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风湿科,就不得不想到一些抗体检测指标,其中ANA更是让很多医生头痛,如果对其了解不深,便容易影响疾病的诊治。那么,ANA到底要怎么看?ANA作为自身免疫病重要生物标记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一组自身抗体。狭义上,ANA是针对核内成分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如脱氧核甘酸或核内小核糖体蛋白(snRNP);然而随着ANA检测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荧光法检测技术的开展,ANA针对的靶抗原成分已经由细胞核扩展到细胞浆、细胞骨架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等。目前ANA定义是以真核细胞各种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包含:各种成分的脱氧核糖核蛋白(DNP)、脱氧核糖核酸(DNA)、可提取物核抗原(ENA)及核糖核酸(RNA)等。一份完整的ANA报告应包含:定性结果、荧光模型、各个模型的滴度、检测方法及正常参考范围。ANA荧光模型分为3类:细胞核荧光模型(14种)、细胞浆荧光模(9种)和细胞有丝分裂荧光模(5种)。必报荧光模型包括:细胞核均质型、细胞核斑点型(需区分细胞核致密斑点型)、着丝点型、核点型、核仁型、细胞浆纤维型、细胞浆颗粒型、细胞浆网状/线粒体型、细胞浆极型/高尔基体型、细胞浆棒环状型、核膜型和细胞浆线性/肌动蛋白型。ANA的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的滴度有两种:(1)1∶80、1∶160、1∶320、1∶640、1∶1280;(2)1∶100、1∶320、1∶1000、1∶3200等。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会有两套滴度呢?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的稀释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检测试剂而采用倍比稀释系统或√10稀释系统,所以会有两种滴度系统。如果采用倍比稀释系统,一般我们判定≥1∶80为阳性,如果采用√10稀释系统,我们一般以≥1∶100为阳性。ANA的检测方法:ANA的检测方法主要有IIF、酶联免疫吸法(ELISA)及免疫双扩散等多种免疫学方法。以HEp-2细胞为实验基质的IIF法是进行ANA检测的参考方法和首选方法。虽然ELISA等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但需注意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因此,如果临床高度怀疑ANA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AID)而其他方法检测ANA结果阴性时,必须采用IIF法重新检测ANA。 ANA作为AID重要的生物学标志,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系统性(非器官特异性)AID患者(表1)。先让我们看看国内的相关研究,胡朝军等人研究调查某单位职工年度体检者932名,其中男性649名,女性283名。采用IIF检测ANA,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ANAs15项,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AMA-M2、抗ACL抗体和抗β2GPⅠ抗体。结果显示932名体检者中,ANA的总体阳性率为11.27%,其中女性阳性率为19.79%,高于男性阳性率7.09%。可见ANA低滴度阳性不仅见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还可见于正常健康人。所以体检发现ANA低滴度阳性(<1∶320或1∶80)不要过于紧张,因为健康人群因为生理性原因也会产生ANA抗体。但也有研究证实,ANA可以预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建议ANA阳性并有家族遗传病史或有典型自身免疫疾病症状的患者及早就医,进行筛查。而对于老年患者出现低滴度ANA阳性,建议患者定期复查,于风湿科门诊随访。文章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近日,“李宇春强直性脊柱炎”的话题冲上热搜,让“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疾病映入公众的眼帘。其实强直也已并非是一个罕见病了。大家所熟知的明星中,张嘉译、周杰伦等都曾受强直性脊柱炎的困扰。因此,关注强直性脊柱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风湿性肌肉骨骼疾病,好发于中轴骨骼。长期以来,如果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无效,唯一的替代选择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近年来,axSpA
近期,不断有风湿病病友感染新冠后询问如何调整风湿病用药,对于如何调整风湿病用药,美国风湿病学会有专门发布指南详细做了一份说明。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我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
痛风的昨天:高尿酸没有高尿酸血症就没有痛风! 凡事皆有因果,每一个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发作前一定有一个不被察觉或虽被察觉却未被重视的高尿酸血症期。高尿酸血症为什么存在——这正是平时不注意饮食,进食过
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了世界上5%~8%的人口,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迄今,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80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全身性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也有器官特异性的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在风湿免疫病及各大系统疾病中均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然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引起持续骨形成下降伴早期一过性骨吸收增加,造成骨质疏松。除了影响骨密度,糖皮质激素还导致骨质量下降
在日常门诊中,经常有强友问道:强直性脊柱炎吃什么药最好? 坦白讲,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没有哪一种“神药”可以治好强直性脊柱炎,大家要知道的是,合适才是最好的。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疾病缓解,将疾病的活动度控制在最小,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减缓关节破坏和强直性改变也是治疗目标之一。 个体化的治疗需要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疾病的活动程度、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家庭责任、药物花费、之前用过哪些药物、治疗效果如何。因此,对于药物选择需要依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门诊制定方案,而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个体化治疗也是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的。所以今天就从整体治疗原则的角度讨论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药物治疗。 治疗强直,常用哪些药物?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风湿免疫科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等等。 作用原理: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疼痛的根源是炎症,而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介质扮演了关键的角度。 常见的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等,所以可以想象,通过缓解这些炎症介质,同时可以减轻疼痛。而非甾体抗炎药正是这样的一种药,它可以作用于环氧化酶,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从而抑制炎症,减轻疼痛。 在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和缓解期中,NASIDs都能减轻患者关节疼痛及僵硬感,增加关节活动度。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及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AS管理推荐意见中将其列为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药物,即建议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之前需要尝试至少2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当然,为规避药物副作用,用药时需结合患者肝肾功能、胃肠道及心血管疾病基础病史,个体化选择药物。 性价比: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用药,而且大部分已经进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2. 生物制剂风湿免疫科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介素-1拮抗剂、白介素-6拮抗剂、CD20单克隆抗体等等。 然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最为确切的生物制剂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而国内常用的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和依那西普等。 作用原理: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能使多种肿瘤出血坏死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很低。然而,在创伤、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这种因子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这提示了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急性炎症反应,因此,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实现病情缓解。 生物制剂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对于缓解AS患者的急性炎症,降低急性时相反应物,改善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尤其对于症状严重、高水平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核磁共振显示炎症性或侵蚀性病灶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更好。 多数活动期患者足量治疗12周内可获得明显缓解。对于停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使用或者加大剂量仍然有效。 性价比:虽然目前来说,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是目前来说是最好的,但对于国内患者而言,价格仍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但相对而言,国产的生物制剂可明显降低长期足量使用生物制剂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故成为多数患者的临床用药首选。 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众所周知,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是自身免疫疾病,那么治疗类风湿的药可以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吗?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治疗上又存在着区别,非甾体抗炎药和生物制剂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但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在治疗强直和类风湿上是有区别的。 尽管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被证实对强直患者的放射学进展及自然病程有效,但大量文献显示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其他病情评估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用原理:柳氮磺胺吡啶是传统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可以在肠道内分解成 5- 氨基水杨酸而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该药治疗外周关节症状已受到国际认可,而对中轴关节病变的作用仍存在较大争议。沙利度胺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在临床上已显示出对强直患者的良好治疗作用。在与柳氮磺胺吡啶单药对照的临床研究中,两者疗效相当。 来氟米特亦能改善强直患者腰背痛、晨僵时间,使疼痛关节数减少,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下降。但对骶髂关节CT无明显影响。 因来氟米特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易耐受,故对磺胺过敏、对柳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的强直患者,来氟米特是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