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由于感冒使机体抗病力下降而易于导致其他疾病,如感冒并发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急性心肌炎以及风湿热、肾炎等病症,且慢性病患者常因感冒而使病情恶化。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感冒的防治。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感冒呢?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添衣御寒,防止受凉;合理饮食,在冬季多吃牛羊肉、豆类、红薯、萝卜等食物,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干燥;忌食过分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室内注意通风换气,减少感染机会……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这些外,其实还有很多简单的小妙招,助您远离流感困扰。 1.按摩鼻部 经常按摩鼻部可预防感冒、鼻炎,并能宣通鼻窍,使鼻塞缓解。将两手食指摩擦生热后,用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反复按摩数十次,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先用中指尖力点按住该穴,使之有酸胀感,再慢慢揉动该穴数十次。点按迎香穴后,鼻子有通气畅快的感觉。每天1~2遍。 2.刺激大椎 大椎穴(在颈后正中,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受寒最容易引起感冒。故平时可用手指按揉大椎穴,两手交替;外出时颈部(大椎)要保暖;淋浴时也可用热水冲激大椎穴处,水温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艾灸大椎穴不仅可以祛风散寒,防治感冒,还能补气助阳,提升精力及免疫力。 3.温水泡脚 “寒从脚底生”。足在人体最远端,保暖能力差,而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或中药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增进血液循环。 4.捶背端坐 腰背自然直立,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遍。捶背时要摒住呼吸,叩齿10次,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反复数次。此法可以通畅胸气、健肺养肺。 以上方法虽然不能完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日常养生保健还是不错的。
01 疑问:空气中有病毒!?口罩能防住么? 解答:有些人臆想的空气中弥漫着病毒是不存在的。 病毒不会脱离载体(比如血液、体液、唾液、飞沫等等)飘散。 我们戴口罩的主要目的是隔绝这些载体,洗手则是为了避免有病毒的载体沾染到自身,引发感染。 因此,只要不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不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带好口罩勤洗手,感染的几率其实很低。 02 疑问:病毒怕热?温度升高就没问题了? 解答:病毒在自然环境下“寿命”很短。 病毒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在临床送检病毒时,一般要用冷冻等方式保存标本,否则病毒很快就会分解。 病毒其实“寿命”很短,得找到活体宿主才能待住。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病毒的存活。 气温逐渐升高,病毒会失去生存环境,在高温中存活时间短,只能表明感染人的概率下降,但很多环节把控还是不能忽视,如洗手,消毒,戴口罩等预防不能放松。 03 疑问:病毒在变异?是不是更可怕? 解答:病毒很“狡猾”,会朝利于传播的方向变异,而其毒性是要降低,才会便于传播。 病毒非常“狡猾”,一旦感染人体,如果症状非常重的话临床对其干预治疗,不利于其传播。 而病毒的变异,是为了在宿主体内存活更久,而不是为了“干掉”宿主,但其毒性是要降低,才会便于传播。可能导致轻症病人增多,反而没有引起警示和足够的防范。 因此,更是要大家都参与进来做好防护,切断病毒传播的链条。 04 疑问:发烧是不是就是感染了? 解答:不一定,发热是很多疾病的表现症状。 刚刚开始发烧,不要惊慌,在家观察一两天,有些轻微的发热可能是热感冒,可能是体温波动,有的可能是紧张造成的,所以需要观察。 发烧可以先到社区筛查,体温超过37.5℃,发热超过两天,没有流感样症状(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病人,就要到发热门诊进一步甄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这个春节绝对的热点。口罩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用品,有关「口罩」的说法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说口罩摘了要剪碎,还有人说要用热水烫; 有人说口罩要越厚越好,另一些人说多戴几层更有效; 有人说口罩戴了也要换,还有些人说一直戴着不能摘; …… 面对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你可能也一头雾水。 别着急,丁香医生帮你整理了一份「口罩指南」。你想要了解的「口罩问题」,这里全都有。 1. 如何挑选到合适的口罩?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 - nCoV)疫情中,首选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咳嗽、讲话、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急性呼吸道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对流感病毒、SARS 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但不是所有的口罩都能够阻挡飞沫。常见的口罩分为 3 大类:医用口罩、防护口罩和其他口罩。 医用口罩 医用口罩分为两类: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护理口罩。 出于卫生考虑,我们推荐大家购买独立包装的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通常是灭菌的。 两种口罩外形相似,可看包装袋说明辨别 与医用外科口罩相比,医用护理口罩在抗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喷溅的性能上没有要求。 不过,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医用护理口罩也可以满足公众需求。 防护口罩 防护口罩也分为两类: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比如 N95 )和医用防护口罩。对于普通人来说,两种口罩都可以使用。 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 通常执行美国 N95、中国 KN95、欧洲 FFP2 、日本 DS2 等标准;这些标准是指阻隔直径大小约为 0.3 微米的颗粒物。而飞沫指直径大于 5 微米的气溶胶(颗粒物),因此普通人也可以使用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 * 测试标准稍有不同,测试的颗粒不同,FFP2 是油性与非油性都可过滤,美国有油性的 R 和 P 标准,中国有油性的 KP 的效率达到 95% ( FFP2 为 94% )。 数字越大,代表过滤能力越强,如 N99、N100、FFP3 标准的口罩,也有阻隔效率差一点的,比如 KN90 和 FFP1 口罩。 大家可以首选 N95、KN95 等口罩,KN90 次之。 在购买时,要留意口罩包装袋上是否有标注 N95 等字样。 *KN95 和 N95 只是审核机构和标准不同,它们都能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达到 95% 以上,大家无需纠结。 使用防护口罩(N95、KN95 等)时,要注意气密性程序测试 医用防护口罩 不仅满足对非油性颗粒物至少 95% 过滤效率要求(但不一定都获得了 N95 认证),还具有阻隔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喷溅的能力,更适合医务人员临床使用。例如 3M 1860/1860s 、9132 等。 敲黑板: 对于普通人来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护理口罩,以及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如 N95),都可使用。 如果能买到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就优先选它们。 但不要迷信医用防护口罩,因为它们的呼吸阻力很大、价格昂贵还缺货。 尤其是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好的人也应该避免医用防护口罩或工业颗粒物防护口罩,因为它们的呼吸阻力很大;一些人长期佩戴后会出现头晕、胸闷,甚至是缺氧,反而得不偿失。 其他口罩 例如棉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等,针对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不推荐使用。 这类口罩材质多为棉布、纱布以及帆布等,材质不够细密,缝隙较大,不能有效起到防护作用。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预防病毒的关键是少出门,不去人群聚集处。口罩只是不得已要出门时的选择。 2. 在家是否要戴口罩? 一般来说不需要。 如果有家人出现了发热或者卡他症状(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请给家人和自己佩戴口罩;如果有武汉接触史,建议电话向社区登记。 3. 能否在家自制口罩? 不靠谱。 网上自制口罩的教程,基本材料都是推荐棉纱、毛线、帆布等。这些材料空隙较大,无法有效过滤病毒。除了保暖,阻挡病菌作用十分有限。 4. 一戴口罩眼镜片上就有雾气, 怎么办? 检查口罩是否戴牢。 医用口罩:外科防护口罩要包覆住口鼻,同时记得按捏金属丝,使之紧贴鼻梁沿,减少侧漏。 防护口罩:将口罩调节至舒适位置,使口罩贴合脸部;将双手的食指以及中指按压调节鼻夹,直至贴紧鼻梁。 如果检查后仍存在雾气,可以考虑让呼吸气流轻缓一点。或者用上嘴唇覆盖呼吸,这样可以缓解雾气。 注意:一定要等雾气散了再工作。 5. 口罩越厚,防病毒效果越好吗? 不是。 医用外科口罩摸上去比较薄,但过滤效率却很高。阻水层、过滤层、吸湿层这三层有效阻挡了病毒入侵。 而市面上的一般棉布口罩,虽然厚实,但基本上不具备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不可靠。 只要是正规的口罩,戴一层就够了! 6. 如何正确地摘下口罩? 摘口罩时,记住 4 个 「不要」: 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 不要触碰口罩的内表面; 不要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不要直接放在包里、兜里等处,容易造成持续感染风险,可以由内向外反向折叠后,用自封袋包装。 摘口罩的时候,尽量避免污染区(外面),主要摘下耳挂。 7. 口罩佩戴结束后如何存放? 打开包装后未使用的口罩如何保持卫生? 医用口罩不能重复使用。原则上来说,防护口罩也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特殊,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口罩普遍稀缺。如果无发热或卡他症状(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可以重复使用,重复次数不得超过 5 次。 但我们还是要强调,重复使用有风险,建议只使用一次。口罩不够的话,尽量少出门。 口罩保存方法:防护口罩摘取后最好放在干燥处,再放在干净的密封袋里保存; 未使用的口罩应存储于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环境中,远离火源与污染物。 要记得看口罩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避免过期使用。 8. 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应该分为以下两种 : 如果恰好在医院或相关医疗机构:请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专业处理机构会进行集中处理。 如果平时在家:对于存在咳嗽、发热、咳痰、打喷嚏等症状的民众,推荐将口罩先丢至垃圾桶,再使用 5 % 的 84 消毒液按照 1 :99 配比后,撒至口罩上进行处理。 如无消毒液,也可以使用密封袋/ 保鲜袋,将口罩密封后丢入垃圾桶。 对于普通民众,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直接丢入垃圾桶。 *处置废弃口罩时要记得做好呼吸道防护(戴口罩、开窗通风等),一定一定要认真洗手。 9. 可以用微波炉或电烤箱加热口罩吗? 别逞强。乖乖按照前面的方法处理好口罩,然后交给专业人士来处理。 如果用微波炉或电烤箱加热口罩,一方面口罩内部结构破坏,口罩无法再次使用; 另一方面,微波炉或电烤箱由于处理医疗垃圾,也不能继续加热食物。 口罩、电烤箱和微波炉是都不想要了吗? 10. 口罩使用多久后应该丢弃? 根据 CDC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 的建议显示: 当口罩被感染者血液、体液或者鼻腔分泌物污染时、口罩呼吸阻力增大、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应该丢弃口罩; 如果口罩变湿或者被分泌物玷污,必须立即换掉。 同一口罩只能由一个人佩戴;重复使用次数不超过 5 次;正确使用、存放口罩,以防止口罩变形。 11. 如何避免买到假口罩? 在正规渠道购买,不要买散装拆零销售的口罩。 我们注意到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售卖的情况。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可能会导致防护措施无效,还可能会有物质残留。 在这提醒大家一定要在正规渠道、有信誉和销售许可的店铺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正品口罩。 目前,3M、Honeywell 等主流厂家都有防伪验证方式。请各位不要购买散装拆零销售的口罩。 别看平时口罩不起眼,关键时刻用处大。这 11个口罩小知识,快快学起来。 目前,疫情还在不断地蔓延。少出门宅在家,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丁香医生也会持续关注此次新型冠状肺炎最新进展,不断地为大家带来新的健康信息,为大家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经由 第三军医大学呼吸学硕士 蒋永源、南昌市第三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吴晓昇审核 — 参考文献 — [1]卫生保健中易发生流行及大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 世卫组织临时指南 [2]https://www.cdc.gov/ [3]https://mp.weixin.qq.com/s/qtlYpjwFtlonPExfkqmDJw [4]https://mp.weixin.qq.com/s/bgSiRd6YMJTbpgiSIHQREg [5]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infection-control/masks-and-n95-respirators [6] GB 19083-2010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最重要的方法,一次肠镜的收益,往往出乎您的意料。 95%的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肠道息肉从良性发展到恶性,一般需要15-20年时间。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用肠镜实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 结肠镜检查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是,一旦发现肠道有息肉,或者小肿瘤,要么可以立即切除,要么可以顺便取活检。大量的研究表明,结肠镜的筛查敏感性高达90%以上。 柳叶刀: 一次肠镜检查可使17年内肠癌风险降低30%! 最近,著名临床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最新研究,一次肠癌筛选检查可以使发生肠癌的风险降低超过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无数的生命。 这项研究历时近20年,是由英国的多家研究机构资助的。研究发现,检查大肠的下半部分可以预防35%的发生在这个部位的肠癌,挽救41%的患者的生命。 该研究跟踪随访了17万多人,平均随访时间超过17年,其中4万多人接受了肠镜检查。这是历时最长的关于肠镜检查是否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研究。 使用肠镜筛查可以发现肠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进行治疗,息肉可能变为癌变,而在肠镜检查期间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发展为癌症。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肠道筛查专家,文章的第一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WendyAtkin教授说:“我们知道肠道检查对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处。 虽然没有任何筛查是完美的,这项研究表明肠镜检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减少癌症死亡。肠癌是可以预防的,而用肠镜筛查肠癌是减少肠癌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应该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检查一下自己的肠道。’’ 内科学年鉴: 一次肠镜可使患癌风险最高降低72% 医生们认为,及早发现,肠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症。最近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肠镜检查能拯救生命。 该研究观察了大约25000位患者,他们所在的医疗体系普遍使用结肠镜检查,是50岁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筛查方法,因为这个年龄群体的结肠直肠癌患病率处于平均水平。 在这群研究对象中,2002年~2008年期间近20000名患者没有患癌症。大约5000名患者被诊断出结肠直肠癌,在2010年死于癌症。 研究分析发现,那些死于癌症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没有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比过去20年的筛查历史发现,结肠镜检查与死亡率降低61%有关,其中右侧结肠癌风险降低了46%,左侧癌症降低了72%。 这22种情况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 (1)有便血、黑便等症状者,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大便有粘液、脓血者; (3)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 (4)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 (5)大便变细变形者; (6)长期腹痛、腹胀者; (7)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贫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需明确诊断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长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结肠炎,长期服药,久治不愈者; (13)怀疑结肠肿瘤,但钡灌肠X线检查阴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检查发现肠壁增厚,需要排除结直肠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确定出血原因,必要时可镜下止血。 (16)曾患过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 (17)结直肠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一般每6个月至1年需要复查一次结肠镜。 如果术前因为结肠梗阻,结肠镜未能检查全部的结肠,则手术后3个月时应当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其它部位有无结肠息肉或结肠癌。 (18)已发现患有结肠息肉,需在结肠镜下切除者; (19)结直肠息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结直肠息肉术后可能复发,应定期复查。 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其它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 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20)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也应当体检做结肠镜检查。 大量的研究证明: 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2)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最好常规体检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 特别提示: 便血不要当成痔疮! 1、便血≠痔疮! 痔疮的发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所以很多人认为便血都是痔疮引起的。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很多其它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结肠癌、直肠癌、肛裂、直肠血管瘤等。 2、便血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同时便血也是痔疮、肛裂、肠炎等数十种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因而单纯的根据便血无法明确真正的病因。反复出现便血、黑便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行结肠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3、痔疮不会引起直肠癌,但是痔疮可以同时伴发直肠癌。 痔疮是一种良性疾病,是不会演变成直肠癌的,但是得了痔疮的患者同时也可以得直肠癌。应当高度引起重视。 4、痔疮患者便血久治不愈应高度怀疑直肠癌。 痔疮和直肠癌的主要症状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为有痔疮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认为是痔疮出血。直肠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疮栓治疗后便血也会有所好转,但是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便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行直肠指诊和结肠镜检查,以便排除结直肠癌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胃肠病 开问医学
原创: 长青树 消化时间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 次/日),粪便量增加(>200 g/天),粪质稀薄(含水量>85%),病程超过 3 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 [1]。它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病因复杂多样,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工作节奏的改变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慢性腹泻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腹泻的分类 腹泻按其机制可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动力异常性腹泻四类。 1. 渗透性腹泻: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导致的腹泻,其重要特点是禁食 48 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2. 分泌性腹泻:由于肠粘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导致的腹泻,有如下特点:禁食 48 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为水样便,无脓血便。 3. 渗出性腹泻:又称炎症性腹泻是由于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而大量渗出所导致的腹泻。此时炎性渗出虽占重要地位。但肠壁组织炎症及其他改变而导致的肠分泌增加、肠吸收不良和蠕动加速等病理生理过也在腹泻得发病中起很大作用。渗出性腹泻的特点是粪便中含有渗出液和血液。 4. 动力异常性腹泻:由于肠道蠕动过快,使肠内容物过快的通过肠腔,与肠粘膜接触时间短,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水、电解质吸收减弱,从而导致腹泻。动力异常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是排便急、粪便稀烂或水样,不带渗出液和血液,往往伴有肠鸣音亢进或腹痛。 但需注意的是,大部分腹泻并非由一种机制引起,可能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 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等,其次还有真菌、寄生虫等; 2. 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憩室炎、缺血性肠炎等; 3. 肿瘤:如小肠淋巴瘤、结肠癌、直肠癌、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4. 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短肠综合征、脂肪泻、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等;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弱等; 6. 药物或毒物:如硫酸镁、聚乙二醇、乙酰胆碱、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药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 7. 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等。 诊断步骤 慢性腹泻的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粪便检查(包括病原体检查)和一般生化检查为基础,必要时可进行 X 线钡剂造影、内镜、超声、CT 和 MRI 等检查。若病因仍不明确者可视不同情况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粪脂定量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小肠黏膜活检等。当高度怀疑某些有特效疗法的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等而各项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进行诊断性治疗 [2]。 治疗 1. 病因治疗 腹泻只是症状,病因治疗是慢性腹泻治疗的基本原则,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性腹泻需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肠病者应使用糖皮质类同醇或氨基水杨酸制剂,胃泌素瘤患者应予抑酸剂和手术切除肿瘤;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需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类成分等。 2. 对症治疗 ①纠正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②营养支持:营养不良者予营养支持,如谷氨酰胺是生长迅速的肠黏膜细胞所特需的氨基酸, 与肠黏膜免疫功能、蛋白质合成有关。因此, 对弥漫性肠黏膜受损者, 应注意补充谷氨酰胺等。 ③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用止泻药;需特别指出的是感染性腹泻早期严禁使用止泻药。 常用的止泻药物具体如下: 收敛及吸附性药:如鞣酸蛋白(每天 3 次,每次 1~2g)、药用炭(每天 3 次,每次 1~3g)、次碳酸铋(每天 3 次,每次 0.5-2.0 g)、蒙脱石(每天 3 次,每次 3 g)等; 减少肠蠕动药物包括: 阿片类药物:如阿片酊(每天 3 次,每次 0.3-1.0 ml)、复方樟脑酊(每天 3 次,每次 2~5 ml)、地芬诺酯(每天 2~4 次,每次 2.5~5 mg)等; 钙离子拮抗剂:如奥替嗅铵(每天 2~3 次,每次 40 mg)、匹维嗅铵(每天 3~4 片,每片 50 mg),这类药物尤其适合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抑制肠道过度分泌的药物:如消旋卡多曲片(每天 3 次,每日 100 mg)等; 微生态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每天 3 次。每次 0.5 g)、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天 2~3 次,每次 2.0 g)等,慢性腹泻患者临床上应用微生态制剂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微生态制剂还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尽早恢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上述药物剂量为健康成人常用剂量,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遵医嘱调整剂量,此外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服用剂量也有差别) 3. 替代治疗 主要是针对胰源性消化不良,根据病情,进餐时补充各种胰酶制剂,并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剂量。 4. 心理治疗 主要是针对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等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除纠正胃肠平滑肌运动紊乱、调节内脏感觉异常外, 还可能需要配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治疗。 此外除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应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低脂少渣易消化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能饮食,禁食生冷刺激性食品等。 总之,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慢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以便为患者提供早期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编辑 | 李晴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葛俊波,徐永健主编. 2. 刘文忠. 慢性腹泻的诊断和处理 [J]. 胃肠病学,2010,15(5):257-260.
IBD:绿色的癌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和普通肠炎有较大区别。普通肠炎一般是急性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后可以治愈。而 IBD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仍无法治愈。 IBD 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两者最大的区别是:UC 的炎症只局限于大肠,而 CD 的炎症可以发生于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部。 IBD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1. 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便血、肛周脓肿等; 2. 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发热、乏力、贫血等; 3. 肠外表现如关节、皮肤、粘膜、眼部病变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肠梗阻、大出血等,甚至癌变。 近 20 年来,我国 IBD 发病率快速增长。病人一旦得病,诊断、治疗方面要花费大量的费用,这会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IBD 也因此得名——绿色的癌症。 IBD 病因: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 IBD 共同发病机制,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粘膜屏障,导致肠粘膜持续炎症损伤。 对于 IBD 患者来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一直处于异常亢进状态,如果摄入食物过敏原便会加重肠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 CD 患者血清中抗鸡蛋、牛奶、小麦、玉米、大米、西红柿、鳕鱼和大豆的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明显偏高。 很多人会怀疑,患者可能是因为吃了某些食物或某种有害成分,造成胃肠道粘膜的免疫损伤而引发 IBD。 前期有媒体报道,1 名 11 岁女孩对辣条特别钟爱,一年多来,每天至少吃 2 袋。但随后便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和腹痛,体重也明显下降。最终,女孩被诊断为克罗恩病。家人一度以为,是因为辣条导致的疾病。 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证实 IBD 就是因为饮食而导致的。但是,较差的饮食习惯,富含饱和脂肪的「垃圾食品」、典型的西方化饮食常被认为是影响基因易感人群发病,或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那么辣条究竟是不是罪魁祸首呢?目前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案例中的女孩可能已经有潜在的 CD,吃了辣条这种刺激性的食物后,导致症状的加重。 IBD 如何确立诊断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患者说这样的话:「我在我们当地医院看了一年多,什么检查也都做了,也没确诊是什么毛病。」 在临床上对于 IBD 的确诊尚缺乏金标准,加上很多医护人员的认知不深,往往会导致患者就医延迟。 IBD 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是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判断。 1. 首先是疑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反复腹泻、腹痛,近期体重下降 10 余斤等症状。 2. 然后就是进行拟诊,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中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C 反应蛋白的和血沉的升高。 3. 一般克罗恩病患者会出现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粘液血便多见,大便钙卫蛋白是一项检测大便中炎症指标的一项检查,可以很好的反映肠道的炎症情况。 4. 进行内镜检查包括小肠镜,大肠镜,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价值,炎症性肠病患者内镜下的肠道是有散在或多发溃疡,但是到这里还是不能确诊,最后还要看病理学特征性改变。 无法治愈,但能与疾病「和谐共处」 首先不管是克罗恩病还是溃疡性结肠炎,目前都无法治愈。治疗的总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总方针是升阶梯疗法。一般轻度的 IBD 首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中度 IBD,激素是首选药,如美卓乐等,激素抵抗或依赖时推荐加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等。 重度 IBD 可选择副作用较小,但是较昂贵的生物制剂。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IBD 患者如何健康饮食 IBD 预防、或 IBD 患者饮食的大致方针就是健康饮食。 高糖(蔗糖)食物、高脂饮食、肉类食物(亚油酸)、低纤维食物可明显增加 IBD 发生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鱼肉、谷物、坚果则能够降低 IBD 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多摄入水果、蔬菜、鱼肉者,会使 CD 发病风险降低 53%。 因此,要教育患者不吃垃圾食品、少吃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辣椒等)、不吃在冰箱里存放过久的食物,少吃有添加剂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高质量蛋白质食物。 原创: 王大眼 消化时间 审核:浙江大学明州医院 吴汉平 责任编辑: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