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临床多见的是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女性多于男性,囊肿位于肝右叶多于左叶,可从几毫米至占据整个肝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肝内迷走胆管与淋巴管在胚胎期的发育障碍或局部淋巴管因炎性上皮增生阻塞,导致管腔内分泌物潴留所致。多数无症状,但较大囊肿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右上腹隐痛,发热等感染表现,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腹腔镜囊肿开窗或囊肿切除术、开腹囊肿开窗术或囊肿切除术,超声或CT定位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开腹手术创伤较大,而硬化剂介入治疗复发率高。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可以在腹腔镜直视下切开囊壁,双极电凝处理囊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目前肝囊肿首选治疗方式。手术适合于以下肝囊肿患者:1) 有症状的先天性肝囊肿直径> 5cm,并逐渐增大2)边缘性囊肿,囊肿与肝内胆管不相通。3)多囊肝( 主要位于左肝表面) ,排除寄生虫性,肿瘤性肝囊肿及肝内胆管囊性扩张。4)无法排除肝脏囊腺瘤者
「肝炎」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一说到肝炎,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就是乙肝了吧。其实,乙肝只是肝炎的一种,肝炎是所有肝脏炎症的统称。从医学的角度上说,肝炎是各种致病因子导致肝脏受到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的肝脏炎症性疾病的统称。肝炎按发病因素分为: 感染性相关肝炎 遗传代谢障碍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病毒性感染肝炎。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就是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等),还有巨细胞病毒、黄热病毒和风疹病毒等。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像平时共用餐具就有被传染的可能。乙肝和丙肝:通过体液、血液和母婴传播,像同处一室、握手、拥抱、同桌就餐、共用厕所这些日常接触,一般是不会传染的。不要因为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而疏远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对于患者而言,如果是在病毒活动期,就需要到专科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积极就医才有利于恢复健康。肝炎一定会演变成肝癌吗?首先,我们要了解哪些人容易得肝癌: 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及肝炎病毒携带者 长期嗜酒人群 有糖尿病史人群 肝癌家族史人群 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值得大家注意!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肝炎和肝癌中间,还有一个肝硬化的过程。但事实上,有些肝炎患者确实跳过了肝硬化这一过程直接“究极进化”成了肝癌。所以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一定要积极的预防,并进行科学的治疗,这样才能守住这道健康大门。值得一提的还有「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属于遗传代谢障碍性肝病,是长期过量饮酒所致的一种肝脏疾病。很多人觉得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一样,很日常也很普遍,但是你知道吗?酒精性肝炎也可以直接“终极进化”成为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伴随全身疲乏无力。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如何把我们的肝脏保护起来?1.注射疫苗除了新生儿需要注射,没注射过疫苗,或是抗体失效的成年人也一定要进行补充注射。2.远离致癌物健康饮食,不吃发霉变质和隔夜的食物。发霉变质的粮食中可能会存在Ⅰ级致癌物——黄曲霉素。隔夜的食物中,尤其是绿叶蔬菜,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3.戒酒酒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早一天戒酒,就多了一分对自己身体的保障。4.积极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进行适当的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5.提早进行肝癌早筛肝癌早筛有助于发现早期甚至超早期的肝癌,在减少治疗成本的同时能大大提高治愈率。泛生子甘预肝癌超早期筛查是一种更前沿的肝癌早筛方法,它基于cfDNA液体活检技术,为肝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可靠易行的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王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擅长肝脏、胰腺肿瘤的外科综合治疗;胆道、肝内外胆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1项,国家专利4项,参编论著3部,发表多篇中文及SCI论文。“优秀援滇志愿者”、“优秀扶贫专家”(援黔)。“达叔走了……”,2月27日,知名喜剧演员吴孟达病逝。令世人唏嘘的是吴孟达2020年年底确诊肝癌,因为癌细胞迅速扩散,从发现肝癌到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与达叔恩怨情仇多年的星爷不免感慨道:“他是我那么多年的搭档和老友,现时我还无法接受。”其实,令很多粉丝还没放下的知名音乐人、演员赵英俊,也同样因晚期的肝癌病逝,《送你一朵小红花》的忧伤旋律、《世界上不存在的歌》似乎是他为自己提前书写的挽歌。牛年新春两位艺人皆因肝癌离世,加上演员傅彪、歌手臧天朔......肝癌不仅是艺人的高危病,我们更不能忘记肝癌这个恶魔带走的还有书写过一个时代的魏巍、路遥这般巨匠的生命。普通人往往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肝癌一发现就晚期?得了肝癌,什么能挽救他们的生命?肝癌,可以预防吗?今天,请小伙伴们放下焦虑,一起来听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施宝民教授、王晖主治医师来为大家说说肝癌的话题!为什么肝癌从发现到去世这么快?许多肿瘤为人们人熟悉,是因为许多癌症患者会出现疼痛或者其他比较典型的症状,但是肝脏不一样,肝脏具有强大代偿和再生能力,通常30-40%的肝脏组织就足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肝癌在早期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或者典型的症状, 一经发现,80%左右的患者属中晚期没有手术机会, 即使得到手术治疗的机会,手术后5年生存率也较低,原发性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年全球新患肝癌人数为62.6万人,55%发生于中国,而且一旦发生生长迅速,对于合并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其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普通人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自己,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早期筛查、诊断、排除1) 出现上腹部钝痛、胀痛,可能伴有右肩部疼痛;2) 摸到腹部有包块、皮肤、眼睛变黄;3)经常乏力、食欲下降、消瘦、腹泻、“啤酒肚”等;切记,肝癌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对肝癌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认识逐步深入,使很多病人获得了早诊断早手术的治疗机会。例如:我们通常检查的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PET-CT除了肝癌的术前诊断以外还具有鉴别良恶性、诊断淋巴结、腹膜、肺、胸膜等最常见部位的转移,以及隐匿性转移有重要价值。就是说有了新的武器,我们在诊断的战略上要早期执行。肝癌治疗效果能不能更好?肝癌虽然恶性程度很高,但不代表就没有治疗的希望。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很多,包括肝移植、肝切除、消融、介入、靶向、免疫、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现在多学科联合治疗(MDT)理念已经普及,多种治疗方式的科学合理联合可以有效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通常意义上:1) 早期发现肝癌肿瘤<2cm,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2) 早期发现肝癌肿瘤在2~5cm之间,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5%;3) 而在所有早期发现的肝癌中,5年生存率整体可达30%~40%。肝癌已经成为医学概念上一种可治的癌,通过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治愈后的肝癌也可能会复发,切记只有医生才是患者在病魔面前的坚强战友,遵从医嘱定期随访呦!对于肝癌,都有什么常规的方式治疗?众所周知,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有专家言,“没有切不了的肝癌,只有耐受不了的肝脏功能”。位于中央部位肝段或体积过大的肿瘤往往需要扩大左、右半肝切除,甚至需要联合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等。每位外科医生都穷尽医师生涯,追求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因此,术前分析肝脏状态和术后残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对于降低术后剩余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至关重要,近些年来,三维可视化技术不断革新,肝体积测算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帮助临床医生可以准确计算出残肝体积(FLR)和肿瘤体积等,结合标准肝体积和的概念和精准肝切除理念,合理解决了“该切多少”、“能剩多少”的问题。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和腹腔镜器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腹腔镜技术运用于肝脏切除,进一步减小了手术的综合创伤。此外,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治疗终末期肝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过,如果到了晚期,再进行肝移植也很难挽救患者的生命。早期肝癌病人做肝移植效果更好,但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如果是单个的肝癌病灶要小于5cm;2) 如果是多发肝癌个数不能大于3个,且最大病灶直径不超过3cm;3) 没有大血管侵犯和癌栓也许有人会问,“傅彪”做了肝移植为什么没有能彻底治愈,如果“达叔”接受肝移植,是否可以挽救他的生命?现实的情况是这项手术已经很成熟了,除了供体短缺之外,肝癌患者的愈后是否理想还取决于很多复杂单因素。一项研究显示对于肿瘤体积较小、单发的病人,肝移植可获得更长生存时间。多项研究证实对局部晚期肝癌患者,除了手术切除以外结合一些医疗新技术,如新辅助治疗完全可能获得二次切除并取得生存获益。在接受肝移植前新辅助治疗的肝癌病人中,新辅助治疗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所以,肝癌的现代治疗提倡以手术为核心综合各种手段,以达到针对个体化的改善所有的患者愈后的目标!年轻人群面临哪些肝癌风险?赵英俊因肝癌去世引发人们的疑虑——肝癌,是不是也在年轻化?我们参考一下全球和中国肝癌不同年龄的发病情况:1、全球肝癌的发病平均年龄存在地区差异,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2、日本、欧洲和北美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9、65和62岁;3、中国、韩国平均发病年龄为52和59岁。2016-2018年14891例肝癌患者的研究中,男女患病比例为76.01%和23.99%。我国男性肝癌的平均发病年龄由2000年的58.80岁增加至2014年的62.35岁,女性由2000年的64.02岁增加至2014年的68.99岁。可以认为,超过40岁的人群就进入了肝癌的高发年龄,60—69岁年龄段成为我国肝癌高发人群,我国的肝癌平均发病年龄在上升,并且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此外,乙肝(乙型肝炎)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的100倍!生活在“肝病大国”的国人人群中,乙肝仍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幸运的是随着国内乙肝疫苗普及后,乙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乙肝背景的肝癌患者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2015年发布的《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提示,随着中国脂肪肝患病率不断攀升达到12.5%~35.4%,脂肪肝将逐步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如果说下一个最值得警惕的高危因素就是脂肪肝,有知名的肝脏病学教授提出:“再过四、五十年,下一批肝癌患者将从脂肪肝和酒精肝患者中发展而来。”专家建议,健康和自律的生活方式,远离酒精和药物的生活才是当代年轻人最大的“健康密码”。
胰腺癌是 “癌中之王”,死亡率高,治疗乏术。半个世纪以来,病人的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左右,半数以上的病人在1年内死亡。然而,202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首次报道胰腺癌病人5年生存率突破两位数,达到10.8%。而在国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恶性肿瘤生存报告》也提示,上海地区胰腺癌5年生存率达到10.9%。较之前数据整整翻了一倍,成为胰腺癌诊治历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胰腺癌的可治、可控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胰腺癌生存率取得“巨大飞跃”根治性手术是胰腺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但由于胰腺手术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仍有相当多的病人畏惧手术,转求更为保守的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拒绝手术的病人比例一度超过手术群体;在国内,这一比例似乎更高。近期胰腺癌总体生存取得的“巨大飞跃”,与胰腺癌手术普及率的增加密不可分,即更多的病人认可和接受胰腺癌根治手术,这无疑提高了胰腺癌整体生存率。未来,进一步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胰腺癌生存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希望——1、对可切除胰腺癌,在手术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的大背景下,进一步通过社会学或经济学手段的调控和帮助,使更多病人能够“安心”接受手术;2、对于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胰腺癌,可以通过有效人群筛选,药物开发或方案联合等众多新辅助/转化治疗手段提高肿瘤切除率,使本无法手术的病人“重新”获得手术机会;3、对于某些合并低转移负荷(如寡转移)的转移性胰腺癌病人(指南推荐是“不可切除”),通过尝试有效的转化治疗以获得手术机会,进而开展有效的联合器官切除,提高病人预后。综合诊治策略破除“瓶颈”胰腺癌手术近20年来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在突破手术安全性带来的“生存红利”后,手术本身不再给病人带来生存获益。虽然外科技术不断进步,尤其各种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但事实上,手术疗效本身出现“瓶颈”。因此伴随手术普及率的增加,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基于这一思路,综合治疗理念应运而生。胰腺癌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超过半数的病人诊断之初即为晚期,并伴随转移。即便是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群体,术后2年内仍有超过半数的病人因肿瘤转移而死亡。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能够“单打独斗”,完全控制或消灭肿瘤。因此,系统性疾病需要系统性诊治,以“组合拳”或“鸡尾酒”式的综合治疗策略,是胰腺癌生存率显著提高的重要原因。以手术为例,外科医生往往切除的是肉眼可见的病灶,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依然有限,不可能盲目扩张。对已经播散至全身血液、淋巴系统或腹腔内的隐匿性病灶或癌细胞,以手术为主的局部治疗往往无能为力。据保守估计,传统肿瘤根治术后,存在于体内的残癌细胞数量仍然可以达到惊人的1012。进一步消灭这些播散至全身的游离癌细胞是防治术后复发的关键,而这必须依靠术后辅助的全身系统性药物治疗。然而,胰腺癌综合治疗并非是各种手段的简单相加,它需要——1、区分人群:哪些病人需要治疗,哪些病人可以“豁免”?2、区分方式或药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适合什么样的病人?什么样的病人适合什么样的药物?我们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最合适的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取得“1+1>2”的效果。而实施这一策略的途径是:胰腺癌的精准分型和“同病异治”。 攻克“癌王”的希望开发新型药物是未来攻克胰腺癌的“希望”,也是开展胰腺癌综合治疗的“利器”。除了传统化疗药物外,近10年来人们对靶向或免疫药物耳熟能详。一项全球范围内开展的“The Know Your Tumor programme”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肿瘤中含有特定基因改变的晚期胰腺癌病人,使用靶向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比只接受常规化疗的病人平均多存活一年(常规疗法18个月,靶向联合治疗31个月)。这无疑给胰腺癌诊治带来了“曙光”。因此,“精准或个体化”成为胰腺癌系统性诊治的基本原则:识别有效分子靶点,区分不同胰腺癌亚群,选择不同药物,达到“同病异治”。未来,我们期待开发更为微创和有效的取材技术,获取有效肿瘤样本开展分析。此外,建立更为敏感的分子检测系统及更为高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区分胰腺癌分子分型及有效靶点。技术的进步带给病人希望,我们要用科学的思路来合理安排胰腺癌诊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要依据系统检测结果做到“有的放矢”。“第四大主流治疗”成重要方向作为“恶液质”特征最为明显的实体性肿瘤,胰腺癌病人往往消瘦、纳差、营养状况极差。加强营养支持,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是延长寿命,实施一切抗癌治疗的必备条件。中西医对于癌症病人的营养摄入存在分歧,但总的原则却是不变的,我们鼓励病人做到:除药物外,还要有全面丰富的营养摄入,适度的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另外,传统抗癌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是在“患癌土壤”上“拔除杂草”,却无法改善这一不良的体内环境。因此提高机体免疫力,优化“土壤”质量,是维持体内稳态,避免患癌或促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思路,免疫治疗被视为抗癌策略中“第四大主流治疗”,是未来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目前免疫治疗种类繁多,不仅仅限于以PD-1,PD-L1,CTLA4抗体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包括各种免疫增强剂,肿瘤疫苗,细胞治疗等。总的目的是激发人体自身潜能,“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后,借鉴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诊治经验,即使不能切除肿瘤,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状况,维持基本稳态,将胰腺癌转化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即使无法做到对肿瘤的“连根拔除”,但通过综合诊治策略的实施,达到有效的“带瘤生存”,既保证生活质量,又能有效延长生存。 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刘亮
胆囊息肉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一些慢性的肝胆疾病,都可能对胆囊息肉的形成产生影响。 大多数息肉为胆固醇性息肉,可能与患者高胆固醇饮食及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结晶在胆汁内析出,沉积至胆囊黏膜表面而形成胆囊息肉。 炎性息肉往往是由于合并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壁而形成的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得了胆囊息肉会有什么表现? 胆囊息肉可能引发胆囊炎,患者会有胆囊炎的症状,比如肚子痛等不适。但更多的患者仅仅只是体检中彩超发现,可能平时并没有任何感觉。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部分胆囊息肉可发展到恶性肿瘤的地步,而一旦发展成胆囊癌,目前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对于部分胆囊息肉,外科医生会建议患者积极手术治疗,避免发展为胆囊癌。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如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建议手术治疗: 1.直径大于10mm; 2.伴有胆囊结石; 3.息肉增长速度较快; 4.胆囊炎反复发作。 这是因为胆囊息肉生长速度快,或超过10mm大小的时候,恶变的几率就增高很多。而合并胆囊结石的情况下,胆囊炎发作就会更频繁,所以也建议积极手术。 胆囊息肉虽小,但倘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希望大家发现胆囊息肉后要正确对待,及时就诊,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万万不可轻视。
说到胆囊结石,有必要先说明一下胆囊到底是个什么器官。顾名思义,胆囊就是个装胆汁的囊袋。胆囊位于肝的下方,肝与十二指肠之间。 正常人每天由肝脏分泌800-1000ml胆汁。未进食的时候胆囊可以储存浓缩胆汁;等到吃饭的时候再排出浓缩的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胆汁在胆囊内浓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胆固醇析出并沉淀,就逐步发展成为胆囊结石。 哪些原因会诱发胆囊结石呢? 目前多认为年龄、体内激素改变、生活、饮食习惯、遗传、种族等因素可诱发胆囊结石。其中女性比男性多发,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患病风险。 有胆囊结石,会有什么不舒服? 很多胆囊结石患者都是无意中体检发现的。日常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 部分患者会觉得有肚子上半部分有饱胀的不适感,很多情况下却也能自行缓解。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不适感让很多病友会误以为自己得了胃病,会错误地服用一些胃药。 胆囊结石引发的这种症状和胃炎确实有些相似,这时候需要到医院就诊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 胆囊结石的急性表现有什么? 说到胆囊结石的急性表现,那就是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发作起来病人痛苦难当,往往需要到急诊治疗才能缓解。 此外胆囊结石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胆囊穿孔;长期慢性炎症基础上还可能诱发胆囊癌变。危害还是相当之大。 胆囊结石又该如何治疗呢? 这就要看患者的具体症状了。对于那些没有兴风作浪的胆囊结石,没有引起明显症状时一般不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但是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时就要考虑手术了: ①有临床症状,比如腹痛等 ②伴有胆囊息肉,且息肉>1cm ③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④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 ⑤伴有慢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大多数患者理想的手术方案。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很多患者都担心切除胆囊后消化功能会大大下降。这个担心大可不必。胆囊切除术后胆管会替代一部分胆囊原有的功能。 部分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会出现腹泻,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这时病人需要清淡饮食,必要时适当用一些止泻药物就可以恢复。 得了胆囊结石就要切除胆囊吗? 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得了胆囊结石就只能把胆囊切除呢?目前临床上还有保胆取石的手术方案。但是仅限于那些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炎症不严重的患者才能考虑这一方案。而术后仍要面临结石复发的风险。 胆囊结石的预防措施 1、控制体重,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2、三餐规律,可使得胆囊内浓缩的胆汁及时排出,不至于过度浓缩。胆囊内胆汁在晚饭后开始储存,若第二天不吃早餐,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高,容易析出胆固醇结晶并逐步形成结石。 3、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有效避免胆囊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预防结石形成。 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胆囊结石的成因和危害,做好预防措施,远离胆绞痛的困扰。
一、勇敢面对肝癌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天我国有1万人确诊癌症,使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肿瘤知识的不断普及,肿瘤的控制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旦确诊肝癌后,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镇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全家人平静地坐下来,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肝癌一旦被确诊,需要尽快到具备雄厚技术储备的专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就诊,千万不要相信某些所谓的神医,或自己胡乱吃中草药偏方,病急乱投医,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二、治疗始于分期启动后续合适治疗,从肝癌分期开始。肝癌的分期对于预后的评估、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国内外有多种分期标准,国内有专门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国家规范等制定的中国肝癌分期标准和治疗策略,主要根据6大因素判定肝癌分期,包括全身状况、肝功能、肝外转移、血管侵犯、肿瘤数量和肿瘤大小(参考下图)。全面了解肝癌治疗方式,配合医生选择最佳方案。三、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获得根治的手段手术切除是肝癌首选治疗手段,如肝癌病灶有手术切除可能,且肝脏功能允许,应尽可能选择外科手术切除。对于肝功能失代偿,早期肝癌符合Milan标准或杭州标准的患者,可以选择肝移植。四、介入治疗阻断肝癌滋养血管肝癌的血供90%由肝动脉供给。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经过精准定位肝癌滋养动脉,采取化疗+栓塞,断绝肿瘤组织的营养供给,“饿死”癌细胞,此外药物在肝脏内长期滞留并缓慢释放化疗药物,双管齐下,抗肿瘤效果得以持久而显著。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AIC)经肿瘤供血动脉持续灌注化疗药物,可以直达肿瘤细胞的核心,适合于肝功能较差,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五、局部消融治疗“精准物理摧毁”癌灶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适合于肝硬化较重,肿瘤直径小于3cm,周围无大血管,且位于肝脏实质内的肝癌患者。六、放射治疗(内外照射)放射治疗包括外放射治疗和内放射治疗。外放疗:是给肿瘤组织投射小束电离辐射能,称为光子,包括X线,直线加速器的电子,钴离子的射线等。光子释放的能量继发性地产生电子和粒子,导致双链DNA的断裂,使癌细胞死亡。内放射治疗:是将带有射线的放射性药物给肿瘤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后,放射性药物能随血液达到肿瘤部位,对肿瘤细胞放出射线,其射线像“导弹”一样,能瞄准肿瘤细胞射击,最后抑制或摧毁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放射性粒子可持续产生低能X射线、γ射线或β射线,在肿瘤组织内或在受肿瘤侵犯的管腔(门静脉、下腔静脉或胆道)内植入放射性粒子后,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最大程度杀伤肿瘤细胞。七、药物治疗“靶向+免疫”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晚期肝癌患者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如仑伐替尼、多纳非尼、安罗替尼等不断超越索拉菲尼,在中国患者亚群疗效更显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是近年来新问世的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乐组合(仑伐替尼+K药)”、“T+A(阿替丽珠单抗+贝伐单抗)”使更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获益,延长生存时间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毒副作用可控。八、肝癌综合治疗是王道目前对肝癌的疗效仍有待提高,单一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有机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才能有效提高肝癌的疗效。参考http://www.chinacdc.cn/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肝细胞癌诊疗规范(2019)
最近,我们在临床上碰到很多体检或因腹部不适查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患者,实际上,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也会出现转移,所以建议要积极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多发生与女性患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有关系,可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和上腹部疼痛不适,有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胰腺肿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不等于胰腺癌,所以千万不要过于紧张,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所有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均推荐手术治疗。如果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可行局部剜除术或行保留功能的胰腺中段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可不必像胰腺癌手术一样清扫胰周淋巴结,但若明显侵犯周围组织,应扩大手术范围。同时,我们建议是首选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优势。而3D腹腔镜或机器人高清影像系统的应用,使得胰腺微创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约 7,000 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2,000~3,000 万例。肝癌位居中国癌症发病数第四、死亡数第二,我国发病及死亡人数均占全球一半以上,而肝癌中90%以上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2019 版中国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放宽抗病毒治疗适应证:2019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抗病毒适应症推荐意见血清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1x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B1)推荐意见血清HBV-DNA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HBsAg阳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1)推荐意见血清HBV-DNA阳性、ALT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纤维化(G≥2和[或]S≥2)(A1)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B1)3.ALT持续正常、年龄>30岁者,建议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A1)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等)(B1)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通过长期抑制 HBV 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以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停止治疗后仍保持 HBsAg 阴性(伴或不伴抗 HBs 出现)、HBV DNA 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但因患者肝细胞核内 cccDNA 未被清除,因此存在 HBV 再激活和发生肝癌的风险。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9 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35(12):2648–2669.一图纵览慢乙肝相关肝癌大数据. https://www.chinahbv.org/2246.html [last accessed January 2021]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饮食结构的改变,如不注重吃早餐、高脂肪摄入等,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目前中国人胆结石的发病率约为6%-10%,实际上真正的发病率可能高于此数据。 临床上,许多胆结石的患者经常会问到:黄主任,我得了胆结石是不是一定要做手术?如果不做手术,是不是很容易发展为胆囊癌?几率有多大? 针对此问题做如下解释说明: 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约有2%的胆结石会诱发成胆囊癌,胆囊癌患者90%会合并有胆结石。二者关系如下:结石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生炎症修复和不典型增生;结石导致胆囊管堵塞,容易形成细菌感染,形成慢性炎症。胆结石相关的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炎症的反复发作,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胆囊癌是各种恶性肿瘤中预后较差的一种,因此预防就尤为关键。以下几种情况需及时行胆囊切除:经常有胆囊炎的发生、胆结石大于2.5厘米尤其是3厘米以上的、胆囊壁明显增厚或不规则增厚、胆囊充满结石。 针对胆囊结石,目前主要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微创术,可选择单孔、二孔、三孔、四孔或体表无切口手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就诊方式:周三下午“胆囊微创专病专家门诊”。 预约方式: 1、公众号预约:扫描如下二维码,关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公众号——点击快捷通道——门诊预约——搜索“胆囊微创专家门诊”——预约挂号。 2、好大夫在线APP上预约:搜索“上海六院 黄修燕”——点击进入第一个页面——点击出诊时间与地点——选择需要预约的门诊——到诊室现场加号。 3、医院现场预约挂号。 4、电话预约:95169(医联网)、64757781、6475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