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列表中的第一条内容,门诊时间有变动则实时更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吴川杰 如果以上链接点击没有反应,请复制一下网址到手机或电脑浏览器即可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IwODc4NjQ2MA==&action=getalbum&album_id=1764147659402969089#wechat_redirect 或者
脑血管病已超过肿瘤和冠心病,成为国人的第一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研究表明,我国25岁以上人群的终身脑血管病患病风险高达39.3%,居世界首位。对于脑梗死等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药物或手术治疗外,个人的改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四大注意事项……需要强调的是,下面的“四大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适用于脑梗死、脑出血、脑缺血灶、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脑白质变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椎动脉狭窄、脑血管闭塞等多种脑血管病患者。— 戒烟至关重要—对于吸烟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吸烟不好。但是您可能真的不知道吸烟对脑血管有多么的不好。吸烟是脑梗死、脑出血多种脑血管病的独立、强危险因素,吸烟使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近2倍,我们都知道吸烟还显著增加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即使个人不吸烟,但是经常暴露于吸烟的环境中,也就是我们说的被动吸烟,也会使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45%;因此为了家人的健康,应该戒烟;为了自己的健康,也应该劝家人尽早戒烟。好消息是,即使既往长期吸烟,戒烟后的获益也十分显著,戒烟1年后脑血管病的风险降低约60%,戒烟5年后风险降至不吸烟者的水平。吸烟是一种成瘾的行为,需要坚定的决心,您可以和家人共同确定一个戒烟日,比如说就从今天门诊就诊开始……对于难以戒烟者,建议至医院的“戒烟门诊”通过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学治疗帮助戒烟。如下图所示,可在微信中搜索“中国戒烟平台”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中选择自己的当前位置,即可查找到当前所在城市戒烟门诊的位置和联系电话。—清淡健康饮食—用“特级初榨橄榄油”代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食用油。但是橄榄油的市场鱼龙混杂,要认准“特级初榨”。虽然自称“特级初榨”的橄榄油,不一定等于好的橄榄油,但好的橄榄油一定有“特级初榨”。而有些所谓的“橄榄油”只是调和油,并非100%橄榄油,购买时要留意商品的标签。当然,好的“特级初榨橄榄油”价格会相对昂贵一些,对于多数人而言,昂贵的一个好处就是可能会让我们倾向于减少使用量。适当食用坚果。和橄榄油一样,坚果中含有大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强调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用全麦和谷类代替精米和精制面粉。增加鱼虾的摄入。减少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的摄入。不食用加工过的肉类,如灌肠、火腿、熏肉、腌肉、培根等……食用奶制品时,尽量选择低脂或无脂,毕竟奶中的脂肪也属于动物脂肪。不饮用碳酸饮料、各种添加糖的饮料;不食用点心、糖果等。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超标,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适当规律运动—规律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减轻脑梗死发生时的严重程度。规律的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胆固醇、体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这些治疗的改善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预防作用。按照2020年WHO推荐的成年人的运动标准: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运动强度的准确划分需要依据分钟耗氧量计算,这里推荐一个按照最大心率估测运动强度的方法。首先,确定我们的最大心率,计算方法是220-年龄;然后运动时心率达到70%×最大心率,这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心率达到80%×最大心率,就属于高强度的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半小时慢跑5公里的运动基本属于高强度的运动。当然,上面的推荐对象是一般人群的标准,如果你合并有膝关节损伤,可以选择游泳、椭圆机、自行车等运动。如果您因为脑梗死导致肢体运动受限或平衡障碍,可以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强度和方式。总结一下,适当规律运动的标准就是,以个人能够耐受为准,尽可能的达到: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久坐也很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每天坐的时间超过4小时即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白天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坐卧;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建议每坐30分钟,站立轻度活动休息3分钟。— 减肥尤其关键—肥胖使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增加70%以上,同时肥胖也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血脂、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是否肥胖可以通过BMI(身体体重指数)来计算,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一般情况下BMI正常值在18-24,低于18称为体重偏轻,超过24就称为过重,超过28就称为肥胖。另外还有一个计算成人标准体重的方法,男性标准体重=(身高(厘米)-80)×0.7;女性标准体重=(身高(厘米)-70)×0.6。除了体重,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腰围,腰围过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啤酒肚、游泳圈,这样的体型更会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近期有研究表明,腰围每增加1厘米,脑血流量减少相当于人老1岁后的情况。这可以粗略的认为,腰围增加1厘米,脑子老1岁。减肥成功的关键在于管住嘴,控制热量的摄入,然后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至于如何管住嘴,可以参见上面“清淡健康饮食”的推荐;如何运动,可以参见上面“适当规律运动”的推荐。如果确实个人减肥困难,现在不少医院的康复科或内分泌科都开有“减肥门诊”,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减肥门诊”就诊,在医院的指导下科学减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减肥千万不要相信网上不正规医疗机构的虚假宣传,不要购买假冒的减肥药物。好了,以上四大生活注意事项您都学会了吗?其实最关键的是要把我上面的推荐严格的落到实处。如果您能够做到这些,您就犹如有了四大金刚的护体,您会远离脑梗死、脑出血、脑缺血灶、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脑白质变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椎动脉狭窄、脑血管闭塞等多种脑血管病。本文作者:吴川杰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心脑健康7原则,英文称为“Life'sSimple7”。“心脑健康7原则”,2010年由美国心脏学会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提出,包含了7项可干预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017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2021年美国卒中学会多次肯定了“心脑健康7原则”的价值,研究表明,做好这7件事,就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主观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等在内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做好这7件事得到有效的预防。我们一起来看看……—运动起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最好是能够坚持整周的运动。即使短暂的运动也很有好处,从长远来看,即使每一小步的运动都会有巨大的收获。—健康饮食—强调多样的饮食,包括水果、蔬菜、全麦、低脂乳制品、家禽、鱼类、坚果。限制含糖的食物和饮料、脂肪、腌制的肉类和食盐的摄入。—减轻体重—保持合理的体重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降低体重,你需要使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健康平衡的饮食和体育运动有助于减肥并维持体重。—控制血脂—胆固醇有两个来源:自身产生和食物中的肉类。健康多样的饮食、和多运动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管理血压—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当动脉压力高于正常的压力,称为高血压。精神压力和不健康饮食都与高血压有关,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和健康的饮食有益于你的血压。—降低血糖—血糖来自你吃的食物,健康饮食很重要。通过检查食物的营养成分标签,限制甜食和含糖饮料,选择天然食物而不是重度加工的食物,以及冲洗水果罐头以减少糖分的摄入。你可以多运动,因为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戒烟—不吸烟是您可以为您的健康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吸烟会损害您的循环系统并增加您患多种疾病的风险,但好消息是,一旦您停止吸烟,您的肺部就会开始自愈。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您缓解压力,有助于您的戒烟。参考文献:本文作者:吴川杰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擅长: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脑白质变性、头痛、头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疾病。在我国,脑血管病已经超过冠心病和肿瘤,成为我国的第一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更为严峻的是,我国成人脑血管病终身患病率高达39.3%,居世界首位。可以近似的理解为,我国成人一生罹患脑血管病的风险高达40%。可以理解,无论罹患何种疾病,个人和家属最为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多久能够治好?治疗后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还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临床预后。脑梗死的预后由于各种原因,供应大脑的血管堵塞,导致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因为缺血和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昏迷等。这时候我们就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叫做脑梗死。脑梗死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0%-80%。一般而言,首次脑梗死发生后,约20%的患者在30天内因病死亡。约30%的患者预后较差,包括抑郁、无法正常行走和社会功能障碍等,需要他人照顾。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严重的影响。剩下约50%的患者恢复较好,能够在发病6-12个月后基本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脑出血的预后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病的20%左右。与脑梗死相比,脑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恢复起来明显不如脑梗死。一般而言,脑出血发生后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35%-52%。1年后仅有约20%的脑出血患者能够恢复良好,可以基本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个人的恢复都不相同正如上文所说,对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恢复效果,我们目前能够知道的只是大概的可能和概率。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相貌都不相同,即使同样得了脑梗死或脑出血,每个人的最终恢复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个不难理解。这就像高考一样,没有拿到最终的结果,你说某个学生能够考上什么大学呢?只不过,一般情况下平时成绩好的学生考上好大学的几率较大。但是我们都能明白,这个也不是绝对。具体到咱们今天的话题……一般而言,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恢复效果与以下因素有关:1. 脑损伤的范围。梗死的大小和出血的多少直接影响恢复的结果,损伤越小,一般就会恢复的越快越好,这个很容易理解。2. 脑损伤的部位。我们脑组织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和部位,各司其职。如果梗死和出血发生在脑的重要部位,即使梗死和出血很小,造成的损伤也可能会很严重。这样恢复起来就可能不太理想。3. 年龄。越年轻的患者,机体的代偿能力一般也越好,因此就越容易恢复。4. 合并疾病。如果在脑梗死和脑出血前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就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恢复结果。5. 是否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部分脑梗死患者通过超早期的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可以使闭塞的脑血管快速再通,这就可以减轻脑损伤,显著促进恢复。因此,如果得了脑梗死或脑出血,应该尽快就诊,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尽早康复可以显著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恢复除了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早期并持续的康复治疗是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后恢复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改善预后。我们都明白“人死不能复生”,其实“脑死也不能复生”。我们的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脑梗死和脑出血导致的脑细胞死亡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因此,脑梗死和脑出血后的功能恢复,依靠的是其他正常脑细胞的代偿,靠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好比在一场足球赛中,一个队员被红牌罚下场,这时候就需要由10个人来完成原来11个人的工作。虽说有点困难,但是也不是说不行。而如果脑细胞死亡过多,其他的脑细胞就难以代偿,这就会导致患者死亡或留下终身残疾。这就好比是足球赛中红牌下场了4名球员,剩下的7名球员难以完成本来11名球员的工作,这就会直接导致比赛的失败。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是我们那精密的大脑。脑损伤后的代偿和恢复也需要时间。因此,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后,积极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恢复需要时间,不要着急。发病后1-3个月内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期,这个期间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经过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在3-6个月内有较大的改善。随后恢复速度就会逐渐减慢。1年后再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已极小。吴川杰说总之,经过正规的治疗,约50%的脑梗死患者,约20%的脑出血患者能够恢复较好,回归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发病时初始症状轻,年轻,合并其他疾病少,治疗及时的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虽说近年来医学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目前的效果还都让人难以满意。事实上,发病后再治疗本来就是很被动的做法。最好的做法是在没有得病时,早期积极预防其发生,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至于如何预防脑梗死呢?请参见我原来的文章,宣武医院吴川杰:如何预防脑梗死?(点击即可查看)而又如何预防脑出血呢?请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宣武医院吴川杰:如何预防脑出血?(点击即可查看)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参见,宣武医院吴川杰: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点击即可查看)本文作者:吴川杰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擅长: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脑白质变性、头痛、头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脑卒中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死和致残性疾病,我国成人终身卒中患病风险高达39.3%,居世界首位。更为严峻的是,脑卒中发生后,7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终身残疾或者死亡。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脑卒中类型。脑梗,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脑缺血、脑血栓,那么究竟什么是脑梗?人们又为什么会得脑梗呢?为什么会得脑梗死?脑梗死,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脑组织的梗死。由于各种原因,供应大脑的血管堵塞,导致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因为缺血和缺氧而发生坏死。我们可以把脑血管比喻成水田里面的灌溉系统,当某块地的灌溉出了问题,这块的农作物就会发生干旱直至死亡。如果在缺水的早期,农作物虽然干旱,但是还没有旱死。这时候如果及时的浇水灌溉,农作物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复正常。如果干旱的太久,农作物已经完全的死亡,这时候浇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这个不难理解。其实我们的大脑也一样,脑梗死发生后,如果尽早的开通闭塞的血管,在脑细胞还没有彻底死亡的时候及时恢复血流,这时候患者症状就有可能有明显改善。医学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起死回生的水平。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在脑梗死发生4.5-6小时内对部分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24小时内对部分患者进行取栓治疗,从而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脑血流恢复。因此,如果怀疑得了脑梗死,要赶快到医院治疗,因为所延误的每一分钟都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如果不幸中的万幸,脑梗死患者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适合进行静脉溶栓或者取栓治疗,千万不要犹豫,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和取栓是近年来医学上的巨大进展。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够知道是否得了脑梗死呢?点击这个链接(脑卒中识别方法),里面有个小视频,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方法,可以学习一下,有备无患。什么是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后怎么办,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其实,有效地预防脑梗死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们详细聊聊如何预防脑梗死。如何预防脑梗死?我们常说的脑梗死的预防包括两方面:一是在还没有得脑梗死的时候提前预防;二是在患脑梗死后,预防其再次复发。这两方面的预防方法基本一致。如何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却异常艰辛。曾经,来自全世界32个国家的学者,共同努力了8年,对几万人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随访和研究,发现了10项导致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并且确定这10项高危因素可以解释90%以上的脑梗死。换句话说,可以大概理解为,如果你做到了以下10点内容,你就可以预防90%以上的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1.积极治疗心脏病房颤、心衰、风湿性心脏病、心梗等多种心脏疾病,均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其中,房颤最需要引起我们重视,房颤使脑梗死的风险增加4-5倍。在一种最严重的脑梗死类型(大血管闭塞型脑梗死)中,近40%是房颤所致。因此,如果患有上述心脏疾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心内科积极就诊。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风险增加30%。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是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食盐和油脂的摄入等),必要时应该在神经内科或心内科医师指导下联合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降压药物应该规律坚持服用,可以购买家用血压计,自行监测血压是否达标。3.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斤斤计较、遇事易怒、焦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态,会使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2.2倍。当今社会,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当怀疑存在心理问题时,应该到神经内科或心理科寻求专科医师的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送给大家一首打油诗,可能会有助于你在某些情况下调节自己的心情。头顶天,脚踏地,人生全在一口气;切记气上有三忌:怄气赌气发脾气;怄气只能气自己,赌气彼此更对立;拍桌打凳发脾气,有理反倒变没理;人生世上不容易,作践自己多可惜;生气生上一分钟,六十秒钟没福气;生气生上一小时,六十分钟冒傻气;生气生上一星期,伤了肝来害了脾;人生要想少生气,几件事项须牢记:小事小非莫计较,一眼睁来一眼闭;有人出语伤情面,未必全是有恶意;有人处事拂我意,想必有其难唱曲;有人仗势把人欺,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人误解我蒙屈,岂有迷雾笼四季;有人背信把我弃,流水落花随他去;有人优势超过我,十指哪能一般齐;尺有所短寸有长,不去事事都攀比;人间美景未看全,哪有工夫生闲气;心态顺畅身体好,省下药钱旅游去。祝愿我们能够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爱你所爱,行你所行,遵循内心,无问西东……4.戒烟吸烟使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近2倍,吸烟还显著增加了多种肿瘤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每天只吸1支烟,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是每天吸20支烟的一半左右。因此,没有一个安全的吸烟水平,应该以戒烟为目标,而不是仅仅是减少吸烟量。戒烟,你需要的是一个决心,而不是一个借口。这里推荐一本书——《这书能让你戒烟》,可能有助于戒烟。5.戒酒饮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并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直线上升。同时,酒精也显著增加肝癌、直肠癌、口腔癌、咽癌、乳腺癌、喉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现代医学已经多次证明,没有安全的饮酒量,每一滴酒都对身体有损害;也没有安全的酒,无论红酒、白酒还是啤酒,无论什么牌子的酒,都对身体有害。如果你已经有酒精依赖,这里推荐“嗜酒者互诫协会”,该协会目前有中文的网站,上面有大量的文字资料、音频资料等,可能有助于戒酒。6. 治疗高血脂血脂异常和脑梗死发生显著相关。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高血脂需要治疗,甚至自行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但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血脂异常的治疗基础是改善生活方式,必须贯穿始终。另外,并非所有的高血脂都需要药物治疗。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和血脂是否达标。7. 减肥肥胖不仅可以导致脑梗死,还会导致冠心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肥胖人群的脑梗死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BMI是衡量体重是否正常的可靠指标,其正常值为18.5-23.9,计算方法是体重(Kg) ÷ 身高2(m)。脑梗死与腹部肥胖(俗称啤酒肚)也显著相关,腰臀比每增加一个等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44%。因此,如果肥胖或者超重,预防脑卒中就要做好减肥,尤其是要减小腰围,减小啤酒肚。8. 治疗糖尿病糖尿病人群的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2倍,并且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死于脑梗死。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就要选择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医学的伟大发明,并不会造成依赖。控制血糖最重要的是长期的血糖达标,理想的血糖水平是使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9. 规律运动规律运动指平均每周进行4小时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骑车、干农活、网球或篮球等球类运动、跑步、健美操、游泳等。规律运动使脑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0%。运动同时还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规律的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但是每个人具体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超出个人的能力上限。10. 合理健康饮食曾有人说,人这一生大概能吃9吨左右的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话糙理不糙,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食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近年来我国脑中风高发的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的科学家均推荐“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心血管疾病、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地中海饮食以自然营养物质为基础,多吃新鲜果蔬和鱼类、坚果、全谷食物;减少红肉(牛肉、羊肉和猪肉等)、脂肪、食盐和糖的摄入;用橄榄油代替其他食用油等。详细内容可以自行网络查找。吴川杰说以上就是今天聊的预防脑梗死的内容。再次强调一遍,90%以上的脑梗死发生都与没有做到以上10个项目有关。你做到了吗?另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以及脑梗死的筛查和定期复查,都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遵照医嘱进行。本文作者:吴川杰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我经常把脑梗死、脑出血比喻成“地震”发生。一般发病前个人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脑梗死、脑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很快出现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吞咽无力等表现,犹如山崩地裂。目前临床中,我们已经可以对部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做到很好的急救治疗,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脑梗死和脑出血都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在脑梗死、脑出血疾病发生后,第一时间识别和发现呢?
血脂,尤其是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无数的研究已经证实,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到一定水平,就可以延缓、抑制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进程。半年用一次的降脂“疫苗”来了(本文同步音频,点击即可收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药物。是预防脑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的重要药物。2012年,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200周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回顾了从1812年到2012年这200年期间人类医学的历史和进步。“他汀的发明和临床应用”名列其中。此外这个名单中还有“伦琴发现X射线”、“ABO血型系统的发现”、“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这足以说明,对低密度脂蛋白治疗的重要意义。 廉颇老矣?然而,他汀类药物却不十分完美。首先,是依从性问题。因为需要每日服用,不少患者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即使服用大剂量他汀,部分患者的血脂仍不能降至理想水平。最后,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加,少部分服用他汀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伤、肌痛等。新型降脂药的发现 2003年,研究人员发现并报道了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研究发现其病因是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基因突变后功能增强。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从而被清除,这也是人体降低血脂的重要功能。在这个过程中,PCSK9可与LDLR结合,使其不能再循环到肝脏表面,从而起到对LDL的平衡调节作用。但是,在这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PCSK9活性增强,从而使人体自我清除LDL的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令人兴奋的是后续的研究发现,导致PCSK9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可以导致低胆固醇血症,同时发现这些突变与心脑血管事件低发病率密切相关。医学界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发现的价值,调控PCSK9就可以针对性靶向的增强人体自身代谢LDL的过程,针对这一靶点的干预,有望降低胆固醇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于是,靶向的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就这样产生了。 PCSK9抑制剂 目前我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有2种,瑞百安(依洛尤单抗)和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前期数据显示,PCSK9抑制剂降血脂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这两种药物都是每2周皮下注射一次,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像胰岛素注射一样,自己在家就可完成。这两种药物在最初上市时价格十分昂贵,得益于我国政府强大的医保谈判,目前这两种药物已降价至每支300元左右(原来是3000多元)。这样一来,每月大概600元左右。请注意,更加让人激动的是,这600元还是医保报销前的价格。目前“瑞百安”和“波立达”都已进入我国医保报销目录……但是,由于这两种药物都是进入我国不久,所以可能很多医院还没有药物。 吴川杰说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2周皮下注射一次的降血脂药物,比需要每天服用的他汀方便多了?但是,更加方便的正在路上呢。据悉,更加新型的PCSK9抑制剂inclisiran,通过siRNA长效抑制PCSK9的合成,可以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是的,您没有看错,降血脂药inclisiran可以每年使用2次就行。目前inclisiran已经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有条件上市……临床中,脑血管病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很多患者常常绝望地问我,难道这些药物我要终身服用吗?我的回答是:不是的,只是长期服用而已。大家可以想象,可以半年用一次的药物都已经来了,一生只需要用一次的药物还会远吗?所以,我常说,请足够相信未来……最后,需要和大家强调的是,所有药物都可能会有不良反应,药物不是保健品,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本文是面向非专业人群的医学科普,文章开始配有同步的音频资料,可以点击收听。作者作者:吴川杰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擅长: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脑白质变性、头痛、头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门诊时间以及挂号方法(点击此处,查看列表中的第一条内容,实时更新)
适应,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就像新买的鞋子,常常会感觉不舒服,而穿几天就会逐渐适应。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也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表现。您可以屏住呼吸一分钟吗?这个可能不少人能够做到,但是您可以屏住呼吸2分钟吗?5分钟呢?巴瑶族是海上的一支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岛水域的巴瑶族人,为了寻找食物每天都要潜入水中,经常会深入几十米深的水下,一口气能在水中待10分钟左右。有些巴瑶人甚至一天有60%的时间都在潜水捕鱼,而且只用很简单的潜水工具,甚至只有一副木制的潜水镜。巴瑶族的例子更是充分地说明了经过训练后,人类对缺氧的耐受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1964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将小鼠放入上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当小鼠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将其转至下一个广口瓶中,再次逐渐缺氧。与没有经过这一缺氧训练的小鼠表明,经过4-5次的这样反复缺氧训练小鼠的抗缺血时间增加10倍。吕国蔚教授将这一实验总结为“以缺氧抗缺氧”,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缺氧预适应”理论,认为人体也可通过类似的训练,从而达到抗缺血缺氧的作用。我们知道,脑梗死的本质就是脑血管堵塞后,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这就为预适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吕国蔚教授又对这一现象和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机制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写入我国的首部病理生理学专著《病理生理学进展》,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8年,“急性缺氧预适应研究”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6年美国学者Murry研究发现,在犬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模型中,在动脉结扎前对前降支进行4次阻断和再灌注(各持续5min)训练,之后将前降支持续结扎40min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最终心肌梗死面积减少75%以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缺血预适应”。但是,“适应”的理论如何用于临床治疗?正常情况下,让人脑组织模拟缺血似乎不太现实。1993年美国学者Przyklenk等提出“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即对机体其他器官进行缺血训练,模拟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保护作用。通过几十年的认识和进步,目前临床中,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对双上肢加压,造成上肢缺血缺氧,反复训练。从而对大脑产生保护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的一种治疗方法——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那么,为什么通过双上肢模拟缺血,能够对远隔的大脑产生保护作用呢?体液调节机制:组织缺血时可产生具有抗缺血损伤作用的体液分子或可溶性物质,如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在血流再灌注后可循环至全身,在内源性保护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持续性缺血导致损伤不同,缺血适应治疗严格控制缺血时间,每次缺血的程度尚不足以引起不可逆性损伤。神经传导调节机制:应用六烃季铵等神经节阻滞剂、切断动物的肢体神经、以及通过基因手段抑制脑干迷走神经节神经元等方式阻断神经信号传导,能够显著减弱肢体远隔缺血适应的保护作用。这说明了神经传导在肢体远隔缺血适应的内源性保护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炎症调节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可抑制前炎性反应、促进抗炎性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的转录,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保护作用。以上相对专业的机制研究是不是看完有点懵圈?其实,通俗点讲,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就是在脑缺血还没有发生时,提前告诉我们的机体,上肢缺血了。这样我们的大脑就有了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从而调动全身代偿来避免脑缺血的发生,即使发生脑缺血也因为提前有了准备,这样就能够降低脑细胞的伤亡。这就好比是军事演习或打疫苗,人体有了提前准备。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中被用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探索了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有研究纳入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结果显示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该类患者安全可行;在该研究基础上,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RIC治疗可预防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另一项研究显示高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80岁),应用RIC治疗安全有效,并可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也有研究表明,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还可减轻和延缓缺血性脑白质损伤,进而改善认知功能。未接受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安全、可行,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血管再通前和再通后应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安全、可行,进一步有效性研究正在进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前转运或溶栓后应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安全可行,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且可能有利于延缓缺血脑细胞死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临床预后。伴或不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小血管病患者,长期应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下降。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安全可行,且可减轻手术相关脑损伤。对卒中复发风险高的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降低此类患者复发风险。对于烟雾病患者长期应用RIC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改善脑血流灌注,防治由此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水银血压计法:准备2个血压计,如下图所示,将两个血压计的袖带分别敷于双侧上肢的上臂,对袖带快速充气加压至200mmHg,阻断肢体动脉血液供应,从而使肢体处于短暂缺血状态。5分钟后,随后释放袖袋内压力使肢体恢复血液灌注。休息5分钟后,再次重复上述过程。缺血5分钟→休息5分钟→缺血5分钟→休息5分钟→缺血5分钟→休息5分钟→缺血5分钟→休息5分钟→缺血5分钟如上所示,一共进行5个循环,每天按照上面的流程训练1-2次。如果刚开始做很难耐受,可以先尝试缺血3分钟,休息3分钟。等逐渐适应后再尝试缺血5分钟,休息5分钟。上述采用水银血压计进行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容易获取,但是存在操作相对繁琐,需要专人协助完成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的精准实施,对院前急救、行动不便以及身体孱弱的患者来说操作相对困难。随着远隔缺血适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及推广,国内外学者均研发了不同类型的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自动化治疗设备,保证了治疗的标准化、一致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扩宽了缺血适应治疗的应用领域和场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吉训明教授团队研发了宣医通(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仪),获国家发明专利。设置有不同的档位,可一键开始缺血适应训练治疗,自动计时和调整,非常方便。同时配有完整的售后服务团队,使用上有问题可随时咨询。宣医通的使用教程如下:下面是宣医通的研究历程: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可在线购买宣医通(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仪)。
以脑梗死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很多脑梗死患者,甚至部分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在常规的体检中,都会发现存在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面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在要不要放支架治疗呢?一小部分人坚持不能放支架,觉得支架放进去就取不出来了,支架有使用寿命等。还有一小部分人坚持要求放支架,明明血管就已经狭窄了,还不赶紧放个支架让血管疏通?不放支架再脑梗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脑血管狭窄为什么要放支架?血管狭窄造成的血管腔变小,阻碍了血流的通过,严重时就可以造成远端的脑组织供血障碍,产生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其实更为常见的是,血管狭窄处的斑块会破裂,表面形成血栓和其中的脂质成分会随着血流至远端的脑组织,造成血管闭塞,形成脑梗死。而如果在狭窄的血管中植入支架,支架可以将斑块撑开,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血管内官腔的形态。同时,支架植入后数月,新的内膜会逐渐将支架慢慢覆盖,在支架表层形成新的内皮,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比如说,已经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症状性的重度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植入颈动脉支架可以让患者5年内的脑梗死绝对风险下降16%。目前的支架植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支架的材料和设计也不断的更新迭代,支架不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支架植入的过程也并不复杂,这是一个微创手术,在大腿根做一个穿刺,即可通过这个穿刺点将支架输送并放入脑血管中,局麻即可操作,熟练的医生常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颈动脉支架的植入。另外,部分患者通过球囊扩张,甚至无需支架植入就可以解除狭窄,还有更为先进的生物可降解脑血管支架也正在进入临床应用。不是所有的脑血管狭窄都要放支架当然,也有不少人朴素的认为,血管狭窄或闭塞就应该放支架或开通血管。难道血管已经严重的狭窄了,还不需要放支架吗?其实这个完全不难理解,任何的临床治疗都是一把双刃剑,是否选择这种治疗,要看这种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大还是风险大。比方说上图中,桥脑发生了脑梗死,同时发现基底动脉有重度的狭窄。那么,这个狭窄需要放支架吗?其实,我们多数的脑血管并不是像家中的水管那样,直来直去的没有分支。我们的脑血管更像是“铁棍山药”,每一根血管上都布满了细小的侧枝小血管,血液通过这些小的血管对周围脑组织供氧和供能。而上面的脑梗死就是因为血管主干内的斑块堵塞的穿支小血管,虽然远端主干的血流受影响不大,但是血流不能流入斑块堵塞的小血管,这就造成了穿支供血区的脑梗死。这种情况,放支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堵塞更多的穿支血管,进而加重病情。曾经,美国的50家医院进行了这么一项研究,451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患者进行支架治疗,另外一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结果发现,14.7%的支架治疗的患者在30天内发生了脑卒中或死亡,而药物治疗组的患者仅5.8%的发生了脑卒中或死亡。这说明,至少说对于部分患者而言,目前的支架治疗不仅不能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反而显著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血管狭窄都需要放支架治疗。血管狭窄不放支架确实有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但是对于部分患者,放了支架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更高。或许是因为受限于目前医学的技术,或许其中还有很多目前不为人知的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目前而言,对于部分的脑血管狭窄患者,相对于支架治疗,规律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是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吴川杰说总结一下今天聊的内容,那就是对于部分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患者而言,支架植入确实能够降低今后的脑梗死风险。但是绝对不是所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都适合选择放支架治疗。什么才是最佳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形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闭塞相当的常见,哪些患者需要进行支架治疗,这其中需要医生通过客观的检查分析判断,还要结合国际最新的研究结果,从而制定适合每一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血管狭窄或闭塞,基本都是在多种危险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作用下,长期慢慢进展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需要全方面的干预和治疗,支架治疗也仅是其中一个环节。即使放了支架,规律服药,改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要不然支架仍然会再次堵塞。因此,如果发现了血管狭窄或闭塞,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到正规医院神经科就诊,根据专科医生的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本文作者:吴川杰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擅长: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脑白质变性、头痛、头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很多人在有头痛、头晕或其他头部不适的时候都会去做一个脑核磁共振检查。 在脑核磁共振的报告中,经常能够见到:脑缺血灶、多发脑缺血灶、点状脑缺血灶等名词。 在很多人朴素的认识中,常常把“缺血”等同于能够导致偏瘫甚至死亡的严重脑梗死,看到“缺血灶”这几个字就十分紧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一般人迟早都会遇到的“脑缺血灶”…… 什么是缺血灶? 人的大脑分为白质和灰质,灰质在脑的表层,主要是脑细胞神经元的聚集区域;灰质下面是神经纤维聚集区,呈较浅的白色,我们称为白质。 正常情况下,我们脑组织的白质和灰质都是均一的表现。有时候,在脑CT、脑核磁共振中,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异常影像。 如上图所示,左边头CT上红色箭头所指的黑色小点,右侧头核磁共振上显示的小白点。如果出现了这一的情况,很多时候检查报告单上就会诊断为脑缺血灶、脑多发缺血灶…… 其实,“脑缺血灶”是一个不太规范的说法,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诊断脑缺血灶的标准都不完全一样…… 但是,脑缺血灶一般反映脑部检查出现了以下问题: 头CT或核磁共振上出现了异常的密度或异常的信号; 这个病灶不大,一般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或表现; 从影像学上面推测,这个病变是因为脑缺血引起的轻微病变,并不是大面积的脑梗死、也不是肿瘤等严重的疾病。 缺血灶很严重吗? 可以理解,很多人在看到脑缺血灶后会很紧张…… 首先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虽说目前对脑缺血灶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但是一般诊断脑缺血灶或多发脑缺血灶,这意味着脑组织已经有了轻度的缺血。有问题,但是并不是很严重……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个堤坝。那么,出现了脑缺血灶就一般意味着我们的大堤已经出现了蚂蚁洞,但是堤坝的功能目前还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堤坝上有了蚂蚁洞,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可能是会出大问题的。我们需要做的自然是防患于未然,避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情况方法。 发现了脑缺血灶应该怎么办呢?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脑缺血灶说明脑组织已经有了缺血的表现,但是还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这其实也是给我们的一个预警,虽然不用惊慌,但是也需要注意了…… 那么,发现了脑缺血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必要时结果进一步的检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发现脑缺血灶也不必很惊慌,并非所有的脑缺血灶都需要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缺血灶难以避免,如果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脑缺血灶只是脑组织正常老化的必然结果。 其次,除了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专业治疗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健康生活也至关重要。发现脑缺血灶就属于轻度的脑血管病,平时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请点击以下连接查看 宣武医院吴川杰:脑血管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吴川杰说 文章一开始我说到,“脑缺血灶”是一般人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事实上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脑血管的老化,脑缺血灶似乎是必然的结果,可以说只要人的寿命足够长,每个人都迟早会发现脑缺血灶。 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聊的内容: 第一、发现脑缺血灶不必紧张,多数情况下,报告脑缺血灶说明虽然有问题,但是幸运的是问题并不严重。 第二、虽然脑缺血灶说明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已经说明脑组织已经有了缺血的表现,这时候需要及时的诊断并对症的治疗,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三、并非所有的脑缺血灶都需要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需要在神经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第四、可以明确的是,所有发现脑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健康生活,至于个人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请查看 宣武医院吴川杰:脑血管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本文作者:吴川杰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脑梗死、脑缺血、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脑白质变性、头痛、头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以及挂号方法(点击此处,查看列表中的第一条内容,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