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院为电子住院证。a.如在门诊就诊时已经敲住院证,住院证有效期为2周,可以直接携带挂号条及住院押金前往A座1楼(第一住院部)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医保患者转身对面可以开通医保。b. 住院患者需要有核酸检验报告,陪伴家属也需要核酸报告,核酸报告1周内有效,三甲医院的核酸报告均可,医大二院可以在肛肠外科门诊开核酸检查,也可以在核酸筛查门诊开检查,检查时在发热门诊那块,核酸结果汇报一般一天出结果。c. 携带挂号条及住院押金、核酸结果、流行病学调查表、住院审批表前往A座1楼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医保患者可以开通医保。2.来时清晨尽量空腹,以便抽血化验。3.自带洗漱用品、医保卡、住院押金(需要现金或者储蓄卡),医院有每日订餐。4.入院既往病例资料尽量携带,以供参考。5.如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拟手术患者需提前停服1周。6.A座1楼(第一住院部)办理完住院手续后可以做电梯到该楼14楼肛肠外科病房,将住院手续交予护理站主班护师,住院押金条需自己妥善保管。
手术后处理的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不宜忽视。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休息 术后患者的休息,依据麻醉和病情而定,局部麻醉的患者术日适当卧床休息,鞍麻和骶麻的患者术后6小时内平卧。根据病情可给予二、三级护理。 饮食 采用局麻的患者术日即可进正常饮食,并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的饮食,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利粪便的排出。 采用鞍麻、骶麻的患者,须术后3天内禁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及热量的输入。 排便 术后24小时内可控制粪便的排出,以后应每日晨排便,保持大便的通畅。术后可给予缓泻药物,聚乙二醇4000散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抗菌药物 一般可给予0.5%甲硝唑100毫升,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亦可给予酌情给予其他抗生素。术后3~5天,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正常即可停用。 止痛 目前手术常采用长效麻醉,术后患者伤口灼痛,一般均可忍受。若灼痛较重或肛门括约肌痉挛性疼痛,可口服止痛药,如去痛片、强痛定片等。疼痛剧烈者可给予氨芬待四口服,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术日晚可给予安定lOmg肌注。 热敷和坐浴 肛门手术后1天即可开始肛门局部热敷,可采用热水袋外敷,或使用微波、远红外线理疗热敷。坐浴是一种方法简便和效果好的方法,将臀部坐入盛有温水的盆内,水温以不烫为度,水深7~8cm,浸泡肛门局部伤口,可随时加入热水。坐浴可在取出伤口敷料或排粪便后开始,每次10~15min,每日1~2次。亦可在水内加入坐浴的中药液。 伤口处理 手术四周受污染机会较多,伤口的处理甚为重要。 缝合的伤口 适用于痔切除后闭合带加固缝合的伤口,因组织对合良好,遗留间隙小,愈合后组织瘢痕小。但因处于污染环境中,注意观察有无缝合面下感染形成。术后48h内以促进血循环为主,如热敷和外敷抗生索软膏,使炎症反应早日消退。 开放伤口 手术常采用开放伤口,虽肛门部污染较重但因引流通畅,加之肛门部组织的特殊免疫能力,很少发生感染。伤口愈合是经过伤口收缩和肉芽组织增生,达到Ⅱ期愈合,瘢痕组织较多。 愈合过程有炎性反应和组织修复阶段,手术后数小时内局部即有炎性反应,由于充血和渗出物使局部肿胀,因组织内压力增高和缓激肽等引起疼痛,手术后48~72h可达高峰,以后逐渐消退。自术后3~4日伤口开始出现收缩现象,1~2周内收缩最快。 愈合是由皮肤边缘的上皮细胞增生,伤口其余部分是由肉芽组织增生填充伤口。肉芽组织逐惭变为瘢痕组织,同时新生上皮覆盖于一部分或大部分瘢痕组织表面,完全愈合。按伤口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不同处理,每日检查伤口,使伤口由深部向外正常生长。 炎症反应肿痛阶段: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一日即开始热敷。在未排粪便时可不取出伤口内的凡士林纱条,只更换外部敷料。排粪便或尿液污染伤口时,及时取出伤口内凡士林纱条,坐浴后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洁伤口后再放入凡士林纱条,或局部涂九华膏。 组织修复阶段:促进伤口生长,可用凡士林纱条、紫草油纱条换药或喷撒生肌散。 肉芽组织水肿或过度生长,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或用红升丹纱条外敷,或喷撒九一丹。 伤口正常愈合时,每日排便后换药,可用珍珠散、生肌橡皮膏等。 加强肛门及盆底肌肉的运动 每日做提肛运动2~3次,每次5~10分钟,可增强肛管周围肌肉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和肛提肌的功能,有利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
肝移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出现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有20-40%,异时性肝转移有22%-50%。 手术后肝转移即为异时性肝转移。控制异时性肝转移的发生率、有效治疗异时性肝转移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部分。 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哪些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症状,只在复查中影像学上发现肝脏占位。随着瘤体的生长可出现局部的不适、包块,当压迫总胆管时可出现黄染。 大多数肝功能基本正常,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肿瘤标记物如CEA 、CA199等在早期或在肿瘤隐匿转移期即增高,并随转移瘤的生长进行性升高,因此术后监测肿瘤标记物,特别在术前肿瘤标记物增高术后明显下降的病例,是早期发现转移瘤的很有效的途经。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超声波检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段。当CEA 、CA199提示有肿瘤复发的迹象,而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时,CT 、MRI可以较早期地发现病变。当然目前PET、PET/CT可以早期准确地发现肿瘤的肝脏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该如何治疗? 肿瘤在转移过程中,针对肿瘤细胞的移动、粘附、侵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诸多环节及参与其中的细胞因子而进行的各种基因及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相当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这将进一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但是就目前而言,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研究表明接受手术切除的病例5年生存率达到了28%,未做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0。另一项针对孤立性肝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显示,不切除的病例组中位生存期为19月,5年生存率0%,而手术切除的病例组中位生存期为36月,5年生存率25%。综合文献报道,结直肠癌孤立性肝转移的病例,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38%及0-2%。 肝脏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手术适应证为: 患者肝外转移及局部复发病变可以切除,手术切除全部病灶的同时并能保证有足够的残留肝脏以确保术中及术后的进一步抗肿瘤治疗,而不出现肝功能的衰竭。如果残余肝脏完全正常,切除6-8个解剖肝段(相当于肝体积的75%)术后不会出现肝功能衰竭。 相反残余肝脏功能不正常,就不能施行大范围的肝脏切除,特别是应该考虑到术后病人尚需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残余肝脏能否耐受进一步的打击。 肝转移灶的定位也相当重要,术前可以根据CT 、MRI等影像学资料加以明确,术中结合触摸以发现转移病灶,若病灶深在无法触及,也可以结合术中超声波检查明确。 手术方式有哪些? 至于手术方式,是采取单纯的楔形切除还是肝段、肝叶切除,应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确定。若术中病情不稳定,或切除范围过大,或难度过大,可以采取术中直视或结合超声波定位下行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治疗以达到手术切除效果,不必过分强调手术切除。 至于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病灶或者病人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同样可以在CT、超声波定位引导下行转移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治疗,并且可以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一次或多次治疗以期达到消除肝脏转移病灶的目的。肝动脉的介入治疗在肝转移癌的治疗中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灶的治疗直接关系到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手术切除仍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肛瘘的症状比较复杂,也难治疗,很多患有肛瘘的患者都不能重视疾病。其实肛瘘在后期不治疗可发生喷血、喷粪的症状,病情是十分的严重。许多患者都想知道,得了肛瘘到底能不能自愈呢?对于肛瘘能不能自愈,医生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主要症状是肛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的刺激,可使肛门潮湿、瘙痒,有时可形成湿疹。 得了肛瘘为什么不能自愈? 1. 内口的存在:脓肿虽然破溃或已切开引流,但原发感染源如肛窦炎、或肛腺感染依然存在,肠腔内容物还可从内口继续进入瘘管。 2. 肛门部不能静养,脓腔不易粘合:排粪、排尿时,因括约肌收缩或因炎症刺激肛门括约肌,使肛门括约肌经常处于痉挛状态。 3. 肠腔中的粪便、肠液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刺激管壁,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管腔难以闭合。 4 .脓腔引流不畅,或外口缩小,时闭时溃,脓液蓄积腔内,导致脓肿再发并穿破而形成新的支管或瘘道。 5. 管道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括约肌收缩阻碍脓液排出,以致引流不畅。
实际工作中遇到便秘患者,有的已经有好几年,很痛苦。总结以下方法,不妨试试,让更多患者受益! 1、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口服两大杯蜂蜜水,滴上5滴麻油,坚持三天。 2、傍晚吃5粒扁桃仁(炒货,超市有),细嚼慢咽。 3、决明子和黄芪,泡茶喝。 4、以上方法可单用,如果便秘厉害,可以连用,基本要求是保持人体水分充足、饮食荤素搭配,奶酪等就别吃了吧。 5、病态的便秘,可用医用口服石蜡油,连服三天。 6、上了年纪,腹部没有手术过,突然发生便秘腹胀的病人,需要就医,排除肠道病变(包括肠癌)。
国内学者一致把60岁及以上的人群所患结直肠癌者称之老年人结直肠癌。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较青年人都有所减退,且易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结直肠癌相对中青年结直肠癌有其特殊性。 发病率特点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6/10万~8/10万之间,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较欧美提前约12~18年。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结果。 据国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凡多吃含纤维素食物,而且是来源于水果和蔬菜的纤维素,而不是来自谷类,同时凡减少食品中的肉类及动物脂肪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所以有人主张老年人应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肉类也以低动物脂肪的鱼类及家禽为主,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的目的。 临床特点 1年龄与性别 老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高峰在60~70岁,近年来80岁及以上者亦不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之比为1.48-2.13∶1 2临床症状 老年人结直肠癌从有自觉症状到确诊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3年,平均8.5~9.5个月。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同青年人结直肠癌相似,缺乏特异性,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胃肠道及腹腔其它疾患的症状相混淆,最常见的症状是血便和粘液血便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其次是腹部肿块、腹泻、腹痛、贫血、体重不明原因的下降与急慢性肠梗阻。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疼痛的反应能力差,故以腹痛就诊的比例低,加之分化较好的癌肿比例较高,生长缓慢,临床上以腹部包块就诊的比例较高,尤其是结肠癌的患者几乎都是以此为主诉的。 严重者直到病人出现肠梗阻,甚至肠穿孔才来医院就诊,文献资料报道,老年人结直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占结直肠癌患者的7~29%,一旦发生梗阻,其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死亡率增高,根治切除率较低,术后并发症增加。 老年人结直肠癌的大便习惯改变以便秘为主,其次是便频和大便形状的改变。这是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差,肠蠕动较缓慢,加之肿瘤对粪便的阻挡而造成的,若肿瘤的位置位于直肠,则可出现大便形状的改变或便频。 对于出现血便和粘液血便的老年人患者,应考虑同痔疮或肠道炎性疾病等鉴别,即使已明确了长期的痔或炎症性肠道疾病,仍应作肠镜检查,以排除合并大肠肿瘤的可能性。对于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贫血,体重下降、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发热等症状者,应考虑有无右半结肠癌和结肠癌并存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之可能。 应予特别注意的是不少老年人结直肠癌呈隐匿性生长,临床上早期无任何症状,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对一般的腹部不适容易忽视,以致延误诊断及延期诊断。 3伴发疾病 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伴发疾病常常多而复杂,临床上较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肝硬化、胆石症等,往往增加了治疗结直肠癌的难度。随着病人的年龄上升,其伴发疾病率也逐渐增高。 由于老年结直肠癌常常伴有慢性器质性疾患,影响们结直肠癌的治疗,即使作了外科手术治疗或其他方法的治疗,但伴随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正确有效地治疗伴发疾病是关键。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老年人结直肠癌的部位80%以上位于肛门指诊所及的范围内,对老年人结直肠癌作出诊断并无多大困难,但往往由于临床医师对老年人结直肠癌重视不够,忽视必要的检查,主观臆断为痔、肛裂、肛瘘、炎症性肠道疾病、贫血、习惯性便秘等,造成延误诊断及延期诊断。据国内17家医院综合报道5059例结直肠癌、误诊率为38~96.9%,平均为56%。 治疗 老年人结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较青中年人有所减退,机体的抵抗能力及免疫力逐渐下降,且容易伴发各种系统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和代谢病。因此,给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外科手术治疗。 过去认为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特别是其中某些病例不宜手术,甚至列为手术禁忌症。国外文献资料报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率7~29%,其中70%死于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结直肠癌逐年增加,手术的适应证应适当放宽,70~80%病例可施行手术切除,50%病例可获根治性切除。 我们主张重视老年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处理,正确有效地治疗伴发疾病,正确了解和估计各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术前充分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有望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手术死亡率。 对于老年人结直肠癌手术方式,有人主张行根治性手术,有人主张姑息切除,目前,手术治疗的意见尚未统一。由于老年人患者自身生活及护理能力较差,家庭成员又多为职业型,对老年人患者的精神及生活护理很少能做到及时完善。为此,我们主张对老年人的外科手术治疗,只要病情条件允许、应尽量做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根治手术,以提高术后的生存质量。 老年人结直肠癌患者确实不能耐受手术者,还可以考虑化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及中草药治疗。
结直肠癌已高居肿瘤发病率第五 结直肠癌(结肠、直肠比邻,二者的肿瘤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统一称呼)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可以排到第二位,在中国也能稳居前五,并且在逐年上升。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 年生存率是 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介入和化疗,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即便在美国,晚期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也低于 20%。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怎么早期发现? 1. 做个肠镜就可以了。由于人的肠道通过肛门与外界连通,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接观察到结直肠里面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诊断误差和漏诊。 2. 一开始可能只是个结直肠息肉。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如果做肠镜发现发现是个结直肠息肉,医生尽早处理了,就能起到去除恶性肿瘤的目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变成肿瘤,但是一般通过肠镜发现了,医生都会摘除的。 3. 会有一些排便情况改变。如果有一些:排便习惯改变,如以前都好的,最近突然开始便秘、拉肚子;或者大便有了变细、变稀等变化,甚至明显的腹痛等这些,还请及时就诊检查。 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结直肠癌进行系统的体检检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规范的筛查体检可以再减少 60% 的结直肠癌死亡悲剧。 95%的患者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 从息肉变成癌要很长时间。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转变为结直肠癌需要经过 10 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息肉,当然前提是您得让医生去找。 结肠息肉30年左右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性增生。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结直肠癌已高居肿瘤发病率第五 结直肠癌(结肠、直肠比邻,二者的肿瘤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统一称呼)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可以排到第二位,在中国也能稳居前五,并且在逐年上升。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 年生存率是 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介入和化疗,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即便在美国,晚期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也低于 20%。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怎么早期发现? 1. 做个肠镜就可以了。由于人的肠道通过肛门与外界连通,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接观察到结直肠里面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诊断误差和漏诊。 2. 一开始可能只是个结直肠息肉。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如果做肠镜发现发现是个结直肠息肉,医生尽早处理了,就能起到去除恶性肿瘤的目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变成肿瘤,但是一般通过肠镜发现了,医生都会摘除的。 3. 会有一些排便情况改变。如果有一些:排便习惯改变,如以前都好的,最近突然开始便秘、拉肚子;或者大便有了变细、变稀等变化,甚至明显的腹痛等这些,还请及时就诊检查。 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结直肠癌进行系统的体检检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规范的筛查体检可以再减少 60% 的结直肠癌死亡悲剧。 95%的患者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 从息肉变成癌要很长时间。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转变为结直肠癌需要经过 10 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息肉,当然前提是您得让医生去找。 结肠息肉30年左右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性增生。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结肠息肉腺瘤摘除后一年应该做结肠镜检查一次发现息肉及时处理! 如果阴性,未发现新生息肉,改为每三年检查一次。 连续两次阴性可以延长至五年检查一次。 对于多发、大息肉等高危因素息肉病人,术后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一年后每年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无新生息肉,改为每三年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才可以延长至五年检查一次!
1.局部血液回流差,造成血管扩张淤血成痔。 ①直肠上静脉无静脉瓣,血管穿越肛周丰富的肌肉群。 ②大便时腹压增高造成压力。 ③直肠粘膜下层的组织疏松,血管壁周围阻力弱。 ④直立体位,受地心引力作用。 ⑤位于腹腔最下部。 2.不良排便习惯 蹲厕过频、时间过久容易引起外痔。 3.持续的腹压增高 妊娠、前列腺肥大也是造成外痔的原因。 4.其它原因 高血压、肝硬化、动脉硬化、肛门直肠慢性炎症等。 5.体位 如久坐、久站、久蹲、久行是外痔的原因。
肠息肉为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就是在大肠粘膜表面的赘生物,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尽管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1.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 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 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 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 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 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2. 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 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 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 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包括: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4)Cronkhit Canada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3. 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①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④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⑤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4. 哪些是高危腺瘤? 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 息肉直径≥10mm; ② 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 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 哪些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① 大便潜血阳性。 ②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 本人有癌症史。 ⑤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⑦ 有盆腔放射史 ⑦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任何一项者,建议在4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每1-3年复查一次。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见图一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见图二 6.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1)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 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 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