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门诊工作中遇见最多的病种不是骨折、不是各种运动损伤,而是各种腰痛、腰腿痛。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今天就简单的聊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1、腰肌劳损 单纯的腰痛,很少有腿痛等症状,也是门诊遇见最多的。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出现疼痛。其他如IT等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司机等等。 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腰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早晨起来时疼痛明显。X线影像学一般无明显异常,可有腰椎曲度变直等变化。治疗上以休息及切换体位为主,辅以封闭疗法、针刺疗法、理疗、按摩治疗,症状明显时可用膏药、肌松药物及消炎止痛药物,效果明显。建议平时勿久坐久站,多参加体育锻炼。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是最常见的症状。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困难。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检查X线可发现腰椎退行性改变,椎间隙狭小。椎间盘CT扫描可以发现椎间盘突出,但无MRI清楚。建议确诊椎间盘突出后,完善MRI检查,全面评估椎间盘突出分型,确定有无手术指证。手术适应证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⑤合并椎管狭窄者。具体术式就不讨论了。 而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先保守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3)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4)支持治疗 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药物 3、胸、腰椎椎体结核 此病多属继发病变,患者常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其下胸段胸椎或腰椎椎体结核出现腰腿痛或麻木等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病程长,疼痛部位有些和病变部位不一致,常诉腰部疼痛,往往容易造成漏诊。患者常伴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检查可见脊柱成角后凸畸形,局部压痛不明显,叩击局部可引起疼痛。姿势异常(拾物征阳性)。 检查X线: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甚至空洞形成。需完善CT及MRI检查,椎体占位性病变以结核多见,这时候再完善结核相关的检查及化验。 4、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其典型症状特征之一是疼痛或感觉异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不因卧床休息而缓解;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为持续性,平卧减轻,站立活动时加重。X线和CT检查很容易造成漏诊,选用脊髓造影或MRI是最好的检查方法。诊断明确后在治疗上,椎管内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 5、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年轻男性常见,有遗传性。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并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由于病变其发展缓慢,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但早期诊断及治疗又是降低此病病残率的关键。腰痛外可伴有胸背、颈部僵硬痛及下肢关节肿痛,病变部位长时间休息后有僵硬感,活动后减轻或消失;物理及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模糊或狭窄,症状明显时血沉升高,类风湿因子试验常为阳性。脊柱炎中晚期出现明显的腰部或背颈部、下肢关节强直,X线片为腰椎竹节样改变,则诊断较容易。治疗上目前无好的办法,以止痛对症治疗为主。 6、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早期症状为髋关节前方、外侧及臀部疼痛,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出现大腿前内侧及膝关节前内侧疼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但股骨头缺血坏死腰部症状体征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拇背伸试验、屈颈试验等神经系统检查均为阴性,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或反射改变等神经系统改变,而髋关节部位压痛及叩击痛明显,被动活动髋关节可诱发疼痛,4字征试验阳性,中晚期髋关节活动受限,进一步双髋关节X线摄片及MRI检查可确诊。 7、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 腰椎峡部不连与滑脱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单纯腰椎峡部不连与滑脱的患者,主要症状为腰痛,偶可放散至臀部或大腿,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即可缓解,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无神经损害体征。合并有椎管狭窄者,除腰痛之外,常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麻或无力,多有间歇性跛行,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或偶有马尾神经损害。查体:腰曲过伸,腰椎棘突有阶梯样变,局部压痛,无明显放射性压痛。X线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8、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起病缓慢,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常为突发不同。其主要症状是长期腰痛、腿痛、间歇性跛行,且腰痛仅表现为下腰及骶部痛,站立、行走时加重,下蹲、坐位及侧卧位屈髋时减轻;腿痛主要因骶神经根受压所致,常累及两侧,咳嗽时多不加重,但步行时加重,或伴有下肢感觉异常、运动乏力。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间歇性跛行,且行走、站立及咳嗽则症状加剧,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X线及MRI检查可了解到腰椎及椎管内情况有助于鉴别。
高尿酸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没有引发痛风之前,高尿酸可以不用药,但是需要调节饮食习惯。下面我总结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据统计,中国有1.2亿人口血尿酸值高,痛风患者约有1200万。 本文系冯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慢性化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对大多数病案,通过妥善的计划治疗,短期内可以控制。病因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发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1.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2.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3.局部广泛瘢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临床表现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药物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治疗原有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应用宜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手术一般为切开排脓+VSD负压吸引。2.急性性骨髓炎的治疗如有急性复发,宜先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加强支持疗法与抗菌药物的应用,视治疗效果,选择是否手术,必要时切开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3.无明显死骨偶然发作骨髓炎的治疗无明显死骨,症状只偶然发作,而局部无脓肿或窦道者,宜用药物治疗及热敷理疗,全身休息,一般一、二周后症状可消失,无需手术。4.有死骨、异物等骨髓炎的治疗如有死骨、窦道及空洞、异物等,则除药物治疗外,应手术根治。手术应在全身及局部情况好转,死骨分离,包壳已形成,有足够的新骨,可支持肢体重力时进行。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异物、窦道、感染肉芽组织、瘢痕等,术后适当引流,才能完全治愈骨髓炎。骨髓炎手术一般渗血多,要求尽量在止血带下进行,作好输血准备。附加:罕见的引起慢性骨髓炎的原发细菌:沙门氏菌常见于儿童及并发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如红斑狼疮、地中海性贫血等。常发生在多发股梗死(多见长骨骨干)基础上,因其多为血源性、无明显外伤史,临床表现不典型、炎性指标升高不明显,容易漏诊。治疗原则同慢性骨髓炎。就目前而言,慢性骨髓炎具有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骨质破坏明显,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多等特点,需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感染。
跟腱炎 (Achilles tendonitis) 是指跟腱发生了炎症。一般来说,它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导致的,例如打篮球。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 典型症状:1、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2、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3、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X片:大部分可见跟腱钙化变性病灶,足跟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 治疗: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消炎止痛对症药物,患肢功能锻炼,超过半年以上没有效果者,可考虑手术。 手术方式:跟腱病损切除+止点重建术。如果变性病损范围大,则需取自体肌腱重建。
腱鞘囊肿是一种肿物,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手术切除过程中容易遗漏)。腱鞘囊肿是不会发生癌变,不会扩散,虽然他们可能会扩大规模,他们就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临床上多见于手、手腕及腘窝(膝关节窝) 手腕腱鞘囊肿症状很明显,发病部位会有轻微酸痛感,囊液变多时就会变硬而且有压痛的感觉。如果患处在手腕处,就也会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酸痛、放射性痛,严重的压迫神经的,也会给患者造成肢体麻木及一定的功能障碍。 腘窝囊肿一般较大,症状不明显,但因生长于关节囊上,在手术切除时分离的更深,甚至进入关节腔,所以切除困难,复发率相对要高。 治疗方法:1.小的腱鞘囊肿,直接按压揉平,有治愈可能,但复发概率很大。 2.手术切除,目前西医采用最多的方法。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据囊肿部位、基底部位生长类型而定。整个治疗费用并不高,风险相对其他手术也要低很多。目前很多医院门诊均有开展,但因目前的医疗环境,为了及时应对极少数病人病情的突发情况(如局麻药过敏、麻醉意外、大出血等等),多住院治疗。
腱鞘炎 因反复摩擦致使鞘管肥厚狭窄引起的疾病。反复伸屈握捏作业易患此病。男性多见。(不过最近接诊的均为女性,所以女性患者看了不要奇怪哦)。 发生于指屈肌腱鞘者又名扳机指(大拇指多见),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屈伸指时引起弹响。发生于桡骨茎突者又称凯尔万氏病,为拇短伸肌腱及拇长展肌腱腱鞘炎。局部压痛、四指握住拇指并尺偏腕时引起疼痛。胶原疾病也伴此病。幼儿先生性鞘管狭窄者偶见于拇长屈肌腱。 休息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有效。无效时行腱鞘切开术。 通俗点将:肌腱就是大家常说的筋,带动关节活动的。但人体内那么多筋,没有规矩怎么能行,这时就需要腱鞘给它以约束,就像个紧箍咒一样将其固定在相应个位置上,肌腱只能在其范围内活动。肌腱活动多了,粗壮了,翅膀硬了。腱鞘不堪重负,却质地坚韧,不肯妥协。两者对抗,就发作腱鞘炎了,最终就是活动时出现障碍,而我们没办法让肌腱瘦身,只能委屈腱鞘,丢车保帅,让肌腱回归自由,社会也就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