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本人因年终岁末工作繁忙,加之近期进食烘烤和羊肉汤等热性食物,突发牙痛,进食热饮明显,进行加重,渐至夜间影像睡眠,舌质红,舌尖部有剥脱苔,脉滑数,至南京市口腔医院检查诊疗,考虑牙髓炎,建议给予根管治疗。后遂于家中针刺合谷穴,并艾灸牙痛阿是穴处,每日一次,并给予两地清火汤散火止痛;处方取生石膏,丹皮,青皮,细辛,地榆,牛膝,蜂房,荆芥等药物。服药和针灸治疗三日后,原来疼痛明显缓解,休息两日后,未再服用中药汤剂,可进食热饮,未再考虑根管治疗。医案实录笔者本人经历,建议牙髓炎患者中医药综合治疗,也是选择之一,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一度的三伏贴冬病夏治又开始预约啦。三伏贴贴敷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所患疾病选择不同的贴敷种类,欢迎新老朋友来我科就诊咨询,关爱健康,中医药为您和您的家人保驾护航!
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开设通告为满足汤山地区市民和我院患者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保健需求, 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我院自2017年9月8日始,正式组建设立中医科,开设中医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并设立中医病床10张,同时开设中医肿瘤专病门诊和中医治未病门诊,欢迎有需求的市民前来就医。挂号地点:二楼挂号室挂号类别:中医科门诊普通号; 中医科门诊专家号; 复诊病人,请挂中医科门诊复诊号。就诊地点:新门诊综合楼二楼东侧(诊室6)中医科门诊住院病区:门诊住院综合楼 7楼 中医科病区门诊时间:普通门诊: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周四上午预约电话:中医门诊 025-80805393(周一、二、四、五上午 8:00-11:00,周三下午 14:30—16:30)中医科门诊主治范围:(一)中医药防治肿瘤、睡眠障碍、情志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病、胃炎、脂肪肝、肝硬化、风湿及类风湿免疫疾病、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科、妇科杂病;(二)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眩晕等内科常见病;(三)中医药体质辨识及亚健康综合调理;
范某某,女,60岁。 患者睡眠不佳5年余,形体消瘦,面容憔悴,食欲不佳,进食后感食物无任何味道,入睡困难,大便时干时稀,舌头痛5年,双手按之泛红,舌红,干燥裂纹。脉细弱。 诊为失眠、干燥综合征 首诊日期:2016年1月21日,先后在门诊给予清热养阴生津,疏肝活血安神治则中药汤剂治疗7月余。期间配合服用羟氯喹,复合维生素。 今日我院复诊,已停服西药,大便已转正常,进食胃口大增,舌头已无疼痛感,舌质转白,舌津液充盈,双手按之已无泛红,夜间睡眠已安,体重增加10公斤。患者对中医药疗效信心满满,嘱其服用汤剂巩固一月,酌情停药观察治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共八篇二十九章,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一章中要求,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规划纲要》全篇多处提及中医药,将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各方面: 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中要求,促进健康老龄化,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 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提出,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 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中要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 在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中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在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中要求,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 在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中提出,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 在推动健康科技创新中要求,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医学科技进步,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在加强健康法治建设中明确,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 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出,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中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原文: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春宜清淡养胃气:平补可助胃气充,忌辛燥。春季要多食用豆类、芝麻、莲子、动物肝脏等。 夏求甘凉养心气:甘凉清补助养心气,忌温热。多服用绿豆、苦瓜、冬瓜、甲鱼等。 秋爱滋润养肺气:养阴助养肺气,忌燥热。宜多服用百合、白木耳、番茄等食物进补。 冬择温热固肾气:冬令进补择温热,可固养肾气,培补肾源,忌寒凉。应多食枸杞、桑椹、荔枝、桂圆、羊肉、狗肉等进补。 (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 孙振)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其主治胸中有热而欲呕吐,胃中有寒而冲痛。 胃肠病中晚期,缠绵难愈,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证,特别是慢性溃疡病的患者治愈难度较大,反复发作,迁延顽固,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关系密切,湿热、血瘀和脾虚是其基本病理因素。热证乃因湿热蕴结,寒则归咎于脾肾阳虚,中晚期多属于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热瘀互结证。患者常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畏寒腹痛,神疲乏力,舌淡等症,同时又可见大便夹有红白粘冻之上寒下热,脾虚肠热,寒热错杂之征象。故而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治疗应以寒热兼顾,补虚泄实,温清并补。 黄连汤方乃主治上热下寒,腹中冷痛之要方。方中桂枝、黄连、干姜与人参的配伍,乃为经典。上海名中医王庆其教授曾治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痛、腹泻时作,大便不成形,有时伴有粘液,每日4-5次,处方选用:桂枝、黄连、干姜、党参、白术、白芍、防风、木香、马齿笕、薏苡仁、白扁豆、葛根、石榴皮、延胡索、徐长卿、陈皮。上方加减4月余,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每天1-2次,基本成形,已无腹痛。 黄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确有疗效,不失为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良效方。
《伤寒杂病论》处方中甘草的频率是最高的,其次就是桂枝,其中有76个方子用桂枝,《伤寒论》有41个方,《金匱要略》有35个方。 桂枝的功效: 1.调和营卫 只要是营卫不和,不管是有汗、无汗,都可以用桂枝汤。 2.温经通阳 通过温通卫阳达到解表之效。 3.化气行水 对于顽固性水肿,要重用桂枝通阳利水。 4.温经除湿 《金匱要略》治疗风湿的三个处方,均取桂枝温经脉、祛寒湿的作用。 5.温中补虚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用桂枝温中补虚。 6.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可以治疗奔腞,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 7.通络祛瘀 桃核承气汤治疗热结膀胱,其人发狂,少腹急结的瘀血证,临床见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瘀血证候,用桂枝通络行瘀。 (根据王庆其《杏林散墨》整理总结)
人们一提到蜈蚣、全蝎,便觉得这些虫子是毒虫,令人不悦。然而,诸如蜈蚣、全蝎之类的虫子,却是很好的中药材。比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就对虫类药物情有独钟,用之临床,每获良效。然而,善用虫类药的远不止朱老,本文作者陈老也对虫类也颇有研究,不妨一睹。 1 蜈蚣 为蜈蚣科蜈蚣的全虫。辛温有毒,入肝经。性善走窜,辛能发散,温能疗结,故功善搜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其性最猛,止痛作用强于其他虫类药。《中药大辞典》谓:“蜈蚣,辛、温、有毒,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癥积瘤块,疮疡肿毒等。能治下肢慢性溃疡。”《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配全蝎、乌头、附子,攻毒拔毒,息风止痉。用治感染破伤风所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痉挛重症。”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方药以蜈蚣、全蝎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用治中风抽搐重症患者,蜈蚣、全蝎合用,息风止痉、通痹活络效果更著。陈宝贵教授用蜈蚣治疗脑梗死后遗症、颈椎腰椎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伴有肢体麻木、舌尖麻木、关节痛、偏头痛等有风痰瘀阻经络者,收效颇丰。取“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常用剂量:1~3条,入煎剂。 2 全蝎 又名全虫,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神农本草经》曰:“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本草求真》云:“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角㖞斜,语言謇涩,手足搐掣……皆为外风内客,无不用之。”《玉楸药解》云:“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蝎子……善入肝经……其性虽毒,专善解毒。”因其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疮肿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肿瘤、抗癫痫、镇痛、抗凝、抗血栓、促纤溶等多种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盐全蝎和淡全蝎两种。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超过300多个。中成药不少于70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丹”“牵正散”“跌打丸”“救心丸”“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以全蝎为君药的方剂中,其炮制方法变化较多,应用剂型以散剂为多用,还有汤剂、丸剂。用法、用量则因病、因人而异。陈教授将其归为风药、动药,多入汤剂使用,用量一般在10g左右,并常配伍僵蚕、水蛭等一同入药。除用于治疗肝风所致诸疾外,还扩展了全蝎的临床使用范围。如用全蝎止痛,陈宝贵教授曾用全蝎治疗数例患带状疱疹的患者,以其入汤剂或研成粉剂外敷患处,使用后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并能入睡,数日后皮疹红肿逐渐减退,水疮开始吸收。此外,对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经、心痛亦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以借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蝎子……消除一切疮疡。”说明全蝎是治疗痈疽恶疮的要药。陈宝贵教授将其推而广之:全蝎对某些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的缓解和顿挫作用,可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等,取其以毒攻毒、消坚散结之功。中医学善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解释生理、病理的诸多问题。对于全蝎,亦可用此理论浅释:全蝎为虫类药物,有坚硬之外壳,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痹皆能开之,故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瘀毒尽去,经气畅达,脉络通利,坚块逐消。 3 僵蚕 味辛、咸,性平。辛能发散,咸能软坚,故功善祛风化痰,散结通络。此药气味俱薄,能升能降。升则可入肺,降则可入肝,故能宣降肺气,平肝息风。《本草纲目》言:“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肺为贮痰之器。”故僵蚕还可用于肺系疾患之伴有痰涎壅肺、咳喘不宁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多配以半夏、枳壳、冬瓜仁、杏仁、全瓜蒌、陈皮等化痰药。肺主皮毛,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皮肤病,可配伍白鲜皮、地肤子、车前子、赤芍、牡丹皮等祛风活血通络。常用剂量:15~30g,随证加减。 上三味药物比较:蜈蚣、全蝎和僵蚕同为平肝息风药,均用以祛风和凉血解毒,不同的是三者性能有异,各具专功,且蜈蚣、全蝎有毒,故多需辨证施治。僵蚕最善祛风镇风,亦可作表散风热的引药。僵蚕因风而僵,故与风同类,既可入于表散风热药为其向导,使外感风热及痘疹透表而出,又善引祛风药至其病所治疗中风和小儿急惊风。蜈蚣性平,最善搜风,对于频繁抽搐、角弓反张、手足震颤者疗效卓著。全蝎疏络止痛之效强于蜈蚣,故治疗痹证所致的关节变形、拘挛不利,方中配伍全蝎疗效更彰。 4 水蛭 为水蛭科蚂蟥的干燥全体。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入肝经。生于阴湿之处,善食人血,咸能走血,苦能降泄,入肝经血分,功善破血逐瘀,通利水道,为化瘀通络,消癥祛积之要药。《神农本草经》:“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生池泽。” 《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张锡纯经验:水蛭生用有效,炙用无效,其善入血分因其味咸,善破血因其是噬血之物,破瘀血不伤新血乃其气腐与瘀血相感召,消瘀而无开破。《医林锥指》中载水蛭化癥瘕三则及水蛭治遗精的验案。陈教授以其最善吸血而逐瘀通络,用于治疗一切血结癥瘕积聚之症。常用剂量:水蛭粉吞服,用3g;干水蛭入煎剂,用6~10g。 5 地龙 味咸,性寒,归肝、肺、肾经。为化瘀通络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陈教授言:“地龙居湿洼之处,有钻土之能,性喜下行降泄,味咸而主下,处湿则以入湿为功,钻土而有化血之力,故善化瘀通络,利尿平喘,清热止痉。”临床常取其化瘀通络,利尿平喘之功,用于治疗半身不遂、肢体不仁、关节痹痛、喘嗽顿咳、热结尿闭、石淋等症。由于地龙性善走窜,故可祛风通络,通痹止痛,无论寒证热证,还是疼痛剧烈者,皆可使用。地龙入肺经,亦常应用于哮喘、咳喘等病症,常配伍浙贝母、胆南星、竹茹、枳壳、鱼腥草、丹参、郁金、全瓜蒌等宣肺平喘祛痰。动物试验证实地龙的提取物有抗癌作用,能舒张动物支气管及对抗组胺而有平喘作用,可增加免疫力,有兴奋肠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还有一定的镇静、解热作用。常用量为15g,入煎剂,可长期应用。 虫类药具钻剔之性,性善走窜,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为重视。虫类药对于久病瘀甚、癥瘕积聚之疾尤为适宜。久病久瘀入络,或久瘀形成癥瘕,单凭草木之品活血化瘀难以奏效,必当假借虫性之走窜,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搜剔络中之邪。在使用虫类药时,辨证要明确,又要注意患者体质、性别、病情轻重缓急、正气盛衰、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来选择用药,还要注意配伍、剂量、疗程。对毒性较大的虫类药,使用应谨慎,掌握“邪去不伤正,效捷不猛悍”的原则,以防产生不良反应。此外,息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方能制其偏而增强疗效。 [本文来源:《陈宝贵医论医话选》,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知母清热护阴,润肺滋肾,因与石膏并用之白虎汤而闻名。张志远教授用于调理燥邪上犯,频发咳嗽,如深秋气候之变化咽喉刺痒,慢性支气管炎,以干咳无痰为适应对象;对于出现口、眼、咽、鼻、阴道、大便皮肤干燥征,同当归、生地、何首乌、麦冬、女贞子、白芍、丹皮、麻仁、地肤子组方,连服20天,功效明显。曾治疗山东新泰市一四十岁男子,自诉八个月前出现口、眼、鼻大便四干症,予以白芍15g,当归20g,生地30g,何首乌30g,知母20g,连用40贴,豁然得愈。虽是个案,值得研究(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