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形成血栓,就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 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某一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其它因素相辅相承,则形成了血栓。凡涉及以上因素的情况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一、手术 损伤血管内膜,尤其是骨科、胸腔、腹腔及泌尿生殖系手术; 二、肿瘤 确切机制不清,通常认为致癌因素可激活凝血瀑布,形成促血栓环境,特别是胰腺、肺、生殖腺、乳腺及泌尿系恶性肿瘤; 三、外伤 特别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 四、长期卧床 血流缓慢因素之一; 五、妊娠 雌激素的作用; 六、高凝状态 抗凝物质缺乏、骨髓增生性疾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七、静脉炎或医源性静脉内膜损伤 如静脉介入诊疗操作。诊断 一、临床表现1.浅静脉的血栓形成(即: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于浅表静脉(那些皮肤表现清晰可见的青紫色血管),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本病易反复发作。 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损静脉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皮温高、红肿。1~3周后静脉炎症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有条索状物及皮肤色素沉着,经久不退。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血栓可发生于下肢静脉的任何部位,症状也会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轻有重。约2/3的DVT是无症状的。(1)当血栓只发生于小腿深静脉时(周围型),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轻微小腿胀痛、腓肠肌轻压痛、局部沉重感,因此易被忽视; 当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时,小腿肿胀、疼痛日益明显,腹股沟以下浅静脉扩张、肿胀,股三角区可以有明显压痛,此时就形成了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此时,可伴有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血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如果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后果较严重。 当发生肺栓塞时,会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紫绀、休克、猝死。 (2)若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性血栓形成(混合型),不仅血栓造成静脉阻塞,同时刺激动脉强烈痉挛,则下肢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褐色,有的可发生水疱,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此种特殊类型也称为“股青肿”。 具有如上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 二、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可采取以下检查方法:1.超声波检查:此法为较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可了解栓塞的大?及其所在部位。用彩色血流多普勒实时显像法对膝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5%)。 2.CT或MR静脉造影:无创,准确,直观,可以同时观察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周围有无肿块压迫等血栓形成的因素。3.静脉造影:是最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同时还可以逆行造影,了解静脉瓣膜功能情况。但由于此法有一定的损伤性,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肾功能损害,因此必要时才进行。治疗一、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1.一般性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避免久立或久坐。2.药物治疗:止痛药有: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阿司匹林等,一般不必用抗生素治疗。急性期浅静脉血栓范围较广时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避免血栓蔓延至深静脉系统导致肺栓塞。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面20~30cm,膝关节微屈曲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使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起床后应穿长统弹力袜,穿着时间为6周~3个月。 2.抗凝治疗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00U/Kg,2次/日。 (2)华法林:肝素治疗5天后口服华法林,直到凝血INR指数在2-3之间。(3)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按照前三周15mg/日,2次/日,三周后20mg/日。 3.介入治疗: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视具体情况采用溶栓导管溶栓或抽栓导管,溶栓药物常采用尿激酶。预 防一、术后、产后等长期卧床者 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并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能起床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增加下肢静脉回流。二、积极治疗静脉曲张 早期拔除静脉插管,能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三、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而又须手术者 可在术前采用小剂量肝素、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高危病人术后6小时可以开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四、已有小腿静脉血栓的患者 形成时也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股静脉延伸或发生血栓脱落 五、血栓高危病人 应穿着抗血栓袜预防血栓。深静脉血栓治疗后病人应长期穿着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日益增加,故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及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脊椎力平衡、神经根的改变,周围血管,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结合临床进行相关的总结与研究,得出了运用推拿传统手法与复位类手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运用中也起到很好的疗效。这是中医的一大优势,我们应灵活运用并加以推广。【关键词】推拿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属祖国医学的“腰腿痛”“痹症”范畴。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性改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反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目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之一。为了加深推拿疗法对本病治疗的进一步认识,现根据国内外有关本病的病理及推拿治疗的报道总结如下几个方面: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多因腰椎的退行性变,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后遗症等形成的病变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在外力及慢性劳损的作用下易造成腰椎小关节发生移位等引起腰肌痉挛、刺激、牵引或压迫相应的脊神经,自主神经及椎管内、外的动静脉,甚至脊髓。具体的病理改变有:(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的改变;(2)脊柱力平衡的改变;(3)周围血管的改变;(4)自主神经的改变;(5)神经根的改变。常万云[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病因病理中认为退行性改变是一种普遍存在自然变老的现象,也是人的一种增龄性的变化。它包括组织成分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功能衰退的改变,关节退行性增生、移位、椎管水分减少、纤维化、腰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这些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韦贵康[2]主编的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疗法中认为脊柱力平衡失调即可发生在脊柱关节,也可表现在肌肉、韧带、关节及筋膜上,而最常见的是关节突关节的微小移位。2.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与研究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认为推拿疗法是处理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多用的改善微循环的手法及方法。如刘柏龄[3]认为本病应用手法治疗,可使经络气血得以宣统,骨正筋柔其痛自止。对本病几椎间盘突出物压迫脊髓神经根为其主要原因,只行推拿之法,对本病之治尚恐有所不及,因而用摇,抖等手法可以改变椎间盘的位置,加宽椎间隙;盘,运等手法,对分离粘连几受压的神经根是有其重要作用的,特别是侧扳手法,可使上下的椎体相互旋转扭错,可将突出物带回原位或变小,是治根本之法。钱炜敏[4]以推拿方法为主,主要以擦按腰椎拔伸拳掌震被动活动上肢的方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总有效率达95%。丁明晖等[5]分别应用单纯牵引(对照组)与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针对棘突偏歪情况进行旋转复位手法后配合牵引,结果表明:在6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有效率57.14%,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2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有效率为52.38%,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0.95%,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得到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叫单纯牵引疗效等佳的结论。3.推拿疗法对脊椎力平衡改变研究腰椎正常生理活动时肌肉舒缩的推动和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的稳定作用下完成的,调整椎管和根管的内外平衡,加强脊柱稳定性,提高代偿能力。突出的椎间盘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和条件,但只有以上相关结构一旦受到损伤时,不能代偿脊柱平衡是,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这是突出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同步的原因之一。脊柱的稳定因素包括椎体、椎间盘、上下关节和韧带,也包括腰椎周围肌肉及其筋膜等。邓晋丰等[6]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腰椎失衡,而腰椎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腰部软组织劳损及椎间盘退变。腰椎牵引治疗,是借助于牵引时对抗拉力,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牵开小关节间隙局部制动,降低椎间盘内压或椎间内压产生负压,缓解腰肌痉挛和关节囊,韧带及神经根的粘连,从而使椎间盘内压减少,有利于腰椎平衡的恢复,增强腰椎的稳定性。牵引时绷紧的后纵韧带可将突出的椎间盘还原,缓解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疗效确切。徐学明[7]认为手法可以使脊柱本身压力减轻,软组织支撑和保护脊柱的稳定作用加强,以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4.推拿疗法对腰椎周围血管改变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周围血管改变通常是受压产生血液循环障碍或引起痉挛,有着认为推拿疗法对腰椎周围血管的改变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认为手法治疗的效果最初是作用与微循环方面,通过按摩可以消除代谢产物,促进损伤组织愈合,按摩水肿的肢体可以增加淋巴液回流和减轻不水肿,其间接证据是脑脊液回流改善和椎间盘含水量回升[8]。钱炜敏[4]认为擦法等手法重,渗透力强,能很快产生热感,从而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痉挛,加强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侯筱魁[9]等研究下腰椎后部结构在斜扳时的运动变化。显示了斜扳手法是一种复杂的(包括腰椎旋转及前屈和侧弯三维六自由运动)正常手法,可调整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上下关节突,使神经根管内容积和小关节的粘连获得松解,改善局部循环。5.推拿疗法对神经根的改变研究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或骨刺形成等可压迫椎管内的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疾病,通常认为推拿疗法结合相关疗法对于压迫神经根的原因有良好疗效。赵明山[10]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牵引的目的在于使椎间隙轻微的增宽,以消除脊髓,血管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牵引时如头低脚高位利用自身的重量牵引起到止痛,复位的目的,手法治疗在舒筋活血和络止痛松解粘连,使患部血流畅达,松解局部肌肉的痉挛恢复神经通道。吕凤楼[11]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功能治疗床,实现多种体位牵引,拉腰牵引,可低顶引腰,在牵引的同时实用推拿手法使椎间隙轻微增宽,改善椎间关节的对位,减轻或解除变性,骨质增生或关节错位而对坐骨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郑少文等[12]在椎板减压后观察到侧卧斜扳可使腰椎旋转,在椎体旋转过程中,紧压神经根的突出物可以远离神经根1cm左右.6.问题与展望推拿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治疗腰腿痛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推拿得到很大发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疗效。由于方法简便、舒适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的方法之一。既治标又治本、既疏筋活络、消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又要还纳突出的髓核、见效快、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目前推拿医学从的来数说停留在经验医学上,守法的标准化一直是推拿学科发展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目前的研究以观察临床疗效为主,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疗效标准,各家报道中也是采用不同的治疗标准,因此很难从诸多方法中选择出一个最佳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而对于综合疗法,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方法越多越好,但是目前的研究并不能产生一个最佳的组合。其次,文献资料中多为疗效观察,且重复不少,缺少有深度的实验研究,这也影响力最佳手法的筛选,各家报道从说纷纭,并没有使手法的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最后,病例纳入标准范围太大,也影响了最终研究结论的客观性。笔者认为,推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丰富治疗手段外,更要应建立统一的疗效标准,加强按随机,对照,盲法要求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实验研究及其他客观指标研究,严格病例纳入标准,总结岀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或方法组合,最大程度的发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和潜力。【参考文献】1.常万云.尝氏整骨绝技.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116~120.2.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刘柏龄.推拿治疗腰间盘突出症230例总结中医正骨1990.2(3):2.4.钱炜晖.以推拿为主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0.16(1):405.丁明晖等,旋转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4):212~214.6.侯筱魁,董凡等斜扳时腰椎后部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分析.中国骨科杂志,199313(1):15.7.徐雪明,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7,18(4):226~228.8.李金学,蒋位庄,等.国外手法治疗腰痛及其机理研究概况[J].中国骨伤,1996,9(1):57.9.邓晋丰,许学猛等骨与节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7,184~201.10.赵明山等.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Apr,2004.13(2):50.11.吕凤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功能治疗床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骨伤科.1992.8(1):3L.12.郑少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机制及适应症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4:21.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髋部骨折?髋部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胯骨”部位,是连接人体躯干和下肢的重要枢纽,也是人体最大、最重的关节。那么为什么它被称为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呢?1.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折后常导致原有的疾病加重。2.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缓慢且容易再次骨折。3.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伤口感染、压疮、肺栓塞、贫血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老年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4.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以及身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加重。因此,骨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的一系列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伤后1年死亡率高达20%~40%,致残率高达50%。髋部骨折有好的治疗办法吗?在以往进行的治疗中,往往采取保守治疗,因为患者基础疾病众多,且手术的风险较大、耐受性低等。但在现阶段,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均认为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疼痛减轻,卧床时间减少,能够避免并发症,早期下地活动恢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上除对于严重的内科疾病、伤前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老年人,需要多学科会诊和围手术期评估外,大部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会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面临多种复杂的因素,如高龄、并存病、麻醉、低钠血症、肾功能障碍和低蛋白血症等风险因素。髋部骨折有好的治疗办法吗?在以往进行的治疗中,往往采取保守治疗,因为患者基础疾病众多,且手术的风险较大、耐受性低等。但在现阶段,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均认为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疼痛减轻,卧床时间减少,能够避免并发症,早期下地活动恢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除对于严重的内科疾病、伤前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老年人,需要多学科会诊和围手术期评估外,大部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会尽早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面临多种复杂的因素,如高龄、并存病、麻醉、低钠血症、肾功能障碍和低蛋白血症等风险因素。再好的治疗手段都不如防患于未然!不论是保守治疗还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手术治疗,都是损伤后的补救措施,我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从源头做起,做好预防家中老人摔倒的措施!1.抗骨质疏松治疗 老年人骨骼退变,骨量降低,引发骨质疏松而易发生骨折。因此日常要注意监测骨密度,坚持均衡营养,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已确诊骨质疏松患者应按医嘱进行治疗。 2.适当锻炼 老年人肌肉弹性下降,肌力减弱;同时老年人的肌腱、关节囊、韧带逐渐萎缩变薄、变细,关节囊松弛、脆性增高、关节滑膜分泌滑液减少,导致关节不稳定,这些因素使老人行动迟缓,甚至步履蹒跚,从而容易跌倒。因此,应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3.注意防滑 很多老年人的骨折是在浴室发生的。刚洗完澡的浴室地面湿滑容易摔跤,因此最好在浴室的地板铺好防滑垫、墙上装上防滑护手,同时给老人准备防滑拖鞋。 4.不要急于活动 比如刚睡醒的时候大脑往往还不清醒,这时候就要等一等再下床,以免站不稳摔倒。还有些药物会影响人的平衡,老人要在这些药效过后再出门。尤其是入冬以后,穿着厚重,行动不便,老年人更应注意稳妥。总结总之,骨质疏松、髋部骨质量及强度下降是造成骨折的内在原因;老年人生活的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加之本身自保能力弱,容易跌倒,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外在因素。而防跌倒是减少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有效措施。一旦骨折后只有得到合理、及时、科学的救治,才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随着冬天的到来,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提高,希望家有老人的我们都能关注髋部骨折这一问题,警惕其发生的可能性!
1、甲沟炎是足部常见疾病。 2、甲沟炎的常见病因----剪指甲过多、鞋子不合适、外伤等。 3、正确的修剪指甲方法----指甲两侧的甲尖一定要露出软组织。 4、甲沟炎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塞棉花 。 当然还有使用合适的药物,温水泡脚等方法。 5、甲沟炎手术治疗 全甲拔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简单便捷。但是,拔甲之后可能会有指头 趾甲的畸形,甚至还包含骨头的改变。 复发率非常高 , 全甲拔除后一年复发率30--50%,三年复发率80%左右 。 6、手术治疗。 采用保甲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外观,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极少复发。 术后就可以自己走回家。 患者可以达到最快的康复和最大的舒适程度。