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的肺结节,95%是良性的。结节根据密度可以分为实性、半实性(混合性)和磨玻璃密度结节。一般而言,记住8mm的临界值。8mm以上恶性概率明显增加,要提高警惕!及时咨询放射科医生/肺外科医生,定期复查或手术切除。 ①直径小于5mm的小结节:其恶性的可能性小于1%,不用过于紧张和担心,定期做CT检查观察它的变化情况即可。 ②5-8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在2-6%之间。 ③8-20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在18%左右。 ④超过20mm即2cm以上的肺结节:恶性概率会明显增高,可高于50%。
患儿来诊时5岁:右侧巨大肾母细胞瘤;肾静脉-下腔静脉广泛癌栓;腹膜后、腹腔广泛淋巴结转移;肺部弥漫转移。经中山一院放射科诊断、术前后监测及评估,由一院小儿外科和中肿儿童肿瘤科联合救治,患儿已经治愈,现在已经十多岁了,出落成一名小帅哥,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各处篮球比赛场上。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千万别轻言放弃,心中有爱,眼里就会出现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R室,从2002年就在华南地区开始实施胎儿MR检查,至今已快二十年了。MR做出来的图像,当年我们觉得非常满意,但现今看来还真算"惨不忍睹"。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MR正向胎儿检查解剖细节的微观显示、动态容积及功能代谢评估发展。下面三幅图分别釆集于2005、2015、2020年,大家评判一下,胎儿颅脑MR图像是不是越来越精美?技术革新,从十年→五年→*年,越来越快,下一次的质变会需要多久?我们翘首以盼~~
“头痛医脚”常被有些人用来形容一个医生乱开单子、乱治疗。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请看这个月前的案例: 55岁的男性患者,头痛来诊。在当地诊所及多家*营医院治疗了4个月,未取得明显疗效。本院门诊开了一张头颅磁共振检查申请单。在签发报告的环节,我发现患者脑内有多发小环形、结节状强化病灶。要考虑什么?脑囊虫?脑脓肿?结核?转移?……有经验的放射科大夫马上应该想到。于是我建议患者做胸部ct扫描。 这是典型的头痛查胸啊?这要冒着被有些人“骂”乱开检查单的风险哦!但请相信我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头痛查胸的原因在于我们想到很多。尽管患者没有咳嗽、咯血、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肺癌还是要在第1位排除的(患者“没有”胸部症状,也可能是他耐受力较强,不知头肺的关联性,所以没有主动提供相关病史)。 5天后患者依嘱来院做了CT扫描。结果令人非常震惊和痛心。患者右下肺后基底段有一个直径4公分的巨大肿块。最要命的是肺内已经发生了癌性淋巴管炎和肺门、纵隔的广泛转移。很可惜,这个病人已经是肺癌晚期。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一定要重视每年的体检;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就医,循证查因。俗话讲“病歪歪,活过翘颠颠”,包含了前人总结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如果一个人小恙不断,会促使他经常就医,能及时发现早期疾患、早期治愈;相反,一个人平常比较强壮,吃苦耐劳、就医少,往往一发病可能会非常急骤、严重,甚至无法救治。 本文这例患者也是扛了很久,没有及时体检身体,没有及时做影像学检查,最后才造成了这种不可治疗的糟糕后果。 头痛医脚、头痛查胸……常人总觉不可理解,但临床中并不罕见。患者既然选择来院就诊,就一定要相信医生,由专业的影像医生“探影查因”、高超的临床医生“治病医身”,医患协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鱼刺穿透食道扎入动脉,中山一院10多个学科5个复杂手术接力救命 今年3月30日,梁先生一家人在家吃晚饭,晚餐中有鲫鱼,梁先生还喝了点酒。可能因为饮酒后神经反射的迟滞,使得当时梁先生误吞了鱼刺却没有感到明显不适。有医生事后分析,如果他当时第一时间就医,鱼刺不会扎得这么深,也不会引起感染。 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十多天。这期间,梁先生在吃饭时会感到隐隐的不舒服,以为是胃病也没太在意,直到吃饭时有“顶住”的感觉,才匆匆就医。当地医院在CT检查中发现了这根鱼刺,直到这一刻,梁先生才知道自己曾误吞过鱼刺。 可是此时,这个鱼刺在食道的不停蠕动下,已经越扎越深,穿透食道以及紧邻食道的纵膈,径直扎入人体最粗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这根鱼刺对梁先生已经造成两处“致命伤”。一处是在食道内已经形成了“瘘”,瘘口处已有感染,食道分泌物也会从瘘口进入胸腔引起更为严重的感染;另一处是在胸降主动脉形成了假性的主动脉瘤,这个瘤的瘤壁非常脆弱,可以说是“吹弹可破”,一旦破裂,梁先生就可能在一瞬间因大出血而休克死亡。 梁先生在当地辗转几家医院,但没有医院敢收治。“医院不敢收治是可以理解的,梁先生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凶险异常。国内某大型三甲医院统计的该类型手术共23例,仅3例存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在同学群里看到梁先生这个病例,决定把他冒险救回来。 医学影像科的专家们对梁先生进行了细致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的结果显示:鱼刺在第6胸椎的位置穿透食道,水平刺入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大小约4×5厘米,鱼刺长约3厘米,一半在主动脉内,一半在假性动脉瘤内。 手术能不能做?该如何做?吴钟凯教授召集医院的“最强大脑”MDT团队——心脏外科陈光献教授、梁孟亚副教授;心胸外科ICU唐白云教授、杨嵩医生;胸外科顾勇教授;麻醉科陈宇教授、熊玮医生;体外循环科荣健主任;内镜中心崔毅主任;影像科杨有优教授;手术室龚凤球护长;服务管理科黄红中科长……他们均是各领域中经验丰富的顶级专家,围绕梁先生的手术方案、手术期治疗和术后康复方案等进行了轮番的头脑风暴。 不知情的人看到这样的“顶配”治疗团队,还以为梁先生是个超级VIP。其实他就是普通的务工人员,与所有医生都非亲非故。“我当时是考虑他还这么年轻,做手术虽然九死一生,但仍有一线希望。”吴钟凯说,这就是让他愿意冒险一搏的原因。让他特别感动的是,他的决定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支持,大家愿意一同分担风险、勇往直前。 然而,就在治疗方案的讨论制定过程中,梁先生出现了两次呕血伴失血性休克,血压一度降到45/26mmHg,经过紧急抢救后,其病情才稳定下来。 手术选在了4月18日,“最强大脑”团队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先按照方案A进行。 一般的手术会配备一到两名麻醉师,由于梁先生的情况非常凶险,顶配了5名麻醉师。一般手术前进行10分钟的麻醉准备即可,这个手术准备了2个小时,麻醉师们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了,并制定了应对预案,平时不常用的监测手段全部上阵。 手术前还要先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介绍,手术过程中,心脏是不停跳的,心脏要供应上半身和脑部的血供,体外循环则要提供腹部和下半身的血供。这就要求体外循环和心脏的工作匹配恰到好处,才能既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且不会让任何脏器因缺血缺氧受损。 一切准备就绪。吴钟凯带领的心外科团队先“上阵”,找到了肇事元凶——细细的鱼刺在无影灯下几乎呈透明状。医生们把假性动脉瘤进行了“拆弹”处理,并把被鱼刺扎破受损的动脉切下,置换为人工动脉。 此时,顾勇带领的胸外科团队时刻准备着接手。按照A计划,在吴钟凯解决了血管问题后,顾勇再解决消化道问题,将把穿透、感染了的食道部分切除,然后进行食道造瘘、胃造瘘。 不过,吴钟凯“拆弹”后发现食道裂口不算大,感染灶又基本能完全清除干净,他和顾勇、内镜中心崔毅商量后觉得改用方案B。 各科室立马连轴转动,鼎力支持,10分钟内把胃镜机器搬至手术室,进行胃镜下评估。术中共同会诊后决定,后续手术方式更改为“内镜下食道支架置入+感染灶大网膜移植覆盖+术后病灶持续冲洗”。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感染的食道愈合,不需要切除食道,也不需要进行后续手术,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据介绍,专家们巧妙利用精湛技术,无缝接力、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五个复杂手术,避免了分期手术带来的麻烦,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术后,经过心胸外科ICU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顺利脱离了呼吸机,复查CT结果显示没有食道瘘,纵膈也无明显感染。目前,患者梁先生已转入心脏外科二区病房,近日即将康复出院,他说:“衷心感谢中山一院的多学科医护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国内近年来关于误吞鱼刺引发需要手术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例如,例如,浙江一位62岁女性误吞鱼刺后持续感到喉咙痛,忍了5天才就医。医生发现她的食道已经穿孔,鱼刺周围全是脓,整个左侧甲状腺已处于严重感染状态,就连喉返神经也被包裹在了脓腔里。最后她的左侧甲状腺不得不摘除;重庆一位大爷吃鱼时不小心卡了鱼刺,当时没太在意。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总是隐隐觉得胸部疼痛,而且日益严重,才去就医。CT检查显示异物已刺穿食管壁,损伤了肺,只能实施开胸手术。 湖南湘雅医院曾进行过相关数据统计,有23个因误吞鱼刺引起的相似病例,20例死亡,仅3例存活,手术死亡率高达85%。崔毅提醒市民,如果误吞了鱼刺,要尽快就医。
日常生活中双胞胎不少见,但寄生胎比较罕见。 双胞胎这样形成的:①一种情况是母体一次排出两个卵细胞并分别受精;②另外一种情况是母体只排出一个卵细胞但受精后形成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细胞团,且持续正常,便发育成两个胎儿。这两种情况都称为真孪生。 而寄生胎则发生在真孪生胚胎中,它是由胚胎期的内细胞群分裂为两团细胞,形成一大一小的两个发育中心,且小的发育不良,被包入另一团内细胞群所发育的胎儿体内,形成特殊的包入性寄生胎,又称“胎中胎”,故称之为假孪生。因此,寄生胎与寄主不是父母与子女关系,可以看作是孪生的兄弟或姐妹。 今天多学科会诊就碰到了这么一例案例。外院曾把它当成胎儿腹部肿瘤要求引产。会诊后我们一致认为是寄生胎,可以正常娩出。其实寄生胎并不可怕,正确的影像诊断尤为重要。通过影像评估,如果寄生胎对宿主胎儿脏器功能没太多影响的话,完全不应引产、剥夺胎儿的生存权利。由于寄生胎多发育不成熟,所以不能形成正常的胎儿并成活,例如本例,只有半截躯干(骨盆+下肢)。生后切除寄生胎,宿主患儿即可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