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你走进地铁或者公交车,就会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看手机、刷微信、打游戏。特别是年轻人,白天在单位里工作用电脑,晚上再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样长时间低头动作,导致颈背部肌肉酸痛不适、劳损,继而导致颈椎变直、甚至颈椎反屈(图1)。因此,对于颈椎的自我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见问题(图2) 1、颈部酸胀不适,甚至落枕以颈背部肌肉劳损的症状为主,主要是由于在既往长期错误姿势、肌肉劳损基础上,长时间工作和学习导致原有肌肉劳损致症状加重。 2、四肢,尤其是双上肢麻木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受累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和肌力减退等症状,由于颈部姿势无法一直保持正常状态,导致神经根及脊髓水肿,继而加重原有颈椎病症状。 3、颈椎过伸伤突发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颈椎超过正常生理范围的过度伸展运动,临床表现是上肢运动功能受累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手部麻木、刺痛及无力症状重于前臂,前臂重于上臂)。 二、处理原则 1、休息、颈托制动、保持正常的颈椎曲度位置等保守治疗。 2、症状较严重的可给予消肿、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处理。 3、在搬运移动时一定要保持颈椎位置的固定,防止进一步加重损伤。 4、对于症状严重,短时间无法缓解的患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年龄大和颈部脊髓损伤位置较高时,容易出现呼吸肌麻痹,肺部感染及呼吸骤停等并发症。 三、自我保健 1、肌肉锻炼(图3) 右手放在头部右侧方,头部用力向右侧偏,同时右手用力对抗; 左手放在头部左侧方,头部用力向左侧偏,同时左手用力对抗。 双手放在额头,头部往前伸,双手往后用力对抗; 双手放在头部后方,头部往后仰,双手往前用力对抗。 2、“米”字操(图4) 预备式:腰背挺直,让颈部伸展,下颌略收,双臂放松下垂,肩膀向后微微张开。 前屈式:缓慢向前屈颈低头,双肩打开,肩膀向后牵引,直至颈肩肌肉感到绷紧。 左侧式:头部缓慢偏向左侧,感觉让左耳向左肩贴近,使右侧颈肩肌肉感到绷紧为止,同时右臂尽力向下伸,脊柱保持挺直。 右侧式:头部慢慢偏向右侧,让右耳与右肩靠近。与左侧式方向相反,动作一致。 左转式:头部向左侧扭转,目光尽量看向身体后方,但是身体不能转动。 右转式:头部向右侧扭转,与左转式方向相反,动作一致。 四、总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加强肌肉锻炼,防范于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
健康指南杂志2023年第8期 目录1 目录2 正文1 正文2 正文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破坏和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对于肌肉减少症,欧洲老年肌肉减少症工作组(EuropeanWorkingGrouponSarcopeniainOlderPeople,EWGSOP)的定义为是一种肌肉衰竭性疾病,通常表现为骨骼肌数量和质量减少、肌力减弱和活动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老龄人群不断庞大,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全身肌肉量减少、肌强度下降,骨骼肌的保护功能减退,机体平衡功能欠佳,造成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明显增加;骨量流失,骨微结构受损,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当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时,极大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后骨折的发生率。一、综合性因素1、年龄因素年龄增长是发生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在机体衰老的过程中,体液成分的改变和组织分布的变化尤为明显,包括骨骼和肌肉在质量上的衰退。骨骼肌和骨骼从发育开始,质量逐渐增加,至25~30岁时骨量和骨骼肌质量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和骨骼的质量逐渐下降。增龄导致的骨量和骨骼肌含量的流失,是造成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重要的综合性因素。2、遗传因素 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引导分化为骨骼和骨骼肌细胞。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基因突变、遗传变异,可能为二者的协同防治提供靶点与思路。3、运动负荷下降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负荷对骨骼产生的机械应力可以影响骨骼的生长、几何形状和骨密度。运动与营养补充相结合能够有效防止骨骼肌和骨骼的退变,增加骨骼肌质量和骨量,对于预防和减轻肌肉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二、内分泌与旁分泌因素1、性激素下降增龄性的肌少-骨质疏松症与性激素减少有关。随着中老年人年龄增长,性腺功能逐渐减退,其分泌的性激素的水平也相应降低;低水平的血清性激素则是导致骨质流失、骨骼肌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直接使用性激素治疗也许有效,但对其他组织器官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补充睾酮可能会增加患前列腺癌、脱发和高血压的风险。针对性激素信号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干预,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思路。2、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IGF-1下降GH和IGF-1是影响骨骼肌和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分泌因子。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GH分泌量和全身IGF-1水平逐渐下降。患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的中老年患者,体内血清IGF-1低于健康老人,在男性中尤为明显,同时也发现骨骼肌质量和血清IGF-1浓度呈正比。因此,通过监测血清IGF-1的浓度可能预测患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3、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属于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其受体遍布全身,尤其是存在于骨骼肌细胞和成骨细胞之中。维生素D与骨骼肌质量和骨量密切相关,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血液中钙磷的平衡和参与肌肉合成。目前,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补剂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富含钙盐和维生素D的食物辅以适度抗阻锻炼,能够延缓骨骼肌萎缩,维持骨骼肌质量。4、骨骼和骨骼肌旁分泌因素 骨骼与骨骼肌在解剖上具有毗邻关系,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使用肌瓣和骨膜覆盖断端可以加速骨折愈合;相反,若大面积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容易发生骨不连。骨骼分泌多种骨源性因子,影响肌肉的形成、维持和修复。同样,骨骼肌也分泌多种肌源性因子调节骨代谢。三、骨骼和骨骼肌的共同信号通路调节骨骼和骨骼肌不但具有相互分泌的生化信号分子,而且还存在信号通路彼此交联调控,主要包括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调节成骨细胞和肌细胞生长和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经典Wnt通路。2、NF-κB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对于维持骨与肌肉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细菌感染、炎症因子、氧化、肿瘤相关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均可刺激激活NF-κB。综上所述,骨骼和骨骼肌受许多共同因素调节,遗传、年龄、内分泌水平、骨骼与骨骼肌之间旁分泌串扰和信号转导等因素,对维持骨骼和骨骼肌的质量具有多重影响,可能造成骨量和骨骼肌量的同步丢失。因此,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紧密相连,极易在老年人中伴随出现,增加了老年人跌倒、骨折和致残风险,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抗阻运动、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预防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临床上缺少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共同的特异性生化标志物,缺乏针对骨骼和骨骼肌共同作用靶点的有效药物,增加了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的难度。目前针对肌生成抑制素抗体或抗RANKL抗体治疗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策略,有望为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提供新选择。
(陈天宁,邵进. 腰椎间盘突出症阶梯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 医学信息,2021,34(17):53-5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由腰椎退变、暴力外伤等多种因素造成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经纤维环裂口向椎管突出(或脱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压迫或刺激临近的神经组织(脊髓、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等)而造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腰腿痛、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保守治疗 目前,临床上认为LDH是一种存在椎间盘变性、膨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良性病变过程。在疾病发展的早期,80-90%的患者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后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因此,保守治疗是LDH的首选方式。保守治疗通常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运动牵引和手法等物理疗法、以及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 1.1 物理治疗 LDH康复治疗的专家共识指出:对于急性腰骶神经根病和急性腰痛的患者,在最初的2周内患者症状不稳定且疼痛无法耐受,并不推荐进行运动干预;病程至第3周时,患者症状基本稳定,不再随时间加重,此时便可鼓励患者开始运动治疗。运动疗法主要通过增强腰背部核心肌群的力量从而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短期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随访发现长期应用运动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获益并不大。 1.2 药物治疗 药物在LDH治疗中的作用比较局限,仅限于对症处理缓解症状,通常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剂、激素、脱水剂、神经营养以及肌肉松弛剂等。 2手术治疗 LDH治疗的手术指征主要可归纳为:①病程超过6~12周,且经系统严格保守治疗效果不佳;②疼痛剧烈不可耐受,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或出现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目前临床上LDH的治疗术式大致可分为:单纯髓核摘除术、微创手术、椎间融合术和非融合术等。 2.1 单纯髓核摘除术 经后路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被认为是手术治疗LDH的主流术式,具有视野清晰,能够实现在直视下将病变髓核切除充分减压的良好临床效果,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近几十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多种经改良后的腰椎间盘摘除术逐渐被应用到临床上,如有限髓核摘除术、微侵袭性髓核摘除术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2.2 微创手术 微创技术在LDH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皮穿刺介入手术和椎间孔镜技术;前者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椎间盘吸切术、经皮臭氧注射术、经皮椎间盘化学溶解术和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等;后者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开展的技术,具有时程短、创伤小、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够在高效切除突出部分的髓核组织的同时避免对周围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此外,术后并不改变患者腰椎整体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术主要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而在LDH的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伴有长期慢性腰背痛、腰椎不稳、突出物巨大、复发性LDH和(或)合并腰椎畸形的患者。研究归纳融合术的适应证后认为,应用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应常规采用腰椎融合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考虑联合融合术。 2.4 椎间非融合术 目前,临床上较多应用的腰椎的非融合术,主要包括脊柱动态内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Dynesys)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非融合术旨在克服融合过程中的缺点,动态固定病变节段,并促进健康的负荷转移,从而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化。 2.4.1 Dynesys Dynesys属于动态非融合手术,术后可以极大地保留脊柱失稳或病变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负荷,从而提高椎间盘的稳定性和功能,使其活动更接近正常状态。 2.4.2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主要用于假体替换病变的椎间盘,以彻底解决腰椎椎间盘源性疼痛并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与融合术相比,腰椎间盘置换术在生物力学更具有优势,后者能够降低手术部位邻近节段椎体终板和小关节的应力负荷,可有效地缓解术后邻近的退变,且该术式保留的运动功能较完全。临床上应严格把握腰椎非融合术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 3 结论 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同LDH患者病情各异、疾病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种疗法的普适性不高,治疗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此外,以往认为LDH是一种不可逆的腰椎间盘结构性病变,且椎间盘突出程度趋向于随时间推移而加重;但近年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后是有重新再吸收的机会。因此,临床上LDH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应逐渐趋于个体化和精细化,采取阶梯治疗方案,从保守到手术,从简单到复杂,从微创到开放的治疗理念。
邵进, 等.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中华骨科杂志,2021,41(17):1198-1208. 一、多裂肌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椎旁肌群提供维持腰椎活动和稳定的重要支撑,多裂肌位于腰骶段椎旁肌群最靠近中线的深层,填充整个骶三角区,是惟一从骶部跨越至腰背部的肌肉;与棘突间韧带等组织共同构成椎体后方的张力带系统,维持腰椎前凸的生理曲度。脊柱失衡时,肌电图证实多裂肌在椎旁肌群中反应最快、最先收缩,减少腰椎活动度,从而维持腰椎正常力线和动态稳定。多裂肌退变与慢性腰背痛、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腰椎减压术后疗效预测比较可靠的指标。 二、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 对于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尚无统一标准。Kjaer 将其分为3级:0级为正常,脂肪浸润程度小于10%;1级为轻度,脂肪浸润程度在10~50%;2级为严重,脂肪浸润程度大于50%。Faur 将其分为4级:1级为正常,脂肪浸润比小于10%;2级为轻度,脂肪浸润比为10~30%;3级为中度,脂肪浸润比为30~50%;4级为重度,脂肪浸润比大于50%。Goutallier 将其分为5级:0级为正常肌肉;1级为肌肉内含的脂肪条纹;2级为脂肪含量少??于肌肉含量;3级为脂肪和肌肉含量相等;4级为脂肪含量大于肌肉含量。基于Faur分级具有详细分级的具体量化指标而更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均参照Faur分级标准分为4级。在 三、多裂肌脂肪浸润及治疗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多裂肌肌肉含量在L4/5和L5/S1节段明显降低,且此两节段的多裂肌横截面积最大,因此本研究选取测量L4/5和L5/S1节段多裂肌及脂肪浸润总面积,分析其脂肪浸润的程度。 多裂肌脂肪浸润可能与多裂肌的废用性萎缩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变性造成多裂肌失神经支配而导致脂肪浸润等相关。骨骼肌细胞在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膜上均表达雌激素β受体,绝经后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对肌肉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肌肉退变、脂肪浸润。我们发现多裂肌脂肪浸润多见于老年女性,且程度一般较男性严重,可能与高龄、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因素相关。 多裂肌脂肪浸润时腰椎后方椎旁肌群肌力减小,导致矢状面失衡和直立行走困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和腰背肌无力,而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症状往往表现较轻。有学者报道14例下腰痛患者采取机器辅助下进行为期10周的高强度康复锻炼,虽能部分缓解疼痛和增加肌力,但肌肉体积和脂肪浸润程度未见明显变化;因为多裂肌退变的本质是肌纤维变性和脂肪浸润、而非肌萎缩。目前尚未见报道有关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四、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既往研究表明,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所采用的Wiltse手术入路(多裂肌和最长肌的肌间隙)可以保护多裂肌及其神经支配,更好地维持腰椎前凸,减少术后腰背痛及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具有维持后方结构稳定,维持椎间高度,保护椎间盘等优势。近年来,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因其改变后方载荷模式,保留更多的活动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邻近节段退变、慢性腰背痛等问题;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不仅对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基于此,我们考虑采用后路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减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同时,是否具有辅助其缓解或改善多裂肌脂肪浸润所致的病理状态,从而恢复至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们研究发现,Dynesys在稳定手术节段、限制其异常活动的同时,具有保留腰椎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应力增加,影像学上部分恢复患者LL,功能上改善患者下腰部酸痛、端坐起身及弯腰直立困难等肌肉无力、运动功能下降的症状,满意度较术前明显提高,临床效果优良,从而避免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发生的作用。 总之,Dynesys提供了一种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思路,即以S1作为向上固定的起始节段,应用Dynesys动态系统固定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责任节段,恢复腰椎后方完整张力带结构,重建腰椎后方张力带功能。目前本组病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疗效优良;而对于广泛的椎旁肌脂肪浸润患者,则应根据其脂肪浸润的程度和节段,适当延长固定节段,避免中远期的脊柱失稳和内固定失败。
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长时间地伏案工作,随之带来腰背部的酸痛不适等症状,日积月累造成腰肌劳损。 一旦被诊断为腰肌劳损,首先不要紧张,因为这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肌肉软组织疾患,经过适当的休息和积极的锻炼,一般可以缓解症状、有时甚至可以完全康复。 首先,急性发作期,需要充分的休息、制动、避免负重,必要时可以辅助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及佩戴腰围固定腰部。需要注意的是腰围连续佩戴时间过长(连续佩戴腰围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容易造成腰背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从而有可能加重原有的临床症状。 其次,症状缓解期,建议进行积极、循序渐进的腰背部肌肉锻炼。常用的腰背部肌肉锻炼方式主要有两种: 仰卧位时采用五点、三点及四点支撑法,如下图中(1)、(2)、(3)所示; 俯卧位时采用“小燕飞”法,如下图中(4)、(5)、(6)所示。 最后,需要提醒的重要一点,对于上述方法无明显效果的患者,建议尽早就医行腰椎的核磁共振检查,进一步除外腰背部肌肉软组织及腰椎椎体及附件、椎间盘、脊髓及神经等器官和组织的疾患,以免延误相关疾患的诊断和治疗。
1、为什么年轻患者越来越多? 人类是直立行走的物种,椎间盘的压力来自于整个上半身的体重。当外力长时间作用于椎间盘时,椎间盘内压力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发生椎间盘突出。以前多认为腰腿疼患者是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以前的诊断水平及年轻患者的自我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方式改变,广大的年轻朋友,特别是白领、司机等需要久坐的从业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越来越多。 2、什么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早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疼痛。首先是腰疼,继而发展到臀部,然后一直到足部的一种放射痛,最后是麻木伴随疼痛发生。一般是单侧下肢,双侧下肢同时发生比较少见。根据突出部位、时间和大小的不同,症状往往也不太一样。比如,有时腰痛,咳嗽、打喷嚏后就蹿到腿上了;有的患者不能坐下,一坐就痛得受不了等。如果出现腰部、臀部或腿部的放射性疼痛,应首先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 3、如何治疗? 患者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敏感度不同,表现出的情况也不一样。很多患者一旦确诊,就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觉得腰椎周围神经多,担心手术可能导致瘫痪,恐惧就医。实际上,绝大部分患者并不需要手术。因此,若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到正规的医院,看专业的脊柱外科医生,尤其是不要按照自己网上查询的方法自行治疗,而是应由专业的脊柱外科医生做出全面的诊断,然后根据不同的突出类型及职业要求、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比较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采用阶梯治疗。首先从最低阶的保守治疗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正确的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非手术保守治疗的周期一般为三到六个月。如果效果不理想,症状没有好转或反复发作,甚至病情持续加重,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时,需要考虑采取外科干预的方法。比如,采用微创或介入手段,用最小的创伤解决患者的问题。采用椎间孔镜及射频消融术,通过非常小的创伤通路、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摘除或消融压迫神经的椎间盘,达到治疗目的。 4、手术后会复发吗?复发了还能再手术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肯定会复发,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复发。为什么会复发呢?人类是一个特有的直立行走物种,整个上半身的压力都作用在椎间盘上,还有不断弯腰的动作及劳动刺激椎间盘,就会出现劳损、破裂、突出等情况。手术只是暂时地解除压迫,等病人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后,椎间盘又不断活动,很可能把一些残存的椎间盘再挤压出来、重新压迫神经,发生率大约为5-10%左右。复发不是手术做得不干净,而是因为本身的生活状态可能造成复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手术间隙做好了、不复发,而临近的间隙又出现了新的突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一直在劳损、退变。 5、怎么预防? 现在的年轻朋友,特别是白领、司机等需要久坐等从业者,尤其需要注意保护腰椎间盘。及早了解、预防和远离腰椎间盘突出症。 1、避免体重超标。 2、平时保持良好的坐姿,睡眠的床垫不宜太软。 3、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 4、常做弯腰动作者,应定时进行伸腰、挺胸等活动。弯腰取物时,最好采用屈髋、屈膝的下蹲方式,以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5、加强腰背部肌肉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锻炼腰背肌,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的不良后果。 6、平时开车时,座椅前移以保持膝盖与臀部同高、坐直,以两手同握方向盘开车,并以靠垫或成卷的浴巾保护腰部。伸长脚踩踏板或伸直手臂开车,减少脊柱的弯曲。 7、如出现腰腿疼痛、麻木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尽早干预,防止进展。
首先,事实上,骨折后常需卧床,患肢甚至全身骨骼中的钙会游离出来,重新进入血液,而且肾小管对钙的重新收也增加。所以,骨折后血液中钙水平反而会增高,并不缺钙。 其次,即使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补钙的作用也是为了治疗骨质疏松症,而且应与活性维生素D3联用,促进钙吸收入血。否则大部分的钙也是随着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而且钙在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大量积聚也容易引起相应的疾病,比如腹泻、尿路结石等。 最后,骨折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骨骼由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等,由成骨细胞分泌;无机质主要是钙磷酸盐等。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机体经过一系列的精密信号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相互间通力合作、默契配合,按比例产生适量的有机质和无机质,从而完成骨折愈合的过程。所以,骨折愈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钙水平的升高需要与骨胶原增加相匹配,从而促进骨折愈合过程;而一般正常饮食所摄入的钙完全可以满足骨折愈合过程的需要,单纯的补钙只能使体内无机质增高,甚至可能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 因此,骨折以后身体并不缺钙,盲目“补钙”不但无助于骨折愈合,有时还可能阻碍骨折愈合过程,甚至损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