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骨科主任、院长助理陈建文的办公室,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简洁”而打动,桌子上除了摆放着的几个获奖奖牌以及门后面的一柜子书以外,就只剩下电脑、记事本、水杯这种标配了,与大多数办公室不同的是,这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被一排柜子在靠窗三分之一的位置隔开,里面是一张比一般单人床还要小一点的床。“有时候工作得晚了,就不回家了,在这睡一宿。”陈建文笑笑,不好意思地说。医术精湛破格提升将时光追溯到1988年,彼时的陈建文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工作。相对于医院的其他科室来说,骨科的工作总是繁重而劳碌的,然而,陈建文却从未因此而有任何怨言,什么活都抢着干,这让这位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股子闯劲儿,让陈建文遇到了一个挑战与机会并存的事件。“那是1992年,我当时正在正常巡视病房,突然护士说有一起重大车祸的患者马上被送过来,大腿已经被切断,情况十分紧急。”说起那起事故,陈建文依然会紧张,“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断掉的4根血管重新接起来,但其实这考验的是医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全面把控。”对于一名年轻的医生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也正是因为成功接受住挑战,陈建文被破格提升为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初到北京从头做起2002年,陈建文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医院,任矫形外科副主任,然而,在这里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研究的项目,这可急坏了陈建文。“我是一名骨科医生,我怎么能不做手术,而只是做研究呢?”恰巧医院没有骨科,陈建文便开始琢磨着何不建立一个骨科。“管庄医院在一个城中村里,而且又没有骨科,从一个三级甲等医院来到这里,我当时的心里落差还是比较大。可我转念一想,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没有环境也要自己创造环境。”即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事,陈建文还是一脸兴奋。通过积极的社区义诊以及过硬的医术,渐渐地,来找陈大夫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腰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置换……不到半年,陈建文在管庄一带就已经小有名气。寻找病患救死扶伤渐渐地陈建文坚定了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想法,因此,在2010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在开发区建成后,他便来到这里。“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医院没什么事,我就趁这个时间自费到美国学习外固定及肢体畸形矫正技术,那次的学习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从那回来后,我就编著了《泰勒空间骨外固定支架》一书,那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有关数字化骨外固定支架及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专著。”陈建文从此开始了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执着研究,将这一最先进的骨科技术带入了中国。由此也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开发了计算机辅助的空间外固定器械(矫形及骨折复位机器人),一举使得我国的矫形外科及外固定技术步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从2012年至今利用该项技术共治疗了严重复杂的肢体及足踝畸形患者将近300余例。很多手术均为国内首创。除此之外,陈建文还积极承担了民政部的医疗扶贫助残项目,即“福康工程”手术矫治项目,深入到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贵州等偏远山区普查患有骨骼病的青少年,并把他们接回北京治疗。通过先进精湛的技术救治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个孩子的一生,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作为一名医生,陈建文不仅仅只为了看病做手术,他更为那些患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带去了一缕福音。本报记者李惠欣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北京娱乐信报版权所有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晨报|千龙网|北青网|竞网|北京地铁|联合辟谣平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京ICP备13009244号 京新网备:2010008号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809号|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资质公示|
骨科畸形矫正对骨科医生是一项很有意义又极具挑战的课题,既往在手术治疗骨及关节畸形时,由于缺乏客观、具体的实施标准,只能靠医生的临床判断。手术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医生的经验,即是很有经验的矫形外科医生也很难给患者一个详尽的规划和解释。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和对肢体畸形矫正理念的更新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数字化微创骨科矫形技术已经取代了既往靠医生经验的传统矫形外科模式,主要表现为:1、术前对患者的畸形特征进行数字化采集、模拟、分析。参照正常肢体、骨关节的形态、关节线走行方向、肢体机械轴线及骨的解剖轴线,提出矫形目标及治疗计划、制定手术方案,再进行手术和治疗过程的模拟,预测最终的治疗结果。极大地避免了单纯依靠经验治病的盲目性。2、应用智能化的外固定矫形器(计算机辅助的空间外固定支架—矫形机器人),可以对整个治疗过程实施数字化的监控及预测,精准化、稳步实现医生、患者共同制定的肢体畸形矫正目标。能够同步矫正四维畸形(成角、移位、旋转、短缩),其矫正的理论误差<0.7°和2mm,是其他任何手段及矫形器械都无法达到的。3、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实现复杂畸形的同步矫正,缩短了治疗周期,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使得复杂骨关节畸形的治疗简单化、精准化,真正体现了骨科矫形的微创化。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主要是以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 TSF)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的空间外固定支架—矫形机器人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时结合Paley的成角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 CORA)理念,使得任何复杂的畸形均能获得完美的矫正。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由两个全环或部分环,应用6根可伸缩的支撑杆,通过特别的通用关节联接组装而成。一个特定的成角和移位复合畸形,仅仅通过调整支撑杆的长度,应用同样的框架,就可以获得矫正。应用TSF矫正骨关节畸形时,需要设定参照骨段和参照环,通常以近侧骨段及近侧环作为参照。同时需要设定起始点和对应点,John E.Herzenberg 和Dror Paley以成角旋转中心CORA作为起始点,并命名这类方法为CORAgin和CORA-sponding。Shawn C.Standard 增加了虚拟铰链的规划方法。J.Charles Taylor提出了“最接近的线”(Line of Closest Approach LOCA)规划方法。LOCA是一个决定截骨位置的方法,可减小畸形矫正期间的骨端移位。目前有关畸形矫正有五种规划方法:(1)骨折方法,(2)CORAgin方法,(3)CORAsponding方法,(4)虚拟铰链方法,(5)LOCA。对于骨折方法,外科医生要分别选择起始点及位于对侧骨折端的对应点,这些认定的点应当代表两骨折端相匹配的点。对于CORAgin方法,外科医生选择CORA作为起始点,从而再找出对应点。对于CORAsponding方法,医生要先在CORA选择对应点,再找出起始点。对于虚拟铰链方法,起始点及对应点均位于CORA,在畸形骨凸侧的边缘。通过预先设置参照骨段及参照环,术中遵守环式外固定支架的穿针固定原则,将六连杆装置的空间骨外固定系统依照程序安装于畸形的肢体之上。术后依据标准的X光片分析畸形状态(正位、侧位及轴向成角,前后、侧方及轴向移位),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相对于起始点及参照骨段,在正位、侧位、轴向、旋转方向参照环的偏移距离);将畸形的成角数值、安装参数,以及参照环的内径值、6根支撑杆的安装长度等,分别输入软件程序,程序会计算出畸形完全矫正后各支撑杆的最终调节长度;在设定调整的天数后,程序会给出每天各支撑杆的调节刻度,实施缓慢的牵伸,使畸形得到精确完美的矫正。辅助以计算机程序的空间外固定支架,实施的六轴空间运动,同步矫正四维畸形(成角、错位、旋转及短缩或分离);在矫正过程中不需变换框架,其框架结构使得固定更可靠;从而实现复杂畸形的矫正的简单化、微创化、精准化。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Ilizarov发明环式的骨外固定器,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发现稳定缓慢的牵伸可以激发活体组织的生物合成及细胞增殖,最终形成了张力-应力法则[1]。临床上主要应用于[1.2.3]:(1)经皮闭合治疗骨干及干骺端的骨折;(2)不需要组织移植,一期修复广泛的骨、神经、血管及软组织缺损;(3)功能及美容需要的骨质增厚;(4)经皮一期治疗先天性及外伤后假关节;(5)肢体延长或骨生长的阻滞;(6)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以及马蹄足畸形的矫治;(7)关节挛缩症的治疗;(8)关节成形;(9)经皮关节融合术;(10)骨囊肿及骨坏死的治疗;(11)开放性骨缺损及骨不连的治疗;(12)骨髓炎的治疗;(13)截肢肢体残端的延长;(14)下颌骨及其他骨的发育不良;(15)闭塞性脉管炎;(16)软骨发育不良及侏儒症的治疗,等。一、主要的技术原则[1,4]:1、稳定的固定保持骨段的稳定固定,一个稳定的框架既要确保骨折端合理的机械及生物环境,又要保持肢体的负重锻炼及关节功能的恢复。过于坚强的固定限制了骨断端的微动,不利于骨折的愈合。不稳定的固定及不适当的骨段移动,损害了局部的微循环、影响骨折的愈合,导致通过纤维软骨成骨。可靠的固定,早期的承重及积极的肌肉功能锻炼,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缩短骨痂的形成和塑形过程。外固定器是通过钢针固定于骨骼,决定固定稳定程度的关键依赖于:(1)钢针的数量;(2)两个钢针之间的角度;(3)固定钢环的直径、数量及钢环间的跨度;(4)固定结构的刚度;(5)骨的密度、形状及穿针部位;(6)牵伸及压缩过程中,框架构型承担的不协调受力;(7)相对于骨的纵轴,骨折及截骨处的形状和水平;(8)附着于骨段的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9)肢体肌肉的强度。同时,固定的稳定程度,也取决于对外固定器械生物力学及矫正理念的理解。不恰当的固定,不仅造成新骨的形成减少,而且还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增加针道感染的几率。患者的疼痛限制了肢体功能锻炼及关节活动,减少了肢体负重,逐渐引起骨质疏松,使得外固定松动;外固定的松动又更加妨碍了肢体功能锻炼,加重肢体的不适,并同步导致肢体的营养障碍,引起血循环不良、肢体肿胀、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的加重。2、穿针原则熟悉了血管、神经、肌肉、韧带及滑膜的解剖,可以在长骨的任何部位贯穿钢针。首要的穿针原则是预防钢针贯穿皮质骨过程中,对皮肤、软组织及骨造成的热烧伤。为了减少热烧伤在贯穿皮质骨干时可以选用(bayonet-shaped wire tip)扁棱形针尖的钢针,而不是三棱形的钢针;为了进一步减少热烧伤,穿针时应采取间歇停顿的方式。第二个原则是穿针前应保持钢针通过软组织与骨干垂直,针尖穿透对侧皮质后,应用锤子击打针尾穿出对侧软组织,以免旋转针尖引起软组织的损伤。第三,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垂直交叉的穿针固定可以获得最合理的钢环稳定;而由于解剖及功能的限制,交叉穿针的角度通常不能垂直而是更小,往往需要辅助的穿针以提高框架各平面的稳定性。第四,为了确保关节的最大活动度,需要注意:穿透肌肉时要保持肌肉伸展,贯穿伸肌时应屈曲邻近的关节,贯穿屈肌时要伸直邻近的关节。第五,穿针之前注意皮肤位置的调整,如果要进行骨端的压缩,针道皮肤位置应适当远离截骨处;相反,行肢体及骨延长时,针道皮肤应趋向截骨部位,这样可以保持最大的可利用的皮肤弹性。3、钢针及钢环的固定肢体延长时,应根据肌肉阻力的不同考虑肢体不同平面器械的平衡。例如:小腿延长时,由于小腿外侧比内侧有强大的肌筋膜产生对抗延伸的阻力,因此,为了预防牵伸导致的外翻畸形,胫骨近端的钢针及钢环应向内侧倾斜10°,以对抗牵伸过程中骨的外翻成角倾向。同样,矢状面上由于小腿腓肠肌的强大阻力,可能引起前弓成角畸形。进而,在矫正成角畸形时,凹侧的软组织存在更大的抵抗力。器械的构型与安装必须与骨段的运行及排列方式一致,否则会出现骨段的机械轴偏离及骨断端的对位不良。钢针与钢环固定时应注意:保证钢环与钢针相帖服,如果钢针被强行弯曲固定到钢环上,可能导致骨端移位及皮肤软组织的压迫坏死。如果能够维持钢针合适的张力,可以保证固定的稳定。钢针的变形将导致张力的减低及骨质疏松,阶段性的重新拉张钢针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压缩成骨,以及骨延长已经获得需要的长度的时候。框架中钢环的数量依赖于骨折及截骨的特征,以及肢体固有的稳定性。肢体延长时由于软组织固有的弹性张力有利于框架的稳定性,上下端仅有一个环即能保持框架的稳定。在斜行及粉碎性骨折时,钢环的数量应当增加以复位及稳定骨断端。4、外固定的拆除拆除环式外固定器之前,应逐渐消除所承受的压缩或牵伸力,保证框架连接及各螺母、螺杆呈中性,在任何方向均无张力。外固定器的拆除依据:治疗完成、牵伸间隙再生骨的表现及骨折的可靠愈合。 二、其他的技术原则[1,4,5, 6] 1、术前准备Ilizarov技术通常被用来治疗一些疑难的骨科疾病,术前计划是十分重要与复杂的,主要包括:确定畸形的部位、分析骨缺损与软组织的情况、明确肢体的机械和解剖轴线。从而根据相应的生物和机械需要,制定恰当的处理策略。术前教育及心理辅导也是必须的,需要患者及家属明白手术的方案、治疗的风险、预期达到的效果、较长的治疗时间(包括:手术及术后潜伏期、牵伸时间、骨愈合期、外固定拆除后的康复训练)、外固定器的痛苦承受,以及术后必要的外固定调整、针道的护理、牵伸的速度和功能锻炼、支具的佩戴,等等。2、截骨截骨部位通常选择在干骺端,其比骨干截骨具有更强的骨再生能力。截骨时应采用低能量的截骨方式,以保护局部的血液循环及骨膜。对骨膜的保护尤为重要,大量的实验证实骨膜是牵伸骨再生的主要贡献者。3、牵伸速度牵伸速度即每天骨及软组织延长的长度(以厘米计量),其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实验研究证实0.5-2.0cm/天均能诱导良好的骨再生,Ilizarov认为1cm/天更有利于骨形成。然而,在实际临床上应据具体的情况给以适度的调整,例如:皮质截骨骨皮质较厚,以及骨表面血循环较差时,速度应当减慢。通常成年人的牵伸速度应当慢些;儿童则需要加快牵伸速度超出1cm/天,特别是在近干骺端部位,以避免骨间隙的提前愈合。对于需要同步矫正成角畸形的骨延长,应给予特别的考虑选择合适的牵伸速度;既不能出现凸侧的提前骨愈合,而又不能超出凹侧潜在的血管供应再生能力,导致骨的再生不良。牵伸速度对软组织的影响也应考虑,许多时间1cm/天的牵伸速度对肌肉、韧带等显得太快,而对周围神经相对可以忍受。牵伸的频率通常被划分为4-6次/天,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更有利于骨的形成。 三、临床应用 1、肢体延长[7.8] Ilizarov技术应用于肢体延长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1)外固定框架更稳定;(2)肢体延长的同时,可以同步矫正合并畸形;(3)能实现保护邻近的关节;(4)允许更多的日常活动;(5)可以完成更远距离的延长。 肢体延长可能涉及更多的并发症:针道感染及局部的骨髓炎;骨提前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轴线偏移弯曲及骨折;关节挛缩、关节脱位及关节软骨退变;神经的损害及血管损伤;局部水肿;持续的疼痛;系统性高血压;植物神经紊乱;筋膜室综合征;骨肉瘤及骨纤维结构不良;等。 2、畸形矫正[5.9] Ilizarov技术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获得骨、软组织及关节畸形的同步矫正,其风险低、创伤小、畸形矫正完全、复发率低。术前需要通过临床特征及X线仔细地分析畸形的特征,确定畸形的成角旋转中心(CORA centre of rotation of the angulation)。依据畸形的特点设计带有关节铰链及牵伸螺杆的外固定构型,安装时需要注意使关节铰链与畸形的状态相匹配,通过调节牵伸螺杆以逐渐矫正成角、旋转及肢体的短缩,恢复良好的机械及解剖轴线。 3、骨不连[4.10] 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优势是:固定稳定,能够获得较高的骨愈合率,不需用骨移植以避免对其他部位的损伤,可以同步矫正合并的成角畸形、消除骨缺损、清除骨感染,并重建肢体长度,同时保证良好的关节功能,不限制肢体的负重锻炼。 对于肥大性骨不连由于局部血液循环良好,如果不存在肢体短缩,仅进行骨端的加压;合并肢体短缩时,可以直接进行骨端的延长或间断加压及延长;合并骨缺损时,应采用骨段滑移技术。对于萎缩性骨不连由于骨端的萎缩、局部血循环不良、骨诱导能力低下,可以采用骨端先加压再牵拉反复刺激;或清除萎缩坏死骨再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骨端加压、骨端的滑移、骨及肢体的延长等方法治疗。如果骨不连合并骨及软组织的感染,应首先清除感染骨、控制软组织的感染,以获得循环良好的骨端,并可分期或同步实施骨端加压、骨端的滑移、骨及肢体的延长等方法治。 4、骨折的治疗[11.12] Ilizarov技术对高能量骨折及接近关节骨折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经皮穿针、稳定的固定、早期的承重锻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关节活动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还能同步矫正存在的畸形,合并骨缺损时可以应用骨段滑移及骨端加压技术获得骨折的愈合,从而避免了植骨的创伤和风险。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及合并软组织的缺失时更能显示Ilizarov技术的优势。随着对Ilizarov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对肢体严重创伤的救治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5、复杂足踝畸形的治疗[13]复杂的足踝畸形是多部位、多方向的畸形,应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得到完美的矫正,创伤很大、风险高,外观不良且功能多较差。通过Ilizarov技术根据足的畸形状态,设计安装外固定矫形器,术后按照一定的方向,缓慢牵拉足踝紧张、挛缩的软组织,使足踝部骨及关节的畸形状态重新排列到一个相对正常的位置,从而获得畸形的满意矫正。无论患者的肢体状况多么差,合并局部的溃疡、感染、循环不良、皮肤瘢痕等,均可穿针固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牵伸的速度及牵伸器与肢体的相适程度,其风险可以被有效控制的。由于组织牵伸可以再生,能最大限度预防畸形的再复发及避免软组织的进一步僵硬。6、其他方面的应用[3.14.15.16]随着对Ilizarov技术认识的提高与发展,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骨科还可以用于膝关节及肘关节挛缩的治疗、髋关节僵直及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截肢肢体残端的延长、脊柱畸形的矫正、骨肿瘤的肢体功能重建、等;而且也已经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如:口腔外科、脑外科以及血管外科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目前的问题[17.18.19.20] 有关Ilizarov技术在骨形成方面已经有较深刻的认识,临床应用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加速骨形成及骨愈合;刺激肌肉的生长;简化外固定器穿针,特别是尽量减少贯穿全针;将髓内针及其他内固定材料与外固定的有效结合;将牵伸再生方法应用于交叉韧带的重建;治疗一些疑难的骨科疾病,等等。
马蹄足畸形(clubfoot)临床并不少见,轻度、单纯及柔软的马蹄足畸形应用传统的矫形手段及外科技术,即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对重度、复杂、僵硬,以及治疗后,尤其是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和长期延误治疗的马蹄足畸形,应用传统的治疗手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2]。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往往需要牺牲本已变小的足的外形与大小,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3.4]。Ilizarov技术是在足踝部安装特殊的外固定支架,通过缓慢的组织牵伸,逐渐矫正马蹄足畸形。许多作者的临床应用证实[5.6。7],其不仅畸形矫正满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足的外形与功能,同时也可避免及减少严重的并发症,是一项安全可靠的矫治马蹄足畸形的方法。现就其有关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讨论。1 马蹄足畸形的特征与分类1.1 畸形的特点[1、8] 单方向的马蹄足畸形,骨的形状和软组织相对是正常的,主要包括:单纯的马蹄、高弓、平足及趾关节脱位等,不合并内翻及外翻畸形。而多数的马蹄足畸形是一个三维方向的解剖关系紊乱,且往往合并有骨的改变,还可能合并有小腿的畸形及肌肉的瘫痪、神经的麻痹等,是一种复合的畸形状态,通常包括:踝关节的马蹄、后足及中足的内翻或外翻、中足的高弓及内收、前足的内收及旋转、跖趾关节脱位、坶外翻、仰趾及爪形趾畸形等。1.2 病理改变[1.9.10] 许多类型的马蹄足畸形,特别是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病理特征一个关键的是距骨的形状与位置改变,距骨扁平、颈部变短扭曲、软骨退变及缺损,距下关节内翻或外翻,内翻时距骨呈内旋与跖屈状态。同时有舟状骨变形、半脱位,明显的骨突,内翻时贴近内踝。胫骨远端畸形,踝关节间隙不对称、变窄及骨性关节炎。小腿肌肉及足部韧带、关节囊的变性挛缩,肌肉力量的不平衡等。皮肤会出现溃疡及胼胝,行走时足部疼痛。1.3分型[8.11] 马蹄足畸形的分型较复杂,并未完全统一,简单的分为:单纯型及复杂型。单纯马蹄足畸形主要表现为:马蹄、高弓、足底摇椅状及趾关节的脱位等;复杂的马蹄足畸形主要表现为:马蹄合并足的内翻、外翻畸形,以及骨关节的畸形和肌肉的瘫痪。单纯马蹄畸形时,马蹄> 40°为重度;马蹄20-40°为中度;马蹄<20°为轻度。高弓畸形以跖跟角为标准,<120°为重度;120-135°为中度;135-150°为轻度。摇椅足畸形也以跖跟角为标准,> 200°为重度;180-200°为中度;165-180°为轻度。Dimeglio依据畸形的程度及软组织情况,采用评分的方法,对马蹄内翻足畸形进行综合分类:Ⅰ型-畸形呈良性柔软;Ⅱ型-轻度畸形;Ⅲ型-严重畸形;Ⅳ型-畸形非常严重。评分主要基于对四个参数的测量:(1)矢状面上的马蹄;(2)额状面上的内翻;(3)围绕距骨的跟骨及前足的扭转;(4)水平面上前足的内收,另外考虑内侧及后侧的皮肤皱褶、高弓、小腿的肌肉状况,以及软组织的柔软程度。1.4 X线测量[1、12、13] X线测量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意义,术前应拍摄膝关节标准位小腿全长正侧X线片及踝关节标准位踝足正侧X线片,还应拍摄适度旋转负重下的踝足正侧X线片,所有的侧位片要求腓骨与胫骨后面重叠。通常在站立前后位片上测量:跟距角、跟骨-第二跖骨角、距骨-第一跖骨角;在最大背伸侧位相上测量:跟距角、跟骨-第一跖骨角和胫骨-跟骨角。1.5 评估标准[14.15、16] 到目前为止,对马蹄足畸形治疗的评价仍没有一个是黄金标准,而且主要是应用于马蹄内翻足畸形: 1、Laaveg–Ponseti 评分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病人及家属的评价(5分),2)功能状况(45分),3)外形特征(30分),4)X线表现(20分)。总分100分,86-100分为优,71-85分为良,56-70分为可,少于56分为差。2、Lehman评分系统,评分标准主要包括:1)踝关节背屈,2)距下关节运动,3)站立位跟骨的位置,4)前足的状态,5)步态,6)前后位及侧位相跟距角及距骨-第一跖骨角,7)穿合适的鞋是否有困难,8)功能状况,9)疼痛情况,10)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总分100分为正常,99-85分为优,84-70为良,69-60为可,低于60分为差。3、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总分为60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态特征(12分),2)功能状况(36分),3)X线表现(12分)。0分为正常,0-5分为优,6-15分为良,16-30分为可,大于30分为差。2 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的优势与理论基础2.1 传统治疗方法[7.17.18] 轻度柔软的马蹄足畸形通常采用保守治疗,通常应用系列手法、石膏矫形和支具固定,可结合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肌力平衡术;截骨及切骨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及截肢术等。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严重复杂的马蹄足畸形,疗效往往较差,容易复发,而且可能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皮肤坏死、神经血管的损伤、高的感染发生率、足踝关节的僵硬,同时使得原本较小的足变得更小等。2.2 理论基础[3.19.20] 根据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神经、血管、肌肉、韧带、关节囊及骨组织受到牵拉后,细胞可以分裂、组织再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肢体畸形的矫治。严重马蹄足畸形时,足踝部各关节的关系紊乱,骨质及软骨面也会发生改变。根据足的畸形状态,设计组装外固定矫形器,通过固定针安装于小腿及足踝部,术后1mm/d按照一定的方向,缓慢牵拉足踝紧张、挛缩的软组织,也可辅助以切骨及骨组织的牵拉。受牵拉的组织会发生再生及生物性的塑形,骨及关节的畸形状态重新排列到一个相对正常的位置,使马蹄足畸形得到满意矫正。2.3 优势与适应症[5、20、21] 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进行大的手术切口,仅仅是选择下肢的安全区域经皮穿针,在足踝部安装特别组装的外固定牵伸器。牵伸过程可以由医生甚至可以由患者本人实时操控,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牵伸的速度及牵伸器与肢体的相适程度,其风险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因而不会发生组织及肢体坏死。由于组织牵伸可以再生,能最大限度预防畸形的再复发。其优势集中体现在:①它是一个微创外科程序,对患者的损伤很小,患者痛苦小;②容易被掌握;③治疗期间可以活动肢体和关节;④可以减少神经、血管的并发症;⑤不容易出现皮肤坏死;⑥畸形矫正完全,不容易复发;⑦保持了足的外形与大小。通常用于传统治疗方法很难矫正及治疗效果不佳者,适应证主要包括:严重、复杂的马蹄足畸形;其他治疗复发的及延误治疗的马蹄足畸形;僵硬性的马蹄足畸形;局部软组织情况很差的马蹄足畸形;还可以与下肢的其他畸形同时矫治,如:膝部畸形、小腿畸形、短小足和足趾的畸形等。3 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3.1 基本器械构型与安装[1、3、5、6、20、21、22、23] 3.1.1 器械的基本构型(图1):主要包括由两个平行环构成的胫骨外固定器和马蹄形状的足部外固定器,足部的固定器由跟骨半环及跖骨5/8环构成。或者由跟骨半环与跖骨固定环,内外侧中间连接螺杆和/或铰链组成。胫骨及足部固定器中间由两个铰链连接,后方和前方各有1-2根牵伸螺杆。在临床应用中,胫骨的外固定器构型变化不大;而牵伸杆的位置及数量、应用铰链的位置及数量、足部的构件及构型等,针对不同的畸形状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设计。但是,器械的整体框架大致相同,均遵循着基本的畸形矫正理念,即成角旋转中心(CORA the 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和矫正轴原则,在各个成角畸形的凹侧实施撑开进行组织的牵拉,从而使足的不同畸形均得到矫正。秦泗河等在关节铰链及牵伸螺杆上安装了弹簧,使得软组织受力更加均匀持续,并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3.1.2 器械安装:胫骨圆形环的直径大小应与小腿之间保持至少3-4cm,即两横指的距离,套入小腿中下段,尽量使小腿位于环形的中心并与钢环垂直。在胫骨上或连同腓骨,分别紧贴上下钢环,贯穿1-2根1.5~2.5mm的全针,用螺母固定钢针于钢环的圆孔上。钢针较细时要进行拉张,拉张力通常为90~110kg,也可结合3.5~4.0mm半针或螺纹针固定钢环,保持小腿固定架的稳定与强度。足部马蹄形环应与足的畸形位置相对,使足位于环状构架的中心,如足部马蹄形环的中间安装有铰链,应尽力与足部畸形的CORA保持相一致。位于踝关节内外侧的铰链,中心尽量对准踝关节的旋转轴,其位于距骨体的前部。牵伸矫形器调整好后,首先在足跟上横穿1-2枚1.5~2.0mm克氏针或橄榄针,与跟骨半环连接固定,进行拉张时拉张力通常为90kg,然后顺跟骨纵轴方向进入2根2.5~3.0mm的半针加强固定;前足应用1枚1.5~2.0mm克氏针或橄榄针,至少贯穿1~5跖骨中的2~3根,和/或在第一与第五跖骨上辅以2.0~3.0mm的半针加强固定;根据矫形的需要中足应用2.5~4.0mm的半针固定。在踝关节前方和后方分别安装1-2根牵伸螺杆,可在牵伸螺母与牵伸架上固定螺栓之间加装弹簧。安装结束后保持牵伸杆一定的张力,使得牵伸器成一受力整体。3.2 术后管理程序[5、21、22] 术后3~5d,待局部肿胀及疼痛减轻后,先行将踝关节间隙牵开5~10mm,然后再牵伸矫正畸形。牵伸速度依据局部的软组织情况及患者的耐受程度,多数情况下软组织水平不大于1mm/d,每天应分4~6次进行。牵伸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透视及拍摄标准的足踝正侧位X射线片,了解踝关节间隙及观察牵伸器铰链与关节旋转中心的位置,要保持踝关节有足够的关节间隙,以防关节软骨的挤压。并注意保持牵伸器上的矫形铰链与畸形的CORA相对应。获得马蹄足畸形完全矫正,并过伸5-10°后再停止牵伸。然后,维持矫正位,保留支架4~6周。撤除支架后,可再应用管型石膏保持伸位4~6周,或待肿胀消退后配戴踝足支具(ankle-foot orthosis AFO),应用恰当的支具维持矫正1~2年。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期,应坚持晚上佩戴支具至发育完全成熟为止。整个治疗期间坚持负重行走锻炼。3.3 不同畸形的器械设计与矫正[6、8、20、23、24、25] 由于足部畸形多是三维的复杂畸形,而且变化多样,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畸形状况,设计组装不同的器械构型。 3.3.1 单纯马蹄足畸形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的过度跖屈、足下垂,多有距骨的前脱位。足部构型(图2)仅为马蹄形的环状构架,在踝关节的内外侧连接关节铰链,中心对准踝关节的旋转中心,踝关节的前后方安装各1-2牵拉螺杆,在前后方向调节牵拉杆即可矫正马蹄畸形。 3.3.2 高弓足畸形 主要由于足底部组织挛缩导致足弓过度增大。足部构型(图3)是在跟骨环固定架与跖骨固定架之间、足的两侧加装铰链及牵伸螺杆,铰链的中心对准足弓的顶点,牵伸螺杆位于足底部内外侧,通过调节足底的螺杆使高弓畸形矫正。如合并重度的踝关节马蹄及跟行足畸形,常需要设计更复杂的矫形构架或辅助截骨,在踝关节前后方安装牵拉杆,术后通过调节足底、踝关节前后方的牵拉杆,矫正马蹄高弓畸形。3.3.3 马蹄内翻足畸形 多是一个三维多方向的畸形,可表现为:踝关节的跖屈、跟骨及距骨的内翻、中足的高弓及内收、前足的内收及旋后,整个足的马蹄及内翻畸形。对矫形器械的构型要求更高(图4,图5),术后管理也更为复杂,各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的框架及术后管理程序大体是一致的。足部构型是在跟骨环支架与跖骨支架之间、足的两侧加装铰链和/或牵伸螺杆。通常在足的内侧安装推拉杆,足的前外侧安装带铰链的螺杆,铰链的中心对着距骨头。术后通过延伸足内侧及踝关节内侧的螺杆,逐步矫正前足的内收、足的高弓和内翻畸形,最后调节踝关节前后方的牵伸螺杆矫正马蹄畸形。而对前足的旋转畸形,有人是通过调整在足的内侧螺杆矫正;另有人是在其他畸形矫正后,麻醉下拆开足部支架,手法旋转前足矫正旋转畸形后,再固定支架,可多次进行;还有人在拆除支架后,应用石膏塑形矫正旋转畸形。3.4与传统手术的结合[1、4、13、16、26] 小腿及足部肌肉的瘫痪、肌力不平衡,以及足踝部的软组织、关节囊的挛缩,是导致及加重马蹄足畸形很重要的因素。长时间的足踝部各关节不正常的关系,特别是儿童时期即发生畸形未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的形状及关节面也会发生畸形改变,甚至胫骨也会出现扭转。应用Ilizarov技术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及畸形状态的存在,尤其时畸形很重时,有效地与传统手术结合,才能取得更为可靠的疗效,缩短牵伸治疗的时间,弥补Ilizarov技术本身的一些缺陷。软组织手术主要包括:胫后肌腱及跟腱延长、胫前肌及胫后肌转位、跖腱膜止点切断、跖内侧及踝后关节囊和韧带的切开,等。骨性融合手术主要为:跟距关节融合、三关节融合等。所有这些传统手术方式,均应有限化及微创化。手术的目的是便于外固定器的安装及更好地预防畸形复发、减少牵伸的时间,更好地发挥Ilizarov技术的优势。3.5 与截骨矫形术的结合[2、3、20] 如果足部畸形的程度很大,以及有严重的骨性改变、关节的融合、关节脱位变形时。单纯依靠Ilizarov外固定牵伸治疗难度很大,无法很好的安装匹配的外固定矫形架,还要多次调整及花费很长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就会明显增加,畸形复发的几率也较高。此时,可以依据畸形状况,选择不同的截骨矫形方式,再安装外固定矫形架缓慢的牵伸,逐步矫正畸形。其最大程度保留了足的大小及关节功能,同时使得畸形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截骨的水平包括:踝上、后足、中足、前足及联合截骨。截骨方式主要有:U形截骨及V形截骨。U形截骨起于距骨体的后部,向下经跟骨的后上部分,然后通过跟距关节,截断距骨颈(图6)。可以矫正严重的马蹄、跟行、内翻、外翻畸形及降低足的高度,适用于距骨顶部扁平及跟距关节僵硬时,不能矫正前足及后足畸形。V形截骨主要用于跟距关节僵硬时,其有两条截骨线,一条经跟骨的后部到距下关节,另一条通过距骨颈到跟骨前部(图7)。基本上可以矫正足的所有畸形,包括:马蹄、跟行、高弓、前足内收或外展、旋转及摇椅足畸形,甚至有骨缺损,还可以改变足的长度,等。4 并发症与防治[7、13、23、27] 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同样会导致很多的并发症,常见的有:(1)神经血管的损伤,只要仔细操作,熟悉解剖关系,通常可以避免。(2)针道感染,比较常见,可给予局部清洗换药,口服抗菌素,多不会引起严重的深部感染及骨感染。(3)距骨半脱位,术后经常透照X线,一旦发现及时调整牵伸支架。(4)关节的僵硬,很难避免,早期进行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5)牵伸神经麻痹,一旦发现,立即停止牵伸,可自行恢复。(6)胫骨远端骨骺分离,矫正儿童严重马蹄畸形时,需考虑固定胫骨远端骨骺。(7)扁平距骨及舟状骨楔形变,牵伸过程中注意保持各关节间隙,避免受压。(8)骨囊肿,多发于第3、4、5跖骨、舟骨和骰骨等,可能是由于废用性骨质减少、机械压迫及反复外伤引起,不需要特殊处理。(9)外固定时间较长及疼痛,只能对症治疗,达到治疗要求后尽早拆除外固定架。(10)畸形复发,需要适当过度矫正及较长时间的固定,通常仅为部分复发,也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5 小结[3、6、28、29] 马蹄足畸形的治疗目标是获得一个外形大小正常、无疼痛、跖行的足。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是通过机械力使受牵拉的组织产生应力,刺激肌肉、肌腱、关节囊、骨及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再生,受牵拉的关节重新排列,从而使畸形得到矫正。由于利用时间作为一个治疗变量,Ilizarov方法是一个四维的临床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方法的许多并发症。临床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各种类型的足部畸形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病人的满意度往往大于我们的期望值。总之,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目前的问题是:依据不同的足部畸形状态,进一步简化设计更为合理的外固定装置;如何保证最大的畸形矫正,减少畸形的复发,避免和减少关节活动度的丢失。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别名退行性关节病, 增生性骨关节炎,另外骨性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炎,实际上并非炎症,主要为退行性变,属关节提前老化,特别是关节软骨的老化。骨性关节炎代表着关节的衰老,故称之为老年性关节炎。广义的骨关节炎还包括其他一些无菌性关节炎疾患。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骨关节炎为局限性疾患,全身的原因并不重要。本病起病缓慢。症状多出现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者增多。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肥胖 体重的增加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成正比。肥胖亦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体重下降则可以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病。 二、骨密度 当软骨下骨小梁变薄、变僵硬时,其承受压力的耐受性就减少,因此,在骨质疏松者出现骨性关节炎的几率就增多。 三、外伤和力的承受 异常状态下的关节,如在髌骨切除术后环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当关节承受肌力不平衡并加上局部压力,就会出现软骨的退行性变。正常的关节和活动甚至剧烈运动后是不会出现骨性关节炎的。 四、遗传因素 不同种族的关节受累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如髋关节、腕掌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在白种人多见,但有色人种及国人中少见,性别亦有影响,本病在女性较多见。资料表明表患有Heberden结节的妇女,其母亲和姊妹的骨性关节炎发病率远比无此病的家属要高2-3倍。 本病的关节痛有以下特点:多出现在负重关节如膝、髋等;关节痛与活动有关,在休息后痛就缓解;在关节静止久后再活动,局部出现短暂的僵硬感,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消失;病情严重者即使在休息时都有关节痛和活动的受限;受累关节往往伴有压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数患者有畸形。 骨性关节炎的常见部位及其特征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现不止一个部位的病变。 一、手 指间关节最常受累,尤其是远端指间关节。肿痛和压痛不太明显亦很少影响关节活动。特征性改变为在指关节背面的内外侧,出现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结节,位于远端指肩关节的结节称为Heberden结节,位于近端指肩关节称为Bouchard结节。这种结节发展很慢。只有少数患者最终会出现远指关节的屈曲或外斜畸形。当第一腕掌关节受累而有骨质增生时就形成“方”形手,这种畸形在中国人中少见。 二、膝 膝关节痛是本病患者就医常见的主诉。其早期症状为上下楼梯时的疼痛,尤其是下楼时为甚,呈单侧或双侧交替出现,是出现关节肿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关节腔积液。出现滑膜肥厚的很少见。严重者出现膝内翻畸形。 三、髋 表现为大粗隆、臀外侧、腹股沟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髋的内旋和伸直活动受限。我国人群中发生髋的骨性关节炎者较白种人为少。 四、足 第一趾关节是病变出现的常见部位。穿紧足鞋和反复外伤是其病因。症状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五、脊柱 椎体、椎间盘、骨突关节的退性性病变引起颈、腰段椎体的病变。局部出现疼痛、僵硬。少数严重者因椎体缘的唇样增生和骨骜压迫局部神经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现各种放射性痛或神经系症状。 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彻底的治愈措施目前还没有,但是,有许多对症治疗方法。 1.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治疗。 2.休息制动。 3.物理疗法,从而达到镇痛、缓解症状的目的。 4.慢性骨关节病反复发生疼痛,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手术治疗。 骨性关节炎的预防和保健: 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病人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常为多关节发病。在患病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此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有时可有急性疼痛发作,同时有关节僵硬,关节活动时有弹响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好转。晚期可有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呢? 1.应尽量减少关节的负重和大幅度活动,以延缓病变的进程。 2.肥胖的人,应减轻体重,减少关节的负荷。 3.下肢关节有病变时,可用拐杖或手杖,以减轻关节负担。 4.发作期应遵医嘱服用消炎镇痛药,尽量饭后服用。关节局部可用湿热敷。 5.病变的关节应用护套保护。
都说跑跑跳跳是每个小孩的天性,但对患有“马蹄足”的孩子来说,简单的跑跑跳跳,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别说载歌载舞。因为患有“马蹄足”,他们的双足内翻,根本无法直立行走。他们的美好青春因为无法直立的双脚,被牢牢地困在家中。马蹄足又叫做尖足和垂足,患者站立时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形如马蹄,因而叫马蹄足。传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就是马蹄足,一个年轻但是需要拄拐的国王,这是研究人员用"虚拟解剖"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得出的结论。虽然他死于疟疾,但很多研究者深信,他的足部畸形削弱了免疫系统以及摔倒导致的骨折,像滚雪球般变成危及生命的条件。那么,马蹄足有什么特征呢?马蹄足是在新生儿中是非常常见的骨关节畸形。患有马蹄足的病人站立和行走时足的形态很特别,与一般人很不一样,如果孩子到了可以行走的年龄,站立行走时却以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形如马蹄,走路时在幼小时期足尖不能抬举,常踢地而行,足尖先着地而后足跟着地。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时,检查到足的前部跖屈明显,常合并凹足,跟腱短缩,足完全不能背屈,这种情况就是明显的马蹄足。(治疗前后对比图)有人问,听说按摩可以治疗马蹄足?按摩治疗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按照病理解剖学、病因和畸形严重程度分类,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马蹄足治疗手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柔软型的马蹄内翻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一次矫正手术就行,还有一种是僵硬型的马蹄内翻足这种是需要进行2次手术的。为什么说越早治疗越好?“这类先天性足畸形出生后越早治疗越好,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非手术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给予手术治疗了。”尽管足内翻畸形在出生时即被发现,但仍有很多家长称孩子小,担心孩子受罪,甚至抱着“等等看”的心态,等孩子越来越大了,才发现足部畸形没有任何改善,这才想到到医院来就诊,有的还认为该病需等到年龄大点时才能治疗,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作为家长,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1、发病原因马蹄足被认为是一种多因子遗传疾病。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有马蹄足家族史的,宫内的胎位不正、感冒吃过量药物等,这些多种因素导致出生时出现马蹄足。畸形始于胚胎期,生后即可发现,表现典型,容易确立诊断。2、治疗方案由于年龄和畸形程度差异较大,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难度越大,治疗的方案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多为柔软型,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否则采用手术治疗。3、如何预防怀孕早期三个月应补充足量的叶酸,防止出现神经管的畸形病变,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遗传病史的家族,孕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膳食、运动。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足其实,马蹄足是可以治愈的,这种足部畸形可以采取「ilizarov技术微创治疗方法」,在二战期间,就由伊利扎诺夫教授创建。“伊利扎洛夫技术”技术,这是一项国际畸形矫正的新技术,是采用微创治疗,不会造成较大的疼痛,术后可进行实时调整。通过利用牵拉组织再生的技术,刺激患者足部受损组织的修复、生长,完成对畸形的矫正。术后患者可带固定架进行功能锻炼,不会束缚日常的康复活动。同时学会调整之后可在家锻炼,节省了治疗费用。无论是先天性马蹄足还是后天造成,更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需要及早治疗,则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数月之内获得畸形的完全矫正。而延误治疗或不治疗将可能导致畸形的进行性加重,治疗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膝关节畸形患者种类很多,X型腿、O型腿、屈曲不能伸直、过伸等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科成永忠今天主要分享X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指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 下面来看收集的病例。 入院后做相关检查,主任根据患者情况定好手术日期与方案,右下肢先行矫正手术。并要求多准备术中要用到的零件,消毒备用。 术前准备: 1、根据患者肢体调节好外固定器框架消毒备用。 2、常规备皮。 3、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 1、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2、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及足趾运动,并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逐渐过渡到患者主动运动。 3、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情况,患肢感觉和运动情况。 4、术后抬高患肢,预防或减轻患者肢体肿胀。 5、预防感染,保持针道清洁、干燥。 6、保持螺钉孔处固定,严防碰撞。
手术矫正膝内、外翻畸形,截骨后应选用何种固定方式固定呢?不外乎两种方法,内固定:钢板和髓内钉;外固定:单臂外固定和环形外固定。如何选择?这不仅是一个手术技术问题,同时也与医生的喜好、对器械掌握熟练程度,也与疾病的具体情况有关。凡事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我们首先来说外固定,原先很多医生瞧不起外固定架,以为那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自从Ilizarov技术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中国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固定技术。 因为这项技术能够治疗骨科各种疑难疾病。 1、畸形重,一次矫正无法完成(尤其是膝外翻畸形,一次矫正容易损伤腓总神经); 2、局部软组织条件差,放置钢板风险高; 3、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复合畸形,如成角、旋转、短缩等。原始的Ilizarov支架构型较复杂,患者调节支架困难。单臂外固定支架,以意大利进口产品ORTHOFIX为代表,虽为单平面固定,但因为设计师的巧妙设计,也能同时完成各种畸形的矫正,如果术前仔细评估设计,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内固定技术矫正畸形的方法由来已久,其也有一定的适应症: 1、畸形较轻,能够耐受一次性完成矫形; 2、对于老年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通过调整力线缓解膝关节疼痛; 3、局部软组织较好,没有手术疤痕的皮肤; 4、没有复合畸形,不需要同时进行骨延长的患者。 如何减少外固定支架佩戴的时间,一直是各国医生努力的方向。美国的Dror Paley发明了内外固定结合矫正畸形的方法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外固定支架矫正畸形,畸形矫正满意后,术中再打入髓内钉,这样术后根本就不用佩戴支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更快地恢复关节功能。 但这种技术也有一定适应症: 1、未成年的患者不适用; 2、畸形较轻,不存在短缩畸形; 3、骨头的弧度不能过大,否则无法打入髓内钉。
O型腿也叫做罗圈腿,医学术语我们叫膝内翻,即站立时,两侧脚踝接触,而膝关节不能并拢。X型腿,即站立时,两侧膝盖靠拢,而脚踝不能接触,医学术语叫膝外翻。临床上还有只一条腿外翻,俗话也叫K型腿。这样的畸形常常困扰着人们,尤其是爱美的人士。有人会发问,我就是腿歪,影响外观,我不在乎外观,是不是就不用管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是直立动物,全身的重量会通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向下传递,正常时,传导的力线会通过膝关节的中心,这样膝关节的内外承受的压力是均衡的;当你的腿歪时,全身重量通过膝关节内侧或者外侧,会导致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压力不均匀,从而出现内侧或外侧关节软骨的过早变性。人体是个非常神奇的,皮肤、骨骼可能是最具有活力的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强。尤其是骨组织,骨折后,能再生完全修复骨折。但是,非常遗憾,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并且属于最早出现老化现象的组织之一。如此脆弱的组织却要承受全身的载荷,并在人的一生中进行数以亿次的循环运动,如果在一个错误的轨道上运动,原本缓慢发生的衰老则会加速进行。这才是我们治疗O型腿、X型腿的根本原因。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又能拥有一条完美的腿形,又能治病,岂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有人会问,我的腿怎么就长歪了呢?原因很多,小的的时候受到过外伤,随着生长发育腿越来越歪;或着由于缺钙、低磷抗D佝偻病等骨代谢性疾病;骨折后,骨折畸形愈合;各种先天性原因等等。如何治疗呢?非要打折骨头重新接骨吗?对于儿童,其存在较强的生长发育能力,往往孩子早期会出现生理性的膝内翻畸形,随着会站立、跑跳,腿慢慢就正过来了,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对于小时受过外伤的孩子,还有骨骺阻滞技术,也就是生长导引,不让他再往坏的方面发展。对于成年人,只有通过手术截骨矫形矫正畸形。有的患者,一听截骨很紧张,那不是要把腿打折了吗?因为成年人,骨骺已经闭合,无再生长发育的能力,只有通过把骨截断才能矫正畸形。手术是医生在术前设计好的部位,用非常微创的方法进行截骨,手术切口只有1-2cm。通过外固定支架固定截骨两端,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扶拐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