴瘤,它们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肺癌可不是一回事,治疗也完全不同。大家要牢记一点,所谓的癌症是普通民众对恶性肿瘤的一种通俗叫法,如果可以的话,不妨抛弃癌症这个通俗叫法,跟着医生一起称为恶性肿瘤,这样概念就更清晰了,不容易弄混:恶性肿瘤,按组织来源的不同,分为癌(上皮组织来源)和肉瘤(间叶组织来源,广义上也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来源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如此一来,你就知道,当说某人得了癌症,指的是他得了恶性肿瘤,是一种泛指,而如果具体到某个部位的癌症,通常在某个器官组织后面带“癌”或“肉瘤”字,比如肺癌、乳腺癌,比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它们当然都是恶性肿瘤,用通俗的说法可以说都是癌症。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其名称后面都一定会带有癌或肉瘤字样,比如淋巴瘤,尽管没有癌肉瘤字样,但它可不是良性肿瘤,没有所谓良性淋巴瘤之说,它是名副其实的恶性肿瘤。又比如白血病,它可不是一般的病,尽管没有癌字,它是真真正正的恶性肿瘤,当然老百姓会俗称它为血癌。听起来似乎还是有点乱,其实肿瘤的命名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必细究。在具体细节上,建议普通民众不要只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遇到此类问题一定要咨询肿瘤专科医生,千万不要想当然地望文生义错判病情而延误治疗。
此文转载自同专业领域的一位医者,他文中详细的阐述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值得一读。1、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已经是常见病多发病,也因此大家普遍对肿瘤心存恐惧,听到“肿瘤”两个字就害怕。正是因为大家的这种恐癌心理,“查癌”几乎成了必选项,怎么查癌呢?很多人听说可以抽血查肿瘤标志物,既然是肿瘤标志物,有没有得癌症,查一查肿瘤标志物就知道了。有的人干脆把肿瘤标志物说成是“癌指标”,还有的说成是“癌细胞”,可见,大家对这个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妨就先来说一下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指肿瘤细胞或机体细胞受肿瘤的刺激而产生并释放的一类物质,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是指在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正常细胞中没有,或者含量极少;也可能是机体正常细胞受癌细胞刺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这些肿瘤标志物可存在于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从这个定义来看,肿瘤标志物确实和癌症有着密切的关联,那是不是这些肿瘤标志物升高了,就表示得了癌症?当然没有这么简单!2、肿瘤标志物有什么作用?前面说了,肿瘤标志物确实和肿瘤有关系,不然也不会叫肿瘤标志物,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和肿瘤直接对应,后面会谈到,这里先说一下肿瘤标志物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肿瘤标志物有什么作用?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存在和表达情况,可以辅助肿瘤的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肿瘤标志物可用于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筛查,但这种肿瘤标志物很少,目前比较明确可用于早诊筛查的标志物仅两个: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甲胎蛋白(AFP)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筛查。当然,它们也只是作为筛查的指标之一,不能仅根据标志物来筛查,比如原发性肝癌的筛查要结合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来进行。其次,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辅助某些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肿瘤确诊的金标准是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这是病理诊断,但在这之前的临床诊断,肿瘤标志物也有一定的价值,比如如果女性的CA125明显升高,配合影像检查(超声、CT等)发现卵巢肿物,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临床诊断为卵巢癌,从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处理。而对原发性肝癌来说,在难于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AFP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比如癌胚抗原用于结直肠癌的复发监测,CA125用于辅助卵巢癌的疗效判断以复发监测等。最后,肿瘤标志物还可作为某些肿瘤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肿瘤标志物是否升高,升高的幅度,治疗后是否下降至正常,来大致判断这种肿瘤的预后,所谓预后,也就是病人以后可能的病程和结局,预后好表示以后的结局好,比如生存时间长,预后差表示以后结局不好,生存时间短。3、肿瘤标志物多高算高?什么原因会导致升高?肿瘤标志物怎样才算升高?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因为每个检验指标都会有正常参考范围,只要是超出这个正常范围的上限就表示是升高了,而这个正常参考范围可能受到检验试剂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有些许的差别,这个你不用担心,每家医院的报告单上都会附上相应的参考范围供判断,而且对升高的指标多半也会用一个向上的箭头来表示。但其实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判断肿瘤标志物多高算高,而是肿瘤标志物升得多高才有意义,比如某个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是2-6mmol/l,显然,超过6mmol/l就是升高了,那怕是6.1mmol/l,也算是升高了,但这种升高显然没多大的意义。那到底升多高才算是有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绝对的标准或统一的答案,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而且本身肿瘤标志物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也只是供参考,所以不能死板地盯着它的绝对数值是不是升高,升高了多少。一个大致的原则是,升得越高,意义越大,比如升高好几倍、十多倍、几十倍,比只是升高一点点、升高一倍更有意义,而如果某个指标升高到几十倍,通常指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就相当高了,但也不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另外,升高的趋势有时更重要,特别是对升高幅度不够大的情况下,动态观察它的变化趋势更有价值。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这个问题可就复杂了,肿瘤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里说的肿瘤既包括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肿瘤(癌症),也就是说,恶性肿瘤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良性肿瘤也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而除了肿瘤,还有很多原因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比如炎症,息肉,增生性病变,更多的是原因不明,也就是说,你似乎找不到引起它升高的原因。不过,总体上,除了恶性肿瘤,其他多数情况下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幅度并不会太高(但少数除外,比如子宫腺肌症或盆腔炎有时可引起CA125较明显的升高),而更重要的是变化趋势,恶性肿瘤引起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多数会进行性持续升高,也就是说,它会一次比一次升高,而其他非癌性疾病引起的升高,尽管有的可能升得较高,但通常不会持续升高,所以,如果多次复查肿瘤标志物,结果一次比一次升高,要特别重视。4、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得了肿瘤吗?不升高就意味着没事吗?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得了肿瘤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了,你了解了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有哪些原因,也就会明白,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表示得了肿瘤,因为除了肿瘤,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比如炎症可能引起标志物升高,你如果体检查出某个或某些肿瘤标志物升高,你当然不能认为自己是得了肿瘤,这个时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简单地认为肯定得了肿瘤,当然同样不能简单地认为没得肿瘤。那是不是不升高就意味着没事?同样也不是!良性肿瘤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其他的非肿瘤良性病变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反过来,恶性肿瘤却完全可以肿瘤标志物正常,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细胞都会产生并释放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并不是恶性肿瘤的必然,它仅仅只是参考指标之一。所以,永远要记住这句看似废话的话: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得了癌症也不一定会有肿瘤标志物升高。有的人就会说,既然这样说,那查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说肿瘤标志物没有用,只是说它的价值有限,可以供参考,但你不能仅根据肿瘤标志物就来判断是不是得了癌症,如果真这样的话,查癌症就太简单了,抽个血,验一验肿瘤标志物就可以了,这也正是很多人去体检查肿瘤标志物的初衷,但很遗憾,如果带着这个目的去体检,你会失望的,甚至反而可能平添烦恼。其实,健康人本来就不推荐常规进行这些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更多用于已经得癌症的病人,仅在有的时候有针对性地用于健康人的筛查,而且也只是参考。5、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应该怎么办?如果查了肿瘤标志物,而结果又显示升高,该怎么办?由于现在大家都重视体检,而现在的体检基本上都会查肿瘤标志物(我不推荐这样做,有滥用之嫌),所以有很多人都面临着这个困惑,怎么办?怎么办?会不会得了癌症?前面已经分析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表示是得了肿瘤,也不表示没得肿瘤,这可怎么办?既不能认为得了肿瘤,也不能认为没得肿瘤,很多人纠结了,焦虑了,这正是滥查肿瘤标志物的危害,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烦恼。既然已经查了,而结果又恰好升高了,怎么办?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升高非常明显,肯定要重视,首先建议再复核一次以排除检验出错的可能,如果经复查确实是大幅度明显升高,比如升高几十倍,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是一定是,建议到肿瘤科就诊,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并安排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可不能就此认为自己肯定得了癌症而瞎折腾。如果升高幅度不是很高,通常建议定期复查,动态了解它的变化趋势,如果持续进行性升高,也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癌症可能。如果多次复查,结果大致保持稳定,没有一次比一次升高,允许小幅度上下波动(有时升高一点,有时下降一点,总体稳定),那就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但也并不是说你就没得癌症,只是说你这个指标跟癌症没有直接关系,而不能说明你没得癌症,因为即便你所有的肿瘤标志物都正常,也不等于你没得癌症。这就属于另一个问题了,不管你有没有查肿瘤标志物,也不管你的肿瘤标志物是不是正常,合适的人群建议主动进行常见肿瘤的筛查,比如食管癌和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镜筛查,4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每年一次的钼靶或彩超以筛查乳腺癌,高危女性还应该提前进行。其他还有宫颈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等的筛查,它们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抽血查肿瘤标志物来筛查,所以你如果真担心得癌症,真想筛查癌症,建议找专科医生就诊,让专科医生在对你全面评估后有针对性给你安排相应的检查,而不是跑到体检中心漫无目的查所谓肿瘤标志物,甚至一查一整套,真的意义不大,还可能徒增烦恼。
主流观点认为,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是因为基因突变增加。现在,《PNAS》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提出来不一样的推测:衰退的免疫系统才是引发癌症发病率增加的更重要因素。而且,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男性患癌率高于女性的现象。每年,全世界约800万人死于癌症。对于大多数癌症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患癌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且,男性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传统观点认为,癌症发病率之所以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是因为细胞中基因突变累积(通常是5-6个)。然而,来自于邓迪大学的Thea Newman教授课题组和赫瑞瓦特大学、爱丁堡大学、法国Curie学院的科学家们合作发现,这背后更大的原因并不是基因突变,关键在于衰退的免疫系统!新假说:“衰老的免疫系统导致患癌风险增加”Thea Newman团队分析了200万例18-70岁癌症患者的数据,以此构建了一个数学方程式,用于评估癌症发病率上升与免疫系统衰退的关系,并将其与100种不同癌症的年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衰退的免疫系统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远超过预期。这意味着,预防癌症的关键可能在于免疫系统,而不是基因突变。最新假说:随着年龄增长,T细胞数量下降,癌症发生率增加(图片来源:PNAS)为什么免疫系统会衰退?免疫系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胸腺的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研究发现,胸腺衰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平均每16年缩小近一半,所以T细胞的产量也会相应下降。而且,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上升与新T细胞数量下降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免疫监视假说’(immunosurveillance hypothesis)认为,癌细胞在体内不断形成,但是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在新肿瘤形成之前消灭它们。”文章第一作者Sam Palmer博士表示,“T细胞持续监测癌细胞,试图摧毁它们。一旦免疫系统变弱,癌细胞存活的几率就会增加。而且,随着胸腺的衰退,这一糟糕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增加。”研究人员将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较量比喻成“战争”,一旦超过某个阈值,癌细胞就会获胜,并认为,这一阈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且与T细胞的产量成正比。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癌症发生概率增加的现象。男性的患癌率高于女性?因为女性胸腺的衰退速率比男性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癌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这一点是基因突变假说无法解释的。”研究人员分析道。几乎所有关于癌症的主流研究都基于基因突变(如何发生、如何靶向……)而展开。现在,这一最新研究并不是质疑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的事实,而是在反思仅仅基于基因突变是否能够解释癌症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因为衰老会导致机体发生很多变化,包括免疫系统。改变癌症防治的焦点研究团队将这一最新假说应用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多个项目中。验证结果显示,许多癌症与免疫系统的衰退密切相关,而另一些则更可能与免疫系统衰退、多种基因突变有关。“虽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如果这一流行病学研究被进一步证实,或将改变抗癌事业的聚焦点,带来全新的预防、治疗方法。” Thea Newman教授强调道。爱丁堡大学的Clare Blackburn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在癌症研究中需要更加重视免疫系统。除了突变,我们或许还可以找到促进胸腺功能的方法(移植或者再生),从而换一个思路对抗癌症。
化疗病人的饮食治疗原则1.食物要少而精:食物选择应是高质量蛋白质和高热量食品多样交替,坚持进食,病人因呕吐而食物摄入量不足时,可从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等。2.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许多蔬菜水果,如西红柿、山楂、橙子、柠檬、大枣等,含维生素比较丰富,应多食用。3.少量多餐,在三餐之外可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巧克力、面包干、蛋类制品。进餐时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如静脉化疗最好空腹时进餐。4.对症调理饮食:饮食中增加一些调味品,使食物味道鲜美,增进食欲。5.进餐后易呛食,可食少渣流食。6.饮食清淡:一旦出现副作用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出现消化道反应,在饮食上可选择比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呕吐严重者,在一定时间内暂禁食,以减轻胃的负担,必要时应用止吐药物。7.化疗当天,增加饮水量,每天在2500ml以上,以加快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排泄,减轻对肾脏的损伤,大剂量化疗可由静脉补充水分和应用利尿剂以利水。8.出现骨髓抑制情况,可停用或减量化疗,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必要时输注全血、成分输血、白蛋白等,加强病室空气消毒,减少户外活动和家属探视次数等。9.食谱多样化,改变烹饪方法:常吃肉、禽类食物的病人可调换鱼、虾、蟹等,有条件的可以吃一些龟、甲鱼。改变烹饪方法使食物具有不同的色、香、味,也能增加食欲。但无论哪种食物,烹饪时一定要达到比较熟烂的程度,方能顺利的消化吸收。10.增加谷氨酰胺:在膳食中适当增加谷氨酰胺含量丰富的食物或补充谷氨酰胺制剂,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11.无油饮食:化疗反应重者,可用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和水果,或一些酸性食物,起到开胃的作用。如醋拌白菜心、素沙拉、银耳拌凉菜、胡萝卜素拌豆芽、山楂糕拌鸭梨。1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芥末、胡椒和酒类。13.开胃健脾抗癌:山楂,香菇、黄芪等。
脑也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以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约 60% 的脑转移癌是由肺癌转移所致。临床早期脑转移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或少数病人表现为对 外周(人与物)不感兴趣,所谓“无欲状”,亦可表现嗜睡等非典型症状,易忽视;典型脑转移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呕吐、癫痫(全身或局部)、共济失调或肢体瘫 痪及失语等脑水肿或占位病变症状。无任何征象经分期检出的脑转移,经治疗预后明显好于临床有症状者。故临床上一经确诊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或小细胞肺癌,应 常规检查脑 MRI ,增强的脑 MRI 是目前确诊脑转移的最佳的检查手段,其敏感和准确性均优于脑 CT 。脑转移(孤立或多发)亦可为肺癌临床首发症状。 因此对于突发有头痛或者脑部不适的患者,拍片后不妨到肿瘤科门诊排除下情况。
根据肺癌的生物学行为(生长,侵犯及转移速度和范围)以及对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临床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主要亚型 包括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小细胞肺癌 / 鳞状上皮癌,小细胞肺癌 / 腺癌,小细胞肺癌 / 大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亚型包括鳞癌、腺癌、肺泡癌、大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腺鳞癌。 一般小细胞肺癌生长快,增长一倍时间约 21 — 30 天,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发生早而广泛,一般对化疗及放疗敏感,临床近期疗效相应较好,但易复发和转移。早在 20 多年以前已公认 SCLC 为全身性疾病。故小细胞肺癌应以化疗为主多学科综合治疗,如术前或放疗前全身化疗(新辅助治疗),术后或放疗后化疗(辅助治疗),Ⅳ期以化疗或者靶向治疗(如盐酸埃克替尼)为主,转移部位如脑及某些骨转移部位可行姑息性放疗等。
为了预防癌症,哪些检查必不可少?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肺癌普查手段!特别是针对肺癌高危人群的体检首选。血液肿瘤标记物:常用的肺癌血清学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的检测,但单项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均不高,所以应该多项肿瘤标志物综合分析并结合病史与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晚期患者有EGFR突变,尽早用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当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并容易向外侵袭,破坏正常细胞的功能。这种特定的基因突变就像一个靶子,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这个靶子进行攻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作为靶子的基因突变有较多,最常见的是EGFR基因突变,攻击这个突变的药叫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中国版肺癌指南批准,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尽早进行EGFR-TKI治疗。研究显示,EGFR-TKi治疗后,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长达13个月。也就是说,将每位患者从开始治疗到出现肿瘤扩大、转移的时间(即无进展生存期)进行统计,累积到50%患者所对应的时间为13个月,即有50%患者可以在13月内肿瘤不出现进展。此外,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则达27个月。B.腺癌是使用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理论上通过基因筛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才能决定是否进行靶向治疗。然而调查发现,由于观念、费用以及取材困难等原因,2012年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有20%做了EGFR基因突变检测,40%的受访医生表示所在的医院无法进行EGFR检测。那么,不知道有没有基因突变,该怎么治疗呢?事实上,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中国,肺腺癌的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50.2%,也就是说,2个肺腺癌患者中就有1个是EGFR突变。而肺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人突变率更高,约为60.7%。因此,亚裔、女性、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也被认为是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这类人群使用厄洛替尼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肿瘤不发生进展的时间更长。C.既没有突变也不是优势人群,也有靶向治疗机会如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没有EGFR突变,也不是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是否就不能使用靶向治疗了呢?研究发现,当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失败后,如果用安慰剂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为4.7个月,即有且仅有50%的患者可以活过4.7个月,而使用厄洛替尼治疗,这个数字是6.7个月。也就是说,化疗失败后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死亡风险可以降低30%。因此,即使不是突变患者或优势人群,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应该给予一次靶向治疗的机会。D.不想化疗或不耐受化疗,也可尝试靶向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化疗的毒副作用,化疗方案已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对于这类不能或不想接受化疗的患者,如高龄、病情严重等,也可以考虑直接使用靶向治疗。因为靶向治疗对正常的细胞伤害小,副作用轻微,相较于化疗,病人更能耐受,适合身体状况差的患者
得了肺癌应该怎么办?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之外我们在家的起居饮食也要引起重视,配置合理的饮食搭配对患者的康复也能起到加大的帮助。那么肺癌早期患者应该对饮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多吃新鲜果蔬不论手术前后,都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绿、黄、红蔬菜、香菇、黑木耳、芦笋、柠檬、红枣等,因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抑癌物质,能够阻断癌细胞的生成。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包括油炸食物。可经常吃些大蒜,大蒜中含有抗癌物质。素饮食法则在前期肺癌饮食中,要注意供给要素饮食:肺癌病人在手术前半个月,除一日三饭外,还要辅加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由于营养素齐全可满足机体的需要该,不需消化即可在小肠上端吸收,可口服或管饲用之。保证蛋白质肺癌前期病人,还要加强营养的摄入。肺癌的病人无吞咽困难时,需要自由于择食,在不影响医治的情况下,要多吃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鸭、兔、鱼、虾、豆制品以及各种谷类,一般不限制食量,保证良好的营养,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假如营养状况较差,非常难耐受手术的创伤,术后愈合慢,易感染,对手术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就需要合理的饮食搭配。禁忌要记牢1、忌烟、酒。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3、忌油煎、烧烤等热性食物。4、忌油腻、粘滞生痰的食物。上面说的比较详细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科学的饮食搭配可以让患者提高食欲,增强免疫力,这对患者的康复是很有帮助的,如出现不良症状要早去医院检查,不要耽误病情。... ...本文系杨文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天气变化无常,感冒咳嗽患者增多,一旦咳嗽起来就没完没了。日前我搜到一个止咳的小偏方,按照这个方法制作下来,对于咳嗽患者真是有效,我妈咳嗽了一个多月,仅服用了一天就明显有所好转,基本属于那种不咳嗽的状态了。先取一个白萝卜,洗净去皮。萝卜=去皮=将萝卜切成丁,大小如黄豆般就可以了。萝卜=切丁=2.取半瓶蜂蜜,将切好的萝卜粒倒入蜂蜜中,萝卜倒入的量是根据蜂蜜的高度决定的,就是说蜂蜜多少高度,萝卜也倒入相应的高度的量。萝卜=蜂蜜=3.这样就完成了,大约要过2个小时左右,把这种萝卜蜂蜜汁倒出一大汤匙,以温水稀释,一天饮用4-5次,从次日起咳嗽就能停止,此方法对于气喘也有一定疗效。2小时=温水稀释建议将保存的瓶改用玻璃瓶会更好,我使用的是普通的塑料瓶,个人认为塑料不是很好,但是家中一时找不出来玻璃瓶,所以暂时先用这个咯,建议大家都可以试试看这个方法,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