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一直都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很多人对胃病的认识不够,在诊断、治疗、调养以及预后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谈虎色变”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害怕等情绪。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常见的胃病,是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的一种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病因很多,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长期损胃药物,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洒、胆汁反流等。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持续炎症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化生。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如何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病人会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较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镜和病理检查可以以确诊,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西医对该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但不能改善萎缩病变。中医药是目前治疗萎缩性胃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一部分萎缩性胃炎可以达到逆转的效果。萎缩性胃炎是我科的特色中医治疗病种之一。一、正确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病理是可分为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异常增生)三种情况。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大多数资料表明,轻、中度萎缩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可逆性很小。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呢?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腺体中是没有肠上皮的,萎缩程度越重肠化出现越多,以前认为肠化是不可逆的,但目前发现去除病因加上治疗肠化是可以消失的,所以您有了肠化也不必太紧张,同时还要告诉您肠化不是癌前病变。有学者对胃黏膜肠化的病人随访调查了10 年,癌变率仅为1.9%。从病理学上看癌变的细胞是胃黏膜细胞从正常-衰老-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演变而来,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所以如果您有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也不应过分恐惧,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发展成胃癌了。轻度萎缩性胃炎是老年人常见的,并不需要天天吃药,就和您脸上有皱纹一样多是加龄现象,变成癌的几率也是较小的,故老年病人应乐观生活。胃癌前病变并不可怕,肠化和异型增生要发展成胃癌,需要走很长的路。大约不会超过5%的患者,才会转变为胃癌,5%是统计学的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发生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肠化和异型增生是安全的,不必要引起过多的焦虑和担心。对于不典型增生患者就要注意了,首先要请医生再分析一下,是否可能是有病灶但未活检到(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不是医生的误差),如果是这样,需再检查胃镜取活检。如果发现病灶,但难以看清病灶,需要行染色+放大内镜,如怀疑癌变,需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灶的深度,看看是否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治疗。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建议有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朋友,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3个月,半年,或者一年首次复查胃镜,而后进行随访和临床观察。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一部分肠化和异型增生可以消失和逆转。当然,这需要积极的配合治疗。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 个月左右1 次(如有明确病灶应做内镜下剥离术),对重度不典型增生,行超声内镜后发现病灶位于粘膜层,也可行应内镜下剥离术。三、相关检查1、胃镜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兼、糜烂和出血点,粘液分泌增多、反光增强。较重时胃粘膜色泽变淡乃至灰白色。粘膜变薄变脆,皱襞细,粘膜下血管显露,或者粘膜粗糙,颗粒状,严重时粘液湖量极少或无(干胃)。根据主要形态特点,胃镜诊断分为(2000年井冈山会议分类):1、非萎缩性胃炎 同义语有表浅性胃炎、慢性胃窦炎、间质性或滤泡性胃炎、糜烂人胃内产生大量尿素酶,可分解尿素后生成氨和CO2,给感染HP的患者口服含有同位素标记C的尿素胶囊(14C-尿素),尿素被分解后产生的同位素标记CO2从肺呼出,定时收集呼气样本,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检测同位素标记C的量,可判断目前是否有HP感染。4、胃液分析,测定胃液分泌功能,常用五肽胃泌素分泌刺激试验,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高峰胃酸分泌量(PAO)和胃液PH。胃窦胃炎者为正常或低酸。明显低酸或无酸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5、X线钡餐检查,诊断价值有限,主要用于排除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6、萎缩性胃炎时,可作血常规、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浓度、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检索维生素B12吸收试验、血清壁细胞抗体、血清或胃液内因子抗体、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三、治疗部分萎缩性胃炎可能成为胃癌的前奏,但转变为胃癌的只是极少数。所以,大家不必惊惶失措,即使得了重度萎缩性胃炎也不必紧张、悲观。只要认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也能使病情好转或痊愈。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的同时,应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戒烟戒酒,少吃腌制食品,忌暴饮暴食和吃辛辣霉变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多餐,积极治疗口腔及咽部慢性疾患等,如这类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治疗,根除掉。中医治疗:根据该病久而不愈的特点,以及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特别是胃粘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微观形态学改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在正虚和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气滞、湿阻、瘀毒为患,或毒腐成疡,或瘀结成积,或气滞湿聚痰结而成,如果失治和误治,病情迁延或加重,最后可形成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细胞异型增生,目的应积极预防癌变或使癌变过程逆转,治疗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粘膜象,并适当运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结、增酸抗癌的中药。
我们在平常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大夫我的病理检查报告出来了,有肠上皮化生,你说这是不是癌变,会不会癌变,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肠上皮化生不等于胃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及其腺体在病理情况下转变为肠黏膜上皮及腺体的现象,它主要分为4种类型:(1)完全小肠型:组织形态学类似小肠黏膜上皮,可见具有明显纹状缘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数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含唾液酸黏液,但不含硫酸黏液,吸收细胞不含黏液。(2)不完全小肠型:组织学上除见杯状细胞、吸收细胞外,可见部分吸收细胞被柱状黏液细胞所取代,无潘氏细胞存在。杯状细胞含唾液酸黏液,但不含硫酸黏液,柱状细胞仅含中性黏液。(3)完全大肠型:可见具有明显纹状缘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含硫酸黏液,吸收细胞不含黏液。(4)不完全大肠型:吸收细胞部分或全部被柱状黏液细胞所取代,无潘氏细胞存在,杯状细胞含硫酸黏液。当然这是医学上的严格分类,只有搞病理的医师才能把它分得很清楚,我们病理结果也没有这么细,知道大致分类就行了。不完全大肠型肠化生主要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约占78.71%,因此其与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小肠型肠化生主要存在于背景粘膜组织中,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其为可逆性病变。但不完全小肠型肠化生也会随着炎症的发展而加重,并向不完全大肠型肠化生转化。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相当普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0~30岁年龄组检出率为30%,50~60岁年龄组可高达80%,确切原因尚不明确,它的出现可能与胃黏膜损伤和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癌变。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故有人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HP慢性感染在肠化生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Ⅰ类致癌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HP可引起黏膜炎症的损伤,增加DNA损伤的机会;(2)HP感染区的炎症,存在细胞过氧化损伤,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癌变;(3)HP本身也能产生多种酶类和毒素造成DNA损伤,抑癌基因失活和(或)癌基因突变致癌;(4)HP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胃内其他细菌生长,亚硝酸盐类物质增加而致癌。因此,HP的根治指针对肠化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研究发现,HP根除仅有益于萎缩性胃炎而非肠化生患者,这说明预防性HP根除应在化生发生之前进行。出现肠化生了应该怎么办?胃癌的发生一般要经历: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出现肠化时,应避免紧张,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宜清淡饮食,尽量避免烟酒、过酸过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缓肠化的进展。治疗肠上皮化生老中医有独到的经验,其实就是要改变胃内的环境,例如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气滞血瘀、寒邪凝滞、浊毒痞结。谁能改变这些病理因素,就能逆转肠上皮化生,治愈或控制大多数萎缩性胃炎。一年治疗三到四个月,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以膏方为主,汤剂和外治为辅,达到好的效果,恢复您的胃健康。
俗话说 “三分治七分养”,说明胃病的调养非常重要。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日理万机很辛苦。食物在运化的过程中也会对胃造成一定的的损伤,节制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精神情绪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公务员、司机、工人、干部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更应该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1、保暖护养:。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注意全身保暖,以防胃局部、腹部着凉,从而避免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2、饮食调养:胃病患者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人不老。①少吃油炸、腌制、生冷、刺激性食物;②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有利于消化。③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④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⑤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 3、忌嘴保养:胃病忌吃“生冷硬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甜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忌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此外,还有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4、平心静养:胃病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胃病的康复。 5、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现已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疫情就是任务,防疫就是责任。严光俊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应对,做好医疗救治,携手打赢这场健康保护战。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荆州市中医医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领导组。劳模创新工作室组长严光俊任医院防控工作组副组长,负责开设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中医预防门诊等工作。医院积极选派骨干人员24小时坚守发热门诊,工作室成员李洁、郑新平、刘冲最先报名参加发热门诊工作,做好发热病人诊治,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春节期间全体人员放弃休假,坚守岗位,组织中医专家开设中医预防门诊,提供预防、咨询、应诊、开抗病毒预防用药等,严光俊团队研制的“益气防感合剂”收到了广大群众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被大家称为“神仙水”。 疫情就是命令,荆州市中医医院积极主动申请承担救助任务,大年除夕,按照市防控指挥部安排,工作室成员响应号召,主动请战到防控一线,除夕加班加点,连夜腾空九层专科大楼。我们劳模工作室的办公点也被腾空出来改建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楼,工作室成员郑新平、张军、刘冲等先后进入“先锋队”冲到了救治患者的第一线。 “数千年来,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医以“疫病”为名在抗击流感等传染病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流感肆意的今天,中医理当发挥先导作用,这是中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应尽的义务。”这是严光俊劳模创新工作室组长严光俊在成立工作室防疫小分队时对每一位成员说的话。工作室防疫小分队从成立以来,大家与时间赛跑,集思广益,每天推出一篇中医抗疫科普文章,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我们结合荆州的地域、气候和流行病特点,加入严光俊教授的“三论五法”脾胃通痞学说,制定出了“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第一版)”,供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的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参考。同时工作室成员正在抓紧时间填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收治患者进行证候特征、演变规律的分析,对轻中症患者,提高治愈率,对重危患者,降低死亡率,为我们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传承创新,自主开拓,众志成城,按照习近平主席要求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新型冠状病的感染的肺炎防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1、 注意护肠:腹泻病人注意事项:多吃易消化食物,少纤维、低脂肪食物,少吃炸、煎及肥肉类食物,并控制食用油的用量。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在日常饮食中应选用一些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鱼、蛋、豆制品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嫩叶菜等。最好食用菜汁,以减少纤维的摄入,因为慢性结肠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采用易消化的半流少渣饮食,并做到少量多餐,以增加营养,改善症状。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应食粥类、精米面类、鱼虾、蛋及豆制品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使肠道得以休息。便秘病人注意事项:多吃粗纤维食物,如豆芽、韭菜、芹菜、油菜、荠菜、蘑菇、茭白和香蕉、苹果、苦瓜、草莓、梅子、梨、无花果等;适当食用粗糙多渣的杂粮,如糙米、薯类、玉米、燕麦片;富含油脂类的坚果和植物种子,如松子仁、芝麻、核桃仁、腰果仁、各种瓜籽仁、花生等以及蜂蜜。饮食上一定要做到荤素搭配,多吃纤维素比较高的水果青菜和杂粮。还应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的用量。每天保证足够的水的摄入,早晨空腹喝一杯开水,可以喝一些蜂蜜水和淡盐水。水分能致使肠胃的蠕动,从而使大便软化这样可以有效的治疗便秘。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治疗便秘最有效的方法。便秘患者要养成定时起床和排便的习惯,不能随便打乱生活规律。无论有没有便意。2、注意保暖:注意下腹部和全身保暖。3、心态良好: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拒绝不良生活方式是关键,随着便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患者由老年人逐渐转向中青年人,尤以年轻女性最为多见,这与现代生活有很大关系,如饮食过于精细、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等4、饮食三宜:宜晨起早食;宜食品温热;宜营养全面。排气、腹泻过多时,应少食糖及易产气的食物,如薯类、豆类、牛奶等。柿子、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可适量食用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5、饮食三忌:忌刺激食物;忌过敏食物;忌高脂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6、表本兼治:治疗病症(炎症等);同治病因(致病菌.过敏等)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荆州市中中医院严光俊带领他的团队运用中医药的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研发了“益气防感合剂”,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倡民众应以预防为主,内服“益气防感合剂”,外用苍术熏蒸。益气防感合剂最先是用于一线防控医务人员的预防药品,因为预防疗效好,广大荆州老百姓和参加疫情防护一线的工作人员纷纷到荆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来购买,被大家称为“神仙水”。那么神仙水的组成是什么?怎么服用?又需要服用多长时间呢?严光俊告诉你:益气防感合剂的组成为黄芪 、炒白术、防风、大青叶、板蓝根、陈皮、佩兰、贯众。其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上了清热、化湿、行气等药物。方中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且此次瘟疫属湿瘟,故选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为臣;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大青叶、板蓝根、贯众清热解毒凉血为佐。全方可谓用药虽少而配伍精妙,能固表而不留邪,祛邪清热而不伤正,使体虚得补,卫外得固,湿浊得散,表邪得祛;从而起到以益气固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益气防感合剂每次50ml 一天两次,建议最好饭后半小时口服,需要连续服用14天。唐朝名医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预防的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防控的目的。苍术在中国古代历次疫情中,被作为“防疫”第一要药的实战验证。历史记载早在汉代张仲景就说过苍术能“避一切恶气”。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入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中医相关资料显示,苍术气味较雄厚,与白术相比,苍术药性较猛,且可彻下彻上,宣化痰饮并燥湿,可四时不正气且芳香辟秽,故可用于多种疾病,还可驱除秽浊之气。现代研究表明将中药苍术按1∶2比例浸泡于95%的酒精里72h,取其浸泡液,按房间体积2mL/m3倒入弯盘内燃烧后开窗通风,使用苍术浸泡液喷雾法进行空气消毒,与过氧乙酸灭菌效果相当;苍术熏蒸法不仅可减少室内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指数, 提升杀菌率, 还可提升室内空气舒适度及气味满意度 ,现已广泛用于医院环境消毒。且苍术浸泡液无刺激性、安全系数高,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具体方法多样,单独或联合艾叶等消毒均获肯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大家可以使用此方法,进行室内消毒。
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一则“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起广大老百姓对双黄连口服液的疯抢,双黄连口服液甚至包括兽用的双黄连口服液都被一扫而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连双黄莲蓉月饼都脱销了,作为一名中医人听到这个消息内心百感交集,人们对中医知识的匮乏、盲目的从众心理以及新冠肺炎阴影笼罩下的不安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遗。如何正确认识双黄连口服液呢?全国名老中医荆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严光俊告诉你。首先,双黄连口服液的成分可抑制病毒,这个实验是在体外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很多物质都可抑制乃至杀死病毒,而且说的很清楚,是抑制病毒,应该有一定的预防或诊疗作用,而你得了新冠肺炎的人会躺在医院里接受医生的治疗,隔离病房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这个药也一定用不上。再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存在千人一方,是要根据病患的体质,所处的地理环境,当前的时令节气来遣方用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同的人选取不同的组方,如此才可药到病除,若盲目用药则反受其咎。新冠肺炎属于湿瘟,来得急,变化快,运用的是卫气营血辨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少简单的一味药,或者是一种药。然后我们来看看双黄连口服液的组成,主要成分就三个:黄连、金银花、连翘,功效如下: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三味药的功效简单来说就是清热解毒,而此次新冠肺炎属湿瘟,治疗上理应兼顾通阳以除湿邪,纯用苦寒药物反而损伤阳气遏伏湿邪,且人体抵御疾病侵袭有赖于正气的强盛,过量服用此种药物会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造成消化不良,腹泻,畏寒肢冷等不良反应。《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身体的守卫,是不得病的根本之所在。邪就是邪气,指的是致病原因、条件等。此句大意为:身体抵抗力强了,就不容易感染外邪。预防新冠肺炎我们运用这些清热解毒之品,但是更要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常用玉屏风散,它主要就是由黄芪、白术和防风三味中药组成的,黄芪擅长补脾肺之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肿瘤的作用,为君药,白术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再佐以少量的防风,可以起到升阳祛风的作用,固表而不留邪。我们制定了新的益气防感合剂:黄芪15g、焦白术10g 、佩兰10g 、陈皮5g 、白豆蔻10g、防风10g 、金根10g 、生甘草5g。而且特殊人群预防用药1.孕妇预防方:药物组成:白术9g、黄芩6g、黄芪15g、贯众5g、山药18g、陈皮6g.功用:养阴清热,理气安胎,扶正固表适用人群:怀孕的妇女。2.儿童预防方:药物组成:金银花6g、蒲公英3g、生黄芪6g、焦白术10g、板蓝根3g、生甘草2g。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固表适应人群:少年儿童。3.老年人预防方:药物组成:党参10g、茯苓15g、陈皮10g、炒白术10g、黄芪15g、防风10g、山药10g. 功效:益气健脾,养阴润肺适用人群: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双黄连口服液可以用来预防或治疗新冠肺炎,但是中医治疗疾病更需辨证论治,才能体现中医的特色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无烟的战役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的防疫形势仍然严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黎明前的黑暗,冬天都要结束了,春天一定会到来!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3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仍然在上涨,湖北地区也在上涨,但较1月26号,增长趋势逐渐放缓,预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确诊病例数会逐渐进入平台期。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非湖北地区新增病例数已经进入平台期,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在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我们多数人的任务就是,宅在家里不出门,这也是对这场战役的贡献。宅在家里如何安排自身的生活,特别是饮食起居呢?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谈谈饮食的调理,顺利度过这个特殊阶段。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时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与以往的非典、流感都属于瘟疫范畴。疫病的特点是大家都是易感人群,都可能受到传染,而且病状相似。而感染与否有两大因素决定,一个是邪气,一个是正气强弱。合理饮食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与身体抵抗力密切相关,若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正气,降低人的抗病能力,且湖北气候潮湿,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属湿瘟,湿邪最易损伤脾胃,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有舌苔厚腻、食欲差、饮食减少、恶心、呕吐等脾胃功能受损症状,因此打赢这场战“疫”,顾护脾胃尤其重要。我们处在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这次的疫情与野味有关。古代的皇帝也未必有今天的普通人有口福,所以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吃太多,现代人的脾胃就在暴饮暴食中被伤的支离破碎,《内经》认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我们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了就是营养,没消化不仅损伤脾胃,还会形成痰湿,现代人不注意节制饮食所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饮食有节,有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而平衡膳食又是顾护脾胃,养生的根本,也是战胜疫情的保障。我国古代先贤对于平衡膳食早就有精辟的论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是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为补充,兼食水果为补充。这种膳食结构科学,且养生保健功效确切。饮食口味方面则宜清淡,五味需平和,勿使过偏,少食肥甘厚腻味重之品,《千金要方》:“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清淡亦是与肥甘厚腻相对来说,一方面是口味不可过重,另一方面是常吃杂粮、新鲜蔬菜,少吃些肉。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荤素同食较为合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良好的饮食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为了更好地控制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严光俊教授针对大家的居家饮食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1、要做到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2、饮食宜清淡,过食大鱼大肉易生痰湿碍脾;3、五谷为养,每天保证全谷物摄入;4、多吃蔬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5、不节食、不减重,规律作息,充分睡眠,不聚餐;6、最近斯坦福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研究表明餐饮中常吃大豆可以预防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议大家多吃大豆。辨体质用食疗,坚持战“疫”到底。下面我们推荐两种食疗,牛肉山药陈皮汤:做法:牛肉250-500g,山药500g,陈皮适量,煮之,吃肉喝汤。功效:具有健脾补肺,理气温中之功。适用于肺脾气虚的人。薏米杏仁粥:薏米30克、杏仁10克、大米200g,紫苏叶10g,冰糖少许。将薏米洗净,杏仁去皮,冰糖打成碎屑。将薏米仁、大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至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至半熟,加入杏仁,最后10分钟放入紫苏叶,待熟后放入冰糖即成每日一次。可以起到补肺益脾的功效,用于湿热内蕴人。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在传染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中医属于“瘟疫”范畴,又称呼“疠气” “戾气” “疫气”,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描述,《温疫论》认识到戾气主要由口鼻而入侵犯人体:“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 中医专家严光俊教授:中医强调人体正气在预防外邪侵袭中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曰:“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强盛.可以防止病邪入侵,所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得病的只是极少数,即使是接触过患者的人,也并不是都会染病。当然,并不是说身体健康,正气强盛的人就一定不会得病,人体的抗病能力是有限的,当病毒入侵过多,人仍难免会得病。即使是身体健康、正气强盛的人也需要做好防护措施。一、情志调节当一个人神志安定、情绪起伏不大时病邪是较难侵袭人体而致病的,而当七情刺激太过,则会影响人体阴阳平衡,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多种疾病,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流行,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大家更应该注意精神调养,一定要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恐慌与不良心态,要坚信此病可防可控,防止因为恐惧、担忧、焦虑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打赢这场病毒攻坚战。二、适度室内运动如今疾病流行,不宜户外运动,大家可在室内进行各种养生锻炼,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保持适度运动的同时又要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不仅易导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还可因汗出过多而易致感冒,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三、饮食调养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与身体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湖北气候潮湿,病源又出自海鲜市场,故此次瘟疫应属湿瘟,湿邪最易损伤脾胃,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了造成肺部疾病外,也易影响脾胃功能,保护好脾胃显得尤为重要。做到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五谷为养,避免食用野生动物制品。四、趋避邪气中医重视正气的同时又强调在瘟疫流行时要注意“避其毒气”,严光俊建议大家做好居家隔离:1、保持住所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门窗数次,每次最好半个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空气消毒《内经》云需要“避其邪气”,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 “一人病气,足充一室。”因此,要做好室内空气消毒。熏蒸处方:苍术15g,石菖蒲15g,佩兰10g,金银花15g。加水1000ml,泡10分钟,小火慢煮30分钟,浓缩药液150ml。芳香辟秽之功效,可将熏蒸方药液加入洗净的家用空气加湿器中通电熏蒸或者在锅中持续蒸煮挥发,每天1-2次。2、尽量不外出,少去人多且封闭的场所,特殊情况外出需正确佩戴医用口罩;3、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咳嗽或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4、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包括在公共场所吐痰,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5、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6、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尽早就医。五、中药预防目前各种预防药方所用药物理念主要为补益正气、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宣肺透邪等,每个方剂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中医专家严光俊自拟预防方以益气固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提高免疫力。黄芪25g,炒白术9g,防风10g,贯众6g,佩兰12g,陈皮6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金根12g。水煎服,每日一付,一日两次,每次100ml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如金根(金根为荆州道地药材金不换之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瘀的功效)、金银花、板蓝根、贯众、大青叶等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但药性苦寒,过量或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故需配合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类中药一同服用,除已有热象或与病人有接触嫌疑者外,不要盲目大量服用这类苦寒药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湿瘟,且湖北地区气候偏于潮湿,湿邪易伤脾胃,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中大多注意到了这一特点,配用了健脾芳香化湿药,但若体质属阴虚津伤或处干燥地区者,勿拘泥成方,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酌情调整。
瘟疫就是我们现在的烈性传染病,如新冠肺炎。中医古代解决这种传染病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牢牢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在现在中医同样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非典期间,中医突破种种阻力,介入了非典治疗,可喜的是经过中医治疗的患者,创造了无一死亡,极少副作用,全部痊愈出院的奇迹,重温历史上中医与瘟疫的故事,会极大增强我们打赢新冠肺炎的狙击战无比的信心。在人类历史上遭受了无数次瘟疫的侵袭,其中不乏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的有鼠疫、天花、霍乱、疟疾、狂犬病等,以及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冠肺炎。历史上瘟疫摧残、毁灭了许多国家与文明,死于瘟疫的人数要远高于战争等其他天灾人祸的人数,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从未停歇,亦很少取得彻底的胜利。历史上的瘟疫对中国以外的地区造成了非常大的灾难,公元前430年的雅典爆发了一场瘟疫,它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二年,几乎摧毁了希腊城邦,据说这场瘟疫导致将近过半的古希腊人惨死当中。公元6世纪鼠疫大爆发,几乎席卷了当初所有著名国家,死亡总数近一亿,著名的黑死病便是公元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持续近300年才平息,19世纪末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持续近四十年,横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千万;1918年一场名为“西班牙女士”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近期美国遭到第二波季节性的流行性感冒侵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日前发布报告称,到目前为止,这个季节至少有1900万人感染流感,有18万人住院,约有10000人死于流感。纽约等城市皆成为疫区;还有著名的天花,直到1980年才被彻底消灭,此外还有什么登革热、甲流、埃博拉、艾滋病等都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也遭受了无数次的瘟疫,我们就是靠传统的中医与瘟疫抗争,早在《周礼》中就有对瘟疫的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说明瘟疫发生的非常频繁,平均两年就发生一次,连战役的走向都常常受到瘟疫的影响,比如赤壁之战,使曹操损失80万大军,此生再无力南下统一中原。与其说曹操是败给了诸葛亮和周瑜联手,不如说是败给瘟疫。正如《三国志蜀书》之中记载:“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 《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所描述,“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但即使瘟疫如此频繁,却都在时间与地域上被有限的控制住了,没有演变成国外那种持久的大型灾难,主要依靠的就是中医。中医在与瘟疫的长久斗争中,产生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亦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医家。传说汉末名医华佗曾创制屠苏酒来预防瘟疫,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等中药泡酒而成,这种酒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邪除秽,后来由唐代大医孙思邈普及,《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后来屠苏酒更是成为过年的风俗,苏辙的《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如今虽已不再盛行此种风俗,但值此新冠肺炎流行之际,喜饮酒的人泡壶药酒既解了馋又可预防疾病,实在是美哉!瘟疫更是造就了一代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全国各地烽火四起,人民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在此等环境下,瘟疫连年爆发,仲景的族人亦在屡次的瘟疫中大量死亡,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正是在这种人民水生火热、亲族死亡的悲愤下,张仲景为拯救黎民百姓,潜心学医,不仅自身医术超绝,救人无数,还创出了传世巨作《伤寒杂病论》指导后世医家遣方用药,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晋代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也有对瘟疫的论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青蒿素便是受此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而成,不仅如此,《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先嗍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去。日灸一壮,满百乃止。”“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其中的取病狗脑敷在咬伤处更是与如今的狂犬病疫苗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代医家吴又可亦处在一个瘟疫流行的时代,他目睹了疫病带来的惨状,对瘟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下了《瘟疫论》专门论述瘟疫,不仅指出瘟疫是由戾气所致,由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可通过环境和接触患者感染,“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还创立了表里九传的辨证模式,其,其创立的达原饮一方不仅在当时用于瘟疫的治疗,更在03年非典期间收到了奇效,为抗击非典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们仍然将达原饮用于新冠肺炎的诊疗,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累计造成了约20亿人死亡,古代中国对抗天花的手段为人痘接种法,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方法是从中国人痘接种术上改良而来的,据说宋代便有了人痘接种术,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明清时代天花肆虐,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顺治选康熙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之一便是康熙小时候染过天花,不用担心康熙因为天花而死,康熙在《庭训格言》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见人痘接种术此时已被普及,再后来十八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了欧亚大陆,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赞扬人痘接种术:“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后来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将人痘改良为牛痘,从此牛痘成为了天花的克星,天花也在上世纪80年代,公认为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的一种传染病。至今为止,无论中国人民遭受了多少次瘟疫流行,都是中医在保驾护航,相信即便是现在,中医药也能如黑暗中的灯火,为在新冠肺炎的阴影下惴惴不安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