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今年的主题是“双面人生,与爱同行”。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大家对抑郁症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然而,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情绪低落的患者来询问,“我到底是抑郁还是双相?”;或是一些被初步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前来确认,“我(确实)是双相还(只)是抑郁?”前者多是经过自行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发现自身表现可能和双相障碍有类似之处,怕自己被漏诊而延误治疗;后者则担心自己只是抑郁,但被医生误诊或过度诊断为双相了。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正确的诊断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结局有着密切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分解。1.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会导致心境的极端变化。患者有时处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表现为情绪过度高涨、自信膨胀,头脑变快、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以及冲动、易激惹或不理智。躁狂发作时个体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方面会受到明显损害,甚至遭遇法律纠纷;而轻躁狂是比较轻微的躁狂发作形式,对个体功能影响相对小,有时不容易识别,有些患者甚至会享受这种兴奋、积极的情绪,希望一直持续这种状态。患者有时处于抑郁发作期,可以出现抑郁症的种种表现,比如情绪低落、过度悲伤、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缺乏自信、悲观、厌世等。有些患者在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听、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在躁狂或者抑郁发作期都有可能出现。患者的情绪,总是在坐过山车,有时驶入“世界之巅”,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有时驶入幽深低谷,疲惫不堪、暗淡绝望。双相障碍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全球约有1%-3%的人患病,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多数在15-30岁之间首次发病。不经系统治疗的患者,终身复发率高达90%以上。2.区分抑郁和双相的挑战由于双相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尤其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之间有重叠,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通常比较困难,可能在病后多年才明确诊断。例如,抑郁发作既可见于抑郁症(又称单相抑郁),又可出现于双相障碍中;但双相障碍患者在一生中,除了抑郁发作还会有躁狂/轻躁狂发作。有报道显示,多达40%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抑郁症,35%的患者从首次就诊到被诊断为双相之间等待了至少10年。双相障碍为何容易被漏诊/误诊为抑郁症?常见的原因如下:·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者远多于以躁狂发作起病者,首次发作是抑郁的患者,无法在第一次发作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某些双相障碍患者一生当中,初次躁狂/轻躁狂发作之前可能有多次抑郁发作,且抑郁症状的发生比情绪高涨症状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某些双相障碍患者对躁狂/轻躁狂的发作报告不全,如可能忘记数年以前的发作。·许多患者在抑郁发作时,难以回忆躁狂发作,或将曾经出现过的轻躁狂发作视为正常行为范畴,甚至视为渴望出现的状态。·临床医生对轻躁狂的识别困难。3.哪类“抑郁患者”可能实为“双相”尽管存在上面提到的诊断困难,临床医生仍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临床特征,它们更常出现在最终发生躁狂/轻躁狂(转变为双相障碍诊断)的抑郁症患者中。具有下面这些临床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需警惕是否为潜在的“双相”:·一生中首次出现抑郁发作的年龄<25岁。·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发作同时伴明显烦躁不安或易激惹。·多次(如至少3-5次)抑郁复发。·抗抑郁药治疗后短期内完全恢复,例如刚用上抗抑郁药2、3周,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抑郁症状不典型(如睡眠多、进食多、肢体沉重如灌铅感)。4.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坏”吗好消息是,多数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患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疾病相关的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达到良好的疗效,过上正常的生活。形象地说,双相患者病情稳定时是“好”的,但若自行停用药物,尤其是突然停药,多数患者会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疾病复发,病情不稳就“坏”了。双相障碍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科学治疗的慢性疾病,减药、停药一定要遵医嘱。值得注意的是,和抑郁患者相比,双相患者可能伴随更多冲动或敌对行为、吸食毒品或饮酒、及试图自残等行为表现,如有发生,应当及时就诊。同时要提醒各位双相病友,注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作息,避免使用酒精、兴奋剂等,都有助于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双相障碍并不可怕,对疾病保有一份敬畏之心、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养成规律良好的生活作息,都能在康复之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在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每年的3月30日)与大家分享此文,祝愿双相病友们能对自己和疾病多一份了解,更好的自我管理和与疾病相处,静待花开。参考文献[1]MitchellP,etal.Diagnosticguidelinesforbipolardepression:aprobabilisticapproach.[J].BipolarDisord,2008,10(1Pt2):144-152.[2]AngstJ,etal.Prevalenceandcharacteristicsofundiagnosedbipolardisordersinpatientswithamajordepressiveepisode:theBRIDGEstudy[J].ArchGenPsychiatry,2011,68(8):791-798.[3]UpToDate临床顾问[4]HuangY,etal.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China:across-sectionalepidemiologicalstudy[J].LancetPsychiatry,2019,6(3):211-224.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大脑疾病,它导致人们的心境、精力、活动水平以及日常工作能力的异常改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朱玥与我们每个人曾经历过的情绪起伏不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不同的“心境发作”期经历着异常强烈的情绪状态:过度愉快和兴奋的状态被称作“躁狂发作”,极端低落和无望的状态被称作“抑郁发作”。兼具躁狂和抑郁症状的心境发作被称为“混合状态”。随着心境的改变,患者的精力、活动、睡眠以及行为也会发生极端的变化。躁狂发作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联想增快、注意力涣散、计划和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及行为冲动等表现。抑郁发作患者可能表现为疲劳、“迟滞”,犹豫不决,睡眠和饮食等习惯改变,自杀想法或尝试等。然而,双相障碍也可能表现为不那么极端的心境波动。例如,一些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会经历轻躁狂,这是躁狂的轻微形式。在轻躁狂发作中,你可能感觉良好,做事高效以及能力超强。你可能不会感觉到有任何问题,但家人和朋友可能识别出这种心境波动是疾病状态。如果没有合适的治疗,轻躁狂患者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躁狂或者抑郁。另有一些患者在发作期并未体验到明显的情绪高涨、兴奋和愉快感,但很容易因小事激惹,脾气比平常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例如一位中年双相障碍女性患者前来就诊,她一直服药,却发现自己最近总跟家人发脾气,因为小事责骂孩子,在外办事也容易跟人发生口角。本次就诊过程中,因为准许病假时间未达到患者要求,患者情绪激动,责骂医生,并且拉扯诊室鼠标阻止医生给其他病人看病。这位患者的表现提示她很可能正在经历病情波动。另有一位年轻女性患者,认为自己的疾病处于“稳定期”,要求减量药物治疗。医生评估后发现该患者语速偏快,音调偏高,仍有易激惹表现,对母亲暴躁,难以与人建立关系,故建议继续维持目前治疗剂量,暂不减量。患者顿时雷霆大发,认为今日就诊“一无所获”(其实是没有得到减药的许可)。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当周围环境不能满足患者要求、或与其愿望不符时,病情不稳的患者容易表现急躁易怒、甚至冲动行为。此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能表现为滥用酒精和药物、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或工作中表现很差等,但人们通常很难把这些问题与严重精神疾病联系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以至部分患者平均经过8-10年才得到正确诊断,延误诊断而导致病情恶化。但好消息是: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人们患有此病也能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上述明显持续的情绪波动,应当及时到精神专科就诊咨询,进行病情评估,必要时接受治疗。如果已经明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发现自己正经历上述情绪变化,需要警惕是否出现病情波动,应当咨询精神科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治疗。以确保疾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本文系朱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m.haodf.com/touch)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疫情、宅家、网课后,孩子们终于迎来了9月新学期的返校。然而,随着复学复课,门诊青少年抑郁/焦虑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家长可能不经意间发现,孩子最近放学回家后不再像往常爱说话、爱出门了,好像在尽力避免需要和人交际的场合,对以前喜欢的游戏或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没精神,短时间学习或活动后就累,经常躺着懒得动;对自己没信心,感到别人都比自己强;可能还很担心各种考试和以后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时甚至出现心慌、出汗、手颤、胃疼或其他身体不适的表现。看着孩子吃不下、睡不好、学习效率低、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可急坏了各位家长,可孩子就是不愿对家长吐露心声。面对诊室里低沉、没生机、不愿在家长面前多说一句的少男少女,和一旁担心忧虑、急于帮忙却又束手无策的家长,想要和家长们聊聊:对出现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1.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困难面对孩子或轻或重的情绪问题,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否认:“(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抑郁症,不过是学习压力大点!”“她成绩挺好的,怎么会有压力?”;或者是指责孩子“小题大做”,“本来就没什么事”。甚至有些患者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维持学业,家长还要求患者就诊后返校上学。每当听到家长在孩子面前说出这样刺耳的话语,我都会很心疼对面坐着的、情绪出了问题的孩子。有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孩子正在经历一段很困难的时期,他们除了要面对自身情绪、脑力、体力、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还需要面对旁人的质疑,如果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无疑是雪上加霜。患者可能羞于向同学老师讲述自身状况,如果此时家长方面的沟通渠道也被关闭了,孩子就难免感到孤立无援、失望甚至绝望,而这种情况对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来说,是有很高风险的。因此,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无条件接纳,给予孩子表达的空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所面对的困难,而不是否认和指责。2.成为孩子的队友,共同面对困境当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了他们的困难后,家长可以主动站出来,与孩子携手共同去面对目前的困境。或许孩子是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了挑战、或在学校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家长可以协助沟通或请心理医生帮忙;或许孩子的状态已经很难维持正常学习,需要与校方沟通请假休息;或许孩子目前病情严重,需要尽快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也可能,孩子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而拒绝治疗。这些,家长都可以作为孩子的队友,提供有力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一起解决问题。 3.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从系统式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情绪问题可能只是整个家庭问题所呈现出的一个症状。例如父母过于看重成绩而忽视孩子情感需求,二胎出生后老大被忽视,父母关系不合、家庭氛围紧张,父母过于控制、严苛,家庭沟通不畅,家长酗酒或家暴等诸多常见家庭问题,都可能与孩子的情绪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青少年还可能出现刻意节食减肥、暴饮暴食的进食障碍表现,或出现偷偷使用俱乐部毒品的问题,或是习惯性抓伤或划伤自己等自残表现,家庭很难脱了干系。孩子生病对家庭是个挑战,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整个家庭成长的契机。家长可以借此机会更多地了解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给予他们所需的支持,与孩子一同学习成长。 孩子可能正经历人生中第一次情绪问题,而家长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到情绪问题的孩子。接纳、理解、共同面对,可以助力孩子更好地康复,也可以成为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的契机,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睡眠中的梦境还具有积极的心理学意义。长期“睡眠不好”、“失眠”,会对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临床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从而影响日常能力的一种主观体验。许多门诊患者因为“睡眠不好”来诊,认为自己“只是睡不好,开点睡眠药就行!”。然而,“睡眠不好”真的只是睡眠问题么?简单服用睡眠药是不是一定能解决问题?1.失眠背后的情绪杀手精神科门诊的失眠患者,首先要排除失眠是否由于精神心理疾病引起。例如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是“睡眠不好”,以早醒、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等类型常见,少数不典型的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度(嗜睡),每天睡十几个小时。焦虑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噩梦等睡眠问题。其他严重精神疾病也可能以睡眠差为初始症状,或以失眠作为病情波动、疾病复发的信号。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间常见睡眠需要减少,每天只睡3-4个小时,白天仍然精力充沛,活动增多。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睡眠表现为随着情绪的高低起伏而出现周期性循环波动,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2.失眠可能是严重精神疾病波动或复发的早期信号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坚持服药、病情维持平稳,但某段时间可能在一些外因影响下、或者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出现了失眠表现,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总时长减少、夜间易醒等表现。若失眠现象持续加重,部分患者后续将出现病情波动;另有部分患者在当前失眠的背后其实已经出现少量凭空听到声音、疑心等症状,只是由于症状表现轻微或患者回避等原因(患者可能并不认为这是问题,不愿暴露自己的所听所感所想、甚至有意回避家属,也会让失眠现象看起来只是“单纯的失眠”),没能被家属发现。重点是:失眠现象往往容易被识别,并且可能是精神疾病波动或复发的早期信号,请留意并及时与专科医生沟通。3.影响睡眠的其他常见原因一些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白天睡、晚上活动,同时有明显的意识不清、注意力涣散等表现,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术后意识障碍,建议及时请精神专科医生会诊处理。另有一些患者,因睡眠不好反复就诊检查,都未发现明确原因。后经睡眠监测发现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引起失眠的原因还有多种,例如脑外伤、肿瘤、感染等损害了大脑特定部位后,都可能导致失眠;酒精或药物滥用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失眠。可见,“睡眠不好”并非真的只是睡眠问题,需要专科医生判断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当然,有一类失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睡眠问题”。当引起失眠的各种原因都被排除或者被治愈后,仍遗留有失眠的症状,可能考虑为“原发性失眠”。除了注重睡眠卫生,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或睡眠行为治疗,辅助按摩等,提高生活质量。
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间主要表现为情绪亢奋或容易激惹、言语及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睡眠方面常见睡眠需要减少,每晚只睡3-4个小时就足够,白天仍然精神饱满。然而,有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表现为奇怪的周期性循环,却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常导致延误就诊。 案例1:一位来诊的37岁女性,主要症状是“每个月大概有1/3时间睡不着(失眠),1/3的时间睡不醒(嗜睡),还有1/3的时间睡眠正常”。经过仔细询问,这位患者回忆起多年来在失眠期间感到情绪“亢奋”,精力充沛,做事积极,工作效率高;而嗜睡期间情绪低落、多卧床、不愿出门,经常请病假休息。病情常年累月如此循环,患者却并未重视,直到有看过病的同事建议才到医院就诊。遗憾的是,这位患者本来正在考虑备孕的事宜。如果能尽更早意识到睡眠异常可能提示了情绪问题,就能更早开始治疗,不至于延误高龄产妇的备孕计划了。 案例2:另有一位25岁年轻男性,回忆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有睡眠的周期性波动,模式大致是“情绪低落(失眠)——情绪“亢奋”(睡眠正常)——情绪正常”,但并未引起重视。如此持续多年,直到病情加重后才就诊。 案例3:一位70多岁中老年女性患者,患双相障碍几十年,在我门诊看病也有数年了。她常年服用心境稳定剂,病情总体平稳,只觉得自己在春秋冬三季容易“轻度抑郁”,而矢口否认自己有(轻)躁狂的问题。患者对于自己在抑郁期间的表现能够清晰描述:“起不来床,不想动,不愿说话,能连续睡几天,浑身没劲,就诊都困难”;而对于自己轻躁狂发作期间表现则认为:“很正常啊,挺开心的”,唯一承认的变化是“可以起得来床了,不需要睡那么多觉了”。 可见,上述几位双相障碍患者在病情波动时都伴有睡眠的异常,然而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自身情绪变化,只注意到睡眠形式或质量的改变。对于一部分没有意识到自身(轻)躁狂表现属异常的患者,如果能因为睡眠原因及时就诊,会为及时诊疗提供宝贵机会。建议患者或家属如果发现自己或亲人有类似情况,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咨询,高度警惕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疫情期间看病不易,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自2月起即实行了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然而,无论何时,到医院就诊都并非易事。经历约号抢号、一路劳顿,终于走进诊室。那么,怎样与医生沟通才能高效达到就诊目标呢?来看看其中YES和NO。应该做什么?YES!1.直接说明此次就诊原因(不适症状或异常感受)+持续时间。例如“2个月来失眠、没高兴事、吃不下饭”或“控制不住反复洗手、检查,大概有2年多”都是很好的例子。2.具体描述自身不适症状或感受,尽量避免用专业术语。即使是“睡眠不好”,也可分为:入睡困难,醒得早,中间容易醒来,或是睡醒后不解乏、感觉像没睡一样等多种情况。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具体描述。3.准备好目前正在服用药物的具体名称和剂量。如果怕自己记不清,可以直接带药盒或拍照备用。如果你已到医院,可以让家人拍照发给你,或者手机上网搜到同样的药盒包装即可。4.既往有关的重要检查结果。可以按顺序放好,需要时便于快速查找核对。不要做什么?NO!1.不要上来就说以前如何如何健康、自家孩子如何优秀,自己如何后悔没有照顾好家人导致其发病等。2.如果对诊断有疑问或不能接受,请与医生多沟通来解答,而非现场不理智地发泄情绪、阻碍交流。3.不要用“那个红色药片”“那个长条的”来汇报自身用药。因为同一种药物可能有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剂量、不同剂型(片剂、口服液、滴剂、口崩片、分散片、缓释片、胶囊、针剂)等,这涉及判断目前治疗是否合适、下一步如何调药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02日18:31主讲人:朱玥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问题及答案:问题:小腿肚子沉,胀,一条腿感觉里边不舒服,腿部肌肉异物感,偶尔会疼,是焦虑躯体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为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自2020年10月26日起,将在环境温馨、交通便利的北院开设成人精神科普通和专家门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朱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就诊服务1.北院提供成人精神科各类疾病的普通、专家门诊和睡眠、心理、康复、老年、强迫、药理、焦虑抑郁、成瘾障碍、进食障碍等专业门诊诊疗服务。暂不开儿科门诊和特需门诊。2.注意:开诊断证明、开红处方药品、约多专家会诊、约残疾鉴定、院前评估、办医保特病手续的患者均需要到海淀院区(地址: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2:30-16:30出诊地点北院门诊一层专家门诊诊区挂号方式您可通过微信“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服务号”及114进行预约。①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服务号”,进行在线预约挂号;预约时间为就诊当日前三天9:00开始放号。注:初次使用服务号进行预约挂号的患者还需进行账号注册和就诊人维护。②通过114进行预约,预约时间为就诊当日前一周8:00开始放号。●拨打电话(010)114;●登录网址www.114yygh.com;●下载“114生活助手”客户端。注意事项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北大六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北大六院为精神专科医院,如您体温≥37.3℃或存在十一类症状,建议优先到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建议进入医院的所有人员配戴N95口罩,保持至少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医院出诊医生可能会因为涉疫隔离、支援等各种紧急情况导致临时停诊,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医生出诊时间以当日班表为准,具体请关注医院官网(https://www.pkuh6.cn/)或微信公众号及服务号信息。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按预约时段提前规划出行方式。路线如下:自驾:导航搜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或“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本院(海淀)→北院(昌平)乘车路线①386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知春路下),换地铁13号线(西二旗下),换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B2口出),换871路/878路(地铁生命科学园站上,北大国际医院东门下),下车向北180米。②304路/671路(学知桥西上,知春路下),换地铁13号线(西二旗下),换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B2口出),换871路/878路(地铁生命科学园站上,北大国际医院东门下),下车向北180米。③606路(北医三院上,西三旗桥东下),换617路(地铁生命科学园站下),换871路/878路(北大国际医院东门下),下车向北180米。④606路(北医三院上,西三旗桥东下),换644路(西三旗桥北上,地铁生命科学园站西下),换878路/871路(北大国际医院东门下),下车向北180米。⑤606路(北医三院上,清河南镇下),换345路(史各庄南下),换878路(北大国际医院东门下),下车向北180米。乘公共交通直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①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换乘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换乘公交871/878路-北大国际医院东门站-下车向北180米。②地铁8号线-朱辛庄站-换乘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换乘871/878路-北大国际医院东门站-下车向北1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