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体检肠镜,通过冷圈,一次性解决患者息肉问题,避免第二次检查的痛苦。要求医生肠镜技术稳定,规避出血,穿孔等 治疗后 治疗后即刻 肠道准备良好,肠镜检查,一次性解决肠道息肉,解决患者二次肠道准备的痛苦,降低患者的检查费用
直播时间:2022年03月26日11:15主讲人:万荣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消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万主任,我是外地的,如果想到您那儿做个超声胃镜加胃镜手术需要住院吗(胃镜发现胃粘膜下有2.0cm隆起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你好!去年11月做的Ercp,放入支架,最晚啥时候拿出来?药是否继续服用?谢谢医生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17年ERCp术后一直不舒服,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1.儿童Hp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的几率很低,大部分感染HP后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有腹部不适,如恶心、呕吐、返酸等消化道症状。2.儿童Hp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后,再感染率较低。3.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大约10%左右,而成人HP感染,不经治疗,不可能自发清除。综上所述,不建议14岁以下儿童常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根除治疗。但如果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必须检测和根治。
概念: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慢性炎症引起胃腺体破坏导致胃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的胃病.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还与环境、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 龄、高盐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等因素有关。 危害: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进展为胃癌, 其概率大概为0. 1% ~ 0. 25% ,而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
40分钟重塑胃食管反流“阀门”:国内首例内镜下胃底折叠术顺利完成 文汇网 2017-03-04 16:23:07 ▲万荣教授在术中 61岁的孙先生,患胃食管反流病已有7年之久,今天(4日),他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了国内首例内镜下胃底折叠术,重塑胃食管反流“阀门”。在短短的40分钟期间,市一消化科团队通过内窥镜缝合器将患者的胃底(胃的上部)分三处折起并订合在食管下端,实现重塑胃与食管部的“阀门”的重塑,以达到阻止胃酸反流的目的。 负责这一手术的市一医院万荣教授介绍说,胃底折叠术是为治疗中重度胃食管反流病进行的外科手术。以往,这一手术必须通过开腹或腹腔镜实施,手术时间与康复周期较长。如今内窥镜胃底折叠手术系统如同常规胃镜检查一样,将内窥镜经口腔通过食道到达胃部,而无需任何切口。 ▲万荣教授通过超声定位确定订合位置 手术时,医生直接在内镜下将胃底绕食道下端,选择2个以上位置将胃底钉合到食道下端,从而恢复胃与食道联合部和胃食管瓣阀,建立阻止胃食管反流的有效屏障。虽然,其效果与腹腔镜下手术相似,但手术时间从2-3小时缩短至1小时之内,患者的住院时间更是从1-2周降至2天内。医疗费用也原先的7-9万元的胸外科手术降至如今的5万左右。而且胃底折叠术患者术后次日便可进食。国外已有随访数据显示,经此术式治疗后,患者术后4年有70-80%可停药。 ▲10点13分,第一组铆钉成功“发射” 据了解,胃食管反流病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反复发作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临近的组织损害,在中老年和男性肥胖者中易发。患者常感胸骨后灼热不适,还可出现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甚至会因反流物刺激食管等部位而出现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症状。 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为5%-17%,其中大约30%的患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此次,中国首例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的成功实施有望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更安全、方便的治疗选择。不过,医生提醒说:市民应首先改变饮酒、高脂、高能量的不良习惯,可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均胡杨提供
【高脂血症的危害您知多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高脂血症的患者在迅速地增加。高脂血症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已被大众所熟知,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等,也会引起脂肪肝、肝功能损害。殊不知,高甘油三脂血症亦可导致“脂肪胰”,甚至引起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疾病。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大约有12%-38%会发生急性胰腺炎。 【重症胰腺炎,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胰腺,是位于我们身体左中上腹部分一个小小的器官,位置隐匿,但却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体,有促进消化和调控血糖的重要功能。每逢过年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起举杯,酒足饭饱,却又不少人加入“急性胰腺炎”的患病大军。其中,85%左右的轻症胰腺炎可通过常规治疗而恢复,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缺乏针对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多学科合作,甚至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其死亡率仍保持在30-50%以上,故重症急性胰腺炎至今仍被看作是“生命杀手”。 【急性胰腺炎,为什么“受伤”的会是你?】 在中国,除胆石症之外,高脂血症已跃居急性胰腺炎的第二大重要病因。由于胰腺血供丰富,同时其腺泡微循环多由细小动脉构成,较少形成交通侧支,当长期高甘油三酯血症致胰腺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形成脂肪栓子时,极易造成胰腺循环障碍,发生“胰卒中”,导致胰腺坏死并发胰腺炎;此外,游离脂肪酸氧化应激也被认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高甘油三酯血症,急性胰腺炎由轻症向重症演变的元凶之一?】 胰腺炎病人的血甘油三酯值>11.30mmol/L,或血甘油三酯值虽为5.65-11.30mmol/L,但血清呈乳状,并排除引发胰腺炎的其他因素,我们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症性胰腺炎。高甘油三酯症性胰腺炎常具有反复发作、并发症较多、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等特点;同时,通过临床数据表明,随着血甘油三酯的升高,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相应增高,也就是意味着,血甘油三酯水平,可能是引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元凶之一。 【远离胰腺炎,我们如何防微杜渐?】 高脂血症人群,要注意定期的健康体检,谨记“迈开腿,管住嘴”,不能吃高脂肪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鱼籽等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像绿豆芽、洋葱、苹果等,要以清淡为主,多健康运动;必要时配合降血脂药物,控制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此外,需戒酒,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放松休息。当然,有胆结石的患者必要时需尽早行胆囊切除术,避免发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早测风险来市一,我们让您更获益!】 《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尽管高甘油三酯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密切相关,但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评估罹患高甘油三酯性胰腺炎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胰腺病团队经过数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除通过检测血甘油三酯水平外,通过核磁共振检测胰腺、胰周及皮下脂肪和胰腺血流灌注量,可以对患者罹患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病情预后等一系列风险进行早期评估,结合长期随访跟踪,为患者进行早期的保驾护航,防患于未然! 本文系胡国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多发性者常见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肿瘤的Gardner氏综合征、 Turcot氏综合征等,它们多有不同的恶变率、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胃、肠道息肉和早期癌变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创伤大,患者恢复慢,而且切除病变器官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随着胃肠镜技术的提高,胃肠微创手术发展迅猛,胃肠息肉和早期肿瘤治疗理念也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就是这次革命性的成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在最大范围和深度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微创手术之一。ESD与粘膜切除术具有同样的目的及类似的做法,但其优点为: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并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避免肿瘤残留与复发,与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或胃肠道早癌根治术相比,ESD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 与其他内镜下治疗一样,ESD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发生率约5%-8%。少数患者需外科治疗。即便如此,ESD仍是一种简便、有效、创伤性小,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治疗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消化专家巧施妙手 结肠肿瘤束手就擒2013-04-284月初,我院消化内科收治一位慕名而来的温州患者。患者长期感觉腹部不适,伴有黑便,在我院经肠镜检查,考虑为结肠巨大粘膜下隆起,直径约为4.0cm,超声内镜显示,病变起源于粘膜下层。消化内科万荣教授迅速组织院内讨论。考虑患者腹部症状较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且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治疗,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内镜下病变切除是最为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案。但病变范围巨大,操作稍有不慎便可造成肠道大量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手术风险极大。万主任与家属沟通后,家属表示理解手术风险,也相信万荣教授团队一定能成功完成手术。内镜治疗手术中,万教授用电圈套将巨大的病变套扎后电切除,见大量的脂肪瘤组织埋藏于粘膜组织下,已切除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万教授谨慎、细致地操作,抽丝剥茧般地逐步分离切除,直至病变全部切除,最后用钛夹将创面封闭,术中无穿孔及明显出血。万教授终以精湛的医术成功实施了这个复杂的手术。数日后,患者安全出院,无术后并发症。该患者切除的结肠粘膜下隆起范围之大出乎意料,是我院开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以来最大的手术,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此类手术又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
什么是胆石症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胆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西方饮食和遗传素质。据统计,在75岁时,有35%的女性和20%的男性都将患胆石症。每一年,大约超过50万的人作外科手术取石,其中大多数因为出现症状而行手术。虽然此病是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但其患病率在一些饮食西方化的固定人群和发展中国家中却在不断上升。 胆石症的形成机理是多数胆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尽管部分是由钙盐构成。胆汁含有大量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由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大多数胆石在胆囊内形成,大多数胆管结石系由胆囊移动而来。胆管内结石形成系由于胆汁流速变慢、淤滞而致,如胆管有狭窄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能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胆总管感染(胆管炎),胰腺炎或肝脏炎症。当胆道系统梗阻时,细菌繁殖迅速形成胆管炎症,细菌可扩散至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胆石症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胆石相当长时间内不引起任何症状,特别是结石位于胆囊时。较为典型的是,结石可通过胆囊进入胆管,也可通过这些管道进入小肠而不产生症状或者留存在胆管内,不阻碍胆流,一般不引起症状。当结石部分或短暂地梗阻胆道时,病人出现疼痛,疼痛反复发作,持续数小时,最经常位于右上腹部,局部有压痛,疼痛可扩散至右肩胛,常伴有恶心、呕吐。合并感染时,病人有寒战、发热、黄疸。通常情况下,梗阻是暂时的不合并感染。胆总管梗阻引起的疼痛与胆囊梗阻引起的疼痛不易区别。胆囊颈管的持续性梗阻引起胆囊发炎(急性胆囊炎),结石引起胰管梗阻引起胰腺发炎(胰腺炎),同样引起黄疸、疼痛和可能的感染。有时,胆囊切除后间歇性疼痛转变为持续性,这类疼痛可能系由胆总管结石引起。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 有两种方法可以取出胆管结石:常规外科手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吧?现代医学的确使医生会变法进入人体内,但并不像孙悟空那样,而是利用一条能连通电视机的又细又长又软的内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借助这条内镜,医生既可看到体内的情况,又可利用这条内镜进行体内的一些治疗操作。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是将消化内镜由口送入,经食道、胃、十二指肠球部达十二指肠降段的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的出口部);借助消化内镜的治疗通道导入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刀并插入胆总管内;经切开刀的导管注入造影剂作选择性胆管造影,在连接X光机的显示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胆管内的情况以及切开刀的位置。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后,打开胆总管的出口至合适的大小,有时切开后即可见胆汁、小结石的流出。利用网篮、气囊等进入胆总管,将收集到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然后,像倒垃圾那样倒在"外面",也即将收集到的结石放于十二指肠内,让其随粪便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对于体积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则用碎石篮将其碎成数块后取出,或在作括约肌切开术后配合体外震波碎石再行取石或让其自然排出;对于较小的残留结石,则可随胆汁经由扩大了的胆总管出口自行排出胆管。会不会内出血很多威胁人体生命安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治疗中使用的所谓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刀并非我们日常认识中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其主要部分是一根插在导管内、能联接高频电流的细小钢丝。通上高频电流后,外露的小钢丝便成了锐利的电切刀。由于高频电流能使所接触的组织出现凝固坏死,因而一般切开部位并不发生出血。所谓括约肌切开术也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剖腹手术,仅仅于十二指肠乳头处作1.0~1.5厘米的切口,切开乳头的括约肌部分,以打开胆总管的末端。 近10年来,ERCP下取石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剖腹手术方法而成为先进国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目前也被国内医生所推崇,其具有安全性好、费用低、创伤小、术后恢复容易等优点,对于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病人ERCP检查和括约肌切除手术是成功的,死亡率小于0.4%。3%~7%的病人出现并发症,较腹部手术安全性高。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胆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胆管再次狭窄,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