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个很独特的时期,是一个从孩子逐渐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身体逐渐在发育,对长相和穿着打扮变得在意,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对自我的认识和世界的看法开始形成,也更需要周围人的认可和理解;感觉自己开始变成一个“大人”,而心理上却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帮助他们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最大的挑战来说就是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变得叛逆,有很多奇思怪想,也许还有离经叛道的行为,更多自己的主见,更需要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等等。如果父母难以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亲子之间就会变得矛盾重重,自说自话,关系变得僵硬甚至怨恨。为了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尤其是孩子面临心理上的问题时,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来,这里有一些建议,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启发:1.尊重孩子的想法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也不要马上否定他,而是允许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耐心和孩子平等地讨论。交流时要注意放下家长的权威,不要居高临下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这样他才会愿意听你说的话。2.培养耐心的态度和孩子交流时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培养耐心和孩子交流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愿意真正倾听和了解他的。因为叛逆期和敏感的缘故,可能孩子一时不愿意和你说他的心里话,父母也不要太着急,给孩子一段时间,父母耐心的态度会逐渐让孩子感觉到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愿意和你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谈论他们遇到的困扰,询问最近遇到什么烦恼了。3.给孩子足够的空间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明确的边界意识了,比如很重视这是我的房间,不要随意打扰我,这是我的东西,不要随便拿,就算是父母,也要征得我的同意才行等等。父母需要慢慢适应这种变化,这恰好说明孩子正在长大,宣示着他的主权,需要周围人的承认和尊重,这样也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4.放下想要改变孩子的期待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说不要孩子改变,而是需要注意改变的方式。一般来说,父母们很着急想要帮助孩子,比如强迫他们运动,强迫他们学习和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本意是好的,可是效果却常常相反,越是想要帮助孩子,孩子反而更叛逆,问题更多。这时候就需要调整一下我们自己的心态,放下想要改变孩子问题的迫切心理,不是替代孩子去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继续保持耐心的态度,允许孩子有问题!如果想要做点什么,可以询问孩子,你需要父母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吗?然后根据孩子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5.培养信任孩子的态度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相信孩子现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不要把问题扩大化,觉得不去改变,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这种态度会给孩子一个父母不信任自己的态度,也让孩子学会了不能信任父母,觉得父母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就给自己下了结论。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会受到破坏,关系一旦弄僵了,父母想要帮助孩子的努力就会落空。6.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父母比较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去看待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觉得你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无法理解他。父母需要学习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就会觉得一定是孩子做错了,但其实也有可能是老师冤枉了孩子,这时孩子本来就觉得委屈,加上父母还要责怪自己,就会更加对父母有意见,不愿意和父母倾诉。这时如果父母能耐心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才会慢慢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走出来。7.学会用规矩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可以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和孩子商定一些家庭的规则,然后用文字的方式写下来,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否则孩子肯定不会遵守,也加重了孩子的反感。可以把如果不遵守规则父母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写下来。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根据规则的约定,我会怎么做,请你理解。当然这时候也可以听一听孩子有什么理由,如果理由是合理的就需要理解,这样使家庭规则不至于过于生硬,具有一些家庭温暖的规则更容易被执行。8.正确看待孩子玩手机和游戏的行为特别把这一点提出来,是因为现代社会这是青少年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父母们不必过于恐慌,将这些行为看成手机成瘾或者游戏成瘾,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就大多数情况来说,玩手机和游戏其实是孩子缓解心理压力、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回避问题的方式,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禁止玩手机或者游戏,而是耐心了解孩子的压力或者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那些问题才是重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管理孩子玩手机或游戏上面。当然,这也不是说就完全不管了,可以用前面说的制订规则的方法来管理,同时抱着友善的态度。父母们可以把以上这些作为与孩子相处的基本原则,发展属于家庭自己的沟通方式,建立和孩子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关系,孩子就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始终记住良好的关系才是改变的开始!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灵成长家园 2019-12-16 接纳是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自我觉醒,就是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之中。所以,接纳并不是逆来顺受,停滞不前;它会让变化自然而然地翩然而至。 射向自己的箭 “伤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却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在情感上对伤痛的反抗越强烈,由烦扰、自责和内疚所带来的痛苦也就越强烈。很多时候,伤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伤痛的过度反应。 实际上,人们常常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 第一支箭是伤痛, 第二只箭是对伤痛产生的抗拒。 比如,工作失败了,这是伤痛,是第一支箭,这支箭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耿耿于怀,这就是射向我们的第二支箭。 又比如,被女朋友甩掉了,这是伤痛,是第一支箭,但因为被甩掉而心生怨恨,甚至怨恨所有女性,认为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则是射向我们的第二只箭。 第一支箭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自己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大部分痛苦,都是第二支箭带来的,也就是抗拒“伤痛”的结果。 如果着手“接纳”这些伤痛,顺其自然,伤痛就会减轻。因为伤痛在接纳时变轻,在抗拒中变重。同时,我们会发现伤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伤痛产生的怨恨。 没有人能伤害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有一道简单的公式清晰地描述了我们对于伤痛的本能反应: 伤痛 × 抗拒 =痛苦 “伤痛”是由生活中那些“不幸”造成的,比如事故、疾病,或者某个我们深爱的人去世,有可能只是我们和周围的人,比如爱人、孩子、父母、同事之间的冲突。 “抗拒”指的是为了击退伤痛而做出的所有努力,比如让身体绷紧,或者想方设法赶走伤痛。 “痛苦”是指我们在自己的伤痛之上增添的肉体或情感上的压力,一层接着一层。在这道公式中,我们如何与“伤痛”相处决定了我们将承受多少“痛苦”。 如果我们对于伤痛的抗拒降低到零,我们承受的痛苦也就降到了最低。 伤痛 × 零 = 零 这是不是很难以置信?生活中的伤痛确实在那里,但是我们不需要对它们做多余的发挥,我们不需要到哪里都将它们带在身上。 有许多关于痛苦的例子,比如一连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在后悔股市崩溃之前没有将股票卖出;或者在重要事情来临之前,总是担心是否会生病。 当然,为了早做准备或者避免出现问题,适当的考虑是有必要的,但问题是,我们却常常陷入对过去的悔恨或对未来的担忧之中而不能自拔。下面我们以很多人会经历的失眠和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为例,来看看对抗和接纳的力量: 与失眠对抗,你就会彻夜难眠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受到失眠的困扰。调查显示,每年都会有多达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有失眠问题。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失眠,包括一个打鼾的配偶、睡前摄取了咖啡因、白天不小心睡得太多、运动太少、枕头不合适、服用了一些药物等。 不过,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我们发现:与失眠对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努力尝试入睡,反而会让情况变得越糟糕。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夜晚:第二天,你将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你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入睡,好好休息,这样明天就能精力充沛地出现在会场,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由于这个会议对你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你必须睡个好觉。 但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在想,如果自己晚睡一分钟,第二天的精力就会减少一分。于是,你努力控制自己,拼命让自己入睡,结果越想入睡,却越不能入睡。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变得越来越恼怒。每一次抬眼看闹钟,你都会从心窝里冒出一股无名火,最后使你在这个夜晚彻底失去了正常入睡的能力,只能睁眼躺在床上,沮丧地等待黎明。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原因在于,当你在跟失眠作斗争时,神经系统进入了“战斗或逃跑” (fight or flight)的模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努力进入睡眠反而强迫身体变得更清醒。我们需要通过放弃“战斗”来打破循环。 什么是“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呢?大家知道,几千年前,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面对各种野兽的攻击,在老虎的面前,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战斗可以赶走老虎,使自己存活下来;逃跑也可以虎口逃生。在这两种选择中,不管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需要我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调动出全身的力量去应对威胁。因此,人们的意识只要向身体输入对抗的指令,身体就会立刻进入“战斗或逃跑”的模式,让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 “战斗或逃跑”模式是人类应对外来威胁最有效的举动,但遗憾的是,它并不适用于对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做外来威胁,采取“战斗或逃跑”的模式:或与之对抗,或拼命逃避。 那么,在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我们无疑会越陷越深,甚至疯狂。所以,对待内心的痛苦、悲伤、恐惧和焦虑,我们不应该把它们视为老虎,与之对抗,而是应该接纳。任何与自己对抗的行为都会让人陷入无边的苦海。 在老虎的威胁下,我们既不战斗,也不逃避,就会命丧黄泉。但是内心的负面情感却不是老虎,你永远无法战胜它,也永远无法逃避它,只能与之和平共处。这就像失眠一样,你越想控制自己,自己就越不受控制。与失眠对抗,你注定会彻夜不眠。 很多人面对失眠常常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数羊,还有高大上点的,默数呼吸次数!但是,任何失眠者都会告诉你,这些把戏到时候并不怎么管用。为什么?因为你不能欺骗自己的意识,它知道你做这些事情是为了入睡。 例如,在“数你的呼吸次数”和“为了入睡数你的呼吸次数”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在某个很微妙的水平上,当你的计划是要入睡时,一旦你意识到自己还醒着,你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心烦意乱。 流逝的每一分钟都会让你更加绝望和迷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转变自己跟失眠之间的“关系”。一旦你开始真正地、诚实地“接纳”了失眠,最后你的身体就有机会开始休息。 婚姻幸福的秘密:接纳婚姻中的不幸 在14年里,心理学家古德曼跟踪了650对夫妇,来研究能够使婚姻成功的因素。他宣称自己能够以91%的精确率,预测哪对夫妇将会走向离婚。他们是那些互相之间总是充满责备、狡辩、轻视以及妨碍的家庭。 古德曼还观察到,婚姻中69%的纠纷永远不能得到解决,特别是关于核心的个性问题和价值观的分歧。虽然夫妻之间不可能解决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差异,但成功的夫妇则能够学会以某种方式接受它们。幸福的夫妻“能够深入地了解对方,而且对对方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喜好、厌恶、个性上的怪癖、希望以及梦想”。 心理学家雅各布发明了一套基于“接纳”的夫妻关系疗法:夫妻综合疗法。这种方法利用行为疗法来处理那些可以改变的问题,利用“接纳”来解决那些不可改变的问题。 其中,“接纳”就是为了使夫妻关系更加亲密而接纳彼此存在的问题,并放弃改变对方的打算。他们发现:通过接纳彼此的差异,有三分之二的夫妻摆脱了长期的困扰,获得了幸福的婚姻。 “接纳”覆盖了一系列的经历,包括反感、好奇、容忍、放任和友好。“接纳”的反面是“抗拒”。抗拒会产生痛苦,而接纳会使之舒缓。 接纳并不意味着容忍错误的行为,而是让你在感情上对内心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完全敞开。如果你的婚姻正处于艰难时期,接纳并不是要你对整个痛苦的婚姻说“好”。恰恰相反,它的意思是要你承认自己正在遭受痛苦。 不管是在婚姻中,还是在饮食习惯上,抑或是工作时,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境况有多么糟糕时,便毅然做出了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接纳是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谓自我觉醒,就是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之中。所以,接纳并不是逆来顺受,停滞不前;它会让变化自然而然地翩然而至。 但是,我们需要弄明白自己接纳的是什么。如果自我没有觉醒,我们会在接纳中容纳多余的东西,就像是投票选举一位我们知之甚少的候选人。盲目地接纳还可能会滑进情绪化的境地——用糖衣掩饰现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接纳,而且最终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在这里,所谓的“接纳”指的是,有意识地去体验我们的感觉、情绪和想法,时时刻刻,原原本本。
最近看了几个产后抑郁的病人,因此和大家分享以下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新手妈妈小红的故事小编今天因为要负责收新病人,下午早早地赶到病房,一进病房大门便看到一个蹒跚的背影,穿着厚重的家居服,戴着毛线帽,在两个男人一左一右地搀扶下慢慢挪向医生办公室,小编顿时心里一紧:我今天要收的新病人原来是个老太太,但愿没有什么严重的躯体疾病!走进这位“老太太”去询问病史时我吓了一大跳,这分明是一张非常年轻的脸庞,估计年龄就跟小编差不多吧,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如此“老态龙钟”了?了解到我是她的管床医生后,这个年轻的女孩(我们暂且称她为小红吧)缓缓地向我道出她的情况。原来小红前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银行工作,去年年初结婚不久怀上宝宝,现在宝宝2个多月了,是个新手妈妈。小红怀孕期间就常感觉担心,担心肚子里的宝宝不健康,担心自己长胖了老公不喜欢自己,担心因为休产假耽误工作而影响职业发展,常常想起这些就心情差,控制不住地流泪,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安稳了,而跟老公或者家里人说起自己的担心时,大家通常都是说“你别想那么多了”或者“这是怀孕正常的反应”,小红只好盼着赶紧把孩子生下就好了。谁知孩子生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昼夜不分地要给宝宝喂奶、换尿布、哄宝宝睡觉,每一件事都让这个新妈妈感到陌生和力不从心,即使有婆婆的帮助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红渐渐感觉到心情越来越压抑,怎么都高兴不起来,无缘无故地长时间哭泣,尤其是在早晨最为严重,睁眼醒来便恐惧新的一天将如何度过,以前看电视连续剧或者一些金融方面的书还能让她分散注意力,从不好的情绪中暂时脱离出来,可现在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趣了,电视或书完全看不进,更不觉得有意思,近两周以来甚至对照看宝宝也只觉是任务,体验不到跟宝宝亲近的快乐,有时真想要是没这个孩子就好了。整天就感觉身体软绵绵的,浑身无力,抬腿走路都觉费劲,更别说抱孩子了,即使婆婆照顾宝宝自己好好休息了也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或体力。边听小红说小编心里边在想:小红所说的这些症状,不正是抑郁症的三大核心表现: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嘛,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小红非常可能是得了抑郁症,而且是比较特殊的发生在围产期的抑郁症,但是还有一些情况要了解。说了这些小红已经是泣不成声了,陪小红前来的丈夫和爸爸一边安抚小红一边继续向我介绍小红的情况。小红丈夫说小红从怀孕到现在,简直是变了一个人似得,怀孕前是个充满自信、热情能干的人,而现在整个就是一个负能量体,在家里除了给孩子喂奶,整天要么就是说浑身没劲躺在床上睡觉可是睡不着,要么就是在家中来回走动、无所适从,让她做点什么事情都根本难以集中注意力,人也仿佛变得迟钝,回答问题缓慢,有时需要问几遍才回答,说话声音也小语速也慢,还经常一边流泪一边自言自语说自己什么都不会,自己带不好孩子、对不起孩子,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自己的前途灰暗,看不到光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绝望。不论家里人怎么安慰和劝说都无济于事。小编问小红的丈夫小红是否说过有自杀的想法甚至直接有过自杀的行为,小红丈夫惶恐的摇摇头,可我再问小红时,她点了点头,并缓缓地说“有时候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就再也睡不着了,黑暗中等待天亮的煎熬真感生不如死,还想过要怎样去死,只是想着孩子需要吃奶离不开我,才能控制这种冲动,这段时间睡眠更差,经常整晚睡不着,还老感觉肠胃胀气,一吃东西就恶心想吐,都瘦了7、8斤了,去内科看了说我没什么胃肠道的毛病,建议我来看精神科,我本来不想来,可是实在太痛苦了,所以想来试试”。说完小红抬起一直低垂的头,看着我问到“医生,我真的是得了抑郁症吗?能治好吗?”小编心里暗想:小红不仅表现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还有很多伴随症状:焦虑、悲观、自信降低、自责自罪、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还有失眠、胃口差、肠胃胀气、体重下降等这些躯体症状,从孕期持续到产后两个多月了,这可真是典型的抑郁症了。但小编口头可不是这么说的:“我还有一些情况需要了解,你发病前是否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是否患有甲状腺疾病、肝病或者其他的内科疾病?是否吸过毒?是否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跟这种情绪完全相反而自觉兴奋,精力充沛,自信满满?是否感觉得别人都不喜欢自己甚至针对自己?……”,小编问这些可不是白问,因为还有很多疾病也可导致抑郁发作或以抑郁发作为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排除了这些,我们才能诊断小红患有“抑郁症”,而且是抑郁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围产期抑郁症”,这可直接关系到之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故事的后面小红确实是患有抑郁症,并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帮助下渐渐恢复了平稳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读者们,你们是否也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新手妈妈小红的故事”呢?可不要像小红一样拖这么久才来医院看病!妈妈感觉不好,宝宝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可不要为难了自己和宝宝喔!
1. 喜欢自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知道自己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依然认为自己很不错; 2. 接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问题,当我们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3. 理解和适当表达自身的情感。只有学会理解自己的情感了,才会理解别人;只有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才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 乐观的思维方式。当你能够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时,你便学会了乐观;当你看到事情坏的一面,并做好准备去面对时,你就拥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 5. 有一个生活的重心。也许是你的家庭、工作、朋友、兴趣爱好等等; 6. 有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听音乐、看书、运动、唱歌、做手工等等,所有能让你投入其中的事情都有助于身心的放松。 7. 最好能有一段亲密的关系。和家人、朋友多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成为你在困境中最值得信任的人。 本文系罗兴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遭遇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办?1、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接纳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果孩子真是遇到欺凌,父母首先不要责备孩子,不要去过多评价,责备孩子为何不去反抗等。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表露自己的情绪,有些父母爱子心切,听到孩子被欺凌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跳如雷,父母过激的反应,会强化孩子作为“受害者”的角色,不利于孩子后续心理的平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倾听共情,鼓励孩子倾诉事实和表达情绪,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接纳孩子的各种反应及情绪。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就是“被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逐渐放松下来,继而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父母可以参考的共情表达方式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委屈/生气/害怕(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都很心疼你经历了这些事情,如果你还是很伤心,我们在你身边,你想哭就哭吧。这些事情都会过去的,我们能让一切都好起来的,爸爸妈妈陪着你。”如果孩子出现了大哭,入睡困难,不愿诉说等表现。这时,家长需要陪伴孩子,不要急于询问发生了什么。家长可以拉着孩子的手,或揽住孩子的肩膀,这种肢体上的安抚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在孩子感觉有能力面对之前被伤害的事情后,自然会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特别注意:这时的父母千万注意语言,切不可雪上加霜。“你怎么这么懦弱,能让人这么欺负!”“一天不好好学习,还在学校打架,看我不削死你!”“哭哭哭!就知道哭,怪不得别人专欺负你呢!”这些话会比来自同学的欺凌更陷孩子于万劫不复之中。被欺凌的孩子如果听到这些话难免陷入困惑,弄不清到底是谁对谁错?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被欺负?受到了伤害是不是不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等等。人和蚌有同样的习性,对外部有坚硬的壳保护,但对内会暴露出最柔软的一面。孩子们本能性地会从校园欺凌中尽量保护自己,也真的害怕父母伤害他那柔软的内心,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内部世界,孩子无法忽略这样的伤害。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请父母们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不是会造成二次伤害。2、做好孩子坚强后盾,引导孩子理性处理问题当孩子的情绪平复后,父母就可以开始理性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因,引导孩子想办法处理这件事。注意,父母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做孩子的后盾但不做孩子万能的保护神。因为借来的强大,不是自己的强大。做家长的,一旦发现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边保护,那她自己永远无法在别人打她或是对她叫嚣时,培养起应对的态度。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的能力,一辈子都有可能暴露在处理不了的危险中。家长不可能陪伴保护他们一生一世,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欺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小孩能够保护好自己,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负的”,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欺负我,我不应该逆来顺受”。父母不能漫不经心地让孩子一味地忍让,让孩子躲着施暴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再遇到欺凌时,不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社会,他们不会反抗,并自动终结掉一切,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就很小。任何事情都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案,一般可以有几个思路:表明不能被欺凌的态度:恃强凌弱者往往是纸老虎,告诉孩子不用怕那些人,不用刻意躲开,要站起来直面一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欺凌侵犯。如果有肢体冲突,就把他们推开,大声制止并用强烈的语气表达抗议:我不喜欢你们这样子做!你们不要再对我这样,我不接受!不要小看,大声坚定地表明立场,这是确定你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来的第一步。运用巧妙的语言、手段化解争端:欺凌者一定是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必须要靠用各种方式来欺负别人、作弄别人,或者施行暴力来填补他内心缺失的那点价值感,寻找生活乐趣。所以当他们在作弄别人而找不到任何乐趣的时候,往往会无趣地走开。当欺凌者是成群结队,且是屡教不改的不良少年,对自己实施一些非肢体暴力的恶作剧行为时,孩子采取忽视欺凌者的存在,用语言幽默地化解也不失为一种应对方式。分析环境和资源,寻求应对方式:让孩子分析身处的环境中,有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班级的班风(班级文化)会对这些事持什么样的态度?资源,包括老师、校长、甚至教育局,有谁是可以帮助自己主持公正道的?要不要联合其他被欺负的同学一起去警告欺凌者?向老师反映,寻求学校的保护?或者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打回去?一切方案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同时,一定要跟孩子强调以暴制暴是最后的选择,因为暴力会升级,一旦释放出了暴力这条恶龙,就很难保证它最终会伤到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用。可以告诉孩子“你不能受欺负,所以最次的选择是你自己打回去,或者爸妈帮你打回去,但是我们应该想出其他几个办法,再根据情况优中选优。”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喝。况且很多体格健壮的人,一样会被欺负。终结欺凌的方式,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站起来,建立自信。如果孩子在被欺凌时吓傻了,没有反抗,那么家长就要让欺凌者知道“欺负别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沉痛的后果”,家长可以联系学校和对方家长一起教育欺凌者、或者自己严肃警告对方。但是家长最好不要带着孩子一起到学校与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找对方理论对峙”,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老师和对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些情况毕竟难以预测,难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3、帮助孩子内心强大,抵御远离校园欺凌前述提到了哪些孩子容易遭遇校园暴力,上述方法其实只是遭遇欺凌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如果想要远离欺凌,避免被欺负,需要从根源上努力!这里有3点改进事项: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培养孩子爱上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很多是集体运动,体育好便可以周围有一群小队友在一起,对方欺凌时便要考虑考虑,学习好更是如此。也可以让孩子去练习武术、击剑、马术、跆拳道、射箭等,锻炼孩子体格,灵敏的身体反应,较好的身体协调性,这些是任何体育项目的基础,也可以让孩子在突发状况下保护自己。锻炼坚毅的性格,建立自信:孩子需要强硬一点,不能太软弱。遇到欺凌现象,果断说NO,要知道欺凌者都是柿子捡软的捏,如果他发现你很强硬,以后也不会找你麻烦了。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发掘其爱好和兴趣,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去展现它们。跟孩子强调并肯定她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培养社交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越是内向孤单的孩子越容易被欺负,所以孩子一定要多交朋友,强化优点,展现爱好,自信和自我价值逐步建立,成为集体里受欢迎的人,当欺凌者看见被欺负的孩子周围有一帮朋友,他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孩子遭遇欺凌,学校应该怎么办?校园欺凌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家庭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学校要面对的是千万家庭的、个性不一的孩子。校园欺凌这个名词并不指欺凌是校园特有的,只是说明欺凌发生在特定的地方“校园”而已。其实欺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景。而这些发生欺凌的行为是在一群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校方也非常重视“校园欺凌”。1、与欺凌实施者、受欺凌者的家长加强联系无论是欺凌实施者的家长还是受欺凌者的家长都需要单独加强联系。但没必要将双方的家长聚集一起来讨论,除非欺凌发生了严重后果,不得已而为之。与欺凌实施者的家长共同讨论孩子出现欺凌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孩子有没有遇到难题,并且要求家长保证不用暴力行为来惩罚欺凌实施的孩子,反而态度语气要温和,但对孩子的要求要严格,不能放松。即形式上温和,内容上严格。可以采取家校联动,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多鼓励孩子以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样,与受欺凌者的家长共同讨论孩子被欺凌的各种原因,与家长一起向孩子承诺,老师会和家长一起尽可能保护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同时,根据孩子的不足,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激励孩子逐渐大胆参与班级事务,结交更多的朋友。2、定期召开班会,营造温馨团结的班级气氛班主任老师可以制定一个班会计划,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召开不同形式的班会活动,来营造温馨团结的班级气氛。班会活动要有意识地鼓励欺凌实施者和受欺凌者都积极参与,内容不限。甚至征集班级的集体意见,围绕“开心团结友爱互助”的主题来开展班会活动,让全班的孩子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3、创建和谐文明,反欺凌的校园文化定期 虽然校园欺凌不会发生在每个班级,但校园欺凌有可能会发生在校园的每一角落。可以开设“和谐文明,反欺凌”的校园文化节活动,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比如绘画、音乐、体育活动、戏剧等),让每个老师都能尽早识别欺凌行为的苗头以便及时干预,号召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庭积极参与,认识到欺凌行为给同学带来的危害,让每个人都了解如何帮助欺凌实施者/受欺凌者,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和学校都应引起重视。只有家校联盟,才能真正地帮助欺凌实施/受欺凌的孩子,帮助孩子快乐勇敢成长!当然,如果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的异常,就尽快寻求专业的帮助吧!我们和你在一起!
无意识如愤怒、恐惧、憎恨、妒嫉、贪念、淫心、怯懦等等,不时操控着我们的生命,或更正确一点说,它在摧毁我们的生命!“无意识”因为它们对于我们的占据没有理性可言,又或是对我们的煽动力与当时的状况不成比例。它们吃掉我们的能量--晚上它们变成梦魇,白天则影响我们的所有活动。而我们只知道以压抑或宣泄的方式面对这些不想要的情绪。压抑方面,举个例子--愤怒,这情绪已经在我们身上汹涌汐卷,但我们企图不生气,我们控制它;这样子做不会让愤怒离开,它只会在无意识里潜得更深,如毒药般囤积。越这样做,我们中毒越严重。这是不健康的,积存的愤怒随时会爆发,那是控制不住的。压抑令我们痛恨自己--我们会得胃溃疡或者更糟糕的状况。我们如危坐火山,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舒解。我们静不下来,所有的快乐在我们的生命中消失,因为假如我们压抑愤怒的能量,我们也无法表达其它情绪--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是串连的。愤怒与爱之间没有置上密闭舱,你无法压抑愤怒而仅表达爱意,那样的话你的爱是虚假的,因为它没有任何温度,它没有暖洋洋的品质,它只是一种轻度的造作;而且你总害怕深入它里面,因为那样你所有压抑的能量可能就会一涌而上。我们亦知道另一种选择,宣泄--把这些情绪丢给别人或丢到某些东西上面不会有帮助的。事实上这更具破坏力,无终止的恶性循环把人之与之间的关系摧毁,也摧毁我们的健康。情绪是能量,而无意识的情绪,那所有无意识的能量,皆能够被转化为它们相反的一面,具有正面的价值。比如说,恐惧能够变成爱,愤怒能够变成怜悯心,憎恨能变成友谊,贪淫则变成创造力。它们是同一种能量,透过了解这些情绪上无意识的特性,转化它们,利用它们的能量来创造。它们是我们的一部份,是我们的能量,所以试图排斥它们就会像我们自己和自己打架一样,不要去试图丢弃这些无意识能量的途径,而是接受它们、利用它们。举个例子,假如你接受愤怒,利用它的能量来创造,它会在你身上释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怜悯心。你不再是远离生命,不畏惧也许会被粉碎,而是享受其中,参与这场生命的热舞。排斥愤怒,对自己的能量产生畏缩,你是在排斥令自己变得活生生的可能性。你死气沉沉!排斥悲伤也一样,你不会有任何深度,你的笑将会是浅溥的,因为它流于表面。当我们因为部份的自己与我们的想法不符、想像相远,因而排斥这个部份,我们会变得虚伪,对生命产生恐惧。当我们不排斥任何东西,所有的能量都属于我们,我们会变得富足。拥有巨大的能量让我们喜乐。听起来容易做时难。怎样才能做到呢?这里有两点:第一步 静心接受静心让你有可能以客观的眼光看见无意识在你身上生起的作用,它让你有可能了解你的无意识能量--它们如何运作,带来什么影响。假如你能够真正看到头脑的每一面--贪心、欲望、野心、妒嫉、占有欲、支配--你会忽然一天发生它们不见了。它们只有在无意识时才有能量,它们没有其它的真实性,所以只要你向它们亮起了觉知的警示,它们便会消失。我们需要静心因为我们通常会害怕看见真实的自己--我们害怕面对自己,所有我们对自己的幻想会因此而破灭。比如说,愤怒生起了,我可以拿它怎样呢!接受只是表示你接受一个事实,它是怎样,你就接受它怎样。看到愤怒,承认它,觉知它在发生--留意看它。它是一个美丽的现象--能量在你身上活动,热度飙升,水泡乍现,翻滚沸腾,爆发。它就像云团里面的电,原始人很害怕闪电,后来科学懂得了如何把电转变成能量,让你们家的冷气机、冰箱能够运作:所有你需要用的电器。来自闪电的电变成了家中能源,它再也不是一个威胁,透过科学,一种外在的力量变成了我们的好友。透过静心,内在力量会有同样的发生。愤怒就像你内在的电,它是电因为你会热,而当它被转化了,清凉悠然而生。电是热的--它成为了推动冷气机的来源。愤怒是热的--它成为了怜悯心的来源。怜悯心是一台内在冷气机,突然间每样东西都是凉的、美丽的,没有东西能打扰你,整个存在被转化成为一个朋友。当你了解了自己愤怒的那刻,你可以引导它:它会成为你的仆人。愤怒是能量,假如你不了解它,它会把你逼疯。假如你了解,你可以转化它的能量,而且可以有创造性地利用它。情绪的能量永远都在--问题是你去利用它们,还是它们利用你。所以假如你生气了,不要和它抗衡,不要压抑它,你要懂得它,了解它。当愤怒把你占据,你可以在房子里面大叫,允许能量在那里翻滚沸腾。不要在任何一方面压抑它,只要看着愤怒之火在无意识之下燃烧。看着自己的脸涨红,感觉你双手和下颚的愤怒,保持观看。不要以你愤怒的理由来支持你的愤怒--不要专注外在的起因,只管专注你内在的能量。你将会讶异--你观察得越久,它变得越微弱;你的愤怒越有意识,它越快蒸发。它消失的时刻将会到来,而留下来的是平和与平静,就像暴风雨过后。这就是利用负面情绪的创造力。第二步 尽快觉知只有在你全然接受的情况下你才会觉知,假如你不接受它是你的愤怒、你的能量,那么你是无法觉知它的。接受愤怒,意味愤怒不是一个行为,相反,你是一个泉源。接受它意味把你的自我形象挥走,我们所有人都会为自己建立美丽的自我形象。所以第一步是最困难:接受你自己,接受所有的发生是件自然的事,不去谴责。但假如你接受它,你便能够留意它。而留意表示不反对它,也不支持。它意味不与它合作,不沉迷在它里面,不把它掉给别人,也不去压抑它。只是看着它、观察它。一般来说当我们在生气,我们的头脑会集中在触发我们愤怒的外在原因。某人侮辱你时你很愤怒。所以内在是你愤怒的能量,外在是触发你能量的起因,而你,你是观察者,在两者之间。头脑自然地会把焦点集中在外在起因,而并不是去觉知你内在的能量源。当负面情绪在你身上作用时,负面引发更多的负面,愤怒带来更多的愤怒,敌意唤起更多的敌意。等待吧!当你在愤怒,这是一个你要静心的时候。不要浪费这刻,愤怒在你身上创造了这么多的能量,它能够摧毁。但能量是中立的——能够摧毁的能量,同样能够创造。试试看。假如你不作任何行动,会发生什么事呢?愤怒会永远维持吗?没有东西能够永远维持在一个状态的。快乐来了又去,不快乐来来去去,每样东西都在改变,没有东西能永久保持的。不要压抑,也不要做出一些和愤怒相应的行动,很快你会发现你的脸软化下来,你的眼光柔和了,能量正在改变……心康乐结语:我们来到人世间,绝不是去践行埋怨、仇恨、无知、贪恋、傲慢、冷漠等种种人生的负面情绪,它们会消耗我们的的精力,占据我们的快乐,侵蚀我们的生命。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心康乐: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创立,提供专业的心理疾病知识。本文转载自《社会情绪能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需要咨询,请在此平台上留言。工作人员会尽快回复您。投稿邮箱:xinkangle@yeah.net长按二维码关注ID:cs_xkl
▲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心康乐: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创立 提供专业的心理疾病知识 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屡屡报道,每次报道都会引起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如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但当抑郁症发生在身边时,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时,似乎还是一筹莫展。以下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对此消息的感慨,经得患者本人的同意,几乎只字未改,做了转载,希望人们更多地了解抑郁症,学会如何去应对“抑郁症”这样一种疾病。“这是一个悲剧,而且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但是,关注之后更需要的是对抑郁症的正确认识。 “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而从完全接受这个疾病到乖乖地遵医嘱服药治疗再到对外公布自己的病情,我整整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刚开始,我拒绝接受这一诊断结果,认为是误诊,而且打心眼里不愿相信自己有抑郁。接受之后,我又一直拒绝西药治疗,因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侥幸地认为服点中药、休息放松和自我调节之后就会好起来的。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出现了寻死的冲动,虽然最终靠意志力控制住了自己,但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那种“生不如死”的撕心裂肺的悲痛。 曾经我也觉得那些抑郁自杀的人不可理喻,但当自己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在那一刻要控制住自己,重新活下来,确实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如今,我已服西药半年,感觉越来越好,不知情的人都不会想到我也是一个曾在死亡边缘游走的抑郁症患者。虽然,停药的时间还遥遥无期,每天那粒药丸就是我的救命稻草,但是它让我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医学的神奇,不得不让人折服。因为抑郁症确确实实是一种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而不是“想开点”、“开心点”就能解决的情绪问题,更不是仅凭意志力就能战胜的疾病。它是因为脑内有两种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而引发的情绪一贯低落和一系列查不出病因的身体不适的症状群,必须通过药物补充那两种递质才能恢复正常,就像糖尿病人要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一样。所以,当您反复出现高兴不起来、困乏、失眠、易发脾气、不想与人交往、胃部胀痛、头晕、心悸等症状时,我希望您能尽早去精神心理科就诊,确诊后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正规治疗,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只是心情不好,更不能因为害怕被人歧视或笑话而讳疾忌医。 其实,抑郁症就像“神经系统的一场感冒”,它就和普通感冒一样平常,只要能正确认识,摒弃许许多多因为对它的不甚了解而出现的错误观念,积极治疗,它是完全可以痊愈的。 可是,目前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正因为不了解,抑郁症不但被忽视,而且抑郁症患者确实有遭人另眼相看的感受。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关注这则报道的人都能帮忙去普及对抑郁症的正确认识,让悲剧不再重演。这其实也是我当初对外公布病情的初衷,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呼吁更多人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正确关注!! 真心希望这位女孩能在天堂重拾快乐,从此阳光普照……”本文已获取作者同意心康乐点评:这名抑郁症患者是一名医生。可能由于医生角色的缘故,她更能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患者的体验: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那种令人压抑的悲伤,那种面临死亡边缘的徘徊。或许还是由于医生治病救人的职业特点,她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患病体验以及治疗抑郁症的经验,希望能影响到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及家庭,希望得了抑郁症后,不要害怕,不要犹豫,不要徘徊,及时就医,阳光总会降临的!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吧!心康乐永远是大家的支持后盾!这是第一次心康乐上编辑“病友来信”!非常感谢这位病友,在此祝她健康快乐!心康乐也欢迎大家投稿,欢迎各位病友投稿!谢谢!心康乐: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创立,提供专业的心理疾病知识。如有问题需要咨询,请在此平台上留言。工作人员会尽快回复您。投稿邮箱:xinkangle@yeah.net长按二维码关注ID:cs_xk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EwNzU4Ng==&mid=401155038&idx=1&sn=89606d79523e54067479fffc06a07165&scene=0#wechat_redirect 请点击链接!不仅仅有利于睡眠,也有利于焦虑的减轻!坚持练习吧!
我们先后发出了一系列睡眠的文章,但失眠的你或许还是一筹莫展吧。今天我们将告诉你遇到失眠了,你可能用的办法。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可以数羊啊?但是不知有多少人数羊越数越清醒啊?!现在请失眠的你来试试我们的办法吧。首先,编者得告诉大家,睡眠是人体中最具有生物节律特征的行为。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一定要等太阳落下山后,睡眠才能开始。同样,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失眠的你一定要起床哦!不少失眠的患者,往往担心自己睡眠不够,会影响身体健康,就采取笨办法,“我不管有没有睡着,我在床上躺也要躺8个小时!”或者“我昨晚没有睡好,那我白天多睡点儿,把它补回来!”其实,睡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有规律的。要想获得好的睡眠,只有严格限制自己的睡眠时间。比如规定晚上10:30左右上床,第二天早上6:30-7:00起床。即使没有睡好,也要按照既定时间起床。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限制时间。失眠的你,如果现在一晚上只能睡4个小时,那就稍稍延长睡眠时间,比如规定自己12:00上床入睡,第二天早上6:00起床。当慢慢地通过其他方法,达到既定目标,则再逐步提前上床入睡的时间,每次提前15-30分钟,早上起床的时间可推迟也可不变。这样逐步延长自己的睡眠时间,最终达到你想要的睡眠时间。这是第一条原则,适当限制自己的睡眠时间。第二条原则,做足够的入睡前准备。比如睡前泡个热水脚,喝杯牛奶(需减肥的不适用哦)。晚上禁止进行令人兴奋的活动,比如看恐怖电影、看有趣的小说等等。可以听听轻松的音乐,令人愉悦的钢琴曲,轻快的萨克斯。或者自己哼哼喜爱的歌曲。要默默地告诉自己,我现在准备要睡觉啦!总之,你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准备入睡的哦!第三条原则,顺其自然。睡眠是人体恢复体力的重要手段。大脑兴奋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想休息的。只是大脑的兴奋程度因人而异。如果到了晚上,大脑就会兴奋,那说明你白天大脑的兴奋程度不够。那就请再好好安排白天的活动,让大脑兴奋起来。晚上请安排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大脑学会安静休息。第四条原则,毋需害怕。失眠的你,肯定体会过,失眠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害怕睡眠,甚至害怕黑夜的到来,害怕卧室里的床。可能在下午或近黄昏时,就开始担心,“今晚我可能又睡不好了!”越是担心,就越是害怕,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样睡好觉。按照第三条原则,睡眠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担心又有何用?还不如放下你的担心,白天做你该做的事情,晚上做些睡眠准备,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上床。至于睡不睡着,那是大脑自个儿的事,大脑想休息了,必然会睡着的。大脑休息好了,自然会清醒过来。第五条原则,床是用来睡眠的。对于失眠的你来说,严禁在床上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等。要使床变为睡眠的条件反射的刺激物,一见到床,就联想到睡眠,长期如此,睡眠就不会成问题了!第六条原则,如果晚上睡不着,失眠的你有可能在床上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这时候,请稍安勿躁。可以试着做做呼吸放松或肌肉放松(参考历史消息,焦虑了,怎么办?)严禁起床看表。一旦看表,便会注意到睡眠的总时间。结果往往便是“完蛋了,我咋还没睡着啊?”会愈加心神不宁,浮想联翩。比如,“我睡不好,明天怎么上班?怎么做报告?”等等诸如此类。因此,即使没有睡好,失眠的你严禁看表哦!做做呼吸放松或肌肉放松吧!一定会有效果的!失眠的你,试试这些方法吧。睡眠是需要慢慢调节的。给自己些时间,也给自己些信心,你必将有个好睡眠。小测试,你愿意在入睡前用什么办法帮助睡眠?· 喝牛奶· 听轻松的音乐· 看无趣的书· 泡热水脚或热水澡· 锻炼身体· 其他方法作者:李卫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教授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心康乐微信公众号(cs_xkl),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创立,提供专业的心理疾病知识。
许多失眠患者谈安眠药而色变,有些人认为安眠药吃了会上瘾;有些人则担心长期吃安眠药会导致痴呆。出于这些顾虑许多人宁愿长期忍受着失眠的痛苦而不寻求医生的帮助,直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才踏进医院的大门。为何老百姓们对安眠药如此恐惧,究其原因还是不识“安眠药”的真面目,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一一揭开安眠药的神秘面纱。老百姓口中的安眠药有两大类:一种是苯二氮卓类(即安定类),包括安定、阿普唑仑、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等,这类药物其实属于抗焦虑药物,其作用主要是抗焦虑,治疗失眠等。另一种是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主要治疗失眠。由于这两类药物治疗失眠起效快速,副作用比较轻微,临床应用颇为广泛。还有一类抗抑郁药物,由于具有镇静作用,在临床中有时也被用来做安眠药。比如米氮平,多塞平,阿米替林等。而抗抑郁药物是没有成瘾性的,大家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抗抑郁药有依赖吗?”但是睡眠不好不一定都需要服药的。那怎样的失眠应该服药呢?首先需要判断是否患失眠症,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指标:如果上床躺半小时仍没入睡,或整晚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或中间醒来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同时明显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出现心情烦躁、丢三落四等,基本上就可以确诊为失眠症了。其中对个体工作和学习的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颇为重要。因为人们对睡眠的需要量,睡眠的感觉等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少部分人每天只需睡眠四五个小时,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所以,只要失眠状况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暂时不需要处理。并且在出现过失眠症状的人当中,一半都为偶尔失眠。偶尔失眠并不可怕,恰当进行自我调适就能调整过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慢性失眠症患者都是从偶尔失眠发展而来。一周失眠时间超过三天,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一个月,就应该就医了。一旦选择服药,我们有必要知道安眠药的副作用,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的副作用比较轻微,主要有乏力、头昏、易忘事等;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应驾驶车辆、进行高空作业或其它精细的危险操作。服药后的作用也有个体差异性:有的人会出现“宿醉效应”,表现为服药后能安然入睡,但醒来后却昏昏沉沉,头昏脑胀,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人服用后,夜间睡眠明显改善,白天会感觉精神充沛。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如果睡眠改善,有的人会擅自主张,自行停药。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和心理不适,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震颤,甚至惊厥等,因此停药时应在医嘱下缓慢减小剂量。长期用药者或许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之前的疗效。不能突然停药以及需要增加剂量才能维持之前的效果就是人们口头上说的“安眠药会成瘾”的由来。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糟了!”其实之前我们就说过越是担心药物成瘾问题的,反而越不会成瘾。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系统服药,发生成瘾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并不严重。加之大部分的人只需短期使用安眠药,并不会产生依赖。所以,成瘾问题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医生在开具此类医嘱时,早就提前考虑到类似的问题了,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新型非苯二氮卓类的特点是快速诱导睡眠,适合入睡困难者,作用时间短暂,一般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易产生依赖,副作用更轻,因而应用有利于广泛。适合短期需要保证睡眠的患者,比如值夜班、倒时差等。关于长期吃安眠药会不会变痴呆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失眠所致记忆缺损远超安眠药!”国外早就有过相关的研究,失眠所导致的记忆缺损和衰退远远高于安眠药。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的记忆力出问题是由服用安眠药所致,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治疗不得当,只治标不治本,导致安眠药越服越多、失眠越治越重,最后出现明显的记忆力衰退。此外,我们还要提醒其他大家在服用安眠药时的注意事项:1、服用期间不能饮酒,因为酒精增加中枢抑制作用;2、老年人服药时,应防摔倒;3、孕妇禁用。总之,不能没有医生指导而擅自长期服用安眠药。有任何问题记得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哦!专业的问题请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吧!作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心康乐”微信公众号。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心康乐微信公众号(cs_xkl),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创立,提供专业的心理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