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例男性患者的特点是:眼球突出并不明显,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疾病并未得到确诊。直到患者视力骤然下降,眼部充血加重,才通过眼眶CT得以明确。眼眶CT显示眼球旁的四条直肌都非常增粗肥大,在眶深部相对狭小的空
患者为年长女性,下眼睑肿物短期内明显增大。由于本身是医务人员,因此对此类变化警惕性要远高于常人。面诊前利用网络问诊的沟通,对于治疗的各种方法以及后续住院安排都能事先考虑和计划,值得推荐。门诊面诊后,当
该骨折病例的特点是骨折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眶下神经血管束的内侧,而是全部下壁。不同眼眶外科医生在做骨折的手术时,手术设计和材料应用不完全一致,但是两个原则需要遵循:1、尽量做到解剖复位,恢复眼眶形态;2、
今天开始陆续会发一些霰粒肿的科普文章,在临床上霰粒肿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疾病,深入的研究也不多,但给患者带来的困惑并不少。患者就诊时遇到的医院不同,科室不同,甚至医生不同,讲法都不一样:很多人以为通过热
这张图片上的仪器到底是什么用途?曾经做过精密化学实验的人,或许有点认知。今天为什么出现在医学科普当中?且来听听下面的故事。患者为小朋友,2017年在八岁的时候发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右眼出现肿胀,
在既往演示的眼眶内圆形或者椭圆性的肿瘤当中,绝大部分是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囊肿,偶有孤立性纤维瘤。但是一些罕见的肿瘤依旧不时可以遇到。由于发病率低,临床上遇到的机会甚少,它们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征
我们的眼白表面有一层半透明带血管的组织称为结膜,和皮肤一样,可以长色素性病变。有的患者因为美观需求而就诊,有的因为持续的增大或者颜色变化而就诊。对医生而言,借助于放大系统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病变的细节:是
混合瘤是泪腺上皮型肿瘤最为多见的类型。病例一:(随访三年以上)其影像学具有典型特点,临床当中根据肿瘤的形态、肿瘤内是否有钙化、以及是否伴有对应的骨壁改变等判断肿物性质。结合病史,肿物的生长速度、有无疼痛、有无眶周麻木等伴随表现,绝大部分在手术前可以做出相关诊断。泪腺肿瘤位置偏前中段,通常都远离视神经,不大容易造成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似乎是一种“入门的相对简单”的眼眶手术。然而受制于操作空间的有限,泪腺组织自身没有包膜且易出血等原因,完整摘除仍然需要相当的经验和技巧。绝大部分良性肿瘤即使未完整摘除,之后复发依旧是良性病变,比如囊肿、神经鞘瘤等。然而,泪腺混合瘤却完全不是这样,不完整摘除,复发几乎不可避免;一到多次复发后,有相当比例肿瘤会恶变;或者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骨壁破坏等。在专业会议演示的和我们每年遇到的此类复发病例,往往呈多灶性,骨壁破坏,部分病变累及眼眶外及眼眶多处。后续给出病例演示。而复发病例因为组织粘连,缺乏包膜和明确边界,手术更有挑战和难度。鉴于泪腺混合瘤复发后可以恶变的特点,在专业会议和平时医生培训中越来越强调:首次手术完整摘除的重要性。以下图片为病例二,完整摘除的随访病例
患儿年龄超过四岁,术前专项检查如下:双眼提上睑肌肌力小于4mm,属于先天性上睑下垂,有抬眉动作,眼球上转运动正常,眼位正常,伴有反向内眦赘皮,不可能随鼻梁发育而自行改善,同时伴下眼睑倒睫,内眦间距尚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无需进行内眦间距的缩短,因此计划一次手术完成。对于小睑裂综合症,或者内眦间距过宽伴有内眦赘皮的上睑下垂通常需要分期手术,今后一一演示。手术方案:1、下睑切皮法倒睫矫正2、V-Y成型术矫正内眦赘皮3、额肌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手术2小时10分钟,是很快的手术速度,全程没有废动作。上睑下垂手术的难点1、在于并没有准确的公式计算肌肉缩短的量,医生的临场判断很重要;2、保持良好的的对称性有难度;3、“可遇不可求的”眼部神采;4、此类手术的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有经验的医生,成功率更高一些。本例术后可以看到:1、双侧高度基本对称;2、没有抬眉动作;3、赘皮矫正,内侧眼角开大;4、整体外观形象明显改善。家属很满意,但后续仍需观察,因为此类手术仍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上睑下垂手术和多数手术不一样的地是,有的手术成功了就永远成功了,而上睑下垂手术,再有名的医生也有一定复发率,而手术方法几十年来,并没有太多突破进展,手术始终具有挑战。
本文讲述新冠肺炎和眼部疾病的关系袁医生的点评:近期随着疫情管控政策的改变,新冠阳性患者大量出现。新冠病毒与眼部疾病的关系,通过下列专家共识可以有充分的了解:文中列出五类疾病:1、病毒性结膜炎和角膜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