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说的是遗传基因的强大,在身高方面也是如此,父母的身高对孩子今后的身高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些身高本身不太理想的父母,他们会对自家孩子的身高特别关注。而高个子家长生出的孩子,往往不去留意孩子的生长曲线,长大了个子却不高,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但是,遗传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切,至少在身高方面,遗传的影响只占到了70%,还有30%取决于后天的养育。这也就是说,如果养育得当的话,矮个子的父母也能养出高个子的孩子,相反,要是养育不得法的话,高个子家长生的孩子,身高也不一定就会高。 不久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碰到了一对糊涂的家长。母亲身高160厘米,父亲身高175厘米,他们的儿子,现在16岁,身高180厘米。因此,在他们的意识里,比儿子小两岁的女儿也不会矮到哪里去。可事实却是,女儿现在14岁,但身高只有153厘米,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只长了1厘米,且在一年半之前就月经初潮。这位母亲向我咨询让女儿长个子的良方,我只能回答“爱莫能助”,因为经过检查,小姑娘的骨骺线已经闭合,基本上再也不会长高了。 如何避免类似的遗憾出现?孩子长高过程中我们需要格外关注些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谈家长通过知会的内容。 首先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骨龄。建议家长最好能定期到正规的医院给孩子测一下骨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家长以为自家孩子暂时不高是像自己当年那样“晚长”,等到初中或是高中的时候会一下自己蹿高的。而实际上门诊中常常会遇到孩子发育提早的情况。举个例子,一位12岁的男孩身高153厘米,从外观上看起来长得也算不错,可要是一测骨龄已经有13岁或是14岁,那就意味着,这孩子今后的生长潜力已经比同龄人要小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选拔运动员的时候要严格测骨龄的原因。 除此之外,科学的喂养也很重要。建议家长在饮食方面,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持营养均衡是总的原则。每天一个鸡蛋、200毫升牛奶或是酸奶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周吃一两次贝类的食物补锌,保证孩子胃口好。限制孩子高糖、高脂、高盐饮食,避免性早熟的发生。 第三、加强运动。一周做3次以上运动,每次时间要持续在40分钟以上,比如,篮球、跑步、跳绳等弹跳类运动、游泳等,都是很不错的有氧运动。 第四、关注睡眠。有不少孩子因学习压力而晚睡,这很不利于孩子长个子。因为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晚间11到凌晨1点之间有个高峰期,如果孩子长期晚睡,就会错过第一个高峰,个子也就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入睡后需要40-50分钟才会出现生长激素脉冲,因此建议孩子一定要在10点前入睡。 第五、注意保持孩子心理健康。临床中专门有一类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矮小,比如父母不和睦、经常打骂等,在这种家庭氛围里的孩子长期很压抑,个子也会有所影响,所以家长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是有利于长高的。 最后,个子矮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生长规律也是需要家长长期关注的。建议3-12岁的孩子每半年做一次身高测定,每一年可以做一次骨龄评定,一旦发现孩子矮小或偏矮,一定要及早带孩子到正规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查找矮小的原因,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干预治疗。矮小干预最佳年龄是5岁到青春前期,不要因为家长的疏忽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掌握孩子的生长规律,做个心中有数的家长,避免遗憾的延续。
糖调节受损是近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针对某些易患糖尿病的人群而提出来的。这些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人但又未达到糖尿病的水平,存在较高的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糖尿病预防的主要对象,需要引起特别重视。一、什么叫糖调节受损?现有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糖尿病与临床后果之间的众多联系。但是,许多资料提示,糖尿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疾病。而近年来大量资料所见到的大血管风险未能从糖尿病的诊断中真正反映出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资料显示现行糖尿病的血糖诊断值,不能全面反映出糖尿病的基本病因与临床后果之间的联系。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在提出新的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保留糖耐量低减概念的同时,提出了空腹血糖受损(IFG)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葡萄糖调节受损的概念。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包括糖耐量低减(IGT)及/或空腹血糖受损。虽然两者并不是临床的病种,但两者代表了不同的糖调节异常,被认为是正常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种高危状态。IGT是餐后状态的异常,即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处于7.8 mmol/L~11.1 mmol/L之间,而IFG是指空腹状态的异常,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即处于6.1 mmol/L~7 mmol/L之间。IGT和IFG可以合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单独发生时分别称为单纯IGT或单纯IFG。IGR是处于正常血糖稳态和糖尿病(DM)之间的代谢状态,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重要阶段,也是预测DM的临床标志。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1年8月在伦敦召开了有关IGR的专家研讨会,建议加强对单纯性IFG、单纯性IGT、联合IGT与IFG和一过性IGT的认识。二、IGR有什么特点?国内外研究发现IGT的患病率较高,与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DECODE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1996年DM和 IGT的患病率分别为17.7%和14%,到2000年进展到28.7%和14.8%。国内进行的多数研究均显示IGT患病率高于糖尿病的患病率。杨泽等报道1997年北京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IGT标化患病率为15.89%。我们2002年在重庆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也显示IGR的患病率为15%,明显高于糖尿病患病率(10.38%)。在IGR各种类型中,IGT的总患病率大于IFG。顾惠琳等在1998年9月-1999年10月间对1960例上海人就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减损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40岁及以上自然人群中IGT/IFG患病率为13.0%,60岁及以上老年人IGT/IFG患病率达17.3%。随着年龄的增加,IGT/IFG的发病呈逐渐升高趋势(P<0.01)。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IGR人群中IGT占 85.6%,IFG占6.7%,IFG兼IGT占7.7%。可见IGR人群中IGT占绝大多数。综合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GT和IFG各有其特点。大约有一半左右的IFG个体合并IGT,而仅有约20~30%的IGT个体同时合并IFG。IFG在男性中较为普遍,而IGT在女性中更为普遍。IFG在进入40~50岁后发病率不再明显增加(欧洲妇女 例外),IGT发病率却不断随增龄而增加。三、IFG和IGT是如何发生的?虽然IFG和IGT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已经揭示二者在本质上各不相同。IGT的发病主要与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有关,表现为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而IFG的发病主要是以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为主,即不能有效抑制基础状态下的肝糖输出,从而影响晨间空腹血糖。如果IFG个体同时存在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则相继会发生餐后高血糖。四、IFG和IGT的患病风险增加IGT和IFG都能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IGT兼IFG者风险最高,很容易转为糖尿病。大多数人群中IGT比IFG更普遍,对确定以后发展为糖尿病的个体更敏感,但其特异性略差。IGT和IFG是糖尿病的主要后备人群。糖尿病发病5年以前,60%有IGT或IFG,40%为NGT。北京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基线时为正常糖耐量(NGT)和IGT,6年后发展为糖尿病的,IGT组占35.8%,NGT组仅8.8%。有限的证据表明,I-IGT和I-IFG携带的心血管危险因子相近,二者合并时危险因子最多。有证据显示,I-IGT与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的关系比I-IFG强。IFG和IGT都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有关。2小时血糖与死亡率有连续的独立相关,而FBS在7.0mmol/L以上才有独立相关。HbA1c与心血管疾病和总死亡率有连续正相关,且独立于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顾惠琳等发现,IGT/IFG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相似,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IGR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显著高于NGT人群,IGR各组收缩压、甘油三脂、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性高于NGT组。IGR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及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均显著高于NGT组。代谢综合症的检出率在IGR各组也均显著高于NGT组。提示IGT/IFG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许多研究表明,IFG/IGT预示个体将来发生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乃至早期死亡的风险增加。五、IGT和IFG是否需要干预治疗? IFG和IGT是否应视为一种疾病(disease)尚无明确共识。研究提示,IGT和IFG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risk factor),二者也是心血管疾病明确的危险标志(risk marker)。二者对心血管疾病预后影响的价值与其它主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类似,也是可以治疗的危险因子。不管命名如何,为了治疗对二者进行筛查应该是有益的。国外不同种族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表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在预测糖尿病方面都有很好的相关趋势和预测价值。从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看来,血糖越高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而IGT兼有IFG者绝对是发生糖尿病的最危险人群,其次的危险人群是I-IGT者,I-IFG者又次之。因此,很有必要对IGR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六、如何对IGT/IFG人群进行糖尿病预防?1、定期监测,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有IGT/IFG者,应当定期进行OGTT检查。专家建议,所有IFG者均应进行OGTT测试,IGT和IFG者各自应根据3个月内两次OGTT试验的平均值进行确诊。最近,“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提出用BMI、腰围、年龄和糖尿病家族史等危险因子进行风险积分,取代OGTT做人群筛查。但是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2、生活方式干预为了预防糖尿病,首先应对IGT和IFG这些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干预方式有减肥、控制饮食、适量增加运动等。近年的研究显示,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可使IGT的DM发病率分别下降31%和42%。3、 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应该考虑药物干预。干预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早在80年代初,瑞典的Malmohus等研究发现,饮食控制及药物干预可使IGT的DM发病率分别下降16%和29%。除了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目前有新的研究探索其它药物预防糖尿病的疗效,如DREAM研究在IGT个体中探讨雷米普利和罗格列酮预防糖尿病的疗效,AVIGATOR研究在有心血管风险的IGT人群中探讨那格列奈、缬沙坦的预防效果,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证实了在IGR等高危个体中进行药物干预具有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任伟)
多数人认为,患脑垂体瘤后,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或放射治疗使肿瘤消除病就治好了。其实不然,在垂体瘤手术/放疗后,很多患者存在着潜在的后遗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就诊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垂体瘤是指长自脑垂体腺的肿瘤,临床上相当常见,发病率约十万人口中有一例患者。近些年,由于内分泌化验和CT、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进步,脑垂体瘤发病率增加了7至10倍,即十万人口每年有7-10人患这种肿瘤。脑垂体虽然很小、重量不足一克,但它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是人体的内分泌中枢。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支配和调节全身的生理活动。如果某一种内分泌细胞因为原发的肿瘤压迫、手术、放射线损伤等,就可能出现内分泌功能减退,医学上称之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腺垂体的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以是单个激素缺乏或多种激素同时缺乏。表现为外周一个或多个腺体的功能下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或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临床上腺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各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的功能减退。其中,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缺乏为最早的表现。发生性腺(卵巢、睾丸)功能减退时,育龄女性会出现无乳,继之闭经、性器官萎缩、不育。男性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睾丸缩小。两性均有阴毛、腋毛脱落等表现。发生成人生长激素缺乏时,主要表现有无力、身体成分改变(身体瘦肉组织减少;内脏脂肪组织增加)、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下降、心理障碍等。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表现为全身无力、怕冷、少汗,体态臃肿,皮肤毛发干燥。重则出现水肿,无甲状腺肿大。出现肾上腺功能减退时,全身皮肤色素减退、苍白,乳晕色淡。全身无力、血压低,电解质紊乱,抵抗力下降等。如果有全垂体功能减退时,患者可能因为各种感冒、胃肠炎、外伤等应激及使用镇静药等诱发患者出现垂体危象,表现为休克、昏迷等严重垂危状态。因此,垂体瘤术后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进行头部CT、MRI复查,了解肿瘤是否复发,监测靶腺激素水平。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更应该及时就医,向内分泌专科医生求治,检查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尽早确立诊断,进行必要的激素替代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垂体危象的发生。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15日19:00主讲人:任伟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问题及答案:问题:比较肥胖,应该怎么样系统治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请问医生,重医附属第一医院什么时候接收住院病人呀?我们等了十多天了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肢端肥大症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肢端肥大并发症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那么肢端肥大是什么样的一个疾病呢?肢端肥大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是由垂体良性肿瘤引起生长激素过量分泌所致。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每年3/100万),但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肢端肥大症由于过量的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可导致机体过度的不成比例的生长而表现为颜面改变、手足宽大和内脏肥大,并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风险。只有通过定期的测定GH/IGF1、影像检查才能早期发现问题。当然,肢端肥大症远不只是让人“变丑”这么简单,未经治疗的肢端肥大症(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自然生存时间缩短(只有15~20年左右),可能会引起下述表现:1、心脏功能受影响,出现轻度的心衰症状(喘不过气),心率失常(比如早搏);2、呼吸系统症状,出现打鼾、憋气,患者晚上睡很久,但白天总是昏昏沉沉的;3、女性患者月经紊乱,育龄期的妇女总是怀不上孕;4、骨关节炎症状,有的患者出现O形腿、严重的关节痛,有的患者手腕伸不开,出现腕管综合征;5、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那么肢端肥大症如何治疗呢?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性质而定。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疗法、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法切除垂体瘤,以制止腺瘤分泌GH及PRL,尽早减轻压迫及侵蚀,疗效较好,大部分患者视野恢复,视力恢复及内分泌症状改善。放射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组合方法的一部分使用。手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清除任何剩余的肿瘤细胞。它还可以与药物一起使用以降低生长激素水平。药物治疗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多巴胺激动剂和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GHRAs)。这些药物旨在阻止通过防止生长激素的分泌或作用而引发的快速生长。即使在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后,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的GH、IGF1等激素水平升高,也会逐渐出现上面所提到的临床表现,影响生活质量。多学科,联合门诊。提高垂体瘤诊断治愈率对于垂体瘤的治疗,需要内科、外科、放射、病理等多学科联手诊治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每周一上午神经外科开设了“垂体瘤”专病门诊,与此同时内分泌内科也在每周一下午由专门擅长该领域诊治的任伟教授联合开展了“垂体瘤 ”专病门诊,方便患者当天就能完成内、外科联合诊治,为患者提供高效的一站式就医服务。
各位患友,你们好!你们来自各个地方,挂不上号,愁!挂上号,在楼道里漫长的候诊等待,排大长队,着急!看病不易,你们辛苦了!你们来医院,尤其是长期随访患者,挂号、候诊、来去医院的往返,可能会耽误整天的时间,各种费用不少。外地患者就更不用说了。医学常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家中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工作生活都很辛苦,小事不来医院,能拖就拖,但是往往延误了病情。常常有患者问我,回去之后怎么联系您?来医院之前能不能先问你有没有必要来?回去后遇到问题怎么问您?我不是医生,康复的情况不懂,在家能不能得到您的指导?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总是不平静,虽然一个人力量有限,但也愿尽全力帮助大家,我开通了网上个人工作站,如果你们来医院不便,也可以通过好大夫这个平台联系我,我会尽我的知识及经验给您们最中肯的建议,下面就我个人工作站的应用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方便。一、如果病情紧急或者想要得到快速解答的患者,可以通过好大夫在线预约与我直接通话(非免费电话),我会给您合理建议,减少您不必要的担心。二、家庭医生服务: 如果你来医院不方便,也比较难挂到我的号,但是作为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跟踪随访治疗,您可以使用家庭医生这个服务,无咨询次数的限制,如有需求可以留言,我会电话回复,紧急电话有时门诊或开会并非都能方便接听。申请家庭医生流程如下(两种方式):1.微信:点击公众号—搜好大夫—点击我的医生—选择任伟----点击“发消息”—选择家庭医生即可。2.好大夫在线APP:搜索医生名称—点击医生—点击“请他做我的家庭医生”即可。三、在线看病。我可以在线上进行诊疗、开具处方,节约您的时间成本和不必要的开支。具体操作如下:1.点击好大夫客户端“在线处方—选择任伟医生-提交病情描述和相关检查单;2.微信报到过的患友进入好大夫公众号选择“咨询医生-选择任伟医生-在线复诊-在线看病”。这样会减少两地奔波和车马劳顿,希望方便您的就医。冬天来了,出行不便,各位患友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的同时,还要积极治疗慢性病!为了避免路途遥远挂号困难,以及交通成本等不必要的开支,门诊回去后用药怎样、恢复如何,预约门诊等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在我的好大夫网上工作室留言反馈给我,我会尽量及时回复,希望给您带来更多的便利。如您不习惯这种方式,可照常门诊找我就诊。谢谢您对我的信任,祝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控制好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