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年之前,又到冬天,流感在我国北方肆虐了一段时间,随着气温下降,江南地区进入了流感的高峰,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熟悉的那个老朋友又来了......流感猛于虎,不小心就被扑倒。别轻视流感,不重视它,会让你异常难受,生不如死,寝食难安很多朋友跟我说,我开始也没想到是流感啊,拖了几天就觉得不对劲,等反应过来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早期识别流感时非常重要的。识别流感,自我感受很重要,比如:“突然感觉自己有点说不出来的不适、有人不想下班聚餐喝酒了、有人推掉约好的麻将了、有人觉得怕冷、有人不到8点就想睡觉了、家里或办公室有人先后感冒了、认为自己是重感冒、发热了、平时感冒靠扛,这次主动想吃药了、平时随便吃药就好了,这次想去挂挂水了。”等等等等各种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流感的临床表现又有哪些特点呢0~3岁儿童流感的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易哭闹、呼吸急促等症状。3~6岁儿童多表现为明显的发热、咳嗽和喉咙痛,活动较平时有减少。6岁以上儿童症状接近成人,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全身症状(肌肉酸痛、乏力等)较明显。基本上,冬天的所谓重感冒基本都是流感,你认为自己“病了”,那你基本就得流感了。当然,如果不能确定,我们还是要去医院检测一下,排除其他可能。对付流感,现在武器不少,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早日确诊,早期用药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没有必要去熬着有任何疑问及时就医咨询
这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咳嗽原因之一,但是不管医生也好还是家长也好,总是忽略了这个疾病的存在,仍按照普通感冒和支气管炎的方向治疗,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又叫做鼻后滴漏综合征早先也曾叫做鼻后滴漏综合症(PNDS)比较形象的表达了这个疾病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指由过敏性鼻炎、鼻窦炎产生的鼻腔分泌物倒流,经后鼻孔流至鼻咽部、口咽部、咽喉部,对局部黏膜造成刺激,引发咽部不适。 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发表的咳嗽临床应用指南中建议采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这个新的术语来代替鼻后滴漏综合征。但是临床上儿科医生更喜欢用鼻后滴漏综合征来跟家长解释,更容易接受,也更形象。 患病儿童常有鼻内分泌物倒流,黏液附着咽后壁,引发咽部发痒、有异物感或浆糊黏着咽喉的感觉,并伴有频繁清喉动作。这种咳嗽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反射,当孩子的鼻腔、鼻窦发生炎性疾病时,产生的分泌物刺激分布于鼻、鼻窦、咽喉等处的咳嗽感受器,增加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同时当孩子有鼻炎、鼻窦炎时,鼻黏膜纤毛功能受损,正常排出分泌物功能障碍,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刺激此处咳嗽感受器,产生冲动,通过神经反射而咳嗽。 如何识别1、咳嗽多为干咳,可轻可重,时间以早晚或者体位改变时候明显,有些并无明显时间特点。大多数既往有鼻炎史,伴有鼻子症状,如鼻涕、鼻塞、睡眠张口呼吸,打鼾等症状,可能伴有明显咽部清嗓子动作。 2、查体可以发现咽后壁附着鼻涕样分泌物,分泌物流经区域黏膜呈慢性炎症反应、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及慢性炎症改变。也可能发现不了分泌物,可能是孩子刚刚吞咽了咽部分泌物,所以更多关注咽部是否有滤泡增生、平时是否有鼻子症状。 3、耳鼻喉科医生会诊,补充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鼻内镜和鼻窦拍片或CT等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孩子鼻部问题所在。 如何诊治孩子感冒后咳嗽很常见,凡咳嗽超过急性期,即2个星期以上,就要关注是否出现鼻炎或鼻窦炎并发症,要及时调整治疗,不要仍当成感冒未愈,一旦变成慢性,就成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反复咳嗽除了看儿科,有时也要看耳鼻咽喉科,很多儿童慢性咳嗽与耳鼻咽喉科疾病有关,现在孩子很多有过敏体质,或者家长有鼻炎,咽炎,鼻窦炎病史尤其要重视。 鼻窦的急性炎症在抗感染同时,需要对症改善鼻塞,使窦口开放,促进引流,鼻腔分泌物自然减少。鼻窦慢性炎症在急性炎症治疗基础上,同时需要鼻喷抗炎药物,一般选用鼻内激素,儿童常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鼻腔护理也很重要,给予生理性海盐水鼻喷剂,有助于稀释粘液,促进粘液排出,恢复鼻腔纤毛功能。 如果孩子伴有过敏性鼻炎,可选择指南推荐抗组胺药,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中-重度鼻炎也需要鼻喷糖皮质激素,另外回避过敏原刺激也是控制过敏性鼻炎重要措施。 如果合并有腺样体肥大,轻-中肥大可以使用鼻喷激素治疗3月,重度肥大的影响孩子呼吸和睡眠则需要手术摘除。
家有爱生病的宝宝,当妈的真的操碎了心。只要听到有什么好的保健品,偏方,中医,都想拿来一试,再贵都不在乎,这种心态让不少江湖骗子和保健品公司有了生存的空间。 那么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可以实现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的抵抗力,一般仅指针对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地球上病毒都存在40亿年了,而人类出现不过几万年,人类的发展过程,一直在与病毒斗争,到目前为止,只有几种病毒有特效药物,绝大多数病毒无药可治。所以病毒才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儿童时期生病本来就是生活常态 一般来说,孩子们常常会从6个月后开始生病(很多孩子第一次持续高热就是幼儿急疹),因为他们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免疫力从出生即开始衰减,到6月大时就到了最低点,而自身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壮大。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还能继续通过母乳获得一些额外的免疫保护。不过,能撑到1岁不生病也已经很不错啦,之后开始一轮一轮地生病。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大概每年会感冒8-10次,除了感冒,孩子们还很容易腹泻,平均也要2-3次一年。而一些孩子肠胃比较敏感,感冒时也会同时腹泻。 还有中耳炎,尿路感染,肺炎,流感,手足口,结膜炎,水痘等等,都是孩子容易生的病。大家算一算,每年8-10次感冒,2-3次腹泻,再加上这些婴幼儿常见病,孩子们是从年头生病到年尾,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一本薄薄的病历卡都写的满满的了。 在斗争中获得成长 孩子们总是生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新的”病毒中——很多我们成年人已经免疫的病毒,对孩子的免疫系统来说,都是初次交手。在没有作战经验的情况下,被病毒入侵导致生病,真的情有可原。无论你把家里收拾得多么干净,无论你多么注意自己和孩子的个人卫生,无论你怎么消毒,我们身边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光是感冒病毒,已知的就有200多种,它们都非常狡猾,经常伪装自己(突变),瞒过免疫系统,侵入身体。 我记得我刚到儿科工作时,三天两头感冒,而且还得过一次腮腺炎,一次面神经炎,鼻炎常年不好,非常郁闷。科室里近年来了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医生,都是非常爱运动,很阳光,却连续感冒咳嗽,还不如我这个中老年了。为啥?就是在这个医院环境当中,你初来乍到,病毒也欺生,过几年自身免疫系统经过多次斗争,经验丰富了,病毒也打不倒你了。 孩子也是一样,自身会通过和各种病菌交手,免疫系统逐渐积累经验,升级装备,但是,这需要时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我们没有太多能够干预的,是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成长。免疫系统可能需要好多年的实战操练才能够更好地对抗各种各样的病毒。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他们会在短期内面对更多的病菌。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哥哥姐姐也会把他们在学校里的病毒带回家,如果家里人比较多,或者孩子平常接触的人多,会更容易生病,因为人们进进出出容易把病菌带到孩子身边。 冬天会更容易感冒(大概是其他季节的三倍),并不是因为冷,主要是因为冬天的时候,人们会在室内呆更长时间,循环呼吸着彼此呼出的气体。如果室内有人吸烟,也会让孩子对病毒更敏感,更容易感冒。感冒后又会更容易患别的疾病,比如肺炎,但并不是不吃药,或者咳嗽太久导致了肺炎,肺炎常常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比如感冒或者流感后,是否吃药并不影响患肺炎的概率。这点也颠覆了你的认知吧,敌我力量的对比是决定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 感冒,几乎是不能预防的,因为空气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感冒病毒,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普通感冒,勤洗手可以减少传播但是也无法高效预防感冒。感冒和生很多小病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就像不经历童年,到不了青年、中年,不经历这些大大小小的感染也无法成长成以一个免疫力正常的大人。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感染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免疫系统,越来越能够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是不是有潜在的严重问题?很多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经常感冒(或者生一些小病),会不会是因为有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没有发现。实际上,有免疫问题的孩子并不会比免疫正常的孩子更容易感冒。有没有免疫问题的主要区别是,有免疫问题的孩子一旦生病,会很不容易康复,经常需要住院,并且他们住院时间会更长。他们也会更容易感染大病,或者由小病发展处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一年肺炎几次,或者皮肤上经常出现脓疮(因为伤口不容易愈合,更容易感染,变严重)。另外,如果孩子有未发现的严重的健康问题,他们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容易非常瘦小,并且在没有那些小病的时候也会看上去不健康、不精神。 合理的建议说了这么多,应该承认目前医学上真没有一种确切的、科学的方法来迅速改变免疫力的方法。但是有一些公认的方法还是值得关注: 健康均衡的饮食,提倡母乳喂养 规律的生活和充足的睡眠 适当的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必要的清洁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补充维生素A和D,补锌,补铁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宝宝每一次生病,对其获得免疫系统的完善都是有益的。所以允许宝宝生一些小病,且生病期间合理用药。从这一角度来看,提高对感染的抵抗力,就是常得一些小病,让体内的免疫系统受到锻炼,逐渐强大起来。 不要一生病就上抗生素,以至于身体的免疫系统还来不及对病原体做出防御反应。而且很多常见感染是病毒性的,抗生素对治疗无效,反而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和环境稳态,导致更容易生病。 欲速则不达,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总之,不要轻信广告,不要迷信偏方,学习了解医学常识,方能做到最好。 祝看完本文的宝妈宝爸们都能信心满满,带出一个强壮可爱的宝宝!
什么是肺炎型哮喘?下文通过对肺炎与哮喘关系的论述,给我们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哮喘与肺炎。 哮喘诊断的现况对哮喘的诊断世界各国都是“诊断不足”而非“诊断过度”,尤其对非典型的哮喘认识不足(如咳嗽变异型哮喘CVA) ,常误诊漏诊而造成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治疗,增加了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及家长的经济负担。 因此,临床医师应该对非典型哮喘(如高分泌型/肺炎型哮喘)的诊断提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临床,哮喘有典型/非典型之分,需对其与支气管肺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一临床鉴别。病史:肺炎系病原体感染,急性起病,需经合理有效抗生素治疗后方能痊愈,无再复发史。哮喘由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刺激后引起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可反复发作,遗传性过敏体质者易感,其家族也有过敏病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皮炎及食物/药物过敏史等。 肺炎与哮喘的临床表现(1)发热:必须强调感染性肺炎患儿从理论上讲都有发热,除非有重度营养不良、体质极差者才无发热;哮喘属变态反应性炎症,一般无发热。 (2)咳嗽:肺炎者,日夜均咳,带有脓痰;哮喘患儿咳嗽特点是以晨起、睡前为多见,运动时或吸入冷空气等刺激后出现持续反复阵发性剧咳,因气道存在慢性炎症,加上每天吸入过敏原,即使哮喘不发作,平时也可有干咳或嗓子痒,用空气来摩擦“搔痒”,而发出“清喉音”( cleaning throat sound) ,常咳出白色泡沫痰。 (3)气急:肺炎患儿因其病变累及肺泡,气体交换受阻影响氧气吸入量,机体代偿性呼吸加快(单位时间内呼吸次数增加) ,从而出现气急及呼吸困难;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痉挛,管腔狭窄,出现呼气困难、呼气时相延长,故单位时间内呼吸次数增加不多。仅出现呼气困难而并无气急。 (4)中毒症状:肺炎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哮喘重症者,一般情况尚好,并无缺氧/中毒症状。体征:肺炎患者两肺听诊可听到中小水泡音,常需1周以上才逐渐消退。哮喘典型者两肺可有明显哮鸣音。 非典型哮喘除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外,还有高分泌型/肺炎型哮喘也属非典型者,其特点是两肺无哮鸣音,但可听到中小水泡音,乃因黏膜腺体细胞增生,分泌亢进而产生过多黏液,积聚于气道腔,呼吸时气流通过即发出水泡音。临床上常因听到两肺有水泡音就据此误认为“肺炎”。 实验室检查肺炎患儿检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都偏高(10 ×109 /L~12 ×109 /L或以上) ,分类计数示中性粒细胞升高。哮喘患儿白细胞总数属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不升高,而嗜酸粒细胞常升高,它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也相应升高, IgE也可升高。 胸部X线片:肺炎患儿X线胸部摄片常显示两肺野弥漫性点片状模糊阴影,可见代偿性肺气肿。哮喘患儿的胸片,大都只显肺纹理增粗及肺充气过度。但要注意若患儿系高分泌型/肺炎型哮喘者(听诊时有水泡音者) ,可也呈现内侧带~中侧带有小片或点状阴影。典型哮喘的胸片往往无点片状阴影。 肺炎与哮喘的诊断肺炎的诊断依据,一般按临床有发热、咳嗽、气急、呼吸困难,双肺水泡音,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及X线胸片双肺有点片状阴影就可明确诊断。 哮喘典型者诊断也并不困难,临床无发热、有久咳、白色泡沫痰、喘息及哮鸣音就可作出诊断,验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属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均可升高, ECP、IgE也升高,若是高分泌型哮喘患者其X线胸片有“肺炎样改变”(常因此误诊为肺炎) 。肺功能测试及过敏原皮肤试验有助于确诊。 肺炎与哮喘的治疗肺炎患儿需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经10~14d可痊愈。哮喘属非感染性炎症,故用抗生素实际上是无效,即使较长期(2~4周以上)仍然无效,此时应考虑到哮喘,它系变态(过敏)反应性炎症,选用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第一线控制药。常用有气雾剂+储雾罐吸入治疗。急诊时可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可直接发挥局部抗炎作用,起效快、用量少、疗效高、副作用小等,值得推广应用。转归:肺炎患儿经合理抗生素治疗而痊愈,不再复发。哮喘患儿属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GINA方案的治疗原则,长期、坚持、规范、个体化地治疗3年左右,绝大多数可获得临床完全/良好控制。 对肺炎型哮喘的诊断依据 目前对非典型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炎型哮喘/高分泌型哮喘)诊断标准尚未确立,但临床上常将肺炎型哮喘误认为“肺炎”,由此为了提高对肺炎型哮喘诊断的正确率,不妨先参考我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制订的咳嗽变异型哮喘诊断标准,再与国内学者曾对高分泌型/肺炎型哮喘提出的临床诊断依据相结合。 考虑到对基层医疗机构也可适用,从临床角度提出下列几条依据: (1)断续反复发作性咳嗽≥4周,清晨及夜间好发,运动后加重; (2)一般情况尚好,临床无感染征象及中毒症状; (3)肺部听到中小水泡音; (4) X线胸片呈“肺炎样”表现; (5)较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 ( 6)对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有效; ( 7)个人/家族有过敏性病史。
1二十三窜一窜 健高 错!!! 老观念认为: 孩子有“早长和晚长之分,二十三岁还能窜一窜” 其实这种俗话是不科学的,过去由于生存条件差,人们营养不良导致青春期成长停止,到了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 一般这样的孩子父母也曾有晚长个的情况。如果孩子骨龄落后生活年龄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都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因此是否晚长应由医生作出决定,及时检查。 另外,现在社会,二十三还能不能窜一窜? 临床医学表明: 一般情况下,人的骨骺在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就会闭合,一旦骨骺闭合,都不可能再长高了。所以不能再盲目等待孩子晚长甚至是期待“二十三窜一窜”,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能等的,这是在与与骨骺线“抢”身高。 研究表明: 在100名等待“晚长”的孩子中,有97%的孩子都被断送了长高的机会,有30%的家长在孩子生长迟缓时盲目等待,固守“晚长”老观念,发现不长个子了才开始着急,胡乱买一些所谓‘长高药’,最终贻误孩子的终身高! 2爸妈矮,孩子肯定矮 健高 错!!! 在我们常识里,一个人的身高主要取决于爸妈的身高,身高是先天注定的。 但实际上人的身高仅有60%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其它40%是可以靠后天改变的,如营养、运动、睡眠、心理及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等。 科学研究表明: 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关键,营养、运动、睡眠、心情等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正常发育的儿童,通过后天营养指导、睡眠指导、远动指导、心情指导、疾病预防等科学的身高管理计划,可以促进人体生长激素分泌,改善身高。 成功 案例 NBA篮球华人明星林书豪身高191cm ,父母身高只有168cm ,但是通过营养运动等后天干预,3年后,林书豪就长到了1.91米,比爸爸高出30多厘米。 近20年中日两国青少年身高数据证明: 在族群遗传基因未发生根本变化情况下,后天因素起很重要作用 。 因此,身高不完全由遗传决定,孩子可突破父母身高,充分发挥后天潜力超过父母身高20%~30%很正常。 3爸妈高,孩子就不会矮 健高 错!!! 父母长得高,孩子不一定高。 一方面,要看遗传因素是否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发挥; 另一方面,还是是否能长到遗传身高,要看后天潜力是否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身高除了遗传外,还受到营养、睡眠、运动以及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影响了孩子长高的40% 。 4补钙就能长高 健高 错!!! 人体长高主要是靠骨骼长度增加,骨骼生长需要钙,同时,钙的多少还决定了骨的硬度。 如果钙不够,骨骼就会变软。但是,钙绝对不是使骨骼生长的主要动力。骨骼生长靠的是生长激素和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和营养素。 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即使有足够的钙,他们的个头一样长不高,而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者只补钙也不会长个子。 所以,长高并不仅仅与补钙有关,生长激素等与生长有关的因素是否正常都需要全面评估。 如果孩子生长迟缓,千万不要胡乱补钙,应及时找出确切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 补钙也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婴幼儿每天摄入的钙量约为400毫克,青春期孩子与成人相仿,每天可摄入800毫克的钙。如果摄入的钙量大大超过以上的标准,可能会造成便秘,甚至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还可能导致肾、心血管等器官组织发生钙沉积,如产生肾结石等潜在危险。 5吃得多,长得快 健高 错!!! 营养是骨骼发育的物质基础,饮食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影响儿童生长,营养还影响人体内分泌腺体的发育和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分泌。 但是吃得多不代表摄入的都是长高相关的营养元素,激素含量大的食物吃得多反而会造成孩子早发育,影响终身高。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盲目进补。 要想长得高,吃的营养要种类丰富、均匀、适中。 6只要多运动就能长得高 健高 错!!! 运动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呈正相关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但是不适当的违背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运动将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过早地从事不适当的体育运动会对未成年的儿童造成伤害,包括:疲劳性骨折、月经失调、疲劳过度、饮食功能失调以及情感压抑等问题。 科学的身高管理体系下的长高运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时间,频率,强度,状态。有效的长高运动是要持续20~25分钟,最后5分钟为快速冲刺加强度的运动,频率早晨,下午各一次,强度是心率要达到120~140次/分,状态是空腹。 (因为在相对低血糖及应激状态下是,可以直接激发生长激素分泌的,而且还能促进运动当晚睡眠中的生长激素分泌。) 运动的项目选择也很重要。如果一定要挑选运动项目,伸展全身肌肉的运动和通过跳跃刺激骺板的运动相对比较有效。比如篮球、跳绳、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轮滑、羽毛球等项目。 (一些过分使用四肢肌肉或抬重物给腿部造成很大压力的运动,如举重、负重练习、过度运动、消耗过大的运动(如马拉松),会阻碍儿童骺板的血液供应,影响正常生长。) 除此以外,还要依据孩子的体态测试结果,骨骼强度检测结果和关节发育程度,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形式,再依据孩子的体能、心肺功能,结合孩子的性发育程度,给予运动时长的指导,并随着孩子长高的变化及时调整运动处方,使骨结构发生良好的改善,促进生长板的增生,加速骨的生长,帮助孩子长高。 7压力使人成长 健高 错!!! 这句俗语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完全正确。 研究表明: 孩子压力越大,皮质醇分泌相对就越多,不仅消耗更多的营养,而且直接导致晚上生长激素的减少,导致孩子长不高。 稳定而愉悦的心情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长高。 8孩子小,身高不着急 健高 错!!! 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 科学统计数据表明: 孩子出生第一年约长25厘米,第二年约长10-11厘米,3岁到青春期之间,每年长高不少于5-8厘米,而青春期期间,则每年平均长高不应少于8厘米。如果生长速率一旦掉队,将为终身高留下隐患。 长高就是和骨骺闭合抢时间的赛跑,从小就开始跑,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一点点去追赶,起跑越早身高越理想。如果你长大了才开始跑,再去追赶,只能冲刺跑了,得用药刺激。 9青春期是长高的最佳时期 健高 错!!! 科学统计数据表明: 孩子出生第一年约长25厘米,第二年约长10-11厘米,3岁到青春期之间,每年长高不少于5-8厘米,而青春期期间,则每年平均长高不应少于6-8厘米。 因此,生后第一年,是孩子第一个生长高峰期,而青春期是孩子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也是最后一个长身高的时期,身高可追赶的时间已经很紧迫。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长高空间占了去全部长高空间的80%-85%,而青春期期间身高可增加20—25厘米,只占全部长高空间的15%-20%。国外59%的家庭均选择在青春期前就开始干预身高。 10男孩长胡子、女孩来月经,才是进入青春期 健高 错!!! 通常男孩10.5岁、女孩9.2岁开始发育,发育的标志是女孩乳房隆起、男孩睾丸增大。 早期,孩子性发育隐蔽一般家长极难观察到,若出现胡子和月经是人体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末期。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板)已经临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身高至多再长5-8厘米,有些孩子甚至只能增长1~2厘米。 如果出现胡子或月经的孩子本身不高,家长还认为有足够的时间长个子,没有及时的进行身高干预,等到认识到有问题了,实际上已经错过了身高最后的干预机会! 尤其是女孩只要月经初潮时身高低于150CM,长高的空间就只剩5-7.5CM了,可能永远也长不到1米6了。 11发育越早,长得越高 健高 错!!!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突然比同龄人的身高明显高一大截,但此后几年来身高却基本接近停滞了,最终身高会没有同龄人高。 这往往是发育早导致骨骺提前闭合引起的,早发育、早熟会导致孩子少生长至少1-2年,换算成身高至少少长10厘米。由于受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现在孩子早发育的情况越来越多,家长应及时给孩子做早发育评估。 12生长激素是不安全的 健高 错!!! 生长激素跟大众所谓的“激素”(糖皮质类激素)并不一样,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跟人脑垂体正常分泌的生长激素结构完全一样,是继胰岛素之后人类合成的第二个蛋白质药物。 生长激素在全球60个国家已经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仅美国就有超过20万名患者接受过治疗,没有发生过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在全球多数发达国家被纳入国家医保。如今,包括应用生长激素在内的身高干预手段已获得全球医学界的认可,而且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进入了国际医保。国内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2016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13身高是不可以安全改变的 健高 错!!! 每个孩子对身高不满意的家长往往最关心这些问题: 身高干预治疗安全吗? 对孩子成年后会有影响吗? 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球王梅西的成长经历。随着科学的发展,长高不再听天由命。 成功 案例 梅西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足球运动员,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时期的梅西差点因为身材矮小与足球失之交臂。10岁时梅西身高只有125厘米,比同龄孩子矮小的多,身材矮小如噩梦般困扰着梅西整个少年时期。幸运的是,从13岁开始梅西在西班牙巴萨俱乐部的帮助下接受对身高的专业干预治疗,17岁时长高到了170厘米。成年后的梅西身体健壮足以和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运动员对抗,也有了美满的家庭和孩子。 正是因为医疗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安全有效的改善身高成为可能,才使得梅西这样的天才不至于被湮没。五十多年来,全球已经有上百万孩子经过类似的干预达到了理想身高,这些孩子成年后健康情况一直被跟踪随访,证明了身高干预方法的长期安全性。 14孩子矮,医生说没病就不用管了 健高 错!!! 身高达标但相对同龄人不理想,不是临床诊断上的疾病(身高在-2SD或第三百分位以下才符合疾病诊疗标准),这部分孩子非常想提升身高,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现行医疗侧重单时点、单病种治疗,缺乏预防和养护,一些暂时身高达标的孩子常常被告诉需要回家观察,但需要观察什么指标、观察多长时间,家长并不清楚,会延误和错过身高的最佳干预期。 因此每个孩子都应该建立成长档案,由专业人士主导,家长参与,全程专业化管理,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确保孩子各个成长阶段都能达到理想身高。 15身高没办法精准预测 健高 错!!! 人们传统观念认为身高是无法精准预测的,这主要是由目前身高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所导致。 目前常见的身高预测方法主要分两类: 遗传身高预测法 用父母身高简单推算孩子未来身高。由于身高受先天遗传及后天因素共同影响,遗传身高预测法忽略了个体发育的后天环境差异,是不准确的; 骨龄预测法 通过X光片观察某单一时间点骨发育的成熟程度,来反映生长发育阶段,忽略了个体差异、生长发育趋势和生长速率的变化,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目前常见的骨龄预测法采样人群为外地甚至国外人群,制约了其精准性。 身高预测准不准主要看两点: 变量因素是否考虑全面; 采样数据是否有效。 只要充分考虑影响身高的各类变量因素,并采集本地正常人群数据库,就会更接近正常人生长速率,能更精准的预测出本地正常儿童群体的身高。 成功 案例 奥运游泳冠军孙杨身高198cm,在少年时期,身高都被精准预测,被选拔列入国家队储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如果 您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阅读 650919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1水精灵 我们当地的医院和儿童保健院我都去了,四岁去查的时候骨龄两岁半,九岁去查的时候骨龄七岁,医生只说观察,其他就没在说什么了。 10月18日 作者回复 您好,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您详细观察孩子三个月的身高增长情况,如果三个月不理想,不达标,就不要观察了,赶紧进行身高管理和针对孩子情况的身高干预。 10月18日 华山真人 怎么都是错啊?! 10月20日 作者回复 哈哈,因为这些都是误区啊!有些深入人心,但是其实并不科学。 10月20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儿童营养管理要遵循幼儿生理特点和学龄前儿童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制订均衡合理的四季营养食谱,加强适合幼儿口味的营养烹调技能,丰富幼儿的膳食花色品种,开展正确的心理诱导,教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幼儿全面合理地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使每一个幼儿体格发育良好,健康茁壮成长。 出生~6月龄 1.发育里程碑及进食技能 0-2月龄 ●新生儿饥饿时开始表现为警惕性增高或者蠕动嘴唇,转头寻找食物,较晚才会出现哭吵。 ●当乳头接触嘴唇时长大嘴巴。 ●2月大时,白天每2~4小时喂养1次 2~4月龄 ●每次喂养在45分钟内完成 ●坐姿喂养时扶稳婴儿头部 4~6月龄 ●吸吮力增强 ●将手伸入口中 ●能扶坐 2.喂养指南 ●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奶喂养的孩子请参考附录“奶喂养” ●避免过多饮水 ●避免添加蜂蜜 ●6月龄时,开始尝试固体食物 ●参考下面表格补充维生素D 3.预警信号(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警惕) ●出生后第5天,每日的湿尿布
【什么是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cow’s milk allergy, CMA)是人体对一种或几种牛奶蛋白质发生的免疫学反应,是婴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问题。 【为什么婴儿容易对牛奶过敏】 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高达2%~7.5% 。婴幼儿肠道屏障发育不成熟、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某些婴儿本身存在特应性遗传背景,因此极易发生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的常见症状】 牛奶过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系统的症状: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皮肤过敏症状往往表现为湿疹、风疹、红疹;胃肠道过敏症状表现为腹泻、便秘、呕吐、胃食道返流;呼吸道过敏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92%牛奶过敏婴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 【牛奶过敏的危害】 牛奶过敏常导致婴儿生长发育迟缓,Isolauri E等研究纳入100例1~17个月牛奶过敏婴儿,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显示,与健康婴儿相比,牛奶过敏婴儿生长发育显著滞后。Roberts G等研究表明,食物过敏是诱发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 【牛奶过敏的诊断】 牛奶过敏的诊断是富有挑战性的,牛奶过敏的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特异性症状即指有该症状出现即可确诊为某疾病。皮肤点刺试验、血清过敏原检测只评估IgE的水平,而50%以上的牛奶过敏是非IgE介导的,目前缺乏可信赖的检测方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临床医生怀疑宝宝为牛奶过敏,查过敏原检测却显示正常。 诊断牛奶过敏原的金标准为:食物回避试验2~4周+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严格回避牛奶及其奶制品2~4周,如果过敏症状缓解;恢复全牛奶蛋白配方,症状复现,即明确诊断牛奶过敏。回避期间推荐食用氨基酸配方粉。 注意: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由于存在一定的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性,且操作流程复杂、建议只应用于少数条件完备的过敏诊断中心;如果IgE检验已为阳性,则无需进行食物开放性激发试验即可诊断。 【牛奶过敏的饮食管理】 1.回避牛奶食品+游离氨基酸配方至少6个月,或者9-12个月龄; 2.6个月后,或者9-12个月龄后逐步尝试转换深度水解配方,再逐渐过渡至普通配方奶粉。 3.一旦确诊牛奶过敏,建议回避牛奶食品至少6个月,回避期间推荐游离氨基酸配方,而不是羊奶、豆奶、深度水解蛋白,因为其对牛奶交叉过敏率分别为90%、50%、29.7%。
储雾罐和准纳器是哮喘儿童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各种错误,现整理出来供家长们参考,及时纠正错误,正确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一、储雾罐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错误:1、储雾罐未及时清洗,药物在管壁上沉积过多影响治疗效果2、气雾剂嘴插入储雾罐时,气雾剂药瓶未倒立状态,导致气雾剂释放不充分3、呼吸过于急促或吸气流速不足,瓣膜没有打开/打开不足 4、喷药后没有马上吸药,憋气或间断吸药或对着储雾罐过度呼气5、吸药时间过短,未到30秒就拿开储雾罐6、按压气雾剂时力量过小未按压到底,导致气雾剂释放不充分7.、使用破损的储雾罐8、吸药前未拔气雾剂药盖9、喷药前未沿气雾剂长轴方向用力摇匀药物10、吸药时患儿呈平卧位11、按压药物后药从储雾罐拔出,药物从后面冒出来12、吸药后未清理面部或口腔内药物一、准纳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错误:1、未打开外壳或未拉开滑动杆2、对着嘴呼吸,嘴唇未包裹准纳器吸嘴3、舌头堵塞吸嘴4、吸气时间过短过快,大部分药物沉积在咽部5、吸药后未能屏气10秒,或鼓腮屏气6、吸药后未能及时漱口7、将药物倒出后口服8、吸气动作与拉开滑动 动作同时进行9、吸药时上半身未保持直立状态,颈部过于前倾或后仰以上资料转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哮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