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应该算是我的老患者了,3岁多时因为打鼾,张口呼吸到我门诊就诊过,因为是初诊,打鼾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于是建议先用药物治疗,3周以后打鼾声音基本消失,家长也很满意,就没有再来复诊随访。据女孩妈妈自己说,以后的几年中,偶尔感冒,天气不好的时候,也会有打鼾复发,家长就自己在网上买一些类似的药物吃上2-3周,也会好。妈妈认为女儿的腺样体肥大就不会有问题了,也很放心。最近,妈妈说刷短视频的时候无意的看见有好几个视频讲打呼噜和腺样体面容,看了几个以后,可能是基于大数据的结果,抖音不断向她推送类似视频,多看几次后发现自己女儿可能是腺样体面容。当小姑娘取下口罩时,不得不承认自媒体潜在的能力,小女孩面部上唇变厚上翘、开唇露齿、唇肌松弛、牙列不齐,部分牙反合,开合,下颌后缩的形态,是较为典型的腺样体面容。“不是很早的时候毛病就好了,呼噜都不打了吗?怎么还是会出现腺样体面容呢?”妈妈实在是想不通。其实原因很简单,妈妈认为的夜间恼人的鼾声不见了,其实并不代表疾病改善了,而是原有疾病转变成了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变得更加隐匿了。鼾声为什么不见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她开始使用口腔进行呼吸了,即所谓的“张口呼吸”。一旦儿童出现并习惯于“张口呼吸”的呼吸模式,让他转变回“鼻呼吸”的模式是很难的。口腔呼吸的时候,气体无需经过上呼吸道的曲折路径,直接就经过口腔,进入口咽,最后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避开了曲里拐弯的上呼吸道,患儿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呼吸更省力了,更顺畅了,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呼吸模式,对于鼻腔等上呼吸道有阻塞的患儿,自然而然会选择张口呼吸作为其主要的呼吸模式。同时也是由于在口腔呼吸的模式下,气体不需要通过鼻咽部,完美避开了上呼吸道的狭窄部位,也就不会形成局部湍流从而造成周围黏膜的振动发出鼾声,所以她的鼾声消失了。因此,鼾声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的好转,但是却容易给家长造成疾病缓解的假象,停止治疗和随访,患儿持续的张口呼吸,最终加速腺样体面容的形成。在和口腔专业的医生一起评估了气道,牙-颌-面的情况下,建议孩子先做腺样体手术,在手术以后再开始进行口腔方面的早期咬合诱导的治疗,时间大约需要持续好几年。但总体而言,后续的治疗过程远比早期发现并进行控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妈妈在了解病情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觉得自己太大意,终于接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