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手术后最怕出血,由于咽部出血不易发现且咽部止血患者难配合,故预防出血十分重要。首先,全麻术后6小时后才能喝水、牛奶或汤类,最好是凉的,可以吃冰激凌、冰水或冰棍止血,止痛。术后3天内流食,可喝牛奶、豆浆、果汁、菜汤或肉汤,不可吃面条、肉块和硬蔬菜,同时注意温度要适度。术后4天后可以进软食,如:鸡蛋羹、豆腐脑、酸奶、稀饭和软米饭等,等到扁桃体窝的白膜完全脱落后方可正常饮食。
1.远离噪声和强声,如MP3,蹦迪,烟花爆竹等。 2.避免长时间打手机。 3.避免长时间听MP3(少用耳塞)。 4.避免神经兴奋剂,如咖啡、烟、过量的酒。 5.控制血压,血压波动会加重耳鸣。 6.适当锻炼改善微循环。 7.避免应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用药前看说明书、主动提醒医生自己有耳鸣耳聋病史)。 8.及时治疗感冒(感冒可能听力下降、加重耳鸣)。 9.保证足够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 10.耳鸣发生变化或加重及时就诊(时间越长越难治疗改善)。 11.减少焦虑,正确认识耳鸣(藐视它:它没什么)。 12.了解耳鸣不一定就是耳部出了问题(某些疾病如颈静脉球体瘤、听神经瘤等也可以导致耳鸣)。 13.定期到医院复查听力(一般情况下,听力越差,耳鸣就越重)。
“耳闷”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诉说自己耳朵闷。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耳闷”,可能是在坐飞机时、降落时,抑或是在搭乘高速列车穿越隧道时,或爬高山等出现。一般情况下,吞咽、捻鼻鼓气或打哈欠的动作都能使这种“耳闷”不适感很快消失。但有一些人的“耳闷感”会持续存在,严重时甚至可能产生“听不清”、耳鸣、耳内积水的感觉,此类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无效,可以做鼓膜穿刺,抽出积水,耳内负压减轻,多数患者可以痊愈。若反复抽水无效,耳闷不缓解,则需要鼓膜上放通气管治疗。如果鼓膜反复放管还无效或管子易脱落,可以考虑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该治疗方法微创,治疗耳闷、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获得满意疗效。
很多患者在耳科就诊后医生开了滴耳药液,可是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或者由于滴耳方法不正确导致耳部疾病无好转。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滴耳方法: 首先将滴耳液握在手心加温(尤其是冬天),使之与体温接近,因为药液太凉滴入耳内会导致眩晕。平躺在床上,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尽量拉直,将滴耳液对着耳道口滴入,注意不要触碰耳道皮肤,以免污染药液,然后按压耳屏(耳道口前方的突起)数次,使药液进入耳道深部,保持患耳向上10-20分钟再起身,倒出药液。 常用的滴耳药物有氧氟沙星滴耳液或氧氟沙星滴眼液,都可用于滴耳,根据情况医生有时会在滴耳液内加入地塞米松针,混合滴耳。一般情况下,一日三次(每8小时一次),每次4-5滴。 其它滴耳药物还包括氯霉素、利福平、氟康唑、硼酸溶液等,可根据感染的微生物不同选用合适的药物,具体用药应咨询耳科医生。如果有鼓膜穿孔切忌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耳毒性药物滴耳,这类药物可导致内耳损伤,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本文系陈蓓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耳源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新型前庭抑制剂如抗组胺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急性眩晕症状,通常只服用3天。-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和银杏叶提取物,通过增加内耳血流减轻眩晕。-激素治疗:对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和前庭神经元炎的患者,局部或全身激素治疗显示出良好效果。2.物理治疗-前庭康复训练(VRT)通过个性化训练促进前庭代偿,改善平衡功能,适用于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Epley耳石复位法: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通过特定头部运动使耳石复位,效果显著。 3.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内淋巴囊减压术:用于难治性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切断术:适用于严重眩晕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切断前庭神经缓解症状。4.新技术应用-经颅磁刺激(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前庭皮层,调节前庭功能,初步研究显示对慢性眩晕有效。-虚拟现实(VR)技术:用于前庭康复训练,提供沉浸式环境,增强康复效果。5.个体化治疗-基因治疗:针对遗传性前庭疾病,基因治疗研究正在进行。-精准医疗: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6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耳鼻喉科、神经科、康复科等联合诊疗,提供全面治疗。7心理干预:针对眩晕伴随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耳源性眩晕的治疗进展迅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及新技术应用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疗效。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手段将更加精准和多样化。
陕西汉中的李先生,男,59岁,1年前因左侧耳闷就诊于当地三甲医院,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接受了“鼓膜置管术”,术后耳闷改善,但每次洗澡、洗头后,就会出现左耳瘙痒不适,李先生遂经常性挖耳以试图减轻耳痒。半前年,李先生因耳痒再次挖耳后,突然左耳流血,他迅速去了医院,当地医院检查后告知他耳道有受损,鼓膜可见穿孔,伴有血痂,没有看见通风管,说鼓膜上的管子已掉出,可能是因为挖耳导致置管脱落了,建议李先生药物控制感染,防止耳内进水。李先生接受了该治疗,但是同时有一个疑惑:挖耳时没有见到管子掉出,我的“管子”哪儿去了?此后,李先生耳痒症状并没有改善,甚至开始出现左耳反复流水、流脓、,伴随听力下降、耳鸣,辗转于当地医院和西安大型三甲医院,均以“鼓膜穿孔伴感染”,给与口服抗生素和耳部滴药治疗。但始终无好转,李先生为此非常苦恼。由于经常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最近的耳内镜检查显示耳道有真菌感染。经过多方打听,李先生慕名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到张晓彤教授特需门诊就诊,张教授检查耳内镜,发现患者左侧鼓膜穿孔,表面有少量水样物,予以清理后见穿孔内有白色反光物,怀疑鼓室内存在异物。考虑到患者曾接受“鼓膜置管术”,虽然当地医院考虑患者置管已脱出,但患者未曾见到过管状物掉落,张教授高度怀疑鼓室内奇怪的反光可能是脱落进鼓室的通风管,行耳内镜检查张教授的猜想得到证实。中午下门诊后,张教授立即为他安排了内镜手术。(图为内镜检查下所见)耳鼻喉科诊疗室内,张教授在内镜下仔细检查,发现穿孔内可疑的异物果然是鼓膜通风管,通风管已完全脱落进鼓室,长期的流脓、炎症让通风管与周围的组织粘连紧密,想要取出十分困难,在告知患者局麻下可能仍然有疼痛时,患者仍强烈要求尽力一试,他实在已经受够了耳反复流脓的折磨了。(此处可加入视频)在教授和治疗室护士们的配合下,这枚脱落进入鼓室内长达数月的通风管终于被顺利、完整的取出来了!术后张教授告知患者异物已取出,但考虑到鼓膜反复感染流脓已近7月,需要继续用药控制感染,嘱其避免耳道进水、挖耳,一月后复查。患者感谢张教授的仔细耐心与高超的医术,为他找到并解决了困扰他一年之久的痛苦。张晓彤教授提醒:“鼓膜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经典术式,在接受置管术后需定期复查内镜以明确置管情况,要避免耳道进水,防止中耳继发感染,避免挖耳以防止通风管脱落,在怀疑放置管子脱落时,一定要见到脱出的管子,必要时需行颞骨CT以明确通风管是否落入鼓室内,避免造成鼓室内异物。
通常用于过氧化氢即双氧水洗耳内脓性分泌物和外耳道耵聍栓塞的冲洗1.将准备使用的液体用手暖一暖,让药物与体温接近 2准备2ml无菌空针,先抽吸双氧水或碳酸氢钠2ml,患耳向上,取掉针头,药物缓慢注入耳内,盥洗停留20秒-5分钟后倒出即可。3,一般每天2-4次浴耳
1.洗手2.患者取侧卧或坐位,患耳向上.3.如有人帮助,成人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小儿向后下方,将外耳道拉直.4.将滴耳液顺耳道后壁滴入2-3滴.5.用手指轻按耳屏数下,使药液流入耳道深部鼓膜处及中耳腔内6.保持体位3-5分钟.头放端即可。
1.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头部的剧烈甩动、翻滚、奔跳等动作。2.注意头部保护,防止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4.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耳部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能与耳石症相关的疾病。5.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6.起身动作缓慢:改变体位时,如起床、躺下、翻身等,动作尽量缓慢,避免突然改变头部位置。7.注意乘车安全:乘车时避免急刹车等情况导致头部晃动。8.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医生提醒:留意60-60原则如今的街道上、地铁和公交车里,随处可见人们塞着耳机大步流星的身影,他们工作、学习、运动、享受音乐都不误。耳机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长期戴耳机听歌是否会造成听力损伤?对于“耳机党”来说,保护听力该如何做?针对这些问题,记者4月25日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晓彤。听力损伤年轻化22岁的公司职员李女士平日感觉耳朵“闷闷的”,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已经出现了听力减退。她告诉医生,平时戴耳机喜欢把音量调大,一是能盖住外界噪音,二来可以“沉浸式”享受歌曲和音乐。李女士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小伙长期戴耳机患上了老年聋”“14岁女孩长期戴耳机致噪音性耳聋”等话题也常见热搜。张晓彤教授介绍,目前听力损伤有年轻化趋势。平常来医院检查的青少年中,三成左右的人处于听觉疲劳状态。和老年人听力下降原因不同,青少年听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噪声损伤。除特殊工作环境中疏于防护外,很多都和不当使用耳机有关。有人喜欢大音量听歌,有人因难以入睡,需要听小说、听音乐入睡,一听就一晚上。张晓彤医生提醒,长期不当使用耳机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损害。耳机可能成为“听力杀手”一般耳机常见类型有入耳式和头戴式,入耳式耳机的声波传播范围小且集中。头戴式耳机的耳罩在声波和耳道之间有一定“缓冲”空间。张晓彤教授称,不管什么类型的耳机,长时间、大音量使用都会损伤听力。由于佩戴耳机时声音离耳道、鼓膜距离过近,长期声音刺激会使耳蜗毛细胞受损,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噪声性耳聋或慢性耳鸣,成为“听力杀手”。同时,长期戴耳机容易造成耵聍栓塞。耵聍就是俗称的“耳屎”,是耳道正常分泌物,一般会自己排出。但长期佩戴耳塞或入耳式耳机,有可能造成耳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形成耵聍栓塞,引起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的情况。张晓彤教授提醒大家,如有耳道堵塞感,患者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用专业器械将堵塞的耵聍取出,如果耳闷胀感没有减轻,需要进一步听力检查。除了听力损伤,耳朵本身也可能因为戴耳机“遭罪”。长时间佩戴耳塞或入耳式耳机,会使耳道内通气、引流不畅,可能导致外耳道湿疹、外耳炎和外耳道真菌感染。60-60原则护听力“想听歌又想保护听力就需要做到正确佩戴耳机、控制音量、控制时间。”张晓彤教授建议,日常使用耳机可采用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她特别提醒,嘈杂的环境中尽量不戴耳机听歌;听歌最好20分钟左右就拿下耳机让耳朵“歇一歇”。“注意耳机清洁也是必要的。”张晓彤教授补充,耳机最好不要混用,如需和他人共用就需要对设备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另外,使用耳塞或入耳式耳机时尽量不要睡觉时佩戴,避免压迫耳道。张晓彤教授强调,听力损伤早期不易察觉,很多人会疏于防范。觉察有耳朵听不清、耳鸣、耳闷症状时最好及时做专业化、系统性的听力检查,才能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听力出现永久性或不可恢复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