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个常见病,但是也是中西医治疗分歧最大的病种之一。不一样的观点主导不一样的治疗方向,导致不一样的治疗结果。西医强调一味降糖治疗,须终身服药。中医呢?降血糖能治疗糖尿病吗?血糖高尿糖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糖尿病与中医的哪些脏腑功能息息相关?为什么中医把糖尿病当脾胃消化系统疾病来治疗?为什么不一样的体质治疗方法不一?……有理有法有真相,慢慢品味吧…… 一、晓正邪,明阴阳,扶正气为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的正能量。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有了气,有了热量,才有了生命;一摸凉了,没热气了,就是死了:这也是通常的一种说法。所以人体的正能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热能,这个热能叫阳气;另一种是叫气,这个气中医通常把它分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等。 人体正能量最怕的是什么东西?是它们相克的一面,叫邪气、病气。邪气有哪些?大家都知道六淫致病,那我们就简单陈述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谈谈“风”。“风善行数变”,风可以把气吹散,这是一个表象。它专门损害人体的正气,外邪推动,人体机能就会减退,抵抗力自然会下降。再之我们讲“寒”,阴寒之邪专克热性,热能最怕阴寒,它主要损害人体的阳气,脏器的温煦机能就会失去平衡,整个消化系统会发生障碍,摄入的一些营养物质就会难以吸收,体能必然下降,可诱发各种疾病,当然糖尿病也不离其宗。第三个这个“湿”,“重浊无形”,粘腻,胶着、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绵缠留着在脾脏里,使脾脏有潜力却没法执行其功能,所以其病变不易治。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阳气。人的阳气是生命之本,大自然里,若阳气盛,则草木茂盛,阳气衰,则草木凋零。年过不惑或多病体衰的人,就更需要调养。协调阴津精血再生比较容易,阳气损耗却难以恢复。助阳则阳生阴长,精血自然充沛;反之,阳气衰微,气也容易消亡。消渴这个问题,临床上很多人认为阴虚燥热为标为假象,阳虚为本为根,我也认同这个概念。 正所谓“肾气盛则延寿,肾气衰则寿夭”,更何况一见口渴就投滋阴之品,以阴抑阳。阴阳隔绝,上热下寒,产生寒热交错,必然导致阳衰,引起寒凝难以消除。另滋阴之品最容易碍脾胃。 再说气。气也是人体的生命之本,人没有气就死了。对于正气衰内引起的疾病,就靠卫气产生抵抗力。避生冷以扶卫气,禁房事以扶肾气,戒沐浴以扶肝气。糖尿病病人大多是气虚之证,通常会出现如四肢乏力、不耐疲劳、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从舌象来看比较淡,舌苔比较滑腻,有的甚至还有齿痕,脉多半都较沉细或无力。气虚就会产生病变。 因而在治疗上要审其寒热真伪,辨别其虚实之性,以扶正气为纲要。 二、降血糖能治疗糖尿病吗? 说说糖尿病与肾功能以及这里的一个矛盾。 肾功能失常,不能正常收敛封藏,大量的营养物质会随小便流失,导致整体虚弱,引起消耗性疾病。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眼底出血、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心慌、心烦不畅,大汗、腰疼、全身无力、身痒、四肢麻木、睡眠不好、消瘦等。出现这些症状本应多增加营养(此处关于“营养”我们后面细说),但多吃会让人觉得血糖会升高。可单独降血糖、忌口、控制饮食,长期缺乏营养,抵抗力就更差,胃肠功能就衰弱,食物不能转化为新鲜血液,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殃及其它脏腑病变,必定不利。所以这里就有个矛盾,很多患者甚至医生都很头痛这一点。 药物在人体内脏系统作用下才能起到降糖的效果,单独用西药,包括胰岛素,不是说不能降血糖,而是就算血糖降下来了也没有用。药力过了血糖就会回升,只能加量或者换药,若过一段时间还是不能降血糖,就只能采取其他更厉害的手段,如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胰岛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降血糖等于没有治疗,又会损伤肝肾,这样的方法永远都治不好糖尿病。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个观念,正确采取中医行之有效的措施,综合调理,才可以真正恢复健康。 三、重新认识糖尿病 那我们就重新认识一下糖尿病。目前医疗领域中,中医还是西医,都各执一词。大部分中医认为糖尿病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消渴证”,以阴虚燥热为主,过食肥甘等为患,临床用滋阴之品清热养阴,或者健脾益气等来达到治疗作用。但临床效果不尽人意。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疾病,胰岛分泌功能障碍,胰岛素拮抗或者不足引起的高血糖一系列症状,临床以降糖为主,用降血糖的药物或者胰岛素来达到治疗作用。这样糖尿病患者可能要终身服药,甚至药越吃越多,身体状态越来越差,情景亦不容乐观。 两者的现状我们已经分析了,都不乐观。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这个圈子,好好地分析糖尿病到底是什么病? 首先,糖是什么? 糖是一种精微的能量物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如果人体内葡萄糖均衡,身体就强壮有力,精神充沛。 糖的来源是什么? 体内的葡萄糖来源是后天摄入的食物(脂肪类、蛋白质类),经过脏腑功能的分解、再整合转化为葡萄糖,有的可直接利用;有的就转化到肝脏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内,等饥饿时肝糖原就会从肝脏分泌,解决饥饿状态;有的就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在脏腑功能需要时,脂肪又会转化成葡萄糖再次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是由脏腑机能的吸收、转化、分解,再经过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的供给,维持生命活动的。 血糖高了是怎么回事? 葡萄糖摄入后,若消化功能或肝脏机能发生障碍难以吸收、转化、分解,糖分子颗粒就会增大,没办法进入细胞,便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糖超标,就产生了糖尿病生化检测时的高血糖。 尿糖高了是怎么回事? 由于肾脏的重吸收功能受到损害,部分糖只能从尿中流失,从而引起尿糖试验阳性。也会有口渴的感觉,但是血糖正常。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肾炎,还有肾病综合征。 四、糖尿病其实就是消化系统疾病 这种由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功能性疾病以及临床症状,我们在临证时要注意放弃降糖一说,准确诊断病机,对证下药,病退了血糖自然下降,疗效也比较显著。所以我个人认为糖尿病其实就是消化系统疾病,葡萄糖长时间未得到有效转换,或者未用正确方法处理,是一种葡萄糖能量缺乏症。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赖以后天食物摄入中的葡萄糖和微量元素,五脏六腑的热能不足或者说消化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摄入食物中的葡萄糖和微量元素难以吸收或消化,能量就流失或滞留在血液之中,使各个脏腑功能因得不到葡萄糖能量的供给而失常,由此引发疾病。 举个例子,糖尿病烂足,若采取把气补足的法则,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比如说外用的葡萄糖粉或者棉花糖,单糖或多糖类食物都行,如果有甜叶菊植物的新鲜叶捣烂敷在外面也可以。通常我就用煅熟的石膏和棉糖或者是葡萄糖粉分配好比例装瓶,用时可随时拿给患者,洒在伤口上或敷在上面,轻者一天换一次,严重者一天换两次,很快就能愈合。什么药都不用,只用糖敷在上面,很快得到能量的供给,它就能愈合。由此,充分证明脾和胰脏喜欢甘甜的食物。都知道脾主四肢、脾主运化,当机体完全缺乏葡萄糖能量时,脾脏和胰脏都处于饥饿状态,没有能力推动气血和能量的运行,更加没有办法推送给四肢末端以营养,导致糖尿病烂足不得而愈。我认为原理就在这里。 五、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一、阴盛阳虚,阴气寒气太过,摄入的食物如葡萄糖食物,它的微量元素都不能溶解到最小的糖颗粒分子。热能不足,则体内的细胞得不到营养,导致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最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更不用说糖尿病了。 举个例子,取两个杯子,杯子里有等量的水和等量的糖,一杯是热水,一杯是凉水,热水代表健康人群,凉水或者常温的水则代表糖尿病患者。热水中的葡萄糖马上能得到高度地溶解,看不到沉淀物或仅有少量的沉淀物,溶解的糖分子颗粒很小,便于细胞的吸收。而温水杯子里的葡萄糖也能够溶解,溶解的糖分子颗粒相对来讲大于热水中的颗粒,可以看到大量的葡萄糖沉淀物,不便于细胞吸收。就像沉淀在体内血液里,肯定会引起血糖升高。试验表明:寒性体质者通常消化功能失常,使摄入体内的葡萄糖难以再度溶解,更不利于细胞的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必然就会超标,形成高血糖。 二、湿困脾土。脾脏和胰脏是两个孪生兄弟,生理功能基本上相近,也有相同的特性,喜温燥,喜甘甜,最怕湿浊。但是两者之间的分工是不同的,脾统摄血液,为血液生化之源;胰脏统摄津液,为津液生化之源。胰脏具有协调阴阳,自我调节血糖平衡的能力,主要由胆汁和小肠共同参与协助完成消化工作。正常的工作时间是凌晨三点到下午的四五点,工作强度集中在早上的七点到九点,其余时间都处于休息状态。所以嗜好吃夜宵的人群的脾脏、胰脏功能负荷太过,最容易患糖尿病。况且湿浊是六淫的病理产物之一,喜欢粘滞于胰脏和脾脏,油性食物如油炸食品最容易产生湿浊。 当脾脏或者胰脏处于亏虚状态,或者负荷太过,或者消化系统功能失常时,未能化除体内湿浊,湿浊粘滞在胰脏上,久而久之形成包膜,为湿浊所束缚无法行驶它的权力,就丧失了统摄津液、协调固阳和调节血糖平衡的功能,发生糖尿病。 三、肝脾不和。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恒定的重要器官,具有储备肝糖原的能量代谢功能。如果肝脏的储存功能失常,便不能接受脾脏输送肝糖原进行储存的指令,从而降低抵抗力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一般中医临床协调肝脾不和常用辛开苦降之法,很多药物的组合,最简单的比如黄连、吴茱萸,再比如附子与大黄,肉桂与黄连等。 四、营养过剩或者能量消耗过度。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长期食入精制食品和大量的精糖,可促进体内微量元素的排泄,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胰腺功能障碍形成糖尿病。09年有一位患病六年的糖尿病患者,她天天忙于工作,饮食方面不注意,饿了还在干活,刚开始没问题,因为肝脏可以分解一些肝糖原消除她的饥饿感,随后慢慢形成习惯,长期这样以后出现了一次低血糖。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会持续升高来平衡身体状态。胰高血糖素持续分泌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者饥饿减肥等造成重度能量消耗,导致胰脏功能严重受损,消化功能失常,血糖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引起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处理营养过剩问题;二是怎么处理消耗过度。 五、阴邪耗损。阴邪耗损,刺激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刺激生长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兴奋,造成消化功能受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习惯性的便秘,引发高血糖。长期熬夜、情志忧郁、工作压力高、酗酒、性生活过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阴邪耗损。 六、区别高血糖、尿糖 高血糖并不等同于糖尿病。高血糖是血液中血糖超标,而且临床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者症候群,从根本上来说它并不是糖尿病。尿糖是高血糖的并发症,临近消渴病的状态,“三多一少”是临床诊断依据。 七、从体质看糖尿病及其辨证论治 高血糖并不等同于糖尿病。高血糖是血液中血糖超标,而且临床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者症候群,从根本上来说它并不是糖尿病。尿糖是高血糖的并发症,临近消渴病的状态,“三多一少”是临床诊断依据。 第一,阳明体质的人 就像关羽平素身体强壮,能吃能睡能干,但老是出现便秘症状,便秘会导致阴邪耗损。所以这样的患者患病时容易表现为阳明系统的症状及病变,多饮、多食、大便难解,进一步发生糖尿病的肠胃病、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等。通常的临床表现有增液承气汤证、黄连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升降散证等。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去思考阳明体质的人患糖尿病怎么用药选药,或者选择治疗法则。 第二,少阴体质的人 比如诸葛亮,平素体质虚弱,体型较瘦长,善思考,通常容易失眠。这类患者患病就容易表现为少阴系统病变的症状,如心烦、失眠、小便异常、心功能障碍等,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是心脏病、肾病、阳痿等病变。多半是八味地黄汤证、肾气丸证、真武汤证等。 第三,少阳体质的人 比如林黛玉,平素体质虚弱,性格内向比较忧郁,多愁善感。容易患少阳系统疾病:情志抑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小柴胡汤证,进一步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实只要是少阳体质之人,高血糖出现并发症如飞蚊症、视物模糊等眼疾,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或者是加味逍遥散、四逆散等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厥阴体质的人 像张飞,平素性情急躁,容易生气,不善于控制情绪,属于“狂者”。这种患者患病时容易表现为厥阴系统病变: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甚者呕吐血,或者有的人容易一吃饭就拉肚子,易并发高血压,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出现视物模糊,糖尿病的心脑系统疾病、糖尿病肾病等。有建瓴汤证、地黄丸证、白术芍药散证等。 第五,太阴体质的人 太阴体质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个是太阴气虚,一个是太阴阳虚,一个是太阴湿阻。太阴气虚则人体体质虚弱,体力不足,进食生冷食物或油腻之品容易发生腹泻,发病容易表现为腹胀、腹痛、胀痛、呕吐、腹泻等。太阴阳虚则平素怕寒、四肢不温,常腹满冷痛、呕吐拉稀等。太阴湿阻,明显的特征是体型虚胖,发病通常表现为头痛、肢体沉重、脘腹胀满、口中黏腻,大便不爽,大便粘腻以致马桶冲不干净,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参苓白术散证、人参汤证、平胃散证等。有些人会问了,怎么没有太阳体质之人呢?因为太阳体质的人体质很强健,患病以后很快就能治愈,吃一点药就能康复,所以这种体质的人不容易患糖尿病。 不同体质的人患糖尿病后会出现不同系统病变的证候,进一步发生并发症也各有特点。体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有这种体质才患上这种病,正因为患上这种病才表现出这种症状。辨别体质是辩证辨病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辩证是决定用药、方药的关键。这种辩证方法统称为辨体质、辨病、辩证三位一体的辩证模式,注重的还是辨体质。首先看这个人的体质就知道什么问题,体现了治病求本,重视辨病,就是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重视辨方、辩证,强调有是证用是方,用药针对性强,能够突破、突出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临床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常可取得很满意的疗效。用药时主张在治疗原则上只要找到一两味药,或者三五味药去解决厥阴体质之人所患糖尿病的关键所在即可,不要太复杂、太繁琐,而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中医将痛风归属“痹证”、“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痛风在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用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法;慢性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痛风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分为湿热痹阻、风寒湿痹、痰瘀阻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5种: 湿热痹阻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风寒湿痹 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 证候分析: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痰瘀阻滞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脾肾阳虚 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肉桂、白术、党参、茯苓、黄芪、杜仲、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骨碎补、金毛狗脊等。 肝肾阴虚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龟版、鳖甲、菟丝子、女贞子、伸筋草等。 【临床症状】: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患者多于30~40岁以后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但因特异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发病。一般间歇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拇趾、踝及指关节等部位红肿,且伴随针刺、刀割般的锐性疼痛,多数患者会伴发高烧。痛风可以有“急性痛风”、和“间歇性痛风”。 1.急性发作期的痛风病症状:发作时间通常是下半夜。该阶段的痛风症状表现为脚踝关节或脚指,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发红,伴有剧烈疼痛。使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患处组织内有松针状尿酸盐沉淀。就是尿酸盐沉淀引起的剧烈疼痛。请注意,发病期的血尿酸由于已经生成沉淀,所以尿酸值比平时最高值低。 2.慢性期的痛风病症状:该阶段的痛风症状主要表现是存在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炎及并发症。此时痛风频繁发作,身体部位开始出现痛风石,随着时间的延长痛风石逐步变大。 【注意事项】: 痛风病人除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适当药物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妥善处理诱发因素:禁用或少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大剂量噻嗪类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剂、维生素B1和B2胰岛素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小于2g)等。 2. 注意体重、注意劳逸结合: (1)肥胖者要积极减肥,减轻体重,这对于防止痛风发生颇为重要。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精神紧张、感染、手术,一般不主张痛风病人参加跑步等较强的体育锻炼,或进行长途步行旅游。
一、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舌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或浮。 【证候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风性清扬上行而数变,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可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为阴邪,阴盛则寒,故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则血脉更加不畅,故痛更剧,香热则气血畅,故痛减;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缓或弦紧为寒邪之象,脉浮为风邪外感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剂】防风汤加减。【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秦艽,除风湿、止痹痛;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且生姜有助诸药发表散寒之意;诸药相合,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 二、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蠲痹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 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乌头汤加减。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方剂】宣痹汤加减。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薢,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于;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解】方中桂技、麻黄发表散风寒且有温经通络之功;附子温阳散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芍药、知母清里热,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合具有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之功效。热重可加生石膏、黄芩忍冬藤以清热;寒盛可加羌活、川芎、细辛以温经通络;关节疼痛明显可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五、热毒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这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高热不退可加羚羊角清热;大便函不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用忍冬藤、桑枝、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通络。 六、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剂】身痛逐瘀场合二陈汤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二陈汤用以操湿化痰。两方相合用于痹久不愈,痰瘀互阻之证。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甲片、乌梢蛇、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若见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咽癌、尿黄者,可用忍冬藤、桑技、连翘等以清热通络。 七、肾虚寒凝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治则治法】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方剂】消阴来复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鹿茸温阳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可温阳散寒通痹;补骨脂、菟丝子、狗脊暖肝肾;牛膝、独活补肝肾,祛风除湿;拘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益智仁温中散寒;小茴香温肾止痛;木香行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通络。痛剧者可加羌活,独活以除温止痛;湿重可加苍术、防已、生薏仁等。 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 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而见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耳鸣;入夜阳入于阴,蒸腾阴液,可见盗汗;虚火扰心而失【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秦艽,除风湿、止痹痛;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且生姜有助诸药发表散寒之意;诸药相合,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 二、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蠲痹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 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乌头汤加减。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方剂】宣痹汤加减。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薢,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于;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解】方中桂技、麻黄发表散风寒且有温经通络之功;附子温阳散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芍药、知母清里热,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合具有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之功效。热重可加生石膏、黄芩忍冬藤以清热;寒盛可加羌活、川芎、细辛以温经通络;关节疼痛明显可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五、热毒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这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高热不退可加羚羊角清热;大便函不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用忍冬藤、桑枝、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通络。 六、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剂】身痛逐瘀场合二陈汤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二陈汤用以操湿化痰。两方相合用于痹久不愈,痰瘀互阻之证。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甲片、乌梢蛇、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若见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咽癌、尿黄者,可用忍冬藤、桑技、连翘等以清热通络。 七、肾虚寒凝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治则治法】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方剂】消阴来复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鹿茸温阳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可温阳散寒通痹;补骨脂、菟丝子、狗脊暖肝肾;牛膝、独活补肝肾,祛风除湿;拘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益智仁温中散寒;小茴香温肾止痛;木香行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通络。痛剧者可加羌活,独活以除温止痛;湿重可加苍术、防已、生薏仁等。 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 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而见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耳鸣;入夜阳入于阴,蒸腾阴液,可见盗汗;虚火扰心而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秦艽,除风湿、止痹痛;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且生姜有助诸药发表散寒之意;诸药相合,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 二、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蠲痹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 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乌头汤加减。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方剂】宣痹汤加减。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薢,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于;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解】方中桂技、麻黄发表散风寒且有温经通络之功;附子温阳散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芍药、知母清里热,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合具有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之功效。热重可加生石膏、黄芩忍冬藤以清热;寒盛可加羌活、川芎、细辛以温经通络;关节疼痛明显可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五、热毒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这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高热不退可加羚羊角清热;大便函不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用忍冬藤、桑枝、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通络。 六、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剂】身痛逐瘀场合二陈汤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二陈汤用以操湿化痰。两方相合用于痹久不愈,痰瘀互阻之证。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甲片、乌梢蛇、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若见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咽癌、尿黄者,可用忍冬藤、桑技、连翘等以清热通络。 七、肾虚寒凝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治则治法】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方剂】消阴来复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鹿茸温阳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可温阳散寒通痹;补骨脂、菟丝子、狗脊暖肝肾;牛膝、独活补肝肾,祛风除湿;拘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益智仁温中散寒;小茴香温肾止痛;木香行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通络。痛剧者可加羌活,独活以除温止痛;湿重可加苍术、防已、生薏仁等。 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 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而见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耳鸣;入夜阳入于阴,蒸腾阴液,可见盗汗;虚火扰心而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
人体有很多穴位,每个穴位具有不同的治病养生功效。艾灸或按摩哪些穴位可助长寿、祛百病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医专家表示,人体有十大养生要穴,常艾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可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益寿。 1风池穴 明目醒脑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艾灸或者按摩风池穴,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艾灸或者按摩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2内关穴 养护心脏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除了按揉,平常还可以经常艾灸内关穴,效果也是很好的。 3合谷穴 清热止痛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或艾灸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 4中脘穴 养胃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揉或艾灸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经常艾灸中脘穴,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5关元穴 补肾固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艾灸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艾灸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用艾条悬灸关元穴的时候,可以平躺,每次10-15分钟,每周艾灸3-5次,或用艾灸仪艾灸该穴位,每次30-50分钟,每周3-5次。 6委中穴 缓解腰背酸痛 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揉或艾灸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也可以每周艾灸该穴位3-5次,对于治疗腰酸背痛效果很好。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7阳陵泉穴 舒筋活络 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或艾灸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8足三里 “全能”穴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或艾灸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或艾灸10-15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9三阴交穴 滋阴养颜 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或艾灸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艾灸可选择艾条悬灸,每次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每次30-50分钟。 10涌泉穴 安神健体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最近天气逐渐转凉,正是艾灸的好时机,可经常艾灸涌泉穴,也可用艾草泡脚,帮助活血经络,提高睡眠质量。
大家好,我是中医吕红彬,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患者3月前突然出现阵发性头晕,其特点是头晕而无目眩,在医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服药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于是来我这里看病,初诊时我发现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并伴有食欲差,睡眠差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痰瘀阻滞,肝风内扰,我采用化痰祛瘀熄风的中药方给患者治疗,并嘱咐患者劳逸结合,饮食清淡。二诊时患者头晕症状减轻,并且发作次数减少,食欲变好,睡眠也逐渐有所改善,疗效不错没患者很是开心,继续治疗,三诊时,患者头晕基本消失,病恢复良好,询问我是否可以停药,我让患者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防再次复发。
二、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蠲痹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 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乌头汤加减。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方剂】宣痹汤加减。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薢,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于;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解】方中桂技、麻黄发表散风寒且有温经通络之功;附子温阳散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芍药、知母清里热,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合具有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之功效。热重可加生石膏、黄芩忍冬藤以清热;寒盛可加羌活、川芎、细辛以温经通络;关节疼痛明显可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五、热毒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这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高热不退可加羚羊角清热;大便函不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用忍冬藤、桑枝、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通络。 六、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剂】身痛逐瘀场合二陈汤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二陈汤用以操湿化痰。两方相合用于痹久不愈,痰瘀互阻之证。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甲片、乌梢蛇、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若见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咽癌、尿黄者,可用忍冬藤、桑技、连翘等以清热通络。 七、肾虚寒凝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治则治法】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方剂】消阴来复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鹿茸温阳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可温阳散寒通痹;补骨脂、菟丝子、狗脊暖肝肾;牛膝、独活补肝肾,祛风除湿;拘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益智仁温中散寒;小茴香温肾止痛;木香行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通络。痛剧者可加羌活,独活以除温止痛;湿重可加苍术、防已、生薏仁等。 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 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而见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耳鸣;入夜阳入于阴,蒸腾阴液,可见盗汗;虚火扰心而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
糖尿病是由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功能性疾病以及临床症状,我们在临证时要注意放弃降糖一说,准确诊断病机,对证下药,病退了血糖自然下降,疗效也比较显著。所以认为糖尿病其实就是消化系统疾病,葡萄糖长时间未得到有效转换,或者未用正确方法处理,是一种葡萄糖能量缺乏症。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赖以后天食物摄入中的葡萄糖和微量元素,五脏六腑的热能不足或者说消化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摄入食物中的葡萄糖和微量元素难以吸收或消化,能量就流失或滞留在血液之中,使各个脏腑功能因得不到葡萄糖能量的供给而失常,由此引发疾病。例如,糖尿病烂足,若采取把气补足的法则,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比如说外用的葡萄糖粉或者棉花糖,单糖或多糖类食物都行,如果有甜叶菊植物的新鲜叶捣烂敷在外面也可以。通常我就用煅熟的石膏和棉糖或者是葡萄糖粉分配好比例装瓶,用时可随时拿给患者,洒在伤口上或敷在上面,轻者一天换一次,严重者一天换两次,很快就能愈合。什么药都不用,只用糖敷在上面,很快得到能量的供给,它就能愈合。由此,充分证明脾和胰脏喜欢甘甜的食物。都知道脾主四肢、脾主运化,当机体完全缺乏葡萄糖能量时,脾脏和胰脏都处于饥饿状态,没有能力推动气血和能量的运行,更加没有办法推送给四肢末端以营养,导致糖尿病烂足不得而愈。
中医学认为:“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所谓阳虚体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缺铁。铁在人体中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血红蛋白担负着机体运输氧的任务。缺铁者外周组织的氧供应减少,导致组织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会因产热不足,身体感到异常寒冷。 2.低血压。血压过低可引起末梢血循环不良,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能量,所以使人容易怕冷。 3.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素有加速代谢并释放能量的作用,还可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增加体热以抵御寒冷。如果机体长期缺碘,甲状腺分泌不足时,机体就会因产热不足、御寒能力降低而怕冷。 4.患畏寒证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拥有制造热量的肌肉比男性少,月经又容易导致铁的流失所致。此外,更年期的妇女还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密切关系。因为雌激素可影响神经血管功能的稳定性,患者会因血循环不良而出现手、足或全身怕冷。 怎样改变阳虚体质,消除怕冷的感觉呢?最重要的是进行饮食调理和耐寒锻炼。吃饭的目的就是摄取热量,所以应认真对待每一餐饭,尤其应重视早餐。适当多吃些动物瘦肉、鱼、豆类、芹菜、香菇、大枣、黑木耳等富含铁的食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还应注意多摄入含碘丰富的海带、鱼虾、海蜇、牡蛎等,以促进体内甲状腺素的合成。天冷时常吃些羊肉、狗肉等有温肾壮阳作用的食品,对提高御寒能力帮助也很大。 适当运动不但可以强壮制造热量的肌肉,改善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还会帮助把热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运动健身应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体质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此外,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洗鼻子、擦身,也可使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逐渐增强。耐寒锻炼,最好从夏天开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抵御寒冷还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其中要特别重视头部、腹背与足部的保暖。着装的基本原则是:“上装稍薄而下装厚,衣服鞋袜要宽松保暖性能好”。应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对年老体弱而又阳虚者,中医多采用益气助阳之法,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等组成的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防风、干姜等治疗,多可取得良效,以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阳虚临床表现: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面色白、食欲不振、虚喘、五更泻,或大便清稀、尿清长、阳痿、早泄、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补阳食物:鸡肉、羊肉、狗肉、鹿肉、鸽肉、非菜等。补阳药物常见,鹿茸、巴戟天、补骨脂、海马、冬虫夏草、蛤蚧、胡桃、益智仁、杜仲等等。 如果平时将补阳食物与补阳药物一起炖服补阳的作用会更盛,或者补阳的药物配一般中性的食物,当然也可起补阳作用。对每种补品服法用量也要了解。例如,很多老年人喜服一些鹿茸,以补壮肾阳。一般每次服1-3克,以做细末吞服,或切片隔水炖服,也可以入丸散。但不直入汤剂。服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火动或伤阴动血;如有外感热病,阴虚阳亢就不宜服用。可能有人要问冬虫夏草是补阳的吗?药物学是归于补阳药。它具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的功效,冬虫夏草与补阳的食物或补阳药物配合使用,补肾阳、益精血的作用会更强。而与补阴食物如鸭、甲鱼或补阴药物配合使用,有具有补肺肾之阴的作用。所以应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应用冬虫夏草。一般用量3-10克煎汤或炖服为佳。阳虚的人平时可煮一些羊肉粥或非菜粥经常食服,作用也是很好的。 食补方: 当归30克 生姜50克 羊肉300克,经常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