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凝选择:机械瓣置换需终生抗凝;生物瓣置换或人工瓣环成形术且不合并房颤者需抗凝治疗3-6个月。二、抗凝药物: Warfarin (华法林),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服药(每晚20:00最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廖胜杰三、抗凝监测指标:1、建议INR值: 1.8-2.5;2建议PT值: 18-26秒。四、监测方法:1、住院期间:手术后第一周每天抽血检查,第二周则隔天查一次。2、出院后门诊复查: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查一次出院后第二个月每两周查一次出院后第三个月起,如PT值稳定,则一个月查一次至终生。如遇PT值不稳,而调整药量,则视具体情况随时抽血检查。五、妊娠期抗凝治疗: 目前对置换机械瓣的孕妇尚无理想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抗凝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妊娠及产后3个月要勤查PT,最好每两周查一次。六、PT值过长处理: PT>40秒,静脉注射vitK1,4小时后复查PT值,再调整药量。七、如病人情况特殊,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出血不止、意识模糊、柏油样便等情况及时就医。八、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习惯的较大改变;2、避免饮酒;3、避免容易受伤的活动;4、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尽量不用牙签;5、如有感冒、发烧、拔牙或其他疾病需求诊时必须告诉医生正在服用华法林;6、定时服药,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用或增加华法林的剂量;7、服用华法林最好固定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单片剂量;8、如果当天忘记服用华法林在4小时内可以补服(当晚0点以前)一旦超过4小时,当天的华法林停用。第二天按医生定下来的剂量正常用药,切记不要因为漏服就加量吃药。如果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漏服华法林,要及时联系医生或者药师看要不要调整剂量。在每次复查时,都要告诉医生或者药师有没有漏服的情况。九、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及药物抗凝药和一些西药、中药或食物会产生对抗或相辅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要注意均衡定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十、为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我科与好大夫合作提供有偿网络医疗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在住院部和门诊扫主管医生二维码。
1)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然而心脏移植并不是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而是作为挽救终末期心脏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治疗手段。请问就目前而言,包括心脏移植在内的“异体器官移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a.供体受限:自从我们国家全面应用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禁止使用死囚供体后,我国器官捐献逐渐规范,心脏移植数量逐年增长,但仍供不应求。一般来说,缺血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心脏为最佳供心,但因我国地域辽阔,而且在受体登记、供体分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缺血时间大于6小时的供心比例远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数据。但总体上,我国心脏移植手术存活率令人满意,且手术数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存活率:根据第32届ISHLT报告,心脏移植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2%、69%,中位生存期为11年。移植后6个月死亡率最高,对于那些存活过第1年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为13年。而我国阜外医院心脏移植数据是要优于ISHLT的,其中术后1、5和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4.0%、85.2%和72.7%。术后生活质量是可以接受的,心脏移植的病人90%以上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并且恢复“正常”生活,但手术创伤、排斥担忧、因感染经常往返医院及终身服药等对病人的身心会有很大影响,比如活动范围受限,无法适应社会,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动或者会受到用人单位排挤等。而且心脏移植术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排斥、感染、移植物血管病变、恶性肿瘤、高血压、高血脂、肾脏疾病、血糖异常、骨骼、胃肠道相关疾病和附加心脏问题。但随着移植术后管理的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c.费用:心脏移植手术、长期服用药物、经常往返于医院等会给心脏移植病人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有部分病人术后无法靠自己获得稳定收入。因此我们在术前评估时要求病人有良好的医从性并且拥有足够的经济支持。2)曾在2014年,澳大利亚医生使用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成功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这是世界上首次“死亡”心脏移植,开辟了未来器官捐赠和移植方式。而在2015年,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名为“let-7 microRNA”的分子或可通过扮演关键的基因调节子来驱动细胞代谢和功能性的成熟,它对于诱导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的成熟非常关键。就目前而言,在国内外的心脏心外手术中,已拥有哪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支持?a.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ECMO可以同时对心脏和肺脏进行辅助。ECMO技术可以应用与心脏移植之前的术前辅助,心脏移植当中替代体外循环及术后辅助治疗。lECMO术前使用主要应用于不可逆心室衰竭病人患者在等待供心的过程中,更有效的过渡至心脏移植。lECMO的术中的应用,对于体外心脏保存时间长,预计心肌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大的供心,心脏移植术中及术后使用ECMO,有利于心脏移植后的心肌保护,有利于心肌损伤后的恢复。这有利于提高边缘供心的应用的利用率。b.心脏移植术后3-5天容易发生右心衰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此期心肌水肿正处于高峰期,同时全身的回心血量也处于高峰期,ECMO的技术原理在于将右心的回心循环血量引出一部分到离心泵,经过氧合后注入到动脉,从而降低右心的前负荷,使右心获得休息的时间以适应较高的肺循环后负荷阻力。因此,ECMO对预防及治疗心脏移植术后的右心功能衰竭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c.心脏保存技术:在心脏移植手术当中,供心的质量直接影响心脏移植手术的预后,而离体供心保存过程所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供心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供体缺血时间应尽量缩短,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统计数据显示,较安全的供心缺血时间为4—6 h,时间延长可引起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术后心功能恢复不良,急性排斥反应增加。目前心脏保存方法应用最多的是浸泡保存法,其操作简单、方便运输、成本低、短期保存效果好。除此之外,如深低温保存法、灌注保存法以及高压干燥保存法等新颖的心脏保存方法也在研究当中。其中,器官保护系统(OCS)保存离体心脏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此方法利用不停跳保存,最大程度地模仿心脏正常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心肌缺血和水肿。该保存法有望进一步延长供心安全保存时间。d.干细胞治疗及心脏组织工程:是对终末期心力衰竭较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人心肌细胞年更新率在年轻成人中约1%,而在老年成人中会降至0.5%。促进内源性修复功能有可能有助于提高心肌细胞的再生能力及逆转心肌重构,细胞再生疗法通过直接介导和间接旁分泌介导的修复机制使心肌细胞自我更新修复。Fisher的论文就指出,干细胞治疗可以减少远期死亡率及再次住院率,并可使射血分数提升和心衰症状改善。但在“造血干细胞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实验中,干细胞治疗对全因死亡率、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与阴性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干细胞治疗并未提升心力衰竭的预后。因此,干细胞治疗在目前的临床试验中结果并不一致,是否真的起到治疗作用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心脏组织工程是另外一个热点,人类胚胎干细胞和人类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特定器官的细胞,分化后的细胞有一定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因此被应用于心脏组织工程当中,心脏组织工程当中的难点在于分化出有电生理特性的心肌细胞,主要通过优化细胞和其化学成分,促进工程化的心肌细胞成熟。已经有研究人员通过心外膜途径将工程化的人类心肌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移植物出现血管的重建,但看不到移植的组织和正常心肌发生机电耦合。目前心脏组织工程技术并未应用到临床,但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e.人工心脏:也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人工心脏应用于不可逆双心室衰竭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过程中的桥接治疗。人工心脏由两部分组成,可提供体循环及肺循环血流。但患者需口服抗凝药,且有中风和感染的风险,即使目前已经推出便携式装置,但顺利术后出院的患者仅11人,且在随访中再次返院88次(其中81%为非计划性返院)。3)除了利用干细胞重建“迷你”心脏之外,自从3D打印技术被引入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以来,科学家发现,人们距离实现人造器官梦似乎又进了一步。在医学领域,对于这种听上去科技感十足的“3D打印技术”,您的专业看法是什么?在未来关于“心脏移植”的领域,还可以存在哪些的“可能性”?请提出大胆的假设。3D打印(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技术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末,由查尔斯·赫尔(Charles Hull)提出,该技术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型思想的新型成型技术,它根据零件或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快速、准确地制造出零件或物体的实体模型。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制造技术的进步,3D打印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加工工艺及成型系统,并应用于工程,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在内的多个领域。3D打印主要步骤包括图像获取、数据处理建模、打印修饰,在医学领域上可经由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的图像,通过“0sirix、Meshlab”等图像处理软件行目标区域分割,完成网格化处理及后续建模过程后,以stl等格式文件传输到3D打印设备行3D打印及打印后处理细化。在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其中在我们心血管疾病领域主要的应用包括:1. 3D打印解剖模型应用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如在一些复杂的冠脉搭桥手术、瓣膜手术、以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三维模型可直观展现复杂的脉管系统及相关组织解剖结构、毗邻位置关系及走形,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2. 进行术前模拟练习,如近些年发展起来的TAVI手术,应用3D打印的模型,对患者进行术前数据测量及支架置入模拟训练,提高手术成功率;3. 应用于医学生的教学及手术技能培训,如对于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直观的3D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接触其解剖特征,达到快速理解及掌握的教学目的。此外还有3D生物打印瓣膜组织、血管组织的相关应用,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尚未形成稳定可重复的方法。近年来,经由3D打印技术拓展而来的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迅速,该技术将3D打印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细胞生物学及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的具有广阔应用潜力的打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生物打印机将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按预先设计的3维结构逐层打印,再将通过组织工程培育的细胞接种到打印的生物相容性支架中,通过体外或生物反应器培育,使其生长发育为目标组织或器官,最终形成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组织与器官。与传统的组织工程方法相比,3D生物打印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可以使所需组织的各个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更精确。目前主流的生物3D打印机根据不同的技术及应用方向分类,主要有喷墨式生物打印机、激光辅助生物打印机和挤压式生物打印机。三种类别打印机的打印机各有优劣,如喷墨式打印机具有低成本、快速的特点,但只能使用粘稠度较低的生物墨水,打印较低细胞密度的组织;激光打印机解决了喷墨打印机的这一缺点,能使用粘稠度较高的生物材料,可以实现较高密度组织的打印,而且其打印精确度高,细胞存活率高(可达95%以上)但其精确打印方式仅在打印单层细胞及一些简单的复合组织(如皮肤黏膜)显示出明显优势,对于复杂组织的打印尚有待提高;挤压式生物打印可用于打印一些具有机械强度的生物支架,可打印任何粘稠度的高细胞密度的水凝胶溶液,适用于颅颌面重建领域,但挤压式打印方式会对细胞造成较大的机械应力,降低打印出的细胞存活度。3D生物打印在再生医学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心脏移植领域方面”,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年报显示,近5年来全球注册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在4 100例左右,全球心力衰竭患者高达2300万,且逐年上升,心脏移植仍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但因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众多,而供体有限,很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失去生命。为解决移植器官问题,生物组织工程中最具潜力及前景的方向之一就是组织及器官的再造工程,其原理是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把组织或器官的骨架打印出来,再往上面种植相应的干细胞,通过IPS诱导分化技术及离体培养技术,使其生长发育为具有活力的组织或器官。该技术如果能突破,将有效的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问题。根据现有的技术基础,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的心脏移植可能通过在患者身上获取干细胞,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将心脏的支架打印出来,并将干细胞种植到其中,通过体外培养使其生长发育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活体心脏,再将其移植到患者体内,由于供体心脏是跟患者具有同源性,可避免相关的免疫排斥反应,将为广大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4)无论是科学家、医生还是患者,都期待“不存在排异反应,不需要辅助药物治疗,也不存在伦理争端的人造器官时代”的到来。然而人造器官植入人体后,又是否能与人体自有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相适应和协调,以保持长久的存活且行使正常的功能?请问,在“人造器官”有朝一日让普罗患者受益之前,或将面临哪些问题有待解决?人造器官,即使有完整的细胞的构成,有完整的器官形态,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培育是在体外环境,与体内复杂的内环境无法相提并论,那么移植后,这些器官是否能有正常的功能?众所周知,人体大至疾病,小至心情,都会引起内环境的一系列改变,这些变化是体外完全无法模拟和复制的,那么人造器官移植入人体后,面对这些改变,能像正常自身器官那样作出迅速、精准而微妙的响应吗?不得而知。即使人造器官达到何等的“浑然天成”,“伦理”,仍将是个永远存在、甚至永远争议的问题。人造器官技术倘若足够完善,那么将意味着,获得移植的患者,有了“长生”的希望和可能。那么,生而平等,是否人人都应该均等地享有这种权利?在资源有限、资本分配不均的社会,这种权利又是否真的能平等地实现?资源分配时应按照什么规则?生命之无价,必须去市场化,但资源不足,又必须得有市场化因素的参与,那么,“度”在哪里?而人群寿命大幅延长乃至“长生”带来的巨大生活资源缺口,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又有谁能预计,谁能解决?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我认为,在将人造器官移植真正用于人体疾病治疗之前,也就是在技术正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应用的社会规则的研究、思量、制定与决策更亟不可待,毕竟,有规矩,才可成方圆。
感冒了,很多人弃之不管或者是自己买点感冒药吃就行了。然而,有时候感冒可不是小事,它可能会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如果救治不及时,随时会发生猝死。正因为感冒十分常见,而且绝大多数患者数天至两周可以自愈,再加之暴发性心肌炎的初期症状和病毒性感冒很难区分,所以暴发性心肌炎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患上病毒性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毒进入呼吸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会入侵心肌细胞。此时,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对病毒展开围攻,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也误伤了正常的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肌炎 。心肌炎,简单地讲,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发炎了。当病毒侵袭心脏时,如果传导系统受影响,心脏就不能协调运行了,诱发暴发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一是传导系统受损,二是心肌弥漫性损伤。因暴发性心肌炎可能会导致休克或心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会导致心脏猝死,引起患者死亡。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群是暴发性心肌炎的高发人群。一般来讲,感冒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但当出现喘气费力、胸闷、心悸、胸口有轻微疼痛,这是在提醒感冒已经累积到心脏了,要引起警惕,需立即前往医院就医,通过心肌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暴发性心肌炎。当出现更严重症状时,如昏厥、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一定要到有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狭义上即ECMO)的医院抢救,在这种设备的支持下,暴发性心肌炎的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70%以上。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是通过以循环血流泵与体外氧交换器为核心组成的人工体外循环装置,进行以心脏替代支持和体外气体交换支持为目的的呼吸循环支持技术,是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ECMO对心肺衰竭患者提供长时间氧输送,是急危重症患者(传统医学不能救治的急性、可逆心力衰竭或者呼吸衰竭)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短期辅助心脏和肺脏辅助装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联合ICU、手术室、麻醉科常规设立ECMO团队,能独立自主完成ECMO的安装、运行、日常维护及撤离。近日我院急诊收入一例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的年轻女性患者,发热后出现严重的心衰及呼衰表现,急诊转至我院ICU,开通绿色通道,由我科在多科室协助下完成V-A ECMO,目前患者在ICU病情逐步趋于稳定。
7月25日,暨大附一院手术室,心脏外科张晓慎主任及其团队完成了一例72岁高龄的再次换瓣手术,心脏中四个瓣膜有三个瓣膜替换为人工的生物瓣膜,手术完成的很顺利,术中出血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各项生命指标基本正常,虽然术后出现了少量的颅内出血,经保守治疗未留下后遗症,于手术后15天顺利出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廖胜杰72岁是否有行如此大手术的必要?张阿姨今年72岁了,1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了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最近大半年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明显,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重度返流,前往多个大医院就诊,但因张阿姨年龄偏大,又是再次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自身顾虑多,建议其尽量保守治疗。后经辗转多次求医,机缘巧合下寻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张晓慎主任。张主任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考虑病人身体素质尚可,尽管存在诸多风险,但手术成功机会较高,并引用“中国目前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来打消患者及其家属顾虑,为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最终患者下定决心要求入院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再增变数,原生物瓣膜失功能,保守OR积极?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存在着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就是瓣膜会出现损耗、钙化,最终失功能。按当时的技术条件,生物瓣膜大多10-15年后需要考虑再次置换。张阿姨入院后详细复查心脏彩超,发现不单存在三尖瓣重度返流,原主动脉瓣位、二尖瓣位的生物瓣膜已经出现明显钙化,轻度狭窄并关闭不全。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生物瓣膜的使用寿命就已经进入一个倒计时了。这时摆在张晓慎主任团队面前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保守还是积极?是单纯处理三尖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还是冒着更大的风险同时处理三个瓣膜?同时置换三个瓣膜,而且还是再次置换,无形中增加了手术时间、手术风险、死亡率。张晓慎主任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考虑到患者接受第三次手术的可能性很小,为患者以后生活质量考虑,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次交代病情及风险,最终取得一致意见,择期行再次主动脉瓣置换、再次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置换术。手术顺利结束,术后再添波折。7月25日,张晓慎主任团队经历了8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体外循环298分钟,心脏停跳189分钟,随着张阿姨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手术顺利完成,完成了预定手术计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成功渡过了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术后出血等各个关口,安返心外科监护室。张主任长舒了口气,开了一个漂亮的好头,剩下的就看监护这关了。术后第一天,查房发现患者下肢肌张力高、强直,大家心里的弦马上紧绷起来,毕竟那么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出现脑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紧急安排头颅CT检查,推着输液泵车,捏着呼吸囊,时刻关注着病人生命体征,将病人转送到CT室完成检查。CT回报颅内少量出血,紧急请神内、神外科会诊,建议保守康复治疗。患者术后第二天神清,四肢活动明显改善,自主呼吸可,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大家心里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放松下来。之后张阿姨恢复顺利,未留下脑后遗症,术后15天顺利出院。目前需要再次心脏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再次开胸因组织粘连等问题,导致手术难度大大增加,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高,本身就是一大难题,更何况需再次手术的病人往往病情复杂,病情危重,死亡风险高,医生也是谈“再次”色变,顾虑重重,甚至信心不足而放弃治疗。华侨医院心外科成立不久,在张晓慎主任的带领下,敢于挑战困难,不惧艰险,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患者曾某患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其老公长期患病,家庭经济困难,当得知自己患上了左房粘液瘤时,以为自己得的是恶性肿瘤,曾一度对治疗丧失了信心,拒绝手术治疗。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但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问题日益显著,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是逐渐升高,人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因患肿瘤而重新一贫如洗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心脏粘液瘤绝大部分是良性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 占所有良性心脏肿瘤的50%,因此,大家不必谈“瘤”色变。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由于瘤体位置特殊,它所带来的危害仍是不容小觑。1、隐匿性。典型黏液瘤为孤立的单个,表面光滑、球形、大小各异、直径1~8cm(平均5cm),大多有蒂,90%在左房,其余在右房,附着在房间隔卵圆窝附近,散发的也可发生在心室或多个部位。粘液瘤早期可以无任何不适,且在临床无特异性表现,该病因此较易误诊。而心脏彩超是诊断此病的有效手段,部分病人是在常规体检行心脏彩超检查才发现的。2、病情发展较为迅速。患者如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往往预示着瘤体已经生长的比较大,堵塞瓣口,阻止血液流动,引起急性的心衰及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而且粘液瘤组织松散,在血流的不断冲刷下随时有脱落风险,引起卒中、器官栓塞等。3、少数病例可能发生恶变,成为粘液肉瘤或出现远处转移。目前,对于心房粘液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张晓慎主任带领的心脏外科团队对曾某进行耐心劝说,并考虑术后尽早恢复劳动力,为其制订了微创胸腔镜手术方案,患者最终同意积极配合治疗。由于她的瘤体比较大,约7cm,已经引起左心衰及心脏扩大,张晓慎主任为病人以后的生活质量着想,并没有单纯地切除了肿瘤,并同时行了二尖瓣成形及三尖瓣成形术,尽量免除再次返院的后顾之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团队是一个以微创为核心,以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为特色的成熟团队,帮助多家医院开展微创心脏手术。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既改变以往正中胸骨完全切开或侧开胸大切口才能进行心脏手术的传统入路,也着重于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等多个方面。微创心脏手术治疗不仅切口小和美观,而且对患者创伤低于传统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今后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出现了一幕暖心场景:一位女士身着手术室参观服,她的双手被躺在手术台上的男子握得有些发白,仍坚持俯在男子耳边对他说:“我一直保护你,你放心。”人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这“执子之手,与子共赴手术室”又是怎么回事呢?术前紧张拒手术,妻子陪他进手术室原来,刘生前不久因心脏不适来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就医,后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张晓慎主任结合检查结果和刘生的情况,建议刘生行微创心脏手术,虽然在家人的劝说下,刘生同意接受手术治疗,但因恐惧始终对手术持消极态度。手术当天,刘生刚进入手术间还没来得及消毒、麻醉就突然闹起了脾气,称“害怕”,并坚持要出去寻找手术室外等候的妻子。医护人员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希望减少患者心脏的应激反应便推着轮椅带他出来。一见到守在门外的妻子,38岁的他抓着老婆的手直说:害怕、不想做手术了!语气和神态都像极了孩子。妻子不断安抚着他,可刘生仍旧不肯重新回到手术间内。最终,妻子说出了“我陪着你进手术室!”时,这个男人才逐渐平静下来。医护人员将现场情况汇报后,获得批准。刘生的妻子拉着丈夫的手,陪他配合医护工作人员进行了麻醉准备和监护仪器接入,直到刘生进入麻醉状态,才退出了手术室。整个手术并没有让刘太太等太久,不到3个小时,刘先生便被送回了心外ICU病房,手术过程也十分顺利。微创心脏手术康复快,隔天下地少烦忧术后5个小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刘生开始恢复自主呼吸及饮食。第二天拔除引流管,刘生被转回普通病房,在妻子的照顾下可自主活动,大大改变了刘生对于手术的认知。张晓慎主任介绍道,为刘生行的微创心脏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最大的不同便是术后患者能快速脱离呼吸机、恢复饮食及自主活动,达到早期康复及出院的目的。张主任说: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除了改变以往正中胸骨完全切开或侧开胸大切口进行心脏手术的传统入路,同时着重于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等。治疗切口小、美观,创伤低、患者术后康复快速,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今后心脏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补充:微创心脏外科手术适应症及人群目前微创心脏外科能解决约50%的常规心脏手术,能覆盖先心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房颤等大部分常见心脏病,而在华侨医院心外科,微创的比例甚至高达60%。目前能运用微创技术完成心脏手术的种类有: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再次三尖瓣置换术、心房粘液瘤手术、射频消融术、左心耳缝闭术等。补充:张主任简介张晓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心脏微创外科主任,国家微创心脏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腔镜学术委员。美国宾州大学医院心脏中心、柏林、莱比锡、斯图加特心脏中心及基尔大学医院访问学者。有心脏大手术主刀经验1800余例,对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以及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微创胸腔镜心外科手术主刀经验1300余台,完全胸腔镜下瓣膜成形术、warden手术、再次心脏手术、小切口干下型室缺修补等手术为国内外首先报道或者数量领先。病患治愈率高达98%,术中死亡率低于0.1%,术后死亡率低于1%,帮助国内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心脏胸腔镜微创手术。主攻方向:微创外科技术在心外科的应用。主研方向:1.心血管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创新与发展;2.微创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推广应用;3.心血管疾病的转基因治疗研究应用;4.微创心外科手术器械的创新与应用。
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于2016年4月独立建科,组建了以微创心脏血管外科为特色的成熟团队,常规开展各类成人常规心脏和大血管外科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微创心脏血管外科手术及复合杂交心脏手术。拥有专业的外科团队、麻醉师、体外循环师、ICU医师及护理团队,团队主要成员为国内大心脏血管中心工作20余年以上的高级职称医师,拥有丰富的心脏血管外科工作经验。目前科室配备的3D胸腔镜、体外循环机、球囊反搏机(IABP)、体外膜肺(ECMO)等设备均为国内外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廖胜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廖胜杰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除了改变以往正中胸骨完全切开或侧开胸大切口进行心脏手术的传统入路外,同时着重于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等。微创手术治疗不仅切口小、美观、对患者创伤低于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康复迅速,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今后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院心脏血管外科秉承暨大“忠信笃敬”的精神,不断创新与发展,从常规开胸手术到微创手术,从微创手术到内外科联合复合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让手术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联合,不断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患者治疗所承受的痛苦,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专科特色技术介绍1.微创心脏手术主要有全胸腔镜打孔技术和小切口技术(图1),两者的共同点是不用或部分切开胸骨/肋骨,骨骼、肌肉及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切口瘢痕小。其中胸腔镜打孔技术损伤更小,技术难度更高,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医院能常规开展。小切口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完全胸腔镜下Warden手术为张晓慎主任首创的手术方法。目前通过机器人、导管技术完成的心脏手术也在探索研究中。2.特色手术类型介绍1)经(心尖途径)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TAVI手术即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这种手术不需要传统的正中开胸,更加重要的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仅通过股动脉或心尖小切口进行人工主动脉瓣置入和替换,关键性的操作时间仅需5-10分钟,手术创伤很小,术后康复周期短。为高危、高龄的主动脉瓣疾患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我院在心外科、心内科及多学科的协作努力下,已成功开展该术式。2)精准的微创心脏血管外科手术先心疾病或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脉病变,在传统外科治疗理念下是常规开胸手术的范畴,我科在张晓慎主任的带领下,对微创技术进行了改良,应用3维重构技术做好充分手术入路规划与术前评估,设计精准的微创手术切口,避免正中胸骨切开,将开胸手术转变为微创手术,可以同期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术后康复。3)多学科联合,复合杂交微创心脏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理念已逐步成为现实。我科与心内科已顺利开展房颤合并瓣膜疾病的复合杂交微创手术。下图患者为一名既往接受多次心脏手术的患者,按传统开胸手术方式进行手术风险大,且创伤大,术后康复周期长,对患者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在心内科与心外科团队协作下,对该患者联合射频消融及外科微创瓣膜修复手术,术后创伤小,疗效满意,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短。复合杂交微创手术可为更多病情复杂的患者带来希望。4)全胸腔镜下不停跳再次瓣膜手术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指患者既往已经做过心脏手术,但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再次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原来再次行手术时如采用正中入路,因手术瘢痕及组织广泛粘连,分离困难,出血风险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出现率均大大增高。我科采用的全胸腔镜不停跳不阻断技术,进行瓣膜再次手术,手术时间大幅度缩短,手术出血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大幅度降低,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5)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手术属于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治疗中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因二尖瓣整形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所以术后生活质量高。张晓慎主任在二尖瓣成形手术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与技术,应用其独创的改良Loop可调人工腱索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难度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成功率超过95%。(图3)在学科带头人张晓慎带领下,本团队常规开展的具体手术类别如下表备注:微创/胸腔镜手术包括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心外科手术及胸腔镜微创心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