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房颤是怎么回事?有些人房颤症状会非常明显,特别是某些阵发性房颤患者,一发作房颤的时候会觉得心慌、心动过速,心慌气短,那么这时候还可以伴有胸闷、心脏乱跳、烦躁、乏力这一些不舒服的表现。有时候症状表现不是那么明显,因为患者已经耐受这一个状态,心率不快,那症状可能也不会太明显,但是房颤的一个重要的体征表现是脉搏快慢不等,而且强弱不等,这有助于我们发现无症状房颤。无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其实没有症状的房颤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大量文献证据表明无症状的房颤危害甚至更大!无症状的房颤一年的死亡率是9.4%,有症状的房颤的话一年死亡率是4.2,将近两倍的差距。怎么来理解这种死忙率的数据差距呢?如果患者有胸闷、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相对来说更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也更大概率会及时就医得到一个及早且规范化的治疗;如果没有不适的症状,也没有按时查体,房颤本身没有被发现,或因为症状不明显没有得到及时且规范化的治疗,等出现症状了很有可能就是心衰或是血栓栓塞引发脑中风等严重后果。房颤的危害大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在发生房颤的时候,整个心房的收缩是快速无序的,那么这时候血流在心脏里面就是等于打转子,那么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漩涡的情况下,在这种时候血流就非常慢,很容易造成血液里面有形成分沉积起来,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左心耳可能会形成一个栓子。这个栓子如果掉下来,会随着血流到处跑,如果跑到脑子里面,就会造成脑梗,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脑栓塞;如果跑到心脏的冠脉血管,就会造成心梗;同样的,如果跑到其他的脏器,比如说跑到肾脏里面,那么肾脏就要坏死,肾梗死,可能需要把肾脏给切掉;跑到其他外周的血管,比如说下肢血管,下肢动脉,就会造成下肢动脉栓塞,处理不及时,甚至要截肢的严重后果。房颤会引起栓塞,栓子跑到外周血管就造成肢体障碍,就造成残疾,那么由房颤造成的残疾率有多少呢?目前的文献报道,致残率可以达到40%,一年之内的死亡率可以达到50%。房颤相关卒中,30天内的患者的死亡率可以达到25%。房颤引起卒中(中风)的病人的一年死亡率为50%,是心梗10倍。房颤另外一个危害是引发心衰。房颤刚开始如果没有症状,有可能是因为心功能还能代偿,长期代偿就会引发心衰。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你一直跑马拉松一样,你能坚持多久呢?所以长期不规律代偿工作的心脏就要心衰了。房颤的患者心衰发生率是15%,是没有房颤病人心衰的风险8倍。另外,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跟房颤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房颤的时候整个心脏它收缩不规律,整个脑血管的供血是不足的,很有可能造成整个脑细胞的坏死。一个80多岁的老太,长期房颤,前期药物治疗控制还可以,之后家属诉说病人的记忆力减退,我很积极的给老太进行了一个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病人家属反馈老太太现在记忆力比以前好多了,这是房颤和老年痴呆具有相关性的典型病例。提到恶性肿瘤大家都不寒而栗,而房颤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很多恶性肿瘤。我们知道癌中之王就是胰腺癌,5年的生存率只有4.1%,很多其他的恶性肿瘤,比如说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经过目前的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那么房颤如果不治疗的话,5年生存率是多少呢?只有51.2%,所以我们要像面对恶性肿瘤一样正视房颤的危害!
2022年的春天,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那是一个寒风萧瑟的冻春;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讲,那也是一个让人举步维艰、刻骨铭心的春天。这一波新冠疫情在上海疯狂地肆虐,从三月初一直持续到五月底。原本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上海滩一下子安静了,城市的公共交通暂停了,医院门诊停了,一切商业活动都停了,小区也封闭了。这一切势必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带来某些切肤之痛。当然,很多房颤病人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首先,因疫情封控的缘故,很多房颤病人出不了门,他们平时吃的药都即将告罄,这可怎么办呢?抗凝药可不可以停呢?我是不建议停抗凝药的。尽管疫情期间开药很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基本上各个居委会都有代配药志愿者,可以集中到小区附近医院开药。当然,不是每个医院都会有所有种类的抗凝药,实在没有原本吃的药物,临时调换成其它抗凝药物也是可以的。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三者间可以相互直接转换。另外,目前很多医院都开通了网络医院,可以在线上门诊开药,线下由专门配送员直接送药至小区。还可以在小区群里求助,看小区里有没有其他人也在吃抗凝药,可以临时借一点。总的来说,疫情之下,药物的获取通道还是有的,就要看各显神通了。其次,居家隔离期间,房颤急性发作怎么办?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就不用太着急,继续口服抗凝药即可。如果心慌症状明显,心率或者脉搏快,可以尝试口服一片能减慢心率的药物来减轻症状,如倍他乐克或比索洛尔等。还可以在线上看各个医院的网络门诊,或者去“好大夫”、“微医”、“百度健康”等健康咨询平台(都有手机APP)进行咨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医生都已入驻这些平台,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线上诊疗咨询服务。但如果心率很快在150次/分钟以上或者很慢在40次/分钟以下,或者出现晕厥、明显气急、直冒冷汗等严重症状时,还是要去医院看急诊,也绝不能盲目大意。另外,刚做完手术的患者,现在不能到手术医生那里随访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我是要求病人于房颤消融术后三个月来门诊随访,要复查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再根据结果来综合判断如何调整用药。动态心电图和心超也可以在当地医院完成,特别是外地患者,可以把检查结果通过微信发给手术医生或者在上述的健康咨询平台找到你的主治医生。在疫情管控期间,很多病人无法去医院做这些检查,我也建议尽可能避免去医院,即遵循非必要不去医院的原则。如果没有什么特殊不适,房颤消融术后晚一两个月随访也是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药物还是要按原来的方案吃。等这波疫情结束以后,再来门诊随访也是完全可以的。有不少人问:“有房颤等心脏病的患者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我在2020年开始就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疫苗试验都是选择在相对健康的人群进行,导致好多新冠疫苗在大规模推广使用时都建议避开心脏病患者,以确保安全。由此,很多有房颤等心脏病的患者害怕去打疫苗,而新冠疫苗接种点也往往会把有心脏病的人排除在外。关于有房颤等心脏病的病人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我在2年前的回答是“理论上可以打,国产疫苗还是非常安全的!”我是上海第一批试验接种国产疫苗的医务人员,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都基本上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亲身经历和临床研究结果告诉我,国产疫苗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无论是从医学理论进行推断,还是从武汉的新冠治疗经验和数据来分析,均表明有心脏疾病的人一旦感染新冠后,更容易出现重症或死亡。换句话说,越是有心脏病的人,越能从疫苗保护中获益,疫苗可以救他们的命。鉴于此,当时我都是很隐晦地不反对有心脏病的人去打新冠疫苗。后来,确实有很多的房颤病人,甚至有一些房颤消融术后的病人,都去打了新冠疫苗,结果都反馈了给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副作用。上海这波疫情中的死亡病例都是合并症多、年龄很大且没有打过疫苗的人。这从侧面映证了我的观点,越是年龄大的,合并症多的高危患者更能得到疫苗的保护作用,更需要积极地接种国产疫苗。现在有房颤病人问我能不能打疫苗,我的回答是“应打尽打”!如果因为过度担心极小可能的疫苗不良反应而放弃接种新冠疫苗,这对于高危老年人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因为他们一旦感染上新冠,在没有疫苗的保护下是很可能扛不过去的,是可能丢性命的。打疫苗时极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不打疫苗时很可能发生的巨大危害,二者孰轻孰重,显而易见。上海的这波疫情即将见底。在此,我特别感谢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和中央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我的医护同行们在这两个月的顽强奋斗!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上海人民能在艰难万苦中坚强地打赢了这一场上海保卫战。疫情无情人有情,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有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也绝不可因“疫”废“治”。魏勇医生科普: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房颤防治我国地广人多,中央提出“要坚持新冠疫情动态清零的政策”,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和降低损失。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生产生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说不清楚新冠疫情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又爆发一下。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预备两三个月提前量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天天要服用而且非常重要的抗凝药。对于那些尚未打新冠疫苗的房颤患者,还是要积极去补种。总的来说,特殊时期下的房颤防治,更要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在慌乱中亡羊补牢。
导管消融是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手术适宜人群也不断扩大。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前的常用检查之一,主要作用是明确心房和左心耳是否有血栓,一旦发现血栓则不能进行房颤消融手术。在绝大多数医院,一般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食道超声检查,由于检查探头较粗,尽管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但检查过程仍体验不佳,甚至不适感超过房颤消融手术本身。那么,是否有其他办法可以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呢?近年来,心腔内超声导管应用越来越多,在房颤消融手术开始时,可以将该导管通过股静脉放置到右心房等部位明确左心房及左心耳是否存在血栓,基本上可以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心房及心耳血栓的功能。目前,心腔内超声导管在我国应用也越来越多,其价格也逐渐下降,目前在上海尚未进入医保,患者使用需要自费2万元左右。对于无其他合并疾病、心房不大的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心脏增强CT(肺静脉CTV)检查替代食道超声排除血栓,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