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有不少人问,术后会不会复发?又该如何预防复发?今天,我就为大家集中解答一下哦。No.1为什么肿瘤会复发?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手术切除的是肉眼可见的、已经形成包块的癌细胞群,但仍有少数肿瘤细胞残存在组织或血液中,甚至通过放化疗也无法完全消灭。这些残存癌细胞就是复发的“根源”,这是肿瘤自身特点造成的。第二,如果接受的治疗不规范,导致肿瘤细胞未能有效清除,比如肿瘤切除方式不对,化疗疗程不足等,这些都会大大提高复发的风险。第三,术后忽视随访,未能及时发现复发征兆,错失阻断时机,也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No.2术后复发风险会有多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瘤种和分期。有些肿瘤,比如肝癌,即便做了手术,术后复发率可达50-70%,相当高。但也并不是所有肿瘤都这么高。不同分期情况也不同,比如早期肿瘤根治手术效果会很好,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中晚期肿瘤手术预后肯定没那么理想,不仅复发风险增加,有些甚至都没有手术机会。No.3怎么做才能不复发?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100%不复发”,但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在术后,医生会给您设计其他治疗方案,比如术后的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但具体选择什么方案,就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肝癌,术后可以配合放化疗、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等等;再比如术后有淋巴结转移或者危险因素,复发风险比较高的,医生会建议化疗。甚至有些人,做完手术和化疗后,还需要再配合其他治疗,比如持续3年的靶向辅助治疗,复发风险还能进一步降低。剩下还有一些,就是自我管理和生活因素了。比如戒烟、戒酒,保持良好情绪状态,放松心情,坚持适度锻炼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固定医院、固定主诊医师的情况下,做好定期有序的复查随访工作。No.4哪些症状说明复发了?最常见的有不明原因的消瘦、发热、出血、疼痛等,不过依靠症状来判断复发,往往为时晚矣,并不推荐大家这么做。正确的做法是做好随访工作。一般根治术后的前两年,每3个月一次复查随访,晚期可能2-3个月就要随访一次,具体看个体情况。病情如果稳定,在第三年后,频次降到半年左右一次。第六年后,随访间隔时间适当延长,部分人可能每年查一次就行了。如果能在癌肿尚未再次出现、仅仅是生物学指标出现变化如肿瘤标记物监测、循环肿瘤细胞监测等出现异常时,就及时发现、予以处理,尽可能在肿瘤萌芽状态将之杀灭,争取更好的治疗预后。
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是一定要吃鱼的,这寓意着“年年有鱼”。因为“鱼”是“余”的谐音,“年年有鱼”就代表了劳动人民对新一年生活富足、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但是,有很多肿瘤患者却不敢吃鱼虾蟹贝等海鲜,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海鲜都是“发物”,肿瘤患者一定要忌口“发物”,否则会加快癌症复发!然而,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觅友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吗?实际上,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海鲜会引起癌症复发,而且还有研究认为[1],多吃海鲜,尤其是深海鱼,还有助于延长总生存期(OS),甚至能使总生存期(OS)接近翻倍。为何海鲜会上榜“发物清单”?科普君在网上搜集资料时,发现很多人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发物清单”,一份份清单看过去,真的替觅友们委屈。如果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地“这不吃,那不碰”,那肿瘤患者真的没啥可以吃的了。而且众多“发物清单”中,无一例外的,海鲜都能“光荣上榜”。那为什么海鲜会上榜“发物清单”呢?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发物”?我国神话故事中,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无惧牺牲、勇于实践的精神。神农尝遍百草,才让老百姓知道哪些食物、药物可以吃,而哪些有剧毒。“发物”的出现也是因为后人继承了神农的这种精神。古人发现,有些人在吃完某些食物后,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能诱发疾病、引起疾病的复发等,于是古人就会根据这些现象,将这些食物称为“发物”,并整理成“发物清单”,以告诫后人,平常要少吃这类“发物”,在生病时更要避免食用这些“发物”。但是受限于古代医疗技术,“发物”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发物”引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一些健康人或病人食用“发物”后,出现了过敏、肠胃不适、关节肿痛等情况。海鲜之所以能频频上榜“发物清单”,就是因为一些病人或健康人在吃完它后,出现了以下这些问题:过敏:海鲜中的组织胺,就是非常常见的过敏原,这类过敏原会引起皮肤瘙痒、发红、水肿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过敏性休克[2];食物中毒:海鲜中还有很多寄生虫和致病菌,如果海鲜未煮熟煮透,或直接吃生冷海鲜,有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痛、腹泻,甚至肠梗阻等;痛风:海鲜通常含有较高的嘌呤,而高嘌呤饮食是引起痛风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就这样,海鲜频频上榜了“发物清单”。EPA、DHA,或能让总生存期翻倍!虽然海鲜因为种种问题而上榜“发物清单”,但是,海鲜的高营养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对海鲜不过敏,也不吃生冷海鲜,本身也没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觅友们都是可以放心大胆地吃海鲜的。因为海鲜能提供非常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是食物界妥妥的“高质量食物”代表。膳食指南推荐[3],每人每天应该吃40~75克的水产品(如鱼虾蟹贝等)。膳食指南还指出,多吃鱼肉能降低人群的总死亡风险。不仅如此,有研究发现[4],多吃海鲜,尤其是深海鱼,还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深海鱼中含有一些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等,这些物质有助于调节炎症反应,并具有抗氧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功能,因此,多吃海鲜,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另外,EPA和DHA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也有好处。比如:有利于增重或维持体重;提高化疗的反应率,缓解化疗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期(OS)等[5]。还有研究发现[6],对于出现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吃下含DHA的胶囊后,其血清中DHA浓度越高,其疾病进展时间越长(8.7月比3.5月),总生存期也近乎翻倍(34月比18月)。在未来,通过补充EPA、DHA或它们的混合物,也许能成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式。海鲜这么吃,才安全!看到这里,觅友们对于海鲜这种“发物”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呢?但是,科普君经常强调,凡事要适量,海鲜也是如此!我们前面说过,海鲜之所以上榜“发物清单”,是因为吃完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过敏、腹痛腹泻、痛风发作或复发等,因此吃海鲜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7]:(1)对海鲜过敏的肿瘤患者,最好别吃海鲜;(2)尽量避免吃生冷海鲜,一定要煮熟煮透再吃;(3)本身有痛风或关节炎的,也尽量避免吃海鲜,如果要吃,不能吃太多;(4)在处理海鲜时,要注意避免被海鲜的尖锐物扎伤,否则会有海洋弧菌感染的风险,在吃海鲜时也要注意避免被鱼刺扎喉咙;(5)深海鱼油不是“液体黄金”,鱼油中的EPA和DHA含量实际上并不多,鱼油对于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证据还不明确,建议还是从饮食中摄入EPA和DHA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各种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应用,使得乳腺癌的预后达到较高的水平。 发现乳腺癌后,手术切除肿块已经是标准治疗,但是术后康复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却令患者苦不堪言。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希望觅友们能够提前预防,尽早发现。 术后出血 乳腺癌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肿瘤切除术后。 发生出血的原因有很多: 术中止血不彻底。 遗留有活动性出血点,当患者活动后发生出血。 术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的患者,当体位发生改变或者剧烈咳嗽。 手术结扎的丝线滑脱或电凝的凝血块脱落。 术前应用化疗或者激素类药物使伤口容易渗血。 正常情况下,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必不可少。患者及家属术后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引流液的颜色越来越浅,引流瓶中的量越来越少,说明伤口恢复地越来越好了。 引流瓶中如果出现颜色鲜红、引流量增多,伤口敷料隆起,皮肤周围发紫,就可以判断发生术后出血了。 一旦发生出血,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难免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但其实不必担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术后出血,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01 如何预防乳腺癌术后出血呢? 首先,医生在手术中止血要彻底,减少遗留的潜在的活动性出血点。 其次,患者在术后引流过程中,要保持患侧上肢制动,避免大幅度活动,造成引流管脱出,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以及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最后,如果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在术前可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者其他血液制品,提高凝血功能,避免造成术后大出血。 皮下积液 乳腺癌手术需要游离大面积的皮瓣,切除乳腺组织后就会形成的空腔,表层皮肤和基底肌肉无法完全黏在一起,一旦引流不畅或者患侧活动幅度过大就会造成积液。 发生皮下积液有以下几个原因: 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被引流,积聚在皮下。 创面的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液化后形成积液。 没有及时挤压引流管,造成引流管堵塞。 皮瓣张力过大使伤口不易覆盖,引流管拔出过早等。 皮下积液一般发生在腋窝、锁骨下方皮瓣、前胸壁皮瓣。发生积液的部位,手触时有波动感,穿刺有积液。腋窝发生积液时,可看到腋下及上肢肿胀,积液过多时,还可看到大面积的皮瓣漂浮。 02 发生皮下积液怎么办? 据国外文献报道,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在10%~30%。所以即使出现皮下积液,也不要太紧张。及早通知医生,让专业人数处理皮下积液,也能恢复得不错。 24小时引流量是医生作为拔出引流管的重要依据。 患者及家属在术后前几天,要密切关注引流量,及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堵塞。 记录的引流量及时回报医生,让医生有详细的护理记录参考。 何时拔出引流管应听取医生的建议,避免过早拔出引流管而造成皮下积液。 如果皮下积液量较少,医生反复用空针穿刺抽取即可,如果量较多,可以在把原来的引流管切口扩大或者放置橡皮引流条。 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造成皮瓣坏死的原因有多个: 皮瓣剥离较薄,导致皮瓣供血不足。或因皮下有积液使皮瓣不能与胸壁黏连。 皮瓣缝合时张力太大,引起皮瓣缺血坏死。 电刀操作不当,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血管凝固性栓塞,导致皮瓣坏死,多见于术后24小时。 皮下积液存留过久,使得皮瓣漂浮,无法建立新的血运循坏而缺血坏死。 皮瓣坏死时,肉眼可见皮肤变得苍白,逐渐变紫绀,表面有小水泡出现。3~7天后可看到皮肤呈黑色硬痂状。 03 发生皮瓣坏死怎么办? 医生角度来看: 医生应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切口,减少皮肤张力。 剥离皮瓣时尽可能选择厚的、血运丰富的皮瓣,避免皮瓣坏死缺血。 包扎伤口时,压力适宜,避免过紧或过松使得皮瓣漂浮。 患者角度来看: 患者和家属应全力配合医护人员,及时记录引流量,保持引流管通畅。 一旦有发生积液就要及时上报医生处理,以防皮下积液进一步发展成皮瓣坏死。 发生皮瓣坏死的面积小于2厘米,可通过清创、湿敷换药使其自行愈合。如果皮瓣坏死呈苍白色时,应将坏死皮瓣切除再重新缝合。坏死区域较大时,必要时需要进行植皮治疗。 上肢水肿 乳腺癌淋巴清扫术后破坏了淋巴回流系统的完整,因而容易使上肢淋巴回流受阻而造成患侧淋巴水肿。上肢淋巴水肿后很难恢复,治疗过程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淋巴水肿是终身的,所以预防淋巴水肿也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终身的课程。 04 如何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呢? 1、患侧不要提重物。患侧负重不要超过5kg,尽量不要干需要太用力的活儿。如果需要抬重物等,最好用健侧手臂。避免患侧过度疲劳,当患肢感到疼痛时就要及时休息。 2、避免穿过紧的衣物、戴戒指、手表时尽量宽松些,不要让它们紧紧嵌入皮肤。避免手臂直接受热,如长时间的日光浴、泡温泉、 3、不要在患肢穿刺、输液、测血压等。如果患侧皮肤出现伤口,要及时洗净,以防感染。避免患侧皮肤损伤、干裂。出现患侧皮温增高、疼痛、发红、皮疹时要及时就医。 4、进行剧烈活动时、乘坐飞机时应佩戴合适大小的弹力袖套。 5、加强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如爬墙操、淋巴水肿康复操等。 发生淋巴水肿不要慌,多种方法可得到康复。 大多数的淋巴水肿在经过及时治疗后可以得到康复,甚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淋巴水肿是不可能彻底治愈的,所以预防淋巴水肿很重要,但不幸发生淋巴水肿后,你可以这样做: 轻度淋巴水肿,可通过练习淋巴回流操,促进淋巴回流。 严重的淋巴水肿,可到医院的康复科做理疗,或者做淋巴回流术。 感染 癌细胞发展迅速,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大部分患者都逃不过放化疗的“魔爪”,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身体其他正常的细胞,尤其是白细胞。 人体的白细胞就像保卫身体的“卫士”,当外来病原体如今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将病菌包围、吞噬。放化疗最明显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骨髓抑制,使人体白细胞数量远低于正常值。 当白细胞低下时,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极大程度增加。感冒、发烧、炎症、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就出现了。当出现一些感染症状时,不可轻易忽视,一定要及时就诊。 05 如何防止感染的出现? 感染最主要是原因就是白细胞低下,所以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要定期检测血象。一般情况下,化疗后7~14天白细胞达到最低值,然后再慢慢恢复到正常值。如果白细胞过低,要及时通过饮食、升白针等措施,提高白细胞数量。 除了放化疗期间要预防感染,治疗结束后也要多加注意。定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饮食荤素搭配得当,不挑食不偏食,注意个人卫生,让身体保持在最佳防御状态。如有出现发热、咳嗽、炎症等,要考虑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血细胞、血细菌的培养。 恶液质 食欲不振,进食量少是引起恶液质的原因。患者主要表现为厌食、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生命危险。 不合理的饮食方式,会使身体体重急剧下降,营养不良。所以乳腺癌患者术后,应该合理搭配饮食,做到有荤有素,不偏食,不挑食。不要因为“忌口”问题,啥都不吃,或者“全素饮食”。 病理性骨折 少部分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后会发生病理性骨折。长骨转移时可形成病理性骨折;脊椎转移时可能形成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最终压迫脊髓造成截瘫。当患者发生骨转移后,应尽早进行骨转移治疗,避免拖延疾病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乳腺癌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每个乳腺癌患者的具体病情都不尽相同,尽可能多的了解疾病进展的症状,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病情进展,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在治疗过程中,大家一定会发现,只有化疗“要求”最多!规定时间来医院,规定时间复查,就连药物都是有输注顺序的。这还不算什么,化疗的副作用还得忍着,如果不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基本上都需要坚持化疗,可不能“说停就停”。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别急,这几个关于化疗的小问题都已经找到答案啦,一起来看吧。 化疗周期是什么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代谢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一般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到第21天或第 28 天,大约3-4周为一个周期。但有的化疗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这个副作用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个别化疗方案需要6周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1~2周用药,第3~4周休息。这样间隔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获得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 一个化疗周期包括什么 通常情况下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是最需要我们严格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引起的损伤进行修复。 如果第二周复查结果没什么问题,是不是休息一周就可以进行下一次化疗了呢? 当然不行。部分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醇类引起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3周,因此血液检查也需要一直进行,不论是第几周出现了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都可以看作是发生骨髓抑制的信号 骨髓抑制通常需要2~4周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考虑到药物浓度已经逐渐降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那么肿瘤细胞便可能趁机反扑。因此,为了保证化疗效果,医生往往会为患者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建议通过食补来增加白细胞数量,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化疗为何要有间歇期 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不仅会杀灭癌细胞,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因此不能长时间不间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也需要暂停一段时间。 此外,医生还会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概括肿瘤的体积变化,总结这段时间的治效果。 不过,对于药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来说,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并不实际。部分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实现“带瘤生存”一段时间,并且提高生存质量,这样的治疗效果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客观结果。 化疗时间是否可以推迟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是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例如一次化疗可以消灭50%的肿瘤细胞,肿瘤大小缩减一半,那么下一次治疗将在前一次的治疗成果上继续消灭50%的肿瘤细胞,直到化疗结束或者化疗耐药。 根据这个理论,有些患者可能会高兴起来:第一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25%,第三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12.5%,再有第四个、第五个疗程,到最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最后一点肿瘤细胞就可以了吧? 间歇期的长短是由三个指标决定的:药物毒性基本消失、机体恢复正常功能、被杀灭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一般化疗间歇期为2~3周,在间歇期内需警惕化疗药物带来的并发症,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以保证患者保持充沛的体力完成化疗疗程,化疗效果更好。 如何评估化疗的效果 在化疗过程中,正确评价治疗效果,是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关键问题。所以,化疗前后往往会要求患者做详细的血液检查、影像检查,就是为了对比化疗前后肿瘤的抑制情况。 事与愿违的是,虽然肿瘤细胞在药物的作用下会被杀死,但是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增殖速度较快,在被我们杀死的同时,还有“幸存者”在继续保持增长。 所以说,每一次的化疗其实都是在和肿瘤赛跑,剿灭一次肿瘤细胞,在它们还没“缓过来”的时候需要及时调整状态进行下一轮攻击。如果在化疗中途休息时间过长,将会给肿瘤细胞得以喘息的机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 若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难以按期巩固化疗,可以寻求主治医生帮助,调整化疗方案。适当延长化疗周期或者加减化疗药量,尽量保证化疗效果。 有些患者面对化疗的副作用时产生退却和抵抗心理,认为有尊严的活着好过被化疗副作用折磨,因此选择放弃治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时候过多关注治疗带来的风险,往往会低估可能获得的生存机会。 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治疗,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多和主治医生交流化疗反应,适当调整化疗方案,一起为争取生存的希望而努力。
天干物燥易上火,留个鼻血什么的,似乎也不稀奇。但是请注意,它也可能是一种 “特别偏爱中国人”的恶性肿瘤。“先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病例吧。黄先生没有想到,妻子的小小“鼻炎”,背后竟然藏着“癌王之王”这样残酷的真相。那段时间,妻子出现鼻涕中带血、咽干、头痛、一侧眼眶肿胀等症状,吃消炎药也无法缓解。去当地医院检查时候,医生发现她的鼻腔内有新生物,就为她进行了手术治疗。可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妻子的一侧面部肿胀更加严重。黄先生陪她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诊断结果却让全家人都懵了:他的妻子被确诊为癌症,而且是“癌王之王”——鼻恶性黑色素瘤。在奔波数家医院、得到同样的诊断结果后,妻子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但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们。不久前,妻子的病情再度反复。这一次,江苏省人民医院黑色素瘤MDT团队为她进行多学科会诊。起初,黄先生寄希望于手术治疗。但听到专家解释,手术需要切除妻子一侧颌骨,且并不能真正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时,黄先生犹豫了。“她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喜欢照镜子,喜欢拍照片。如果这么做,我担心她承受不了。”最终,MDT团队为她选择了“药物+放疗”的治疗方案。值得庆幸的是,检测结果显示,黄先生的妻子存在nras变异,医院科室正开展相关临床治疗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目前,黄太太的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即将接受进一步放疗。01“偏爱中国人”的黑色素瘤提到黑色素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身上的黑痣。没错,很多黑色素瘤都是从普通的黑痣,变成了恶性的黑色素瘤。但也有一些黑色素瘤并非如此。近年来,黑色素瘤已成为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病种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2万例左右的新发病例。相对于欧美地区,中国人在恶性黑色素瘤的总发病率上相对低一些,但晚期患者比例远超过欧美地区,这让治疗变得很被动。在恶性黑色素瘤中,也存在不同的分型。其中,黏膜黑色素瘤更偏爱有色人种,中国人的发病率远超欧美地区人群。02“全身都能跑”的黑色素瘤很多黑色素瘤,都是围绕“痣”打转。医生在提醒时,也会反复强调,要关注“痣”的异常变化,及时就医。但黏膜黑色素瘤要更隐蔽一些,因为它发生在黏膜部位,全身都能“跑”。朱陵君主任所接触过的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病灶区域也是“千变万化”:鼻腔、口腔、食道、肠道甚至女性的阴道,都可能成为这类恶性肿瘤的“寄居地”。这一方面肿瘤的早期发现变得更困难,一方面也增加了误诊误治的风险。许多患者即便在出现症状(例如鼻塞、头痛、莫名其妙的出血)后及时就医,也会分散在不同科室,这为诊断及后续规范治疗平白设置了很多障碍。就拿黄太太的情况来说。她是鼻黏膜处的黑色素瘤,在黑色素瘤中极为罕见。虽然同样都是发生在鼻部的癌症,但这种鼻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和鼻咽癌更是大相径庭。有很多对其他肿瘤有效的方法,用到黑色素瘤上基本没效,比如常规的化疗,只有6%-7%的有效率。一旦发生转移,平均生存期只有6个月左右。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即便在明确诊断后,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接受治疗,或者选择了并不恰当的治疗方案。这对患者来说,显然都是极为不利的。03“中国数据”提供更多依据值得庆幸的是,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帮助下,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得到巨大改善。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黑色素瘤这个曾经患者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的癌中之王,已逐渐有望成为一种慢病,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期已大大增加。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居多,无论在疾病特点、治疗预后等方面,中国患者都与欧美白色人种有显著差异。过往很多疾病治疗都是以欧美发布的治疗指南为准。近年来,由于亚洲特别是中国专家的大声疾呼,这些差异性问题得到了更多关注。在新版的中国黑色素瘤指南中,不仅将肢端型及黏膜型黑色素瘤单独成章,而且更尊重中国数据,更多考虑了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特点。这对于中国患者来说,无疑都是好消息。也在国际舞台上,让中国的学者发出了来自中国的“好声音”,造福了更多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者。04“ABCDE”看穿黑色素瘤无论是哪一种黑色素瘤,及早发现,及早接受规范的个性化治疗,都是患者力争获得最佳预后的重要保障。但要如何及早发现呢?朱陵君主任推荐了一个简单的“ABCDE”观察法。AAsymmetry(对称性)色素痣一般都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比较对称;而黑色素瘤往往都不对称。Border(边缘)皮肤良性痣的边缘整齐,而黑色素瘤的边缘常常凹凸不平、崎岖蜿蜒。Color(颜色)良性痣的颜色均一,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常常深浅不一,甚至可以出现蓝、灰、白、红色。Diameter(直径)直径在5-6mm以上的要特别警惕。EElevation(隆起)普通的痣一般是平的。如果是高于皮肤表面的痣,可咨询医生考虑是否切除。如果一开始平的,后来慢慢隆起,就更要警惕。此外,普通痣常年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如果短期内迅速增大,附近皮肤出现炎症反应,甚至出现“卫星灶”,一定要及时就医。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痣的存在,所以一般人对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敏感度。但是有一种“痣”,外观和普通的痣似乎没太大区别,背后却暗藏杀机。——它就是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是一种很严重的恶性肿瘤,多起源于皮肤上的痣,发展迅猛,容易转移,号称“癌王之王”。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普通的痣,哪些是黑色素瘤,哪些是容易恶变为黑色素瘤的痣。如此,才能最大程度让自己远离疾病的威胁。先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病例吧。55岁的洪女士退休不久,刚想要悠闲地享受自己退休生活,却因为拇指上的一颗痣,让一切都陷入绝境。回忆起这颗让自己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痣,洪女士后悔不已!此前,洪女士在无意间发现,自己左拇指有一芝麻大小、类似于痣的东西,因为不痛不痒也没有其他不适,她便完全没有当回事。可是后来“痣”越来越大,洪女士便到当地医院前后进行了两次手术切除。令人不安的是,手术非但没有解决问题,术后创面还反复破溃出血,长期换药也不见明显好转,洪女士一家只好外出辗转求医,最终被诊断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这对洪女士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目前,洪女士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规范治疗。01小小的痣也有良恶之分据统计,每个人身上平均约有25颗痣。相信相学的人认为,痣有“吉痣”和“凶痣”之分,痣的位置和形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命数,于是便有人通过各种方法点除“恶痣”以改运。从医学角度来说,痣也的确有良、恶之分,但此“良恶”,并非是影响命数,而是以是否影响健康来区分。对于“恶痣”来说,随意的点除不仅无用,还有可能加速癌变!02小小的痣也可能要人命“我的母亲就是因为一颗小小的痣去世的。”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恶性黑色素瘤MDT团队的患教会上,来自南京的陈先生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患病经历。“那时候谁能想到一颗痣会要了人的命,我们家里人甚至连黑色素瘤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就是因为不懂,所以才延误了母亲的治疗,如果早一点能往这方面想或许我母亲就能得到及时治疗,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现在陈先生一有机会就会跟周围的人科普黑色素瘤的相关知识,他说:“我是真的希望大家都能知道黑色素瘤的存在,这样就会对自己的痣有一种警惕,如果觉得不对劲就可以尽快就医,及时判断。”03早发现才能降低“癌王”威力朱陵君主任医师介绍,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恶变所致,约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在中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8/10万,从数据来看属于小瘤种,但是由于发现晚、恶性程度高,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堪称“癌王”。与治疗其他癌症一样,黑色素瘤越早发现,越早手术治疗,效果越好。厚度小于1mm的原位黑色素瘤(由原来就长在人体上的黑痣恶变成的肿瘤,以及没有突破皮肤基底膜的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5%。但到了中晚期,其治疗的难度就相当大了。一眼看穿大小普通的痣一般直径比较小,黑色素瘤的直径会比较大,一般>5mm就要注意了。对称普通痣一般比较对称。而黑色素瘤却未必如此。颜色普通的痣颜色多数是黑色的、棕色、褐色,而且颜色单一、均匀。黑色素瘤的颜色比较杂,可能混杂多个颜色,显得比较浑浊。边缘普通的痣边缘比较平滑,界限清晰。黑色素瘤边界模糊,边缘也不平滑,往往呈现为锯齿状,甚至看起来像蜿蜒的海岸线。隆起普通的痣一般是平的(也有一些是略高于皮肤表面的,可咨询医生考虑是否切除)。如果它开始是平的,后来慢慢隆起了,特别是伴随有其他症状(如边缘不清晰,颜色不均匀),就一定要警惕。进展普通痣常年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不会有不适感。黑色素瘤常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附近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如出血、溃疡、瘙痒、疼痛等;周围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小痣,即“卫星灶”。04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癌症的发生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前文提到的洪女士,当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时,经过系列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呈阳性,并且也在其左前臂皮肤上发现了一个小肿物,最终检查结果显示这个小肿物是黑色素瘤的转移。另外,洪女士还有乳腺结节,其基因检测也显示存在免疫方面的问题……如此复杂的病情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才有可能为洪女士制定个性化的规范治疗方案。2019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皮肤科、肿瘤科、泌尿科、病理科、放射科、放疗科及超声科等8个专业成立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黑色素瘤MDT团队。团队以病人为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制定科学、规范、个体化诊疗方案,大大提高诊治效率,减少患者在各个科室之间奔波,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近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黑色素瘤MDT团队的会议上,各学科的专家就洪女士的病情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初步为其定制了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方案。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新型诊疗模式,根据患者病情需求,集中、交叉、整合多种学科。通过会诊专家团队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交流,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相对统一、科学、规范的诊疗意见,实现各科资源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使患者获得个体化治疗与最佳疗效。朱陵君主任医师表示,生活中不必谈“痣”色变,平时只要稍加关注痣的变化,色素痣便可安然伴你一生。但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自己身上的痣,如果发现身上的痣出现了凸起、边缘不平滑、直径变大、颜色不均匀等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多留神,建议尽早去正规医院检查。
作为患者,切不可因为麻烦而不复查,得病和检查哪个更麻烦,相信所有患者都知道,得了病可比一两天的检查麻烦多了,而且因为害怕麻烦耽误复查,导致病情加剧而离开的话,你想想是不是得不偿失?
总之,乳腺癌术后女性特征的改变、化疗引起不良反应及对家庭的负罪感等,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往往存在焦虑、悲观、失望、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重者甚至难以配合完成化疗疗程。 而化疗性口腔炎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化疗进程的延迟甚至中断,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都应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同时对口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也须有足够的重视。 化疗性口腔炎作为一种较特殊的口腔炎,它的病变发生和发展与一般性口腔炎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在护理过程中也有特殊注意事项与要求,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工作,也希望每位患者对化疗性口腔炎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积极治疗,争取把身体损伤和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
立夏之后,多地高温炎热的天气依次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湿度大,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夏天是很难熬的“危险期”,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可能会使肿瘤治疗出现停顿和倒退,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心理、饮食等方面也容易产生不适。 本期我们整理了觅友们在夏季中最关心的7个问题,涵盖了治疗、生活、饮食等多个方面,做好这几件小事,安稳度夏无压力! 此外,夏季出门不仅要防晒还要防暑。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中暑是癌症的加速剂,会导致人体免疫“破防”,使得癌细胞变得更加肆虐。 因此,建议觅友们:夏季外出时,除了抹防晒霜,太阳镜、太阳伞、太阳帽、防晒服等都可以安排上,防止太阳紫外线照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另外,在夏天外出之前要做好周密的计划,比如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且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9]。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以防应急之用。 夏季对于肿瘤患者的身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样的季节里,觅友们要尽量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日常要注意防暑降温、注意睡眠质量,再按照医嘱要求定期复查,防止肿瘤趁虚而入,安稳度夏无压力!
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靶向治疗的出现,就像是一只手,把他们从癌症的痛楚中拉了出来,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相较于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更小,也正是因为这样,靶向治疗得以让癌症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即便如此,跟靶向治疗相关的注意事项也被服用靶向药的觅友广泛关注。 针对觅友们的问题,科普君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在服用靶向药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和运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