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下睑缘复合痣,位置特殊,处理不好会有明显疤痕及睑缘形态异常,对面部外观影响较大!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我们使用射频消融削切术,完全切除复合痣,术后无明显疤痕,对睑缘外观及功能影响小,效果良好!图示为术后一周睑缘状态。
治疗前 姑娘面诊时右眼双眼皮较窄,左眼单睑多重褶皱,手术要求自然一点,图示为术前状态 治疗中 双眼Park法重睑成形术,图示为术后即刻状态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图示为术后7天拆线状态
治疗前 患者术前双眼下睑皮肤松弛,眶脂向前膨出,眼袋明显,面容显得衰老而又憔悴!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外切眼袋,祛除部分松弛皮肤及膨出眶脂,图示为术后7天状态,效果显著!
治疗前 患者下睑皮肤松弛不明显,眶脂有较明显的膨出,面诊后确定内切手术方案,图示为术前状态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内切眼袋术后,切口位于下睑睑结膜面,切口隐蔽,恢复快,图示为术后一周状态
急性泪囊炎是在鼻泪管阻塞引发的慢性泪囊炎基础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其形成多与致病细菌的毒力强或机体的抵抗力弱有关。主要表现为患侧眼充血、流泪、流脓,泪囊区红肿、疼痛,炎症可扩展形成眼睑及周边蜂窝组织炎,数日后可形成泪囊脓肿,甚至皮肤破溃,脓液溢出。 对于急性泪囊炎,过往的治疗主要是早期全身及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待脓肿形成后需切开皮肤引流,放出脓液,病情稳定后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目前我们对于急性泪囊炎的治疗选择急性期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En-DCR),术中经鼻腔打开泪囊,放出脓液,吻合鼻腔粘膜与泪囊粘膜,治疗急性炎症,再通泪道。 该手术因避免了皮肤破溃或皮肤面的切开而规避了面部疤痕形成的风险,减少全身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具有快速、微创、面部无痕、效果确切的优点。
经常有些中老年人主诉眼睛流泪并伴有流脓、分泌物增多现象,而且挤压泪囊区时还有大量脓液自内眼角溢出,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您可能患有慢性泪囊炎。是什么原因导致慢性泪囊炎呢?慢性泪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农村和边远地区多见。在了解病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泪道系统的结构,泪道系统包括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泪点位于内眦部上下睑缘处,直径0.2-0.3mm,为泪小管的开口,上下泪小管向内走行,会合成泪总管进入泪囊,泪囊向下延续为鼻泪管,开口于鼻腔的下鼻道。正常情况下,泪液自泪腺、结膜上的副泪腺及杯状细胞产生,冲刷过眼球表面,经泪点进入泪道,最终流入鼻腔。成人每16小时分泌0.5-1.0ml泪液,这些泪液湿润眼球后部分蒸发,剩余的进入泪道,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少量流入鼻腔。在正常生理分泌量的情况下,我们是感觉不到鼻腔有泪液存在的。当我们哭泣的时候,由于泪液分泌量大大增加,有大量泪液经泪道引流至鼻腔,泪道不能引流的部分自眼睑溢出。此时,我们会明显察觉到鼻涕增多,就是所谓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时候的“鼻涕”其实多是眼泪!如果泪道出现阻塞,泪道引流功能丧失,泪液就不会正常引流至鼻腔,此时会出现经常流泪,部分患者继发感染,会有流脓表现。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泪液中的细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引起泪囊黏膜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慢性泪囊炎怎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前需根据患者泪囊的大小、阻塞部位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确定具体手术方案。慢性泪囊炎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经皮肤切口的泪囊鼻腔吻合术(Ex-DCR),该方法需要在内眼角的皮肤切开,虽然手术效果好,但是术后会有面部瘢痕。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步,如今,慢性泪囊炎的治疗进入了微创时代—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该技术经鼻腔粘膜切口吻合鼻腔粘膜与泪囊粘膜,具有微创、不会遗留面部瘢痕、恢复快、术后效果确切的优点。目前常州二院眼科团队常规开展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治疗慢性泪囊炎,我们通过泪囊CT造影检查明确患者泪囊的大小及阻塞部位,为每一位患者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让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更加精准和完美。
面部的无遮挡状态使损伤在急诊外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泪小管位于面部内眦周围,管长10mm,开始部分垂直,长约2mm,开口于距内眦6mm处睑缘内侧泪点,其管壁及周围组织薄弱,外伤后容易断裂,尤其是下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眼部损伤之一,Naik等报道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6%的眼睑裂伤伴有泪小管断裂。泪小管断裂如处理不当会产生泪道功能上和面部外观上的后遗症。泪小管内径0.3~0.5mm,管内面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富有弹性,可以扩张3倍。创伤引起纤维蛋白和肉芽组织增生,泪小管断裂如不能尽快修复,会导致泪小管鼻侧断端变得难以辨认,Lindsey等研究认为泪小管断裂应当在伤后24~48小时内给予修复。对于急诊入院的泪小管断裂患者,首先应排除全身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在有丰富泪小管吻合手术经验的眼科医师参与和相关设备齐全的前提下,可以当天给予吻合。精通的解剖知识、适当麻醉、手术部位的充分暴露、充分止血、适当的设备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在没有适当的眼科医师参与及相关设备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当天给予局部清创包扎止血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次日再进行吻合手术。支配内眦、泪囊及邻近皮肤感觉和鼻内感觉的神经包括鼻睫状神经、滑车上神经及眶下神经。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即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又能达到局部止血的作用。对于成人可考虑局部麻醉,对于儿童则必须在全麻下进行。寻找鼻侧断端是泪小管吻合的关键步骤之一。鼻侧断端呈喇叭口状,内壁光滑的白色管状结构,大多数患者通过直接检查能够成功的被找到。对于发现有困难的患者,可通过在没有断裂的那根泪小管注入黏弹剂或者注水、注气等,同时在鼻侧伤口处观察出口寻找断端。不要盲目使用冲洗针头在鼻侧伤口处刺探冲洗,易形成假道。确定鼻侧断端后,选择合适的支撑管对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硅胶管置管法因硅胶管质软、无刺激、副作用小、对外观影响较小,是目前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新技术。硅胶管种类及其置管方法多样,各有利弊,线性硅胶管置管相对于同类硅胶管置管,减少了繁琐的引线步骤,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无泪阜部刺激。在手术过程中作者将鼻腔打结的丝线预留了一段约2~3cm,使术后拔管更加方便,即使硅胶管缩入泪囊也能通过结扎丝线将其拔出,对于少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将内眦部硅胶管揉出,亦可通过鼻腔内预留丝线将其复位。在正常情况下预留丝线会自然吸入鼻腔,无外观异样,长期观察无明显鼻腔刺激症状。线性硅胶管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术后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术后能够较好的恢复内眦及上下泪点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对面部外观影响小,患者满意度高。
眼袋整复术是眼整形常见手术之一。近些年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眼袋是由于眶内脂肪与下睑支持结构之间正常平衡关系破坏所引起的。年轻患者的眼袋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表现为眶隔脂肪过多,不伴眼睑支持结构松弛的改变。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伴有下睑支持结构松弛、薄弱而形成眼袋。目前主要认为眼袋形成有以下三种原因:1.眶隔筋膜的退行性改变;2.眼轮匝肌、皮肤松弛;3.眶隔脂肪的移位、脱垂。眶隔、眼轮匝肌和皮肤是下睑的支持结构,随诊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松弛。眼球的眶隔脂肪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脱、移位。因此现在眼袋整复术的出发点是恢复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下睑松弛结构的矫正是手术的重要环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储兆东眼袋的分型1.单纯皮肤松弛型:临床表现以下眼睑皮肤无弹性、松弛为主,同时伴有眼轮匝肌松弛,但无眶脂肪突出移位。2.眶内脂肪脱垂型:主要由于眼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松弛无力或者眶内脂肪增多,使眶脂肪移位、脱垂,在下睑造成向外膨突或呈袋状。3.混合型:指兼有上述两型者,随年龄增长,混合型下睑眼袋逐渐增多。4.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肥厚在下睑形成的臃肿,皮肤并不松弛,也称作“肌性眼袋”。眼袋整复手术,有外切口和内切口两大类一、外切口皮肤入路法适应症: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过多疝出者;中老人下睑支持结构松弛而至眶隔脂肪膨出。二、内切口结膜入路法适应症:无皮肤松弛或下睑皮肤轻度松弛,但皮肤弹性良好的眶隔脂肪膨出者。
暑期到了,最近在门诊遇到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因怕光流眼泪来眼科就诊,经检查后发现有下睑睫毛内翻触及角膜,医学上称之为先天性睑内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先天性睑内翻。先天性睑内翻发生于婴幼儿,仅限于下睑,多见于内眦部。由于下睑皮肤过多,睑缘及睑板前轮匝肌肥厚造成的睑缘内翻。先天性睑内翻随着患者年龄增大以及鼻梁的渐渐发育可逐渐好转,而且由于幼儿的睫毛相对较稀软,虽触及角膜但是刺激症状较小,因此不必急于手术治疗。对于5-6岁时仍有内翻的患儿,在角膜刺激症状明显时需考虑手术矫正。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睑内侧睫毛内翻触及角膜,可伴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见睑板、尤其是睑缘部向眼球方向卷曲。倒睫摩擦角膜,角膜上皮可出现脱落,荧光素弥散性着染,如出现继发角膜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角膜溃疡。远期角膜可有新生血管植入,并失去透明性,引起视力下降。对于需要手术的患儿,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下睑穹隆缝线的方法,该方法手术简单,但复发率高,缝线疤痕形成可能。目前我们采用下睑睫毛根部隐形切口,切除部分皮肤及轮匝肌,并做睑板下固定,美容缝线连续缝合眼睑皮肤切口,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微小甚至无痕的显著效果。
上睑下垂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指上眼睑部分或完全不能抬起,可能会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不仅影响外貌,还可能干扰正常视力。其成因较为复杂,先天性因素多与遗传有关,出生时就存在上睑提肌发育不良或神经支配异常的问题。后天性因素则包括多种情况,如动眼神经麻痹,可能由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等导致;重症肌无力也会引起上睑下垂,且症状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即早晨起床时症状较轻,随着白天活动增加而逐渐加重;此外,眼部遭受外伤、进行眼部手术损伤了上睑提肌或其相关神经,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眼睑皮肤松弛、肌肉力量减弱等,都可能引发后天性上睑下垂。上睑下垂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上眼睑位置低于正常,轻者仅在注视时稍显眼睑下垂,重者眼睑可能完全遮挡瞳孔,严重影响视力。患者为了看清物体,常不自觉地仰头、皱额、耸眉,借助额肌力量抬高上睑,长时间如此还可能引发颈部疼痛、额纹加深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而言,先天性上睑下垂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斜视等严重后果。因为在视觉发育关键期,上睑下垂遮挡视线,视网膜无法正常接收清晰图像刺激,视觉神经发育受阻。治疗上睑下垂需要依据具体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如果上睑下垂程度较轻,不影响视力发育,可在儿童长大后,如3-5岁再进行手术;若下垂严重遮挡瞳孔,为避免弱视形成,应尽早手术,通常在1-2岁左右。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上睑提肌缩短术、额肌悬吊术等,通过增强上睑提肌力量或借助额肌力量来提升上睑位置。后天性上睑下垂在治疗时,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因神经麻痹引起的,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采用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若是重症肌无力导致的,要使用药物控制病情发展;待病情稳定后,若上睑下垂仍未改善,再考虑手术治疗。上睑下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多加留意。要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眼部感染,避免过度用眼,减少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和全身健康状态。若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上睑下垂的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就诊,通过全面的眼部检查,明确病因,尽早接受专业治疗,以保障眼部功能和外观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