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例话 在生活的长河中,尹先生一家就像一艘平稳航行的小船,穿梭在平淡而温馨的日子里。然而,命运的波澜却在不经意间涌起,一场关乎母亲健康的风暴,让尹先生全家经历了从焦虑无助到重燃希望的漫长旅程。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的心情宛如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每一次的转折都像是轨道上的急弯或陡坡,带给他截然不同的体验。 尹先生母亲的患病经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好在如今生活的小船已经平稳靠岸,回过头来,尹先生也想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我老家在安徽,现在我和老婆在上海工作。我们一大家子人,包括我爸妈、我哥嫂,还有我的小侄女,日子就这样平淡而温馨。他们五个人都在安徽老家,我妈是家庭妇女,主要负责带孩子、接送孩子上学,还有做家务。我呢,因为工作原因,平时就节假日能回去看看。可是,今年我家遇到了个大难题,那就是我妈的身体出了状况。我妈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和我爸都有每年两次体检的习惯。今年六月一号体检的时候,就查出了问题。她全血细胞减少,血检各个指标都低,而且前纵隔那边还有个占位,挺大的,我记得好像是六厘米左右,形状也很奇怪。其实这个问题2022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但当时医生说可以暂时不处理,没想到这次长得这么快。更糟糕的是,妈妈这次体检还查出了甲状腺肿瘤,真的是多病缠身。她平时就老跟我们说,她感觉很累,容易疲劳,我们还以为是带孩子、做家务累的,现在想想,应该是和她的病情都有关。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赶紧带我妈去大医院做检查,看看能不能找到血液方面的疾病。我们去了上海的大医院,找到比较有名的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说可能是外周血的问题,建议我们去免疫科做全面检查,这一查,确诊了妈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基础病。我们本来以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治疗期,其他的都不用担心了。因为甲状腺癌可以晚一点手术,想先把我妈妈的血小板和血象整体恢复好。八月的时候,我又带我妈妈去上海看了胸外科,毕竟胸部位置还有个占位。当时医生建议妈妈要做增强CT才能判断结果,最重要的是,我看了两个高级专家,他们都反复强调要开胸手术,我心里很乱,妈妈知道后第二次门诊时,被这个结果吓哭了。“开胸”两个字一出,我们心里都凉了半截,手术创伤大,对我妈的身体肯定不好。而且那时候她红斑狼疮还急性发作,血小板很低,最低的时候只有五十左右。我们很着急,想换一家医院。当然,我们不是比较医生,每位医生都对病患很负责,我们只是希望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我妈妈有基础病,心脏又安装过起搏器,还有甲状腺癌等各种病,就很糟心,心情很不好,很焦虑。九月初的时候,我和家里人商量了一下,也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我妈病情的资料和案例,发现复旦中山医院的丁建勇主任非常权威,而且他们的多学科门诊也很不错。于是我们赶紧约了丁主任的门诊,没想到第二天刚好就有,于是我们顺利约到了。那天在门诊,因为我是下班后赶过去的,到的时候已经六点了,估计我是倒数两三个号吧。丁主任肯定是在加班的状态,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看我妈妈在外院的CT,而且很快就判断出我妈妈还合并了系统免疫性疾病,怀疑是MALT淋巴瘤。他真的很专业,判断也很准确。我当时很关心手术的问题,特别是会不会开胸。丁主任很果断地说,一定会争取微创。听到这个,我真的很激动,一出医院就立马打电话给我爸和我哥,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这样我妈妈也不会那么紧张了。第二天是多学科门诊,我看到丁主任还是穿着手术服,从电梯那边匆匆走过来,一众在候诊的病人都在和他打招呼,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那天丁主任肯定是刚下手术台就来了,我还有张照片。虽然照片拍得不是那么好,但刚下手术台就来门诊的医生,真的既权威又负责。我看到丁主任这么辛苦,也忍不住拍了个照。我平时是不会乱拍照的,但那天真的是忍不住,既心疼医生,又感恩医生。轮到我进去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手术和手术方式是微创还是其他。丁主任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说会全力以赴做微创,考虑到我妈妈的整个恢复和身体情况。我查资料也知道他是纵隔方面的权威专家,所以很信任丁主任的每一句话。那时候我妈的血小板也只有七十,还是很低。丁主任也说,按照我妈现在的情况,开胸手术风险很大,让我们先回去调养两个月,把红斑狼疮稳住再说。所以从八月开始,我们就积极治疗红斑狼疮,希望能让我妈的身体状况好一些,为后面的手术治疗做准备。这段时间,我们家里人都挺沮丧的,但也在努力调整心态,希望能一起度过这个难关。丁主任真的很给力,他考虑到我妈血小板低,就安排了血液科的医生一起评估,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快处理前纵隔肿瘤的方法。他还说,前纵隔肿瘤可能和我妈的免疫系统有关系。在多学科会诊的时候,我反复问丁主任是开胸还是微创,他一直都说会全力以赴争取微创,这样对我妈整体的恢复和治愈都会有更大的帮助。无论是单独门诊还是会诊,丁主任都给了我们很多鼓励。血液科会诊之后,觉得我妈的血小板还在波动,对术后恢复不利。所以他们建议先注射丙种球蛋白稳固一下血小板。血液科的承璐雅医生非常热心,立马安排了我们去闵行的梅陇院区住院,接受血液科的治疗。综合评估了我妈入院时的血小板情况后,医生本来说要注射五天球蛋白,后来三天就已经比较稳定。三天之后,王帅医生这边「无缝衔接」,告诉我们可以到总院这边来做术前的准备。住进来之后,王帅医生和七十七病区的医生都跟我们说,会全力以赴做微创。虽然所有手术都有可能转开胸的风险,但他们很耐心仔细地进行解释,让我们得到最大的安心。手术和住院期间,七十七病区的医生们都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我们问了很多问题,他们每次都一一回复,我们原本被火炙烤的心才逐渐安定平静下来。因为妈妈植入过心脏起搏器,王帅医生还专门帮忙协调了心脏起搏器门诊,帮我妈做术前准备,防止大出血,心跳过快的话,可能会影响血管。 手术是9月25日,真的很快。从血象各个指标的稳定,到整个病情的全流程无缝衔接,中山医院在所有的地方都考虑得很周到。丁主任、承医生,还有王帅医生都对我们知无不言,极尽可能地安慰我们作为患者和家属的心情,这一点真的让我们很感动。手术整体非常顺利,也非常成功。最终妈妈还是以微创的形式「告别」了她的肿瘤,我们郁结于心的那口气,终于随着手术室指示灯的熄灭而长长呼出。现在,从我妈做手术前的极度焦虑,变成了现在的极度幸福。大家都很开心。而且,国庆假期的时候,因为门诊换药停诊,王帅医生和蒋家好医生,还专门在假期帮我们换了药、拔了管。9月30日我们出院了,医院效率真的超级高,又专业。出院的时候,我妈的血小板已经恢复正常了。从住院时的70,到多学科门诊时的99,再到出院时的138,已经达到了一个正常人的水平。这既是我们积极治疗红斑狼疮的结果,也离不开胸外科医生的精心护理。现在我妈已经回安徽了,她小孙女太想她了,每天都得开视频,她现在回去陪小孙女了。在整个经历中,我的心情变化非常大。当我妈的体检报告出来,尤其是得知可能要进行开胸手术时,我整个人都特别着急。那时候,我去看中医,医生都说我肝火旺得不得了,问我是不是有很着急的心事。那时候,我工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整个人不在状态,脑子里一直是这个事,根本脱离不开。在岗位上,我不能安心工作;回到家,如果妈妈在,我还要强颜欢笑,给她一个好的暗示,但其实自己心里焦虑得不得了。包括我爸我哥,也都非常焦虑。饭后,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出去散步,然后跟我爸我哥打电话聊这些情况。但是,看完丁主任门诊和多学科门诊后,我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沉重感一下子轻了很多。我也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家里人,所有人都很开心,就像吃了一颗速效救心丸一样。我妈妈来上海看病的过程,我一直都陪着她。住院期间,我哥还特意从安徽请假一周过来陪护,他既关心我也关心我妈妈,觉得我一个人陪护不方便。我们一家始终都是在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能够越过这一道难关的重要原因。经过这一番波折与挑战,我们家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与希望。妈妈的病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治疗。·后记妈妈的康复,让我们更加珍惜家人之间的陪伴与相互扶持。我们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学会了相信医学的力量,更学会了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如今,妈妈已回归家庭,享受着与家人的团聚时光,而我们也正逐步调整心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医护人员,以及默默支持我们的亲朋好友。未来,无论风雨,我们都将携手同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共同书写属于我们家庭的温馨与幸福篇章。本文所发布的内容及插图均已得到患友本人知情同意
青春,本应是梦想腾飞的季节,是追逐希望的年华。然而,命运往往在最不经意的瞬间给我们出其不意的挑战。对于年仅15岁的依依和20岁的欣欣,这一挑战来得猝不及防。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她们的生活推向了未知的深渊。依依在军训时突发的剧烈胸痛,欣欣呼吸不畅、胸口压迫感严重,两个年轻的生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她们都被诊断出患有巨大的前纵隔畸胎瘤,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如同巨石般压在了她们年轻的生命上。更令两个家庭绝望的是,外院医生认为肿瘤位置复杂、体积巨大,无法进行微创治疗,只能采取传统开胸手术。面对肿瘤手术的抉择,家长们徘徊在传统开胸手术与微创手术之间。传统的开胸手术固然能解决问题,但其风险高,创口大,恢复期长,这对年轻的女孩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视频详情 点击观看视频👀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MDT(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介入下,事情出现了转机。团队深知前纵隔占位的复杂性,因此为两位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疾病,并详细评估了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团队决定挑战微创手术的极限,为依依和欣欣争取更多的生存质量。在传统的治疗中,开胸手术是治疗胸腔肿瘤的常见方法,但其伴随的创伤、疼痛以及长时间的恢复期,给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然而,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正逐步成为治疗胸腔肿瘤的新选择。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备多个显著优势:它仅通过几个小切口就能完成复杂的肿瘤切除,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创伤和疼痛。同时,由于创口小,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并发症也显著降低。对于像依依和欣欣这样年轻的患者,微创手术意味着她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重返学校和日常生活,继续追逐梦想。从科学角度来看,微创手术的核心技术包括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这些先进的仪器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不切开胸骨的情况下,通过高清镜头观察患者体内的细微结构,并利用精密仪器进行操作。这种技术要求外科医生具备极高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也体现了现代医学在提高治疗精准度、减少患者负担方面的巨大进步。最终,两台手术都顺利完成。肿瘤被完整切除,女孩们成功康复,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手术前的不安、焦虑,与手术后的欣慰与感激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位女孩和她们的家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每一步都在期待新的可能,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更好的明天铺路。纵隔亚专科的努力不仅为依依和欣欣这样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未来更多患者提供了希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亚专科微创手术自2017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胸腔肿瘤病例,随着技术发展和对病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全面的考量,微创手术近几年逐渐开展,不断发展,为众多有可能的家庭提供多一种选择。不仅大大减少了术后疼痛和创伤,还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帮助更多患者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
202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际胸腺肿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ThymicMalignancyInterestGroup,ITMIG)第14届年会在日本横滨顺利举行。本次年会围绕“TogetherAdvancingDiscovery,Treatment,andCare”的主题,吸引了全球胸腺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胸腺疾病诊疗相关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胸腺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纵隔团队深度参与本次年会并展示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TMIG是致力于为胸腺恶性肿瘤和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科学进步提供支持的学术性,非盈利组织。ITMIG成立于2010年,迅速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主导组织,会员遍布世界各大洲和各个相关专业,ITMIG建立了一个包含9000多个病例的全球回顾性数据库,为该领域制定了许多标准。与ITMIG/IASLC合作开发了第一个胸腺恶性肿瘤的官方分期系统;领导了完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学分类的过程;被ASCO选为“罕见病的榜样(aRoleModelforRareDiseases)”。ITMIG在使TCGA纳入胸腺肿瘤等罕见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该项目贡献了所有标本。本次年会日程紧凑,展示了详细的科学和教育计划(ScientificandEducationalProgram),涵盖多个主题的多学科计划。会议内容广泛而深入,从胸腺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和胸腺疾病的发病机制,到胸腺癌与胸腺瘤的区别,再到胸腺肿瘤的新治疗策略,专家们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此外,会议还探讨了纵隔病变活检的时机、原因和方法,胸膜转移的治疗选择,以及从Masaoka教授的分类到胸腺瘤诊断和治疗的创新等议题。在会议的最后一天,ITMIG还组织了神经病学工作坊和ITMIG委员会会议。神经病学工作坊旨在让与会者更好地了解伴随胸腺肿瘤的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方面,而ITMIG委员会会议则邀请所有成员共同思考协会的未来战略。丁建勇教授团队王帅医师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纵隔团队分享了一项“Short-termoutcomesofuniportalsubxiphoidthoracoscopicthymectomyforthymictumors”的临床研究,展示了团队施行单孔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孔剑突下微创手术治疗胸腺肿瘤是安全可靠的,并且适用于TNM1-II期胸腺肿瘤患者。会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纵隔团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分享了团队在胸腺肿瘤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团队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团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为国内纵隔肿瘤领域的领先团队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团队致力于纵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年纵隔手术量约600例,病种涵盖胸腺上皮性良恶性肿瘤、胸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纵隔淋巴瘤、纵隔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纵隔疾病类型。近些年积极开展以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为核心的、包括放射科、放疗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等学科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诊疗(MDT)门诊,期间进行了多项原创性临床研究,在纵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团队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学术理念,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积极汇报本中心的手术理念及经验,并与国内外学者进行深入广泛交流,坚持做好科研创新,严格把控临床服务质量,为国内外患者的健康福祉提供中山力量。
纵隔手术是一种高难度和复杂的手术,需要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精细地操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纵隔手术需要通过胸骨劈开或侧胸切口完成手术,其创伤较大,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疗界不断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目前,腔镜手术已经成为纵隔手术的主流方式之一。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视野狭窄和操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纵隔手术,并成为了腔镜手术的重要补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利用微型机器人系统和先进的图像技术,使外科医生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精准的手术操作。与腔镜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以下优势:(1)达芬奇机器人的手臂和操作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传统腔镜手术需要医生手持器械进行操作,但手持器械的灵活度有限,医生需要通过旋转和调整身体位置来达到更好的操作角度。而达芬奇机器人手臂的自由度远高于手持器械,通过手柄操作就可以达到更好的灵活度和可控性,同时机器人的末端器具具有更好的手持感,可以精确地控制手术器械。(2)达芬奇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传统腔镜手术中,由于手持器械的稳定性有限,操作器械时容易出现颤抖,导致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而机器人手臂的稳定性更高,不受手持器械的颤抖影响,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操作器械,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3)达芬奇机器人可以进行三维视觉。相比于传统腔镜手术的二维视觉,达芬奇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可以提供更真实、更准确的三维视觉,使医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和周围结构,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4)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手术器械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操作。相比于传统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更加灵活,可以在非常狭窄的空间内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减少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5)达芬奇机器人的操作器具可以去除细颤,并便于缝合。传统腔镜手术时,由于器械的操作比较复杂,会受到细颤的影响,从而使缝合不够准确,达芬奇机器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手柄控制去除细颤,并实现更准确的缝合操作。纵隔是一个狭小的空间,重要结构多,手术操作困难,出血和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高。达芬奇机器系统的这些优点对于纵隔手术来说尤为重要,对提高纵隔手术精确性、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大价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09年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至今,我们中心已经完成了多达数千例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其中不乏复杂的纵隔手术。我们中心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其中最新一代Xi手术系统2022年部署于厦门分院),最完善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可以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全方位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复旦中山医院纵隔亚专科的专家团队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领域也拥有广泛的临床经验和优秀的技术水平。我们的团队由丁建勇教授领衔,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和护士组成,包括梅奥访问医师林淼博士,斯坦福访问学者蒋家好博士等。团队最新成果多次在AATS等国际性最高水平胸外科学术会议上报告。总而言之,复旦中山医院纵隔亚专科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领域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领先的技术水平,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手术服务。我们鼓励患者选择在我们中心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我们相信,在我们专业的医疗团队的努力下,您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正常生活。
肺磨玻璃样结节是现在胸外科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病人群体,也是现在体检广泛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导致发现的大量无症状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而后者相当一部分病理上被明确为肺癌。但这类肺癌与传统的实体肺癌是不一样的,因此手术方法和手术范围上也会有很大的争议。对于病灶较小,而且实性成分比例较低的比例,JCOG0804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近期JCOG0804的结果如期揭晓,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对于非常早期的一部分肺癌,楔形切除或者肺段切除就已经足够。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病人,家属有很多的困惑。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参考。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ATS) 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两本胸外科专科杂志之一,与JTCVS相齐名。近期,中山医院胸外科丁建勇教授团队以独特的原创工作《改良的剑突下途径用于局晚期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登录ATS杂志,正式以向世界介绍丁氏拉钩的具体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标志着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造福各国人民。
2020年11月6日,为期半天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诊治进展学习班圆满召开!会议云集国内多名胸腺肿瘤专家。内容涉及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重症监护、新辅助化疗、病理诊断等多个学科的热点领域和最新进展,本次会议受到线上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次纵隔肿瘤专场部分主要有我院相关科室汇报了近期胸腺肿瘤工作进展:首先由中山胸外科丁建勇教授报告了“局晚期胸腺肿瘤诊治中外科医生的思考”,紧接着放疗科专家杜世锁教授报告了“放疗在中山医院局晚期胸腺肿瘤中应用”,重症监护葛圣金教授报告了“上腔静脉切除与重建中的麻醉处理”,病理科陈岗教授报告了“胸腺上皮肿瘤病理分型与新辅助治疗”,肿瘤内科徐蓓教授报告了“免疫治疗在局晚期胸腺肿瘤中的探索”,中西结合肿瘤专科范越教授分享了“中山医院纵隔疾病MDT”。本次会议还邀请了胸科医院茅腾教授、王常禄教授,肺科医院范江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刘宏旭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颖教授,武汉协和医院廖永德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中山医院刘愉教授和蒋伟教授担任主持。同时感谢胸外科主任谭黎杰教授及大会主席葛棣教授的鼎力支持,使得会议圆满举办。此次会议可谓名家荟萃,内容丰富,星光熠熠!尤其是包含了中山医院纵隔疾病MDT经验汇报,令线上线下与会代表们大呼过瘾,以及珍贵的心得经验交流更给同行们带来了丰硕实效的感受,让我们期待下一期诊疗进展学习班的尽快到来!
Nat Comm | 王海坤/丁建勇合作发现IL-8在胸腺瘤临床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关键作用BioArt昨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丁建勇责编 | 酶美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纵膈恶性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占成人前纵膈占位的大约50%。胸腺瘤不仅在纵隔区容易侵犯临近的心脏和大血管组织,从而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还常诱导自身免疫性Tfh 细胞和抗体的产生,从而导致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因此胸腺瘤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由于纵膈肿瘤种类繁多,除胸腺瘤外还包括胸腺癌、胸腺囊肿、畸胎瘤、淋巴瘤等, 且大多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缺乏有效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因此非常依赖影像学诊断。然而,现有影像学等手段不能有效地区分胸腺瘤和其它纵膈肿瘤,长久以来胸腺瘤误诊率高达40%,造成了大量的误诊和漏诊,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找准确的胸腺瘤肿瘤标志物以辅助影像学诊断,降低误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转化价值。2020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海坤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建勇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Interleukin-8 as a candidate for thymoma identification and recurrence surveillance”。研究团队在广泛讨论了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影像等特征后,决定从胸腺瘤的病理学特征入手,依托免疫学手段开发胸腺瘤的辅助诊断方法。正常成人和除胸腺瘤外的纵隔肿瘤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胸腺的T细胞发生功能逐渐减退。而胸腺瘤由于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具有非常典型的肿瘤内T细胞发生的特征。为了能准确反映这一病理学特征,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外周血胸腺新迁出细胞细胞(Recent thymic emigrant, RTE细胞)。这是一类位于外周血的刚刚完成胸腺发育的初始T细胞(nave T cells),与成熟初始T细胞相比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和功能学特征。RTE细胞的比例与胸腺内T细胞发生的强度密切相关,因此能够反映胸腺瘤的独特病理学特征,是一个理想的候选肿瘤标志物。通过对两个独立的临床队列(探索队列和验证队列)不同胸腺肿瘤病人外周血RTE细胞比例的研究, 团队发现胸腺瘤病人的外周血RTE细胞(IL-8+nave T cells)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纵隔肿瘤病人和健康对照组。ROC曲线分析表明,利用IL-8+ 初始T细胞来鉴别诊断胸腺瘤和其他纵隔肿瘤的准确率相较于目前影像学诊断水平有明显提高。此外,胸腺瘤病人IL-8+初始T细胞比例在胸腺切除术后明显下降,而其他纵隔肿瘤病人无此现象,证明了胸腺瘤病人异常的IL-8+初始T细胞比例正是由胸腺瘤内T细胞发生所致。以上研究表明,通过检查纵隔肿瘤病人IL-8+初始T细胞比例,可以准确地判断该病人是否为胸腺瘤,从而显著降低临床误诊率。研究中还发现,在胸腺瘤术后复发的病人中,IL-8+初始T细胞比例再次明显上抬,提示IL-8+初始T细胞检测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判断胸腺瘤是否复发。以上研究发现了IL-8+初始T细胞作为肿瘤标志物,能够有效降低胸腺瘤的误诊率,辅助胸腺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转化价值。据悉,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士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治医师蒋家好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海坤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建勇主任医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相关专利也已经发布。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697-x阅读原文
我们来啦!原创范越中山纵隔MDT今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疾病多学科门诊(MDT)成立于2020年。由胸外科纵隔亚专科主任丁建勇教授牵头,汇集了胸外科、病理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放射治疗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血液科、中西医结合科、放射诊断科、麻醉科等13个学科的众多顶级专家。纵隔疾病MDT充分发挥中山医院多优势重点学科的综合优势,秉承中山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力求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规范性个体化诊疗服务。该团队作为全国极少数纵隔疾病综合性诊疗中心,在各类原发性和转移性纵隔肿瘤,重症肌无力、淋巴瘤等各类纵隔疾病,胸腺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是复杂疑难病例,均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每期纵隔MDT门诊,会由不同科室成员分享纵隔肿瘤及纵隔其他疾病相关进展及病例回顾,促进多学科之间理念和实践的交流与碰撞,逐渐形成覆盖多学科的统一诊疗流程与规范,使得病患最大程度地获益。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山纵隔MD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