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康复和手术同样重要,正确的术后康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预防肌肉萎缩,增加腰椎椎体稳定性,减轻局部水肿,防止术后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等。术后康复指导以时间划分可以包括:术后1月内康复、术后1-3月康复、术后3月康复指导。术后1月内康复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行平卧锻炼及短暂下床活动,活动范围仅包括饮食、排便。1.早期离床活动指导为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椎间孔镜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选择离床活动时间应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异(腰椎后路手术应平卧6小时后下床活动,腰椎侧后路手术回病房后可自行下床排便)。下地活动之前应先佩带腰围在床上练习坐起,尤其高龄患者需确无头晕、眼花现象时才在家属或医务人员陪同下离床活动。2.起、卧床姿势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以仰卧坐起为禁忌。正确方法是:当从仰卧位到坐位时,先身体侧卧90°,双下肢下垂床沿下,双手撑床面,慢慢坐直。从坐位变成卧位,先坐于床沿,双手撑床面同时侧卧90°,头侧着床沿躺下,翻身仰卧,下肢抬起放于床上。这样起卧方式可减轻椎间盘内压力,减少脊柱椎体及周围肌肉韧带活动范围,保持脊柱的相对稳定性,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症状,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3.平卧锻炼平卧锻炼可预防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锻炼方式包括踝泵运动、直腿抬高锻炼、空踩单车锻炼。3.1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中包含踝关节的背伸及屈曲活动,建议每天6-8组,每组30-50次,每次背伸3-5秒、屈曲3-5秒。3.2直腿抬高锻炼直腿抬高时神经根可有1厘米左右移动,从而增加神经根本身及周围组织的血液运动及适应性,有助于消除局部肿胀及防止粘连。术后第一天就开始锻炼,方法是:平卧,先伸直下肢,然后抬起,抬高角度以病人无下肢疼痛为宜,坚持3-5秒,放下,再抬另一条腿,如此反复数次,每天6-8组,每组30-50次。术后1-3月康复以腰背肌功能锻炼为主,可下床自由活动,避免负重及剧烈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以无身体疲劳为度。1.五点支撑法病人用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臀部向上抬起,悬空后伸。2.飞燕点水法第一步:病人俯卧于床上,两上肢向背后伸,抬头挺胸,使头、胸及两上肢离开床面。第二步:两腿伸直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可交替进行抬起,然后同时后伸抬高。第三步:病人头、颈、胸及双下肢同时抬起,两上肢后伸,仅使腹部着床,身体呈弓形,如飞燕点水姿势。术后3月可自由日常活动,不负重,不过度弯腰,正确佩带腰围,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器械负重等,建议行游泳锻炼,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
脊柱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脊髓相关疾病,因手术部位邻近神经血管,手术中很容易对血管神经造成医源性损伤,因此尽早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医源性损伤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可有效地降低此类并发症发生率。2009年,美国脊柱侧凸学会(SRS)发出声明:IONM(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必备方案,而不是可有可无,其已被证实能有效监测脊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手术中向手术操作者、麻醉医生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员及时反馈脊髓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能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方案,避免不可逆的损害,降低手术的风险。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SEP通过将记录电极放置在监测的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分析刺激外周神经后记录到信号波形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来评判神经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SEP可评估脊髓楔束、薄束等感觉传导束实时状态,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当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时可客观地判断脊髓的损伤程度。SEP可连续监测,电刺激通常不会影响患者运动系统,因而不会造成患者肌肉收缩移动,从而对手术操作干扰较小,无需担心肌松剂对监测的影响而广为应用。SEP常用的刺激部位及记录电极位置。上肢的正中神经(B)或尺神经(C)和下肢的胫后神经(E)或腓总神经(F)为SEP常用的刺激部位,记录电极上肢选择C3’和C4’(A),下肢选择CZ’,参照电极FZ(D)。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MEP是指将记录电极放置在电刺激大脑皮质相对的靶肌肉上,分析电位信号,评判运动神经功能及传导通路的完整性,MEP能客观、及时反映出手术中运动神经功能状态传导通路情况,可准确的发现术中各因素导致的运动神经功能损害,使医护人员能及时解除危害因素。该操作简便,信号波形稳定,术中单次刺激即能获得波形,无需叠加,MEP能有选择性地监测运动传导通路较SEP警告信息平均早5min。除此之外,相对于SEP,MEP对脊髓缺血的监测更具优势,低体温、低血压对MEP信号影响小。MEP常用的刺激点及记录电极位置:C3,C4为TES-MEP的刺激点(A),记录电极选择拇短展肌和(或)小指展肌(B)和图片展肌(C)以及手术节段对应的肌肉(D~G)。SEP模式只能间接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功能,MEP模式也只能间接监测脊髓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活动,难以全面且高质量的监测脊髓功能状态。因此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MINM)越来越受脊柱外科医生关注,且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成为神经电生理监测金标准。目前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常应用SEP、MEP进行联合监测。且MINM监测脊柱手术时应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手术入路及不同手术部位应偏重于不同的监测模式,MEP对前路手术效果较好,后路手术则应以SEP监测结果为主,而下腰椎手术则重点依靠EMG(肌电图)监测结果。
日前,一位25岁的年轻小伙郭某因“腰部疼痛不适3月余”于当地医院查腰椎MRI提示:腰5-骶1椎间盘脱出,当地医院建议其住院手术,患者拒绝,自行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但仍觉左侧腰部异物感,遂至我院门诊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无下肢麻木疼痛,无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针对此类患者,虽具有一定程度的腰痛不适,但无进行性神经损伤或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过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不利于突出的椎间盘自发吸收。谢林主任结合中医望闻问切,以经典名方三痹汤为基础化裁,很快为患者拟好药方,同时告诫患者加强腰背肌锻炼。笔者由此而思考,突出的椎间盘,还能回去么?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的自发吸收是指在没有进行髓核消融和外科手术干预的情况下,突出的髓核自发消失或缩小的现象。1984年GUINTO医生最早发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缩小甚至消失,并将之命名为“自发性消退”。随着愈来愈多的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案例得到报道,针对无明确手术指征者,保守治疗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目前大多数报道提示:年龄方面,患者越年轻,越容易发生重吸收;而BMI数值越高发生重吸收的概率越低,因此降低体重仍具有确切指导意义;从突出类型而言,游离型和脱出型的重吸收率远远高于其他分型,其中,游离型重吸收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后的前6个月是重吸收发生的活跃期,增强MRI中椎间盘组织周围高信号厚度,可为预测自发吸收提供参考。重吸收的发生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主要与椎间盘组织脱水和收缩、炎性反应、血管生长因素、细胞凋亡等相关。有学者指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更易诱发巨噬细胞等炎性因子产生作用,诱发炎性反应,进而诱导免疫活性细胞迁移,促进椎间盘组织吸收。需要强调的是,过度使用抗炎药,会抑制重吸收的发生,但仍需警惕长期慢性炎症反应对周围神经根的影响。突出的髓核周围在诱发炎症反应过程中形成肉芽组织,表现为MRI加权图像上的环形高信号,这种椎间盘突出组织边缘环形强化,中心无强化的现象即为“牛眼征”。这提示突出物为水合信号高的髓核游离物,影像学上边缘厚度越大、信号越强,越有可能发生椎间盘突出组织的重吸收。多数发生重吸收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以休息、止痛药及物理治疗等为主;祖国医学通过中药口服,如牛膝、杜仲、地龙、桂枝等中药对于促进脱出椎间盘的自发吸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针灸、推拿等疗法亦可缓解局部疼痛、解除小关节局部痉挛与紊乱状态,从而促进其回纳吸收。临床上,对某些椎间盘突出患者经系统的保守治疗后,效果改善不明显,且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李阿姨颈椎僵硬,伴有头晕失眠,在门诊看到医生开的“足浴方”惊呆了:医生,我这不是颈椎问题么,你怎么给我泡脚呀,你怕不是搞错了。 医生:没错,这就是颈椎病足浴方,针对你这种交感型颈椎病,颈椎僵紧伴头部不适效果很好。具体为啥能颈痛医脚呢,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诉多但客观体征少,症状多种多样。如颈肩部酸痛紧张、头痛、恶心、胸闷、耳鸣、肢体麻木不适等。临床上缺少特效的治疗方式,推拿、针灸、热敷、心理干预等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足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晋代《肘后备急方》,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这是陆游在《剑南诗稿》中的诗句。历代养生家把每晚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却疾、益寿延年的一项措施。民国时候的张树元在《养生诗歌序》中说:“文正(曾国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1.促进下肢循环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当脚泡在适当的热水中时,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会受到相应的温度刺激,可改善下肢的血循环,降低腿部的肌张力,同时可以增强下肢的淋巴回流能力。 2.经穴作用中药足浴中药特有的功效以及刺激人体下肢经穴和经络,调理经络经过的组织器官、部位的气血,使得气血运行通畅,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及保健的功效。3.兴奋副交感神经泡足可以刺激下肢的神经感受器并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消除身体的疲劳。同时中药可以通过经穴作用于脏腑,协调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兴奋程度,改善相关症状。 三伏天本来就热,也能泡足么。当然可以,“民谚云: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和暖。” 谢林教授根据临床总结交感型颈椎病病证特色,认为其病在颈项,而证在“肝肾”,建议调治肝肾气血,而中药泡足直达下焦。处方以舒筋通络、温经活血、祛风除湿药物为主,临床反馈效佳。 每天晚上用40摄氏度左右的中药足浴泡脚15—20分钟,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膝下,泡至颈项部微微出汗,切记不可大汗淋漓。泡足后半小时内不可吹空调、风及沐浴。 泡足以后最好做些简单的按摩,比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踝处找找有无痛点,每个痛点处按揉三分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外治相对内服药物有独特的优势,其抗炎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是通过局部皮肤的孔窍经穴渗透、吸收、扩散而到达病所起作用,避免了经口服、静脉给药、肌内注射等途径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中药封包技术是近些年来推广应用的中药外治技术,其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祛风散寒、通痹止痛的药物成分,通过热力的作用,将药包内的中药活化物质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活血化瘀、疏通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壮骨、行气止痛等作用。 对缓解腰部疼痛、腰肌劳损、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非急性期)、关节痛,或风寒之邪导致的胃痛、腹痛、手脚发凉等病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组成:杜仲、补骨脂、红花、吴茱萸等多种中药组成;方解:方中杜仲、补骨脂补益肝肾,红花活血通经,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等作用。1.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肩周炎、骨关节炎、骨折、外伤肿痛、落枕、股骨头坏死等。2.神经系统疾病:肌体麻木、肌肉萎缩、口角歪斜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炎症、消化不良等。能尽快的恢复患者的胃肠功能,不仅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而且会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4.通过运用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散寒等方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1.患者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禁止使用热湿敷。2.患者存在皮肤有溃烂或大疱性皮肤病、剥脱性角质层松解症,也不能够使用热敷。3.不明肿块、出血倾向者慎用。4.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经期女慎用。1.此治疗有内病外治的效果,但许多疾病仍需内外兼治。2.热敷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一些临床表现和皮肤状况,如果出现了皮肤过敏的情况,应该立即停止。3.药物的温度,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通常40-50℃即可,防止太烫的药物造成局部伤口疼痛加重等情况。4.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热敷。5.扭伤、拉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皮下有瘀血,48小时之内不宜热湿敷,否则会加重局部肿胀。
颈椎过伸伤是指颈椎在过度伸展性暴力下(交通肇事、平地跌倒、高处坠落等)造成的过伸位颈椎脊髓的损伤,也称作挥鞭伤,顾名思义,就是颈椎像鞭子挥出一样甩动,从而造成损伤,好发于合并严重颈椎退变或颈椎管狭窄的中老年人,此类损伤约占全颈椎各类型损伤的30%-50%。正常成人在进行生理曲度内的颈椎屈伸过程中,由于椎管内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硬膜囊不会受到前方的颈椎间盘、后纵韧带以及后方的黄韧带的压迫。然而,如果患者既往有严重的颈椎退行性变或椎管内韧带骨化或椎管狭窄,颈椎的过伸位容易使颈脊髓的硬膜囊受到前方的椎间盘或前后方的骨赘等致压物压迫,同时还会造成脊髓内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脊髓中央管周围水肿,使椎管内脊髓横截面积增大,进一步加重脊髓受压,最终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和功能的丧失。过伸性损伤除表现为颈后部疼痛不适外,由于前纵韧带损伤,可有颈前部疼痛症状,活动或过伸时疼痛加重。此外,过伸伤患者最常表现出典型的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症状:上肢瘫痪症状重于下肢,手部功能障碍重于肩肘部,感觉丧失主要表现温度觉和痛觉等浅感觉丧失,而位置觉和深感觉存在,即感觉分离,严重者可伴有大便失禁及小便滞留。 X线以及CT检查可能是阴性的结果,部分可发现椎间隙增宽或者上一椎节椎体的前下缘可有小骨片撕脱,不仔细确认甚至可能遗漏,少数情况下CT能发现后方椎板骨折。 MRI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怀疑颈椎过伸伤时应尽早行颈椎MRI检查。MRI可以显示脊髓有无水肿变性、有无合并椎间盘突出、黄韧带或前、后纵韧带的改变,这些均可为诊断提供参考。1.小心行驶,注意安全,避免急刹车。乘车时不要玩手机、睡觉,防止颈椎过度屈伸。2.上下楼梯注意安全,平地行走注意地面湿滑,防止跌倒。3.跌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先判断上下肢以及颈部有无异常感觉或者疼痛,如有以上症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送往正规医院就诊,期间使用颈托固定。注:有颈部基础疾病者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颈前、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应尤其注意以上几点,同时避免不恰当的颈椎推拿按摩,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颈椎功能锻炼。当受伤后出现颈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和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颈部活动,旁人也不要随意搬动伤者颈部,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没有严重脊髓损伤的症状,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局部予以消肿止痛、营养神经、戴颈托等。 手术指征:影像学明确提示脊髓损伤,经过非手术治疗症状不缓解;明确的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等,导致脊髓压迫;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有明确病变节段;上颈椎的过伸伤者。
尾巴似乎是自然界里所有动物的标配,小到老鼠兔子、大到狮子老虎,动物们好像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尾巴,而人类为什么没有尾巴呢?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几百万年前,地球出现了巨大的环境变化,茂密的热带雨林转变为开阔平坦的草原,我们的祖先猿类从树上走了下来,开始了陆地的生活。与其他动物不同,猿类主要以采集为主,所以不需要大量的奔跑和跳跃,也不需要在树上闪转腾挪,只需要手脚灵活就可以了,所以尾巴作为一个不怎么使用的器官,渐渐失去了作用。到了后来,尾巴逐渐退化,就成为了人类的尾骨。它藏在脊柱的最下端,或许只有在摔一个屁股墩导致尾骨骨折时,才刻骨铭心地唤醒人对祖先的尾巴的记忆。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结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它是构成骨盆的一部分,为骨盆肌肉提供附着处。尾骨骨折常表现为局部的疼痛、肿胀、惧坐等,如果尾骨骨折压迫直肠,患者常有肛周坠胀感,排便次数增多等表现。骶尾骨X线或CT检查显示正常骶尾椎生理弧度改变,骶尾关节分离或成角,出现阶梯样改变。尾骨骨折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患者早期避免久坐、骑车,可坐软垫以避免骶尾部受力,口服镇痛、肌松等药物对症处理,对于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久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物理治疗及封闭治疗。绝大多数尾骨骨折患者能通过非手术治疗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即使尾骨骨折愈合后成角明显对日常生活也没有影响。如果大家一个屁股墩后出现了尾骨处的疼痛不适,要记得及时就医,照顾好自己的“小尾巴”~
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其中26%~42%的下腰痛是由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纤维环撕裂是引起DLBP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DLBP的MRI诊断,除了观察腰椎间盘突出、膨出之外,还需要重视腰椎间盘MRI局限性高信号区(HIZ),据研究发现,HIZ是纤维环撕裂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HIZ指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矢状位T2加权像上表现的HIZ。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腰椎间盘“单HIZ”和“双HIZ”的概念,单HIZ即腰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T2加权像为高信号、T1加权像为较低信号或等信号;双HIZ即腰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射状撕裂在MRI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1.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2.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3.纤维环中出现退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1.药物治疗治疗慢性腰痛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药和阿片类药物等,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物在腰痛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慢性腰痛的证据等级较低,且主要为短期疗效评估。同时,在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关副作用,尤其是胃肠并发症。而目前关于将肌松药单独用于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较少,临床上通常将肌松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共同使用,可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2.硬膜外注射疗法硬膜外注射疗法常作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药物治疗无效后的下一步治疗方案。硬膜外注射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类固醇,而最常用的穿刺路径包括椎板间入路和骶管入路。据研究表明,无论椎板间入路还是骶管入路,硬膜外注射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都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可显著改善腰腿痛症状。3.手术治疗持续存在的腰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法显著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时,往往需要选择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经皮内镜技术、腰椎融合术等都是临床上治疗DLBP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因意外跌打损伤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或中老年人因骨质增生等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服用活血、止痛、消肿药物缓解症状。那么,对于一些不愿意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骨伤科治疗疾病可通过药物内服或外用、手法、练功等方式,根据患者病情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选择,必要时结合手术干预、微创等综合治疗。“膏药疗法”作为药物外治法之一,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具有简、便、验、廉、安全可靠等特点。膏药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通过将药物碾成细末,用芝麻油、桐油、蜂腊等混合,摊在皮纸、布及动物皮毛上,使用时将其贴敷于患处,发挥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等效果。膏药疗法更是祖国医学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谢林主任带领团队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潜心研制祛瘀消肿膏、抗骨增生膏等院内制剂,应用于跌扑外伤所致之肿痛、退行性骨关节炎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1.祛瘀消肿膏跌打损伤泛指外伤疾患,多因跌、扑等外力所致,主要病机为瘀血内阻,筋脉瘀滞而致肿痛,因此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祛瘀消肿膏由元胡、儿茶、乳香、没药等中药组成,是跌打损伤瘀血内阻,筋脉瘀滞而致肿痛的中药外用膏药。因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故命名为祛瘀消肿膏。2.抗骨增生膏现代医学认为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由于肥胖、劳损、关节先天性异常等因素导致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抗骨增生膏由防风、独活、红花、苍术、桂枝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取其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作用之意,故命名为抗骨增生膏。1.贴敷前局部清洁:为确保局部皮肤清洁卫生,可先用医用酒精擦拭患处,再行贴敷。2.贴敷位置:找准痛点,确保疗效;尽量避开头面、毛发较多的部位。3.贴敷时间:扭伤后24h内一般先予冷敷;如扭伤24h内已行冷敷,则在24h后贴敷膏药。1.一剂膏药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如有不适及时取下。2.皮肤破损处忌膏药直接贴敷,防止发生化脓性感染。3.如中途有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泡、瘙痒说明您的皮肤可能对膏药过敏,应及时取下,并进行抗过敏治疗。4.因膏药组成中含活血药如红花、乳香,孕妇忌用。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syndrome,PS)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腰腿痛疾病。本病有坐骨神经的类似症状,因而较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因梨状肌受牵拉后变性损伤、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狭窄,引起此部位神经及血管受压,进而导致患者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刀割”或“灼烧样”臀部疼痛感,双下肢关节屈曲受限,躯体呈蜷缩状,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因此,准确诊断梨状肌综合征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医学影像及相关技术以明确诊断。梨状肌形状为三角形,属于臀部深层肌,起自部分骶骨前端,终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是配合臀部内外相关肌群以完成由骶神经支配的下肢外展及外旋动作。若髋关节旋转或外展超出正常范围则可能损伤梨状肌。处于紧张状态的梨状肌卡压坐骨神经,并刺激局部及其所支配肌肉,产生放射性疼痛。此外,梨状肌在损伤或受凉的状态下较易呈现痉挛,出现一系列坐骨神经刺激症状,引起梨状肌综合征。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1)解剖因素:以分裂或走行异常为主的梨状肌及坐骨神经问题。(2)直接因素:严重外伤、手术或由其引发的缺血性损伤。(3)其他:除骨伤科疾病因素之外,骨盆处肌群可能由妇科、泌尿相关疾患引发。1.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重要依据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为主。梨状肌综合征MRI表现为梨状肌肥大,神经血管样组织骑跨,信号为脂肪及纤维条索的混合影像学表现;梨状肌变小,纤维束较正常偏细,周围脂肪化性质的软组织显示梨状肌病变。应用MRI检查梨状肌综合征优势明显,可有效鉴别骶髂关节疾病。2.体格检查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相对典型,体征较易查出。梨状肌、骶骼关节及坐骨结节处可有压痛,患侧臀部有条索状或腊肠状物,牵拉患肢可缓解疼痛。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于仰卧放松时表现为患侧足外旋,提示具有明显阳性特征。3.超声检查医学影像学中MRI以静态显示梨状肌状况,而超声则可以实时成像动态梨状肌。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梨状肌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为本病提供重要信息。本病不建议选择外科治疗,手术风险性较高且疗效不佳,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初期使用消炎镇痛药、理疗等解除肌肉痉挛。中医药治疗包括推拿手法治疗、理疗、中草药、针灸等,疗效显著。推拿为本病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痛苦。治疗时首先要选准部位,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后伸,腰臀部肌肉放松。术者自骼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连线,连线中点直下2cm处,即为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之部位,其两侧即为梨状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