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宣传,以及教育界的重视,相信公众对多动症这一名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把那些不听话、好活动、爱调皮的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给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那些实际上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误认为是调皮。多动症常常于学龄前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相当一部分儿童会终身患病。因此,正确认识多动症是有必要的。实际上,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病症的简称,它是精神医学中的一个医学名词。这种综合症因主要表现为与儿童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易受外界干扰,对周围事物的注意能力减弱,并表现为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冲动行为,学习困难。也有把它称为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美国报道学龄儿童的多动症发病率为3%~5%,我国报告的学龄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1.3%~13..4%。多动症有哪些特征呢?多动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注意集中困难―注意力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对事物注意集中的时间短暂。如不能注意所阅读的内容,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不能完整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丢三拉四,甚至不能够专心正在玩的游戏或玩具;过度活动-具有运动精力过剩,例如喋喋不休讲话,乱插嘴,上课时小动作不断,在书本上乱涂写,不能够安静地坐下来,屁股总是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能触到的东西总要碰碰,喜欢招惹别人,常常与伙伴发生争吵或打架,不停地活动,干扰大人的活动,就连上床入睡也相当困难;冲动任性-多动症的儿童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常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的反应,以至突然毁物或伤人。情绪不稳定,不分场合突然喊叫或哄闹,做事无耐心,干什么事都急匆匆。行为不假思考,不计后果,例如在马路上踢球,汽车来了也不管。这类儿童的智力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他们存在以上症状,所以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当然,每个儿童都会偶尔出现类似以上症状的行为,所以当儿童出现以上征候时,要把他/她与同年龄段的儿童做比较,看看他/她的行为表现是否超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通常表现,以区别他/她是任性调皮还是患有多动症。另外,还要看他/她在不同的环境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他/她的症状表现是否同样突出。如果他/她具有这些征候突出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他/她就有可能患有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有那些类型呢?儿童多动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症,患有多动症的个体彼此之间的症状表现可能非常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把多动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注意缺陷型:这一类型多动症患者特别易于分心,注意力集中困难较突出,但过度活动或冲动任性不太明显。实际上,这一类型多动症患者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过度活动症状。这一类型几乎只出现在女孩当中。具有这种类型的患者,好做白日梦。过度活动-冲动型:具有这种类型的多动症患者,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非常突出,而注意缺陷不太明显,或更本没有注意缺陷障碍症状。这一类型几乎只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患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易于分心、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大多数多动症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其他疾病也会引起多动症样的表现吗?很多疾病都会引起类似多动症样表现,例如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过敏症,哮喘,呼吸道毛病等)会干扰儿童集中注意力,从而引起类似多动症样征候。其他如糖尿病/低糖血症,视听觉方面的疾患,缺铁性贫血,甲状腺问题,铅中毒,药物副反应,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学校或学习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儿童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表现,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记忆。所以,带孩子去看医生时要详细地报告病史,以便医生能够除外这些疾病,做出多动症的正确诊断。多动症病因是什么?不幸的是这类疾病的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过去理论认为多动症是由于包括中毒、产伤、甜食太多、食物过敏以及脑损伤在内因素引起的。虽然这些理论可以解释部分多动症患者的病因,但对多数患者却无法解释。当今研究发现,患有多动症的人脑内某些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生物化学物质不足,这使得他们不能够正常地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思考力,药物治疗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另外,现代影像学发现多动症患者的脑皮层方面和正常人有所不同。研究证实多动症确实存在遗传因素。这说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可能与他/她的近亲患有该症有关,但并不意味着父母一方患有多动症,他/她的子女就一定会得多动症。即使您得过多动症,如果孩子也患有多动症,这不是您的过错。多动症会产生哪些影响?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或冲动行为,导致他/她经常不能专心听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常不能完成;与同伴相处无耐心不和谐,并时常发生冲动行为,建立朋友关系非常困难;在家记不住父母交给的任务,并常常制造麻烦等等。因此常招致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也不为同龄伙伴所接纳。这样的孩子似乎总是在给人找麻烦,家人会认为他/她是个麻烦的孩子,在学校常常被贴上“坏孩子”标签,交不上朋友,并常常被同伴嘲弄。这些事实可能使这类儿童感到非常孤独,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孩子,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导致这类儿童自尊心低下,无自信,易气馁,易受挫折,破罐子破摔。现有的研究表明,患有多动症的人更容易出现学习障碍,品行问题和对抗行为。在校不能专心学习如何完成学业?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交需要,在青少年时期又如何与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因此,未来的社会出路将是他们一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另外,孩子患有多动症对父母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照顾这样的孩子,整天围着孩子转,收拾孩子搞乱的物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社交。孩子总在学校和校外给自己惹麻烦,并有明显的失落感,无成就感。有时会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是由于自己管教不严造成的,自己是个不合格的父母,别的家长或老师也有可能认为自己不是个好父母。但您自己不要这样想,实际上您正在尽自己所能为做个优秀的父母而努力。(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再过一周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这时候不仅是考生焦虑,也是家长焦虑的开始。这些年来,我也接待了高三学生,有些因为压力过大,不跟大部队走,回家自己复习了;有些干脆闹病了,整天跟自己的情绪过不去;有些开始迁怒家长,把家长折腾得死去活来;有些考生因为过份焦虑,没有考完就不想考了;有些临阵逃脱。这些孩子一般都毫无例外地会随之出现抑郁,自暴自弃。出现这些原因,大多数是考生自身要求高,家长寄语期望值高。把考上名牌大学看到非常重要,把成绩看得过高,还有紧张的复习气氛,老师为了升学率,每天跟学生鼓噪,如果没有好成绩,就上不了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不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好成绩。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导致高压锅现象,如果没有泄气孔,锅底下持续加热,就会导致严重后果,高压锅爆炸了。为此我善意提醒考生的高考生家长们,如果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得好成绩,你首先不要乱了方寸,你们的沉着与耐心就是孩子获得好成绩的重要支柱!给孩子做好后勤,不要提供过多的营养,每天提供水果和容易消化食物;带孩子体育锻炼,让孩子放松,睡眠规律,可以跟孩子讨论考前几天的时间安排。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做,考试结果一定差不了。给孩子安心丸,不要恫吓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很重要,只有情绪稳定,才能临场发挥得好。家长在此期间,如果有分歧,有矛盾,千万不要有,即便你们不闹,孩子也一定能感觉出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孩子的食物一定要卫生,考试那几天,一定找饭馆干净卫生的去就餐,不要图便宜。祝高考学子们,轻松上阵,取得好成绩。记住做有用的人最重要,而不是一味追分!(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谢谢)
疲劳可致死,不要不当病白芷(女),36岁,目前在一家竞争力非常强的外企公司任技术总监。5年前被猎头公司挖进这家公司。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工作很勤奋,不遗余力做事。来公司不到一年就由技术骨干一路晋升为公司技术总监。职务升了,薪水高了,可是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就少了又少,能和家人能吃一个完整的晚饭都成了一种奢求。平日里总是马不停蹄到处飞,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在出差,只要有空就打开电脑工作,在飞行中能打个盹也算是难得的休息了,简直就是吃了一顿大餐那么美。每天要处理来自国内外业务邮件就有上百封。往往是人刚回北京,新的任务就来了,一年当中没有几天能跟家人相聚,即便回家,往沙发上一座,也得腿上架着笔记电脑,左手边搁着iPad,右手边搁着iphone,眼前开着电视,也算是忙里偷闲忙了。一年前开始,4岁的女儿开始抱怨她总不像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那样陪自己宝宝玩,而好不容易回家,又只能跟女儿呆一会儿。先生虽然理解妻子忙碌而承担了家庭事务,但是平时也是微词不断。这些年来家庭收入大幅度提升了,但是却没有像前些年一家人过穷日子时还能经常组织外出旅游,闲适一下劳累的身体。现在按支付能力,每年组织家人欧洲游两趟都是没有问题,但是时间呢?总感觉时间欠缺,连睡觉都得做梦,总是闲不住。女儿和先生的不愉快,也让白芷开始反问自己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什么?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家庭-事业-娱乐,到底要哪个?渐渐地,她开始感觉身心疲惫,睡觉严重不足,醒来后没有生活热情,一到周一就不想上班,感觉疲劳,身体乏力,时常感觉自己身体发热,咽喉痛,腰酸背疼,记忆力下降、有时突然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心情慢慢地忧郁起来,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了,大脑反应迟钝,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自己到医院体格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躯体异常及实验室异常。在内科医生的建议下,她来到一家高端心理服务中心去做了心理咨询,在医生的询问下她,她才想起自己的例假不规律已经好多年了,总感觉夫妻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冷落先生,还觉得先生不体谅她累。她也承认,自己的生活质量严重不如先前,物质生活是极大地丰富了,但却没有了先前的幸福感。由于自己经常不能陪伴女儿,女儿跟先生很亲,跟自己很疏远。内心深处,经常觉得人活着实在没有意思,情绪不安稳,焦躁,心绪茫然,时常会想到再怎么奋斗最终还是难逃死亡一劫吧!现代都市生活,类似白芷这样的病症的人不在少数。那么白芷们到底怎么了?这种累是正常反应,还是一种病?其实这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在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如果你总是感觉疲劳,那么说明慢性疲劳综合征已经逐渐靠近了你。何谓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指以严重、持续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会由于极度的疲劳而使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长时间处于无法工作或学习的状态,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自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诊断以来,在近20年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CFS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对人类生活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病。而脑力劳动者、管理层人员等工作强度大、创造效益较高的人群中,情况尤其严重,因此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由于患者以中高收入者和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三四十岁人群为主,这种综合征又较普遍,因此又有“雅皮士感冒”之称。这种挥之不去的严重疲劳感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压力、情绪干扰、人际关系、职场上的突发事件等。因此慢性疲劳并不是真正的躯体疲劳,而是心理疲劳,也就是过去所谓的神经衰弱症候群。你CFS了么?对于该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临床症状。目前国际公认诊断CFS的标准是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修订的,现已广为采用。以下是1994年美国CDC修订的CFS诊断标准1. 临床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该疲劳有明确的起始点,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导致工作、学习、社会生活或个人活动水平较前有明显的下降;2.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a. 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能力明显下降;b. 咽痛;c. 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d. 肌肉痛;e. 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f. 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严重的头痛;g. 不能解乏的睡眠;h. 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符合以上2条标准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疲劳即考虑为CFS。简单来说,如果你总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为主要特征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的症候群,就应该考虑自己是CFS了。CFS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罹患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伏期等,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CFS所带来的疲倦感不是靠好好睡一觉,放松一下就能缓解的,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毁损身体各器官的正常机能,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在现实中,一些精英英年早逝并不少见。常见的危害方面体现在:1. 消耗体能,脑能,所以除了感到疲惫乏力外,还会觉得身体失衡,协调性变差,难以胜任耐力性强的工作,以及动作细腻、精巧的工作。2. 引起脑部血液供应的不足,出现“脑衰弱”症状,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头痛。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容易惊醒等。同时,睡眠不足又会加重脑疲劳,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3. 出现精神症状,如忧郁、焦虑、烦躁、易激动,对现实的失真感,对人生的迷失感,出现自杀想法或继发焦虑抑郁症等。 4. 症状持续存在可使患者面无华光,脱发断发,皱纹显现,面肌松弛,面部色斑加重,未老先衰。5. 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CFS长期存在,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脏器机能紊乱,给疾病以可乘之机,殃及人体其他系统,易患感冒、哮喘、肠激惹综合征、胃肠炎、溃疡病等。6. 影响内分泌系统,易患甲状腺肿大、高脂血症、糖尿病、性功能减弱、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 如何预防和治疗?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过早离开政坛、张国荣的生命陨落、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吴泓突然病逝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过度透支生命,过度工作,视工作为生命。虽然没有人给他们诊断是否患有CFS,但是综合媒体报道,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在透支生命,过早消耗精力。我们知道,要想成为精英,必然比普通人付出得更多精力,成为精英必然要用时间去积累,可自然的悖论是,当精英们用了多年的奋斗刚刚踌躇满志,而生命却过早出现终止。纵观精英们的生活,不难看出,他们不仅超度劳累,还有过度应酬、过度饮酒、熬夜等等。这样对待自己,怎么会不加快自我生命损耗与摧毁?如果稍作生活节奏的调整,心态的调试,那么他们的生命也许会活过官方统计的58岁时光(精英逝世均年)或接近城市人群平均寿命(北京2004年男性79.24岁,女性81.51岁)。要想让自己生命接近或超过人均寿命,首先要避免让自己患上CFS,就要预防CFS。当人体发出疲劳信号时,有可能预示你将处于CFS前兆:首先,要注意饮食结构调整。少吃高油、高脂、高热量食品,多吃水果蔬菜,感觉困乏时,不要依赖浓茶、咖啡;其次,生活规律,进食规律。作息时间相对规律,适当运动,首选户外运动、散步、跑步等都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不以零食代主餐,免吃夜宵;第三,增加生活情趣。多听舒缓音乐,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帮助人分散注意力,从而分解压力和疲劳。有机会多和家人在一起;第四,有“工作狂”的倾向人,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要急于求成。持续工作1-2小时后要间歇一会儿,比如起立伸懒腰、走动一下、喝杯水、活动一下腿脚;第五,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环境。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对于避免CFS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如果疲劳征候,经休息后无法缓解,并导致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就应该及时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或专业心理机构就诊,获得心理治疗。CFS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大多按照焦虑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去去处理。系统的心理治疗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寻找一个合适的心理师,就像找到一个贴心人,可以释放心理压力,排遣不良情绪,发挥潜在动能,焕发工作活力。并从中学会维护个体心理健康,这才是非常关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是健康。金钱财富、职位权力、学识才华、名望地位、亲情友情等等的一切都要因生命而承载,都会因健康而增值。失去健康就会失去生命,没有了生命你原有的还是你的么?所以,在你关注楼市、股市、车市的同时,请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灵作为头等大事,别把疲劳不当事。
刘先生是北京一家外企公司的销售经理,今年40岁。2011年7月乘飞机去上海开会,他在飞行途中突然感觉一阵胸闷、心慌、出汗、手脚发抖,他以自己患上了心脏病,此时正在发作呢,自己就要死在飞机上了,心中十分紧张,不得不大声呼救,经乘务安慰和给予速效救心丸服用以后,大约过了不得10来分钟,刘先生感觉逐渐缓解。可是这十来分钟,让他感觉好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他下飞机以后,直奔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医生经过一番仔细体检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身体问题,心脏功能良好,身体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让他放心地去工作。他也没有将这次发作太多地放在心上。只是他从此不敢再乘飞机了,害怕自己再次发作,无法及时施救。两月前再次去上海出差,改乘火车,可是旅行途中上次在飞机上出现的症状又突然再次发作了,这回相信自己一定是得了心脏病,可是经自己这么一想,症状比上次还重,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告别人间了,故而火车在南京站一停,他就迫不及待地中途下车,打出租车直奔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可以刚在车子里坐定,就发现自己不难受了。他还是不放心还是直奔这家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又给他进行了必要的急诊医学检查,还是没有发现他的身体有何问题,就建议他回北京后继续全面检查,如果能排除“隐性冠心病”,那么就可能是精神科疾病了。经历这两次所谓的“心脏病”发作,刘先生很纳闷,自己明明感觉那么难受,怎么就查不出病呢?每次发作也就那么几分钟,特别像心脏病发作呀,自己的症状表现跟父亲在世时心脏发作的情形是一样的呀,怎么就查不出问题呢?难道自己真的是精神有问题?刘先生回到北京以后,很快就到安贞医院住下了,进行了全面检查,所有的物理和实验室检查都有发现问题,各项生化指标也正常。在医院这么折腾几天后,医生在他出院时明确告诉他,没有他怀疑的隐性冠心病,身体状况良好,让他放心工作。建议他应该看看精神科医生,可是他很不情愿去精神病院,认为自己精神没有什么不正常。1个月前,刘先生在家因为一点琐事,跟家人相处不愉快,突然出现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发抖,捶胸顿足,手足无措,自觉会发疯,有濒死感。因为感觉太难受了,担心再发,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甚至想到了自杀,感觉难受得生不如死,这才想到去精神病院看病。医生经过精神科检查和心理测查,发现他主要症状就是焦虑和躯体不适症状,最后给他做出“惊恐发作”诊断。并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刘先生透漏到其父亲就是因为心脏病发作于半年前突然去世。自从感觉人生好像没有了目标,整个人好像失去动力一样,同时害怕自己将来也会像父亲那样得,因心脏病猝死。而他本人从小体弱多病,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亲自带养他,故1-4岁时一直托付给邻居家,邻居家有三个孩子,都比他大,从3记事开始,就不愿意去邻居家,认为邻居家的大妈对待自己和其他几个哥哥姐姐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常年出差,工作之余,总感觉自己如同漂浮的小舟,很孤苦。去上海出差,感到客户不是很友好,面见客户有压力。2周后,刘先生的症状基本没有再现,感觉情绪明显好转。专家分析:进行心理分析不难看出,刘先生早年有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而且对那个邻居代理妈妈的不满,同时也养成了怯懦的心理,安全的依附感形成受阻,所以长大后内心深处害怕远离家乡,害怕面见任何不友好的人。小时候的羸弱的身体,也养成了病人对身体健康的过分关注。父亲是他心中的支柱,父亲的突然长辞,令他失去了心理依靠,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可能都是引发患者出现内心冲突无法自我处置的原因。因此修复患者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发展安全的依附体验,减轻分离焦虑是治疗的重点。从精神医学角度分析,此类病人的焦虑急性发作,其症状通常来的突然,去的及时。患者的恐惧性发作有如下特点: 1. 症状为阵发性,而非持续性,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2. 恐惧情绪的发作,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情景、处境所引起,也就是说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3. 恐惧害怕无具体内容,无所指向;4.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5. 发作时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憋闷感,头晕头胀感,手足无措感。6. 发作时尚伴有一些特殊体验:如濒死感、失去理智难以自控感、发疯感、大祸临头末日来临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此感到痛苦,甚者出现想死的念头;7. 发作频率多则1周2~3次,少时1月或数月内几次发作;8. 症状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社交等社会功能;9.在病程初期阶段,患者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反复大量的医学检查并不能发现脑躯体病变证据;10.能够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了解惊恐发作的特点也是患者自测惊恐发作的一种参考方法。专家建议:1. 有此类症状发作的患者及其家人,不要随意认为只要有惊恐发作症状就一定是心理障碍,而应首先到综合医院做合理的医学检查,排除脑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了脑躯体疾病以后,才考虑精神科诊断。2.应该相信医学检查结果,不要因为医生没有查出病变,就怀疑自己的“病”太复杂了,现有的医学手段查不出病因,到处就诊,浪费了大量医学资源。而应及时到精神病院就诊。3.因相当一部人自认为惊恐发作是心脏病发作,因此常年配备速效救心丸等心脏病药,一旦有惊恐发作就迫不及待地服心脏药,其实这是自我安慰。因为惊恐发作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也会在短时间内自然缓解。因此要避免“被心脏病”而误服药物多年。如果心脏检查无疾病,就应该接受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而不是乱服药。4.不要误认为服用了精神科药就将自己弄傻了,如果能从现实的角度看在精神医学治疗,就不难发现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要遵从医嘱,缩短病程,减轻痛苦。5.有条件的应该在服药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对于预防再发有明显的效果。
如果你知道某人已被诊断为多动症,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他/她是否真的患有这种病症。看看下表中哪些症状描述更符合这个人,并在相应的空格里打钩。如果这个人的症状评定为“很多”和“非常多”较其他同龄人多得多,就意味着他/她患有多动症:没有稍微有点很多非常多不安静或过度活动,坐不住情绪变化无常或脾气暴躁易灰心,特别爱哭易分心或经常做白日梦插嘴或打扰别人不长记性或不守规矩作业丢三落四容易兴奋注意范围小(眼睛不管事)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偶尔也会发生上述情况,所以重要的是看他们在大部分时间和不同场合里的行为表现。您在填这张表前应充分观察一个孩子在家、学校和不同时间里的表现。如果孩子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能坚持20分钟以上,能把事情做好,多动症的可能性就不大,有可能是儿童对环境不适应造成的结果。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实际上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无疾病,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格完整,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并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低会对躯体疾病产生直接的影响。如高血压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溃疡病等就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也就是说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存在长期的心理问题亦即心理障碍所引发。那么什么是心理障碍?它具有遗传性吗?心理障碍能够克服吗?这些都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此分别予以讨论。什么是心理障碍? 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病理心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实际上,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的。察其言行,知其心智。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它既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学者们很难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规定一个明确的分水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客观环境(躯体状况等)、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另外,判别一个人是否有心理异常也和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其的作用的看法有关。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泛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造成自身与周围社会环境不能够较好地和谐统一。这种心理障碍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形成与人的性格、遗传素质及环境因素有关。心理障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不良人格或病态性格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内外环境的重大变故如疾病、灾害、人祸和丧失等以及物质滥用如酗酒均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社会成因主要有受过重大挫折、对挫折耿耿于怀、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体象困扰、受过嘲讽、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境经济状况差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发生与父母分离、教养、生活环境改变及自身素质等因素有关。心理成因即是人格缺陷明显。心理障碍的具体可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挫败、恐惧、强迫、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否认、精神恍惚、睡眠周期紊乱、吸毒、自伤、自杀等。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人格是人们从自身中筛选出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某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披露的隐私。另一类定义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根据这一观点,人格就是“个人究竟如何取决其行动。”这类定义强调个人的可见性(可观察到的)行为而轻视人格的不可见因素。还有些把人格看作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正是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和能力几个方面。而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更具有社会性;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如有的人安静沉稳,有的人活泼敏捷,有的人孤僻敏感等。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些活动是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因此,从这个性心理特征出发,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性格影响人生性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性格决定人生,但性格对人生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看过我古典名著的人都不难看出古代的曹操生性多疑、项羽狂妄自负、林黛玉抑郁自恋。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这些性格特征,才有了他们各自悲哀的历史。当年曹操欲刺杀董卓的阴谋暴露后畏罪潜逃,途中得到陈宫的帮助在吕伯奢家借宿一夜。吕热情地杀猪款待,但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吕一家八口杀之。他知道杨修人才难得,堪承重任,因而煞费苦心地对他笼络,甚至将千金之女下嫁,以表求贤之诚。但他骨子里极端自负余狐疑,因害怕杨修看出心里破绽而把他投于刀下。曹操把华佗投狱致死也是因为疑心华佗要害他。曹操晚年病重,因夜梦三马同槽而食,故对司马懿父子三人也狐疑不定,忧心忡忡,到头来病势加剧,最后气绝而亡。不难看出曹操为自身的狐疑所害。 由于项羽自负“力拔山兮气盖世”,刚愎自用,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鸿门宴之后,项羽的风光日衰,于是韩信走了,陈平也走了,就连范增,这个独一无二的谋士,也因陈平之计被项羽气走,半路发病而死。范增一走,可以说项羽已成孤家寡人,这个项王终于被围于垓下,兵败乌江已是在所难免。情绪的好坏无疑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点。林黛玉早年父母双亡,在她留下了心理创伤。她好忧愁,易伤感,对事物的阴暗、消极、悲观方面十分敏感。看到花开就联想到花落的凋零景象,看到别一人家团聚就联想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因而常常独自一人对空自怜自叹,临窗流泪,甚至终日以泪洗面。她自卑、自恋和自傲,终年忐忑不安,严重失眠,在这种境遇下,她怎么会有健康的心理状况呢?直至最后,传出贾宝玉娶薛宝钗时,她终于被失恋的痛苦击倒了,含着无限的愁怨离开了人世。以上人物其情可叹其境可悲。不能不说明人格对他们的人生书写和其人生结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曹操能够做到胸怀宽广,项羽做到谦和纳谏,历史恐怕就会改写了,林黛玉如果能够善于审时度势、自信、面对现实,或许她和贾宝玉会终成眷属。心理障碍是否具有遗传倾向?心理医生对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的诊断与疗法说明,他们不认为心理障碍有家族遗传背景,因此通过心理疗法可根治这类疾病。而精神科医生,多数认为心理障碍具有家族遗传背景即家族聚集性的特点,属于精神病范畴,是一种疾病。目前就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与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的相关性问题而言,有一批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所占的百分比高达50%以上。因此可以说:某一性格或行为特征同某些基因相关,是相关的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结果所反映出的综合性状,类似于多基因疾病的情况。因此,性格具有遗传倾向性和对应激疾患的易感性,其相关基因具有微效性的特点,它具有家族遗传背景,但不遵循孟德尔遗传法则。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多个微效缺陷基因的综合作用,并通过环境因素而诱发的总效果。而人的性格特征形成具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格缺陷明显的人较容易导致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性格特征的一个侧面反映。从精神医学来说,情绪波动与环境因素有关。一个心理素质正常的人在遭到的突如其来的强烈精神刺激时,如亲人死亡、家庭巨变、失业或意外事故时,也会产生情绪抑郁,这种抑郁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这种抑郁反应持续时间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然而在同样的境遇情况下,有些人则表现持久的抑郁反应,说明这里也存在个体心理差异和家族遗传的倾向性,导致个体对应激的过分反应。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以上我们谈到人格----性格特征是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说明人的性格是可塑的,心理障碍是可以被克服的。通过对环境的逐渐适应和接受后天教育,不断学习是可以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发展成熟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实际上,一个人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障碍或缺陷是普遍现象,只要不因此过分影响生活和社交,本人和社会也能接受这种障碍或缺陷,就没有刻意“克服”的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和缺陷并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心理障碍或缺陷使本人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了社会适应性,就应当努力克服。如何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呢?人格的形成与稳定都在18岁之前,这期间人格的可塑性极强。因此,下一代的心理培养要从小抓起,因为教育对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其次注意人文环境的培养,着重加强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丰富下一代的生活,从小注意培养他们如何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体验和接受挫折的耐力,强化集体意识,注意父母的言传身教,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引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统一。就成年人来说,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缺陷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完善也非一日之功。那么如何去克服心理障碍完善自身人格呢?从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来看,克服心理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知己所短,扬己所长,顺应自然,努力适应社会环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了解自所处的环境。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而对原有心理认知再重组、迁移、升华和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实现合理的心理变通。要做到合理的变通,首先是要面对现实,对自身有正确的评估,一时无法解决时可采用:1. 变换角度看问题。转换态度重新审视认知事物,就能够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2. 及时调整目标。让自己面对现实,切合实际地变换想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必要时暂时放弃目标,使自己的目标更加现实,从而就能合理地开脱痛苦缓解紧张,获得内心平衡;3. 转移注意力。暂时尽可能脱离那些导致心理应激反应的刺激源,找一些新的兴趣,不妨外出旅游或多参加集体生活,淡化心理困境;4. 合理利用暗示,让心理获得补偿。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暗示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认识消极之中蕴含积极的因素,使自己奋起图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加成功的动力和契机;5. 开放包容的心态。思辨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包容别人的错误与缺点,然后会逐渐发现别人都在接纳自己,从而消除疑惧,减少自我防卫,避免孤独感;6. 培养自信。自卑的人会过分自恋自怜,夸大自身缺点,自我贬低,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孤僻内向。这类性格的人重在客观地分析所处环境与自身状况,多发现自身的优点,积极交往,抒发压抑的情感,开朗心情,恢复自信。如果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过以上自我调节无效,应当适时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以尽早排除内心冲突和解决内心痛苦。而药物对缓解抑郁、焦虑或强迫等症状比较有效,能够缩短心理障碍的时间。曹操、项羽和林黛玉他们因为不能很好地超越自我的弱点,最终导致可悲可叹的人生结局。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激发起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觉悟和勇气,从而为个体的健康发展,群体的和谐壮大而作出不懈的努力。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充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吧,只有顺应社会和环境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一片蓝天!
在我的诊疗生涯中,我经常会遇到患者的家属跟我询问这样的问题:我的家人得的病重吗?他/她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是不是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的?精神病患者首次发病或多或少都能找出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患者在学校对老师或同学有意见,在单位对上级或同事有意见,甚至发生争执和肢体上的接触。但是通常这些因素对常人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那么精神病人得病果真是这些社会因素直接造成的吗?精神病的发生,除了脑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等所致的精神障碍能够找出具体的病因以外,我们很难明确重性精神病的病因,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重性抑郁症等,我们就很难找出具体的病因,医学科学家明确指出这些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集合效应和个体的易感性造成的。有时候精神病会在不寻常的生活事件发生或遭受心理创伤后发生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从早期症状到临床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精神医学称之为前驱期或疾病发展期,这一时期患者还保留一定的社会功能,继续履行他/她的社会角色任务,但他们的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或不和谐或淡化。只有到了疾病期——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幻觉、妄想症状,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学习或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才受到周围人的重视,才怀疑他/她是不是真的病了。一般说来,在精神病发病或复发前的数周到数月期间,患者会出现失眠、烦躁、焦虑不安、多疑、社交退缩、与平常生活习惯脱离,生活轨迹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以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与亲友关系疏远,生活懒散,细腻情感缺失,失眠、焦虑紧张、敏感多疑,甚至出现抑郁烦躁;抑郁症患者往往会诉说众多身体上的不适,表现力不从心,对很多原来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食欲、性欲下降,自卑,不愿交往,躲避社交。躁狂症患者却表现精力旺盛,自信心膨胀,对人过分热情大方,或容易发脾气等。案例:患者,男,22岁,大四。从上学起,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但从大二下学期起开始变得孤僻,不好交往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和家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经常无故旷课,不及格的功课越来越多,到了大四上半学期突然打电话给家人,说同寝室的人都欺负他,后来多次打电话给家里人,说很多同学都说他坏话,感觉背后总有人议论自己,自己行踪总是被人监视,自己想法不知怎么地就被人知道了,自己没有隐私可言了,出现紧张害怕。家人信以为真,到学校了解情况以后,事实并非如此,家人以为患者得了抑郁症,就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样的诊断结论让家人感觉到非常恐慌。就带患者到其他几家专科医院就诊,诊断结果大同小异。最后家人只得认命,将患者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正规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出院了,并考试毕业,完成了学业。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患者的精神症状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到了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以后,才得到治疗。另外,也说明,精神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最后治愈的希望还是存在的,得了精神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在前驱期的患者,他们可以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抑郁情绪。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是因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多疑,而非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精神病。只要仔细观察或回顾病史,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当然,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也容易诱发精神病发生或复发,但不一定是直接病因。本文系凌笋昂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We may encounter various setbacks in our life and these setbacks may never repeat themselves. They appear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period of life. Students may have problems in learning, for example, the goal and motivation of learning, the method and attitude of study, and as well as their school performances. If they fail to deal with these matters properly, they may have problems in study and even develop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dults are often puzzled by love and sex affairs. They may encounter problems, such as, unrequited love, turned down by love affair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ove and learning and nurse thoughts of revenge because of the broken affection. The common sexu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masturbation, sex before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extramarital love that may easily lead to fears, worries and misgivings. Besides, some may develop to abnormal psychology, such as, material complex and peep. Job-hunting, career choosing, competence and unemployment are matters often leading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contemporaries. How to choose a career, how to make a plan for life, the skills for a job audition and how to keep competence in position and for promotion, etc., these are all factors to bring us, more or less, worries and anxieti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s to one of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setbacks of the human being. The symptoms show that it is hard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have no good friends, lack of necessary skill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eing too accommodating and care for overall interests. These may lead to sa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bitterness, short of concerns and cares. The old often suffer from super session of the old by the new, stepping down from leading positions, retirement, the death of their beloved and being isolated and helpless. How to look at these rules of law in life, get used to the transition, handle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properly after retirement, domestic emptiness when children grown up and the bitterness facing death of the beloved, all these have to be dealt with properly,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cranial vascular disease. Now, it comes to the key, how to handle them. Keeping a good mood: 1. Do not judge yourself too harshly. You will be satisfied and happy if you set a goal just within capability. Do not make your ambitions too high and never seek for perfect when doing things. 2.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others. Otherwise, you will be disappointed if she/he fails to meet your expectation. 3. Dredge the mood of indignation timely. When you get raged you may fail to control yourself and do something that sound stupid. So, you’d better calm yourself before doing any thing. 4. Learning be tolerate and forgiveness. Toleration and forgiveness can either sooth your own mood or benefit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5. When you encounter setbacks you’d better to leave it alone and begin to do something you like, for example, go to the theater or do exercises, etc. 6. You may ease yourself by telling your unhappiness to your good friends, parents, teachers or even making a telephone call to psychological hotlines. 7. Do something good for others. In this way, you will not only forget your worries but also find your own valu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8. To evaluate your ability and role properly, thus you will not develop unnecessar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yourself. Identify Sel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f you feel you are in a disturbed state of mind, easy to get raged, in low spirit, with sleeping problems and poor working efficiency, you’d better ask yourself if you have an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f so, to find out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how would you help yourself to reduce it? If you are not a medical worker and if you feel something wrong physically, please go to see a doctor. Otherwise, with the little medical knowledge you have, you would think too much of the matter and bring pressure to yourself. Learn to relax, make the “complicated matter simple”, and thus to decrease your psychological burden. Strategies to Handle Tension: If you ha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earn to get relaxed and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therwise you will really get sick or develop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r even mental disease. 1. Find a way to control the pressure: Sometimes, we have pressure; it is not because that we get into hot water but because how we act to those matters that we encounter in life. You cannot control what would fall upon you, but can take a right attitude toward any blow you have. So, when facing pressure, you “never let the pressure occupy your mind.” It is the key to keep optimism to tackle pressure and to take pressure as a motivation of advancement. Always leave a space for yourself when you have press, to think it over peacefully and always give active consideration to poor mood. 2. Try to make an internal balance: Psychologists believe that to be calm is the best way to keep one’s mind in control. Here is a way to make your mind relax. Every day, either in the morning or evening, sit still cross-legs for about 20 minutes to make an internal peace. In this way, you will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anxiety. A survey shows that a man overburden by anxiety sits quietly for 10 minutes every day counting his heartbeats concentratedly, he would gradually make his heartbeats slow. When you develop with tension and anxiety, try to make a deep breath. In addition, massage will also reduce pressure effectively. 3. Know how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Many people complain that they don’t have enough time and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waiting for them to do. Such anxiety and pressure become part of their life. However, I don’t think these people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they’d better change the way of thinking. They’d better find a time to recall the things that they once enjoyed. When you begin to worry about trifles, try to find a way to handle it, for instance, talking to yourself with a piece of paper and pen. It will help you to solve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自卑是负面的我自我存在感之一,是自恋的妹妹。这种心理情结的存在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否定,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卑是人把自己放在特定环境里跟参照的客体相比较的一个自我评价的结果,从而感觉到差距,其结果要么超越,要么感觉无力、自我否定、情绪低落等负面心理表现。当人们希望通过榜样或美好的事物来促使自身进步和努力时,由于嫉妒和比较的心理作用,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情绪,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排斥、厌恶的作用,因而不利于自身的进步!
患者提问:疾病:暴食症病情描述:暴食 总是想吃东西吃百忧解 不容易控制自己 医生说住院可是又觉得我没有那么严重让我考虑下个学期还去不去上学 开学大二 所以要别人陪着我才好 我只要和别人一起就比较正常 可是自己一个人就不行 就不是我自己了 脑袋基本上不会转 父母离婚都已再婚 跟妈妈 很讨厌他们 可是前段时间才发现我讨厌的是离不开妈妈的我和像妈妈的我 快开学了 可是好不想去 不敢去 舍友管不了我 我还去不去上学啊,,, 现在感觉离不开妈妈 就想在家里 哪里都不想去 也不想动 以前不这样 以前就不想待在家里 特别是妈妈在家里的时候 怎么办希望提供的帮助:我可不可以不去啊妈妈想让我去可是我好怕啊所就诊医院科室: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用药情况:服用说明:百忧解 2/天智慧互联网医院精神科凌笋昂回复:厌食症的患者多数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你所说的情况说明你缺乏安全感,依恋阶段没有顺利的完成,你现在完全退行到幼儿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妈妈和你的关系稳定,那么你就能够再成长。去上学吧,外面世界不是你想象那么可怕!智慧互联网医院精神科凌笋昂回复:我比较忙,所以回复你可能不那么及时。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服用抗抑郁药,同时应该做心理治疗。患者提问:后天就要去上学了可是我胖了二十斤走之前还偷吃了他们的东西没有告诉他们 以前以身材好自律性高著称 现在。,,,,,,智慧互联网医院精神科凌笋昂回复:回到学校以后,要开始规律生活,节制饮食,调整心情!慢慢地你就会回到好的状态,身材也会恢复到自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