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尿常规,就是尿液的常规检查。每个医院的尿常规检查项目会有一些小差别,一般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比重、亚硝酸盐、pH、蛋白、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尿隐血、白细胞酯酶、红细胞镜检、白细胞镜检、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图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内科朱小鹏图1:尿常规检验单(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淡黄色至深黄色。淡红色尿常见于肉眼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疾病、结石、肿瘤、结核、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浓茶色、红葡萄酒色、酱油色尿常见于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多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豆油样尿常见于胆红素尿,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坏死。此外,尿液颜色也受食物、药物、尿色素等影响,如服用利福平之后尿液会变为橘红色。(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清澈透明。白色浑浊尿常见于脓尿,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云雾状尿常见于菌尿,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稀牛奶状尿常见于乳糜尿,可见于丝虫病和肾周围淋巴管梗阻。油状尿常见于脂肪尿,可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3)比重:又叫尿比密,可粗略的判断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比重增高见于缺水导致的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导致的尿量增多、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4)亚硝酸盐: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可将尿中蛋白质分解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尿液中亚硝酸盐升高可以间接反映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情况,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食用含硝酸盐丰富食物可导致假阳性。(5)pH:尿的酸碱度。尿pH降低可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服用酸性药物等。尿pH增高可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利尿剂的使用、肾小管性酸中毒等。(6)蛋白:正常尿液蛋白试验阴性。尿蛋白阳性见于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尿蛋白增多,如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等,也可见于生理性蛋白尿。需要注意的是,当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时会导致蛋白试验阳性。(7)葡萄糖:正常尿液葡萄糖定性试验阴性。尿葡萄糖阳性最常见于糖尿病、肾脏疾病,也可见于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生理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尿中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异烟肼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含量增高时,可导致假性糖尿。(8)酮体:酮体是人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当体内脂肪分解活跃时,多余的酮体会从尿中排泄,形成酮尿。正常尿液酮体定性试验阴性。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状态、肝炎和肝硬化。(9)尿胆原和胆红素:体内胆红素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和胆道代谢和排泄。胆红素进入肠道可转化为尿胆原,小部分尿胆原可从肾脏排出,形成尿中的尿胆原。正常尿液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阴性,尿胆原定性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尿胆红素阳性见于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Rotor综合征。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尿胆原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10)尿隐血:又叫尿潜血,其原理是对红细胞中某些含铁的成分(如亚铁血红素)进行检测,并推断是否存在红细胞。由于不是直接检测红细胞,并且受药物、饮食等因素影响大,尿隐血阳性诊断血尿的特异性低,所以尿隐血阳性不一定就是血尿。如果尿隐血阳性,可以进一步做尿沉渣检测,使用显微镜对尿中的红细胞进行定量,明确是否存在血尿。(11)白细胞酯酶:白细胞酯酶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特异性酶类。当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在炎症病灶处聚集并释放白细胞酯酶。白细胞酯酶升高见于尿液白细胞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但不能区分是感染性炎症还是非感染性炎症。使用某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会导致白细胞酯酶假阳性。(12)红细胞镜检: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高倍镜),称为镜下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膀胱炎等。(13)白细胞镜检: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高倍镜)为阳性,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炎症。(14)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其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少见但意义重大。透明管型增多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也可见于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发热、麻醉状态。颗粒管型增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肾功能检查项目一般包括血清尿素、血清尿酸、血清肌酐,可附加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医院的肾功能指标正常值范围参考值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特别是肌酐的正常值参考范围。(1)血清尿素:是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受饮食影响),由肝脏合成,主要经肾脏排泄。正常范围:2.9-8.2mmol/L临床意义:血清尿素升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水分摄入不足、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等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也可见于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状态。高蛋白饮食会引起血清尿素生理性升高。血清尿素降低可见于部分低蛋白饮食、素食者。(2)血清尿酸:是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受高嘌呤饮食影响),主要经肾脏排泄。正常范围:男208-428μmol/L,女155-357μmol/L临床意义:血清尿酸升高常见于原发性痛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导致的继发性痛风;也可见于氯仿、四氯化碳、铅中毒、妊娠反应等。血清尿酸降低见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恶性贫血、乳糜泻、肝功能严重损伤、镉中毒、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3)血清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收高蛋白食物影响),肌酸在肌肉中代谢形成肌酐,释放入血,随尿排泄。正常范围:44-115μmol/L临床意义:血清肌酐升高常见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水分摄入不足、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等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高血压、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血清肌酐降低见于肌病、截瘫、部分低蛋白饮食、素食者、或缺乏运动者。(4)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人体内的产生和排泄均较稳定,经肾脏排泄,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早期变化的内源性指标。在肾损伤早期,胱抑素C出现异常时间一般较肌酐要早。正常范围:<1.3mg/L临床意义:胱抑素C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滤过功能下降。(5)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是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被的一种分泌性蛋白。在肾损伤早期,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出现异常时间一般较胱抑素C、肌酐要早。正常范围:<150μg/L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损伤。
血常规(血液常规检查)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不过了,是检查时必查的项目之一。血液常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变异系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标准差)、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见图1)。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医院的血常规正常范围参考值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图1.血常规检查报告单(1)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也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包括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药物等引起的病理性升高和胎儿、新生儿、高山居民等引起的生理性增高。红细胞计数降低多见于各种类型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重症寄生虫病等。(2)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所以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通常与红细胞计数变化一致。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可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也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包括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药物等引起的病理性升高和胎儿、新生儿、高山居民等引起的生理性增高。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多见于各种类型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重症寄生虫病等。血红蛋白浓度用于判断贫血程度(见表1)。表1:血红蛋白判断贫血程度(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例。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往往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结合起来综合解读。(4)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值;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临床意义:该3个平均值指标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结合分析,通常用于贫血的形态学类型,可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见于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见于正常细胞性贫血。(5)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肿瘤等。血小板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感染、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6)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主要比例。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白血病等,也可见于新生儿、经期、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冷水浴后等生理状态。白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部分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脾功能亢进、低增生性白血病等。(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见于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等。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疟疾、黑热病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8)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百日咳、结核、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移植排斥反应等。儿童可出现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传染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免疫调节药物应用等。(9)单核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婴幼儿和儿童可出现单核细胞生理性升高。单核细胞减少目前无特殊的临床意义。(1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等)、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猩红热、风湿性疾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1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目前无特殊的临床意义。(12)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变异系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标准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血红细胞体积差异性的参数,通常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表示。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提示红细胞大小不均,对于贫血的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13)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临床意义: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蛋白尿等。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少见于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14)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临床意义:通常用于反映血小板的形态。 (15)大血小板比率大血小板比率指大型血小板所占总血小板的比例。临床意义: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可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大血小板比率减少见于出血等。(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是指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值。临床意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高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减少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