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患者男,54岁,右侧腰腿疼痛严重一月余,行走困难,入睡受影响。腰椎CT和磁共振成像显示腰4-5椎间盘向右后方大块脱出,并重度脱垂至下位腰椎体中部。 治疗中 由于椎间盘髓核重度脱垂,利用常规的椎间孔镜技术可能无法切除干净而遗留疼痛症状,决定行单侧入路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切除脱出的髓核。 治疗后 治疗后1天 腰腿痛大部分消失,能行走自如。只有两个很小的切口。复查CT可见脱出的髓核完全消失。
X光,CT,MRI(磁共振)检查有什么区别?很多病人在看病时,医生给他开了X光检查,还要做CT,有些还要做磁共振检查。这个时候,有人就很不高兴了,认为医生是在故意刁难他,“水平不行”,“是为了搞钱”!
学生上课,上班族工作、开车,现代都市人绝大部分醒着的时间都与“坐”脱离不了关系。很多人经常是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往往坐姿是不正确的。长期以往,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适,颈、背、腰软组织慢性损伤或颈椎错位
颈、胸、腰背肌的方法:五点支撑、小燕飞 或 蛙泳适用于: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峡部裂、轻度腰椎滑脱、腰椎术后。颈椎、胸椎患者也可以锻炼,小燕飞可以锻炼整个背部肌肉(颈椎+胸椎+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常见,表现为腰疼伴一边或者两边腿从上到下的牵扯痛,有的还有腿部某个区域麻木和某些肌肉没有力气。一般活动时或者之后疼痛加重,有时候走路也会受到限制。有的夜晚也疼痛,睡眠都成了问题。多数患者的椎间盘突出并不重,经过休息,腰背肌锻炼,服药,理疗,牵引等保守治疗会逐渐减轻。但也有少数患者突出较多,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很多种。主流的手术方式按照手术创伤的大小排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椎间孔镜下手术,椎间盘镜下手术,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经皮钉内固定+经椎间孔通道减压融合术(TLIF )或者前路通道下减压融合术(ALIF,OLIF),最终极的是常规切开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PLIF)、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其创伤大小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切口长度。椎间孔镜手术切口长0.7-1.0厘米,椎间盘镜手术切口长度1.5-2.5厘米,小开窗切口长度3-4厘米,TLIF(单节段)左右各4-5厘米切口一个或者其中一边为两个2.5-3厘米小切口;PLIF(单节段)正中8-10厘米切口一个。创伤大小的内在指标就是组织剥离面的大小。它们也是依次增大的。剥离面越大越易于出血多,也越易于发生全身的反应。射频消融,臭氧注射,激光汽化减压,胶原髓核酶溶解,小针刀,椎间盘髓核切吸等等也是微创治疗,但是属于介入手术类,主要是靠针穿刺进入病灶,没有什么组织剥离,基本不出血,疗效也需要“碰运气”,所以它们不是真正的外科手术。其中“胶原酶溶解术”有可能发生神经炎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且易于造成椎管内各组织黏连而不利于后续手术治疗而被脊柱外科医生所诟病。 椎间孔镜手术是20多年前由美国脊柱微创治疗学会主席Dr. Anthony Yeung发明并推广的,近10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尤其近2,3年,各级县市医院开始普及。它实际上是一个直径为7毫米左右的管道系统,前端有高清晰度的摄像头,进入椎间盘突出部位时能通过摄像头传输到显示器上的视频图像看清楚突出物、神经结构等组织,并且图像是放大6倍的,神经上的微小血管都清晰可见;脂肪颗粒在椎间孔镜下放大后看起来就像海绵。它的工作原理就像胃镜一样,所以也属于内镜。管内还有各种操作器械通过的工作通道和冲洗管道,照明用的光导纤维。相对于其他手术方式它的创伤最小,出血最少,病人承受的痛苦最小,可早期下床活动。相对于介入治疗其操作可直视,对病灶处理又最直接,所以效果最好。它适用于单纯性椎间盘突出。随着医生操作水平提高,也可以用于合并有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 本文系袁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腰痛腿痛的人很多,往往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这个病能治,然而治病的过程中却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坑。比如10多天前有位72岁的老婆婆找到我,说左腿从腰、臀部往下一线痛到脚背一个多月了,很严重,无法行走,甚至连续多个夜晚无法入睡了。我让她躺下帮她检查,一看腰部大吃一惊,下腰部正中间居然有个大伤口,皮肤完全坏死,深达皮下层,并且渗出了大量脓液;左臀部也有个范围小点的类似伤口。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有个医生给她贴火烧过的膏药时烫伤的,据那位医生说就是要烫伤才能够好。这位医生是当地民间传说的名中医,她在别人的推荐下而前往那里治疗。然而这次尝试非但没有缓解疼痛,反而增加了新伤,岂不悲哀!现在有很多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然而这种被坑的病人在我的工作中还是经常碰到的。再看下面两个病人的遭遇: 都是一些想当然的所谓的治疗方法害的。
颈椎病是基于颈椎间盘退变而出现的疾病。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导致了颈椎病高发。长期低头的动作或者颈部长期处于一个位置,容易出现颈椎病。比如职业司机,颈部长期处于某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某些资深的麻将爱好者,长期使用电脑玩手机的上班族,棋牌爱好者,经常要埋头做手术的外科医生等等。 颈椎是位于我们颈部中心的骨头,其结构和某些吃货爱好的鸭脖子类似,呈一节一节相连而成。一节一节的颈椎骨头之间相连的结构就是颈椎间盘。颈椎间盘是个软性结构的零件,类似于一个飞碟状的橡胶垫片,周围和上下面坚韧,但中心有个椭圆球状胶冻样物质块,医学术语称为髓核。颈椎髓核大约有8-10mm厚,起液压缓冲作用。故从结构和功能看颈椎间盘在人体的作用类似于汽车轮胎,当我们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震动被一个个椎间盘给液压缓冲了,头部就不会那么难受。此外由于颈椎间盘是软的,使得相邻颈椎骨之间可以有少量的活动度,多个椎间盘累积起来颈椎的各方向活动幅度就可以达到45度左右。 但是问题就是容易从相对柔软的颈椎间盘出现。它的髓核容易从胶冻状态慢慢地变成渣滓一样的纤维组织,并且体积萎缩,它应该含有的水分丢失了很多。这样椎间盘变得松弛,厚度下降,缓冲支撑作用变差,颈椎骨之间的相对活动幅度变大,椎间盘周缘的坚韧结构容易破裂,脱水的髓核从中央被挤压出来;颈椎骨周围的骨质也开始增生,挤占颈椎骨中间的管道的空间使其变小,管道中间的神经就受到脱出来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的挤压,就产生了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以上变化过程医学术语称之为退变。 颈椎间盘退变从青年时代比如18-20岁左右就开始了。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和它的工作有关。然而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可能使其加速,常见的是长期低头的动作或者颈部长期处于一个位置,容易出现颈椎病。比如职业司机,颈部长期处于某一个位置;某些资深的麻将爱好者,长期使用电脑玩手机的上班族,经常要埋头做手术的外科医生等等。这样长时间的固定位置可能使得椎间盘的某处更易于损坏而发病。还有一些会产生剧烈的颈部运动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亦可能产生加速退变,或者急性突出。所以从预防颈椎病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要避免或尽量减少这些状况。 颈椎间盘看起来薄,其实那只是它的边缘,中部比较厚,呈扁球状。 颈椎模型。 本文系袁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