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3年07月04日17:00主讲人:张百华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因为各种原因,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和家属经常很迷茫:肺癌切除干净了为什么要定期复查?什么时候去复查,该做哪些检查?有没有比做CT更好的检查方式?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肺癌术后复查应该注意什么?手术切除干净后,为何还要复查呢?首先,肺癌作为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有一定的复发概率,即使是最早的IA期,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也仅90%,意味着有10%左右的患者术后5年内因为肿瘤复发等原因而去世。更何况那些IIIA/III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另外70%的患者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等已经去世。因此,定期复查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密切监测体内肿瘤情况,尽早地发现肿瘤复发的苗头,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将肿瘤的复发转移扼杀在摇篮里。避免肿瘤全身爆发后,形成沉重的肿瘤负荷,那个时候再去治疗就事倍功半了。其次,无论肺癌切除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哪怕是胸腔镜微创切除,术后也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后遗症,比如术后伤口疼痛、气短、干咳等等,各类症状需要术后定期跟踪处理,进一步指导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各类症状也需要与肿瘤复发症状进行鉴别,早期识别肿瘤复发转移。肺癌根治术后,什么时候进行复查呢?该做哪些常规检查?术后第一次复查术后1-2月,几乎所有的患者均需要进行第一次复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伤口愈合、肺部复张、有无胸腔积液积气和肺功能情况等。同时,此一次复查做的CT,可以留作基线CT,用于后续定期复查进行对比的参照。术后长期复查由于不同分期的肺癌,其复发高峰期有所不同,术后有无辅助治疗也不同,因此,术后长期复查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通常肺癌的第一次复发高峰期在术后2-3年左右,因此,前面2年的随访频率会明显高于2年以后。◆原位癌随访频率:推荐每年1次全身体检随访方案:胸部低剂量螺旋CT◆Ⅰ期术后无需辅助治疗随访频率:推荐前2年每6个月随访1次,第2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CT)+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部分IB、Ⅱ期、ⅢA期、ⅢB期术后需辅助治疗(化疗或者免疫治疗)随访频率:推荐前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4年每6个月随访1次,第4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CT)+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如术后行化疗或免疫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 ◆EGFR突变阳性术后需辅助治疗随访频率:推荐前3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4~6年每6个月随访1次,第6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ALK及其它少见突变术后需辅助治疗随访频率:推荐前3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4~6年每6个月随访1次,第6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有时候CT检查没能及时发现复发,且反复CT检查可能有辐射伤害,有没有其他可以检查出肿瘤的更好办法呢?在目前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MRD检测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无法及时准确的检测到残存的癌细胞或微小病灶,而基于ctDNA的MRD检测可以早于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鉴定出疾病复发,以提供提前干预的机会。研究显示:在不同的癌种中,具体的提前时间为,鼻咽癌6个月,乳腺癌7.9-11个月,胰腺癌6.5个月,肺癌70天-5.2个月,结肠癌167天-10个月。但目前MRD还处在研究阶段,很多问题尚无确定答案,目前的MRD监测结果尚只限于参考,仍需要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进一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复发。什么是MRD呢?MRD的概念源自于血液肿瘤,近年来,MRD的应用已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MRD具有多重表述,包括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ResidualDisease)、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ResidualDisease),实体肿瘤中的MRD有时也称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ResidualDisease)。总的来说,MRD是一种生物标志物,阳性结果意味着癌症治疗后仍可检测到残留(剩余)病灶(发现残余癌细胞,代表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的可能,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预后较差),阴性结果表示癌症治疗后未检测到残留(剩余)病灶(未发现残余癌细胞,患者复发风险较低,预后较好)。什么时候做MRD检测合适呢?肺癌患者可以在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进行MRD检测以判断复发风险,之后可以进行持续的MRD动态监测。多原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单发风险更高,需要增加复查频率吗?多原发NSCLC患者与单独原发NSCLC的预后没有显著差异,两者随访复查暂不作区分。文献发现Ⅰ期同时多原发NSCLC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1%和72.2%。通常根据肿瘤的分期来确定随访时间。术后没有进行辅助治疗,有没有必要增加随访次数,更早地发现无症状复发?肺腺癌有3种亚型:低度恶性亚型(贴壁为主型腺癌)、中度恶性亚型(乳头状或腺泡状腺癌)和高度恶性亚型(实性或微乳头状腺癌)。对于中度和低度恶性亚型患者不管EGFR突变与否,其5年无复发生存率相近,一般无需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无需增加其随访频率。高度恶性亚型患者其生长方式类型为微乳头型或实体型,往往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治疗完成后根据分期确定随访时间和频率。有了这个随访策略,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什么?针对NSCLC根治术后无症状患者,在该随访策略的基础上应鼓励患者长期戒烟,均衡饮食,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的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随着肺癌治疗疗效的提高,手术+内科治疗+甚至联合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成为主流,这也让肺癌的随访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患者的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其随访方式和频率也会有差异。最保险的还是需要联系一位认真负责,经验丰富,同时又对自己病情了如指掌的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随访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肿瘤监测效果。
众所周知,吸烟是肺癌的第一大诱因,90% 的肺癌都和吸烟有关。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张百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烟草,肺癌将会是一种罕见癌症。但是,几乎身边的每个烟民都会用一句话安慰自己:「某某抽了一辈子烟, 活到 90 多岁!」那么问题来了:一辈子吸烟的人,究竟多少人会死于肺癌?如果没有烟草,肺癌将会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吗?吸烟如何致癌要想回答前面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吸烟是如何致癌开始说起:研究显示,烟草中含有害物质高达数百种,致癌物也至少有69 种,如尼古丁、苯并芘等。这么多有毒物质,通过我们的呼吸道进入身体,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肺脏——胸腔内左右两个呈海绵状的器官。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肺脏会毫无保留地将吸入的有毒气体吸收进入身体,通过血液流遍全身。这些有毒物质将对我们的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最要命的是对我们的DNA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基因突变。我们都知道,DNA掌管着我们的基因遗传信息,这些突变会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遗传至新生的细胞,随着突变的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我们的正常细胞失去控制成为癌细胞。而肺脏作为这些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器官,因而吸烟也就最容易导致肺癌的发生了。在影视作品里,主人公可能收到黑暗力量的影响而黑化成坏人,同样的,我们的细胞也可能黑化为邪恶力量,搅得我们的身体不得安宁。烟龄与肺癌按照科学研究的数据显示,吸烟导致肺癌与吸烟时间有关系,时间越久越容易得肺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吸烟,一般到了四十多岁就开始进入得肺癌的危险年龄了。就像家里熏腊肉一样,日积月累的烟熏之后,肺脏很可能跟老腊肉没啥差别,所不同的是,腊肉是用来吃的,而你的肺脏是维持你生命的必需品。因此,有句话说的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于老烟民来说,眼前的安逸真不值得庆幸,没准不幸就在后面的某一天。下面这个表格很清晰地显示了一辈子吸烟的人,所得肺癌的几率。对于不吸烟的人,肺癌是个少见的疾病;而吸烟5支/天的人,75 岁死于肺癌概率是前者 50 倍以上;吸烟>5支/天的人75 岁死于肺癌概率是前者 80 倍以上。吸烟量与肺癌上面的表格里,除了考虑吸烟的烟龄,还要考虑每天的吸烟量。有研究表明,1天吸1根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9倍,1天吸10根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2倍。通常,我们会用每天吸烟支数乘以烟龄(吸烟指数)来衡量吸烟的强度,这个指数越大,肺癌发生风险越高。通常吸烟指数达到20年支以上,肺癌发生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换句话来说,烟瘾越大的人,患肺癌的几率也相应增高。吸烟与其他肿瘤但是算来算去,确实吸烟也不是百分之百得肺癌啊,所以很多人心存侥幸也是有道理的,在坏消息到来之前,所有人一开始都不会相信自己有那么不幸。但是,别忘了我们刚开始提到的,吸烟产生的毒素,经肺脏吸收后会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就像敌人会找我们最薄弱的地方攻击一样,这些毒素也会对我们最脆弱的器官进行攻击。因此,吸烟除了引发肺癌,还可能引起其他很多肿瘤,包括食管癌、喉癌、鼻咽癌、膀胱癌、胃癌等。看到这里,有没有开始有点担心了,我们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但也不能肯定就一点弱点都没有啊。吸烟与其他疾病更要命的是,吸烟还不仅容易诱发肿瘤,还可能导致其他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肺气肿等的发生。美国研究发现,吸烟致死原因里,只有不到1/3是由于肺癌,和肺癌同样高比例的,还有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除此之外还有肺部疾病。长期的烟熏之后,肺脏内部组织被破坏的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无用的空腔,吸入的氧气不再能通过这些空腔交换进入我们的身体,从而导致全身细胞缺氧,完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对于那些严重肺气肿的病人,终日离不开氧气,甚至是呼吸机的支持,可以说活的生不如死。但是我们很难听得到他们的肺腑之言,因为他们连说一个字都会很费劲。此外,当人在吸烟的时候,吸入的一氧化碳会和身体的氧气争夺红血球,并将红血球中的氧气赶走。对长期吸烟的人来说,红血球长期缺氧会刺激红血球的生长所以导致血压升高,甚至造成血栓,而血栓会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比如中风等。 吸烟与寿命研究发现,吸烟会让人平均少活 12 年,一辈子吸烟的人,1/3 活不过 65 岁。对于一辈子吸烟的人来说,就等于和死神玩了一个对赌的游戏,吸烟者觉得自己不会那么运气背,但是死神会说,总有一种死法适合你,或者肺癌,或者其他肿瘤,或者心肺疾病… …菠萝因子总结的数据显示,长期大量吸烟者有28%的概率死于心血管疾病, 18%的概率死于肺部疾病, 7%的概率死于吸烟导致的其他癌症,9%概率死于吸烟导致的其他疾病。这些数据加上肺癌,就是25+28+18+7+9=87%!所以,坦白说,吸烟对于老烟民来说,是个必输的游戏!抽一辈子烟,不得肺癌的幸运者很多,但能不死在吸烟上面的人很少。最后,讲一个事实就是,所有得肺癌的人最后都主动把烟戒了,但是这样的亡羊补牢,还会有多大意义呢?也许,我们不用等到那一天,因为戒烟越早,效果越好。在戒烟1 年后,患心脏病的概率降低了一半;戒烟15年后,患肺癌的几率和不吸烟的人一样。30岁左右戒烟,死于肺癌的概率<2%,而50岁戒烟,死于肺癌的概率也会<6%。从现在开始戒烟,才是真正地自律,用自身的努力去逆天改命!
2018年,食管癌在世界范围内位于肿瘤发病第7顺位,死亡第8顺位。而在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所有肿瘤的前五位。全球55%的食管癌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组织病理类型。 自上世纪70-80年代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美国NCI、北京大学等团队在太行山高发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设计等级高、实施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了一系列食管癌的潜在危险及遗传易感因素,包括:高年龄、食管癌家族史、低营养状态、喜吃高温食物、化学致癌物暴露、吸烟与饮酒、蔬菜水果摄入缺乏、硒缺乏、感染因素…如果进行病因分类,大概可以分为:1、饮食习惯:比如食物粗糙、过硬、过烫,进食过快等;2、饮食种类:霉变、腌制食物、烈酒,缺少新鲜食物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等;3、化学生物因素:食物中长期包含某些致病的化学物质,比如亚硝酸盐,某些病毒感染等;4、遗传因素:食管癌的遗传倾向不太明显,但有家族和地域聚集倾向,这也可能和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系。这么多的因素,好像很容易就会得食管癌?然并卵,因素越多就越表示没有确定性的因素,这首先说明食管癌,没有稳定的致病因素,这就让我们无法精准预防;其次,预示着食管癌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因素导致,很可能是很多因素联合所致。食管癌高发的年龄在50-70岁之间,早期的表现有:1、 进食哽咽感;2、 吃东西时胸骨后异物感或疼痛感;3、 食物在食管内滞留感;4、 咽喉部干燥、异物或紧缩感。多数食管癌病例在临床诊断时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20% ,而早期病例五年生存率可达70-90%。因此,食管癌越早发现效果越好。那么,哪些患者需要做食管癌方面的筛查呢?(一)筛查对象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建议作为食管癌高危对象进行筛查:(1)年龄40岁以上;(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包括华北太行山区,陕豫鄂秦岭区域、豫鄂皖大别山区、潮汕地区等);(3)有早期食管癌症状;(4)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相关家族史;(5)患有以往曾诊断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慢性胃食管反流、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6)具有其他一些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胃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其他一些检查,比如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可作为常规辅助检查手段,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食管癌早期诊断无大的帮助。
手术是件可怕的事情吗?从情感角度来说,不管是接受手术的当事人还是亲属,心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很可怕,一听到自己或者至亲要做手术,估计心里头都会咚咚咚跳半天,心理素质弱一点的人,还可能会当场惊慌失措甚至号啕大哭。可是手术真的那么可怕吗?实际上,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升,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可是不管技术上面怎样地进步,并不能改变手术在心理上的可怕性。这种害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上的恐慌,而人之所以恐慌,其实主要原因不外乎对事情的不了解,对于未知事物的担忧,对于事情不确定性的恐惧。今天,我们将从六个方面来详细分解,接受肿瘤手术可能会面临哪些考验和风险,都应该怎样去应对。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为您提供一份肿瘤外科治疗的路线图,让您在迷茫和焦虑中更快地找到方向。今天聚焦的是肿瘤手术,其实其它手术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也许可以做为一种参考。第一道考验就是短时间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挑战。肿瘤的诊断往往很突然,大多数人心里都没有准备,因而往往觉得无法接受。就比如肺癌,多数人在诊断之前都会没有任何征兆,而确诊的消息无异于一场晴天霹雳,对于患者,甚至于整个家庭,都会是一场不小的灾难。尤其对于患者本人,多数病患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人在突然之间面临死亡的威胁,虽然死亡的事实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但是毕竟第一反应还是感觉自己被判了‘‘死缓’’,那么人最可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惊惧不已,最开始不愿意相信事实,对于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充满抗拒,但接下来内心又有一种恐惧和绝望,很多人对恶性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片面认识,觉得癌症是“不可救药”的绝症,自己的余生都已经没有了希望和意义。这种恐惧,就像孩子们害怕黑暗一样,黑暗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但对黑暗的未知和不确定感,以及因此引起的可怕想象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当冷静下来,患者心里又会出现一种悔恨感,“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呢?”、“如果当初没有抽烟,也许就不会得这种病了”、“ 为什么没有早点去看呢”’。由此伴随的,往往还有对整个家庭的歉意,觉得自己可能会增加儿女和伴侣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因为不能好好照顾他们而充满歉意。对于患者的家属而言,虽然自身面临的生命威胁感没有那么强烈和直接,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更主要的心理压力可能是一方面需要直接面对真实病情,又需要同时想方设法安抚患者的情绪,很多人都想着要瞒住患者本人,不想他们知道太多自身的病情,从而避免直接面对那么大的压力。医生跟患者亲属的沟通通常都是非常直接明了的,会毫不客气地告知患者的真实情况。每一次告知可能都会给家属增加一份压力和悲伤,因此,家属实际上才是真正面对所有压力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出于对患者爱护,又不想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压力,难免需要在患者面前强颜欢笑,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去振作。每天都要拿捏好陪伴患者的状态,计划好有哪些事情需要伪装好,哪些事情应该慢慢让患者了解……另一方面,在中国,家属还经常需要代替患者去寻找优秀的治疗团队并且做出治疗的选择。这就要求家属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了解肿瘤疾病相关的知识,了解国内或者本地区的医疗资源,尽可能的去寻找质量更好的、更有保证的医疗服务机构。而很多治疗又充满不确定性,医生也不会给出非常确定的答案,所以,作为家属心理所承受的那种无力感和无助感都可想而知(具体的情况我们将在第二条考验里面讨论)。第三方面,作为普通的家庭,很多人都不得不面对巨大经济压力的现实。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疗效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治疗费用也在不断上涨,所谓最低的费用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早已是痴心妄想。因此,在治疗决策之前,经济方面的考量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建议: 首先是要稳定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正确去面对所有的现实。然后再以客观的角度去仔细思考现状,尽量要做出与现实吻合的决定,而不是慌慌张张拿主意。其次,也要确保自身的健康状态,因为肿瘤的治疗往往是个长期拉锯战,耗时耗力,保证自身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还要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尽早调配好自己能找到的所有资源。不管面临怎样的悲痛和压力,都不要放弃内心最大的力量,那就是“希望”。当感觉一个人应付有些吃力的时候,寻找比你明智的人的帮助,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当然,寻找帮助绝对不是病急乱投医,有些人除了徒增烦劳以外其实帮不上什么忙。第二道考验就是针对肿瘤病情做出明智选择的压力。因为以前对健康的忽视,很多人也没有肿瘤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是,因为治疗的需要,又要求病人和家属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了解病情并且做出治疗的选择,真的是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事情,对很多知识和时间都很有限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不要紧,且听我们为您一一化解。肿瘤是最近这些年才受到重视的一种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们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与一般的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不同,肿瘤诊治的专业性很强,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都有欠缺,再加上肿瘤初次治疗会对整个预后疗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初次发现肿瘤的病人应尽量去大型的医院,尤其是肿瘤专科医院就诊。当然,去了大型医院不代表一定就能遇到很好的专科医生,这就要求您对当地的医疗资源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至于如何找到最适合病情的医生,这个问题比较深奥,我们后续将会另外撰文进行探讨。找到了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以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肿瘤的确诊和初步分期。大型医院经常会人满为患,这个检查过程会持续好几天甚至更久,但是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医疗资源都是公平的,谁都很重要,但是谁也没有特别的优先通道。肿瘤的确诊和初步分期是所有治疗开始的基础,没有完成这些之前,后续的治疗都只能是空谈。在等待完成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闲下来,学习一下肿瘤的科普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学习的途径很多,通过网络是最直接高效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往往都是很粗浅和笼统的,万万不可硬往自己身上套,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好总结心中的疑问,然后再与主诊的医生深入沟通,这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医生的沟通时间往往都很有限,不可能陪着你唠家常,所以精简扼要的提问是很有必要的。等到检查完成,病情大概搞清楚了,就到了治疗决策的时间。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您与主诊医生也有了几次打交道的经历,对他的学识和能力也有了基本的判断。因为肿瘤的知识很复杂,要想短时间内搞清楚并且做出专业判断,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首要的是决定是否相信眼前这家医院和主诊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这个时候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和医生来一次坦诚的沟通,依靠对方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可能带来的疗效、手术可能的危险性和应对措施,以及手术以后需要怎样的治疗。其实很多医生很欢迎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理性深入的沟通,这样一来,彼此都会放心很多,双方的治疗信心也会增强很多。做出治疗的选择往往是个很纠结的过程,所有人都希望病患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压力,才会使得选择过程变得份外艰难。家属受限于自身的医学知识不够和亲情的压力,医生受限于过大的医疗风险和法律风险,开始的时候双方都会很小心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面,医生往往都是站在建议者和执行者的位置,而患者和家属才是最终的决定者,所以,最后的决定往往只有患者和家属才能作出。其次,所谓“最好的治疗”其实很难去定义,因为所有的治疗都可能是双刃剑,总有一定几率出现预期以外的结局,如果以结局去推导过程,其实很多治疗过程都未必就是好的,但在结局出现之前,谁也不会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否是好的,更不用说是否是“最好的”。因此,在作出治疗选择的时候,把期望定在“合适”这样一个位置,无论对于决定者还是执行者,可能都会更合理一些。在当前的医疗条件和当前的病情面前,作出适合当时状况的选择,就会是明智之选。建议:首先,寻找当地优势的医疗资源和合适的医生。其次,耐心完成所有检查,明确肿瘤诊断和初步分期。再者,学习必要的科普知识,整理好心中疑问,与医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最后,与医生理性坦诚交流,综合所有信息做出“合适”的选择。第三道考验则是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平静面对手术的挑战。手术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心理和身体都会面临双重的挑战。在手术之前,心理的挑战才是更主要的问题。尤其是越临近手术日,每个人都会越来越紧张和恐惧,这个时候,请主刀医生多安慰讲解几句,往往能起到定心丸的作用,其次就是让旁边手术后的病友现身说法,常常能让当事人心中更有底。再者,让最了解他的人去经常陪伴一下,多聊聊天也是有效的方式,还有就是安排当事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也是很好的办法。如果患者是个很理性有主见的人,稍微了解一些手术具体的情况,也会有些许帮助。解决了心理问题,做好身体上的调节会直接影响术后康复的速度,这个时候,常常需要去借助医生和护士姐姐的指导和帮助,甚至还会有护工的帮忙。所以,不要忽视了医院里面任何一个人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要善待周围所有的人,他们都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起到作用。要相信,积德行善最终都会得到该有的回报。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接受全麻手术的病人,他们的体会大概如下:从病房被推到手术室,自己从推床爬到手术台上面,医生护士开始给你打针、吸氧。然后很快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过了不知道多久,然后就醒了,会被告知手术很成功……然后就被推回病房了……只能说大部分人还来不及体验,事情就结束了,甚至连感叹的机会都没有。建议:手术之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痛苦;术前调整好身体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术后康复的速度和最终的结果,所以绝对不可忽视。第四道考验就是正确面临手术可能带来的意外和风险的挑战。手术的风险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满怀着好意并且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不代表每一次都必然会有预期的结果。事与愿违也是一种结局,虽然几率很低,但是总有发生的可能性。简单来说,手术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风险与自身原有的健康状况有关,比如自身原来就有的一些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内脏器官的疾病,甚至一些过敏之类的特殊体质,如果这些毛病都没有,平时体质也很棒,那么恭喜你,这方面的风险其实非常非常低。另一个,就是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毕竟是在肉身上动刀,难免会带来各种损伤,还有出血,感染等等可能性。一般来说,手术量大的医院,医生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经验会更丰富,即使不幸出现了这些并发症,医生相应的对策也会更及时更准确。当然,偶尔也会发生一些超出人力所能及范围的并发症,比如大出血、器官功能衰竭……。其实,在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同时,患者与医生已经构建了深度的同盟协议,大家早已经是同一条战船上的战友,不到最后一刻,医生都是不会放弃的。所以,其实不管遇到怎样的风险,家属能做的都应该是无条件信任,可能对于有些情况很难完全做到,但在治疗过程中,这都将是最优的选择。建议:既然选择了相信眼前的医院和医生,就最好将信任进行到底,尽力配合和相互理解将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第五道考验是术后康复过程中的身体挑战。手术其实只是第一道关卡,术后的康复过程才是对患者最大的考验。对于第三道考验中执行比较好的患者,身体状况如果调整得比较好,那么术后恢复起来会相当顺利。术后早期进行恰如其分的疼痛控制,会让后续的功能锻炼轻松不少。接下来,就是在护士医生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必要的功能恢复锻炼,这个过程里面,护士起到的作用会更突出。因为外科医生多数时间都会呆在手术室,实际上的操作主要都是靠围绕在病房的护士,甚至护工来完成。有时候,热心的病友也会时不时来冒个泡。所以,这个时候,你当初对病房所有人的善意,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恢复的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打起精神来细致周密地观察,及时向相应的人员求助,这是每个陪伴在病人左右的人最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对亲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也是最能让人体验亲情的过程,很多人会因此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全新的认识,也有的人会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所以,千万不要随便错过哦。建议:术后康复需要患者本人的努力为主,护士医生的指导、家属的鼓励和帮助为辅,尽可能地多得到一些指导,多获得一些帮助,会对患者恢复很有益处。第六道考验还有术后抗肿瘤巩固治疗的挑战。肿瘤手术与一般手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手术中的切除干净程度,医学术语叫做“根治性”,这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疗效。另一个则是术后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巩固治疗,或者叫做辅助治疗,具体可能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但是不管怎样治疗,恶性肿瘤始终存在复发的可能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的治疗在后面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外科医生都将会是重要的参与者。所以不要以为,手术完成了就和外科医生没有关系了,其实恰恰相反,手术只是你们关系的开始,在以后的生命旅程里,外科医生都将会是你身体健康重要的守护者。建议:手术后第一时间与主刀医生沟通,了解病情;术后尽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强和巩固手术的疗效,努力让患者能有更大几率获得更持久的生存。很多事情的发生,或者终究无法避免,与其消沉,不如笑脸应对。于绝境中寻找希望,于困难中发现办法,相信彩虹会在风雨后,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态度。在肿瘤手术的过程里,明确各自的分工和定位,专业的东西交给专业人士,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情,相信最终一定能收获自己希望的结果。现实总在考验我们,但也在同时成就我们每一个人。我是正医官,我爱这个世界。
活着总是很美好的,如果非要给它加一个时间限制,你希望会是多久?一万年有点太久,还是向天再借五百年更值得期待?不管是怎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希望活的越久越好。可是,生活里总有那么一些不够幸运的人,他们正常的生活会突然被一些突发的事件打断,生命会被加上一个时间的限制,或长或短,总之会突然让他们清晰地听到生活结束的脚步声!这些突发事件里面就包括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如果医生告诉你因为被诊断为晚期肺癌而加上了时间的紧箍咒,比如1个月、半年或者一年,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陷入内心的无比慌乱之中,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打住!!!先让自己停止思考——三分钟!!!在我们的生命旅程里,只有生死是唯一的大事,除此之外的都是小事一桩。因此,对于事关生死的大事,一定要仔仔细细弄清楚。这个时候,就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发挥最大聪明才智的时候了,相信没有哪一个人不会试着去挣扎一下,去想方设法改变一下可能的结局!因此,在给自己下定论之前,完全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晚期肺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能活多久,就一定没有机会改写命运了吗?1、什么是晚期肺癌?在武侠剧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主人公因为某种原因入了魔道,身上会有一股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主宰,然后迫使主人公去做一些不得已的事情。当着魔不深的时候,还可以利用自身真气或者一些外来力量压制;当魔性深入心肺丹田的时候,人体就反过来会受到魔性的控制。其实肺癌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样一股魔性力量,而晚期肺癌就是到了魔性力量占上风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随时可能会被恶的力量所吞噬。我们通常讲的晚期肺癌是指的IV期肺癌,就是已经有了远处转移的肺癌,比如内脏转移、骨骼转移等等,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局部晚期的肺癌,比如胸内淋巴结转移很多、肿瘤累及到了重要的器官比如心脏大血管之类的,也就是医生所说的IIIB、IIIC期。这就好比魔性力量深入了心肺丹田,占据了身体最核心的重要部位。其次,还要注意肺癌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这两种类型的发展速度和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虽然同属晚期肺癌,这两种类型的生命周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的是非小细胞肺癌,而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提高并不明显。2、晚期肺癌的生命周期都有多长?全世界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IIIB-IV期的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大概在5%以下,而对于晚期的小细胞肺癌,半数的人只能活6-10月。相比之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时间还是会长很多。所谓的5年生存率,代表着某分期相同的一群肺癌病人里面,有多大概率能活到5年或者5年以上,比如5%就指的是每一百个人里面有5人会活到5年或以上。就好比在武侠小说里面,主人公着魔以后会遇见某位大师,会告诉他多久以后会魔性大发,无可救药一样。在医学世界里面,医生也会有一个大概的预期,会判断这一类型的肺癌会在什么时候、有多大概率会爆发,当然这是针对某一群人而言,医生目前还是没有办法准确判断某一个病人会在什么时候复发,会在什么时候死亡。从这一数据来看,晚期肺癌的治疗前景确实不乐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了晚期肺癌这个词,就会觉得仿佛世界崩塌了,觉得完全没有希望了一样。但是,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误区。在传统的化疗时代,晚期肺癌确实疗效不太好。但在近20年,人类的医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即使是确诊的晚期肺癌,活到4-5年的患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好到让我们医生都会吃惊的地步。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一一列出来。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最大的进展之一,特别对晚期肺癌的疗效有了极大的提高,完全改写了晚期肺癌的治疗局面,就好比开发出了核武器,让医生手里多了一样非常有力的重磅武器。通常,我们之所以发生了癌症,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出了问题,导致一些细胞的生长变得不受控制,到处生长到处破坏。而靶向治疗正是使用药物针对这些出了问题的基因起作用,通过阻断这些基因使其失去作用,从而控制癌细胞杀伤癌细胞,好比精确制导武器,准确的去杀伤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伤害降到最低。这就使得靶向治疗有了三大优点,一个是抗癌效率很高,疗效比传统化疗提高很多;另一个是副反应大大降低,使得各类型副反应都在病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因此明显提高;第三,绝大部分靶向药物都是口服,病人在家里每天按时吃药就行,不需要反复住院。幸运的是,在中国人肺腺癌里面,有接近2/3的人可能用到靶向药物,而且长期治疗效果也比较好。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靶向药物有针对EGFR、ALK、ROS1、BRAF、c-MET、RET基因等,而且部分药物已经进入医保,病人经济负担也得以明显降低。当然,靶向治疗之前,还是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找到合适的靶点才能有针对性的用药。因为靶向治疗需要精准地针对某一个特定基因才能起作用,如果选错了药物,不但浪费金钱,更关键的是会耽误病情。在使用靶向药物的过程中,半数的患者会在一年左右出现耐药,就好比抗生素用久了会出现细菌耐药一样,这个时候不用紧张,只需要重新做一次基因检测,根据基因结果重新调整药物即可;如果没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可用了,也可以改成化疗,仍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通常来说,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很多晚期的肺癌病人生存时间可以延长到3-4年以上,而在传统化疗时代,这些人的生存时间一般在1-2年以内。4、免疫治疗对于没能找到基因靶点,不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而言,还有另一个福音——那就是免疫治疗。对于晚期肺癌的患者来说,肿瘤的魔性在体内已经占了上风,自身的免疫防守已经濒临崩溃,完全不能对抗肿瘤细胞了。这个时候的肿瘤细胞会使用很多手段来蒙蔽、压制我们的免疫系统。比如,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伪装或者伸出一些“触角”,使遇见它的免疫细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细胞不能识别癌细胞,变成了“睁眼瞎”,或者即使识别到了癌细胞也被其所压制而不能发动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而免疫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去除肿瘤细胞的伪装,利用一些特制的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触角”结合,使其不能再蒙蔽白细胞,使得白细胞终于可以正常履行其“警察”的职能,去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目前市面上大规模使用的有针对PD1/PD-L1的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在一部分病人体内,免疫治疗能把癌细胞完全杀到没有,也就是医生常说的完全缓解。当然,在治疗之前,最好将免疫治疗相关的一些指标,比如PD-L1、MSI、肿瘤突变负荷等指标进行一下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在目前的治疗水平下,根据检测结果单用免疫治疗或者仍然建议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可能会使疗效更有保障。5、化疗虽然这些年化疗方面的医学进步不是很明显,但还是出来了不少的新药,进一步提高了药物质量,也是一部分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有了一些针对性,因此,化疗的疗效还是有些许提高,副反应也降低了不少。总的来说,医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现在的晚期肺癌治疗格局,与10多年前已经完全不同,疗效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管是病人的生存时间,还是生活质量,都比之前有了极大的改进。因此,纵使确诊是晚期肺癌,也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更不应该放弃自我。而是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当然去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接受规范化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医学进步非常迅速,每隔几年就有很多新的、疗效更好的治疗方式出现,因此,此刻多坚持一下,也许下一刻就会迎来更大的转机,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让自己的努力去改写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生命再一次绽放异彩,不管结局如何,至少会无怨无悔。我是正医官,我爱这个世界!
正医官张博士随着肺肿瘤的发病率日渐上升,我们身边发现的肺肿瘤病人也越来越多,虽然大多与我们自身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耳濡目染地逐步储备一点肺肿瘤相关的知识,也许以后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尤其当你是资深烟民的时候,多了解一下如何早期发现肺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在关键的时候,还可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最近,我碰到一家人,60岁的哥哥体检发现了肺肿瘤,弟弟也马上去做了体检,结果更不幸,发现两侧肺都有肺肿瘤,两兄弟都做了微创手术,幸运的是,两兄弟都是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干净以后就彻底治愈了,如果再晚一点发现,可能结局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家人的例子,生动地向我们证明了体检在早期发现肺肿瘤中的重要性。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在发现肺癌以后,经常会懊恼地抱怨一句话:“我没有任何感觉,咋就发现肺癌了呢,而且还是晚期了!”这就和肺脏的本身特点有关系,肺脏——处在我们的胸腔之内,由于部位较深,外面看不见摸不着,通常在早期会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多病人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但是也有少数幸运的人,肿瘤长在支气管里面或者靠近支气管的地方、或者长在肺的表面,都会引起咳嗽症状,通过持续的咳嗽不见好转,才引起病人的重视而去检查发现肺部肿瘤。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人,肺部肿瘤在初期都是不会有太多症状的。这么说来,那我们都只能听天由命了吗?非也,非也,就如我刚开始讲的那个例子,我们还有一件早期发现肺肿瘤的利器——体检。通常肺部的体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X线(胸片)检查,另一种方式是CT检查。我们也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就是在单位每年体检明明结果都挺好的,为什么到了医院却检查出了肺部肿瘤?那是因为,一般的单位体检,使用的都是X线(胸片)检查,这是一种比较老旧的检查方式,在以前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胸片检查是主要的方式。而现在很多单位体检,因为经费的限制,仍在采用这种方式。胸片对于肺部<2cm的肿瘤,发现率是比较低的,另外也容易因为肋骨、膈肌、心脏等的阻挡,发现不了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这就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虽然检查做了,但却没有达到效果。那么,最值得推荐的肺肿瘤早期检查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低剂量螺旋CT,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通用的最好的肺癌早期发现手段。低剂量螺旋CT的优点有哪一些呢?首先,发现肺肿瘤的能力大大优于X线胸片,能发现直径<5mm的肺部小结节,美国的大型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比胸片降低了20%的肺癌死亡率;其次,一次低剂量螺旋CT照射的射线辐射剂量只相当于常规CT的1/5到1/10,辐射量可以低于1mSv,相当于100天的自然辐射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目前全世界都推荐使用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部体检的首选,如果下次单位安排或者自己去体检,记得一定要求做这一项检查。当然,不是所有人去体检都建议接受低剂量螺旋CT,目前的癌症早期筛查指南,还是强调对一些高危人群一定要做这项检查,而对于其他发生肺癌风险相对较低的人,不做强烈推荐。这些肺癌高危人群包括:1、 年龄≥55岁,吸烟≥3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且戒烟<15年;2、 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且有一个以上危险因素(比如家族史、癌症病史、肺部疾病史(慢性咳嗽)、长期暴露于石棉、煤焦油等制品);这两类人都推荐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各位看官记得不但自己,也包括家人在内,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都需要常规每年去体检一次。如果有异常发现,记得联系我,随时为您解疑答惑!
大家好,我是正医官张博士,我爱健康,我爱这个世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活真可谓是岁月静好,每天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挣钱,下班可以去遛狗、撸串、看电影、瞎逛和各种娱乐,多希望可以一直这样风平浪静下去。可是打开网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跳出某某名人死于肿瘤,比如李咏、罗京、姚贝娜、陈晓旭……,如果愿意,这个名单都可以列到明天早上。频繁的信息轰炸,容易使人产生到处都是肿瘤病人的错觉,莫非我们身处在一个肿瘤的世界?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怀疑得了肿瘤,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许你已经在面对,也许你身边的人已经在面对,也许你将来有一天会面对……。不管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又或许是临阵磨枪,让我们先假想确实有那么一回事,现在我自己就是怀疑得了肿瘤,那么,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首先,肿瘤是分良恶性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不是所有肿瘤都是恶性的,就像人分善恶一样,肿瘤里面也有善良之辈呢!万一你遇上的是个好人,不对,是个好肿瘤呢?所以老人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张,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当有检查提示你有肿瘤可能时,先让自己冷静两分钟,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可能,何况还有可能是良性的呢!接下来你要走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好心态,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发散的太泛滥。其实医生有一句常说的话,就是肿瘤病人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现在明白内心的强大有多重要了吧!其次,要搞清楚是什么检查提示得了肿瘤,不同检查的可靠程度是相差很大的。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手段有几种,一种是医生查体,这种方式只对一些浅表部位的肿瘤,比如乳腺、甲状腺、皮肤之类的肿瘤有效,对于身体深处的肿瘤还是无能为力的,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望闻问切”能搞清楚身体内部器官的肿瘤。另一种方式是血液肿瘤标志物——这是各大体检中心最喜欢用的检测方式,通过抽血化验血液里面某些肿瘤可能释放的标志物来筛选肿瘤。理论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就像狼会通过空气去嗅猎物的气味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血液去寻找肿瘤的一些痕迹。但问题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狼的鼻子那么敏锐和准确,现在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发现肿瘤方面准确性不太高,更多的是用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所以,如果只是肿瘤标志物高那么一点,你大可把心放回肚子里面,从容地去进一步做检查;但是如果肿瘤标志物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升高,那就要小心了,真的就应该尽快去做下一步的检查。很多体检中心还会用到红外线成像之类的技术,这类技术是利用了肿瘤代谢会比正常组织高一些的原理,通过间接反映身体某些部位的代谢增高来提示肿瘤。但问题是其他疾病比如炎症也会代谢增高,而且很多身体部位本来就是高代谢,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甄别。肿瘤检查最常用的另一种检查方式就是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说的CT、B超、磁共振等,这类检查会用到一些高度怀疑肿瘤的病人身上,比如CT检查肺部肿瘤,B超检查肝胆、肾等部位的肿瘤。准确性明显高于前面的检查,但是也只是准确性相对高了而已,比如CT诊断肺癌的准确性只有70-80%,还有20-30%的病人是会被误诊的。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还有一种肿瘤检查,可以理解为肿瘤影像学检查的终极手段,那就是——PET/CT。其实,这个检查结合了核素显像与CT扫描双重功能,既能反映肿瘤的代谢状况,也能反映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所以,毫无疑问,其准确性会明显高于前面所有的检查,可以达到90-95%的惊人高度。可是,也有点遗憾,肿瘤诊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即使差那么一点,那也还是不够的。最后,肿瘤的确诊需要活检。不管我们有多么不愿意,也不管前面做了多少的检查,最后还是要回到最终的状态,那就是要在显微镜下面看到癌细胞,我们才能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就像抓小偷一样,不管怎样怀疑,没有人赃并获是没办法定罪的。所以,我们在就诊过程中,经常会被医生要求做各种各种有创伤的检查,比如穿刺、支气管镜、胃镜等等,会让我们及其不舒服,但是又不得不采纳医生的建议。所有的这一切,都只为了抓到癌细胞这个罪魁祸首。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我们心中能有个大概的轮廓。如果有一天怀疑自己得了肿瘤,第一步要做的是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接下来还是要稍微了解一些肿瘤知识,按图索骥的去做检查,这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可能会让你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但是生活也不会总是平平淡淡一帆风顺对不对;最后,在找到癌细胞之前,都不应该给自己定罪,更不应该让自己背负沉重的包袱。如果有一天,癌症真的不期而至,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应该去找个好的医生好的医院,就像去寻找优秀又可靠的人生战友,让他们陪着你一起去坚守生命的防线。但是,怎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怎样的医生才值得你托付呢?下一篇我将带你去细细分解。
作为肺癌病人或者家属,有一个你肯定要问的问题,就是“病人还能活多久?”。其实,这是一个特别让医生头疼的问题,就像大姨妈,很想去回避它,可它却是每个病人必问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时间长短意味着希望的大小,以及还有多少时间去处理重要的事情,去爱来不及爱的人。但对于医生来说,每次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瞬间感觉自己化身半仙,举着招牌在街上扬长而过,路遇有缘人给算上一卦,告诉你眼前这劫熬过了,几年后还有一劫,反正就是没完没了的劫,最后把你给绕到晕头转向。很多医生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选择避免直接回答,因为医生确实没有半仙的本领,没法看你一眼就能知过去明未来。具体到每个病人,寿命的长短其实影响的因素特别多,除了肿瘤的因素,还有非肿瘤的因素包括自身其他疾病、心态、运气等等。单就肿瘤这个因素,又可以包括分期早晚、治疗方式、治疗反应甚至包括副反应诸多方面。正是因为影响因素这么多,使得预测一个人的寿命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绝对是不敢随便下结论的。但是,你又要问了“单从肿瘤的角度考虑,病人大概的预期寿命会有多久呢?”。要说完全无法估算病人的寿命长短,好像也说不过去,因为确实还是有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供参考。国际上通用的NCCN肿瘤指南里面,就有每一期肺癌的具体生存数据。肺癌又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绝大多数,这两类癌的恶性程度、治疗方式和生存长短完全不同,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非小细胞肺癌。比如下图,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80-90%,IB期73%,IIA期65%,IIB期56%,IIIA期41%,IIIB期24%,IIIC期12%,IV期10%以内。可是,我们在看待这些数据的时候还是应该特别小心,不可以生搬硬套。因为这些数据虽然来自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但里面包含的是全球病人的数据,具体到每个民族还可能存在种族差异。另一方面,这些病人都是接受了规范化的抗肿瘤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等等,而且是顺利完成了所有治疗没有出意外的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的,如果你没有接受治疗、治疗不规范或者治疗中出现了严重副反应,都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再者,这些数据都是一个生存概率,并不代表同一分期里面的每个病人都会有一样的生存几率,比如你的有利因素多一些,那么达到这个概率的机会就会高一些,相反就会低一些。说了半天,好像还是弄不清楚肺癌病人能活多久啊,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因为我也没办法去预测啊,要是我有这本事,早就去街边摆摊做神仙去了不是?!肿瘤治疗就是有这么复杂,就像炒股票,盈亏难料;也像送小孩子读书,读了名校,师从名师,也不一定能考上如意的大学。很多时候,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自己的生存欲望,另一方面也来自周围人的爱和支持,为了自己和所爱的人更坚强地活下去,这样不就够了吗!上帝已经为我们每个人的死亡都排好了队,医生能做的,只是把里面某些幸运儿拉出来往后面排一排,仅此而已。
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7-8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在我们的身边,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有我们的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等等…….,这些新发肿瘤病人的出现常常让我们猝不及防,也让我们不时感受到来势汹汹的癌情。不管在国内还是全世界,肺癌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一个个新病人的出现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有没有可能下一个就是我自己?!面对医生,我们通常急着问的问题就是“医生,我这个肿瘤到底是早期还是晚期啊?”,而医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迟疑一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患者和医生在使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普通人觉得自己每天呼吸的是空气,而在化学家眼里我们每天吸入的是氧气;普通人觉得自己喝的是水,而化学家觉得都是一氧化二氢。生活里的很多细节,在普通人眼里和专业人士眼里,就是这么的不同,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的感觉!对普通人来讲,知识越简单越贴近生活才越好理解,而对于专业人士,知识体系越复杂越深奥才能体现实力不是?好了,现在言归正传,在普通人眼里,肿瘤就是只有早中晚之分,就是这么简单,医生大大多见谅,我只能理解这么多。但在医生厚重的眼镜片后面,疑惑的眼神明明在暗示你,我要是这么简单回答你,岂不是对不起我多年的学识!哈哈,其实医生想的远没有这么多,医生之所以迟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你的检查资料还不齐,没办法准确判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正在试着将医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告诉你。实际上,在肿瘤科医生那里,每种肿瘤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指南,简称为“NCCN指南”,是由美国人牵头,聚集全世界最顶级的肿瘤医生共同制定的,也是每一位肿瘤医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的最高行动原则。当然,随着我们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指南,也就是所谓的“NCCN指南中国版”。里面包括肿瘤的分期、各种治疗手段的应用方法等等,一个规范的肿瘤治疗方案都是基于这个指南来制定的。在这个指南里面,将肿瘤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一个是T,简单理解就是肿瘤的大小尺寸;一个是N,指的是肿瘤周围淋巴结有没有转移;还有一个是M,是指肿瘤有没有远处转移。医生在给肿瘤分期的时候,会将这三个指标分别进行评分,然后汇集到一起,根据评分将肿瘤分为I、II、III、IV期,每一期下面,又会根据情况分为A、B、C等不同级别。看明白了吗,你所谓的早中晚期,在医生眼里会变成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具体到肺癌,我们看看下表,可以试着将普通人所说的肺癌早中晚期与医生眼里的肿瘤分期对应起来,下次听到医生说肿瘤是中期,其实里面可能还有着天差地别,并不是听起来那么简单。但是这么复杂的系统,我们也没办法一下子去完全搞懂啊,再说即使弄懂了,对病人的具体治疗好像也帮不上什么忙。其实,我们之所以要花时间去了解肿瘤分期早晚,主要还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对肿瘤的治疗作出选择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因此,不管对于病人还是家属,了解一点肿瘤知识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其实应该是选择一个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就诊,然后再积极参与到病人的治疗决策中去,借助医生优秀的专业能力,来为肿瘤治疗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然后再一起坚守这道生命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