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医生会遇到这样一些糖尿病患者,他们认为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所以不愿意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想仅服用口服药治疗;反之,令一些患者可能觉得只要打胰岛素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这些都是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的误区,一起看看糖尿病专业医生是如何解答的吧! 1 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不到最后不能用 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治疗是目前唯一的办法;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通过早期的胰岛素治疗,可保护残存胰岛功能,有利于胰岛功能修复,当胰岛功能部分恢复时,仍可更换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因此,要按医嘱接受胰岛素治疗。 2 胰岛素无不良反应,全部用胰岛素降糖,不要用口服药 与口服降糖药相比,胰岛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是,使用胰岛素,尤其是不规范的注射,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短期视力模糊、过敏、水肿等。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合理使用胰岛素。在胰岛素治疗期间如果有需要,联合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既能最大程度减少用药量,也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起到协同用药效果,从而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和个体健康。 3 只要注射胰岛素,就一定降血糖 胰岛素是有效降糖的重要药物之一,但若要其充分发挥降血糖效能,必须依赖规范的注射技术,包括胰岛素的储存、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合适的针头和捏皮技术、针头每次更换以及注射后在规定时间内进餐。根据不同的胰岛素剂型,有不同的要求,每位患者在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都应向糖尿病教育护士仔细咨询。 4 套用别人的治疗方案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没有一个治疗方案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是糖尿病治疗的原则之一。影响治疗方案的因素有:① 糖尿病的类型;② 胰岛功能;③肝肾功能;④有无急、慢性并发症;⑤以往治疗的经过;⑥经济承受能力。 本文系郭新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们要求:与婴幼儿、孕妇绝对隔离。胎儿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别快,生长发育快的细胞对射线敏感,生长发育慢的细胞对射线相对不敏感,因此要求婴幼儿、孕妇与做碘治疗的患者绝对隔离,至少 2-3 米以上或有一个独立房间隔离的距离。 儿童有无年龄界限? 目前国内外没有严格的数值,如 7-8 岁或 14 岁以下。但新生儿、幼儿发育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儿童其性腺细胞很活跃,此时要注意与碘治疗的患者保持隔离,以免影响生长或者损伤性腺。 成人有没有要求?接受碘治疗的患者与成人之间不宜密切接触。虽然成人对患者体内释放的碘 131 珈玛射线不太敏感,但是从防护的角度讲,不排除个体对射线特别敏感的情况。因此,要特别嘱咐服用碘 131 的患者,在家隔离至少 2 周后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因为治疗后 2 周以上病人体内残留的射线量已经很少,相对比较安全。碘 131 治疗的患者,夫妻需分房睡 2-3 周,和同事之间也要保持距离。尤其现在开放二胎了,不排除周围的同事正在备孕阶段或者已经早孕。 关于防护的年龄和具体量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严格的数值,只是给予一个建议值。我们医生还应当与病人及家属当面交代,最好书面告知。
没有说「不可以」用,而是说 「不宜」用。 那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呢?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碘 131 治疗。碘 131 治疗儿童青少年甲亢主要是二种情况:第一:甲硫咪唑或 PTU 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副反应大,无法继续使用;第二:甲亢很严重,但又无法手术。 儿童为何「不宜」用碘 131 治疗?主要是担心碘 131 的长期损害。第一:碘 131 治疗势必导致甲减,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终身甲减;第二,辐射可能会诱发甲状腺癌或其它恶性肿瘤;第三,可能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长发育,如性腺的发育等。但是,目前没有大样本研究表明用碘 131 治疗和不用碘 131 治疗的儿童甲亢患者,到了成年之后究竟有何明显区别?但是,考虑到辐射危害,为了安全,一般不推荐儿童做碘 131 治疗,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有没有一个具体年龄的限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包括在制定指南的时候,也无法明确是大于 15 岁还是 18 岁就可以使用碘 131 治疗。
众所周知,糖尿病和心脏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但由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漏诊。那么,与普通冠心病相比,糖尿病性心脏病有哪些特点呢? 特点一: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许多糖尿病人起床后,常常感觉一阵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严重者甚至出现昏厥。测血压时发现,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下降大于30 mmHg、舒张压下降大于20 mmHg,这种情况临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 正常人在体位变化时,机体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压基本维持正常,但糖尿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发生病变,致使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从而导致一过性血压下降。我们知道,普通心血管病人大多血压高,但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病的表现却可能是血压低,"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 特点二:休息状态下心跳加快 正常人在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则不然,而是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率增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这同样是由于长期糖毒性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受损的缘故。此外,还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现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随着活动或休息而增快或减慢,这是由于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同时受罹,心脏完全失去了植物神经支配的缘故。 特点三:无痛性心梗发生率高 普通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时,组织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即通常所说的心绞痛。但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后,即便心肌发生了严重的缺血、缺氧,患者也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钝化乃至功能丧失,使得疼痛症状变得轻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无心血管病相应症状,也需要定期做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以便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特点之四:心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 在一般人眼里,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人群提前5~10年,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因急性心肌梗塞导致猝死。这是由于糖尿病人往往集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于一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年龄提前。
1只有肥胖患者才适合用二甲双胍? 错误 国内外各大临床指南均建议: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无论患者是否超重,都可使用二甲双胍。 对于Ⅰ 型糖尿病,联用二甲双胍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胰岛素所引起的体重过度增加。 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表现出一定的减重效果;但对于单纯肥胖者,没有确切的减重作用。 告知患者: 二甲双胍不太可能使体重急剧下降,故患者应该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2二甲双胍长期治疗优于阿卡波糖? 正确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既往的研究已证实,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未证实阿卡波糖具有与二甲双胍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 另外,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应用二甲双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告知患者: 单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可加用阿卡波糖;单用阿卡波糖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可加用二甲双胍。 3二甲双胍只降高血糖,不致低血糖? 正确 与其说二甲双胍是一种降血糖药,不如说它是一种抗高血糖药。即使二甲双胍服药量达到85克都没有发生低血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乳酸酸中毒。 必须告知患者: 当进食过少,或大运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特别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饮酒等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须注意。 4二甲双胍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正确 降血糖药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一般而言,二甲双胍最小推荐剂量是500mg/日,最佳有效剂量2000mg/日,最大推荐剂量2550mg/日。 告知患者: 65岁以上老年患者通常不可使用最大剂量;80岁以上老年患者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除非其肌酐清除率检查表明其肾功能未降低。 5二甲双胍应餐中,或餐后服用? 不准确 普通片或胶囊:应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轻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缓释片或胶囊:每日一次,通常晚餐进食时或餐后服。 肠溶片或胶囊:胃肠道反应较轻,应餐前30分钟服用。当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药物浓度也相应较高,可较好地覆盖餐后血糖高峰期。 告知患者: 每日剂量≥2000mg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餐分次服用。肠溶和缓释片或胶囊禁止嚼碎口服。 6二甲双胍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错误 二甲双胍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罕见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目前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性酸中毒有关。 二甲双胍没有肾毒性,但肾功能障碍可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血清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45,和低氧血症的患者,容易发生乳酸的蓄积,不建议使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不竞争肝药酶,不存在肝毒性。但是肝脏疾病可降低乳酸清除能力,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必须告知患者: ◆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过度呼气、肌痛、乏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看医生。 ◆二甲双胍治疗的初期常出现胃肠道症状,一旦患者坚持某一剂量治疗后(>10周)出现胃肠道症状,通常是由于乳酸酸中毒或其他严重的疾病造成的。 7服用二甲双胍需要做定期检查? 正确 口服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每2个月)检查肾功能,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口服二甲双胍期间,还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因为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在胃肠道的吸收,使血红蛋白减少,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最后还应告知患者: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饮酒,一是可能引起低血糖,二是易导致乳酸中度等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