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要按医生的嘱咐坚持合理用药,不能随便自行停药。早期治疗是关键。大功率UVA1照射对各型皮肤硬化有效,特别是局限性,坚持照射3~6个月,可以痊愈。系统性必须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泼尼松约20mg/日和剂量逐渐递加的青霉胺,长期服用白芍总苷以及积雪苷片、酮替芬等。激素是治疗硬皮病的关键性药物,不可轻信片面的"激素副作用"而延误了病情治疗的机会。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整天消极悲观,要性情开朗和乐观。平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不能波动太大,必要时可用镇静安定药。3、有雷诺现象者:注意防寒保暖,尽量避免暴露于寒冷空气中或接触冷水及冷的物体;避免各种损伤;饮少量酒以增加血液循环,不吸烟同时避免吸二手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口服血管扩张药或血管平滑肌松弛剂等,局部可涂搽2%硝酸甘油软膏,每日2~3次,局部坏死溃疡者可用0.5%的新霉素溶液或软膏。避免经常摩擦肢端。4、食道受累者: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辛辣过冷、过烫的食物,以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进餐后稍走动后再躺下,以免发生食道反流。5、避免滥用药物。6、通过门诊随访调整治疗药物和观察有无治疗药物的副反应。
跖疣 系寻常疠发生在足跖称跖疣,外伤、磨擦、多汗可为其诱因。 症状: 始如一细小丘疹,后渐增大,表面粗糙不平,灰褐或灰黄色,境界清楚,若用刀刮削去表面角质,见有点状出血,系真皮乳头血管破裂,微量血液外渗凝固,故形成小黑点,常见于足跟,足前弓,单发或多发,有压痛,病程慢性。 治疗: (一)Co2 激光 (二)外用鸡眼膏,5-氟脲嘧啶软膏,五妙水仙膏。(三)平阳霉素局部注射。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宝崇 白继萍 045000摘要:目的 探讨乳房外 Paget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6例乳房外 Paget病患者临床特点、 病理资料以及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 6例均行局部扩大的病灶切除术 ,其中切除后直接缝合 4例,游离植皮 2例。随访6— 12月,复发 1例,再次手术。结论 局部扩大的病灶切除术是治愈的关键。关键词:乳房外 Paget病;临床分析。 乳房外 Paget病 ( EMPD)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 ,据推测 ,它可能是起源于大汗腺导管开口部细胞 ,或是自表皮内向大汗腺分化的多能潜质细胞,近年来,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支持EMPD的大汗腺起源。我科自 2004年至 2009年共医治EMPD患者 6例,现结合其临床、 病理、 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1 病例资料 6例患者中男性 5例 ,女性仅1例;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 60.5岁;确诊前病程 4月至 6年,平均 38月。112 临床表现 发病部位:女性 1例中在大阴唇; 5例男性累及阴囊、 阴茎或阴阜 , 4例合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损大小由 1.5cm ×2cm至 3.2cm × 5cm,皮损一般表现为境界较清的红斑 ,表面有糜烂、 渗液、 结痂 ,有 2例患者表面有疣状或乳头状增生。113 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及心肺均正常 ,相关检查未发现其它肿瘤 ,免疫组化癌胚抗原阳性 1例。114 组织病理 表皮内可见大量 Paget细胞 ( P细胞 ) ,呈巢状、 条索状或单个分布 ,这些细胞胞浆呈细颗粒状或透明 ,核较大 ,空泡状且不规则 ,位于细胞中心 ,核仁明显 ,真皮内、 汗管也可见同样的 P细胞 ,真皮浅层有多少不等的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呈带状或弥漫性浸润。4例肿大淋巴结病理示炎性反应 3例 ,癌浸润 1例。115 手术方法 患者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沿病灶外 2cm处环形切除皮损 ,切除深度达浅筋膜以下 ,下腹部达深筋膜 ,阴囊达肉膜 ,阴茎至 Buck筋膜。病灶切除后的皮肤缺损 ,将周围皮肤作皮下游离后直接对位缝合4例 ,游离植皮2例肿大淋巴结同时切除。2 结果 经常规术后处理后5例一期愈合 , 1~2w拆线 ,有1例切口出现糜烂、 渗液 ,换药 3w左右愈合。随访 6—12月后复发 1例 (占 16.6% ),复发者再次接受手术 ,再随访1年未见复发。3 讨论 EMPD大多好发于男性 ,女性少见。常发生于 50岁以上 ,病程缓慢 ,病期半年至十多年 ,其损害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部位 ,如阴囊、 阴茎、 阴唇 ,大多为单发[ 1 ]。本组病例也证实了本病的上述特点。本组病例平均年龄60.5岁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2~3 ]。值得注意的是 ,本病临床表现酷似湿疹 ,常易误诊 ,这也是本组病例确诊前病程平均达38月的原因 ,因此对 50岁以上 ,发生在外生殖器或肛周长期不愈的湿疹样皮肤损害 ,特别是边缘明显者 ,应提高警惕 ,尽早做病理活检 ,一经确诊 ,必须尽快予以切除。关于手术方法目前均不主张进行所谓的根治术 ,如外阴切除术、阴囊切除术、 阴茎切除术等 ,但 Paget细胞可跳跃式出现在肉眼所见的皮损之外 ,因此我们采用沿病灶外 2cm处环形切除 ,深度达浅筋膜以下 ,阴囊达肉膜 ,阴茎达 Buck筋膜 ,这种局部扩大的病灶切除术 ,既避免了根治术带来的局部畸残 ,同时明显降低了复发。病灶切除后 ,留下的皮肤缺损 ,尽量利用周围及阴囊皮肤覆盖创面 ,其好处是其本身较好的延张性 ,另外这样做可使局部温度较低 ,利于睾丸 ,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癌变。倘缺损过大 ,可用大腿内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术中应注意: ① 彻底止血 ,由于外阴部供血丰富 ,组织疏松 ,如止血不彻底 ,极易形成血肿 ,甚至感染。② 术后应将阴囊托起 ,减轻对切口的牵拉作用 ,增加一期愈合率。③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参考文献:[ 1 ]孔令城 1皮肤肿瘤 [A ]1杨国亮 1皮肤病学 [M ]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9931[2 ]王持,李长岭 1阴囊 Pagets病的诊断和治疗 [ J ]1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0, 21: 175 - 1771[ 3]宋飞,李红梅,曹栋成,等 1阴囊 paget’ s病诊断与治疗 [ J ]1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 17: 3461
1806年Alidert首先报告命名为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后人澄清它与霉菌无关,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为来自T淋巴细胞的一种淋巴瘤,是一种属於多中心、起源於皮肤的、缓慢发展 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临床上将蕈样肉芽肿分为3期:1.红斑期(浸润前期) 全身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形态不整的浅褐色斑片,其上稍有鳞屑,有的稍有萎缩,多次活检见真皮浅层有少许淋巴细胞浸润,此期的临床和病理均不好诊断,临床大多常冠以副银屑病的诊断,应作定期观察。临床上它们可以类似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或银屑病,病程极为缓慢,可长达10~20年不等,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2.斑块期 在躯干或臂部的病损逐渐发生浸润,形成暗红色浸润性斑片,形态不整,其上有1少许鳞屑,有的斑块有色素沉着,有的斑块有色素减退。浸润块可稍高出皮面。有明显瘙痒。此时全身浅表淋巴结可稍有肿大,但非转移。3.肿瘤期(蕈样期) 进入肿瘤期时,蕈样肉芽肿患者才出现蕈样的特点。肿瘤为淡红色、半透明状、明显隆起的肉瘤样损害。一般为多发,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容易破溃,形成溃疡。肿瘤中央破溃、坏死,呈外翻样,尤似溃烂的西红柿,此乃蕈样的特点。多次破溃流血或有浆液溢出,患者痛苦不堪。肿瘤期患者可能有淋巴结转移,到了晚期可以转移到各个脏器和系统。【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病多见於中老年人,为浸润性斑块,自觉瘙痒,有肉瘤样肿瘤,破溃后呈蕈样外翻。呈慢性经过,多中心发病。组织病理学有特征性,表皮内有亲表皮性蕈样肉芽肿细胞。聚集一起称Pautrier微脓疡。真皮内有各种细胞的浸润,在浸润细胞中可以找到较大的MF细胞,确诊不难。本病应与副银屑病、银屑病、毛发红糠疹、假性淋巴瘤等病相鉴别。【治疗】蕈样肉芽肿是一种病期冗长,发展缓慢的T细胞淋巴病,因之在治疗上不需要太积极,若用太多的抗肿瘤药,反而会促进病情的快速发展。 1.氮芥治疗 注射用氮芥10mg用50ml盐水或75%酒精稀释,间隔3~5d外用1次。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肯定,而且发生皮肤刺激反应较少,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缓解。因为氮芥容易水解,故最好现用现配。为防止氮芥对皮肤刺激和加强疗效,也可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虽然氮芥外用有潜在的致癌性,但还是值得应用的。2.放射线治疗 对浸润期斑块可采用放射线照射治疗,Cotter等报告对肿瘤期每周照射1次,每次2Gy,总量3Gy,可防止复发。3.电子束治疗 当蕈样肉芽肿用其它治疗失败,皮损发展为全身大面积时可采用全身电子束治疗,治疗量3Gy以上,照射时要注意,前后、左右、侧面各个方位应照射到,不得遗漏,但也不得重叠。4.PUVA(光化学疗法)治疗 口服补骨脂素后全身照射长波紫外线对肿瘤前期的蕈样肉芽肿有较好的疗效。Roenigk最早应用此种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肿瘤前期采用PUVA治疗的有效率可达90%。因为长波紫外线照射到真皮的深度有限,故不能用於肿瘤期。5.干扰素治疗 采用重组白细胞干扰素肌注50×106IU/m2,每周注射3次。0lsen等报告22例采用α-2a干扰素治疗,27%完全缓解。Braenth等报告6例用干扰素和芳香维A酸联合治疗有3例完全缓解。6.卡氮芥 Zackheim等报告用卡氮芥(BCNU)10年的经验,对肿瘤前期有65~70%完全缓解,它适用於对外用氮芥耐药的患者。7.全身化疗 对肿瘤期和晚期转移患者采用联合化疗,用COP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和甲基苄肼)或用MOPP(氮芥、长春新碱、泼尼松和甲基苄肼)方案。8.体外光化疗 Edelson等治疗37例进行期的MF,多数患者为红皮病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CTCL),给与8甲氧补骨脂素口服2h后将患者的白细胞循环到体外(要有体外光疗专用机等),接受长波紫外线照射。然而再输进患者体内,37例患者有27例得到良好治疗效果。9.免疫疗法 全身蕈样肉芽肿患者需要用免疫治疗。Vonderheid等报告向蕈样肉芽肿的浸润斑块内注射干扰素有一些效果,全身注射干扰素亦可使病情缓解。Roenick报告对肿瘤期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用抗病毒药无环鸟苷,按5mg/kg计算,一般250mg,静脉注射,1次/8h,连续用12~18d,以后改用口服无环鸟苷维持量可获良效。10.维A酸类 Kessler等用异维A酸3mg/kg/d治疗4例蕈样肉芽肿取得很好疗效。Kessler等再次观察44例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作者采用国产维A酸类药维胺酯口服,3次/d,每次25mg,连续服药100周,可使肿块吸收和消散。11.其它 Mamus等报告用西咪替丁口服能使蕈样肉芽肿得到缓解,服药后蕈样肉芽肿的瘙痒很快控制,停药复发,再用西咪替丁仍有效。晚近报道用环孢菌素治疗蕈样肉芽肿有效。Jensen报告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可缓解瘙痒,使病情好转。【预防】 对全身皮肤瘙痒,轻度红斑,少许鳞屑性皮肤病,经各种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蕈样肉芽肿。应作定期组织病理检查,一旦病理上显示蕈样肉芽肿改变,或浸润细胞内找到MF细胞,应按蕈样肉芽肿来治疗。
脂溢性角化病易发生于老年人,故又称老年疣,它实质上是一种基底细胞乳头瘤。【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是一种皮肤老化现象,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病越多。它与日光照晒有密切关系,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个别情况下,它可以是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临床表现】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为58.2岁,50岁以上占81.9%,本病好发于头、面、躯干、手臂等处。皮损多少不一,开始为芝麻粒大的褐色扁平小疣,发于面部手背者尤似扁平疣。随着年龄增长,皮损越发增多。为广泛棕褐色或黑色高起的疣,皮损境界清楚,故似贴邮票状,触之表面有油腻感,加上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故称脂溢性疣,实际上它与皮脂腺毫无关系。有的病例皮损只有数个或损害较小,有的病例数目众多,达百余个,而且损害较大。一般无自觉症状,偶于炎夏有痒感。本病不发生恶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及日晒处,呈疣状损害,一般多发,诊断不难,本病应与扁平疣、寻常疣、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色素痣及黑素瘤相鉴别。【治疗】一般来讲本病不需要治疗,但为了美容目的和减轻心理压力,采用液氮冷冻效果最好,也可作锐匙刮除术。采用电烧术或激光治疗有时会留疤痕。用5%氟尿嘧啶软膏治疗必须达到刺激程度才会有效,愈后常留有色素沉着。【预防】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症的患者应避免强烈日光照晒。当短期内脂溢性角化症迅速长大增多,出现自觉瘙痒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患者体内患有腺癌,应予以全面检查。
指(趾)端粘液囊肿是多见于老年人的一种粘液囊肿。它既不是滑膜囊肿,也不是腱鞘囊肿,而是一种独立的皮肤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它是发生在指(趾)端的一种粘液变性。【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两性相等,好发于手指或足跖末端背侧,离甲根部很近的特定部位。一般为单发,少数人可为2~3个。皮损为米粒大或黄豆粒大半球形半透明状的囊肿,呈珍珠色或皮肤色。因为它离甲根很近,当压迫到甲母时,受累甲板呈现与肿瘤一样宽的纵嵴,一般无自觉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指(趾)末节背侧,为半球形半透明的囊肿,如果用针去挑破可挤出粘稠的粘液。本病应与寻常疣、甲周纤维瘤与甲下外生骨疣等病相鉴别。【治疗】外科医生常将它们误诊为滑膜囊肿而作外科手术切除。由于指背皮肤紧张,又无囊壁,往往切除不彻底,术后很快复发。作者采用纯曲安奈德混悬液囊肿内注射治疗取得极佳疗效,而且不复发。方法是用稍粗一些的注射针头插入囊肿内,将针眼稍加扩大,抽出针头后用纱布挤压,将囊肿内的粘液挤干净,然后再向囊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再将粘液和药液一起挤出干净,最后把针头刺入囊肿的底部并注入曲安奈德。一般注射1次即愈,很少复发,而且不留疤痕。【预防】平素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早诊治。
病因及病机药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占多数。药疹患者约占门诊人数的1~5%。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药疹,据临床统计,抗生素类、磺胺类、镇静类及退热止痛类药物引起者占药疹的3/4左右。【病因及发病机理】药疹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免疫学的观点,药疹的机理可分为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大类,以变态反应为主,两者有时可同时存在。1.变态反应机制 可分为I型、Ⅱ型、Ⅲ型、Ⅳ型变态反应,有的药疹以一种类型为主,有的药疹兼有几种类型的变态反应。(1)I型药疹主要是IgE介导的速发性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包括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荨麻疹、血清病样反应、过敏性鼻炎等。引起的药物有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是引起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型药疹的主要原因,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等也是引起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药物。(2)Ⅱ型变态反应又称溶细胞型反应。主要影响血细胞,包括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较多,如氯霉素、氨苯砜、硫脲嘧啶、磺胺类、保泰松等。(3)Ⅲ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反应。药物作为抗原使人体致敏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坏死性血管炎、肾小球性肾炎、心脏和肺的血管病变以及关节滑膜炎等。引起此型反应的药物有肼苯哒嗪、磺胺类、普鲁卡因酰胺、青霉素、链激酶等。(4)Ⅳ型变态反应又称迟发超敏性反应。I型、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为体液性免疫变态反应,而Ⅳ型为细胞性免疫变态反应,由细胞因子介导。药疹中的湿疹样药疹、红皮病型药疹、麻疹样药疹、猩红热样药疹、多形红斑样药疹均为Ⅳ型变态反应。引起此型药疹的药物较多,如磺胺、镇静药、青霉素、水杨酸盐、异烟肼等。2.非变态反应机制(1)毒性作用:由于剂量过大或虽剂量不大但药物在体内排泄速度缓慢而发生的慢性蓄积作用,如砷角化症就是砷剂在体内慢性蓄积作用而致。(2)光感作用: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在光能的作用下,通过光化学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引起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3)酶系统紊乱:药物抑制体内某些酶、或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使其发生异常改变。 此外,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杂质,给药的方式,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机体的状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1.皮肤表现 药物过敏大多数表现为皮疹。药疹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为常见的一种药疹,皮疹系统性、充血性红斑,也可伴有出血疹,皮疹很象麻疹或猩红热。常伴瘙痒。多伴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升高、肝肾功能损害等。病程0.5~1个月左右。(2)固定性药疹:十分常见,约占药疹患者人数的1/4左右,为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片,中心可以起水疱,数量一至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面积可大可小,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四肢皮肤及会阴部,病程1~2周。再次接触过敏药物时易复发,许多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且皮疹数量1次比1次增多,面积1次比1次扩大,严重者可演变成重症多型红斑或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3)荨麻疹型药疹:临床表现象急性荨麻疹,青霉素、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易引起此型药疹。皮疹为风团,全身性,常伴有血管性水肿及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有时伴有发热、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4)多形红斑型或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形红斑型以多形性皮疹为主,包括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等,症状相对较轻,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重,除皮疹更广泛外,常累及黏膜,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常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肝肾功能受影响。(5)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早期表现为严重的固定型药疹或重症多形红斑,近一步发展成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皮疹全身性,似系统性Ⅱ度烧伤,以水疱为主,可累及全身皮肤,黏膜常溃烂,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大多伴有发热,影响肝肾功能及合伴心肌炎、肺炎的机会较多。此型药疹严重,死亡率高。(6)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药物过敏是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最常见的原因,剥脱性皮炎是严重的药疹之一。早期常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近一步发展可成剥脱性皮炎。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皱襞处有糜烂和渗液,病程长达1个月以上,消退期间脱屑明显,手足呈套式脱皮,全身症状明显,患者常有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肝肾功能不正常,发生心肌炎和肺炎的机会较多。败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肌炎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主要原因。(7)其它:除上述常见的类型外,还有紫癜型药疹、结节性红斑型药疹、湿疹样型药疹,痤疮型药疹、增殖性皮炎型药疹、天疱疮样药疹等。2.全身表现(1)发热:皮疹面积广泛的重型药疹患者常有程度不等的发热,体温38~40℃,可以是弛张热,也可持续发热。(2)末梢血象,大多数药疹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偏高,有时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偏低。(3)消化系统症状:可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有时可以发生腹泻和血便。(4)呼吸系统症状;重型药疹患者若伴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预示可能合并肺部感染。(5)循环系统症状:可出现心肌损害,小血管损害,心脏传导系统受影响等。(6)泌尿系统症状:重症药疹患者可以伴有肾脏损害,引起血尿、蛋白尿等。(7)神经精神症状:可伴多发性神经炎、脑部血管病变,可以出现各种精神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典型药疹的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者常易误诊。药疹目前还没有一个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诊断主要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化也比较快,容易和其它皮肤病或其它疾病的皮疹相混淆,因此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并掌握各型药疹的规律及特点。诊断主要依据如下。1.病史 详细的病史对诊断十分重要,多数患者服药史比较明显,药物和皮疹的关系比较清楚。2.临床特点 从第1次服药到发疹都有一个致敏期,致敏期可长可短。一般来说,I型过敏反应的致敏期较短,Ⅱ、Ⅲ、Ⅳ型的致敏期较长,初次服药过敏的致敏期长,再次服药过敏的致敏期明显缩短。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为全身性,对称分布,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多伴有明显的瘙痒。各型药疹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有着各自的临床特点,有些药疹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诊断;有些药疹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容易误诊。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药疹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对某些特殊类型药疹有时有参考价值。4.药物过敏试验 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较多,大致有3类:即皮肤过敏试验、药物激发试验和药物体外试验等。(1)皮肤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划痕试验、皮内试验、被动转移试验和皮肤窗口试验等,皮肤试验可为诊断提供依据,但要注意下列问题:①皮肤试验可以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②皮肤试验可使病情加重、恶化。(2)药物激发试验,即药物再暴露试验,有助诊断,但此法有一定危险性,易使症状加重和病情恶化,不要轻易使用。 (3)体外试验包括嗜碱性细胞脱颗粒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等,体外试验或因方法不灵敏或因操作复杂,目前尚未在临床上普遍开展。【治疗】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治疗和抢救药疹成败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药疹的基本治疗原则是;①立即停止抗原性的药物继续进入机体;②尽快去除已进入机体内的药物;③治疗已产生的临床症状;④预防再发;⑤由于患者被致敏后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即对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及多元过敏(即对多种药物过敏),治疗用药应尽量单纯并具有针对性。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及时停药是治疗药疹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若服药种类多,一时难以确定是何种药物引起时,则应根据药疹一般规律及药物抗原性的大小来进行分析。2.加强变应性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如药物反应是由口服引起的,可用催吐或洗胃的方法来排除进入体内的药物。一旦发生了药疹,说明药物已被吸收,此时洗胃和催吐的意义已不大。为促使过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可给患者大量饮水及静脉输液。对于溴疹和碘疹可采用口服盐水及注射生理盐水,以提高氯离子的浓度,以氯化物取代卤族元素,促使肾脏排出溴或碘。对磺胺药引起的皮疹可口服小苏打,以促进排泄。3.非特异性脱敏疗法(1)抗组胺类药物:常用的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25mg,3次/d口服;赛庚啶2~4mg,3次/d,扑尔敏4mg,3次/d,口服;阿伐斯汀,8 mg,3次/d;西替利嗪,10mg,1次/d;咪唑斯丁10mg,1次/d;氯雷他定10mg,1次/d;依巴斯汀,10 mg,1次/d;地氯雷他定,5mg,1次/d等。(2)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脱敏,促进网状内皮细胞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对变态反应和中毒的抵抗力,同时又能使毛细血管紧密,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和渗透性。常用量1~3g,可在输液时加入液体中静滴。(3)钙剂:钙剂有消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渗透作用,因而能减轻皮肤和黏膜的炎症和水肿。常用的钙剂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溴化钙、乳酸钙,每日0.5~1g加入输液中静滴或稀释后静脉缓注,也可口服。(4)硫代硫酸钠;该药能与金属类药物结合成无毒或毒性很低的金属硫化物,随尿排出体外,故有解毒作用,同时还有镇静和脱敏作用。常用10%硫代硫酸钠lOml或5%硫代硫酸钠20ml升静脉注射,1次/d。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激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对治疗的反应而定。对有自限性的轻型药疹患者,给予一般性抗组胺药物,结合适当的局部治疗,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不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皮疹广泛的患者,虽其全身症状不严重,但为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成严重型药疹,最好使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即口服泼尼松40~60mg/d,曲安西龙:32~48mg/d,或地塞米松4.5~6mg/d,3~5d,若症状不能控制,可增加原来治疗剂量的1/2,直到症状控制后再逐渐递减量。也可用得宝松1~2ml(含倍他米松磷酸二钠盐2 mg,倍他米松二丙酸酯5 mg),肌肉注射,一般1次即可,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制剂。对危重型药疹患者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等,可采用静脉途径给药,通常选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甲基强的松龙40~12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待症状得到控制,病情趋向稳定后,逐渐递减每日静脉剂量或改为口服。糖皮质激素何时减量,减量的幅度,是否要维持用药及维持量大小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要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后3~5d,才能逐渐减量。轻型患者减量可以快些,不必维持用药,重型患者递减的速度宜慢,要有适当维持用药时间,以防症状复发。5.预防并发症 重型药疹患者由于病情笃重,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上皮肤大面积表皮剥脱、溃烂和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极易招致感染。如果患者合并感染,应该采取积极的抗感染措施。(1)选用抗菌谱广、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选用时应参考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切忌使用抗原性强、变态反应机会多以及与原变应性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2)所使用的抗生素要作到足量有效,品种不宜多,抗生素一旦确认有效,就不要轻易更换。(3)如果感染不十分严重,而抗生素的安全性又无保证,也可考虑选用中药清热解毒剂来预防和治疗感染。一般来说,中药发生变态反应的机会较少。(4)抗生素使用期不宜过长,感染一旦得到控制,就应停止使用。6.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 发热较高时可采取物理方法降温,尽可能不用药物降温,因许多退热药有较强的致敏作用。重症药疹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剥脱性皮炎患者,大量鳞屑脱落造成大量蛋白质的丢失,要补充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并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高热量饮食。要注意保温,不要受凉,以免发生感冒或支气管炎。对内脏损害较重的病例应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发现有中毒性肝炎时,应给予保肝疗法。注意眼、口腔、鼻腔、肛门及外阴的清洁护理工作。为防止眼部黏膜粘连或溃疡,可滴醋酸氢可的松眼药水,或涂醋酸可的松眼膏;如角膜受累,可涂抗生素眼膏保护;口腔黏膜糜烂时可用3~4%硼酸溶液或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生殖器黏膜糜烂时可用3~4%硼酸溶液作冷湿敷,待渗液停止后可根据损害情况用氧化锌油或地榆油包扎,每日换药1~2次。7.皮肤损害的局部处理 根据皮损的情况选用无刺激性的外用药。红斑丘疹而无渗出的损害可搽炉甘石洗剂,若渗出明显,可采用3%硼酸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或停止后,改用氧化锌油或2%糠馏油鱼石脂糊剂。如皮肤干燥脱屑,可用黄连膏、新霉素膏或红霉素膏外涂。剥脱性皮炎型及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有人主张使用扑粉(硼酸5g、氧化锌25g、滑石粉 75g),或用中药青黛散、二妙散等撒布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对松解的表皮及大疱的疱壁应尽可能保持完整,疱液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对已有感染的糜烂面或脓疱应剪除残皮,充分暴露创面,如条件允许,应采用暴露疗法。8.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治疗反应中较危险的一种表现。常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对机体危害极大,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措施包括:(1)1:1000肾上腺素注射液0.3~0.5ml立即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其作用迅速而肯定。危急情况下,亦可将肾上腺素0.3~0.5ml加入50%葡萄糖中静脉注射,静注易引起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为常规方法使用。(2)糖皮质激素:对严重过敏性休克患者,应快速、大量、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可用氢化考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lOmg加25%葡萄糖液50ml静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直至病情稳定后,再以静脉滴注维持。(3)在休克状态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因此,适量的输液,有助于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的改善,同时对变应性药物的排泄也有帮助。但输液量和输液的种类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选择,可使用血浆、右旋糖酐、乳酸钠林格液或碳酸氢钠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4)休克患者可采用各种升压药物,如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2~8mg加入5%葡萄糖500~1000ml中静滴。也可肌肉注射美速克新命10~20mg或加入25~50%葡萄糖液中静滴。多巴胺治疗休克有良好效果,该药对肾和内脏等器官具有独特的选择作用。(5)应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如有呼吸困难,应供给充足的氧气和注射中枢兴奋剂如可拉明,如发现有喉头阻塞,要考虑作气管切开。(6)针刺人中、少泽、少冲、中冲、涌泉、内关、足三里等穴,根据病情选配穴位,也可用耳针。最近国内有人报告,“生脉散”(人参10~15g、五味子10g、麦冬15g)对各型休克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地改善循环,提高血压。此外,“独参汤”、“参附汤”对抢救过敏性休克也有一定作用。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背部、腋部、会阴等,重者可泛发全身。其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略带黄色的轻度红斑,伴细腻性鲜屑和结痂,皮肤有搔痒感。发生于头皮长期不愈可导致头发脱落稀疏,称为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采用饮食调治疗效较好。 (1)宜食入富含维生素A、B2、B6、E的食物:因维生素A、B2、B6对脂肪的分泌有调节和抑制作用。维生素E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维生素的食物有动物肝、胡萝卜、南瓜、土豆、卷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因刺激性食物可影响机体内分泌,从而造成皮肤刺痒,影响治疗。辛辣刺激性食物有辣椒、胡椒面、芥末、生葱、生蒜、白酒等。 (3)忌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主要是指油脂类。这类食物摄入过多会促进皮脂腺的分泌,使病情加重。同时,还要注意少吃甜食和咸食,以利于皮肤的康复。 此外,患者在洗脸洗头时,最好不用肥皂,更不要用热水烫洗止痒。因为皮脂溢出主要是皮脂腺功能亢进,常用热水、肥皂洗去皮脂,由于刺激作用,会使皮脂腺更为活跃,加重皮脂溢出。
皮肤皮脂腺分泌皮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脂排出过多,在皮肤上堆积,在堆积处出现慢性皮肤炎症,则称为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但未得到证实。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特征】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部位,如头、面、耳后、腋窝、胸前、肩胛间、腹股沟、会阴等处,也可泛发全身。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腻状鳞屑或黄痂。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如头部损害,重者可伴渗出结痂,有臭味,可引起头顶脱发,称脂溢性脱发。眉、鼻翼、耳后见灰白色鳞屑或黄痂,基底潮红,躯干部位不规则黄红色或淡红色斑片,复以糠秕状鳞屑,严重者发展至全身而成红皮症。有时因搔抓,继发感染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脂 【发病原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性腺分泌紊乱有关,为雄激素分泌亢进所致。除此以外,与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过多,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细菌感染,维生素B族缺乏等有一定关系。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或肺胃血热上冲,热毒不得疏通,而致局部新陈代谢与血液微循环发生障碍。并继发皮疹、丘疹或斑片与油腻状鳞屑的症状。 【一般治疗】 治疗主要在于保持皮肤清洁,限制脂肪饮食和酌用药物治疗。 一、限制脂肪性食物和甜食,如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多食蔬菜和水果。 二、每晚用温水涂少量硫磺香皂或硼酸皂洗脸。清除面部油腻,清洁皮肤。 三、遵照医嘱用药物治疗,需耐心坚持方能有效。 四、值得注意的是要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的食物要适量多吃,猪肝、胡萝卜、蛋黄等,以纠正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有人研究,缺锌也可产生脂溢性皮炎,应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如动物肝、瘦肉、禽类、坚果类等,以纠正人体内锌含量相对不足。避免高碘饮食很重要,因高碘饮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 除上述之外,还要多吃含维生素C、B1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适量的增加谷物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对脂溢性皮炎大有益处,占总热能的18.8%,碳水化物356克,占66.3%,维生素A515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E41.7毫克,维生素B11.32毫克,维生素B21.09毫克,维生素C159毫克,尼克酸12.1毫克,钙1037毫克,铁28.1毫克,锌13.4毫克,硒24.9毫克,铜2.7毫克,镁469毫克,磷1412毫克,钠3486毫克,钾2959毫克,胆固醇38毫克,膳食纤维19.6克。 1、禁饮酒: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过多少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2、内服药: (1)维生素B族类制剂,如维生素B6 B2 B1。 (2)有人主张服酮康唑或四环素。 3.外用药:去脂、消炎、杀菌、止痒的原则,常用复方硫磺洗剂,或希尔生液。 4.中医治疗:潮红、渗液、结痂时可以清热、解毒、利尿为治则,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仅有痒而无渗出时,以养血、润燥、祛风、清热为治则。用祛风换肌散加减。 本病一般诊断不难,但应提高警惕与红斑型天胞疮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起严重后果。治疗中还应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热水肥皂洗头,避免诸如篦头发等各种机械性刺激 【脂溢性皮炎的食疗】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背部、腋部、会阴等,重者可泛发全身。其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略带黄色的轻度红斑,伴细腻性鲜屑和结痂,皮肤有瘙痒感。发生于头皮长期不愈可导致头发脱落稀疏,称为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采用饮食调治疗效较好。 (1)宜食入富含维生素A、B2、B6、E的食物:因维生素A、B2、B6对脂肪的分泌有调节和抑制作用。维生素E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维生素的食物有动物肝、胡萝卜、南瓜、土豆、卷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因刺激性食物可影响机体内分泌,从而造成皮肤刺痒,影响治疗。辛辣刺激性食物有辣椒、胡椒面、芥末、生葱、生蒜、白酒等。 (3)忌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主要是指油脂类。这类食物摄入过多会促进皮脂腺的分泌,使病情加重。同时,还要注意少吃甜食和咸食,以利于皮肤的康复。 此外,患者在洗脸洗头时,最好不用肥皂,更不要用热水烫洗止痒。因为皮脂溢出主要是皮脂腺功能亢进,常用热水、肥皂洗去皮脂,由于刺激作用,会使皮脂腺更为活跃,加重皮脂溢出。 脂溢性皮炎治疗中用激素药物是错误方法,副作用大并且容易形成依赖药物。脂溢性皮炎的根源是皮肤对脂溢分泌差异出现敏感性免疫排斥,脂溢分泌差异人人都有,治疗的核心是修复皮肤的耐受性,对脂溢分泌差异彻底摆脱免疫排斥,根本阻止脂溢性皮炎炎症的复发。
环状红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为风湿 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 鼻窦炎 中耳炎 胆囊炎 齿龈脓肿 结核等) 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 青霉菌等) 昆虫叮咬(如壁虱) 立克次体 药物(如青霉素) 食物(如发霉的奶酪)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 或由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 卵巢癌 鼻咽癌 支气管癌或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自身免疫 此外 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月经疹 甲状腺肿大 糖尿病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风湿性环状红斑常伴有活动性风湿症状 Still病的儿童患者出现环状红斑后 常提示已有心脏病变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的病因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超敏反应 如感染(病毒 细菌 真菌 寄生虫) 药物(青霉素 抗疟药) 潜在的恶性疾病 食物(发霉的奶酪) 内分泌改变(月经周期)和胆石症 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系机体对肿瘤组织的一种过敏反应 本病罕见 病因不明 单纯性回状红斑(erythema simplex gyratum)系变应性血管反应 (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为风湿 慢性病灶真菌感染昆虫叮咬立克次体 药物食物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 或由某些恶性肿瘤所致的自身免疫 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环状红斑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单纯性回状红斑 多见于女青年 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或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发病 初起为淡红色丘疹 离心性扩大成环形 呈鲜红或淡红色 数目较多 有时皮疹呈多环形 红斑边缘狭窄如线 1~2天后 可自行消退 但别处又可再起 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皮损消退后不留痕迹 无主观不适 有时可拖延数月不愈 2.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 是一种具有离心性向周围扩大 形状呈多环形损害和有鳞屑为特征的红斑性皮肤病 可见于任何年龄 但以30~50岁多见 无性别差异 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水肿性红色丘疹 向周围逐渐扩大 中央渐消退 呈环状或弧形 旧的皮损部位可以再起新的皮损 故呈多环形或靶形 活动性边缘每天可向外扩大1~3mm 隆起如堤状 其内缘有白色鳞屑附着 偶见小水疱及瘢痕形成 可有轻度疹痒(图1) 皮疹好发于四肢 臀部 面部少见 可分为表浅型和深部型或Darier型 后者皮损呈条索状 不伴有鳞屑 病程慢性 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 易复发 除少数伴发癌肿者外 一般预后良好 3.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 系机体对肿瘤组织的一种过敏反应 本病罕见 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 皮损主要累及躯干及四肢近端部位皮肤 呈泛发性瘙痒性红斑 外观似木板上的花纹(图2) 覆有细小鳞屑 边缘宽1~2cm 稍高起 缓慢地离心性向外扩展 退后留有色素沉着 多伴发乳腺癌 卵巢癌 子宫癌 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附近淋巴结呈无痛性肿大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本病的病程及预后与伴发的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有关 离心性环状红斑: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即可诊断 匍行性回状红斑诊断不难 但本病需与叠瓦癣鉴别 后者无类似红斑 无细胞浸润 真菌检查阳性 环状红斑应该做哪些检查? 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组织病理 主要变化是血管周围有致密的套袖状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偶见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真皮中上层及表皮有轻度水肿 可见表皮轻度角化不全 匍行性回状红斑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局灶性海绵形成 表皮增生 空泡变性 真皮可见中性和酸性粒细胞浸润 环状红斑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离心性环状红斑有时需与体癣 红斑狼疮 环状肉芽肿 玫瑰糠疹 点状银屑病和蕈样肉芽肿鉴别 匍行性回状红斑需与叠瓦癣鉴别 后者无类似红斑 无细胞浸润 真菌检查阳性 环状红斑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多伴发乳腺癌 卵巢癌 子宫癌 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环状红斑应该如何预防? 一旦明确病因 就应采取相应的治疗 急性发作时 应卧床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环状红斑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单纯性回状红斑:治疗可给普鲁卡因维生素C 大剂量维生素C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及抗组胺药物 离心性环状红斑:试用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 醋氨苯砜(氨苯砜) 氯喹等,局部外涂糖皮质激素制剂或温和的止痒剂. 匍行性回状红斑:治疗应详细检查寻找伴发肿瘤并进行治疗 一般肿瘤治愈后 皮损消失 可给抗组胺药物内服 (二)预后 单纯性回状红斑 有时可拖延数月不愈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 病程慢性 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 易复发 除少数伴发癌肿者外 一般预后良好 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 本病的病程及预后与伴发的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