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是一种疼痛性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西医称为“带状疱疹”,多以抗病毒,止痛等治疗,而肝经郁热型蛇串疮中医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等以清泻肝火,利湿解毒治疗[1],我科发掘祖国医学宝库,近3年来采用程氏瓜蒌散内服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0例研究病例均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我科近3年门诊或住院就诊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程氏瓜蒌散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龙胆泻肝汤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60人。其中治疗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7.75±1.52)岁。病程1~6天,平均(2.14±1.61)天。皮损分布部位:肋间神经29例,占48.33%;颈部神经12例,占20.00%;腰骶部神经19例,占31.67%。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13±1.34)岁。病程1~8天,平均(3.01±1.67)天。皮损分布部位:肋间神经32例,占53.33%;颈部神经9例,占15.00%;腰骶部神经19例,占31.6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指南)》(2006年9月第一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皮肤病学》(2001年4月第3版,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诊断制定;(2)中医症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符合肝经郁热证:水疱簇集成群,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者。1.3纳入标准:(1)凡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指南)》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良好者;(2)为了更有效地评价疗效,本次研究全部选择发病部位为肋间、颈部、腰骶部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研究;(3)年龄18-60岁;(4)患者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并能按计划坚持完成治疗;(5)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排除标准:(1)除肋间、颈部、腰骶部位外其他部位的蛇串疮或泛发性蛇串疮;(2)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者;(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4)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5)半月内系统或局部用过抗病毒药物者。2方法2.1治疗方法:(1)治疗组:治疗组予程氏瓜蒌散内服,基本方药组成:瓜蒌壳30g,红花10g,甘草6g,按部位不同颈部加姜黄10g、桑枝10g;肋间加柴胡10g、旋覆花10g(包),茜草10g;腰骶部加牛膝10g,虎杖12g,上药共研细末,日一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水送服,同时外用喷昔洛韦乳膏(湖北科益药业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172;10g/支),涂患处,4-5次/日,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龙胆泻肝汤内服,方药组成:龙胆草、柴胡各6g,泽泻、车前子、木通、炒栀子、黄芩各10g,当归尾、甘草各6g,生地黄15g,水煎,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同时外用喷昔洛韦乳膏,涂患处,4-5次/日,10天为一疗程。2.2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0、5、10天观察记录指标:(1)皮损严重程度指标:丘疱疹或水疱(无丘疱疹或水疱0分;丘疱疹或水疱<25个1分;丘疱疹或水疱25-50个2分;丘疱疹或水疱>50个3分);糜烂(无糜烂0分;1-3处糜烂或糜烂直径<5㎜,轻度渗出1分;4-6处糜烂或糜烂直径5-10㎜,中度渗出2分;多于6处糜烂或糜烂直径>10㎜,重度渗出3分);红斑(正常肤色0分;皮肤淡红,轻度肿胀1分;皮肤潮红,中度肿胀2分;皮肤明显潮红,重度肿胀3分)(2)疼痛程度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分:无疼痛;1-3分: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2.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疹结痂,疼痛消失,n≥95%;显效:皮疹大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n≥70%;有效:皮疹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30%≤n<70%;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n<30%。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指标对照(见表一):例数0分1分2分3分治疗前治疗后6007252826031198治疗前后结果经x2检验,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指标对照(见表二):例数0分<3分4-6分7-10分治疗前治疗后6060019730189352治疗前后结果经x2检验,P>0.0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见表三):例数疗前疼痛评分疗后疼痛评分疗前皮损评分疗后皮损评分治疗组对照组60605.17±1.765.09±2.122.19±3.072.33±2.982.11±3.572.35±3.471.01±1.131.11±1.07两组治疗前后在疼痛程度和皮损恢复程度评分上经统计学t检验,P>0.05。4.4两组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对照(见表四):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6060293121188102196.7%98.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讨论蛇串疮中医文献中又名“缠腰火丹”、“蛇丹”、“火带疮”、“甑带疮”等,其特点是皮肤红斑上出现簇集水疱,累累如串珠,带状分布,痛如火燎。隋《诸病源侯论·甑带疮候》曰:“甑带疮者缠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明代《证治准绳·疡医》曰:“或问缠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蛇串疮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郁证等3种常见证候。而肝经郁热证多见于蛇串疮的初发期,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形劳伤脾,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内蕴;又外感毒邪,内外之邪相合,外发肌肤而致。邪阻经络,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疼痛。证候为皮肤颜色鲜红,水疱簇集,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2】。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对蛇串疮注释曰“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起泡,转为胀痛。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瓜蒌为物,甘缓而润,于郁不逆,又如油洗物,滑而不滞,此其所以奏功也。”【3】余氏认为“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即为蛇串疮的基本病机【4】。瓜蒌散由瓜蒌、红花、甘草组成其功能主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泡,其中瓜蒌味微苦而性寒,长于清肺热,又有宽胸消痈散结之功,为君药,现代研究发现,瓜蒌化学成分中所含三萜皂苷,氨基酸,甾醇等,具有促进循环,抑菌抗感染,止痛,抗癌等作用。红花性味辛,微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为佐药,现代研究发现,红花含有红花醌苷、新红花苷和红花苷等苷类,又含红花黄色素、脂肪酸类、β-谷甾醇等,有改善循环、镇痛、抑菌、消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甘草性味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心脾气,止咳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具有镇痛、抑菌、抗病毒、消炎、抗过敏,解毒、利尿、保肝等作用,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陈云志等应用程氏瓜蒌散治疗蛇串疮与西药阿昔洛韦口服治疗作对照,疗效明显【5】。因此,整方配伍科学合理,功能相得益彰,具有抗病毒、消炎、镇痛、调节免疫等功效。而龙胆泻肝汤在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方面已经得到大量临床治疗验证并肯定【6】【7】【8】【9】,我们应用程氏瓜蒌散与龙胆泻肝汤分别治疗蛇串疮并进行疗效对照,所观察蛇串疮患者在皮损消退指标、疼痛减轻指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程氏瓜蒌散在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方面同样具有非常确切的疗效,且其组方简单,配伍科学合理,价格便宜,副作用少,无不良反应,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2]江燕.带状疱疹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3):96-97.[3]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7.[4]余国俊.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282):30.[5]陈志云,刘安英.程氏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25-1226.[6]杜长明,江磊磊,梅晓云.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1):95-96.[7]肖明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120例[J].福建中医药,2010,41(5):46-47.[8]李娜.带状疱疹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7):614-615.[9]周宝宽.辨证论治带状疱疹经验[J].新疆中医药,2012,30(1):81-83.
蛇串疮是一种疼痛性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名“缠腰火丹”、“蛇丹”、“火带疮”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蛇串疮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郁证等3种常见证候。而肝经郁热证多见于蛇串疮的初发期,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形劳伤脾,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内蕴;又外感毒邪,内外之邪相合,外发肌肤而致。邪阻经络,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疼痛。证候为皮肤颜色鲜红,水疱簇集,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1】。我科近3年来,运用棉花灸配合围刺法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41.7岁。病程1~6天,平均2.3天。皮损分布部位:肋间神经21例,占58.3%;颈部神经6例,占16.7%;腰骶部神经9例,占25%。神经疼痛情况:先有神经痛后出现皮损者23例,先出现皮损后有神经痛者6例,皮损与神经痛同时发生者7例。2.治疗方法采用棉花灸配合围刺治疗,首先根据疱疹面积大小,在其周围取3~10个进针点,针尖向病区中心,30~40min后出针,然后采用棉花灸,每天一次,具体操作如下:2.1.围刺法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并充分暴露患处,用75%酒精沿疱疹周围局部消毒后,用26号2寸毫针围绕疱疹周围在正常皮肤处行多针围针,针刺毫针数以将疱疹病灶包围为宜,针与针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用3~10个毫针即可。围刺后可将每个针行快速小幅度及小角度的提插捻转之泻法,共1~2分钟,每隔10分钟进行一次,30~40min后起针。2.2.棉花灸将充分浸泡有95%酒精的脱脂棉片撕薄,薄棉片中不要留有洞眼或空隙,以免影响烧灸疗效。嘱患者卧位,闭目放松,充分暴露患部后,根据皮损的大小将面片贴敷于其上,按燃火机点燃棉片一端,待棉片充分燃烧后取下即可。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治愈:皮损消退,疼痛消失,临床体征消失;好转:皮损明显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有效:自觉症状减轻,皮疹消退30%以上;无效:水疱消退在30%以下,疼痛无消失,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3.2.治疗结果本组36例,治愈24例,好转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时间最长9天,最短4天,平均5天。4.讨论蛇串疮现代医学称之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对其发病及治疗均有较全面的认识【2】,肝经郁热型蛇串疮多因火热病毒侵犯所致,多因内伤情志,肝郁化火,肝胆火盛或素体湿盛,外感毒邪而发病,毒邪内侵而化热,外蒸皮肤,热邪外越可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湿热蕴发可出现水疱,火热内盛,湿热蕴结皮肤,壅阻经络,气血淤滞,不通则痛。所以我们用毫针围针法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外出,配合棉花灸以疏风散表,行气利痰,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使气血运行,经络舒畅,达邪外出,除湿止痛,透热解毒,二者配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使疱疹迅速消退,缓解疼痛,缩短病程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有助于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抑制炎症,提高痛阈,而局部的针刺治疗,更有助于发挥其调节微循环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3】。毫针围刺法可有效的限制皮损的范围,防止邪毒扩散,棉花灸的温热刺激更可以强化这种作用,且有助于除湿止痛,使皮损面迅速干燥,疱疹消退。通过临床观察,棉花灸配合围刺法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具有起效快,效果好,无副作用,临床操作简单易行,医疗费用少,患者对治疗方法易于接受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江燕.带状疱疹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3):96-97.2.杨洋,李军.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6(2):155-158.3.任路,王会生等.围刺法和贴棉法配合治疗蛇串疮32例[J].辽宁中医学学院学报,2002,4(2):144-145.
23年7月份。我发现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我就去了杭州的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给我确认为是。湿疹。也给我开了点药,试治好了但到了年底12月份。感觉病情又严重了。于是我又试了是中医。开了点中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脚底板。治的差不多。但后面不知道怎么了,小腿和大腿的红色包子又多了。而且脚底板的皮肤开始硬化直到如今仍未痊愈,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