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肾衰尿毒症是咋回事 有的患者认为慢性肾衰尿毒症是由于“尿潴留在血中”而引起的中毒,其实尿毒症的发生机理不是“尿潴留在血中”。而是肾脏疾病在终末期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表现。如胸闷、气短、水肿、少尿、呕吐、恶心、贫血、皮肤瘙痒等症状。 二、慢性肾衰恶化的原因 慢性肾衰病人经常存在着使病情恶化的加剧因素,消除加剧因素,可使病情缓解或趋于稳定,常见的加剧因素有:①感染;②尿路梗塞;③低血容量;④高血压;⑤酸中毒;⑥电解质紊乱;⑦使用肾毒性药物;⑧充血性心力衰竭;⑨全身性疾病;⑩蛋白质摄入过量。发现加剧因素并给予及时处理非常重要,常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三、慢性肾衰有哪些并发症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障碍,容易发生水中毒、高钾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代谢性酸中毒。心血管疾患是慢性肾衰的常见并发症,50%的尿毒症病人死于心血管疾患。不同程度的贫血,且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贫血逐渐加重。慢性肾衰的神经肌肉系统的并发症包括尿毒症性脑病、尿毒症性神经病、透析引起的神经疾病、脑血管意外等。消化系统症状是慢性肾衰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日益突出。包括非溃疡性口腔炎和溃疡性口腔炎、返流性食管炎、胃炎和十二指肠炎、多发性溃疡、出血性胃炎、顽固性腹泻、并发结肠憩室穿孔。慢性肾衰患者由于内环境的紊乱及免疫功能的低下,易受体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肺部病变,主要有尿毒症肺、肺水肿、胸膜渗出等。肾性骨营养不良又称肾性骨病、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 四、延缓慢性肾衰进程有哪些措施 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程进展的若干措施:消除慢性肾衰恶化危险因子、坚持对慢性肾衰病因的治疗、应用低蛋白、低磷饮食、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及时控制高血压、减轻小管-间质钙磷沉积、减轻肾小管高代谢、纠正高脂血症、减少尿毒症毒素蓄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抗氧化剂等。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对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对中、晚期慢性肾衰病人来说,饮食和药物治疗也可使其症状缓解,透析时间推迟。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缓慢性肾衰的发展。 五、中药能治疗慢性肾衰吗 慢性肾衰表现为正虚邪实,中医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可以改善胃肠道症状、促进氮质排泄、治疗各种合并症、防治血透及腹透并发症。特别是大黄、冬虫夏草、黄芪、附子、红参、积雪草等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均有好处。 六、血透是咋回事,那些患者适合做 血液透析是指用"人工肾"将人体内的"毒物"(包括代谢产物、药物、外源性毒物)清除出体外,能充分地消除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尿酸及其他"尿毒症毒素",起到血液净化的作用。一般来说,慢性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效果较好,其次为多囊肾、红斑狼疮及肾硬化,糖尿病肾病与恶性高血压则效果很差。 七、腹透是咋回事,那些患者适合做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把灌入腹腔的透析液与血液分开,腹膜有半透膜性质,并且具有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等特点,浸泡在透析液中的腹膜毛细血管腔内的血液与透析液进行广泛的物质交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目的。腹膜透析适合保护残肾功能,糖尿病肾病,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尿毒症,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血管造瘘失败的患者,需要正常上班工作的患者等。 八、那些患者适合肾移植? 一般来讲,肾移植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故凡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均可用肾移植治疗。但为了提高肾移植存活率,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患者较为严格,一般从病情、原发病种类、年龄等方面考虑。从原发病来讲,最常见的适合作肾移植受者的原发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次是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糖尿病肾病患者适合做胰肾联合移植,乙肝相关性肾炎适合做肝肾联合移植。年龄虽然不是选择的主要指标,但以在15~55岁的青壮年为好。 九、作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病人可以妊娠吗 育龄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妇女,通常闭经或只有不规则的无排卵月经,一般不能生育。但规律性透析能使有些妇女恢复生殖功能而怀孕。长期透析病人能成功妊娠者少见,妊娠后母体常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应强调避孕,不宜妊娠,如因疏忽造成妊娠者,宜尽早做人工流产。 十、如何预防慢性肾衰的加重 慢性肾衰的预防主要是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和祛除诱发因素是预防之根本。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点:①顺应四时,调养五脏:平素起居、饮食有节,讲究卫生,避免外邪侵袭,尤其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更应加强预防措施;不过食辛辣厚味,以免滋生湿热;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快,使气血畅达而避免产生气滞血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减少感染及感冒发生。②防止药物肾损害:有关资料表明,20%~50%的慢性肾衰加重是由药物引起,还有部分因接触有害物质所致。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害的药物。若属意外服用应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③防治及时:一旦有诱发慢性肾衰急性加重的原发病发生,应及早治疗,注意扩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恢复循环功能,控制血压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的尿液准确留取方法: 早7点时将尿液排出,不要;加入防腐剂。7点以后的尿液全部收集于一个大的,干净干燥的容器内至第二天早7点,将最后一次你尿液排入容器内。将全部尿液混匀,用量器量取总尿量并记录于化验单上,或用秤称取全部尿液的净重量,记录于化验单上,再从混匀的尿液中取20毫升左右的标本,放在洁净干燥的容器(医院已给)内尽快送检。 重要注意事项: 病友最容易出错的是混匀,取标本这个过程。 要求:用一根棍子缓慢轻轻搅动3-5分钟,使尿液混合均匀。不能使劲搅,不能晃荡,不能产生泡沫。 如不混匀,或混匀过程中出现泡沫(泡沫中会有很多蛋白),都会导致结果不准。
1.??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疾病继续损害肾脏。 2.??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不暴饮暴食:吃太多蛋白质和盐分,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食盐摄入过量会导致高血压,损害肾脏。 肾不好还要控制好磷、钠、钾的摄入。 3.??控制血压:要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蛋白尿量比较大时要控制更严格。 4.??控制血糖: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要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5.??预防感冒:感冒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有时候感冒引起的反应会增加肾脏的损害。 6.??泌尿道结石要及时处理;前列腺增生患者要警惕肾积水。 7.??定期检查: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检查,女性怀孕时肾脏负担会加重,应该监测肾功能。 8.??防止药物对肾脏损害:很多药物会引起肾损害,因此不要乱用药,包括中药、西药。 9.??中医中药:中医辨证施治以及各种中成药中的大黄等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一定的效果。 10.??为肾替代治疗做准备。当患者进入尿毒症期以后,就要考虑肾替代治疗的问题。此时要 保持乐观情绪,寻求适合自身的替代方法,预先建立血液净化通路。 10.透析的指征是什么? 透析被称为“人工肾”,只是暂代肾脏清除毒素,缓解症状,对肾脏没有康复作用。 肾衰到什么程度需要透析治疗?具体参考指标为: (1)血肌酐Scr>707微摩尔/升; (2)血尿素氮BUN>28.6毫摩尔/升; (3)明显的尿素症症状; (4)高钾血症症状和代谢性酸中毒; (5)明显水、钠滞留,高血容量心力衰竭,重度贫血,尿毒症脑病等。 (6)建议在正式开始透析前就进行必要的准备,比如及早建立动静脉内瘘,一旦有透析指征,不宜拖延,以免导致机体严重的损害。
慢性肾脏病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可以有效地减轻肾脏负担,减少代谢废物的产生,从而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推迟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饮食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蛋白质摄入的控制,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患者和家属走入误区,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吃,就干脆什么都不吃,长期这样,反而造成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各种并发症纷至沓来。 人体营养状态的评估可以从人体测量、主观评估、生物电阻抗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不良的比例比较高,而改善营养不良的方法之中,合理饮食占比较重要的位置。 合理饮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能量控制? 慢性肾脏病病人饮食中能量一定要充足。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型、活动量安排每日总能量。一般肾脏病病人60岁以下可以给予35kcal/kg*d的能量供应,60岁以上可以给予30--35kcal/kg*d的能量供应,如果体型偏瘦或偏胖,可以适当增减。 2.蛋白质摄入? 根据肾功能决定蛋白质的摄入,如果肾功能正常,给予正常量的蛋白质饮食,即1--1.2g/kg*d,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50ml/(min*1.73m2)以下时,就要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一般0.4--0.8g/kg*d,且摄入的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50%以上,如肉、蛋、奶、鱼肉等,少食植物蛋白,如米、面等。吃不饱时可以加用玉米淀粉、土豆淀粉、麦淀粉等,千万不能米饭、面条、馒头吃个够。 3.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不食用或少食用动物脂肪,食用植物油,每日20--30ml,如玉米油、橄榄油、食用调和油等。 4.水的摄入? 保证进出平衡,每日进水量包括吃的饭菜、喝的汤、水、饮料等,而出水量包括每日尿量、粪便、出汗等 5.盐的摄入? 每日5--6g,当有水肿、高血压时,每日2--3g,不要食用市场上出售的低钠盐,不要食用各种腌制品、罐头食品,另外,酱油、味精等也含有钠盐,不宜多吃。可以用辣椒、芥末、葱姜蒜、洋葱等调味,满足口味。 6.钾的摄入? 肾功能下降,尿量减少时减少含钾丰富的食物的摄入,如各种干果、蘑菇、紫菜、橘子、香蕉等,进食含钾低的食物,如丝瓜等,但低钾食物也不宜多吃。另外,加工蔬菜时可以先将蔬菜焯一下,再加工,可以去除部分钾。 7.减少磷的摄入? 不食用含磷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无鳞鱼、加工肉制品等,烧肉时可以先将肉在水里煮3分钟再炖汤或烧制。 8.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 9.尿酸升高时要低嘌呤饮食 10.化繁为简,具体记住每日饮食安排包括 主食:6--8两 盐:5g 油:25g 瘦肉:2两 蔬果:1斤 牛奶:1袋 鸡蛋:1个 这样每日进食蛋白质量为40--46g,其中优质蛋白为28g,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每日替换更改,如肉改为鸡肉、牛肉等。
生活中有很多疾病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糖尿病肾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家到不仅要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患者也是很重要的。那么,糖尿病肾病怎样控制饮食? 糖尿病肾病怎样控制饮食?专家指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优质低蛋白饮食: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可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控制蛋白质摄入的总量。但蛋白质作为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不能缺少的,尤其是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从外来摄入的,所以含必需氨基酸较多的优质蛋白有应该保证。 2、 适当热量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是低脂饮食,要控制总热量,而糖尿病肾病热量补充应适当。热量供应不足,体内储存的脂肪、蛋白质分解,可使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等升高。 3、 高钙低磷饮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以低钙高磷为常见,低钙高磷引发的甲状旁腺“矫枉失衡”还有关于肾衰竭进展,所以应重视饮食的高钙低磷。但令人遗憾的是含钙高的食品含磷越高,如排骨、虾皮等。 糖尿病肾病怎样控制饮食?看了文章的讲解之后,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吧,专家提醒大家,生活照的一些疾病不仅要及时治疗,日常的护理也是很重要的。
急性肾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超过3个月的肾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肾功能短期内进行性下降(48h内至少两次检查血肌酐升高绝对值>0.3 mg/dl,或者尿量
近来在门诊发现很多患者对饮食控制理解不够,检查结果也提示血钙、血磷指标异常。在此,简单讲讲食物中磷离子选择与控制问题。 正常水平的磷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如构成骨骼和牙齿;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参与能量代谢;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面临血磷升高的风险。体内磷高会导致进一步的钙磷代谢紊乱,对骨骼、心血管、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甚至危及远期生存率。 如何减少磷的摄入,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注意的问题。 首先,减少磷摄入。控制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减轻高磷血症。比如,不吃蛋黄,水煮肉去水降磷,避免摄入过多加工食品,减少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摄入。 其次,选择不同的含磷量的食物。低磷食物主要有色拉油、鸡蛋白、苹果、雪梨、粉丝、冬瓜、山药、茄子、西红柿、胡萝卜等; 高磷食物包括奶制品、菌类、干豆类、干果类、各种瘦肉类、贝类等。 最后,如果出现高磷问题,需要使用降磷药物,使用同时,需要遵医嘱,同时注意血钙变化情况。 本文系陈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疾病的控制,一方面要靠治疗,另一方面跟饮食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多囊肾患者也是如此,在治疗的同时,必须从饮食上也重视起来。那么多囊肾患者怎样控制饮食呢?怎么通过饮食调节呢? 多囊肾患者在饮食上有以下的一些禁忌: 1、不要吃辛辣刺激类食物:如辣椒、酒类、吸烟、巧克力、咖啡、海鱼、虾、蟹等。 2、限制甚至不使用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当然,当出现高血压及水肿时,在限制钠盐摄入的同时,还是需要应用降压药。因为高血压对肾脏等伤害都较大。 3、不要吃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霉变类的食品、不卫生的、烧烤类以及被污染的食物。 4、限制过量适量的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的摄入量,要根据每天的蛋白的流失的多少。要少食鸡、鸭、鱼、肉等动物类高蛋白、高脂肪以及油腻类食品;少吃植物蛋白含量丰富的,比如豆类、豆制品类(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多囊肾患者)。实现低蛋白饮食,对减轻肾脏负担,缓减病情起重要作用。 5、不要吃太咸、口味重的食物,如腌制类的过咸性食物。尤其是对于水肿比较严重的患者,要严格控盐。当然,控制咸度时,根据病人病情和肾功能程度作调整,并非所有的肾囊肿病人都要严格限盐。
血尿,顾名思义就是尿中带血。尿液离心取沉渣做显微镜检查,如果沉渣中红细胞数≥3 个/HP(高倍视野)就是血尿。 1、血尿分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轻度的血尿,尿中红细胞虽然增多,但肉眼观察正常,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称镜下血尿; 严重的血尿,尿中大量红细胞,尿的颜色变成洗肉水样或者酱油色,甚至鲜红色并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时肉眼就能看得到。 2、尿液发红不一定是血尿 食用某些食物(如甜菜)或者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氨基比林等)后,尿液也呈红色;当尿液中含有大量尿酸盐时,尿冷却后也可能析出红色结晶,但这都不是血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3、尿潜血阳性不一定是血尿 尿潜血试验是根据尿中血红蛋白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反应,引起试剂颜色改变的原理,来判读尿中是否含有血红蛋白。颜色的变化越深,潜血的等级越高。但是,尿中的强氧化剂、大量的细菌也可以引起试纸颜色的改变,血管内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滤过到尿中也引起反应,而这些都与尿中的红细胞无关。所以,尿潜血阳性,无论几个“+”都不一定是血尿。 4、血尿分肾性血尿和肾外血尿 尿中发现红细胞,一定要用相差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以确定红细胞来自于肾脏还是肾外。来自于肾脏的红细胞,由于经过滤过膜的挤压,红细胞往往失去正常的形态,变成环形、靶形、芽胞形或者皱缩,称畸形红细胞。 如果尿中的红细胞大部分是畸形红细胞,畸形细胞数>60%(有说>70%),就可以认为红细胞来自于肾脏,称肾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过敏性紫癜肾病等各种肾脏病;如果尿中红细胞大部分是正常红细胞,就意味着红细胞来自于肾外,称非肾性血尿,常见于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外伤等肾外疾病。 注:糖尿病肾病不会出现肾性血尿。 5、血尿的定位 初血尿:血尿仅见于排尿之初,病变多在尿道; 终末血尿:排尿行将结束时出现血尿,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或后尿道; 全程血尿:血尿出现在排尿的全过程,出血部位多在膀胱、输尿管或肾脏,其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癌、膀胱癌的典型表现。 6、单纯的肾性血尿不可怕 单纯的肾性血尿,如果没有尿蛋白,没有高血压,一般见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者家族性薄基底膜肾病。这两种疾病的血尿终身存在,但一般不会严重发展,所以不必害怕,甚至可以不用治疗,只是定期检查就可以了。
上个月,一个28岁女患者因为体检发现有血尿而来看我的门诊。我给她进行详细的检查,发现血压140/90mmHg,尿红细胞10个/HP,红细胞畸形率80%,尿蛋白定量1.2g/24小时。考虑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而收入院,其血尿为肾性血尿。 入院后仔细查阅她以往的体检记录,发现她一年前尿检就出现了问题,当时尿蛋白2+,没有血尿,也没有高血压。后来复查过两次尿常规,尿蛋白都是1~2+。我问她,一年前肾脏就出现了问题,知道吗,她说知道,体检报告也提醒了,但是没有当回事。我又问她,为什么这一次当回事了,她说,这一次发现了血尿,感觉害怕了,所以才来就医。 原来,她认为血尿比蛋白尿可怕。 根据她的病情,我给她做了肾穿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IgA肾病,幸运的是,肾小球还没有硬化。给激素+ARB等治疗,出院后复查,尿蛋白已降至0.3g/24小时,血压正常。 那么,血尿和蛋白尿到底哪个更可怕? 当然,两个都可怕。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是肾小球肾炎的三大症状,也称肾炎综合症,但是,慢性肾炎这三个症状并非都出现。我列举以下事实: 1 单纯的肾性血尿(红细胞来自于肾脏) 没有蛋白尿,没有高血压,常见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者家族性的薄基底膜肾病等,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不用治疗,仅仅定期复查就OK。 2 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尿蛋白定量越大,病情就越重;如果定量≥3.5g,就可以确定为肾病综合征。此外,病理类型和尿蛋白定量也是确定是否使用激素的重要指标。以这个病人为例,IgA肾病尿蛋白定量≥1g就可以使用激素,而微小病变型肾病尿蛋白定量≥3.5g才使用激素。 3 高血压,蛋白尿 导致肾脏病肾功能恶化的两大因素,蛋白尿就算一号,另一个更主要的因素是高血压。也就是说,如果肾脏病人的高血压和蛋白尿无法控制,那肾功能恶化就很难避免。 4 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量也是判定肾炎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比如经治疗后尿蛋白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