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冻结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一、主要症状表现:1.肩部疼痛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3.怕冷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二、好发人群:肩周炎的发生与职业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工人、农民、教师、打字员、银行职员及家庭妇女等都是肩周炎的高发人群。这些职业的共性在于长期伏案或频繁活动肩关节。有调查表明,肩部损伤机会少及活动少的机关干部、教师等职业患者肩周炎发病率为42.1%,工人与农民等易发生肩关节损伤的人群肩周炎发病率为27.7%。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无暇健身、运动,忙碌的工作之余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不健康的休闲方式,玩手机、用电脑、打牌等,不正确的长时间坐姿导致颈肩部肌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大加剧了肩周炎的发病风险。三、治疗手段:西医主要依靠保守治疗,如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等。祖国医学在肩周炎的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治疗思路,如针灸、中药内服、外敷、熏蒸、穴位注射、推拿、针刀等。四、自我锻炼:肩周炎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时,有效的自我锻炼可以帮助缩短病程。方法如下:直立爬墙:面对墙壁,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掌心贴墙,沿墙壁逐渐向上爬行,以手臂能伸直,肩痛但能忍痛为度,每次做爬墙动作20一30次。做爬墙动作时,本身不要向健侧转动,腹部不可向前方挺起,以免影响锻炼效果,每日早晚2次。肩背环绕:两肩放松,自然下垂伸直,从下向前上,后下做臂肩环绕,如此为一次,环绕4次后,再从反方向开始,即后下向前上方向进行环绕4次,每日1一2次。背后助拉:取站立、或坐位均可。双手在体后相握,掌心向外,用健侧手牵拉患肢,一牵一拉,逐步提高两手在体后相握位置。尽量让患肢的手能摸至健侧肩脚下角,如此反复进行15次左右,做时宜保持身体的直立位,如患肩粘连严重,不必强求患肢的手能摸至健侧肩脚下角,每日早晚2次。手指梳头:姿势不限,或坐或立,前臂内收弯曲,患肩前曲上举作梳头状,颈部或对侧耳廓,反复做30次,每日早晚2次。
关于运动,很多人说每天走一两万步,但是体重变化不明显,建议大家不要拘泥于步数和公里数,进行有氧运动,一定要控制运动的有效心率和运动强度,减肥的朋友如果结合适当的科学的运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大多成年健康人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20-年龄-静息心率)X0.4(或0.6)+静息心率。得出的两个数值就是中等强度运动心率范围,运动中以此为准。建议运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 建议大家越是节假日越是要动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起居有节,心情愉悦,减肥成功!
面肌痉挛是以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病证,又称面肌抽搐。一般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早期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散。后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肌瘫痪。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面肌痉挛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本病病因不明,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常与情志内伤及气血不足等因素相关。一旦怀疑为本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还有一种射频温控热凝疗法: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近来,由于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面肌痉挛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几乎覆盖各年龄段,而传统中医药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在多年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且没有任何神经损伤的风险,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于发病3个月以内的患者,早期针灸介入并结合中药口服,基本短期内都可以痊愈。但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拖延,病灶形成,症状加重,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就会造成治疗难度增大,疗程延长。患病时间长,病情进展重的,虽所需针灸治疗的时间较长,但有效率几乎能达到100%,坚持治疗有部分患者能够基本治愈或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我们总结了一整套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案,活血与止痉共调,调气与安神合治,结合颈部电针,局部注射等手段,收效显著。因此特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优势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患者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所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加,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肥胖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其中不伴有明显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的称为单纯性肥胖,临床上最为常见,约占95%。针灸减肥是通过刺激人体某些特定腧穴,发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等作用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穴位埋线是普通针刺的延伸,主要是通过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15 d或更长,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持久刺激,以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本人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穴位埋线法具有操作时间短、针刺作用时间长、成本低、疗效佳、不易反弹的优势,并且只需每两周(14d)埋线一次,且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符合现代人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目前已成为减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突发性耳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如下图所示:一般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可伴耳鸣(约90%)、耳闷胀感(约50%)、眩晕(约30%),恶心、呕吐,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一般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1.低频下降型:1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2.高频下降型:2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 000、3 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0 dBHL。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当下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一般必须进行的检查: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3.纯音测听:包括250、500、1000、2000、3000、4000及8000 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试验。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西医诊疗指南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白鹏大夫的颈部七线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尤佳,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松解颈部肌肉,恢复交感神经张力平衡,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最终使耳蜗微循环得到恢复,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优势在于安全、有效,无论初发、复发均有显著疗效。不必担心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血液流变学药物出现胃肠刺激、出血等不良反应。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科常见病,刚发病主要表现为单侧眼睑跳动,随着时间变长,跳动频率不断增加,跳动范围也逐渐扩大,进而涉及到面部抽动,严重时导致眼睛无法睁开,从而失明。一、白鹏主任医师团队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经典案例报道案例1:蔡某,男,42岁。2022年12月出现左侧眼睑跳动,就诊于中日医院,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中日医院建议手术治疗。随后就诊于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均建议手术治疗。2023年2月患者开始出现嘴角抽动,影响日常进食,平均每小时跳动8次左右。患者为求针灸治疗,于2023年3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白鹏主任医师门诊。予针灸、穴位注射及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每周2次。治疗半年后,患者眼睑及面部不自主跳动消失。2024年8月电话询问患者近期情况,患者表示未复发。 案例2:郭某,男,39岁。2024年10月10日出现右侧下眼睑跳动,每日跳动约10余次。于2024年10月18日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白鹏主任医师门诊,予针灸、穴位注射及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治疗1次后患者即表示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患者眼睑未再跳动。案例3:廖某,男,55岁。2014年出现左侧眼睑跳动,有潮湿闷热环境居住史。就诊于安贞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及建议手术。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服用甲钴胺半年余疗效不佳后停药。后于外院针灸治疗3月余,疗效不佳。现患者右侧眼睑、面部、嘴角不自主抽动,平均每小时跳动5-8次,每次跳动时间长。患者为求保守治疗,2024年9月就诊于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白鹏主任医师门诊,予针灸、穴位注射及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每周2次。治疗1个月后,患者跳动频率轻微降低,治疗2个月后,患者跳动频率明显降低,跳动范围也较前缩小。继续治疗。 二、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全流程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前注意事项:1.1明确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单侧眼睑及面部跳动,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与面瘫后遗症、梅杰综合征、眼睑痉挛等疾病相鉴别,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均有差异。①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眼睑痉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以不自主闭眼为特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通常呈隐匿性,易延误诊断。Jankovic等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BSP患者被延误诊断长达4~10年。②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③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④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1.2医疗机构和医生的选择针灸是一项专业很强的治疗方法,患者务必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及有经验的医生。1.3针灸最佳治疗时期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针刺治疗应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发病时间短的面肌痉挛更可能达到几次治疗就治愈的效果。患病时间长的患者也不要担心,虽然治疗疗程较长,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针灸治疗过程中2.1 在针灸过程中,患者保持身体和精神的放松状态至关重要。紧张情绪会使肌肉紧张,不仅会加剧针刺时的疼痛感,还可能影响针刺效果。2.2控制治疗频率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针刺治疗频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每日针刺或针刺频率太高可能刺激面部痉挛加重,推荐治疗频率为2-3次/周。3.针灸治疗后的注意事项3.1 针灸结束后,要注意保护针孔部位的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在针灸后的1-2小时内不要洗澡或让针孔接触不干净的水。3.2放松心情,不要过分关注病情少部分患者会在刚开始针灸的时候出现痉挛频率增加的现象,这是属于针刺治疗的正常现象,在几次针灸治疗之后会逐渐好转。不需要过分担心,紧张的心情反而会影响病情的恢复。3.3 调整生活习惯睡眠和情绪对面肌痉挛的病情影响较大,尽量保证每天早睡以及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情,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帮助调畅情绪。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预防处方现推荐给大家,并在此温馨提示您疫情期间请做好防护,勤洗手、戴口罩。若您不方便出门购药,可以在线上咨询或开药,可邮寄到家。 1、成人中药预防处方1 适用于流行期间成人普通人群的预防。 麦冬3g 太子参6g 菊花3g 藿香6g 苏叶6g 以上5味代茶饮;或水煎2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或颗粒剂,按说明书服用。可以连续服用6天。 2、成人中药预防处方2 适用于流行期间有慢性基础病的人员、居家或集中隔离的医学观察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预防。 生黄芪9g 北沙参9g 知母9g 连 翘9g 苍术9g 苏叶6g 藿香6g 薄荷3g(后下) 以上8味水煎2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或颗粒剂,按说明书服用。可以连续服用6天。 3、儿童中药预防处方 用于流行期间普通儿童的预防。 金银花3g 芦根6g 苏叶3g 以上 3 味代茶饮或水煎后口服。适用于 5岁-10 岁儿童,超出此年龄段的儿童,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可以连续服用 6 天。
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卵巢功能过早地衰退,出现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等疾病,所以卵巢的日常调护保健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将从以下几点给广大女性朋友们科普一下卵巢的日常调护。 一、重起居 调护卵巢在生活起居上尤其要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熬夜易耗损肝之阴精气血,“女子以肝为先天”,经、带、胎、产、乳都与肝阴肝血密切相关,女子卵巢功能的调护在中医上要多注重养肝,而夜晚早睡便是养肝的基本。日常穿衣防护上要注意固护腰腹部、脚踝,这些部位有着重要的穴位。露脐装、短筒袜容易将这些重要部位暴露于外而致寒气侵袭胞脉,常此以往可能会出现腰酸,小腹、手脚冰凉等症状。 二、调饮食 饮食上应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少食辛辣刺激、油腻煎炸之味,尽量减少快餐,注意食品安全,避免购买含有食品添加剂、激素类等食品。宜食调补肝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黑豆、黑米、腰果、栗子、枸杞、木耳、银耳、牛肉等。 三、畅情志 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中难免会有压力产生,要注意学会及时调畅情志、调节情绪,避免急躁易怒、悲伤抑郁。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进行适合自己的文体娱乐活动、或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向医生咨询等,调节情志愉悦舒畅。 四、刺激穴位: 1.穴位:肾俞、次髎、气海、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 2.定位: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四横指)。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子宫:前正中线旁开3寸,脐下4寸。 血海: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肉隆起处。(简便取穴: 坐位,屈膝90度,左手手指向上,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4指约成45度,拇指尖所指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3.操作方法:用清艾条艾灸或按摩以上穴位。 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以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个穴位持续操作10~15分钟,每次艾灸总时长30-45钟,所用艾条1/2~1根。也可以选用艾灸盒、灸筒等工具艾灸,每日或隔日1次,灸后适当饮温水。 若不方便或不适合艾灸,可以按摩以上穴位,按摩时每次选取3-5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总而言之,重起居、调饮食、畅情志、刺激穴位卵巢安。 附:艾灸注意事项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灸; 3、老年人及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要控制灸量,避免烫伤; 4、施灸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5、注意防火安全,艾灸结束要将艾条彻底熄灭,防止发生火灾。
日常有意识的养生保健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可使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长期坚持又可延年益寿。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一、饮食调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体质无法决定,但后天若要增强体质,便须从脾胃入手,固护调养脾胃,使脾胃发挥正常的功能。饮食入胃,三餐饮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调养脾胃,饮食调摄必不可少。饮食上主要避免过饥过饱,做到规律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少食辛辣刺激之味。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宜食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山药、桂圆、大枣、五谷、大豆、紫薯、芋头、枸杞等,膳食类如茯苓山药粥、山药薏米粥、红枣桂圆莲子汤等。 二、起居有常 起居上应顺应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颈、腰、膝、踝部位,防止寒气入侵。夏季炎热时,身体各部位避免在空调风扇下长时间暴露,室内温度不宜过低,注意固护脐部,避免露脐装。四季都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适当开窗通风。 三、适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抗病能力,可促使体内气血循环、促进阳气的生发。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年轻人体质较好者可根据喜好选择慢跑、打球、游泳、骑车、瑜伽等运动方式,年长者可选择散步、气功、太极等锻炼方式。运动时间和频率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至少每周2次,单次时间最少30min。 四、情志调畅 养生保健不仅要调养形体,也要调节情志、精神。生活中避免急躁易怒、大喜大悲,宜积极乐观地处事,可多进行适合自己的文体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弹琴、放风筝、听音乐等,调节情志恬淡愉悦舒畅。 5、 穴位保健 除了以上饮食起居、形体身心强护外,提高免疫力、防止病邪入侵、增强抗病能力还可以进行穴位艾灸与按摩。 1.穴位: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天枢、神阙、大椎、肺俞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距胫骨前缘1横指。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四横指)。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寸。 神阙:在脐中部,脐中央。 大椎:在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低头,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1高突,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操作方法:用清艾条艾灸或按摩以上穴位。 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以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个穴位持续操作10~15分钟,每次艾灸总时长30-45钟,所用艾条1/2~1根。也可以选用艾灸盒、灸筒等工具艾灸,每日或隔日1次,灸后适当饮温水。 若不方便或不适合艾灸,可以按摩以上穴位,按摩时每次选取3-5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总之,若要防住病,需把饮食调,若要免疫强,起居情志须注意,若要身体健,刺激穴位多锻炼。 附:艾灸注意事项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灸; 3、老年人及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要控制灸量,避免烫伤; 4、施灸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5、注意防火安全,艾灸结束要将艾条彻底熄灭,防止发生火灾。
21 世纪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得肥胖的患病率不断增加。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形体美和肢体的灵活度,还会引起脂肪肝、高脂血症、膝骨性关节炎等,是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所以减肥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了解下居家减肥的小妙招。 一、管住嘴 饮食调控通俗讲也就是“管住嘴”,主要包括改变日常饮食结构和总摄入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的比重。减少总的食物摄取量时,也要相应减少谷类主食量,主要是限制和减少摄入脂肪,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内脏、蛋黄),当注意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能量限制应该考虑到个体化原则,兼顾营养需求、体力活动强度、伴发疾病以及原有饮食习惯,较为简便的控制总摄入量的方法是在习惯饮食的基础上减少15%-30%的能量摄取,这对于体重稳定的患者是合适的,或者每天减少能量摄入600 kCal,这样有可能达到每周减轻体重0.5 kg。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应避免边看电视边进餐、减慢进餐速度、三餐规律饮食,不过饥过饱,减少食用快餐外卖,应避免食用油腻煎炸食物和过多零食,尽量采用煮、煨,炖、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 对于喜欢喝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几味具有降脂功效的中药煮水代茶饮,常用的可代茶饮的中药有:山楂、荷叶、决明子、绞股蓝、泽泻、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等,同时也可将以上药物配合食物服用,如可煮粥的同时加入薏苡仁、茯苓等,薏仁茯苓粥可健脾利水安神。 二、迈开腿 减肥的患者在调控饮食的同时一定要“迈开腿”,即要配合适当运动锻炼,应减少久坐的行为方式,增加每天的运动量,应考虑自身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本着循序渐进和安全第一的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案。主要是进行有氧运动,要控制运动的强度和有效心率,一般可每天进行30—6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中等强度运动消耗的能量男、女分别为4.8-7.0 kCal/min和3.3-5.1 kCal/min,若用有效心率区分,推荐大多成年健康人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20-年龄-静息心率)×0.4(或0.6)+静息心率。此公式得出的两个数值就是中等强度运动心率范围。上楼、游泳(速度50m/min),骑车(速度22-26km/h),跑步(速度160m/min)中任意一项进行30min可消耗300 kCal的能量,能达到中等强度的运动量。 三、刺激穴位 减肥穴组: 1.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梁门、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丰隆 2.定位: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寸。 大横: 位于腹部,脐中旁开4寸。 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四横指)。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2横指。 3.操作方法:用清艾条艾灸或按摩以上穴位。 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以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个穴位持续操作10~15分钟,每次艾灸总时长30-45钟,所用艾条1/2~1根。也可以选用艾灸盒、灸筒等工具艾灸,每日或隔日1次,灸后适当饮温水。 若不方便或不适合艾灸,可以按摩以上穴位,按摩时每次选取3-5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总之,管住嘴,迈开腿,刺激穴位身材美。 附:艾灸注意事项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灸; 3、老年人及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要控制灸量,避免烫伤; 4、施灸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5、注意防火安全,艾灸结束要将艾条彻底熄灭,防止发生火灾。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