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con是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下降1%,则心血管事件下降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con每升高1%,未来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4%。 一般来说首选他汀降低血脂,若中小剂量他汀不能使血脂达标,可加用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的药物---依折麦布,而不是增加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因为他汀剂量增加一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下降6%。高剂量他汀更容易导致肌痛等不良反应
转自 文韬 阜外说心脏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做完支架,或者搭桥,就算治愈了,药也不吃了,烟也不戒了。这样很容易就复发了。 首先大家要知道,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都容易复发。 为什么?人的血管就像河流。水出了问题,会影响岸边的植物。从表面上看,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我们放了支架,只是暂时解决了这一处。如果不改变的话,其他地方也会出问题。 因此,在一个地方放了支架,其他地方不管的话,也会有新的狭窄。还有可能发生心梗。 而且,心脏血管出了问题,其他地方的血管也会有出问题。这就是,一旦得了心肌梗死,发生脑梗死的危险也增加。同样,得了脑梗死,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也增加。 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两种病的病理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疾病。 全身的动脉是相通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和吸烟等不良因素对全身不管是哪的动脉都有同样的影响。 那么怎么办?其实也不难,一旦发生心梗,不管放没放支架,都一定要做预防,就是预防心梗复发,并预防脑梗发生。 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轻体重和健康饮食。此外,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还要长期服用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
鸡蛋黄里含有胆固醇,很多人担心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就只吃蛋白不吃蛋黄。其实蛋黄里除了胆固醇还含有卵磷脂。卵磷脂,又称为蛋黄素,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人体内的胆固醇80%是体内合成的,只有20%是通过食物吃进去的。所以每天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对体内胆固醇有太大影响。而且人体可以吸收90%多的鸡蛋中的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很好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除非胆固醇水平很高,否则每天是可以吃一个鸡蛋的,最好是水煮蛋。
不管什么年龄,血压超过140/90 mmHg都是高血压。 血压控制到多少与年龄关系不大,只要可以耐受都需要降到目标值。这个目标值怎么定?根据个人情况,比如有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降到130/80 mmHg以下;单纯高血压,没有其他疾病者目标是140/90 mmHg以下。 ---转自阜外说心脏
减重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好处多多,有研究表明,通过饮食控制使体重达标并持续两年以上,通过三维超声发现颈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明显减小,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外周动脉疾病是指由于手脚四肢的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粥样硬化性避灾症最常见。手脚的血液流通不通畅,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症状。 轻度的缺血可以表现为手脚发冷,手脚发麻,以及手指尖苍白。中度的缺血会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就是行走一段距离以后小腿会出现疼痛感,必须休息几分钟之后缓解,尤其是爬楼梯的时候最明显。高度的缺血可以引起静止状态下的手脚疼痛,经常有持续性刺痛的感觉。充足的缺陷可以引起下肢的溃疡坏死,以及坏死部位变黑形成干性坏疽。 由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类似,也有类似的危险因素。所以说外周动脉疾病经常合并心血管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扩血管药和抗凝药),运动,血管手术(搭桥或血管支架)。此外,危险因素的控制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饮食结构调整,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的队伍,这是好事儿,说明大家对健康越来越关注。还有各种打卡活动,似乎很多都以一万步为目标,这个一万步怎么来的,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 每天微信运动排名,不乏几万步的大神,也有人为了完成一万步目标,走坏了膝盖。到底走多少步对健康最好? 为了探讨走多少步对健康最佳,有人专门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对16,700名老年女性(平均年龄,72岁)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她们戴计步器最少4日,每日佩戴至少10小时。平均随访4.3年,发现死亡率与每日步数呈负相关(每日中位步数,5,500)。与走路最少的女性(每日约2,700步)相比,每日约4,400步的女性的全因死亡率低46%,每日约5,900步的女性的全因死亡率低53%,步数最多的女性(约8,400步)的死亡率低66%。在作为连续变量计算每日步数的分析中,死亡率在步数超过7,500步后不再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步速不相关。 这项研究发现,即使每日走4,000~5,000步死亡率也会下降;降低死亡率方面的获益在每日7,500步达到顶点。 这是基于老年女性人群得出的研究,适不适用于其他人群,还有待研究。从中也能看出,运动对健康有益,也不是越多越好,运动超过一定程度,并不能对健康获益更多。运动就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运动,才能更好的保持健康。
二姑昨晚上给我打电话,说下午去超市买东西,门口的药店写的可以免费测血压,就测了个血压150/78mmHg,大夫告诉她,血压有点高,脉压差也大。于是晚上就打电话问我,她是不是得高血压了?脉压差大是什么原因? 我问她,你测的准吗? 准啊,药店的大夫给测的。 我不是问这个,我说的是你测之前,有没有做到安静放松 我看你前天的文章啦,测之前在板凳上休息了至少10分钟 哦,那这个血压是有点高。 那我就是得高血压了呗? 一次血压升高,还不能诊断高血压病。 那我不一定是高血压呗,怎么知道我是不是高血压呢? …… 二姑今年58了,退休后每天去跳广场舞,乐观开朗,平时也很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荤素搭配,没有糖尿病、高血脂,怎么看都没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就是一次血压升高,可以诊断高血压吗? 二、高血压诊断标准 我们看看《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 首诊发现收缩压≥ 140 mmHg 和 / 或舒张压≥90 mmHg,建议在 4 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 若首诊收缩压≥ 180 mmHg 和 / 或舒张压≥ 110 mmHg,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 根据这个诊断标准,二姑还诊断不了高血压。她还需要在4周内再复查两次,才能判断到底是不是得了高血压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白大衣高血压,就是反复出现的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 其实就是紧张导致的血压升高。 小时候数学不好,做错一道题就要被老师用竹尺打一下手,所以每次上数学课就特别紧张,心里一直在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并卵,还是每天被打。如果当时测血压的话,肯定也是很高。 对于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可以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见表 1 摘自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三、脉压差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脉压差就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是40mmHg左右,如果超过60mmHg,称为脉压差增大。 导致脉压差增加的原因很多,如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甲亢、严重贫血、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1),老年人动脉硬化,致使动脉壁弹性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 (2),长期患高血压、甲亢、严重贫血,致使心脏被动性收缩增强,使收缩压升高。 脉压差增大需要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看看有无问题,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
今天一个患者问我,华法林和氯吡格雷那个药的副作用小。 首先一定要明白的是,这是两个药的作用机制就不一样,没有说谁的作用更强一些,应用的疾病也不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 华法林的是主要是抗凝,主要是用在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静脉系统的血栓疾病,以及房颤,还有换瓣的病人的预防血栓行成。 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系统行成血栓。最常用在冠心病病人,尤其是冠脉放过支架,还有就是做过冠状动脉搭桥的病人。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如果患者既做了搭桥,又做了换瓣手术,应该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两个药都有副作用,关键是看需要的是那哪种药。你如果需要用氯吡格雷,就算华法林的副作用再小,那你也只能用氯吡格雷。 就跟汽车和轮船似的,都有一定的事故风险,但过河的时候只能用船,陆地上只能用汽车。 用药之前一定要选择好适应症,不能随便使用。 2016- 本文系李运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时期是生命周期中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身体发育,也与儿童的心理健康相关,同时也关系到成年后的健康水平。1985年到2014年,我国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人数增加了55倍。肥胖可导致肌肉、骨骼、关节损害;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也会影响大脑和智力发育;另外肥胖的孩子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自卑、孤僻,不愿意和人交流、情绪不稳定等状况。评估是治疗的第一步,相比于体重指数(BMI)这个指标,人体成分分析可以精确评估孩子的肌肉、脂肪、矿物质、营养和发育水平。如果您也想了解孩子是否存在肥胖或超重、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状态,可以到心外科心脏康复门诊(周四上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