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不良反应较小,且疗效确切。现在,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会去做基因检测,根据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靶向药。 不少病友,尤其是进行靶向治疗的病友在服用靶向药一段时间后,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会出现一片片的红色斑点,常伴随痒感,这就是皮疹,发生率高达60%~80%。 皮疹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的7~15天,发展过程有一定规律可循: (1) 用药后0~1周,感觉异常、红斑、水肿 (2) 用药后1~3周,丘疹样脓疱疹 (3) 用药后3~5周,结痂 (4) 用药后5~8周,毛细血管扩张症 虽然皮疹不像化疗导致的脱发、白细胞降低之类的不良反应严重,但它多发生在患者暴露部位,如头面部、颈部、上胸部,且伴随痒感。 处理不好可能会留有红斑和皮肤干燥,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影响社交及后续治疗。 那靶向治疗导致的皮疹可以预防吗? 皮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防可控的,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前应做好心理准备及预防措施,每日2次以不含酒精的保湿霜涂抹皮肤,特别是易发生皮疹的位置。 除此之外,做好防晒工作,也可降低皮疹的发生率,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阳光直晒应避免,艳阳天气少出门 外出游玩带墨镜,不仅拉风还防晒 随身携带防晒伞,合理使用防晒霜 如果已经发生了皮疹,应该怎样处理呢?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皮疹进行了分级: Ⅰ级: 丘疹和脓疱30%的体表面积,伴有或不伴有瘙痒和压痛,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活动 Ⅳ级: 丘疹和脓疤遍布全身表面,伴有或不伴有瘙痒和压痛,潜在局部感染,危及生命 Ⅴ级: 死亡 根据分级有不同的处理措施: 轻度(Ⅰ级): 可以不做处理,也可局部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氢化可的松软膏(1%或2.5%)或氯林可霉素凝胶(10%)以及红霉素软膏。 如果有皮肤干燥伴瘙痒的症状出现,可用苯海拉明软膏涂抹瘙痒局部。此间,靶向药的剂量不必调整,2周后再次评估。 中度(Ⅱ级、Ⅲ级): 局部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2.5%)或红霉素软膏,可配合强力霉素或二甲胺四环素口服,皮肤瘙痒时可用苯海拉明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局部涂抹。靶向药的剂量暂不需要调整,2周后再次评估。 重度(Ⅳ级): 处理措施基本等同于中度,但治疗皮疹的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加,必要时可适用甲基强的松龙。持续2~4周后症状未减轻,应暂停或减少靶向药剂量,继续处理皮疹。 待皮疹明显缓解或消失时,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靶向药,根据身体反应逐渐增加至正常剂量。 注意事项: 皮质激素类药物反复使用可导致皮肤损害,引起感染。因此,连续使用不要超过14天,必要时用14天停7天。强力霉素是强烈的光敏剂,使用时应注意避光。 应对皮疹,其它妙招来助力 中医药处理: 除此之外,对于皮疹还可对症进行中医药治疗,比如金银花、苦参等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有效地抑制创面组织细菌的繁殖生长,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皮疹消退,促进伤口愈合。 饮食配合: 在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多食用鱼、肉、蛋、奶和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患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中药膳食疗法。 心理调适: 相关文献表明,服用靶向药后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预示治疗效果越好,但不代表无皮疹治疗效果就一定不好。因此,患者自身不要害怕皮疹的发生,把它看做身体对治疗有效的一种小提示,告诉自己继续加油! 平日,患者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治疗有益无害哦~ 看完前文的介绍,病友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靶向治疗引起的皮疹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合理用药,加上生活饮食等方面的配合,我们同样可以战胜它! 参考文献: [1] 郭小璐,陈凤珍,张晓菊,陆箴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肤毒性症状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2):282-287. [2] 周常华.中药水剂治疗肺癌患者口服易瑞沙后产生皮疹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3):283-284. [3] 闫美俊,刘丽坤.中医药治疗靶向治疗相关性皮疹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06):58-59 [4] 武惠丽,李毅,宁晓云,马海静,张苗苗,田涛.复方金银花煎液湿热敷与夫西地酸乳膏联合治疗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7):5258-5261. (封面配图来源:摄图网)
肺癌治疗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转变。进入2010年以后,肿瘤内科专家不再忽视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对EGFR敏感突变的检测越来越有兴趣。同年,发表了第一份报告,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SCLCs)的亚组对靶向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反应。 这仅仅是开始,我们还看到了EGFR阳性和ALK阳性肺癌的治疗方案在不断改进之中,并且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驱动突变及与之相配对的靶向药物,靶向治疗不仅带来惊人的治疗效果,而且耐受性也非常好,受益者能够接受长期治疗,从而使肺癌死亡率在过去10年中持续下降。 我们最近调查了肺癌免疫疗法中最重要的进展,这些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变。在此,我们提出过去 10年间靶向治疗进展中的 Top 5。 一、针对新老靶点,都有新型靶向药物问世 在过去十年中,靶向治疗从针对EGFR和ALK靶点逐步扩展到其他6种可治疗的突变 — RET、BRAF、ROS1、MET exon 14、NTRK和KRAS,并以其足够强的数据而被纳入NCCN指南。 虽然已有几种药物尝试用来治疗RET融合,包括范德他尼、卡博替尼和舒尼替尼,但由于毒性和有限的PFS(2.5-3个月)而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我们现在有两种有较好疗效和高度选择性的RET抑制剂:pralsetinib 和 selpercatinib。这些药物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和耐受性好,反应率也很高,即使曾经反复治疗过的和发生脑转移的患者也有不错的疗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将很快成为治疗RET-重排肿瘤患者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 克唑替尼仍然是ROS1融合患者的选择。恩曲替尼(Entrectinib)是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ROS1和NTRK融合的肿瘤也有较好活性,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BRAF突变的一线靶向治疗,抗MEK和BRAF的联合用药已获得了批准。至少有两种制剂(tepotinib和capmatinib)在MET基因14外显子突变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活性和良好耐受性,有望在上市后成为一线治疗药物。拉罗特尼(Larotrectinib)和恩曲替尼(entrectinib)也是治疗NTRK融合患者的高度活性药物。 随着新出现靶点,如 EGFR exon 20 和 HER2进入视野,希望在今年的10年里仍能保持这种不断发现新型驱动突变及其靶向药物的趋势。 二、当组织不足时,可以进行敏感而可靠的血浆检测。 最近的研究表明,将基于血浆的一组基因的测序纳入常规临床诊断,能帮助更多的NSCLC患者接受基于分子检测结果的精准治疗。分子检测在NSCLC中至关重要,因为新发现的、可以进行靶向治疗的驱动基因突变在不断增加,并且还知道免疫疗法在突变阳性患者中的疗效并不理想。 组织检测也时常面临多种挑战,基于血浆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案,周转时间短。我们从回顾和前瞻性的报告中了解到,虽然液体活检目前不能完全取代组织检测,但是,当组织检测遇到困难时,它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三、探索已久的针对KRAS突变NSCLC的活性药物终于出现。 作为NSCLC最常见的突变,KRAS 占所有 NSCLC的 25%-30%。这就是为什么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 NSCLC靶向疗法的圣杯。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19年年会上,我们看到了关于AMG 510 (一种新型KRAS G12C特异性TKI)的令人振奋的数据,在一组为数不多的初治患者中的反应率高达50%,令人鼓舞!我们随后又在世界肺癌会议上看到了最新数据的报告。在这 34名患者中,疾病控制率高达 96%,总体反应率为 48%。这项研究很快引起了高度关注,由于入组迅速,很快进入研究的剂量扩展阶段。PFS究竟有多长还有待观察。然而,在今后的10年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对 KRAS突变的靶向治疗保持乐观态度。 四、新型靶向药物在EGFR和ALK抑制剂发生获得性耐药后仍有疗效。 在第一次报告ALK易位是一个靶向突变后不久,使用第一/二代EGFR 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和ALK特异性TKIs(克唑替尼)成为这些基因改变患者的标准治疗。虽然NSCLC的治疗范式发生了转变,但我们很快就面临了TKI耐药的挑战。 在深入了解这些耐药机制后,科学家们开发出了有效的第三代TKIs。AURA试验评估了AZD9291(现为取名为奥希替尼)对EGFR T790M突变患者的疗效,T790M是使用第一代TKI治疗后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奥希替尼在二线或多线治疗中的反应率为62%,疾病控制率达到了90%。这些结果很快让奥希替尼在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得到了FDA批准。 同样,我们发掘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ALK TKI耐药的分子机制,从而开发出了包括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和布加替尼的新一代靶向药。 五、 第三代TKI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有较好的疗效。 随着不断地研发出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中的新制剂,新一代靶向药物在控制和预防CNS转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FLAURA、ALEX和 ALTA-1L试验分别把奥希替尼、阿来替尼和布加替尼用于发生驱动突变的NSCLC患者,显示出了比第一代 TKI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初治的患者中疗效超过了一代药物,加上较小的毒性和患者能较好地耐受,使它们成为一线治疗的优选选用药物。因具有显著的颅内活性而让新一代药物锦上添花,化解了老一代EGFR和ALK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CNS转移这一重大难题。 展望未来 由于在过去的10年里靶向治疗取得如此多的骄人成绩,我们自己会期待新型药物的单用或与其他疗法联合将继续推进该领域的发展。鉴于靶向治疗的清单在不断加入新的驱动突变和相应的靶向药物,也越来的基因和相应的检测推向临床,NSCLC有一组靶向药物和相应的基因检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越来越多的单位利用NGS同时测序包含多各种驱动基因,随着NGS的深入广泛开展,必将推动分子肿瘤学的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译自:https://www.medscape.com ( 5 Key Targeted Therapy Advances for Lung Cancer )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令人欣喜的是,靶向治疗东方人群治疗效果更好,尤其是EGFR突变在东方人群、女性、非吸烟者、腺癌的患者中突变率更高,因此,靶向治疗也被称为“上帝送给东方人的礼物”。而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不断进展,科学的健康教育作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保障,其重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那么,在靶向治疗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安全性是最受大家关注的方面,我们先来谈一谈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原则。靶向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改变及腹泻。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1.皮疹 多在服用EGFR-TKI后1~2周出现,在第3~4周最严重,发生率在50%以上,严重者约10%。预防措施是减少日晒时间,建议使用防晒指数(SPF)>18的广谱防晒用品。当皮肤损害发生后,根据病变程度,依照严重程度进行逐级处理。 ① 皮疹分级( Ⅰ级(轻度):范围较局限,丘疹样病损或红斑,通常出现于头面部,几乎无主观症状,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继发感染。 Ⅱ级(中度):范围比较广泛,丘疹样病损伴红斑,通常出现在头面部和上躯干部,主观症状轻,对日常生活有轻微的影响,无继发感染征象。 Ⅲ级(重度):范围广泛,全身严重的水泡或丘疹样病损,主观症状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② 处理原则 轻度皮疹 避免强光照射,保持皮肤卫生。要避免搔抓皮肤,不使用碱性肥皂,皮肤干燥或瘙痒严重者可涂抹润肤露或维生素E软膏。患者暂行观察,或局部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氢化可的松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对皮肤干燥伴瘙痒者,可予薄酚甘油洗剂每日两次或苯海拉明软膏涂瘙痒局部。 中度皮疹 局部处理同轻度皮疹,并口服氯雷他定片,自觉症状明显者应尽早开始口服盐酸米诺环素。 重度皮疹 治疗基本同中度皮疹。必要时可予冲击剂量的甲泼尼松龙;若合并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暂停、减量用药或中止分子靶向药物,局部患处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抹或选择合适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小贴士 患者平时应注意皮肤保湿,日常可涂抹润滑油滋润皮肤,以口罩、围巾保护面部皮肤,避免干燥。干性角膜结膜炎患者还应配戴眼镜遮光、遮风,夜间用眼膏保持角膜湿润,定期去医院检查。 虽然皮疹的出现令人非常不适,但是皮疹是一个疗效好的信号,研究发现皮疹越重似乎疗效越好。 2. 腹泻 腹泻通常在用药12 天左右开始发生,大多是轻中度,只有6%的患者是重度。首先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果腹泻每天少于3次,可以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止泻;而如果腹泻每天次数超过3次,立即口服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每2 小时一次,直到腹泻停止后12小时。如果腹泻情况严重,应停药观察,补充液体及增加电解质摄入,并积极检查排除伪膜性肠炎发生的可能。 3. 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但ILD 的发生率较低,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报道是2%左右,亦有报道患者因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引发ILD 而致死的病例。ILD 多发生于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的4 周内,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胸部X 线和CT 检查,如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咳嗽、气短等呼吸道症状时要考虑间质性肺炎的可能,并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一旦确诊为吉非替尼所致的ILD,须立即停药。多数患者在停止导致ILD的相关治疗后间质性肺病症状便会有所减轻。 其次,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如果患者ILD症状较轻,可给予患者口服地塞米松片或泼尼松片,或者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可选择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250 mg,4次/天),3~5天后改为常规剂量或口服,如减量过程中病情复发加重,应再重新加大剂量控制病情,仍然有效。 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机会致病菌感染,既往有结核患者需注意肺结核复发,必要时联用抗结核药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真菌感染。最后根据个体差异找出最佳维持量,避免复发。因特殊原因不能接受激素及不能耐受激素者可改用免疫抑制剂,或减少激素量加用免疫抑制剂。 4.口腔炎 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能预防口腔溃疡,如发生口腔溃疡可以云南白药外敷创面,2~3天可痊愈。有口腔疼痛者可以用250 ml生理盐水调和16万单位庆大霉素及4~6 ml普鲁卡因,在餐前含漱3~5分钟,如果出现霉菌感染则可用4%苏打盐水含漱。 5.肝功能 服用靶向药物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表现,。因此,患者服药前应先检查肝功能,服药期间每隔2~4 周复查1次肝功能,如果发现转氨酶升高明显应该就医。 6.其他 抗血管新生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血栓形成等。 其中,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如果患者有头疼、鼻出血或头晕,要及时测量血压并告知医生,大部分通过常规的降压治疗,血压可以得到控制; 如果小便时有较多较细的泡沫,静置不易破裂,则提示出现蛋白尿,患者需要测定24小时的尿蛋白,如果大于2 g,需要停止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大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是抗血管新生药物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应在治疗前告知医生目前有无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及维生素E等药物,如果出现异常牙龈出血、大面积瘀斑、咳血、呕血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另外动脉血栓病史或年龄大于65岁患者发生动脉血栓风险升高,临床如果能够很好地排除鳞癌、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近期有大手术史以及病灶侵犯大血管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此外,有的患者服用克唑替尼后,有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部不适、视觉不适反应(闪光、视力模糊、重影)及转氨酶升高,一般在服用克唑替尼后不久就会出现。出现上述反应的时候应及时密切随访不良反应的分级和变化,必要时减量或停药并由专科医生治疗。 心理支持 身体上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心病“”则需要患者去努力调节。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情绪,家属则应支持配合,积极开导患者,鼓励患者培养生活乐趣,无论绘画、摄影、唱歌、戏曲等,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有些患者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期间对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感到担忧。其实,多数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疗效很明显,而不良反应并不突出,并不需要过于紧张。 饮食支持 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期间,饮食方面可以多吃蔬菜水果,不宜食用脂肪类、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注意避免接触油烟、香料之类可诱发恶心的气味。还应限制酒精类饮料的摄入。要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切记“早餐是金”,可以选择豆奶、牛奶等奶制品,保证高营养,“中餐是银”,要荤素搭配,口味清淡,温热适食最好,“晚餐是铜”,应少而精,切勿重油盐。 生活方式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体重,养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可以每周锻炼三、四次,每次30分钟左右即可,运动的方式可根据个具体情况而定,散步、快步行走、打太极等等都行。锻炼要注意遵循生理规律,由简入深,由慢入快,循序渐进。建议多去公园、植物园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切记戒烟。 总之,患者在分子靶向治疗期间,应了解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另外注意保持积极的心理、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配合、提升治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Nature:肺癌第四代TKI有望问世,可以解决AZD9291耐药难题靶向药更新换代很快,第一代靶向药主要有:易瑞沙、凯美纳、特罗凯(插播一个好消息: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前面两个药通过国家出面谈判,从下个月开始要降价一半以上了,喜大普奔!)吃了以上第一代靶向药的患者,平均一年左右就会发生耐药,发生耐药的患者,其中50%左右的病人,都是由于在EGFR这个基因上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突变,T790M,针对这个突变,目前欧美已经上市了一款“神药”:AZD9291,也就是Tagrisso(阿斯利康非小细胞肺癌口服新药Tagrisso获FDA批准上市),又能明显延长生存期差不多一年左右。目前这个药物,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产品正在研究,估计这一两年就能上市。但是,问题来了,不少病友吃了AZD9291,差不多一年多,又耐药了,这可怎么办!!!世界顶尖学术杂志Nature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宣布了一种能够克服AZD9291耐药的新一代靶向药,如果成功上市,应该算第四代靶向药了。这个神药,叫做EAI045。EAI045和爱必妥联合:小鼠模型中,有效率接近80%。
肺癌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转载)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存在于原发瘤和转移瘤之外的肿瘤细胞统称为游离肿瘤细胞,其中进入血流的又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Ashworth首次报道在患者外周血中发现类似肿瘤的细胞,并提出CTC的概念。1991年,Smith等首先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近年来,敏感分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分离、计数外周血CTC成为可能。CTC在外周血中的数量稀少,大约每l05~107个单核细胞中才有一个CTC。现有针对CTC的检测技术大致分为细胞富集技术和分析技术两类。1细胞筛选富集技术由于外周血中CTC的数量非常少,对血液样本中的目标细胞进行富集以提高其检出率,显得极为重要。常见的细胞筛选富集技术如下。1.1免疫磁性分选技术免疫磁性分选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采用纳米微粒制备成免疫磁珠,磁珠上的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成靶细胞-抗原抗体-磁珠复合物,其在磁力作用下发生移动,进而与别的物质分离,达到分离特异性细胞的目的。美国Veridex公司研发的CellSearch是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惟一批准的CTC检测方法。其基本步骤为:上皮细胞黏附因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抗体磁珠用于捕获CTC,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荧光抗体识别上皮细胞、CD45抗体识别白细胞、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核染料用于生成细胞图像。符合肿瘤细胞学形态特征并且CK-PE+、DAPI+和CD45-细胞被定义为CTC。该检测可自动分选从上皮性肿瘤脱落后进入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只需要7.5ml血液样本,即可从400多亿血细胞中检测到一个CTC。磁性细胞分选技术的策略包括阳性筛选、阴性筛选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已有报道,其富集效率与一般的分离方法相比可提高103~104倍。但该方法在缺乏细胞表面标志物的非上皮起源实体瘤(如肉瘤)细胞的应用受到限制,并且其在富集过程中可能存在CTC丢失的风险。1.2膜滤过法Vona等建立了膜滤过法用于分离和计数CTC,该方法也称为上皮肿瘤细胞大小分离法(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ISET)。上皮肿瘤细胞比外周血细胞大,过滤可使上皮肿瘤细胞得到分离,这种方法简单、经济。由于是借助细胞的物理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因此筛选不具特异性,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3密度梯度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利用不同种类细胞密度差异,通过离心使其分层达到提取肿瘤细胞的目的,为实验室常用的收集肿瘤细胞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同样是借助细胞的物理特性进行细胞分离,缺乏特异性,易导致缺乏相应密度的肿瘤细胞丢失。2分析技术2.1免疫细胞化学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是指以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细胞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测定的技术。其综合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从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其检测敏感性低,只能从1×105~1×106个正常细胞中发现1个肿瘤细胞,且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TC时,每个载玻片上所能检测的细胞样本量仅为5×105个细胞。同时该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2.2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项集激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具有准确、快速的优点。但其检测靶细胞的敏感度较低,通过与其他细胞富集技术(如磁珠富集)联用可对CTC进行特异性富集,提高方法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加检出率。2.3 RT-PCR以肿瘤和上皮组织中某种物质的mRNA为标志物检测CTC。RT-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目前已可在107~108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测出单个肿瘤细胞。由于肿瘤细胞内一个基因mRNA的拷贝数量在细胞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还存在去分化现象,使得标准PCR的阳性率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的标志物水平可能受到影响,加大区别肿瘤细胞数量与mRNA表达水平之间变化的难度。鉴于方法的高度敏感性,易产生假阳性结果。这也是不得不考虑改进的一个因素。3 CTC检测芯片CTC检测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CTC的体外活性。在一个标准载玻片上分布有大约78000个涂布EpCAM抗体的微阵列柱,经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处理过的外周血样品通过摇动装置混匀后被气压泵输入芯片,使其经过芯片表面和微阵列柱之间,以最大程度地捕捉肿瘤细胞。在通过抗CK、CD45抗体和DAPI免疫荧光标记后,只有CK+、CD45-和DAPI+细胞才被认为是CTC,可对其进行原位定性及定量检测。CTC检测芯片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中都有广泛应用。大概每毫升血液能检测到的CTC 79~196个。尽管与CellSearch系统相比其敏感性相对较高,但其目前主要用于研究用途,还没有相关可靠实验证实其临床意义。最近有一种更精练的方法称为V型芯片(herringbone-chip),提供了一个更强的CTC分离平台。基于CTC芯片技术,将微流体装置平坦的上部更改为V型,打破细胞的层流状态,增加其微小的涡流,进而增加其与涂布有EpCAM抗体的微阵列柱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检出效率。4 CTC检测与肺癌Tanaka等报道入组150例患者,非肿瘤性疾病25例,原发性肺癌125例,其中伴有远处转移3l例。CTC在肿瘤性患者中的检出率为30.6%,非肿瘤性患者中为12.0%。肺癌患者CTC显著高于非肿瘤疾病患者,但二者CTC的检出效率欠佳(P=0.122)。在肺癌患者中CTC计数高者疾病进展率尤其是远处转移率增加,提示CTC检出可能与患者疾病复发及预后有关系。Yamamoto等用RT-PCR检测了9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表面活性蛋白(SP)-A、-C的表达,结果显示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3%(33/99)、14.1%(14/99),SP-A、-C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是否远处转移相关。Bevilacqua等首次使用CelISearch技术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发现EpCAM+CK+CTC,为指导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Hou等检测5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CTC为O~44896个/7.5ml血,中位CTC检测值为28,单变量分析CTC检测数值较高患者(>300个)较CTC较低患者(<2个)预后差(4.5个月:14.8个月,P<0.005),在1个化疗周期后CTC持续提高对于总生存是一个强烈的预后因子。5结语关于CTC在肺癌中预后作用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对于CTC检测的临床意义仍有诸多分歧,检测方法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基因工程学的进步,外周血CTC检测在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会日益广泛。文章转自http://www.iwarmyou.com/g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