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冠脉造影,一定要放支架吗? 当然不是! 在所有做冠脉造影的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是不用放支架的。 这是有数据证实的: 2016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AMA Intern Med)的一项关于我国首个全国代表性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医疗质量和结果评价研究显示,冠脉造影的阴性率约为60%。 那为什么做冠脉造影前,医生会找我谈支架风险? 如果有必要做支架,能上一次手术台就解决的问题,当然没必要上两次手术台啦~ 冠脉造影术和冠脉支架术都是有创操作,如果需要放支架,医生会希望在造影后直接进行,尽可能避免再一次手术带来的风险。 这是手术前的预案,并不代表一定需要放支架。 当然,即使需要放支架,医生也会在造影后告知患者家属结果,并再一次确定是否同意放支架及支架类型等。 除了放支架,做冠脉造影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当医生需要明确是否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患者需要明确血管狭窄程度,亦或需要排除冠心病时会建议患者行此项检查。 冠脉造影的结果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 冠脉造影结果阴性,排除大血管病变,皆大欢喜。 2 冠脉造影示血管轻中度狭窄,但不达放支架的程度,继续服用冠心病药物,为时不晚。 3 冠脉造影示血管重度狭窄,不放支架危险较高,建议放支架并且长期服药,也不算太糟糕。 4 冠脉造影示血管严重狭窄,放支架已是无能为力,建议外科搭桥,能治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5 冠脉造影示血管严重狭窄,既不能支架也不能搭桥,希望大家不要到这一步才治疗!
一、为什么支架术后药物治疗如此重要? 因为植入支架只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最严重的地方采取措施,其他部位冠状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也需要预防。 二、支架术后用药的种类 1、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就是医生经常提到的“双抗治疗”,即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它是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关键! 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氯吡格雷则从另一个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联用,可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阻止血栓形成。 支架术后“双抗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至少12个月,12个月后视病情调整氯吡格雷用量,阿司匹林需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12个月的服用时间是根据单只支架而提出的,如果装了多个支架、多支病变或者左主干病变应该适当延长氯吡格雷的服用时间。 【注意事项】注意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有无黑便,定期检查血常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造成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如有胃痛或黑便应在第一时间咨询医生,有条件的话有必要做血常规检查,查血小板的情况;虽然抗血小板药物有副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不会构成严重后果,患者不应随意停用。 2、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 这类药物的具体作用是减弱心肌收缩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的复发,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但是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在服药期间心率不要低于50次/分钟,过慢的心率对患者也不好,可能造成乏力甚至脑缺血。需要强调的是,服药期间心率的最佳值:60--70次/分钟! 3、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 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调节血脂,抑制肝脏合成过多胆固醇。但是可能会使转氨酶升高,如果不超过正常上限的三倍可以继续用药,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出现疲乏、肌无力或者肌痛,即使肌酸激酶水平不增高也要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拖延!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及福辛普利等。 这类药物能促进血管扩张,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功能;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远期的预后。对于冠心病病人,特别是心室扩大的病人,还有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此外,ACEI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有过陈旧心肌梗死伴有心肌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大的副作用是干咳,发生率在3%—20%,严重时可咨询医生是否更换药物如沙坦类(ARB)。 三、药物治疗需遵循的原则 1、服药时间: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至少服用12个月;他汀类药物是长期服用,剂量调整须遵医嘱;β-受体阻滞剂和ACEI都是根据医生处方,最好长期服用。 2、服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清楚服用的所有药物;每天坚持按时、按量服药,未经医生许可不擅自停药、改药,药物增减与更换应咨询专科医生;每天在同一时间服药,若偶尔忘记服药不要一次吃两顿,试图补上;服用非处方药物,也需告诉医生; 出门和旅游时随身带药;购买药品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处方药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注意药物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药物要按照说明书正确储存,防变质或失效。 四、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冠心病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合并了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的,对于这部分病人装了支架后该如何用药? (1)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 合并糖尿病患者一般有三支重要的大血管的病变,且多数是弥漫性的,一般病情会更重。糖尿病患者往往有神经的病变,导致这部分患者对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等症状不敏感,以至于其就诊时间更延迟,治疗效果更差。同时,再次发生心梗、死亡,以及血管狭窄后再次搭桥、植入支架的几率要高很多。 对于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如果支架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容易发生内膜增殖,即再狭窄发生率升高。同时,血小板生长因子会在高血糖刺激下过度活跃,刺激健康的小血管加速相关病变。 因此,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不能替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不能替代冠心病的药物,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两者结合对患者更有益。 (2)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由于血压升高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是血压正常的3-4倍,冠心病的心血管事件与升高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相关。所以 合并高血压患者支架术后降压非常重要! 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冠心病的同时与控制血压的治疗不矛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对于高血压也有比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也是ACEI类药物最好长期服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阿司匹林有什么作用? 我先带您了解治疗冠心病的第一大类药物:抗血小板制剂,代表药物: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 它们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抗血小板制剂-顾名思义就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也就是老百姓理解的“防止血液粘稠”。 血小板在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进行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或避免在狭窄的血管内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而不是将血管变薄或变厚。 因此,“长期吃阿司匹林会让血管变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02 哪些人需要长期 口服阿司匹林? 明确诊断冠心病或脑梗死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植入支架、搭桥术后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 常说“是药三分毒”,老百姓经常担心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副作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说明书上那些罕见副作用,甚至是谣传的副作用,而延误当下疾病的治疗。 冠心病放过支架的患者贸然停用阿司匹林是非常危险的,临床工作中遇到因为自行停用阿司匹林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在少数。 另外,对于合并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根据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后给予阿司匹林长期口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03 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是否安全? 阿司匹林对胃的刺激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也有不少患者因担心胃刺激不敢服用阿司匹林。 事实上,阿司匹林导致的致命性消化道损伤的比例很低,尤其是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更大大降低了阿司匹林所致溃疡病的发生率。 平均每500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出现1例呕血,而阿司匹林每治疗1000例患者每年就可减少19例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 显然,利远远大于弊。 04 哪些人服用阿司匹林 要慎重? 对阿司匹林过敏; 有过溃疡,或有过血液系统疾病,或有过脑出血的患者 以及长期服用镇痛药的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关节疾病)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05 什么时间吃最好? 阿司匹林究竟是早上吃好还是晚上吃好?餐前吃好还是餐后吃好?这也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早上吃 晨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因此为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通常建议阿司匹林早上吃。 目前在市面上有两种剂型: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司匹林普通制剂。 肠溶片-空腹吃 阿司匹林肠溶片晨起空腹服用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抗酸而不耐碱的特性,餐前服用,由于空腹内酸性环境强,药物不易溶解,且空腹服用后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因此可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若餐后服用,食物缓解了胃内的酸性环境,胃液的酸碱度提高,药物易在此溶解,增加胃粘膜损伤风险。 普通制剂-餐后吃 然而对于阿司匹林的普通制剂还是餐后服用,目的是通过食物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无特殊情况下均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06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注意事项 服用期间需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粘膜出血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
很多心衰患者可能听说过,心衰和肾功能不全互为因果: 心衰→肾功能不全 急慢性心衰时,心脏向全身各处射血功能降低,导致肾脏急性或长期灌注不足,肾功能受损,可导致急性肾衰或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心衰 当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身体多余的水分不能通过尿液排出,导致心脏前负荷突然增大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心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可造成急性心衰或慢性心功能不全。 据统计,心衰患者中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9%~60%,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有1/4以上的病人有心衰的症状,二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增加。 患心衰定期查查肾! 那么,心衰基础上,如何警惕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甚至恶化进展呢? 1 监测肾功能 血肌酐水平是反映肾功能最重要的化验指标。当心功能比较稳定时,目前指南推荐应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肾功能;当心功能恶化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增加肾功能监测频率。 2 合理容量管理 下肢水肿的加重通常提示心功能的恶化,很多有经验的病人会自觉限制饮水量甚至不饮水,肾脏由于灌注不足,导致肾功能受损,长期持续下去,形成不可逆的肾功能不全。 心功能稳定阶段,心衰患者尚且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容量管理,而当心衰症状加重时,心衰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容量管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注意,以防过度严格的容量限制导致肾功能恶化进展。 3 避免过度利尿 利尿剂可将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增加尿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稳定心功能。但心脏喜干、肾脏喜水,过度利尿,尤其是心功能恶化急性期加强了利尿剂的使用,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血肌酐水平明显增加。 目前指南推荐调整利尿剂使用剂量后的1-2周内,应该复查肾功能,监测血肌酐变化。 4 慎用ACEI/ARB类、醛固酮类药物 这两种药物是心衰管理的常见药物,但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有血钾升高甚至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一般来说,血肌酐超过266umol/L的患者不建议使用ACEI/ARB类药物(××沙坦/××普利),而血钾大于5.5mmol/L不建议使用醛固酮类药物。 *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ACEI/ARB药物应每隔3个月监测血肌酐,以防肾功能恶化进展; * 加用醛固酮药物后1-2周内应该复查肾功能和血钾,以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查,稳定后可每隔6个月监测一次,以防高钾血症。
心衰患者5件事最好避免: 1 烟 吸烟是心血管健康的大敌,不仅会导致血压升高,还会导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吸烟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的发生密不可分。 而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到终末阶段的表现,吸烟会加重原发心脏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进展进而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功能下降,心衰进一步加重。 2 酒 酒精不仅伤肝、引起酒精性肝病,还会直接损伤心肌、引起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是一种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病,表现为心脏体积扩大,各结构和功能显著受到影响。除此之外,酒精还会诱发各种心律失常,过量的液体使血循环量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增重,长此以往心功能会越来越差。 对于心衰病人来说,戒烟戒酒不仅可以缓解原发心脏疾病,还可以直接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 3 怒火冲冠、大喜过望 这类情绪激动的状况对健康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心力衰竭的病人则是危险的,甚至是要命的。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心脏耗氧增加、负荷增重,对于心衰病人,心功能本来就差,出现上述情况时心脏更加“力不从心”,心功能急剧恶化,心衰急性加重可危及生命。 心衰病人应该在生活中处变不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 长期熬夜、工作劳累 这类情况下,心肌保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必然会影响心功能,同时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也会下降。因此心衰病人不仅要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还要避免工作劳累和熬夜。 5 不注意保暖 若不注意季节冷暖交替,感冒、肺炎等便会随之而来,呼吸道等各种各样的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心衰病人还要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及时加衣。 总结一下,心衰病人应该: 戒烟戒酒 避免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 注意保暖
如果把心梗比作身体的“大地震”,那么心绞痛就是震前预警之一。你可能以为心绞痛就是心脏绞痛,但有些人并不会出现明显痛感。 4种痛容易伪装成心绞痛 1.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病凶险,预后不良的疾病。由于主动脉内膜和中膜突发撕裂,血液从血管内进入主动脉壁的夹层中,进而形成动脉瘤。 该病发病突然、迅速,胸部可呈刀割样或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严重者常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大汗淋漓等一系列休克症状。 2.食管源性疾病 食管的解剖位置与心脏毗邻,反流性食管炎或胃部不适产生的疼痛,有时与心绞痛极为相似。 这两者需要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和血液标志物检查进行鉴别,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循环压力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当连累心脏功能时,就会出现右心衰竭。 4.胆绞痛 胆绞痛是由于胆囊或胆管内结石移动,造成胆囊管或胆总管暂时性梗阻而引起的绞痛。 4点快速识别心绞痛 导致心绞痛的原因很多,所有减少心肌血液供应和增加氧消耗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比如体力活动、劳累、情绪激动、惊吓、吹冷风、饱餐、排大便等。 心绞痛病名中带有“痛”字,所以非常容易误导患者。其实,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痛感,他们往往用“火辣辣的烧灼感”“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或“胸口捆了绷带”等语句描述胸部不适。 疼痛性质 心绞痛发作时,胸痛范围往往较大,不是患者用手指可明确指出的一个点或一条线,而是拳头或手掌大小的“一片”有紧缩感、压迫感、沉重感、憋闷感,并非针扎或刀割样锐利疼痛。不适感具有持续性,而不是一下一下地跳痛。 疼痛位置 不同患者发病时,疼痛部位也可能不同。 痛感可以出现在前胸正中部位的胸骨后、左侧胸部心前区,可向左肩、左上肢小拇指所在一侧放射,也可无放射;还可出现在咽部、左下颌或上腹部。 但同一患者发作部位是固定的,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部位不固定的游走性胸部不适不是心绞痛。 尽管不典型心绞痛引发的疼痛部位多样,但一般不会放射到下肢。这些疼痛可很快消失或仅剩左前胸不适、发闷,常见于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 持续时间 心绞痛持续时间大多为3~5分钟。如果痛感为一过性,几秒钟就缓解了,则不是心绞痛。 该病发作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如果症状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数天,肯定不是心绞痛,提示可能是心梗。 发作频率 心绞痛发作频率也因病情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人一天发作数次,有人数月发作一次。疾病发作时,经过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常能缓解。 真正的心绞痛会伴随一系列典型症状,可以根据以下4个特征快速辨别: 白,发病时脸色发白; 冷,四肢冰凉,尤其是手脚; 弱,脉搏比较细弱; 降,伴有血压下降。 心绞痛最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期女性,特别是长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者,父母年轻时患有冠心病、心梗者也是高危人群。
心衰四部曲 第一步 病人还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也没有心力衰竭的体征,但是已经具有了它的危险因素,也就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一些疾病。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贫血、肺部疾病、酗酒、甲亢等等,特别是一些化疗的病人,因为有一些化疗药物是会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 当有这些危险因素存在的时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对以上疾病及早进行控制,防止病人发展成为心力衰竭。 第二步 这个阶段的患者实际上心脏的结构已经改变了,但是仍然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常规体检中单纯依靠心电图是没有办法看出心衰的问题的,但是它可以反映出我们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律不齐的情况存在,以及是否有心梗发生。 如果有心律失常的问题存在应当深入做相应的进一步系列检查,比如超声心动图等,来看看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无变化,在这样的检测中就能同时掌握到是否有心衰存在。 第三步 这个阶段的患者已经有一系列心力衰竭的症状了,这些症状有可能是突然发生的,也有可能是逐渐加重的。 如果你出现呼吸困难、出汗、咳嗽、下肢水肿、腹部不适的症状,尤其是需要靠高枕才能入睡,可以基本判断你已经进入心衰状态,应立即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找出病因和诱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要强化生活管理,避免加重心衰的诱因。 第四步 这个阶段其实是指我们的心衰已经到了中末期,是最严重的状态,一般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治疗了,就要面对死亡了,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治疗了,比如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心脏移植等等。并不是到了这一阶段的心衰病人就完全没有存活的可能,有些心脏移植的病人生活的质量也非常好。 如何预防心衰的发生? 对于职场人士,往往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也不是特别规律,本来就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高发人群,也是心衰危险因素特别集中的人群,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规律的休息和放松、适当的锻炼是我们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方法。 虽然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心脏的功能,但是要选对适合自己运动的方式,避免过量的运动对心脏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了解自身心脏的适应度。 适应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脏能不能匹配我们的需求,就像一把天平,一头挑着心血管的功能,一头挑着“我”的需求。如果不平衡,即便功能指标正常,也是不够的;比如你是一个办公室的职员,平时缺乏锻炼,却头脑一热想去跑马拉松,那么你的心脏储备就无法满足强大的供血需求,很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发生心脏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心血管适应的上限呢。医生认为,首先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测,观察运动过程中身体反馈给你的一些信号,及时作出评判。 比如运动中出现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如果心慌不适,呼吸紧迫,上不来气,以及出现头晕、无力等情况,有了这些信号,说明问题比较严重了,提示你所有重要组织的供血出现不足,要第一时间进行救治。除了自我观察和评测,还可以通过心肺检测设备来做出辅助性的参考。
心率是一种对于人体健康状况来说很重要的指标,而心率无论是过快还是过缓,都预示着人体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处理,否则疾病会恶化,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程度的健康问题。而心率与心衰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 心力衰竭多由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而某些心律失常也可诱发心力衰竭,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使心室充盈减少和心排血量减低而导致心力衰 竭。心动过缓、甚至II,III度窦房、重型房室传导阻滞,也因心排血量减低而诱发心力衰竭。而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则往往伴随窦性心动过速及其他心律失常。 对于心率的控制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把心率控制在什么范围更好?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当出现心衰时,我们把静息心率控制在55次/分—65次/分这个水平,患者的预后是最好的。现在的证据依然是指向这个水平。通常我们对心率的控制主要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缓释剂、比索洛尔(康忻)以及卡维地洛等。这三种药物都有奠基石一样的大型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之后降低了心率,能够使病人全因死亡率降低34%-36%,猝死率降低40%-41%并且明显降低病人的再住院情况。使得我们在既往20年的治疗中取得非常大的进步。然而有一部分病人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会有一些禁忌,如气道的问题、血压不能耐受等等。 对于这些病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药物,也就是窦房结f通道阻滞剂——伊伐布雷定。指南中规定:在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之后,如果心率仍然超过70次/分,我们就可以加用伊伐布雷定。有试验证明,使用了伊伐布雷定的患者心率降低10次/分后,全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18%,再住院率也降低了20%左右。从这个临床试验的证据来讲,控制心率在心力衰竭的病人中是有必要的。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来控制好心率,使心衰患者能够达到最大化的获益。
尿碘是指尿液中的含碘量,是反映碘摄入量的指标。人体经食物内获取的碘经过甲状腺等吸收后,大多经过肾脏伴随尿液排出,碘摄入量越多,尿碘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孕期尿碘低说明孕妇体内的碘含量偏低,是由于摄入不足所导致的。碘元素作为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孕期具有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这种情况孕妇应该坚持每天应用加碘盐,同时还可以多吃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比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来进行治疗。并减少可能影响碘吸收的卷心菜,玉米,小米以及豆类等食品的摄入。孕妇在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受到改变,使得甲状腺功能比较活跃,所以碘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容易出现碘摄入不足或者缺乏,就容易出现尿碘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