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楔形切除术:特点是切除肺的一小部分,形状呈楔形,因此得名。肺楔形切除术通常适用于靠近肺周边的小结节、良性病变,或肺癌的早期性病变。这种手术相较于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切除的范围更小,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也更小,因此术后恢复通常更快。此外,对于全身状况无法耐受肺叶切除术或手术风险过高的患者,肺楔形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手术选择,术后辅以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案。2.肺叶节段切除术:肺段是肺叶内的解剖单位,每个肺叶包含几个肺段。对于早期肺癌,肺段切除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保留健康肺组织的同时,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它适用于早期肺癌或其他肺部病变的患者。3.肺叶切除术:肺叶是肺的主要解剖单位,肺分为左右两侧:右肺分为上、中、下叶,左肺则分为上、下叶。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胸外科手术,在进行肺叶切除术时,医生会切断供应肺叶的血管、支气管,然后切除整个肺叶。在肺癌治疗中,肺叶切除术通常伴随着淋巴结清扫,以评估癌症是否已经扩散至淋巴系统。肺叶切除术是一种相对较大的手术,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肺不张(肺部膨胀不全)和呼吸功能下降等。因此,术前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肺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能够承受手术并从中恢复。4.袖式肺叶切除术:肺袖状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胸外科手术,主要用于切除靠近肺门区域的肿瘤,尤其是那些侵犯了主支气管或肺动脉的肿瘤。这种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病变组织,同时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避免进行全肺切除。肺袖状切除术可分为两种类型,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当肿瘤位于一个肺叶内,并且侵犯了局部主支气管或中间支气管时,为了保留正常的邻近肺叶,避免进行全肺切除,医生会切除肿瘤所在的肺叶以及受累的支气管部分,然后将剩余的健康支气管重新连接起来。这种手术可以保留更多的肺功能,对于不能接受全肺切除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支气管+肺动脉袖状肺叶切除术(双袖切):在某些情况下,肿瘤不仅侵犯了支气管,还侵犯了并行的肺动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进行支气管袖状切除外,还需要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肺动脉部分,并通过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技术重建血管。5.全肺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是一种极端的治疗手段,当肺癌位于肺的中心部位,并且已经广泛侵犯到主支气管或肺门区域,无法通过局部切除或肺叶切除术来彻底去除时,可能需要进行全肺切除术。在考虑全肺切除术前,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肺功能、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因素。由于全肺切除术会导致患者失去一侧的肺组织,因此术前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足以支持术后的生活至关重要。此外,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状态、合并症等也是决定是否进行全肺切除术的重要因素。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肺癌手术已经从开放大切口进入微创小切口时代,胸腔镜手术经历了由多孔、双孔,到现在单孔。我科已常规开展以上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与传统的多孔胸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胸腔镜手术具有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等一系列优点。
1.何为肺动静脉瘤? 肺动静脉瘤为先天性肺内血管畸形,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多见于青年。 2.临床表现 肺动静脉瘤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分流量大者由于肺动静脉瘤造成无力、紫绀、气急、胸痛、咯血、头晕、晕厥、抽搐等症状。 3.常见的检查方法 胸部增强CT及肺动脉造影能直接显示动、静脉瘘之瘤体和引流血管,其中肺静脉提前显影。 4.治疗方法 主要有手术和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有症状、分流量大和伴有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单发肺动静脉瘘,和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侧肺脏的多发性肺动静脉瘘,以及瘘囊进行性扩大者。手术治疗原则是在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同时,彻底切除肺动静脉瘘,以防术后复发。术式可根据肺动静脉瘘的类型、部位和范围选择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伴随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胸腔镜下肺动静脉瘘的治疗逐渐增多,此类复杂微创手术需要有成熟的胸腔镜手术经验作为基础。静脉系统血管严重迂曲扩张,术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细心分离组织,仔细切闭血管,整个操作过程需要非常轻柔,精细手术操作是成功关键。介入栓塞主要用于双侧小病灶、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多发病灶,尤其适合只有单一供血动脉支和回流静脉支者。 5.典型病例 患者为35岁中年女性,自幼口唇发紫,逐渐加重逐步全身皮肤发紫,近2年来活动后气促明显,无法正常生活。 2019年5月诊断双下肺动静脉瘤,手术风险较大行左侧开胸手术切除左下肺,术中失血3000毫升,术后渗血2000毫升。术后病人体力状态明显好转。 2020年5月24日右侧单孔3.5厘米手术切口,切除右下肺。 术后病人血氧饱度由69%上升至100%。术后无胸闷气促,口唇及指端红润。
一、操作流程 1. 术前 (1)术前教育:①进行肺功能锻炼(爬楼梯、吹气球);②如何进行有效咳嗽排痰;③术后进食(50次咀嚼法)介绍;④如何预防误吸(床头抬高30度、进食后下床活动);⑤注意口腔卫生(刷牙、漱口液);⑥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并告知术后康复的详细步骤。 (2)术前不留置胃管; (3)术前不灌肠,术前一天下午16:00服用丹方(磷酸钠盐口服溶液)1盒,以清洁肠道,嘱患者多饮水;(4)麻醉前2小时进食流质饮食如25%葡萄糖溶液400ml。 2.术中 (1)应用微创外科治疗模式(胸腹腔镜); (2)术中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3)术中进行肋间神经冷冻及腹部切口罗哌卡因封闭;(4)采用Li’s吻合(手工分层套入吻合法);(5)术中放置经腹纵隔管,不放置胸管、鼻胃管、营养管及造瘘管。 3.术后(手术当天) (1)术前如无严重合并症术后清醒好者直接回病房;术前检查发现特殊合并症术后转ICU,待病情平稳后转回病房; (2)详细录患者的尿量及引流量; (3)心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4)了解患者声音有无嘶哑; (5)开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凝血功能、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单; 术后第1天全身换药,拔除尿管;嘱病人多咳嗽,让患者本人咳嗽时紧压颈部切口,以免吻合口因咳嗽时受到冲击而撕裂。帮助病人下床活动(一天3次以上);指导患者开始进流食(6-8次,同时嘱病人服用四磨汤及吗叮啉口服液)300-500ml,观察有无呛咳,指导病人正确进食方式,谨防误吸(指导患者睡前不要进食,进食后多下床活动,1小时内不要平卧);低分子肝素抗凝,双下肢气压治疗。行床旁胸片了解胸腔肺部情况。 术后第2天颈部切口换药;指导患者进食(6-8次,50次咀嚼法)600-800ml;根据患者前一天进食量适当停止静脉输液量;增加下床活动次数,至少6次;继续指导患者如何预防误吸;低分子肝素抗凝,双下肢气压治疗;开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凝血功能、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单; 术后第3天颈部切口换药;指导患者进食(6-8次,50次咀嚼法)800-1000ml;根据患者前一天进食量适当停止静脉输液量;增加下床次数;谨防误吸;开立胸部CT检查单;低分子肝素抗凝,双下肢气压治疗。 术后第4天指导患者患者进食(6-8次,50次咀嚼法)1000-1500ml;停止静脉营养;谨防误吸;继续指导患者功能恢复;开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凝血功能、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单。 术后第5天指导患者进食(6-8次,50次咀嚼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谨防误吸;根据患者胸部CT情况拔除纵隔管。 术后第6天指导患者增加功能锻炼.如无特殊情况,出院。 二、经验体会及特殊病人处理策略 1.术中胃胀气多由于麻醉插管前给患者用面罩正压通气所致,这时可采取按压上腹部。即便术中发现胃严重胀气影响手术操作,可以采用超声刀在胃贲门部即做管胃需要切除部位切开胃壁,吸引器抽出胃内容物后用hemolock夹闭切口,以免污染。 2.“免管免禁”食管癌微创及加速康复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医生、护理、麻醉和营养师的团队配合,微创和组织器官的保护是核心,流程的设计、手法和每一步操作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成败。 3.技术核心是熟练的微创手术操作,而“李氏吻合法”是关键和核心中的核心。这种吻合方法相当于三层缝合:第一层为食管与胃粘膜层吻合,第二层为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吻合,第三层在吻合口及胃残端置入胃内后再予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缝合加固,将食管肌层与胃缝合器切缘缝合,不仅牢固,抗张力强。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胃长度足够,选择靠近胃网膜右血管弓的胃大弯侧做为吻合位置,吻合时不仅没有张力,并且保证了血供丰富。2.在不同层面分层吻合,更符合人的生理,其中粘膜游离约1cm,粘膜层4-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浆肌层4-0丝线间断缝合,分层吻合确保粘膜层与粘膜层,肌层与肌层的准确对合,吻合口愈合质量,愈合瘢痕小,另外如果出现粘膜层瘘,仍有外边两层的屏障作用可以内引流。3.吻合口置于胃内,理论上没有张力,另外一个作用是如果出现吻合口全层瘘,消化液仍内引流入胃内,不会渗入周围间隙出现感染症状。4.吻合口不仅没有张力,置入胃内后免于咳嗽时对其的强冲击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就发现有病例因剧烈咳嗽导致吻合口撕裂,其中有一例为术后1月病人。5.术后患者的反流症状少见,反流及吞咽困难评分均低于既往单纯分层缝合病人,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分层吻合时食管及胃的粘膜皆长于肌层,使吻合粘膜层形成一个“人工瓣”悬于吻合口内,当胸压及腹压增高时或平卧时,柔软的粘膜层聚合,对反流有阻挡作用;胃残端随吻合口一起置入胃内,尖端朝下,相当于一个单向活瓣,对反流亦有阻挡作用。 4.手术操作时对解剖结构一定要有坚实的基础,要注意对喉返神经功能的保护,对于喉返神经损伤影响患者进食的患者,以半流糊状食物为主,锻炼患者慢慢过渡流食。 5.我们提出经系膜间隙进行手术操作的理念,包括食管和胃的游离、淋巴结的清扫,达到无血、无瘤,尤其是尽量避免抓持胃,给吻合提供一个“完好无损”的替代器官。我们常规对直线切割缝合器裁剪后的胃行两遍缝合加固,第一遍予全层连续缝合,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没有缝合的管胃切缘有的地方缝钉没有成型,有的地方切缘还在渗血,存在安全隐患;第二遍予浆肌层连续缝合加固以管胃切缘浆膜化,这样处理后给我们的吻合提供一个更安全有保障的替代器官。 6.我们提出50次咀嚼法和“AtWill”的进食理念,术后第一天即可进食符合患者口味的食物。对于食物,咀嚼前物理性状存在流食、半流食和固体食物之分,但经过多次咀嚼混合后食物性状均已改变为流食,所以我们提出50次咀嚼法的理念。并且,前面提到的饮食参考食谱可供参考,主要依据患者的口味选择更个体化的食物。 7.患者术后腹胀,可能与术中应用阿片类药物、肌松药或与患者术前胃肠道功能不佳有关,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常规服用吗丁啉、四磨汤等胃肠动力药物;缓解不明显时加用新斯的明肌注、中医针灸;必要时行消化道造影、胸片了解有无胸胃扩张、胃瘫等,如合并腹痛,警惕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8.避免误吸:指导患者睡前2h不要进食,进食后多下床活动,1h内不要平卧,术后常规口服四磨汤、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物。 9.术后当天纵隔管接胸瓶,术后第一天改接负压器,更换引流装置时注意夹闭管道以免外界空气进入纵隔管增加感染机会。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的定义是:边界清楚的、影像学不透明的、直径≤3cm、周围完全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发或多发的肺部结节,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依据结节的大小,我们将CT发现的小于3cm的肺部病灶称为结节,其中小于1cm的称为小结节。将直径大于3cm的病灶定义为肺部肿物而非结节,根据既往研究,这种直径大于3cm的肺部肿物通常为恶性。依据在CT下肺结节能否完全遮盖肺实质可将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而后者又可细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 如图所示: “肺结节”一定是肺癌吗? 答案是否定的!肺部结节是恶性疾病的几率大约为20%;吸烟男性发现肺部出现结节后如果不戒烟继续吸烟的话,结节发生恶变率超过不吸烟者20倍左右。 如何判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呢? 1.结节的位置:肺癌更多发生于上叶,尤其好发于右肺,但肺结核留下的一些疤痕结节也多发于上肺,所以要注意鉴别。 2.结节的形态:胸部CT被公认为是鉴别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最佳检查手段。假如CT上描述有深分叶、短粗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中征以及明显的强化征等,都认为是恶性征象,千万不可懈怠。如果结节边界光滑,钙化位于病灶中央或为层状、弥漫性和爆米花样则多见于良性病变,结节内有脂肪多见于良性的错构瘤等。 3.结节的大小:直径小于5mm,恶性的可能性很小,大约在1%以内;5~10mm时,恶性可能性为6%—28%;直径大于20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达到80%。 肺上长了“结节”,我该怎么办? 1. 观察和抗感染治疗都是常用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以及家属在发现肺部结节后都非常的紧张,甚至焦虑,对于医生“观察”、“抗感染(民间常不恰当地称为“消炎”)”的建议非常不能理解,生怕耽误疾病。这些医生建议观察和抗感染治疗的患者相当一部分都是“肺炎”、“结核瘤”等良性结节,冒着手术风险去切除肺叶,实在是得不偿失。日常门诊医疗工作中,这类“小结节”的患者占据着较大的比率。对于这部分病人,最有帮助以及最有价值的检查,就是定期的随诊和复查。 2. 随访 肺小结节大小以5mm为界限,如果结节≤5mm,不用太担心,可6-12个月随访;如果5mm<结节<8mm,建议3-6个月复查随访;如果发现时或者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大于8mm或是1cm了,应该立刻找专业医生就医。 3. 说明: 对于建议2-3月后复查的情况,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真是癌,3个月的时间癌症会不会扩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可以选择这样安排观察,主要是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出发的。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3个月到12个月,也就是肿瘤最快3个月才能长大一倍,那么对于肺部的小结节,长大一倍也尚属较早期,很难发生快速的播散转移。 总结一下: 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增加了早期发现肺癌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结节都是肺癌。您不必焦虑,配合医生,按计划诊疗、随访即可。
根据脓胸可分为急性脓胸和慢性脓胸,病因较为复杂,胸外科常见于食管破裂、支气管管胸膜瘘、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等。急性脓胸经历6~8周后,脓腔未见消失,脓液稠厚并有大量沉积物,逐渐进入慢性期,形成慢性脓胸。除某些特殊感染,如结核杆菌和真菌感染外,往往由于在急性脓胸未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而形成了慢性脓胸。慢性脓胸往往伴有胸壁窦道形成,窦道周围红肿疼痛,每日伴有脓性液体流出,腐臭。这仅仅是外在表现。慢性脓胸患者因长期感染,体质消耗,胸膜高度增厚,特别是壁层胸膜增厚尤为显著。治疗上是胸外科的一个难题,胸廓改良手术是为首选,所谓胸廓改良就是打断多根肋骨,清除脓腔,用肌肉或者腹腔内的大网膜填塞达到消灭脓腔。但是由于是感染性切口,手术的效果不确切。术后存在再次脓胸,处理较为棘手。大多胸外科医生不愿意接诊这样的病人,手术创伤后的病人往往是带着引流管在家中等待慢性愈合,短则1-2年长则经久不愈。其实最痛苦的仍然是病人,身心受着无法形容的痛苦。从事胸外科10余年,慢性脓胸的问题困扰我很多年,由于我院接受创伤的病人较多,食管自发性破裂的病人往往是在我们医院就诊随之带来的就慢性脓胸的治疗。当我还是个小医生的时候,怀揣这治病救人从医的初心。不停的换药,安慰病人,可是治疗上带来的益处微乎其微。伴随我的就是繁重的医疗工作,病人的抱怨及家属的不解,慢性脓胸困扰了我很多年。感谢病人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去坚持,找到了突破口。曾经有个37岁的女性,腹腔手术由于深静脉穿破血管急诊开胸止血,术后脓胸反复3次手术未能解决问题。找到我的时候告诉我不接受手术,如果再治不好她宁愿结束她的生命,让我放手去突破常规,就算死在我手上她也愿意。最后的结果是好的,病人治愈,同时也让我发明了改道引流技术,无菌封闭灭菌技术,目前应用这样的办法已经救治了13例慢性脓性病人,每次看到他们康复出院,我都倍感欣慰。
1. 肿瘤复发:• 肿瘤复发指的是经过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后,原发肿瘤部位或附近区域再次出现肿瘤细胞的情况。复发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即在原发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出现。• 复发的肿瘤可能是由于原发肿瘤中未被完全清除的肿瘤细胞生长,或者是因为这些细胞在治疗后的某个时间点重新活跃。2. 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离,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并在新的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的过程。•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它使得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为肿瘤细胞可能扩散到多个器官和组织。复发的严重性:复发是指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肿瘤消失后,复查时发现病灶局部又出现新生癌组织。复发的肿瘤可以通过二次手术切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果体积小,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或者器官,经检查肿瘤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那依旧有治愈的可能性。转移的严重性:转移意味着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向远处的淋巴结或者是远处的组织、器官进行转移,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由于转移后的肿瘤分布范围更广,肿瘤细胞大多有遍布全身的迹象,这时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切除来缩小瘤体、抑制病灶,较为正确的选择就是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其寿命。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是要比复发更为严重一些的。从临床角度来看,肺癌的转移通常被认为比复发更为严重,因为它涉及到更广泛的分布和更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一般说来,远处转移的肿瘤是很难取得根治效果的。而原位复发的肿瘤,如果条件允许,还有可能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15%-20%。它以快速增长和早期扩散为特征,通常与吸烟有关。小细胞肺癌的确诊时,肿瘤往往已经广泛扩散,因此很难治愈。小细胞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加剧、气促和呼吸困难,也可能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包括:1. 化疗:由于小细胞肺癌对化疗高度敏感,化疗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和依托泊苷。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2. 放疗: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可以与化疗联合使用,以增强局部控制并减少复发风险。对于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也是一个选项。3.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进展。例如,PD-1/PD-L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已被批准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4. 手术:在少数早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果肿瘤尚未扩散,可以考虑手术切除。5. 支持性治疗:包括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如止痛、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6. 预防性脑照射(PCI):对于对初始治疗有反应的非转移性SCLC患者,PCI能够减少脑转移的风险并提高生存率。7. 靶向治疗: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Tarlatamab(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那些在铂类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这一突破性消息让许多小细胞肺癌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在2期临床试验中,塔拉妥单抗让40%的患者肿瘤大幅缩小或消失。8. 生物免疫治疗:利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两种细胞联合治疗肿瘤,激活、调动人体的免疫反应,长时间监视、杀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和复发。
肺结节是指在CT上表现为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不透明的肺部阴影,它们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良性肺结节可能包括炎症、肉芽肿、淋巴结、水肿、灶性出血、纤维结节灶和良性肿瘤等,而恶性肺结节通常是指肺癌。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对于新发现的肺结节,通常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以监测结节是否有变化。如果结节在随访期间没有变化,特别是实性结节超过3年没有变化,那么它们很可能是良性的。如果结节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或缩小,或者完全钙化,也通常不必担心。对于需要进一步诊断的肺结节,PET-CT和穿刺活检是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PET-CT可以帮助评估结节的代谢活性,从而提供良恶性的线索,但对于纯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有限。穿刺活检则是通过取得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是否为肺癌。然而,穿刺活检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例如结节过小、位置不适宜或者患者有出血风险等情况。在决定是否进行穿刺活检时,需要多种因素,包括结节的大小、位置、形态、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收益。例如,如果结节直径大于8毫米,且有恶性征象,如分叶、毛刺、胸膜凹陷或部分实性,那么可能会考虑直接进行手术切除。对于小于6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通常不建议立即进行穿刺活检,而是采取定期随访的策略。肿瘤较大,合并全身多发转移暂无手术机会,需明确病理类型或行基因检测,这类是最适合进行穿刺活检。
单孔胸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在胸外科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多孔胸腔镜手术,它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手术创伤:单孔胸腔镜手术仅需一个3-4厘米左右的切口,与传统的三孔或四孔手术相比,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2.减轻术后疼痛:由于切口数量的减少,术后患者的疼痛感相对较轻,特别是减少了由于肋间神经受压引起的疼痛。3.加速术后恢复: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社会和工作生活中。4.切口隐蔽:手术切口通常选择在侧胸壁隐蔽的地方,术后疤痕不明显,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5.提高手术安全性:单孔胸腔镜手术提供从上方向下的视野,近似于开胸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6.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由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降低,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7.优化手术流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淋巴结清扫等方面进行了技巧的探索和优化,如模块化淋巴结清扫,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肺癌等胸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微创手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我科目前已常规开展各类单孔胸腔镜手术,如肺段切除术、肺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术等,术后2~3天即可出院,收到了广大病友的一致好评。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两种主要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食管癌类型,而食管腺癌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要包括以下几点:1.年龄:食管癌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65岁的中老年人群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段。2.性别: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患病风险。3.家族史:有食管癌或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和共同的生活习惯有关。4.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和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5.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过热、过硬、高盐或腌制食物,特别是温度超过65℃的饮食,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慢性灼伤,增加癌变风险。6.口腔卫生:不良的口腔卫生,如牙齿脱落、刷牙频率低、牙周健康不良等,与食管癌风险增加有关。7.消化道症状:有消化系统症状的人群,如胃食管反流等,更容易患食道癌。8.地域因素:某些地区由于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居民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如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南侧等地区。9.既往病史:有食管癌前病变或疾病,如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食管上皮内瘤变等,以及有头颈部肿瘤病史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食管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癌症的分期、治疗方式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健康意识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善以及早期筛查的推广有关。然而,食管癌的预后仍然较差,特别是在中晚期发现时。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5%,而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3%。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