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脑供血不足? 近几年,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说脑梗死,脑出血,心脏病,心肌梗塞和脑供血不足等等。这些疾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属,而是不断趋近于年轻化。那么脑供血不足,身体会发出哪些暗示呢? 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有3点 血压突然下降 对于心脏功能下降,以及血压水平下降人群来讲,他们很容易因为心脏跳动频率变慢而很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因此,如果出现了供血不足,先测量血压,看看血压水平是否突然下降。 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 有很多脑供血不足,其实和颈椎病有关,比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作为脑供血的枢纽,如果椎间孔变狭窄,如果突然转动颈部的肌肉。很容易引起椎基底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现象。 血液粘稠度高 如果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减慢,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很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 会向身体发出哪些“指示” 记忆力衰退 脑供血不足来临的时候,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明明自己仍在壮年,记忆力却越来越差,仿佛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样,想起这事,忘了那事。其实主要是脑供血会让大脑处于缺氧的状态,而大脑一直缺氧,就会降低脑细胞的数量,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就会慢慢衰减。 听力明显下降了 年龄越来越大,听力大不如以前也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如果近段时间发现听力明显下降,而且经常出现耳鸣的现象,并且总是产生一种嗡嗡的声音。此时要引起注意,或许是脑供血不足可能来临的前兆。 精神欠佳 如果出现脑供血不足,大脑处于严重缺氧的条件,就会引起精神萎缩,整个人看起来没有精气神,一天下来昏昏沉沉。 若脑供血供应不足,一些营养物质不能够及时地输送到大脑,身体就会产生疲惫感,情况严重还会引起面色饥黄,对于这些现象生活中要及时的调理。 怎么调理 大脑供血不足的问题 保持适度的运动 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能够提高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加快血液循环速度。若每天能够保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跳绳等等。通过适当的运动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血压出现波动,而我们的大脑也会有充足血液供应。 规律的生活习惯 保证规律的生活习惯才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前提,若作息不规律,特别是年轻人常常熬夜,白天上班,晚上娱乐消遣,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对于长期熬夜带来的不良后果,除了会引起脱发,你的血管健康也会遭到危害。 而且晚上错过了最佳睡眠状态,会让血管不停的工作,无法得到休息,这样会缩短血管的使用寿命,血管弹性不断的下降,血液粘稠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血管越来越健康,要减少熬夜次数。 脑供血不足会使人体说话含含糊糊不清楚,尤其是老年人,此时不能拖延,要及时思考是否可能存在脑供血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时,一定不能忽视,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清楚,对症处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40~60岁之间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瘤壁局部薄弱,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其生长在危险部位,临床上病情凶险,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多数(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又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10%)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 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介入治疗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其损伤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常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1、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手术无法夹闭又不能进行囊内栓塞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汋可脱球囊及弹簧圈。使用此项技术时应作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判断血循环代偿情况,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动脉瘤腔填塞术:它是目前常用的一项技术,可达到永久闭塞动脉瘤囊腔的目的,适合各部位的口小囊大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是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血管内支架技术:当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单纯用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内支架置入术,再经支架孔送人微导管至动脉瘤囊内放置弹簧圈或液体栓塞材料。支架起“栅栏”作用,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突入载瘤动脉形成栓塞。 (一)适应证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动脉瘤,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等。 2、除禁忌证以外的所有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 (二)禁忌症 1、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 2、动脉瘤壁已钙化。 3、动脉严重硬化、扭曲,导管难以进入动脉瘤部位。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三)手术方法 1、病人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术前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 2、器械准备:血管性介入术所用器械包括微导管、微弹簧圈、可脱性球囊、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血管内支架等。 3、药品准备:除血管性介人常用药外,另备氟哌啶醇、哌替啶、阿托品、东茛菪碱、地西泮、尼莫地平注射液、罂粟碱、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手术步骤: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采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并留置导管鞘,将5F或6F导引管插入到病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平第2颈椎水平,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来源、管径、走向及位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形态等,并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直径微导管,在X线监视下调整微管位置。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血液流向、流速,造影剂在瘤腔内留情况及动脉瘤壁是否发出血管分支。确定导管位置合适后行栓塞治疗,填塞动脉瘤直至动脉瘤不显影为止。常用栓塞物质有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可脱性簧圈(MD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金属支架或体栓塞剂加血管内保护性支架等。栓塞后经导引管复查血管造影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栓塞的结果及颅内血流变。栓塞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剩余肝素(一般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0~15分钟,加压包扎。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病人术前、术后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的变化。 2、明确诊断,成功完成血管栓塞。 3、引起颅内出血的各种诱因是否能及时解除。 (二)护理诊断 1、焦虑:与疼痛有关。此类病人常有剧烈头痛,部分病人还伴有肢体瘫痪,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与瘤体破裂有关。 (三)护理目标 1、减轻头痛。 2、减轻焦虑。 (四)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按介入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患动脉瘤的病人都表现出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病人心理压力大,盼望早日得到治疗的心情迫切,但往往对栓塞手术方法不十分了解。基于这种情况,应耐心细致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术中和术后配合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理反应,使其在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3)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1)让病人处于安静的环境中,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导致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防止其情绪波动,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 2)定时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给降压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3)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要突然用力。给病人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易消化食物。习惯性便秘者给予导泻剂。 4)注意预防感冒,避免用力咳嗽和打喷嚏。 5)饮水、进食时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引起呛咳。 (4)严密监测血压变化,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或稍低于正常。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变化,及时发现动脉瘤破裂前的先兆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眼痛、复视、项部僵痛、癫痫、感觉或运动障碍等。 (5)进行神经功能的术前、术后对比检查并作好记录,以观察栓塞效果及病情有无异常变化。 (6)指导病人做颈内动脉压迫耐受试验,了解颈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并促进和加强侧支循环的建立。具体方法:健侧拇指用力触压患侧颈动脉,同时患侧示指触摸患侧颞浅动脉,如患侧颞浅动脉脉搏消失,且颅内杂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说明颈动脉压迫确实。一般每次压迫持续20分钟以上,每天4~5次。 (7)术前3天遵医嘱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以防脑血管痉挛,利于术中操作。 (8)遵医嘱术前1~2天服用阿司匹林。 (9)术前30分钟留置导尿管,以防术中膀胱过度充盈影响手术操作。 2、术中护理 (1)病人取平卧位,枕下置头圈以固定头部。应告知病人注射造影剂时突感头发热及心悸是正常现象,造影后会很快消失,不要紧张。同时嘱病人保持头部不动,以免造影失败。 (2)行心电监护,测量血压、心率及呼吸的变化,无创血压的监测设置在10分钟1次。 (3)在不插导管的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发生意外时使用。 (4)严密观察病人的神智、瞳孔、血压、语言功能、肢体活动情况,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一旦病人出现意识改变,立即通知手术医师。 3、术后护理 (1)按介入术后护理常规。 (2)行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血压、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并记录,与术前神经功能进行对照检查,了解有无异常变化。 (4)对于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病人,术后早期要严格限制活动,防止球囊位移。卧床休息36~48小时,36小时内在监护室,限制体力活动1~2周。 (5)由于手术本身或栓塞物质的刺激,病人可能出现教研中的头痛、呕吐,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镇吐剂。 (6)预防脑水肿:遵医嘱静脉滴注20%甘露醇,甘露醇不仅可脱水、降低颅内压,还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脑组织。静脉滴注要快速,250ml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滴完,应避免渗出或漏出血管外。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到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也多了起来。医生总是反复强调,患者一定要坚持自测血压,一方面便于患者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状态,另一方面也便于医生评估降压效果,进一步科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依据准确测量的血压水平,调整药物的用量,才有可能把血压管理到最佳水平。 在家可以达到最舒适、最放松的状态,因此在家里测出的血压,准确度往往要高于在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 ??那么,问题来了,家庭自测血压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设备,选择什么时间测量,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电子血压计优于水银血压计 家庭自测血压时,应选择质量合格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水银血压计操作繁琐,携带不便,加上水银本身又是对环境有污染的重金属,世界上许多国家已逐步淘汰并禁止使用。目前电子血压计已很普及,只要按照要求正确测量,同样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而且,电子血压计携带方便,操作起来也较水银血压计更便捷、更容易。 测量姿势和时间很重要 测量血压时应去除可能的干扰因素,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酒、喝咖啡或茶等,排空尿液,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血压时宜采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要说话。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厘米(约两横指)处,松紧合适,以袖口可插入1~2指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手臂过粗或是过细的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袖带,如选用标准袖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测量误差。 一般可在清晨及晚睡前2个时间点监测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对于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应在早晨服药前、空腹、排尿后的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此时的血压水平有助于帮助医生合理调整用药。部分患者习惯于服药后2~3小时测量血压,这个时间段的血压值仅仅反映降压药的短时效应,不能判断该药是否能够24小时控制血压。 每次测量都要做好记录 ??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以便对自己的血压心中有数。建议每次测完血压后,将测量结果完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以备随时调阅。记录内容应包括姓名、测量日期与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如果血压计提供了平均压或脉搏压,也应一并记录下来。 ??血压测量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以免造成焦虑,促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反而引起血压波动。还要注意血压测量时机,有些人半夜起床排尿时也会测血压,想查看自己的夜间血压如何,其实这样测量并不准确。实在有需要的话,可以借助动态血压测量仪来监测。
家住沈阳的小凯,年仅8岁,没想到机灵可爱的他,却在几天前突发左侧眼眶及额部疼痛,并且逐渐出现口角向左侧歪斜的情况。小凯的妈妈误以为是牙齿出了问题,便带着小凯去了一家口腔诊所检查,医生将小凯的左侧磨牙拔除后,面部疼痛依然没有缓解,疼起来的时候,孩子的小脸蛋痛苦不堪地拧成了一团。焦急的妈妈带小凯去医院做了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居然是脑肿瘤,并且肿瘤向颅内生长,危险性极高,看到这个结果,小凯的妈妈泣不成声。经过多方打听,一家人找到了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神经外科赵明光主任。 小凯住院后,赵明光主任为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孩子肿瘤部位非常特殊,位于翼腭窝及颞下窝,并通过颅底卵圆孔向颅内突入生长,周围毗邻颈内动脉海绵窦、颌内动脉、翼丛静脉网、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面神经等颅内重要神经和血管,属于侧颅底外科范畴。 侧颅底包括鼻咽区、咽鼓管区、神经血管区、听区、关节区、颞下区,是多个学科交叉领域,麻醉和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以往被列入手术相对禁区。但小凯若不尽早手术,肿瘤将逐渐压迫和损伤多个重要神经和血管,出现咀嚼和语言障碍,引起癫痫和肢体感觉运动异常,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后果不堪设想。赵明光主任第一时间召集医院头颈外科MDT团队会诊,与口腔颌面外科张力主任、麻醉科和平病区孙莹杰主任反复沟通,制定了严密的手术计划。手术中,医生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完好保护了下颌骨的情况下,彻底切除了肿瘤。术后,小凯头面部剧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咬合功能恢复正常。 神经外科和平病区护理团队根据患儿病情及家庭情况,特地安排小儿专用病房,配置儿童活动室,减轻患儿紧张情绪及家长带孩子压力。术前,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每日多次看望小凯并与其互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保证了患儿术后对医疗、护理操作的配合,进而减轻患儿痛苦,加快了患儿术后恢复,术后3天,患儿即可下地,患儿家属对医疗及护理都非常满意。 头颈外科MDT团队包括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及口腔颌面外科,术前远程会诊,多学科讨论,明确手术分工、优化手术方案,术中多学科协作,取长补短,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血管和神经功能,从团队建成以来已共同完成包括肿瘤、感染及创伤等侧颅底外科手术30余例。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寂静之病”,这是因为其发生时无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许多人都是在发生骨折后到医院拍摄X片时才发现的。但只有当骨量流失超过30%时,X片才能显示出骨质疏松症,但此时为时已晚,会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我们也叫骨质疏松症为隐形的健康杀手。 一 、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的骨骼疾病,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特征是骨内的矿物质含量少了,骨头密度降低,脆性增加,很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二、 骨质疏松的病因? 人在30岁时,骨量和骨密度最高。随着年龄增加,骨量也在不断流失。骨组织的代谢与更新也是比较缓慢的,除此之外骨细胞同样存在于破骨和成骨中,如果破骨细胞活性大于成骨细胞时,就会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和内分泌功能减退、遗传、营养等因素有关。人到老年随着激素代谢水平的改变,致使体内活性维生素D缺乏,继而引起机体对钙的利用率降低,骨量减少。另外,肥胖、药物(如皮脂激素)、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类风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吸烟、饮酒或咖啡,缺乏体力活动,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等,都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三、 骨质疏松的医学判断? 注:骨密度的T值是将检查所得到骨密度(BMD)与正常年轻人群的BMD相比,以得到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数值。 四、 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1)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2) 嗜烟嗜酒者; 3) 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4) 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公分以上的中老年人; 5) 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6) 45岁以前停经者; 7) 青少年,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重视骨密度的监测。 五、 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腰背痛、脊柱变形驼背、脆性骨折是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 老年人慢慢发生的驼背—常为骨质疏松症(多伴有脊椎多处骨折)。骨质疏松时,骨骼“弱不禁风”,即使是咳嗽打喷嚏这样的震动,也会引起脆性骨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人任何可以回忆的外伤情况也会发生脊椎骨折。许多老年人,就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跌倒发生了骨折,最终致残,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六、 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的预防要从小抓起,预防是第一!任何时候都不算早,任何时候都不算迟。 1) 增加钙质的摄取:多喝牛奶,多摄食含钙高的食物(如牛肉、螃蟹、虾仁、小鱼干、豆类食品及深色蔬菜等),服用钙片,视需要而补充。2) 适当的运动:可采用背部运动以增加腹肌及背肌的力量或是四肢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负重运动是增加骨强度较好的方法,但需要量力而为。3) 日光浴是有效而经济实惠的方法:接受阳光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内钙的吸收与转化,让补进去的钙被机体很好利用,推荐平均每天日光浴至少20分钟。但日光浴不能涂抹防晒霜,不能打遮阳伞。 七、 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1.运动治疗: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开始锻炼时间先短一些,后面慢慢增加每周3-5次,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游泳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三方面,用拆建房子来类比每类药物的作用:(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方案)。 1) 基础补充剂(相当于建房子所需原料砖和水泥):包括钙剂、活性维生素D,这是治疗的基础; 2) 抑制骨吸收药物(相当于拖欠工资减少拆迁队的工作效率):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 3) 促进骨形成药物(相当于提高奖金刺激工程队的效率):小剂量及间歇性PTH的使用。
很多人觉得睡眠障碍等于失眠,其实不然。睡眠障碍分为7大类,包含70余种疾病,而失眠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如果从症状上去分类,主要包括睡得少、睡太多、睡不稳和睡不准。这些问题对健康会带来哪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又该如何解决呢? 症状1:睡得少 睡眠不足带给大家的负面影响几乎立竿见影。清醒程度、逻辑等复杂认知能力都会因为失眠而显著下降。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自己反而很难察觉到这些变化。此外,经常熬夜会引起精神状态的变化,比如心情差、容易发脾气、判断能力差。因此,建议大家尽量保证每天规律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个体而言,很难确定正常的睡眠时间需要多久,只要醒后精力充沛,能够维持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即可。而且,睡眠衡量指标不仅有时间的长短,睡眠深度、睡眠质量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应对办法:每个人对于自己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妨借助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比较健康自然的阶段,连续观察每天的入睡时间、醒转时间,了解睡眠时长在什么范围内,白天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一旦遇到特殊情况,睡眠被外界因素干扰后,能快速发现异常,并在周末假期适当延长睡眠时间,补充睡眠的不足。 症状2:睡太多 睡得少不好,睡太多也不是好事情。以日间困倦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包括发作性睡病、特发性过度思睡等,前者多出现在青少年中,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夜间睡眠破碎导致白天困倦。许多人反映注意力集中困难、开会打瞌睡被批评,甚至因为困倦发生交通事故的也不在少数。日间困倦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危害到人身安全,都应及时就诊治疗。 应对办法:和睡得少不同的是,睡眠太多和白天困倦很难通过手环进行正确的评估。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医疗级的睡眠监测才能明确原因,并找到对症治疗的方法。因此,一旦感到睡眠需求异常增多,或者白天存在难以克制的困乏状况,应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 症状3:睡不稳 睡不稳可以理解为:睡眠中频繁醒转,或是睡眠中出现不恰当的行为。睡眠中频繁觉醒,有可能是失眠的一种表现,也有可能存在其他睡眠障碍,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除了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白天困倦、记忆力下降。因为睡眠呼吸暂停频繁发生缺氧,所以对心血管、脑血管、代谢能力有显著影响。 与正常人相比,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出现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明显上升。许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亦存在本病。成功治疗睡眠呼吸暂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可降低血压,虽然降低程度不及降压药。频繁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出现夜间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时,可观察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的现象。在不同睡眠深度中,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程度不同,极端案例显示心脏停搏可持续10秒钟。所以,睡眠呼吸暂停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危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且因人而异。 睡眠中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常见疾病包括梦游、梦动症。睡眠中肌力应保持放松,但这些病人可以从床上坐起、离床行走,甚至离开家,可以出现暴力打斗动作,甚至坠落床下,因此容易出现自伤或伤及床伴。 应对办法:当睡眠中出现异常动作时,请及时到医院专科接受专业评估和诊治,同时加强卧室保护,比如收起尖锐物品等。 症状4:睡不准 睡不准意味着睡眠作息发生改变,这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比如痴呆患者。几乎体内所有的组织都存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周期是最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缺乏光照、夜间过多使用人工照明、长时间卧床等因素,都会导致昼夜节律的紊乱,从而无法匹配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研究显示,生物钟紊乱还会出现体重增加、糖耐量受损,导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睡眠看似一个静止的过程,但大脑此时依旧在不停地工作,比如清理白天脑内产生的“垃圾”,把接收到的信息进一步储存起来等。虽然睡眠障碍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应对办法:好的睡眠需要踩准节拍,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非常重要。当然,也有一些睡眠节律紊乱的患者,很难靠毅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光照治疗、时程治疗,或者在合适的时间点服用褪黑素,帮助内在昼夜节律与外界节律和谐一致。
脑梗塞的预防是中老年人群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脑梗塞的可怕之处,除了对生命造成威胁,还有极高的致残率。在发生脑梗塞的患者中,有70%的人会出现后遗症,有30~40%会落下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脑梗塞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死亡,而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没有办法能让死亡的大脑神经细胞重生。也就是说,脑梗塞造成的损伤很难恢复,只能依靠长期的康复锻炼使其他健康的神经细胞产生代偿作用,才能使失去的功能逐渐恢复。 一、造成脑梗塞的2个主要原因 脑梗塞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堵塞,最主要的原因有2个。其一,是脑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有些粥样硬化斑块并不稳定,在血管收缩、痉挛的时候,容易发生破溃,暴露出斑块内容物,就会激活血小板聚集,诱使血栓的形成,堵塞血管。 其二,是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病导致的房颤。房颤时心房内的血流速度变缓,容易在心耳内形成的挂壁血栓,脱落后就成为栓子,随血液流动,到达脑部时就会堵塞口径较小的脑动脉。 二、脑梗塞的核心预防用药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梗塞的预防,核心用药是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可以使斑块的密度增加、体积缩小,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长期使用有逆转斑块的作用。 也就是说,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斑块破溃。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在斑块破溃的时候,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大,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评估,只有危险性较高的人才需要使用。如果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可以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 针对房颤造成脑梗塞的预防,核心用药是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对于无法消除的房颤,要进行长期抗凝治疗,通常需要终身服药。可以抑制人体的凝血因子,降低房颤时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挂壁血栓的形成。 在用药的同时,要针对原有心脏病进行治疗,如果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刺激、消融等方式消除房颤,可以避免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三高”等基础疾病,也一定要积极服药进行控制,可以延缓或是中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避免对心脏的损伤,预防房颤的发生。 三、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 1、改变不运动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久坐不动,则百病丛生。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自己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对导致脑梗塞的致病因素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很多人喜欢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但俗话说“病从口入”,高盐会导致高血压,高脂和高糖则与血糖、血脂密切相关,这些都会加重患脑梗塞的风险。所以为了降低患病风险,每天要限盐不超6克,限脂肪不超25克,尽量避免食用含添加糖的食物。 3、改变吸烟、喝酒的习惯:烟必须要戒,烟草中有毒物质对血管的损害,已经超过了“三高”。在中青年患脑梗塞、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喝酒,已经被医学证实对人体没有一丁点的好处,酒精会诱发高血压,还会干扰肝脏对糖脂的代谢,如果一定要饮酒,每天酒精量不能超过25克,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4、改变自己的急脾气:脾气太急的人,情绪容易波动,进而引起交感神经激动,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痉挛,易导致斑块破溃或挂壁血栓脱落。暴怒是脑梗塞、心肌梗死的直接诱发因素,急脾气的人是容易猝死的高危人群。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让自己陷到恶性的情绪中。 总结一下,在预防脑梗塞时,依据发生的原因不同,有不同的核心预防用药。在坚持规律服药预防疾病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生活习惯的改善,药物治疗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等重要。具体用药方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
新华社长沙3月21日电 爬山、踢球、长跑……春暖花开的时节到了,人们的户外活动和健身运动也随之增加。记者从湖南一些医疗机构获悉,近期,因为运动不当而导致关节受伤的患者增多,其中不少患者发生半月板撕裂。 据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骨病科主任医师丑克介绍,半月板损伤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常见的一种运动创伤,往往由于关节活动的不协调导致,半月板卡在股骨和胫骨间引起撕裂。 专家提醒,老年人由于半月板有退变老化,很容易引起撕裂。因此,市民在运动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前一定要穿戴合适的运动器具,做好热身。老年人在上下楼或者登山时,容易引起半月板损伤,因而不建议老年人将爬楼梯或爬山当作长期运动。 丑克提醒,很多人在运动后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并伴有活动受限的情况,这就提示很可能发生了半月板损伤,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患者在去医院之前,可以将患肢抬高,对伤处进行冷敷,减轻局部肿胀。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现在市面上的盐琳琅满目,如低钠盐、无碘盐、玫瑰盐,还有深井盐、海藻盐、雪花盐等等,那这些盐有什么区别?你更适合哪种盐呢? 按成分:食盐主要分三大类,各有禁忌 其实如果按照食盐的主要成分差别来分,可以分为三类:低钠盐、加碘盐、无碘盐。 1、低钠盐——肾病患者不能吃 我们都知道,盐吃多了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但实际上,诱发高血压的真正凶手,不是盐,而是钠。 辽宁省沈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于路阳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人的血管具有通透性,钠就像海绵,如果钠摄入多了,会把水分吸收进入造成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给血管增加压力,长期如此,血管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导致高血压。 因此低钠盐就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于路阳主任解释,低钠盐属于营养盐,它与普通盐相比,氯化钠的含量降了大约三成。传统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5%以上,而低钠盐中加入了30%的氯化钾,使氯化钠的含量降到了70%左右。在几乎不影响咸味感觉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量,同时有效增加了钾摄入量。 而钾刚好能起到制约钠的作用,当食物中钠含量较多时,钾起不到调节作用,但如果在食物中增加钾的摄入,就可以促进钠的排出,减少水钠潴留的现象。低钠盐刚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① 因此,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将普通盐换为低钠盐。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低钠盐就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还是要按照标准控制盐的总摄入量。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低钠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秦建国2017年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低钠盐中含有较多的钾,肾脏病人,尤其是排尿功能出现障碍(例如尿毒症)的患者,不可以吃低钠盐,较多的钾不能有效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会造成高血钾,容易造成心律不齐,心衰竭的危险。② 2、加碘盐——碘缺乏地区建议使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盐多为加碘盐,之所以在食盐中添加碘,是因为我国曾是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国家,199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 2012年原卫生部修订《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后,食盐不再允许添加除碘以外的营养强化剂,食用盐碘含量则可选20mg/kg、25mg/kg、和30mg/kg三种加碘水平。 但是关于是否有必要继续食用碘盐,网络上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认为我国补碘这么多年,不需要再食用碘盐;还有人表示沿海地区吃海鲜多,靠食物补碘即可;也有观点认为,碘缺乏后果严重,应继续补碘。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丁霞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常见食物的碘含量为:鲜海带114μg/100g,干紫菜4323μg/100g,虾皮265μg/100g,淡菜346μg/100g,虾米82μg/100g。所以如要单用含碘量较高的食物来满足一般成人碘需要量120μg/d,每天需吃105g鲜海带或3g干紫菜或45g虾皮。而按照中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如果食盐强化碘量水平为25mg/kg,每天摄入5g食盐,烹调损失按20%计算,每天从加碘食盐中可摄入碘100μg,加上饮水和食物中的碘,则能达到一般人群的需碘量。③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沿海城市,平时海产品摄入比较多,可以无需选择加碘食盐。但如果平时海产品摄入不足,亦或者是碘缺乏地区,则建议使用加碘盐。 3、无碘盐——两类人不建议使用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加碘盐。 2017年,浙江省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宋向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有两类人不适合食用碘盐,一类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甲状腺疾病患者,因治疗需要遵医嘱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另一类是生活在高碘地区或非缺碘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从食物和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足够剂量的碘,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盐。④ 按工艺:产地工艺略有差别,控量最重要 除上述三大类外,其他种类的盐都是在这三大类基础上,根据生产工艺与采地不同衍生而来。 比如井盐、湖盐、海盐、岩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盐的来源不同,井盐指通过打井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海盐指由海水蒸发结晶生产的盐;湖盐是从盐湖中直接采出来的盐,以及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太阳晒干海水后产生的海盐,经过上亿年地质挤压和地下高温作用形成的“盐化石”叫岩盐;淡粉色的玫瑰盐也是岩盐的一种,因为含有微量的铁而呈现粉红色。⑤ 而“海藻盐”是用海带等提取天然有机碘替代普通碘盐中碘酸钾;“雪花盐”则是通过原料盐溶解二次集结后,形成外形酷似雪花晶体,具有溶点更低的特点;而“竹盐”是将食盐装入竹筒中,两端用黄土封口,再以松枝为燃料,经1000℃~1300℃高温煅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经过炼制,竹筒和黄土中的矿物质会进入食盐,可以说竹盐是加工而成的“粗盐”。⑤ 最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丁霞建议,这么多种类的盐,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只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普通加碘盐、低钠盐、无碘盐即可,无需专门区分其他盐进行选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吃什么盐,都要控量,这才是最重要的。③
前面的文章我们提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并讲解了怎样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次科普,我们来说一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一、降压治疗的益处持续的血压升高主要损害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最终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压治疗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即服用降压药与不服用降压药者相比,减少一半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15%~30%的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减少50%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最大获益。坚持治疗,血压达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获得降压带来的益处,大多数患者必须长期坚持规范服用降压药。 二、用药原则 (1)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压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不良反应。(2)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尽量一天一次服用具有24h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以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短效制剂,需服药2~3次/d。(3)联合用药:只有30%~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降压达标,约有70%的患者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具有降压机制互补,降压疗效叠加,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优点。联合用药,既可以服用多种降压药,也可服用SPC(新型单片联合制剂)。(4)个体化:患者的体质各有差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一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对另一部分患者也许并不适宜。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他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升高的类型与幅度、有无并发症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定制适宜的降压方案。 三、理想降压药的标准(1)有确切的降压疗效、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2)长效制剂,24h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且一日一次,服用方便;(3)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耐受性好;(4)价格合理。 四、血压控制的目标(1)降压的目标值: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于降低血压水平本身。一般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把血压控制到国际公认的<140/90mmHg(即降压达标),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老年患者,降压目标为<150/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高龄老年患者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谨慎地逐步降压,舒张压一般不宜低于60~70mmHg。(2)对血压达标的要求:血压达标不仅仅是要求诊室血压达标,还需做到平稳达标、尽早达标和长期达标[指长期随访中大多数时间(70%以上)血压达标]。 (3)血压达标的时间:在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要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左右。有的患者要求快速控制血压,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的做法,是错误的。 五、降压药应用的时机与调整 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决定何时开始服降压药。低危患者先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月,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月,若血压仍≥140/90mmHg则启动药物治疗;高危、很高危的患者,必须立即开始服降压药并同时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长效制剂一般在早晨顿服。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做24h动态血压监测,由医生据此调整服用时间:约有10%的患者白天血压正常,单纯夜间高血压,是一种隐蔽性高血压,需做动态血压才能确诊,这种患者需要睡前服药;对清晨血压高的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控制晨峰血压。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血压波动,季节变化时应注意多次测量血压。夏季由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上出汗多、未能及时补充水分,此时如果仍服用原来的药量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或较大波动,尤其是老年人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就需要减小药量。冬季气温低,血压一般比夏季高,一般要相应增加降压药剂量才能达标。 六、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只有通过长期治疗,才可能使血压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预防靶器官损害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坚持定期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获得好的疗效。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2月随访1次,病情较轻者每3月随访1次。 七、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故不愿意长期服药,看药品说明书有不良反应就不敢服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自行停药、换药。这些都是欠妥的做法。如何看待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呢?(1)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人不能耐受。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长期观察发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总结,仅占1%~5%,并不是每个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2)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如:β受体阻滞剂只有在哮喘体质的人才会诱发哮喘发作,在一般人不会出现哮喘;(3)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均是可逆的,停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有些降压药的不良反应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来抵消。如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可出现踝部水肿,联合小剂量的ACEI/ARB或利尿剂即可消除水肿,并能增强降压作用。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降压药的益处非常明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很低且较轻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一般都是安全的,可长期应用。 八、降压药的种类与作用特点常用的降压药包括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及SPC,均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适用于伴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压患者,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1)钙拮抗剂: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后以及周围血管病的患者。常用的长效钙拮抗剂有: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Ⅲ、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中效钙拮抗剂,一般2次/d,早晚服用,常用的有: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Ⅰ、Ⅱ)。短效钙拮抗剂有硝苯地平,口服2~3次/d。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会出现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水肿、心慌等不良反应。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或ACEI/ARB,可以减轻下肢水肿。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牙龈增生。短效制剂(如硝苯地平)可引起心动过速,因此建议选择长效制剂。心力衰竭、基础心率较快的患者或合并心房颤动或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好不要单独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2)ACEI:适用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需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预防、肥胖以及脑卒中的患者。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咪达普利等都是长效的。卡托普利为短效ACEI,多在血压增高时为了较快降低血压应用,长期服用需2~3次/d。依那普利为中效药,服用1~2次/d。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一般可耐受,停药后干咳消失。个别人,特别是老年人,第一次服药剂量过大可能引起“首剂低血压”反应,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极个别过敏体质的患者服用ACEI后会出现嘴肿、喉咙发紧(称之为血管性水肿),这是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需立即到医院救治并使用抗过敏药。妊娠、伴有高血钾或双肾动脉狭窄以及既往患有血管性水肿的高血压患者,禁用ACEI。服用ACEI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3)ARB:这类药物的作用以及适宜人群大致同ACEI类药物,尤用于不能耐受ACEI引起的干咳者。常用的药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以及奥美沙坦,对有蛋白尿或伴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增加一倍剂量。ARB的不良反应较轻,很少咳嗽,禁忌证与ACEI相似。ARB可能更适用于心房颤动的预防。(4)利尿剂: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常用药物:吲达帕胺、氢氯噻嗪和呋噻米。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和高尿酸。随着剂量的增大,低钾加重,患者会出现乏力、腹胀、心慌(心律失常)。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常用较小剂量,如氢氯噻嗪6.25~12.50mg/d,不超过25mg,必要时适当补钾,还可多进食香蕉、柑橘、绿叶蔬菜等含钾较丰富的食物。高尿酸可发展为痛风。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尿酸。(5)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来达到降压及心脏保护作用。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适用。常用药物:长效药物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2次/d用药的有美托洛尔普通片、卡维地洛、阿罗洛尔以及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肢体冷感、心动过缓等。要注意出现心动过缓不能突然停药,停药后会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的“反跳”现象,患者会出现心慌。如果既往有冠心病,突然停药会加重冠心病心绞痛,要缓慢、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而停药。糖脂代谢异常者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哮喘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60次/min者慎用。这五大类常用的降压药,各有特色。看哪种药既能够有效降压,又能兼顾到患者靶器官的治疗和保护,就是最适合的药。一般而言,高盐膳食和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钙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反应较好。青、中年患者则对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反应较好;伴代谢异常者,对ACEI或ARB 反应较好。 九、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优先推荐的两种药物联合方案: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ACEI或ARB和利尿剂;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利尿剂。优先推荐的3种药物联合方案:钙拮抗剂、ACEI或ARB和利尿剂。SPC是联合用药的一种方式。目前常用的SPC有,①传统SPC: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北京降压0号)、复方利血平片(复方降压片),价格低,降压疗效明确,为基层用药的选择之一。②新型SPC:缬沙坦/氨氯地平、氯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等。这些新型的SPC由于ARB或ACEI与低剂量利尿剂或钙拮抗剂的合理搭配,使得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低,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③多效SPC:由于高血压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故常需要综合干预。常用有降压、调脂、抗栓等治疗。有报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与脑卒中发生有关,补充叶酸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我国上市的多效SPC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叶酸片。 十、难治性高血压 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规律服用足量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其中之一是利尿剂,而血压仍不能达标,为难治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治疗中最难达标的人群,占接受规范降压治疗者的10%,一般在高龄、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和左心室肥厚者中多见。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首先要排除下列原因所致的“假性难治性高血压”:①测血压方法不当(如测量时姿势不正确、上臂较粗者未使用较大的袖带),单纯诊室(白大衣性)高血压。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可使血压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②药物相关原因:患者的依从性差(漏服或自行减量),降压药物选择不当(剂量偏低、联合用药不够合理),以及服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类固醇类、可卡因、甘草、麻黄等);③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未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肥胖、吸烟、重度饮酒、高血脂症、长期紧张失眠等);④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剂治疗不充分、高盐摄入、肾功能不全进展);⑤伴慢性疼痛和长期焦虑等。排除上述原因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应建议转高血压专科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进一步诊治。 十一、防止血压过低 血压过低也会对人体带来危害。直立性低血压是血压过低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在体位变化时,如从卧位或坐位或蹲位突然站立(直立位)时,发生的血压突然过度下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10mmHg以上,或下降大于原来血压的30%以上)情况,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诊断为直立体位性低血压。一般发生在直立数秒内。服降压药治疗尤其是多种药物合用、卧床时间久、老年人需注意这种情况,小便、大便(迷走神经刺激)后直立性低血压多更严重。所以从卧位站起要小心,要先伸展手脚,其次抬起上半身,然后再慢慢站起。服用α受体阻滞剂,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服用时应格外小心,一般首次服半量,且在夜间服后卧床。一旦血压下降幅度过快,或<90/60mmHg时要及时卧倒,并咨询医生,必要时暂时停服降压药。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老年人由于心血管调节功能差,易引起血压下降。餐后2h内每15min测1次血压,与餐前比较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轻但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等),诊断为餐后低血压。处理办法:食物不宜过热;要注意混合膳食,不要单纯食用以淀粉或葡萄糖为主的食物作为早餐;控制进餐量,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进食;餐后,在沙发或椅子上多坐一会儿,5~10min后再起立活动;已发生过餐后低血压症状的老年人,早餐前可先喝一小杯凉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