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滨教授讲稿延髓麻痹 亦称 球麻痹,包括 真性延髓麻痹 和 假性延髓麻痹。是神经科常见的疑难危重症,大约10余种疾病可以合并本症,其中脑血管疾病尤为多见。日本报道,在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大约占40%左右。国内报道,急性期脑血管疾病大约占29%-60.4%,因此,本病具有非常大的治疗意义。真性延髓麻痹是脑干的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神经根或神经干病变所致,亦可伴有三叉神经运动支及面神经麻痹,故又称为延髓桥脑麻痹,病变为单侧者多见,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咽腔吞咽期,治疗难度大。 进行性延髓麻痹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临床类型。病变主要侵犯脑干,特别是延髓的颅运动神经核,也可以合并其它类型,属真性延髓麻痹。其主要特点:双侧病变,起病缓慢,开始时一般先言语欠流利,以后慢慢出现饮水呛咳,体检见舌肌束颤、舌肌萎缩,严重者会出现张口慢,进食困难、流涎、咀嚼动作慢无力,舌不会卷曲,或食物入口后又漏出,食物在患侧面颊堆积,上述症状逐渐进展,病情可达2~6年。部分病例用中西药物及针刺治疗后可病情缓解,或病情稳定。假性延髓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所造成的,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不能调节延髓网状结构的吞咽反射中枢所致。从病变的部位来说,以内囊及桥脑为最多见。所引起的吞咽障碍,在口腔准备期、口腔吞咽期为主。治疗:1、真性延髓麻痹、进行性延髓麻痹:风池、供血、翳明、治呛、吞咽1、吞咽2、提咽、头针运动区下2/5。2、假性延髓麻痹:风池、供血、翳明、治呛、吞咽1、廉泉、外金津玉液。头针运动区下2/5。高维滨教授选取项颈部腧穴,因此叫“项针疗法”。在现有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弄清每个腧穴的解剖基础及与吞咽反射、构音功能的关系,要想恢复延髓这部位的功能,首先应改善这一部位的血液循环,在此基础上,再重新建立吞咽反射和构音功能。高维滨教授解剖观察项颈部的各层次结构,血管分布,吞咽反射时各肌肉的活动情况,结合解剖图谱及解剖学书籍认真分析,同时又让患者在X光机前吞咽钡剂,反复观察吞咽时各部位的活动情况。经实验后,他提出了治本治标的不同腧穴。临床观察,证实该组穴位确有改善脑部血循环的功效。在此基础上,1993年高维滨开始立项对假性延髓进行临床和机理研究。通过100例患者疗前疗后的对比研究,总有效率达96%,而对照组为46.7%。其机理研究证明,项针可以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是脑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的基础。这一成果1995年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他又对难中之难的真性延髓麻痹进行临床研究。2000年荣获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患者: 求救:近一年,也不知是耳鸣还是脑鸣,并伴有右肢有疼痛和麻木感,挺严重的,困扰着我及家人,请问这是什么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如何判断耳鸣还是脑鸣?主要根据以下四点:1、部位:耳鸣的部位主要在耳;脑鸣的部位在头。2、听力:耳鸣,多伴有一定的听力减退。古人所说:“鸣为聋之始也,聋为鸣之渐也”即耳鸣往往是耳聋的始发;耳聋是耳鸣的发展。3、检查:耳鸣,可用仪器检查,发现一定的耳听力音频、鼓膜、听神经传导等方面的异常;脑鸣则多无检查方面的特异性变化。4、诱因:耳鸣,多有显著的诱因可循;脑鸣,诱因多不明显。不管是耳鸣还是脑鸣,相对来讲,针灸结合中药,其起效的机率更大些。至于针灸如何治疗,中药如何应用,则当另论。患者:耳鸣,可用仪器检查吗?在哪儿可以检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并不是耳鸣的直接检查,而是耳鸣往往会兼有听力或相应的器质、功能的改变。发现后者有异常的,则明显是属于耳鸣的可以性大。反之,则为脑鸣的可以性大。此检查,可以试到耳科进行。
患者:99年附近得过哮喘,后来治愈了,但是近两年年做了两次手术,又复发了。尤其这个冬天发作频率更为频繁,痰特别的多,一有痰就堵,会喘:而且运动稍微大点也会发作。没做过过敏试验,自我感觉会对各种烟味和尘螨过敏。曾经吃了很多的中药,现在想知道针灸的方法可以根治过敏性哮喘吗?曾经中药治疗过,吃了很长时间,治愈后几年没有复发。现在想知道针灸的方法可以根治过敏性哮喘吗?看到您的介绍里面有治疗哮喘的这一项,不知道是否有跟我一样病历的,心情很急切。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针灸科焦玥:你好!哮喘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无论是中西医治疗,都是以控制哮喘发作为主要治疗目标。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体质、感染、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很难完全避免诱因,因此,所谓的根治哮喘很难。所以,在积极避免诱因、改善体质基础上尽可能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应是治疗哮喘的主要目的和思路。针灸治疗哮喘可以成分哮喘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即中西医协同合作,急性发作期可以西药保驾护航,在缓解期和恢复期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疗法为主预防复发。针灸很多独特的疗法比如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等对于哮喘的控制和预防很有帮助。另外,平时也要加强锻炼、强健体质、劳逸适度、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情绪平稳等,对于预防哮喘也很重要。好的生活习惯与治疗是防治哮喘的左膀右臂。坚持调摄,会有长效。患者:谢谢您的回复,我现在也在积极的锻炼身体,尽量控制发作的次数,但有的时候不受我的控制。正如您所说,一遇到情绪波动或者消化不良等情况,就会有痰,然后发作。弄得我非常苦恼,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治疗这种顽固的病,甚至对去哪看病,挂什么科,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是吃中药,还是扎针灸等等都很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我想是不是我两次手术的后果呢,08年做过卵巢囊肿的手术,去年8月份宫停育后又做了手术,到了这个冬天,发作就比较频繁了。我想知道,我这个哮喘还能要孩子吗?是不是要控制好才能怀孕呢,如果怀孕了突然发作怎么处理呢,我不想再次被迫流产,感觉对身体伤害很大。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回复,谢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针灸科焦玥:调理哮喘这类顽固的慢性病不要心急,看中医跟西医并不矛盾,中西医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个病因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完全可将两者配合起来,共同调摄。如果哮喘可以较好控制,可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药针灸配合综合治疗。哮喘的复发与你的两次手术还是有关系的,中医认为手术对人体的气血还是有较大的损伤,可能因此导致了脏腑功能紊乱失调而加重病情。如果这段时间症状加重,当调理病情稳定后再要孩子。如果怀孕又发作哮喘,如果担心药物对身体及胎儿有影响,可以继续针灸治疗,针灸对于孕妇及胎儿是没有副作用的。患者:谢谢您针对我的病情做出了详细的回复,我还想知道咱们医院的针灸科在针灸的同时有其他药物的辅助吗?膏方或者中药什么的。自从这个病折磨我后,我,买了好多健康方面的书籍,有些书里写了一个用白果、银耳、西米、冰糖熬的一个粥,可不可以作为调养的食物每天都吃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针灸科焦玥:对于像哮喘这样的发作性慢性病,中医认为在发作时治期标,在缓解时治其本。特别看重缓解期时的调摄。一般都是根据体质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另外,还根据哮喘季节性发作的特点,利用“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等等,疗法众多。坚持治疗,再配合健身、生活起居规律,会有不错的效果。食物虽然比药物性味平和,但最好也要根据体质来搭配。你所说的食材有补肺气的功效,但是性质可能偏寒,另外白果有小毒,吃时也要注意用量。所以还要根据你的体质来选择,如果对症,可以常服,不必要天天食用。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较难治愈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表现为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痴呆成为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安全无不良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因频繁用药引起的药源性头痛,具有显著优势。WHO已将偏头痛列入针刺治疗疾病的推荐病谱,并率先制定了基于循证医学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实践指南。基于此,本文检索并分析了从先秦至民国的针灸专著与综合医籍以及近15年针治偏头痛的中英文文献。就本病的针刺规律探讨如下。1 偏头痛针刺辨治规律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中针治偏头痛的辨治思路侧重点不同。在古代文献中,主要以三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等相兼为用,以经络辨治为辅。现代文献则以经脉辨治为纲,其他辨治为目,辨病论治为变。另外,两者都有特殊人群偏头痛辨治的记载。1.1 古代文献针刺辨治以相兼辨证为主 古代文献的辨治思路多将三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相兼使用,如在《银海精微》[1]等十四部著作中,认为偏头痛“在右属痰属热,在左风及血虚”主张随证治之。涉及的病理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气血虚(35部著作)、风(33部著作)、痰(21部著作)。经络辨治中,主要责之少阳经病,因此治则为清少阳络,涉及此病因及治则的有《儒门事亲》、《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等11部著作。《脉经》、《审视瑶函》、《叶选医衡》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太阳经脉气失常所致,可从太阳经论治。另外,有9部著作专门提及了年久偏头痛的辨治基础:内挟痰饮、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及血虚;3部著作提及妇人产后偏头痛的病因为由失血过多气无所主。1.2 现代文献针刺辨治以经脉辨证为主 ⑴ 辨证论治:现代文献针治偏头痛的一般思路是从经脉辨证入手,以病位定经脉。经脉辨治思路以从少阳经入手调理枢机为主,根据患者的证型或医者对致病因素的认识,少阳经常与其他经脉合用,并以少阳经穴作为主穴,呈现多经共涉、众穴杂糅的特点。另外,还有从督脉通阳安神、膀胱经疏风散寒等角度切入,体现经脉辨治的多层内涵与意义。由督脉入手,可疏利多条阳经经气,对于痛位较多或全头痛有效,也可治疗因情志失调引发的偏头痛,缓解因头痛所致的心情烦躁、躁扰不宁等[2]。对于感受风寒等外邪所致的偏头痛,尤其是以后枕部头痛为主伴有项部僵硬者,可从膀胱经论治[3]。其他辨证方法常作为偏头痛的配合针治思路,如三因辨证,多责之风、寒、火、热[4];气血津液辨证,多归咎于血瘀、痰凝[5];脏腑辨证,多从肝、胆及心[6]论治。医者根据个人经验选择不同的辨证方法,而致偏头痛的针灸辨治思路较为复杂。 ⑵ 辨病论治:目前针灸临床治疗偏头痛常结合辨病施治,各种针刺治疗思路虽切入点不同,但多以改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为目的。在风池[7]、足运感区[8]、颞前后线[9]等局部针刺,可直接调节病灶处紊乱的神经血管功能;根据生物全息律、全息胚胎学说,在手部的全息头穴[10]、足部的头痛奇穴[10]等远端部位针刺,可起到自身调整作用。在颈部针刺,可通过交感神经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11]。另外,针对特定人群,针治思路各有特点。如妇女月经期[12],可针刺颈夹脊穴,令全身气血周流而止痛;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偏头痛[13],可于胃经与小肠经远道取穴配合头痛侧局部取穴治疗。2 偏头痛针刺取穴规律取穴规律可从选穴特点及配穴特点来看。选穴可分为局部、远端和辨证取穴,局部选穴以交会首选;远端选穴以特定穴佳;辨证选穴可灵活化裁。配穴特点体现为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按部配穴,一般多向联合;按经配穴,可扩大治疗范围。大部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穴位至今仍延续使用,也有一些已不再常用或停止使用。 2.1 古代文献针刺取穴规律古代文献中所用穴位出现于病证组方、单穴主治介绍和歌赋中。如《针灸资生经》中有“前顶、后顶、颔厌、主风眩偏头痛”[14]。《圣济总录》记载:“头维二穴,在额角入发际……治头偏痛,目视物不明”[15]。《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针灸歌“偏正头疼及目眩,囟会神庭最亲切”[16]。古代文献中治疗偏头疼使用率最高的腧穴为风池、丝竹空、悬厘、颔厌、悬颅、百会;远端腧穴为列缺、合谷、解溪、足三里、太渊;由于论及偏头痛的病因多责之内挟痰饮,气血壅滞或气虚、血虚,因此对于辨证选穴,常选用列缺、太渊、解溪、足三里、中脘等具有化痰、补气、养血作用的腧穴配合治疗。古代文献中,局部选穴多用单穴,如《针灸甲乙经》中云“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17]。《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偏头风痛泻攒竹”;而远端取穴常以诸穴配合使用,《针灸大成》中有“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痛针右),列缺太渊不用补”[18]。 另外,很多偏头痛配穴法记载于古代文献的歌赋中,有些现代临床还在使用,如《百证赋》中有“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另外如《针灸神书》中的“偏正头风左右攻,加搓百会指中穷,风池上下升阳取,束骨双行针使通”[19]就较少应用了。 2.2 现代文献针刺取穴规律 ⑴ 选穴特点:选择头面局部腧穴进行针刺,其作用可直达病所。使用频率最高的局部腧穴为风池、太阳、率谷、百会、阿是穴、颔厌,除阿是穴和经外奇穴外,均为交会穴。不仅疏通了多条相关经脉,还可尽量精简腧穴以减轻患者痛苦。其他刺法也有各自特的取穴理论:如耳针[20]常取颞(枕)、胰胆、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穴;头针[8]取颞前、颞后等相应头穴线等;另外,腕踝针、项针、腹针、第二掌骨侧针法等均以头颞部对应点为主。对偏头痛疗效显著的远端腧穴以特定穴为主[21],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太冲、合谷、外关、足临泣、阳陵泉,均为特定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酌情选用这些远端特定穴可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现代文献中,辨证论治偏头痛的文献仅占10%,证型多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阻脑络、肾精亏虚、气血亏虚型[22],多依据不同证型酌加太冲、太溪、丰隆、三阴交、足三里等穴。⑵ 配穴特点:常用的局部配穴如少阳经颔厌、悬颅、悬离[23]邻近三穴联合作为主穴;也有用太阳、风池[24]组成“头四关穴”,并形成前后配穴的。有的配合双侧上、下肢穴位如风池、太阳配合外关、足临泣[25]形成上下、左右配穴以发挥全身调节作用。循经配穴在偏头痛治疗中使用广泛,最常用的是同名经配穴,以期同经相应、同气相求,手足少阳经穴常作为治疗偏头痛的主穴配合应用[26]。治疗偏头痛采用表里经配穴时,常用少阳经与厥阴经的穴位相配,如太冲配内关穴[5],在疏利少阳经气机的基础上,发挥潜阳安神作用。3 偏头痛刺法应用规律3.1 古代文献的刺法应用规律为方法少、透刺为先:古代文献记载的偏头痛针刺方法仅有针刺、放血两种,缺少相关操作的具体介绍,如《针灸大成》:“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必横刺方透也”。《玉龙歌》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仅提及透刺法的使用。3.2 现代文献刺法应用规律为方法多样、重透为要:⑴ 治疗方法:现代文献的针治方法中毫针刺最常用,占全部文献的78%。常规毫针刺包括针刺体穴、头穴线、耳穴等。另外还有腕踝针、项针、腹针、董氏奇穴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以及与子午流注理论相结合的特殊针刺方法。其他还有电针、火针、皮肤针、皮内针、穴位注射等,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多数文献提示,以毫针刺为主,恰当地配合多种刺法,治疗偏头痛有协同作用。⑵ 操作特点:针刺强度一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因为涉及镇痛,要求针感强,如风池穴[7]加大进针深度,使针感扩散至头颞部;翳风穴[27]针感传至颞部或咽喉、舌根部为佳;远端体穴也要求较强的针感,如绝骨[28],在单独使用时要求产生沿经络向上至头的针感传导,以使经络舒畅气机调达。或加用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波形多选择疏密波[29]。头部穴位一般采用透刺法[30]或苍龟探穴法[31]。头部临近穴位之间可透刺,如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太阳透率谷、头临泣透正营、上星透百会、脑空透风池[32]等;远端穴位之间透刺,如合谷透后溪[33],以加强刺激,沟通临近经脉气血。苍龟探穴法多用于偏头痛发作期,如从率谷穴进针[31-33],向丝竹空、太阳、角孙、脑空方向透刺。4 偏头痛针治规律新探4.1 随病变治-拓展研究:偏头痛作为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症状证型、病理状态不同。现代文献中仅14篇提到发作期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一般发作期1次/d,缓解期1次/2d。现代文献中主要针对先兆和无先兆占多数的偏头痛类型进行治疗,而眼肌麻痹、偏瘫、视网膜等较其他类型的偏头痛尚缺乏特色疗法。针对不同人群,针治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虽各有思路,但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占全部文献的5%,特别缺乏有针对性的定性研究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偏头痛具有不同分期、分型等特点,使本病在针治时有不同的辨治特色及针对性、治疗策略。4.2 治疗取穴—溯源挖掘:古代文献的治疗思路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在现代文献中仍然延续使用,可以看出其一脉相承的特点,体现了偏头痛针治方案形成、完善的过程。但诸如针取肺经原穴太渊、胃经合穴解溪,放血取百会,以及鸠尾、太阳紫脉、天井、束骨等穴已不再常用或已停用,对其再挖掘、考量其有效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4.3 治疗方法—横向比较:目前临床上偏头痛仍以毫针刺为主,常配合电针增强刺激量。另外,耳针、刺络放血等方法也都疗效肯定、无不良作用。但不同针刺方法之间尚缺乏疗效的横向对比研究,相近的有效率、显效率使不同的针刺疗法难以取舍。且相关现代文献的总体质量偏低,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相对较少。因此,通过诸如正交、析因等合理的临床设计,优选出适宜偏头痛的针治方案,提高有效率,缓解伴随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针治研究偏头疼的方向。4.4 疗效评价—双管齐下:目前针治偏头痛的疗效评价多采用自拟标准,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源于行业、参考书标准的仅占全部临床文献19%,客观的疗效评价更少,占4%;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多围绕症状测评。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尽量选用较为公认的评价指标,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4]、McGill疼痛问卷[35]等;在诊断标准多为症状诊断,疗效评价多关注主观症状的现状下,兼涉其他领域如精神心理[36]、生活质量[37];并与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结合如经颅多普勒TCD[38]等,进行多角度的复合疗效评价[36],找到主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契合点,进一步提高针治偏头痛有效性。参考文献[1] 孙思邈(唐).银海精微.明嘉靖间刻本.卷下.患眼头痛.[2] 刘美荣,姜京明,赵辉明.调神法治疗偏头痛的应用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73.[3] 山岩,张立德.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探析[J].中国中医药,2007,5(4):44-46.[4] 吴林,李鹏.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238-239.[5] 王海成.散偏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89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26-2527.[6] 杨军,崔卫东,韩虹虹.镇静安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60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175-176.[7] 邓伟哲,陈治水,霍洪波等.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8,36(2):68-70.[8] 谢莉.慢性头痛临床诊断与头针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6,5(15):2695-2696.[9] 胡晓,侯雪飞.头针治疗偏头痛25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3):239.[10] 肖劲,欧羡虹.针刺手部全息穴治疗偏头痛88例[J].中国针灸,2003, 23(2):80.[11] 周福生.针刺头痛奇穴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1):98.[12] 王成果,徐守华.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月经期偏头痛35例[J].中国针灸,2006,26(8):601.[13] 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电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10):90—91.[14] 王执中(宋).针灸资生经.影抄文朔阁四库全书医家类十二种.针灸资生经第六.头风.[15] 宋徽宗敕撰.圣济总录.清乾隆间玕江黄氏本震泽汪鸣珂补刻版.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足阳明胃经.[16] 王国瑞(元).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四库全书本抄本.针灸歌.[17] 皇甫谧(晋).针灸甲乙经.清光绪十二年乙酉1885存轩刻本.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18] 杨继洲(明).针灸大成.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经纶堂重刻本.卷三.杂病穴法歌.[19] 琼瑶真人(宋).针灸神书.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信元堂刻本.卷二.琼瑶神书地部.治偏正头风二百四十七法.[20] 单秋华,韩晶,杨佃会.耳穴疗法治疗发作期与缓解期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13-15.[21] 陈勤,吴曦,朱欢.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文献用穴规律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3):1-5.[22] 项杨,晏建立.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7,13(4):104-106.[23] 韩林,何天有.透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 24(4) :38-39.[24] 刘波,邱丽敏.针刺“头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84—1485.[25] 廉全荣.针刺治疗女性偏头痛6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204.[26] 李学智,刘旭光,宋文忠.针刺少阳经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2008, 28(11):854-859.[27] 周华,滕秀英.电针“翳风”治疗偏头痛78例[J].中医药信息,2005,22(4):69.[28] 郭学梅.针刺悬钟穴为主治疗偏头痛120例[J].中国针灸,2001,21(6):340.[29] 贾春生,马小顺,石晶等.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 2007,48(9):814 -817.[30] 韩林,何天有.透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38-39.[31] 田丁宝.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226.[32] 蔡玉颖,王顺.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3):177-179.[33] 邹建华.苍龟探穴法针刺率谷穴治疗偏头痛35例[J].中医药学刊,2005,23(4):723-724.[34] 周建伟,李季,李宁等.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即时镇痛效应研究[J].中国针灸,2007, 27(3):159-163.[35] 李海峰.不同地域偏头痛的针刺疗效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36] 赵斌,王晓燕,席刚明等.偏头痛精神障碍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J].郧阳医学院学报[J].2007,26(1):16-18.[37] 许贤平,杨晓苏,杨期东等.SF-36中文版对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3):132-136.[38] 刘筱莉.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TCD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45-46.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女47岁,一年前脑出血。 在当地医院做的保守治疗,现在可以拄着拐杖走路,右手还不能动,腿还老疼 现在还要怎么治疗 用不用吃什么药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脑溢血,脑栓塞等脑中风,其治疗是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本病治疗主要疗效在一年之内。超过一年,效果就不明显了,也就是说,其后后遗症已形成。关键是,既然后遗症已形成,还要不要继续治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是,本病无论是从形态、功能、感觉,还是心理诸方面,治疗不可能全部恢复,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二是,本病在后遗症阶段,也是病情变化,不进则退,即随时间延长,症状会愈来愈重。临床见到不少病人,当初还能自我行走或生活自理,但经过一阶段以后,行走越来越困难,甚至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动作迟缓,行为不协调,且不是某一个部位,而是多部位是如此;三是,本病的一些后遗症要在相当长时间才能出现,例如血管性痴呆等,往往在病后两三后,甚至三到五年后才能出现。这两个病种病发率很高,前者甚至占到30%左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旦患了血管性痴呆,基本上治疗的方法不是很多,疗效也不太好,且病情会呈进展性;四是,本病发病者往往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精神、神经症状,不少病人还得了中风后抑郁症。这些都是很难治疗的。综上所述,无论从那一方面,都必须在中风一年之后,即后遗症已经形成之后,还仍然要继续治疗。问题还在于,其后续治疗如何进行,是以何种方法为主,以何种频率进行治疗?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病人病程不一,原始病况不一,后遗症不一,治疗反应不一,体质类型不一,前期治疗方法不一,病人期望值不一等,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也自然要有所区别。从西医角度,真的办法不多,至多服些维生素之类的药物等。中医对其后续治疗有何较深刻的认识与好的办法?中医对于此期病机认识要是四多:一多:痰瘀互夹多。痰阻经络,瘀血留滞。二多:风痰上扰多。风痰上扰,窍络闭塞。三多:肝阳上亢多。风阳亢盛,化为风火。四多:肝肾亏虚多。肝肾亏虚,经脉失养。总体上讲,本期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针灸治疗上要力求“五重”:一重化痰袪瘀。适用于肢体不遂。针灸为主,配合火针,刺络放血等治疗。多用泻法。二重熄风化痰。适用于肢体挛缩或头晕胸闷等。针刺取肝经、阳明经、督脉等穴为主。泻法为主。三重镇肝潜阳。适用于肢体拘挛或强直。针刺取肝经、心经、心包经穴为主。平补平泻或以泻法为主。四重补益肝肾。适用于肢体痿软无力。针刺取肝经、肾经、背俞穴为主。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五重益髓通空。适用于呆病及智力下降或精神异常等。针刺以头针、督脉、任脉、背俞穴、肝经、心经等穴组方。中药治疗则要辨证施治。功能锻炼。此阶段,还要特别强调继续做好功能锻炼。无论主动性、被动性,还是器械性锻炼,都要坚持。心理疏导等也要跟上。有了以上方法,其后遗症阶段的病情,可以有效地防止变化、退化、恶化,甚至还可以不在范围内得以进步。
一、什么是足跖筋膜炎? 大家常说的足底筋膜炎是发生在足部的炎性疼痛,医学上称为“足跖筋膜炎”。在足底有一宽大厚实的软组织束,从跟骨延伸至足前部,在接近跟骨处的筋膜发生撕裂或损伤会造成疼痛或无菌性炎症。二、足跖筋膜炎的诱因是什么? 1、穿高跟鞋,足底的筋膜受到抻拉或者挛缩。2、体重增加,使足部脂肪垫和筋膜承受过度压力。3、过度使用,久行久立或运动等使足部使用频繁,足底部筋膜受损。4、足弓异常,导致足底筋膜承受异常压力。三、足跖筋膜炎的常见表现?如何自我判断? 1、行走时痛,晨起明显(睡眠使筋膜松弛,醒后走路拉伸时导致疼痛,适度活动后疼痛可减轻。)2、伴压痛点(常位于跟骨前内侧),足跟部常有明显压痛点。本病常见于女性、肥胖者、及老年人。 足底筋膜炎以症状诊断为主,除具备上述症状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小试验辅助判断:1、牵拉脚趾,或用脚尖站立,足跖筋膜炎会引发足跟部疼痛。2、拍足部的X线片可以鉴别诊断跟骨骨刺原因导致的疼痛(tip:骨刺的程度与足底筋膜炎无绝对关系)四、足跖筋膜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期:注意休息,减少运动,必要时适当使用冷敷。 恢复期:西医:口服非缁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65岁以上服用一般不超过7天);局部封闭治疗。中医:如针灸、推拿、中药外洗、中药贴敷。理疗:脉冲短波、体外能量冲击等。日常保健:足跟垫保护足跟,但要两脚同时使用以保持受力均匀平衡。五、足跖筋膜炎的预防和保健措施有哪些? 预防:1、爱护双脚,穿松软舒适鞋。2、足部、腿部的伸展训练,以强化软组织的弹性、韧性和力量。3、温热水泡脚,享受足部按摩,促进足底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1、筋膜按摩运动:按压脚掌前后端的足底筋膜,以足底酸胀感为度,每天2-3次,每次5分钟。2、筋膜牵拉运动:固定脚跟,握住脚趾,用力将脚趾往上扳至筋膜有被拉扯感觉为止,拉扯至略有酸胀或微感疼痛后停留10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每日2-3次。3、跟腱牵拉运动:双脚呈弓箭步姿势,后脚整个脚掌需要完全着地,足底部有完全伸展的感觉;此动作停留10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每天做2-3次。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发病有两个多月了,眼睛合不拢,嘴角喝水有点漏,左面部没感觉。 刚开始到医院输液一个星期不见好转,后又吃中药,用黄鳝血抹脸,也用针灸,现在有所好转。 针灸有一个来月了,现在感觉针灸没啥效果,请问现在还用针灸么。现在吃什么药最好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 针灸治疗本病,有“五防”要点:一要防失治。治疗要及时。一发病就要治疗。其中针灸与中药的及早介入治疗,是有益的。二要防过治。治疗起初方法不要用得过杂、过多。特别是激素应用不要过,抗病毒药不要过。在针刺治疗方面,早期、初期,不要过多用针,即针刺不要过密,针数不要太多,刺得不要过深,以浅刺为好。同时,针刺的方法也不要过杂。三要防误治。错误的治法,还不如不治。因本病不治,多数病人也能基本恢复。只不过少数人会遗留后遗症。什么是错误的治法?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病性寒热不分。本病有风寒风热两种。其病理性质会有所区别,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所以,治疗时,如果不分病性,则效果不好。在疏风的基础上,有的要清热,有的要温寒。2、发病部位不分。面瘫症状在面部,但病源各有差别。从西医认识,也分不同种类。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偏低。不加区别地治疗,影响疗效,甚至不能恢复。3、伴有疾病不分。本病的病人体质几乎是每人都有不同。如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高血脂,高血压,有的则是肥胖,有的偏老年,有的偏中年、青年等。一样的治法,效果是有差别的。必须兼顾原发病而治。4、疾病病程不分。病程不同,针灸、中药等治疗效果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如针刺,早期轻刺,恢复期正常刺,后遗症期应是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等。5、民间治法不实。本病因其影响容貌,故针对不同心理,民间会有人设计出不同治法。其实很多方法效果不实,甚至有副作用。如金钩钩,鳝鱼血涂抹,冷水刺激等,都基本无效或乏效,有些还有不好作用,增加了本病恢复的难度。6、电针刺激不当。电针在早期、后遗症期应选择性或谨慎应用。如果应用得过早、过强,或一个频率无所变化,则后遗症是必然的。7、手术治疗不确。很多医院,推出手术治疗方法,其实效果不确实。有的不但效果不好,还增加了其他正常方法治疗的难度。四是要防乱治。本病治疗方法虽多,但有个基本规律。早期可以用些西药或激素类。但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与中药是最好的办法。可很多人并不知如此。到处找药,乱用方法,不但花了钱,还因此耽误了治疗时间,产生了不可逆的后遗症。五是要防不治。有些人及早放弃了治疗,这也不好。本病治疗,最少治疗应该一个月,一般治疗治疗三个月,半年内未好的,不要轻易放弃治疗。一年内还有会有些效果。因此,不要过早地就不进行治疗了。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2009.3.1日经过感冒后发病,面部水肿,麻痹,在外院进行诊疗,输液进行消炎,一周后进行针灸疗法,本人27岁。 进行过火针疗法,普通针灸,中药,有所恢复,但都留下了后遗症,表现为病侧孪缩及口眼联动,一使劲歪向病侧。期望:消除后遗症,消除孪缩,消除口眼联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 患面瘫,虽经治疗,但留有后遗症。其疾病至今已2年半,病程较长了。无论其前如何治疗,针对目前症状,确实是后遗症。本病治疗的时间及其相应疗效,有四个阶段:1、疗效最好的是在发病后的一个月之内;2、其次是发病后的三个月之内。此时如不出意外,其病状应该基本恢复。如果此时未如期恢复,则可能留有后遗症。3、再次是发病后的六个月之内。此时,本病的临床症状应该已消失。如果此期仍未恢复,那么,其有后遗症是不可避免的了。4、最后是在发病的一年之内。此时应该全部治愈了。如果此是未能治愈,其后遗症基本上已形成了,再在形态与功能上有多大改变或恢复,已基本无可能。当然,部分病人在感觉方面或许还有此进步,但在总体上,已变化不大了。所以,本病的特点是,越早治效果越好。超过一定的时间治疗,不但疗效下降,而且会产生后遗症,甚至是无效治疗。不少病人,在形态、功能、感觉三方面的障碍是同步的,少数病人,感觉方面恢复可稍迟于前二者,即感觉方面的恢复可能推迟些。因此,也不要因为到一定时间后,就轻易放弃针灸治疗。由于病情的程度、部位、症状、治法等不同,有人在经过一定时间以后,会在形态方面不能完全恢复,有人或是在功能、或是在感觉方面不能恢复,这并不是说,一点进步都没有,如在心理方面,病人经过治疗,也会感觉好些、舒适些。此病人目前是在形态与功能方面未全恢复为主。由于病程已久,其形态与功能方面恢复的可能性已不大了。患者:我就是不懂中国的大夫到底谁是对的,我去的都是正规医院,可不同的大夫说法不同,治疗方案都不同,各说各的理,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作为病人该听谁的,感觉很矛盾,到底是面瘫西医治疗好,还是中医治疗好,还是一开始针灸好,还是7天过后针灸,还是能不能用电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 你说的也是临床上所见所闻的一些事实。其实,无论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面对的是同一主体,即病人。只不过是治疗方法或治疗理念有所不同而已。面瘫,在恢复期,90%以上都会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面瘫之始,如果症状明显,可以配合西医所用的四大常用治疗方法,即抗病毒剂、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以及激素的应用。如果症状不明显,则仅可配合应用维生素类的神经营养剂足矣。激素应用还是谨慎些为好。大量的事实与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还是越早治越好。即病发之时即可治疗。电针不宜早用,一般在2-3周后如果恢复不显时可适当应用。刺激量以感为度,不宜过重。否则对于治疗恢复不一定有好处。必要时可考虑以下几种治法:1、局部或远道穴位注射;2、颊粘膜点刺或割治;3、穴位埋线;4、局部中药外敷;5、自我按摩:自已可以做一些功能锻练方面的工作,如舌头按摩病侧颊部、口含水运动等。6、神经减压术。万不得已时为之。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面肌痉挛手术后面瘫左眼闭合不严 左嘴角歪 笑的时候左嘴角歪的更厉害 手术后左侧面肌痉挛好了 造成了左侧面瘫刚出院2天 还没有治疗过 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神经科(中风科)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