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肾结石患病率5.8%,据此可估算,目前中国约有6120万成人肾结石患者,男性患病率为6.5%,约3470万人,女性患病率为5.1%,约2650万人。几乎17个人中就有1人患肾结石,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镇。研究发现,男性、农村居民、年龄、泌尿系结石家族史、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过多的肉类摄入量、出汗多均是患肾结石的危险因素。相反,摄入茶、醋和豆类食品较多的人群,其肾结石患病率更低。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肾结石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预防肾结石,并且也能防止结石再次复发。 一.哪些食物需要限量吃,少吃? 1.盐 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的排泄,从而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因为盐中的钠可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钙排泄。少吃盐有利于降低结石风险,每日食盐小于6g(约一啤酒瓶盖)。同时,要限制高盐食品的摄入,比如咸菜、火锅、加工肉类、腊鱼、腊肉、罐头、辣条、薯片等。 2.鱼肉类 大鱼大肉吃多了,导致尿里面钙排出增多、尿酸排出增多,结石风险增加。建议每日鱼肉食类总量1~2两即可。 3.甜饮料 美国是结石大国,调查显示,与他们国家日常可乐等甜饮料摄入量大密切相关。含糖饮料糖分很高,可增加钙、草酸盐的排泄,增加得结石的风险。如果口渴,请尽量饮水,而不是可乐、雪碧等各种甜饮料。 4.蛋白粉、胶原蛋白等保健品 蛋白质吃得太多时,尿钙排出增加,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胶原蛋白中甘氨酸、羟脯氨酸,都是草酸形成的前体,食用过多也会增加得结石风险。 5.维生素C 谨慎补充维生素C,因为高剂量维生素C会使尿草酸盐排泄增加,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6.钙片 有研究发现,服用补钙产品可能会将肾结石的风险提高 20%,钙片会增加肾结石得风险,钙片应慎用。 二.哪些食物应鼓励吃,多吃? 1.水 通过充足的饮水就能将结石复发的风险降低至少50%。而除了心衰、少尿、水肿,其他大部分人都无需限水。运动时出汗、早晨起床等身体容易缺水、尿液浓缩的情况下,都要注意及时补水。成人保持每日尿量2000ml以上,尤其是睡前或半夜饮水,效果更好。 2.富含钙的食品 天然食物中的钙,能够与草酸结合,减少草酸的吸收,因此不但不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反而有助于避免结石发生,包括已有结石患者也无需避免含钙丰富的食物。每日250~300ml牛奶或酸奶,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 3.传统豆腐 制作豆腐的过程时,因挤去黄浆水后大大减少了大豆中原本对结石不利的草酸,又加用了氯化镁(卤水)或者硫酸钙(石膏),草酸减少的同时钙镁大幅度上升,常吃豆腐有利于结石的预防。(不去草酸、不加钙镁的内酯豆腐则不推荐)。推荐每日1~2两豆腐。 4.绿叶蔬菜 有调查表明,镁的不足可能是增加肾结石风险的又一个因素。钾和镁元素供应充足,可以改善钙的利用情况,避免钙随尿排出,从而减少患肾结石的风险。所有蔬菜和水果均富含钾。 绿叶蔬菜中的叶绿素,富含镁,且颜色越浓绿,镁的含量越丰富,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有利于预防结石。但绿叶菜中的菠菜因为草酸含量丰富,草酸吃得多不利于结石,因此,如果吃菠菜,焯水去除大部分草酸后,再食用。 总之,预防肾结石或已患肾结石病人饮食宜均衡,以清淡饮食为主,低盐低糖低脂低嘌呤为原则。
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就是尿酸过多,导致关节发炎,所以,一些患者认为只要把尿酸降下来,痛风就好了。于是擅自使用了降尿酸的药物,然而事与愿违,痛风发作可能反而越来越厉害。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呢?尿酸是人体内一种叫嘌呤类物质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随着血液流经肾脏,多余的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尿酸,超过身体的排出能力或者在肾脏排出尿酸的环节出了问题,使血液中有过多的尿酸滞留,这些尿酸形成结晶,随着血流可以沉积到关节,引起局部关节发炎,就是大家所知的痛风性关节炎了。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把沉积在关节中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在血液里,并经过肾脏,使尿酸随尿液排出,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在降尿酸的过程中,由于组织中沉积的尿酸重新入血,可能使血液中的尿酸突然增多,排泄的负担加重,从而难免使多余的尿酸又沉积在关节,再次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所以,要想使尿酸降下来,又想避免加重或诱发痛风发作,就要合理调节血尿酸的转移性增多血象。在治疗痛风过程中,出现急性发作关节疼痛时,治疗主要以止痛为主,不要急于降尿酸治疗;在痛风缓解期降尿酸时,可以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并加用排尿酸药物。另外,痛风患者一定要多饮水,碱化尿液,以增加尿酸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也能帮助尿酸更好地排出。一味强调降尿酸,而忽视了降尿酸的时机,往往会出现尿酸越降,痛风发作越严重的现象。故此,我们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规范地治疗。
肾脏疾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总患病率为 10.8%,约有 1.3 亿人患有此类疾病。而慢性肾炎(绝大多数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大概占到了所有慢性肾脏疾病的 30%~40%左右,约合 4000 万人。 专家指出,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不过以青壮年居多。多数人的慢性肾炎从开始多为隐匿性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炎症却缓慢发展。慢性肾炎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到最严重时即为尿毒症。迄今为止,慢性肾炎仍然是我国血液透析的第一位病因,而且人数还在逐年上升。因此,慢性肾炎常常被称为威胁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警惕身体的早期信号 那么,慢性肾炎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所谓“慢性”通常是指发病时间长,一般超过 3 个月。成年人的肾小球肾炎很少表现为急性发病,基本上都是慢性的。而“肾炎”主要是指肾脏内的“肾小球”发生充血、水肿、细胞浸润、增生、坏死等一系列反应。 总体来说,慢性肾炎的起因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道感染、乙肝等,病原体通过直接损伤或免疫介导损伤等机制导致肾炎,或使原有肾炎加重。 慢性肾炎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发病原因来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原发性慢性肾炎。其中最常见的是 IgA 肾病,是由于 IgA 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而引起的炎症,多发于青年人;还有一种膜性肾病,是肾小球的滤过膜出现了免疫性损伤而导致的病变,一般多见于中老人,不过近年来青年人发生膜性肾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第二类是继发性慢性肾炎,如由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肿瘤或感染等疾病引起机体发生免疫紊乱而导致的炎症反应。第三类是遗传性慢性肾炎。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对于这一类患者应该进行家系调查。 对于慢性肾炎的预防,身体早期发出的一些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惕。慢性肾炎通常以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多)、血尿(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红细胞增多)、高血压(许多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如腿肿、脸肿)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但由于慢性肾炎的起病非常隐匿,很多时候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患者往往并不在意,因而延误诊治,往往发现时就表现为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因此,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尿常规、血压和肾功能等的检查。 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慢性肾炎,由于存在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法也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前首先要明确患病类型。 “如果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往往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如果是由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则需要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原发性肾炎,如 IgA肾病,通常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尿蛋白,如果效果不好,则可能需要加用激素治疗。”杨莉说道,对于肾性高血压,一般是用ACEI 类降压药来降压,它同时还能起到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的作用。 不过到目前为止,多数慢性肾炎还不能完全治愈,往往反复波动或缓慢进展,所以现在的临床治疗主要是起到控制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由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肾炎不能治愈,因此即使是病情已经稳定的患者,也一定要坚持治疗和复诊。另外,高盐、高蛋白的饮食可能会加重慢性肾炎患者的病情,因此平时应该适当控制盐与蛋白质的摄入量。 慢性肾炎治疗远不及预防重要。每年 1~2 次的尿常规、血压和肾功能检查基本上能够排查大部分的肾脏病,因此建议所有人都应该定期体检。对慢性肾炎的预防还包括,平时要注意避免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慢性肾炎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一旦发生感染,也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另外,化妆和染发也是现在引起慢性肾炎的诱因之一,有些化妆品或染发剂中含有的重金属会在人体内积聚,然后经过肾脏排泄,就有可能引起肾脏的炎症。 慢性肾炎的三个不一定 对于慢性肾炎的临床症状,有些人会产生一些误解,从而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肾炎或尿毒症,因此在这里有必要说明,总结来说有三个“不一定”。 1.引起腰痛的疾病不一定是慢性肾炎。 其实绝大多数的腰痛与慢性肾炎没有关系。可引起腰痛的疾病非常多,慢性肾炎更多表现为腰酸。 2.泡沫尿不一定是慢性肾炎。 尿液中的泡沫多不一定是慢性肾炎,尿中的有形成分,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增加也可以表现为泡沫多,因此不必过分紧张。 3.得了慢性肾炎不一定会得尿毒症。 很多人会担心得了慢性肾炎就一定会发展成尿毒症,实际上,尿毒症只是慢性肾炎的终末阶段,只有约 2%~3%左右的慢性肾炎患者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比例还是很少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类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弄清,以多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免疫障碍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日晒、某些药物、感染等单独作用或综合作用的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的临床症状有: 乏力:发病早期即出现,也是红斑狼疮活动的先兆。病情缓解后,乏力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病情加重后,乏力症状再度出现。 发热:有80%以上的病人出现发热现象。 皮肤,粘膜损害:75%~80%的病人皮肤或粘膜损害。其表现多种多样: 1.光过敏:患者受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面部或暴露部分皮肤出现皮疹。为红色斑疹、丘疹或片状皮疹。伴灼热、瘙痒或刺痛。有时为多形红斑,荨麻疹,盘状红斑或大疱性皮疹。 2.颊部红斑:在面颊部首发,突然出现为小片淡红,鲜红或紫红色斑,逐渐扩展到鼻梁,并相连成如蝴蝶样斑。病愈可完全消退而不留痕迹,也可留下色素沉着。复发此斑可再次出现。 3.大疱性红斑狼疮:为水疱样皮损(少见)。 4.脱发。 5.盘状红斑:皮疹外周略高于中心,周边色素加深,中心色素消失,毛细血管扩张,旧病灶有皮肤萎缩。 6.粘膜溃疡:以口腔、硬腭、颊粘膜和唇部粘膜最易受累。 7.关节痛:以指间关节、腕、膝关节常见。其次为踝、肘、肩、髋关节,表现肿痛,有时有积液。骨质损害少见。 8.肌痛: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肌痛、肌无力和肌肉压痛。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护理 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挂厚窗帘以免阳光直射。 病人应避免在烈日下活动,必要时穿长袖衣裤,戴遮阳帽、打伞,禁忌日光浴。 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可用清水冲洗皮损处,每日3 次用 30℃左右温水湿敷红斑处,每次30分钟。 忌用碱性肥皂,避免化妆品及化学药品,防止刺激皮肤。保持口腔清洁及粘膜完整,坚持晨起、睡前、餐后用消毒液漱口,防止感染。有细菌感染者用1:5000 呋喃西林液漱口,局部涂以碘甘油;有真菌感染者用 1%~4%碳酸氢钠液漱口,或用 2.5%制霉菌素甘油涂敷患处。有口腔溃疡的病人漱口后用中药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敷。 脱发的病人应减少洗头次数,每周2 次为宜,边洗边按摩,也可用梅花针轻刺头皮,每日 2次,每次 15 分钟,避免脱发加重。忌染发、烫发、卷发。鼓励病人采用适当方法遮盖脱发,可戴帽子、假发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正确对待疾病,避免精神刺激,减少体力劳动,注意动、静的结合,劳逸相宜。 2.饮食上要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进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3.起居上要注意冷暖适宜,避免在人群拥挤处停留,以防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4.尽量减少与能引起过敏的动、植物接触。 5.减少日晒,避免阳光暴晒,出门要打伞,戴帽。 6.尽量避免服用能引起过敏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尽量少用化妆品、染发剂等。 7.要节制房事。发作期、活动期的狼疮病人,房事往往会加重病情。缓解期可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注意避孕措施的运用,不宜应用口服避孕药。 红斑狼疮患者的饮食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饮食上既不要过度注意,而导致许多食物未经大夫许可不敢食用,长此以往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又不可无所顾忌,致使病情由此复发或加重。红斑狼疮病人饮食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1、含补骨脂素的芹菜、无花果:含联胺基团的蘑菇、烟熏食品;含 L-刀豆素的苜宿类种子、豆荚可诱发狼疮及皮疹、光过敏,因此应避免食用。 2、某些易过敏的食物如:菠萝、香蕉、黄花菜、海鲜类,易引起皮疹、甚至加重病情,尤其有皮疹的患者应忌食。 3、由于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抗原和抗体反应引起的疾病,因此一些提高机体免疫力食物或药物应忌用,如:香菇、人参。 4、刺激性食品如辣椒、生姜、生葱、生蒜、芥末、咖啡等要不吃或少吃。 5、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及马肉、驴肉、狗肉、鹿肉、大量羊肉、韭菜等温热易上火的食品。 6、另外一些患者还应根据自身病情加以注意,肾功能异常及水肿、蛋白尿病人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合并糖尿病或继发性血糖升高的病人应限制主食及甜食的摄入。 虽有上述禁忌,但人类食品千种、万种,只要以清淡、低盐、低脂为原则,仍能花样翻新、吃出风味,保证全面营养,以利于疾病及早康复。
朱阿姨参加单位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血液化验结果“尿酸”一项明显升高了,除此以外还有血脂的轻度异常。朱阿姨听说尿酸高会引发痛风,但自己现在什么症状也没有,关节不痛不肿,那到底是不是痛风呢?如果不是,尿酸这么高,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同样是在体检中,一向身体健康的金大爷的血尿酸值也明显升高。有人告诫他要防止尿酸持续升高,以避免痛风及冠心病的发生。听说过血尿酸升高会引起痛风,可为什么还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呢?金大爷很是不解。而喜欢晚上和三五好友喝点啤酒、吃点海鲜烧烤的林先生,却遇到了不同的情况。这天晚上,他醉醺醺地回家睡觉,半夜突然被右脚趾如刀割般的一阵疼痛惊醒了。家人紧急送他就医,经医生诊断为急性痛风发作。但奇怪的是,林先生血液化验结果尿酸并不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密切相关但非痛风诊断标准痛风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性肾病(包括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急性高尿酸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等。随着各类代谢性疾病的增多,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痛风的发病有男女差异,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患者可在绝经期后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尿酸升高与痛风发病关系十分密切,不仅尿酸高的人容易得痛风,而且尿酸水平越高,痛风的发生率越高。研究证实血尿酸高于0.6微摩尔/升时痛风的发生率为30.5%;而血尿酸低于0.42微摩尔/升时痛风的发生率仅为0.6%。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可以一直没有痛风症状,尿酸高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上了痛风,这些人叫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通常,诊断痛风主要靠临床表现。在关节滑液和痛风结节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当取材困难或条件所限时,则依据12条临床特征,具备其中6条也能确诊痛风(见相关链接)。而高尿酸血症只是痛风12条临床表现之一,不能单单据此确诊为痛风。那么,只要是痛风,血中的尿酸就一定高吗?答案是否定的。数据表明,约有30%的痛风患者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时检测的血尿酸值在正常范围。这是由于过高的血尿酸通过人体的血液流动,可以在组织中包括关节、皮下、泌尿系统等部位沉积,血液与组织中的尿酸处于动态平衡中。有些时候,尿酸在关节和痛风结节中沉积,而在血液中检测出的浓度却并不高。降尿酸药物治疗因人而异关于痛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在缓解期(关节没有肿痛时)将血尿酸降下来,方法较多,首要的是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如减重,控制饮食,严格戒酒,少食海鲜和动物内脏、牛羊肉等;大量饮水,每日达2000~3000毫升;多服用碱性食物等。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如果肾功能没有明显异常,没有肾结石,可以选用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每日25~100毫克;如果肾功能有明显异常或有多发泌尿系结石,可以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或非布司他,别嘌醇每日50~300毫克,非布司他每日40~80毫克。服药期间仍需要多饮水,控制饮食。使用药物降尿酸时要注意规范用药,初次用药时都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则上,降尿酸的药物治疗应是长期的。由于高尿酸血症属于体内代谢紊乱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表现之一,其与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往往相伴发生。因此,要控制尿酸,也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调节血脂,才能彻底改善体内代谢情况。对于前面提到的朱阿姨,这种一直没有痛风发作或痛风结节,只是体检时才发现血尿酸高的情况该怎么办?对高尿酸血症如果不干预,5年后约10%的人可出现临床表现,10年后的比例会更高。因此,对于没有过痛风发作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如果是尿酸水平轻度升高、无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尿酸<9微摩尔/升,或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尿酸<8微摩尔/升,临床上先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若无效则给予药物治疗;如果超出上述条件,则需要生活方式指导和药物治疗同时干预。心血管病患者用药需谨慎众所周知,血尿酸的升高可诱发痛风,但对于血尿酸的升高是否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在医学界内部还有一些争议。目前,部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尿酸升高可成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一些来自国外专家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血尿酸每升高10微摩尔/升,就可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升高1.48倍,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教授对此指出,近些年来的研究确实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但是她强调,临床尚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说明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尿酸高是病因,还是机体代谢异常所致的伴发症还说不清楚,因此尿酸升高还没有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降尿酸药物治疗能否作为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有效措施,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远不像控制血压能使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获益那么明确。对于公众,汪芳教授认为,从预防心血管病的角度来讲,那些只有血尿酸水平升高而没有其他痛风症状者,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是首选的干预措施,药物治疗还值得商榷。毕竟降尿酸药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心内科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其中的风险获益比。“除了代谢的影响,尿酸升高还与患者服用的药物很有关。心血管病治疗常用的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等,是老年人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汪芳教授强调,这类药物较适合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也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如降低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生几率。因此,有痛风病史的心血管病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利尿剂,或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合用,以增加疗效并减低副作用。除了利尿剂外,抗结核药、静注肝素和环孢素等药物也可致血清尿酸盐水平升高而诱发痛风发作。此外,某些肿瘤本身由于异常代谢,也会引起血尿酸增高。“这些都属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在降尿酸治疗前,需要先排除这些因素的可能,才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汪芳强调。相关链接痛风的12个临床症状在以下12条临床症状中,具备6条或以上者可诊断为痛风。1.急性关节炎发作多于1次;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3.急性单关节炎发作;4.患病关节可见皮肤呈暗红色;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6.单侧关节炎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7.单侧关节炎发作,累及跗骨关节;8.有可疑痛风结节;9.高尿酸血症;10.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对称关节内肿胀;11.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伴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12.关节炎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合理饮食对于保持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疾病预防和综合治疗的有效和重要手段,饮食管理历来受到医者的重视。肾脏是人体的排污系统和内环境的稳定调节器,在保证身体健康运转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然饮食管理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同样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患者往往由于健康保健知识的匮乏和难以控制口腹之欲而很难对饮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也达不到既保证营养又可以不引起或加重病症的双重目的。那么,对于一个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如何吃得好又吃得健康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限制钠摄入肾脏病、高血压发生发展与饮食中钠摄入有关,因此通常医生会建议限制一定数量钠摄入。国际上推荐每天摄入2000毫克钠即6克盐,一般正常饮食中含盐约3克,因此只需再加入含盐3克的含钠调味品。除盐外还需要控制味精、咸菜、酱油、酱等含钠高的调味品和食物如罐头食品和冷藏食品、加工肉类如火腿、腊肉、熏肠等等。因为限钠会影响食物口感,从而使患者感觉食而无味进而影响食欲和营养。用新鲜的或干的带香味的菜和香料替代盐可增加食物的美味,如葱、姜、蒜、醋、辣椒、花椒、大料等。二、限制液体摄入,量出为入一般情况下在慢性肾病早期不需要限制液体摄入,如果肾功能恶化而出现少尿、无尿或心衰者应控制水摄入(前一天尿量+500毫升),这里水是指食物、水果、饮料、输液等所有进入身体中的液体。钠摄取量与水摄取量是相伴随的,控制水摄入量必须少吃钠。三、限制钾摄入钾是帮助肌肉和心脏工作的重要矿物质,血液中钾太高太低都有危险。血钾高时避免食用如口蘑、木耳、杏、香蕉、桔子、杨桃、果汁、菜汁、菠菜、苋菜、西红柿、土豆、各种豆类、坚果类等食物,青菜炒制前需先用开水烫一下(去钾)。血钾低时适当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少尿、无尿患者补钾则要慎重。另外应该限制盐的替代品,因为它们含钾较高。四、注意低磷饮食肾功能下降,通过尿液排磷减少而使血磷增高。高磷血症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肾性骨病及软组织钙化等,表现出骨脆而易折、皮肤瘙痒难忍等症状。饮食中磷过多是造成高磷血症原因之一,因此要不吃或少吃含磷高食物,并且餐中嚼服磷结合剂。含磷高食物有奶制品、各种豆类、坚果类、黑色饮料、啤酒、茶叶、口蘑、菇类、动物内脏、虾米(虾皮)、芝麻酱等。相对含磷少食物如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湿海带、鸡肉、鸡蛋、马铃薯、山药、芋头、红薯等。五、适当补充钙,保证钙磷平衡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矿物质,保持钙磷平衡可以预防骨钙丢失,含钙高的饮食通常含磷也较高,可以限制富磷食物摄入和服用磷结合剂。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些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注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六、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低蛋白饮食(LPD)可以延缓肾衰竭的进展。LPD是一种限制饮食中蛋白质,补充或不补充酮酸或必需氨基酸,同时保证足够能量摄入的饮食治疗方法。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需要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营养治疗,包括口服α-酮酸和应用静脉营养制剂等。慢性血透患者可采用透析中胃肠外营养(IDPN),腹透患者可采用氨基酸腹透液(IPAA)。总之既要坚持个体化的灵活原则又要防止发生营养不良,同时做好营养状况评估。七、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控制饮食,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是一种基本的治疗方式。良好的饮食管理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延迟进入透析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预期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血尿酸水平增高的人数呈逐年增长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相关,已经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大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往往不容易引起注意,从而忽视了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提高人们对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意识,自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饮食,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着手,来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发病率。降低血尿酸,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也是预防肾脏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主要从去除不良习惯、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多饮水、正确饮食这几个方面来着手。正常人每天都会产生尿酸,其中约80%是内源性的,与饮食无关,剩余的约20%是外源性的,与我们平时摄入的饮食密切相关。因此降低食物中尿酸来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的原因。那么,我们来具体谈一谈高尿酸血症的饮食禁忌。一、低嘌呤饮食高嘌呤食物包括各种动物内脏、蟹黄、贝壳类、鲍鱼、菠菜、发酵类食物、火锅、骨头汤等。因武汉人群喜爱煲骨头汤,煲汤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越长反而容易破坏食物中的氨基酸类物质,使得嘌呤增高,因此煲汤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为宜。食物中的嘌呤含量的一般规律是:内脏>鱼、肉>坚果>叶菜>谷类>淀粉类、水果。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因此,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该禁食动物内脏、海鲜、虾蟹、骨头汤、鸡汤、肉汤、菌类、海藻类、蛤类、豆类以及啤酒等高嘌呤食物。二、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限制食用盐的摄入。食用盐中的钠有促进尿酸沉淀的作用,每天应限制在3-6克。同时应该减少脂肪摄入,脂肪会减少尿酸的排泄。三、限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以植物蛋白为主,其中新鲜牛奶、蛋类可以适量食用,减少肉类、禽类、鱼头、豆制品的摄入。四、避免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和乳酸增高,也会刺激嘌呤增高。同时,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因此,高尿酸血症患者应该禁止饮酒,尤其是啤酒。五、控制总热能摄入高尿酸血症患者全天能量需减少10%-15%,即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体重的控制低于理想体重的10%-15%,但是切记体重不能猛减,应当通过饮食和运动,合理控制体重。六、适量多饮水多饮水可以稀释尿液,增加排尿量,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防止尿酸盐的形成与沉积,同时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一般建议高尿酸血症患者每天饮水量在2500-3000mL,同时建议睡前及夜间排尿时各饮水250mL,以维持夜间尿液的稀释度,降低高尿酸性肾病的发生。七、多吃碱性食物碱性食物可以促进尿酸排出,如:新鲜蔬菜、新鲜牛奶、水果、海带等增加体内碱储存量。同时,可以适量食用苏打类食物,能起到中和尿酸的作用。通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高尿酸血症,除了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多饮水、正确饮食以外,运动干预也有很重要的意义。长期持续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但切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要以轻中度运动量为宜,在饭后一小时后进行,每天40分钟以上,每周3-5次。控制体重,使得体重指数保持在19.0-24.0之间为宜。因此预防高尿酸血症主要以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为主,通过饮食干预,使患者做到“一戒”、“二多”、“三低”。“一戒”是戒烟酒,“二多”是多饮水以及多食用碱性食物,“三低”是低嘌呤、低盐、低脂肪饮食。这种简单经济的控制方法,值得应用推广。附表:食物嘌呤含量一览表1.含嘌呤最多的食物:肝、脑、肾、牛肚、羊肚、沙丁鱼、凤尾鱼、鱼籽、浓肉汤、浓肉汁、肥肉。2.含嘌呤较多的食物:扁豆、干豆类、鲤鱼、鲈鱼、贝壳类水产品、猪肉、牛肉、牛舌、鸭肉、鹅肉、羊肉、兔肉、鳗鱼、鳝鱼、鸡汤。3.含嘌呤较少的食物:芦笋、花菜、四季豆、青豆、鲜豌豆、菠菜、蘑菇、火腿、青鱼、鲑鱼、鸡肉、麦片、麦麸面包。4.含嘌呤很少的食物:蛋类、牛奶、水果、茶、蜂蜜、玉米、精致谷类、蔬菜类(卷心菜、白菜、胡萝卜、芹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冬瓜、土豆、西红柿、洋葱、南瓜)。本文系巴元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民间有误传:肾炎需要禁盐。病人有苦恼:肾炎是否需要禁盐?听了误传,部分肾炎患者对盐的控制达到了严苛的地步,甚至实施禁盐。其实多半是没必要的,对肾病患者来说,限盐≠禁盐。临床研究表明,肾炎、肾病患者一般正常饮食即可,当临床上出现水肿及高血压症状时,需要采取限盐饮食。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程度的限盐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摄盐?1.一般正常饮食若肾炎、肾病患者从未出现水肿及高血压症状,或经过治疗后水肿及高血压症状均已消失并未再复发,则不必严格限盐。生活中正常清淡饮食即可(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需要强调的是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其中所含的氯、钠、钾等成分,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必需品,若无明显症状以及医生的指导,刻意少盐反而会危害健康,若盐长期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低钠血症等,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少言不欲语等,甚至是头疼、腹泻、肌肉痉挛等,严重时还会因为心脏衰竭导致死亡。而一些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或者夏季大量出汗或腹泻、呕吐的人,还需要补充钠盐才能满足肌体的需要。因此,肾病患者在无明显症状及医生的明确指导下,每日保持食盐量在6g以下即可。2.低盐饮食适用于轻度水肿以及轻度高血压患者,或水肿及高血压经治疗刚消退的患者。急性肾炎、轻度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恢复期,慢性肾衰竭无水肿及高血压的患者可采用低盐饮食。低盐饮食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在3-6g之间,同时患者在市场上常见的精制盐和低钠盐中选低钠盐为佳。(每日钠盐摄入量在3-6g之间,是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氯化钠,因此同时要控制甚至禁吃腌制品,如咸菜、皮蛋、火腿、香肠、虾米等)附言:(1)轻度水肿:晨起或午后眼睑部、颜面部、足踝部或严重时可涉及双下肢的水肿,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2)轻度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或舒张压为90-99mmHg。(3)轻度慢性肾炎:尿蛋白1-2+之间,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在2g以下,肾功能正常。(4)慢性肾衰竭:肾功能持续衰退以致衰竭,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或伴有肾小球滤过率异常。3.禁盐饮食肾病患者伴有中高度水肿及高血压症状,或经过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应当暂时禁盐。急性肾炎初期、重度慢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伴有中重度高血压及水肿症状的患者均应采取禁盐措施。禁盐饮食要求禁止食用盐,含盐的咸粽子等食物也不可食用,患者可用无盐酱油、糖、醋、姜蒜等调味。同时注意禁盐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关注水肿及高血压症状,若两症状均基本消失可改为低盐饮食。定期复诊,听取医生建议,不可长期自行禁盐。附言:(1)中高度水肿:颜面部、双下肢甚至全身性水肿,持续时间较长。(2)中高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mmHg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重度高血压收缩压高于180mmHg或舒张压高于110mmHg。本文系巴元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现如今喝中药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很多人拿到中药后,不知道如何正确的煎药,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煎煮方面的知识。一、煎药容器的选择自古以来,中草药煎煮宜首选砂锅,砂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砂锅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化学性质稳定。其次亦可选择铬镍不锈钢、搪瓷及玻璃器具。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容器,因为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减低或消失,从而影响汤剂的质量。如用铁锅煎煮的中草药汤剂的色泽呈黑绿、紫黑或深紫色,同时含有铁锈味,饮服后有恶心感。而用铜器或锑、钖锅煎煮,易煎出微量重金属铜、锑、锡。至于银器煎煮后导致中草药效价破坏,甚至重金属中毒,故绝对不宜用此类器具煎煮。二、煎药的用水煎药用水目前常用的是自来水、井水或洁净的河水。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加水量应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2~3cm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三、煎药的注意事项1、煎药前不必清洗:有些患者习惯将饮片洗过再煎,以显卫生,其实不然。其一,方剂中有些药味以粉末状态存在,如龙骨、牡蛎等,煎煮前水洗将造成粉末部分或整个流失而影响疗效。其二,水洗可致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药效。饮片中的粉尘多为药粉,煎药可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一般不必图干净而于煎煮前冲洗饮片。2、煎药前药材的浸泡:煎煮用水,一般以生水为主,冬季也可以用常温水,但不可用沸水浸泡。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依据药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茎、果、矿物药、动物内脏等药材,浸泡时间应适当延长,对于花、叶等药材则应适当减少浸泡时间,而需要先煎后下的药材无需浸泡。3、煎药的火候: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即“小火”,“武火”即“大火”。中药浸泡后,药锅加盖,一般先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慢煎,使药力尽出,尤其是滋补之剂,更应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减慢其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煮药时不宜频繁打开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成分的损失。4、煎药的时间及次数:一般药物第一次煮沸后20~30min,滤出药液,第二次再加水煮沸后15~20min,滤出药液,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300~400毫升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一般中药汤剂最好煎煮两次,滋补药可适当增加一次,煎煮次数过多疗效会降低。有些人习惯以药汁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药时间的长短或次数,认为把汤液的颜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中草药的颜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却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的时间太长,会造成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5、药渣需挤压:药煎好后即将药液滤出,末煎应将药渣挤压,使药渣内药液残留量减至最少。实际操作证明,药渣挤压后有效成分增加10%。6、特殊的中药煎法: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1)先煎:先煎药如代赭石、石膏、紫贝齿、鹿角片、龙骨、牡蛎、石决明、磁石、生龟板、生鳖甲等矿物、甲骨、贝壳类及味厚质重的药物,因其质地坚硬、致密,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应单独先煎20min后再纳入其他诸药同煎。又如生南星、生乌头、生附子、生半夏等均应先煎半小时以上,以除去毒性。乌头先煎后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乌头次碱,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2)后下:凡气味芳香、不耐久煎及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薄荷、苏叶、木香、大黄、钩藤、鱼腥草、徐长卿等,宜在其他药煎好前5min投入同煎,以防有效成分丢失。(3)另煎: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合煎,需单独煎煮;少数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另煎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等。(4)兑入:人参、西洋参、鹿茸、海龙等贵重药物,应另炖或另煎,服药时再兑入汤剂内,以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以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5)烊化:驴皮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质黏性大的药物,易溶于水,入煎会粘锅,影响其他同煎药物溶出,因此不需煎煮,可在服药时兑入药液中搅匀,或加水放置杯碗中隔水溶化后兑入汤剂。(6)煎汤代水:竹茹、玉米须、金钱草等药物剂量大、体积大、会影响其他药物溶出,应单独先煎20min,捞出药渣,留下汤液加入其他药同煮。(7)冲服:有些药物不需入煎,可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或温开水冲服,或化解后服:1)剂量甚小、价格昂贵的芳香细料药,如珍珠粉、麝香、牛黄粉、猴枣粉、羚羊角粉、冰片等,应研粉冲服;2)易溶解而不必入煎,如芒硝、玄明粉等;3)易溶化的滋膏类药,如饴糖、益母草膏、夏枯草膏等;4)源于自然的汁类药,如鲜地黄汁、生姜汁、竹沥水、鲜石斛汁等;5)因水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而只能研末的如鸡内金粉、琥珀粉、朱砂等。(8)包煎:有下列几种情况需包煎:1)入煎后易使药液混浊的粉末状药物,如飞滑石、青黛等;2)难于过滤的细小种子和孢子类药物,或煎后导致药液黏稠,或易下沉粘附锅底的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等;3)因质轻悬浮于汤液,不易过滤干净,服后易致咳呛的毛茸类药物,如旋覆花等。包煎药物在煎煮时应增加搅拌次数,以利水液充分浸泡包内饮片,煎出更多的药物成分。四、服药方法一些不怎么喝中药的人,经常都会在开完药后问医生一句“药是饭前还是饭后喝”,多数情况下医生也只是简单建议。但是要让药效达到最佳,还是要注意这两个时间点的服用方法。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胃肠药的吸收问题而言。饭前服:由于大多数的食物会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影响,饭前胃处于空虚状态,有利于药物进入胃肠道吸收,补虚药宜饭前服(如本院研制的六味维肾膏,宜早上空腹服用1次,古人又强调滋阴养血药入夜时服用,故晚上睡前再服用1次);饭后服:有些药物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健胃消食药及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用。汤剂一般1日1剂,煎煮2次混匀后分2次服用,慢性病应定时服用,通常在饭后1h左右服用,每次间隔时间为4~6h左右,如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
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除了排泄功能外,还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内分泌功能。衰老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也是不可避免的。肾脏和其他的脏器一样,人到40岁左右,肾脏开始衰退,肾功能逐年下降,肾单位不断减少,肾体积逐渐缩小。但肾脏衰老不像皮肤衰老显而易见,皮肤衰老可以看到斑点、皱纹、色泽的变化,而肾脏是一个“哑巴”器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等到肾完全没功能要透析了才发现,其实肾脏早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没有发觉而已,因为肾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即便肾功能已经衰退,我们也很难通过外在的迹象去发现。有很多原因会提前加快肾脏衰老,很多二三十岁的人,肾脏功能像四五十岁的人,哪些人肾脏更容易衰老?一.先天因素研究显示出生时早产儿、低体重儿(体重小于5斤),日后发生肾病的概率要高得多。由于先天肾脏发育不成熟,肾单位本身就比常人少,肾脏更脆弱抗击打能力更差。研究认为,低体重儿成年后更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因素又可加速肾脏衰退。二.肥胖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人,发生肾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的3倍和7倍。一方面,肥胖本身可以使得肾脏结构发生改变,肾小球变大、硬化,直接伤肾;另一方面,肥胖可导致高血糖、高血压、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等代谢性相关疾病的发生,间接伤肾。三.滥用药物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都需要经过肾脏排泄。因此吃药或输液,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肾脏负担。有些药可直接损伤肾脏,导致急性肾衰竭,有的是在服药后数年出现肾衰竭。例如以前的龙胆泻肝丸,并不是服药后肾马上出现肾脏损伤,而是在停药数年后出现肾衰竭。再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多数感冒药、止痛药),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肾衰竭。四.生活习惯抵抗力差经常被感染、吃得过咸过油腻、大鱼大肉、缺乏运动、长期压力大、熬夜、吸烟、酗酒都是很不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伤害肾脏,也会伤及其他器官功能,影响生命健康。五.蛋白尿持续蛋白尿是肾脏病的主要证据之一,蛋白尿控制不佳是引起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患者可能观察到尿中有“泡沫”,但尿泡沫只是一个小小的信号提示,确诊需要进行尿液检验。六.高血压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会损害心脏和大脑,出现心脏病变和中风。其实血压升高,也会让肾脏负荷加重,导致高血压肾病。肾出现明显损害后,血压易高,而高血压又可以加速肾损害,两者“狼狈为奸”。七.糖尿病糖尿病是导致美国等发达国家尿毒症透析头号病因,而我国糖尿病导致肾衰竭的比例正逐渐超过慢性肾炎。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增加肾脏的滤过负担,久而久之导致肾单位丢失,引起肾功能衰竭。另外,像患有痛风、肾结石、肿瘤等疾病的人群,肾脏也更容易损伤和衰老,需要定期的做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总之,人体有两个肾脏,共有200万左右肾单位,虽然有很强的储备功能。但如果不加以爱惜和保护,甚至额外增加肾脏负担,将导致肾单位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加速肾脏衰老,导致肾脏功能逐渐衰竭甚至发展为尿毒症,后果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