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据小孩年龄来考虑方法,1岁以下婴儿可以先从几毫升牛奶开始,逐渐增加奶量,实在不行可加少量米粉在奶里面,以后逐渐增加奶量,米粉不变,逐渐减少米粉,最后全部停止添加米粉。1岁以上,则可以尝试从各种水果味牛奶开始,逐渐增加,坚持就是胜利。
蛋白尿是儿童很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它的病因通常是良性疾病,但是也可能是严重的肾病或系统性疾病,特别是合并血尿时,如何进行鉴别是开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基础。学龄儿童体检单次随机尿检中尿蛋白阳性率可高达10%,但是复查时可降低至0.1%。发病率随年龄升高,青少年中最高,女性高于男性。 ▼病因 儿童蛋白尿的病因非常多,根据发病时间和出现频率可以初步筛选鉴别范围。体位性蛋白尿和暂时性蛋白尿是常见的良性病因。持续性蛋白尿则可能存在肾脏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暂时性蛋白尿 暂时性(功能性)蛋白尿仅短暂出现,刺激因素去除后就会消失。发热、抽搐、脱水、运动、精神紧张、寒冷时都可能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肾小球血流改变也可能导致暂时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在儿童中也不少见,特别是青少年中。体位性蛋白尿是指正常休息一夜后,晨尿监测蛋白含量正常(阴性或尿蛋白/肌酐比值小于等于0.2),但是直立4~6小时候再次测量尿蛋白转阳,或尿蛋白/肌酐比值大于0.2。体位性蛋白尿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是因为左肾静脉因为解剖位置的关系受到压迫导致的。20~50年的长期随访提示体位性蛋白尿是一种良性疾病。 ▼持续性蛋白尿 持续性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源性或肾小管间质源性的,病因可能是肾脏疾病导致的原发性蛋白尿,也可能是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蛋白尿。合并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时,则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肾脏疾病。 肾小球疾病比肾小管疾病更常见。尿中白蛋白和IgG提示肾小球源性,肾小球疾病分为肾病型和肾炎型,鉴别诊断首先应该区分二者。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天>1g/m2或尿蛋白/肌酐比大于2.0)、水肿、低白蛋白血症(
一闻: 闻一闻宝宝嘴巴里是否有酸臭味; 两听: 听宝宝肚子有没有咕噜咕噜的肠鸣声; 听宝宝是不是多屁; 三看: 看宝宝的便便里是否有奶瓣; 看宝宝的便便是否水便离呈现蛋花样; 看宝宝的便便里有没有气泡和所沫。 如果宝宝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就属于轻度乳糖不耐受,达到三条以上,就属于中重度乳糖不耐受了。
荨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是因为过敏性食物、药物或者昆虫叮咬而出现的水疱、丘疹等皮疹。荨麻疹的疹子呈淡红色或淡褐色,摸起来较硬,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多会剧烈瘙痒,以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宝宝睡眠。可群集或散布,多见于胸背和四肢。手足口的疹子多为大米状的椭圆形白色水疱,周围有红晕,不痒,散布于指腹、手掌心、脚掌心、口腔等部位。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也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中医称为奶疹、假疹。典型的特点是,突起高热3~4天,可达39~40℃,热退疹出,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色素沉着。本病一年四季可见 发病人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主,尤以1岁以下婴儿最多。病儿、无皮疹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健康带毒者可能是原发感染的主要来源,可经唾液及血液传播。幼儿急疹一般发病后可获得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的很少见。 为什么会发生幼儿急疹呢? 临床表现 感染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四季均可发,一生感染2次以上者微乎其微。潜伏期一般为5~15天。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病初即有高热,体温达39~40,持续3~5天而骤降,热退后疹出。 发热期 常突起高热,持续3~5天。高热时期可伴随惊厥、烦躁、咳嗽、呕吐、以及腹泻,有的患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抽风。除此感冒症状不明显,精神和食欲尚佳,但会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微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出疹期 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皮疹散在,为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很少融合。首现于躯干,然后迅速波及颈、上肢、脸和下肢。皮疹持续24~48小时很快消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皮。 在发热期诊断比较困难,不过从患儿全身症状轻微与高热表现不一致,周围血象中的细胞总数减少,应考虑之。一旦高热骤退,同时出现皮疹,诊断就不难建立。在出现症状3天内,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唾液中分离HHV-6,或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病毒基因进行病原诊断。 出现幼儿急疹会有什么表现?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宝宝突然发烧,并且持续三天不见好,三天后体温回归正常 皮疹多不规则,为小型玫瑰斑点,也可融合一片,压之消退。先见于颈部及躯干,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较多。 皮疹在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斑。 该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如咽炎、腹泻,同时颈部周围淋巴结普遍增大,这对幼儿急疹的诊断很有意义。 发生幼儿急诊怎么办? 幼儿急疹为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方法即可自愈,主要是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 1. 积极退热 幼儿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而且预后良好,很少出现其他并发症,所以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主要以针对高热和皮疹的护理为主。积极退热有助于避免宝宝因突然高热而导致抽搐,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如给宝宝贴退热贴或用温水擦浴等,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按医嘱给予退烧药。当宝宝高热不退,精神状态较差,甚至出现惊厥、呕吐、脱水等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神经系统等的损害。 2. 注意休息,结合饮食调养 宝宝在发病期间要注意多点休息,由于宝宝在高热期间有大量的水分散失,应该让宝宝多喝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让宝宝多喝水,可以考虑静脉输液,以补充宝宝体内水分的不足,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给予牛奶、米汤、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饮食,及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高热时最好不吃鸡蛋,出疹时尽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3. 皮疹的护理 由于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出疹时要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尽量用温热的清水洗澡,减少香皂、沐浴露等对皮肤的刺激,注意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衣和舒适的纸尿裤,注意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卫生。 4. 远离患病宝宝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无症状的成年人是其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但6个月后,宝宝从母体得到的抗体逐渐消失,而此时自身的抗体还没有产生,免疫功能也尚未健全。所以,幼儿急疹多发于6个月~2岁的宝宝。 幼儿急疹多为散发病例,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与患者密切接触就完全有可能被传染。由于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是1~2周,所以,如有接触,应密切观察宝宝,一旦出现高热,应立刻采取措施暂时隔离并加强护理。幼儿急疹预防的关键,在于不要与患幼儿急疹的宝宝接触。同时,提高宝宝自身的免疫力,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幼儿急疹一定要与宝宝发烧症状区分开,且不可把急疹当作发烧来治疗。 症状上的区分 普通感冒:除了发烧还会伴随出现咳嗽、流鼻涕、腹泻等症状,同时感冒的话一般不会持续高烧。 急疹:主要发生于1周岁以内的婴儿人群,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是突然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到39.5℃甚至更高,部分患儿的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这种高烧会持续三四天,之后体温会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丘疹,1~2天后迅速消退。 时间上的区分 普通感冒发烧:没有时间上的限制,通常会因为外界因素或者着了凉引起的。 急疹:一般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第一次发烧的宝宝,急疹的几率相对来讲会比较大。 护理上的区分 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病毒也有细菌,一般情况下,感冒药和退烧药可以很大程度减缓不适症状,不过医生建议,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最好不做输液治疗,最好是以冰敷等物理方式缓解症状。 急疹:是不可以预防的,前期不像宝宝感冒一样还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最直接的就是高烧持续不退来看出。并且没有什么特效药,也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饮食与生活护理来缓解宝宝不适的情况。比如,让宝宝好好休息,注意室内通风换气,被子不要盖得太厚;定时给宝宝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多给宝宝喂些开水或果汁,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宝宝体温如超过38.5摄氏度,可用退热药剂(用药仅为减轻症状,而非治疗手段),或物理降温,防止出现高热惊厥。一旦出现惊厥应立即就医。
作为必要的知识储备,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了解了真相,自然应对自若。 1. 什么是“热性惊厥”? 宝宝发烧时惊厥(抽筋、抽搐),常称“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 大部分热性惊厥发生于宝宝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初期。发作时,全身抽搐伴有意识障碍,面色发紫,两眼上翻,持续时间约五分钟左右。惊厥停止后,意识很快恢复。这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宝妈们不要担心。 2. 为什么会发生? 热性惊厥多发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这是由于这个阶段(6个月以后)的宝宝容易因病毒感染(感冒)而发烧,同时,这个阶段(3岁以内)的宝宝大脑发育尚不成熟。 一般到6岁后,宝宝大脑发育逐步成熟,热性惊厥便通常不再发生。 3. 如何识别? 热性惊厥通常在宝宝感冒初期发生,通常在宝宝体温上升的过程中发生。 发作年龄多在宝宝生后6个月~3岁间,平均年龄为18~22个月,绝大多数在6岁后不再发作。 大多数是单纯型热性惊厥,表现为:全身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小于15分钟),24小时之内或一次感冒发热中仅发作一次;远期预后良好。 少部分是复杂型热性惊厥,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抽搐局限于较小区域内,周围相邻组织未受波及),发作持续时间长(大于15分钟),24小时之内或一次感冒发热中发作 ≥ 2次;远期有较高的癫痫风险。 4. 如何处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宝宝在热性惊厥时,因担心咬到舌头,通常在孩子上下牙齿之间用勺柄或其他物品隔开。其实,这是一个长久的误区,这样做并没有好处。因为孩子并不会咬伤自己,即便咬伤也很快能恢复。相反,惊厥时孩子肌肉挛缩,牙关紧闭,强行将硬物从牙间塞入,反而可能损伤牙齿或者口腔。 宝宝热性惊厥发作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防止热性惊厥发作带来的意外伤害: ① 将孩子放在平坦的地面、软垫或者床上,远离坚硬和尖锐的物体; ② 保持头向一侧偏斜,保证口水和呕吐物可以顺利流出; ③ 不要向口腔内放入任何防止孩子咬伤舌头的物品; ④ 不要过度用力按压孩子躯干或四肢,以免造成骨折; ⑤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没有证据表明按压鼻唇沟或“人中穴”可以缩短发作时间; ⑥ 通常90%以上的发作可以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 如果孩子既往曾有热性惊厥持续状态(超过15分钟不能自行缓解),或者孩子本次发作已经超过5分钟仍不缓解,应该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自行送往附近医院,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 5. 孩子发生热性惊厥,以后会傻吗? 热性惊厥,总体预后良好,尚无直接因热性惊厥而导致死亡或智力低下的报道。95%以上的热性惊厥患儿不会并发生癫痫。 热性惊厥后出现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复杂型热性惊厥;②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3有癫痫家族史。 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后,大多智力与运动发育良好,即便是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其远期智力、运动和行为的发育与同龄儿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6. 发烧时温度越高,越容易出现热性惊厥吗? 不是所有发热的孩子都会发生热性惊厥。热性惊厥有非常强的家族性个体差异,家族基因可能在该病发生中起关键因素。 热性惊厥的触发,没有明确的温度门槛。有些孩子发热40℃也不会发生惊厥,有些孩子发热38℃就可能发生惊厥。 7. 接种疫苗也会导致热性惊厥吗? 疫苗接种发热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接种易引发热性惊厥,尤其是减毒活疫苗(如麻风腮疫苗)以及全细胞制备疫苗(如百日咳疫苗)。 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疫苗接种后的热性惊厥与远期癫痫的发生相关。根据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指南,热性惊厥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8. 出现一次热性惊厥,还会反复发作吗? 孩子第一次发作热性惊厥后,约1/3的孩子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过程中会再次出现热性惊厥。 诱发再次热性惊厥危险因素包括: ①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时,孩子小于18个月; ②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时,体温低于38℃; ③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时,发热时间短于1小时; ④有热性惊厥家族史。 具备全部危险因素的患儿,75%会发生再次热性惊厥;不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孩子仅5%可能发生再次热性惊厥。 9. 发烧尽早吃退热药,能预防热性惊厥吗? 孩子发烧尽早吃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不建议孩子在“建议服退热药的温度”(即国内医生普遍推荐的38.5℃)之前,提早吃退热药或镇静药预防热性惊厥。 事实上,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正是让父母们要充分了解热性惊厥的真相,学习如何在孩子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时给予正确的处理,避免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脑挫裂伤的治疗当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应尽量减少脑损伤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密观察颅内有无继发血肿、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生理平衡及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除非颅内有继发性血肿或有难以遏制的颅内高压手术外,一般不需外科处理。 二、非手术治疗:脑挫裂伤发生之际,也就是继发性脑损害开始之时,两者密切相连、互为因果,所以尽早进行合理的治疗,是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非手术治疗的目的,首先是防止脑伤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加重脑损害,其次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使部分受损脑细胞恢复机能。因此,正确的处理应是既着眼于颅内、又顾及到全身。 1.一般处理:对轻型和部分创伤反应较小的中型脑挫裂伤病人,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治脑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进行颅内压监护及/或复查CT扫描。对处于昏迷状态的中、重型病人,除给予非手术治疗外,应加强护理。有条件时可送入ICU(加强监护病室),采用多道生理监护仪,进行连续监测和专科护理。病人宜采侧卧,保持气道通畅,间断给氧。若预计病人于短期内(3~5天)不能清醒时,宜早行气管切开,以便及时清除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同时应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压。每日出入量应保持平衡,在没有过多失钠的情况下,含盐液体500ml/d生理盐水即已满足需要,过多可促进脑水肿。含糖液体补给时,应防止血糖过高以免加重脑缺血、缺氧损害及酸中毒。必要时应适量给胰岛素予以纠正,并按血糖测定值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若病人于3~4天后仍不能进食时,可放置鼻饲管,给予流质饮食,维持每日热能及营养。此外,对重症病人尚需定期送检血液的生化及酸碱标本,以便指导治疗措施,同时,应重视心、肺、肝、肾功能及合并症的防治。 2.特殊处理:严重脑挫裂伤病人常因挣扎躁动、四肢强直、高热、抽搐而致病情加重,应查明原因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伤后早期就出现中枢性高热、频繁去脑强直、间脑发作或癫痫持续发作者,宜行冬眠降温及/或巴比妥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又称散性脑肿胀(DBS),是重型脑损伤早期广泛性脑肿大,可能与脑血管麻痹扩张或缺血后急性水肿有关,好发于青少年。一旦发生应尽早采用过度换气、巴比妥、激素及强力脱水,同时冬眠降温、降压也有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作用。手术无益反而有害。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继发于脑损伤后的凝血异常。其原因是脑组织中富含凝血激酶,外伤后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由于血小板的异常聚积,可使脑皮层、基底节、白质内以及脑干等处小血管发生血栓,随后又因纤维蛋白元溶解而引起继发出血。迟发性颅内血肿亦可能与此有关(Touho,1986)。血管内凝血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始能诊断,即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元降低及凝血酶元时间延长。一旦发生,应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的同时,输给新鲜血液,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亦有作者采用肝素抗凝治疗或用抗纤深环酸对抗过量纤溶。 3.降低颅内高压:几乎所有的脑挫裂伤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轻者可酌情给予卧床、输氧、激素及脱水等常规治疗。重症则应尽早施行过度换气、大剂量激素,并在颅内压监护下进行脱水治疗。伤情严重时尚应考虑冬眠降温及巴比妥疗法此外,严重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亦有明显变化,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血球压积、红血球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元均增高;并使红血球变形能力下降,其程度与伤情呈正相关。由于红血球聚积性增强、变形力下降故而互相叠连形成三维网状结合体,使血液流动的切应力增大、粘度升高,引起微循环淤滞,微血栓形成,然而加重脑的继发性损害。因此,在严重脑挫裂伤的治疗中,应注意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予纠正。目前,神经外科常用的脱水剂甘露醇对血液流变学就存在着双相影响,即输入早期是增加血容量,血液被稀释;而后期则是血容量下降,血液粘度相对升高。如是,若反复多次使用甘露醇之后,势必引起血液粘度的显著增高产生所谓“反跳现象”,甚至,可以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为此,有作者对脑损伤病人行脱水治疗时,以红血球压积作指标,按0.3~0.4为“最适红血球压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um-40)0.5g/kg/d静脉滴注施行等容量或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维持血液的粘度在“最适红血球压积”值水平,以减轻脑水肿及脑继发性损害。 4.脑机能恢复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使颅脑外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上尽可能达到自主、自立。脑机能恢复虽是对颅脑外伤后期的瘫痪、失语、癫痫以及精神智力等并发症或后遗症的治疗,但必须强调早期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在颅脑外伤急性期治疗中就应注意保护脑机能,尽量减少废损。当危险期渡过后,病情较为稳定时,即应给予神经机能恢复的药物。同时开始功能锻炼,包括理疗、按摩、针灸及被动的或主动的运动训练。 二、手术治疗:原发性脑挫裂伤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当有继发性损害引起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时,则有手术之必要。对伴有颅内血肿30ml以上、CT示有占位效应、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时或颅内压监护压力超过4.0kPa(30mmHg)或顺应性较差时,应及时施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对脑挫裂伤严重,因挫碎组织及脑水肿而致进行性颅内压增高,降低颅压处理无效,颅内压达到5.33kPa(40mmHg)时,应开颅清除糜烂组织,行内、外减压术,放置脑基底池或脑室引流;脑挫裂伤后期并发脑积水时,应先行脑室引流待查明水原因后再给予相应处理。
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新发乳腺癌患者,约有50万患者死亡。在我国,每年新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已增至近17万人, 50%的乳腺癌会复发或出现转移,中位生存时间2年左右。死亡人数近4万人。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疾病发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后病情持续稳定6个月以上患者的总生存期,与获得临床缓解(CR+PR)的患者相同。因此,晚期患者在治疗后疾病长期保持稳定应视为临床获益。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复发后首选哪种治疗,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ER/PgR)、Her-2 结果、年龄、月经状态及疾病进展是否缓慢。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患者应首选化疗;而 Her-2 过表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在某一治疗手段失败后,提倡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合理的序贯使用。 内分泌治疗:疾病发展相对缓慢阶段可序贯应用不同类别的内分泌药物治疗。绝经后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如常规应用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剂(AI)无效,可换用甾体类AI,也可选用氟维司群(fulvestrant) 治疗。2006 年SABCS 报道了EFECT 研究结果,该研究中693 例绝经后受体阳性的非甾体类AI 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氟维司群肌注,首剂500mg,第14天250mg,第28天250mg,以后一月1次250mg;对照组依西美坦,25mg,qd。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7.4%和6.7%(Ρ=0.7364);两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32.2%和31.5%(Ρ=0.8534)当二三种内分泌药物治疗失败后,也应换用化疗。绝经前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原则上首选化疗,如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化疗时,可采取黄体化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如戈舍瑞林(诺雷德)行药物性卵巢去势,再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癌的不同治疗方法比较: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 显效时间 中位缓解期 毒性内分泌 30-40% 2-3月 12-16月 小化疗 50-70% 1.5-2月 8-12月 大 1995 Abeloff 复发转移乳腺癌化疗药物选择原则:一般来说,如果在辅助治疗或一线治疗1年以上出现复发或转移,则解救方案仍可使用与原方案相似的方案;如果在辅助或一线方案化疗后很快出现复发或转移,则应考虑更换方案。推荐用于转移性乳腺癌化疗的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 根据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1、既往辅助治疗仅用内分泌治疗而未用化疗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选择CMF或CAF方案。蒽环类药物由于疗效确切且价格较低,仍然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首选药物之一。对以前未经治疗的晚期患者,阿霉素单药有效率为38% ~50% ;对以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ADM的有效率为30%。由于表阿霉素的心脏毒性、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均比ADM低,因此欧洲常用EPI代替ADM。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优于传统的CMF方案,但由于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蒽环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因而在复发转移乳腺癌中,再次使用蒽环类药物的几率较小。2、辅助治疗未用过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的患者 CMF辅助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部分辅助治疗用过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但临床未判定耐药和治疗失败的患者也可使用阿霉素联合紫杉类的方案。紫杉类药物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高的疗效,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对于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紫杉醇(PTX)有效率为32% ~56% ,多烯紫杉醇(TXT)为54% ~67%。紫杉类单药或与蒽环类联合是转移性乳腺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与蒽环类联合一线疗效:55-63%,中位TTF 7.8月。蒽环类辅助治疗失败的患者, 可以选择的药物有紫杉类、卡培他滨、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方案:紫杉醇周剂量化疗方案:紫杉醇 CR+PR CR+PR+ST总体评价 22% 63%一线治疗 26% 77%二线治疗 22% 61% 三线治疗 15% 49% 有紫杉醇药物应用史 16% 38% 无紫杉醇药物应用史 24% 72%由于辅助治疗中紫杉类的广泛应用,目前在解救治疗中,相对有更多的数据支持使用TXT。TAX311试验比较了PTX(175mg/m2,3周为1周期)和TXT(100mg/m2,3周为1周期)治疗阿霉素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患者。结果显示:在有效率方面,TXT组稍高(32%vs25%,P=0.10);在TTP(5.7个月vs3.6个月,P=0.0001)和OS(15.4个月vs12.7个月,P=0.03)方面,TXT组有明显优势;TXT组治疗的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均高于PTX组。 最近的两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了两种联合化疗方案的生存优势: (1)卡培他滨联合多烯紫杉醇(XT)方案 对蒽环类耐药的乳腺癌,多烯紫杉醇是单药治疗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19% ~57%)。卡培他滨单药有效率达15% ~25%. XT 与Taxotere比较明显改善RR (42% 与30%), TTP (6.1 与4.2月)。–XT较Taxotere延长生存(14.5与11.5月),是蒽环类治疗过MBC患者的标准治疗。(O’Shaughnessy J et al. J ClinOncol2002;20:2812–23) (2)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GT)方案 在晚期乳腺癌,吉西他滨单药缓解率达25% ~46%,PTX有效率为6% ~47%,一项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纳入529例已使用过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其中267例用PTX(175mg/m2,d1)+吉西他滨(1250mg/m2,d1,8)方案,262例单用PTX,均为3周重复。结果显示:联合组和单药组的中位TTP分别为5.4和3.5个月;有效率分别为39.3% 和25.6%;中位总生存分别为18.5个月和15.8个月。因此,美国FDA于2004年批准GT方案可用于转移或复发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蒽环类失败后, 以上两个方案比较,结果相似。有效率相仿(42%vs39.3%),中位TTP接近(6.1个月vs5.4个月),但XT方案不良反应较大,在临床使用中约2/3患者需减少用药剂量。(3)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能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毒性较大。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疗效和耐受性更好。基于此,Lueck等进行了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XP)与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EP)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在ASCO 会议上进行了报道,EP组:表阿霉素60 mg/m2,紫杉醇175 mg/m2,d1, 每21 天重复,共6 周期。XP组:卡培他滨1000 mg/m2,一日2 次,d1-14 和紫杉醇175 mg/m2,d1,每21 天重复,共6 周期。结果,两组PFS(11.8 月对 12.3 月)、ORR(41.0%对 41.5%)和总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在毒副反应方面,EP组发热性粒缺5 例,2 例因心脏毒性停药;XP组发热性粒缺1 例,4例因胃肠毒性停药。提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与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疗效相当,毒副反应较轻,可以作为既往曾接受蒽环类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选择。4、 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患者 目前尚无标准方案推荐。可以考虑的药物有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为35% ~50%)、吉西他滨、铂类和新型化疗药物如埃坡霉素、Al等,采取单药或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可以选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Weekly paclitaxel 对docetaxeldocetaxel--resistant 转移性乳腺癌是有效的。 对此类患者,在解救化疗的剂量与期限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近年来的资料显示,与常规化疗相比,大剂量化疗并未显示更好的姑息性治疗效果。最佳化疗期限尚不清楚。随机分组的研究结果提示,与短疗程相比,化疗6个月可能更为有效,而超过6个月的化疗能够延长TTP,但也会增加治疗相关性毒性,且并未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目前的一种治疗策略是,在化疗取得CR或PR后,再化疗1~2周期后停用。当出现肿瘤进展时,再考虑下一疗程的化疗。随机分组试验已证实这种治疗策略的疗效与持续化疗的疗效相同而毒性较低;另一种治疗策略是采取不同的手段序贯治疗,如在化疗取得缓解后,用内分泌治疗维持。靶向治疗:HER-2阳性MBC:1、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 赫赛汀单药治疗复发转移乳癌的有效率为15%-30%,TAnDEM研究中207 例绝经后HER2 阳性且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入组,治疗组接受曲妥珠单抗每周方案联合阿那曲唑治疗,对照组接受阿那曲唑单药治疗。结果显示,在PFS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 和2.4月(P=0.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3 和23.8 月,因此,对于HER2 阳性、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阿那曲唑同时联合曲妥珠单抗,能显著延长PFS。其中接受联合方案治疗组的PFS 超过2 年者达15%,此也预示该部分患者将有可能推迟化疗。2、曲妥珠单抗+化疗BCIRG-00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基础上加用卡铂,并未延长TTP和总生存。但M016419 CHAT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225 例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曲妥珠单抗8mg/kg d1,6mg/kg 第四周起每3 周一次,同时联合多西他赛75mg/m2 d1+卡培他滨950mg/m2 Bid,d1-14,三周重复。对照组曲妥珠单抗用法一样,仅联用单药多西他赛100mg/m2 d1,三周重复。结果显示,两组OR相似,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1%和73%,但中位PFS,治疗组较对照组延长2个月(14.8月比12.8月,P=0.06);在中位TTP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8.2月和13.8月(P=0.04)。因此对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如一般情况良好宜选择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卡培他滨。3、 曲妥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在2006 年SABCS会议上,Pegram等报道了一项贝伐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37 例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2%有内脏转移,62%为ER和/或PR阳性,以曲妥珠单抗4mg/kg,d1,第2 周起2mg 每周一次,联合贝伐单抗10mg/kg,d7,每2 周一次治疗,结果CR为2.7%,PR为51.4%。在毒副作用方面,共有9 例发生不良事件,其中高血压7例,呼吸困难1 例,蛋白尿1 例,仅有1 例4 级不良事件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因此,贝伐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 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4、lapatinib 联合卡培他滨在ASCO 会议上,lapatinib 作为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而倍受关注。与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同,lapatinib 能同时作用于EGFR(HER1)和HER2(ErbB-2)两个靶点,这种作用方式所产生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的生物学效应要远大于仅抑制其中一个靶点。在2006 年的ASCO 会议上,Geyer 报道了一项国际性、随机、开放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中321 例Her-2 高表达且对曲妥珠单抗抵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卡培他滨或卡培他滨联合lapatinib 治疗,治疗组160 例口服Lapatinib:1250mg,qd,卡培他滨1000 mg/m2,Bid×14 天,每3 周为一疗程;对照组161 例仅口服卡培他滨1250mg/m2,Bid×14天,每3周为一疗程。结果显示,对照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19.7周,而治疗组为36.9周(P=0.00016),几乎延长了一倍。
今日接诊5月患儿,双耳流脓性分泌物,为引起广大家长们及同仁们的注意,特转发此文章。 5岁的佳佳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可前一段日子,佳佳的爸爸妈妈突然发现她变得“不听话”了。有时奶奶喊她吃饭,她却自顾自趴在地板上玩玩具,半天也不搭理一下。看动画片时,佳佳也会吵着闹着要把电视的音量调高。 “这孩子是不是耳朵有问题啊?”姑姑的一句玩笑话,让细心的佳佳妈妈开始担心佳佳的听力是不是出了问题。而医生的诊断证实了佳佳妈妈的担心,佳佳的听力确实因为患了分泌性中耳炎而受到了损伤。 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儿科疾病,为何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作为父母,又该如何预防或者治疗呢?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的张天宇教授。 点击: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在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它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这两类各自又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儿童中仅见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状,但会出现轻度听力障碍。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会出现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外流等症状,甚至还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张天宇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报告,三分之二的孩子在一岁前曾罹患过急性中耳炎,到3岁时,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至少得过3次急性中耳炎。而7岁左右更是中耳炎的高发期,发生率高达15%。 由于中耳炎会导致孩子的听力受到损伤,因此张天宇教授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对此病掉以轻心。 说明:中耳炎的危害性 虽然由中耳炎导致的听力受损,通过治疗一般都能恢复,但也有极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永久性耳聋。张天宇教授告诉记者,永久性耳聋是不可逆转的,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就应当尽早带他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观察:如何发现孩子听力异常 因为年幼,绝大部分的孩子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听力受损,他们以为周围环境中的声音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在自己的听力受到损伤后不会主动告诉父母。而且孩子在听力受损后并没有明显的表现症状。这些都增加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难度。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问题。 张天宇教授介绍说,孩子在听力受损后一般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1、 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不够灵敏; 2、 不乐意和别人交流; 3、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4、 喜欢调高电视、音响的声音; 5、 焦躁不安或不停用手抓耳朵。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这些症状,父母就应当及时带他去医院的耳科进行检查,以确定孩子的听力是否出现了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的治疗。 护理:中耳炎的家庭护理法 在孩子6岁以前,他的耳咽管由于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比较平、比较短,一旦孩子的鼻、咽等部位受到感染,病原比较容易经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这也是中耳炎在儿童期高发的原因。 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中耳炎的发生,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家庭护理方法,在孩子患中耳炎期间,尽量降低疾病给他的听力带来的损伤。 1、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切不可盲目乱用抗生素。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2、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在给孩子滴药的时候,可以让他侧卧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然后进行滴药。 孩子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在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滴入药液后,要用手指轻压孩子的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 4、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孩子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5、在给孩子滴药前要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的话,应该稍稍加温,以免孩子在药液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6、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7、如果孩子患的是慢性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片。如果是慢性乳突炎还需手术治疗。 养生小贴士 1、中耳炎是导致婴幼儿聋哑的一大原因,所以要定期让孩子预防接种,从小注意体格锻炼,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他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2、天气寒冷或气候变化剧烈时,要让孩子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耳朵内常有脓液流出的孩子,一定要经常将他耳内的脓液清洗干净。具体做法是:将孩子的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张开,再用消毒棉签轻轻进行清洗。 3、在孩子洗澡、洗头前,要用消毒棉球填塞他的两个耳孔,防止污水进入耳朵。此外,不要让孩子跳水或游泳,防止因鼓膜破裂而导致听力受损。 4、孩子的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让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时,也可以让孩子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现在小儿抽动障碍的病例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挤眉弄眼、做鬼脸、扭动身体等一些异常动作和∕或清嗓子、吸鼻子等异常发声。很多家长甚至大夫都误认为这些儿童的表现为坏毛病,临床上更常见到把表现为反复眨眼的误诊为“结膜炎”、把表现为长期干咳、清嗓子误诊为“慢性咽炎” 、把长叹气误诊为 “心肌炎”或因不同部位的抽动误诊为“癫痫”等。在此提醒大家注意,并把有关知识与大家共同复习一下,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来。什么是抽动障碍?该病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早在1885年法国医师George Gilles de la Tourette报告9例并作了详细描述,因此又称为Tourette's综合征。抽动障碍的病因病因至今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生化代谢紊乱、大脑及躯体患病或损伤、精神创伤和心理紧张因素有关。现倾向于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所致,认为可能是大脑基底神经节内多巴胺功能异常引起。有学者报道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大量食用富含色素、咖啡因的饮料、食品添加剂食物或海鲜的孩子患病机会增加。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抽动障碍在感冒后出现或加重。尽管病因素不十分明确,但围产期的损伤、婴幼儿期的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药物的应用、精神紧张因素等应该尽量避免。 抽动障碍有什么表现?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点头、皱眉、噘嘴、嗅鼻、耸肩、抬臂、踢腿、扭动身体、做鬼脸、鼓肚子、长叹气等,甚至有的发展至跳跃、仍东西、打自己以及拾起东西闻等;异常声音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吼叫、干咳、清嗓子、吸鼻子、嘘嘘声,甚至漫骂、说脏话、重复别人或自己的言语。发作时可几种同时出现,动作较刻板,少则一天10多次,多则每天数百次,在精神紧张、时发作次数增多,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时抽动减少,睡眠时抽动消失。可自我控制一时,但难以长时间自我控制。并可拌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因其表现不同常被误诊为沙眼、结膜炎、咽炎、心肌炎、癫痫等。本病症状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间或静止一段时间。新的症状可以代替旧的症状,或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症状。本病虽不使智力减退,但由于部分患儿伴有多动症和强迫行为,加之精神负担,可造成学习困难。如何诊断抽动障碍?1 在病程中某些时候存在着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存在。2 一天内发作多次抽动,(通常是一阵阵发作)几乎天天如此,或间歇发作为期超过一年。3 抽动的部位、数量、频度、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随时间而改变。4 21岁以前发病。5不是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中毒或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炎。 抽动障碍的危害 本病有自愈倾向,但实际上自愈率较低,而且从发病到青春期有1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病情变化是多样的。特别是有行为异常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由自主地做出损害别人利益、甚至危害生命安全的事。又由于注意力的不集中及无目的活动太多,造成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业。再者家长的打骂、外人的歧视,又可影响患儿心理发育,对成年后进入社会十分不利。所以孩子患病后家长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早期用药,合理用药。 抽动障碍的治疗对于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患儿,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是进行心理指导,包括帮助正确认识本病,与老师同学取得沟通,告戒家长不要过分注意和提醒患儿的抽动症状,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生活,减轻学习压力,,使其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 对于影响的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的重症患儿,则需加用药物治疗。西药目前常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的药物以控制症状,一般需1至数周或更长时间,抽动症状才能消失,再继续服用3-6个月方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需注意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扭转痉挛、手足震颤、张口困难、伸舌等副作用,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其副作用。中医把此病归为慢惊风的范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用药疗效确切,配合针灸、耳穴帖敷疗效更加满意。尚要注意,食品添加剂、含咖啡因的饮料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所以,应尽量减少食用。感冒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所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也显得十分重要。怎样做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抽动障碍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主要手段。目前常采用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转移法: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这样通过减轻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目的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深因挤眉弄眼等异常动作深感自卑,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份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尤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患儿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通过以上心理治疗,大多可以自愈。 抽动障碍如何与癫痫相鉴别?1、抽动障碍有其发展规律,多从反复眨眼开始,呈波浪式进展,逐渐发展至颈、肩、四肢及全身。而癫痫在同一患儿身上发作形式比较固定。2、抽动障碍多伴有喉中异常发声,而癫痫则没有。3、抽动障碍多不影响智力,没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而顽固的癫痫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抽动障碍虽可有脑电图异常,但多无特异性,没有痫性放电波。5、抗癫痫药不能控制抽动障碍发作,而氟哌啶醇等药物则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